"

記得還在德國唸書時,一位德國老人對島叔說:你看,我們德國製造的廚具技藝精良,配得上“德國製造”的稱號,那些廉價的中國商品大量湧入,把我們產品的市場都擠壓了。

德國人的自豪與耿直就像“德國製造”一樣,刻畫在大家的心裡。當時島叔沒說出口,但心裡想:如果沒有這些中國製造的廚具,大量德國人可能就無法保證正常吃飯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那些德國製造的高端廚具,連普通德國人都覺得貴得不想買。德國人明白著呢,在這個時代,必須和中國一起,融入到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中,才能實現共贏。

這不,已經訪華11次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又來了。

"

記得還在德國唸書時,一位德國老人對島叔說:你看,我們德國製造的廚具技藝精良,配得上“德國製造”的稱號,那些廉價的中國商品大量湧入,把我們產品的市場都擠壓了。

德國人的自豪與耿直就像“德國製造”一樣,刻畫在大家的心裡。當時島叔沒說出口,但心裡想:如果沒有這些中國製造的廚具,大量德國人可能就無法保證正常吃飯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那些德國製造的高端廚具,連普通德國人都覺得貴得不想買。德國人明白著呢,在這個時代,必須和中國一起,融入到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中,才能實現共贏。

這不,已經訪華11次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又來了。

關鍵時間節點,默克爾再次來華的深意

今天(7日)默克爾在武漢,參觀了武漢長江大橋(來源:東方IC)

定調

2005年末,默克爾上任伊始,德國的外交理念和現在不同,那時候西方世界流行“價值觀外交”。

當時德國政府在《亞洲-德國和歐洲的戰略挑戰和機遇》的文件中這麼寫到:“與日益自信的亞洲打交道的正確方法是堅持我們的價值觀和理念”。

直到2013年默克爾進入第三個任期後,默克爾政府開始反思外交政策,變為強調價值觀與現實利益並重。

從此,中德關係變得更加務實,進入較為平穩的發展週期。2014年3月,習近平訪徳期間,中德雙方共同發表了《關於建立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去年3月,在默克爾進入第四個任期後,中德關係的雜聲卻在德國國內響起。

德國內部對華態度存在不同觀點,有人追隨美國,認為中國是一種威脅,要遏制和防範中國;有的認為中國是一種機遇,要積極接觸中國。

隨著中國在歐洲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兩種不同的聲音越來越激烈碰撞,德國面臨的多重內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

這兩天,默克爾第12次訪華,與中國領導人見面,還率領一個龐大的商貿團,終於給國內的紛爭定了調:德國希望與中國進行戰略溝通,在肯定存在競爭的基礎上,將努力使合作與共贏成為中德關係的主基調。

"

記得還在德國唸書時,一位德國老人對島叔說:你看,我們德國製造的廚具技藝精良,配得上“德國製造”的稱號,那些廉價的中國商品大量湧入,把我們產品的市場都擠壓了。

德國人的自豪與耿直就像“德國製造”一樣,刻畫在大家的心裡。當時島叔沒說出口,但心裡想:如果沒有這些中國製造的廚具,大量德國人可能就無法保證正常吃飯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那些德國製造的高端廚具,連普通德國人都覺得貴得不想買。德國人明白著呢,在這個時代,必須和中國一起,融入到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中,才能實現共贏。

這不,已經訪華11次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又來了。

關鍵時間節點,默克爾再次來華的深意

今天(7日)默克爾在武漢,參觀了武漢長江大橋(來源:東方IC)

定調

2005年末,默克爾上任伊始,德國的外交理念和現在不同,那時候西方世界流行“價值觀外交”。

當時德國政府在《亞洲-德國和歐洲的戰略挑戰和機遇》的文件中這麼寫到:“與日益自信的亞洲打交道的正確方法是堅持我們的價值觀和理念”。

直到2013年默克爾進入第三個任期後,默克爾政府開始反思外交政策,變為強調價值觀與現實利益並重。

從此,中德關係變得更加務實,進入較為平穩的發展週期。2014年3月,習近平訪徳期間,中德雙方共同發表了《關於建立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去年3月,在默克爾進入第四個任期後,中德關係的雜聲卻在德國國內響起。

德國內部對華態度存在不同觀點,有人追隨美國,認為中國是一種威脅,要遏制和防範中國;有的認為中國是一種機遇,要積極接觸中國。

隨著中國在歐洲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兩種不同的聲音越來越激烈碰撞,德國面臨的多重內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

這兩天,默克爾第12次訪華,與中國領導人見面,還率領一個龐大的商貿團,終於給國內的紛爭定了調:德國希望與中國進行戰略溝通,在肯定存在競爭的基礎上,將努力使合作與共贏成為中德關係的主基調。

關鍵時間節點,默克爾再次來華的深意

2014年7月,默克爾在成都映象餐廳學習川菜宮保雞丁的做法(來源:新華社)

壓力

德國如今面臨著哪些內外部壓力?最基本的,是德國經濟的疲軟。近幾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美國還攪起各種貿易爭端,受此影響,德國政府預計今年GDP增長率將下降至0.5%。要知道,2018年這數據還是1.4%。

更何況,作為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經濟增速下降趨勢,會蔓延到整個歐洲。在經歷了十年的經濟停滯後,低通脹、低利率和低增長已成為歐洲經濟的新常態。

經濟復甦難啟可能產生連鎖反應,最直觀的是高企的年輕人失業率,儘管2018年情況已有改善,但歐盟青年失業率仍高達15.2%。同時,城鄉差距和成員國間差距日益擴大,加劇民眾的被剝奪感,這導致了歐盟內部沉渣泛起,民粹主義勢力抬頭。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德國。民粹主義政黨的強勢、主流政黨的式微、執政黨基民盟內部的分歧、默克爾在2021年結束總理任期等,未來都可能使德國內政陷入一種碎片化狀態,繼而導致歐洲陷入領導力真空。

在內部掣肘的背景下,默克爾訪華是重塑德國內部信心和凝聚共識的機會,既可以緩解內部壓力,也可以爭取外部空間。

說到外部空間,大家也都知道德國的外部壓力來自哪裡。美國重返中東歐並未帶來跨大西洋關係的好轉,反而強化了歐盟內部的分裂。

美國在歐盟內部安插的重要棋子就是波蘭。還記得上週“美國與波蘭簽署5G聲明,要求排除不安全供應商”的新聞嗎?如今,波蘭與美國關係特殊化,已代替英國成為美國製衡德國領導權的主要力量。

歐盟在今年3月,曾推出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友好的對華報告。報告中將中國視為經濟競爭者、體系競爭對手。但我們知道,歐盟內部絕非鐵板一塊。

在上述背景下,中德互有訴求。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貿易大國、多邊主義秩序的維護者,中德加強合作的戰略意義更加凸顯。

"

記得還在德國唸書時,一位德國老人對島叔說:你看,我們德國製造的廚具技藝精良,配得上“德國製造”的稱號,那些廉價的中國商品大量湧入,把我們產品的市場都擠壓了。

德國人的自豪與耿直就像“德國製造”一樣,刻畫在大家的心裡。當時島叔沒說出口,但心裡想:如果沒有這些中國製造的廚具,大量德國人可能就無法保證正常吃飯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那些德國製造的高端廚具,連普通德國人都覺得貴得不想買。德國人明白著呢,在這個時代,必須和中國一起,融入到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中,才能實現共贏。

這不,已經訪華11次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又來了。

關鍵時間節點,默克爾再次來華的深意

今天(7日)默克爾在武漢,參觀了武漢長江大橋(來源:東方IC)

定調

2005年末,默克爾上任伊始,德國的外交理念和現在不同,那時候西方世界流行“價值觀外交”。

當時德國政府在《亞洲-德國和歐洲的戰略挑戰和機遇》的文件中這麼寫到:“與日益自信的亞洲打交道的正確方法是堅持我們的價值觀和理念”。

直到2013年默克爾進入第三個任期後,默克爾政府開始反思外交政策,變為強調價值觀與現實利益並重。

從此,中德關係變得更加務實,進入較為平穩的發展週期。2014年3月,習近平訪徳期間,中德雙方共同發表了《關於建立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去年3月,在默克爾進入第四個任期後,中德關係的雜聲卻在德國國內響起。

德國內部對華態度存在不同觀點,有人追隨美國,認為中國是一種威脅,要遏制和防範中國;有的認為中國是一種機遇,要積極接觸中國。

隨著中國在歐洲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兩種不同的聲音越來越激烈碰撞,德國面臨的多重內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

這兩天,默克爾第12次訪華,與中國領導人見面,還率領一個龐大的商貿團,終於給國內的紛爭定了調:德國希望與中國進行戰略溝通,在肯定存在競爭的基礎上,將努力使合作與共贏成為中德關係的主基調。

關鍵時間節點,默克爾再次來華的深意

2014年7月,默克爾在成都映象餐廳學習川菜宮保雞丁的做法(來源:新華社)

壓力

德國如今面臨著哪些內外部壓力?最基本的,是德國經濟的疲軟。近幾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美國還攪起各種貿易爭端,受此影響,德國政府預計今年GDP增長率將下降至0.5%。要知道,2018年這數據還是1.4%。

更何況,作為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經濟增速下降趨勢,會蔓延到整個歐洲。在經歷了十年的經濟停滯後,低通脹、低利率和低增長已成為歐洲經濟的新常態。

經濟復甦難啟可能產生連鎖反應,最直觀的是高企的年輕人失業率,儘管2018年情況已有改善,但歐盟青年失業率仍高達15.2%。同時,城鄉差距和成員國間差距日益擴大,加劇民眾的被剝奪感,這導致了歐盟內部沉渣泛起,民粹主義勢力抬頭。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德國。民粹主義政黨的強勢、主流政黨的式微、執政黨基民盟內部的分歧、默克爾在2021年結束總理任期等,未來都可能使德國內政陷入一種碎片化狀態,繼而導致歐洲陷入領導力真空。

在內部掣肘的背景下,默克爾訪華是重塑德國內部信心和凝聚共識的機會,既可以緩解內部壓力,也可以爭取外部空間。

說到外部空間,大家也都知道德國的外部壓力來自哪裡。美國重返中東歐並未帶來跨大西洋關係的好轉,反而強化了歐盟內部的分裂。

美國在歐盟內部安插的重要棋子就是波蘭。還記得上週“美國與波蘭簽署5G聲明,要求排除不安全供應商”的新聞嗎?如今,波蘭與美國關係特殊化,已代替英國成為美國製衡德國領導權的主要力量。

歐盟在今年3月,曾推出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友好的對華報告。報告中將中國視為經濟競爭者、體系競爭對手。但我們知道,歐盟內部絕非鐵板一塊。

在上述背景下,中德互有訴求。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貿易大國、多邊主義秩序的維護者,中德加強合作的戰略意義更加凸顯。

關鍵時間節點,默克爾再次來華的深意

2010年7月,默克爾在西安參觀兵馬俑(來源:新華社)

夥伴

可能還有不少人不知道,2016年起,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18年,雙方貿易額同比增長9.4%,達到1993億歐元。

可以想象,在目前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德兩輛“經濟增長髮動機”加大力度合作,可以在引領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開放貿易、普惠貿易等方面,帶來多大影響。

實際上,中德兩國合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僅從投資來看,由於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收緊外國投資審查,根據安永最新的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在歐投資驟降,對德投資削減約九成。

從2013年11月,雙方就開始推動《中歐雙邊投資協定》,但談判進程一直緩慢。樂觀的期待是,在2020年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任期內,中歐完成談判。

談判完成後,還可以順勢啟動《中歐自貿協定》談判。默克爾此行,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那就是在夯實兩國汽車產業合作基礎上,積極推動雙方在自動駕駛、智能製造、人工智能和5G等新興領域的合作。

如今,歐洲互聯網市場被谷歌、微軟、臉譜、蘋果、亞馬遜等美國公司壟斷,本國企業已沒有發展空間,更無力打破。歐洲各國領導層也頗為氣惱,屢屢對美國互聯網企業開出鉅額罰單,卻又無可奈何。

讓問題嚴重的是,歐洲一旦出現在新興領域有前途的初創企業,就被美國公司收購。例如,2011年-2016年期間,蘋果公司收購了53家有歐洲科技公司,收購後這些公司在歐洲的業務規模就出現收縮。

錯過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這一輪大潮,德國的國家戰略制定者尤其希望在人工智能與網絡安全領域有所作為。而目前來看,在人工智能領域技術最強的仍是美國和中國。

目前,歐盟一方面正努力推進數字化單一市場戰略,幾年內單一數字市場有望在歐洲範圍內建立。選擇與中國高科技企業合作,搶佔歐洲數字市場,是德國目前最好的選擇之一。

"

記得還在德國唸書時,一位德國老人對島叔說:你看,我們德國製造的廚具技藝精良,配得上“德國製造”的稱號,那些廉價的中國商品大量湧入,把我們產品的市場都擠壓了。

德國人的自豪與耿直就像“德國製造”一樣,刻畫在大家的心裡。當時島叔沒說出口,但心裡想:如果沒有這些中國製造的廚具,大量德國人可能就無法保證正常吃飯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那些德國製造的高端廚具,連普通德國人都覺得貴得不想買。德國人明白著呢,在這個時代,必須和中國一起,融入到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中,才能實現共贏。

這不,已經訪華11次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又來了。

關鍵時間節點,默克爾再次來華的深意

今天(7日)默克爾在武漢,參觀了武漢長江大橋(來源:東方IC)

定調

2005年末,默克爾上任伊始,德國的外交理念和現在不同,那時候西方世界流行“價值觀外交”。

當時德國政府在《亞洲-德國和歐洲的戰略挑戰和機遇》的文件中這麼寫到:“與日益自信的亞洲打交道的正確方法是堅持我們的價值觀和理念”。

直到2013年默克爾進入第三個任期後,默克爾政府開始反思外交政策,變為強調價值觀與現實利益並重。

從此,中德關係變得更加務實,進入較為平穩的發展週期。2014年3月,習近平訪徳期間,中德雙方共同發表了《關於建立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去年3月,在默克爾進入第四個任期後,中德關係的雜聲卻在德國國內響起。

德國內部對華態度存在不同觀點,有人追隨美國,認為中國是一種威脅,要遏制和防範中國;有的認為中國是一種機遇,要積極接觸中國。

隨著中國在歐洲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兩種不同的聲音越來越激烈碰撞,德國面臨的多重內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

這兩天,默克爾第12次訪華,與中國領導人見面,還率領一個龐大的商貿團,終於給國內的紛爭定了調:德國希望與中國進行戰略溝通,在肯定存在競爭的基礎上,將努力使合作與共贏成為中德關係的主基調。

關鍵時間節點,默克爾再次來華的深意

2014年7月,默克爾在成都映象餐廳學習川菜宮保雞丁的做法(來源:新華社)

壓力

德國如今面臨著哪些內外部壓力?最基本的,是德國經濟的疲軟。近幾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美國還攪起各種貿易爭端,受此影響,德國政府預計今年GDP增長率將下降至0.5%。要知道,2018年這數據還是1.4%。

更何況,作為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經濟增速下降趨勢,會蔓延到整個歐洲。在經歷了十年的經濟停滯後,低通脹、低利率和低增長已成為歐洲經濟的新常態。

經濟復甦難啟可能產生連鎖反應,最直觀的是高企的年輕人失業率,儘管2018年情況已有改善,但歐盟青年失業率仍高達15.2%。同時,城鄉差距和成員國間差距日益擴大,加劇民眾的被剝奪感,這導致了歐盟內部沉渣泛起,民粹主義勢力抬頭。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德國。民粹主義政黨的強勢、主流政黨的式微、執政黨基民盟內部的分歧、默克爾在2021年結束總理任期等,未來都可能使德國內政陷入一種碎片化狀態,繼而導致歐洲陷入領導力真空。

在內部掣肘的背景下,默克爾訪華是重塑德國內部信心和凝聚共識的機會,既可以緩解內部壓力,也可以爭取外部空間。

說到外部空間,大家也都知道德國的外部壓力來自哪裡。美國重返中東歐並未帶來跨大西洋關係的好轉,反而強化了歐盟內部的分裂。

美國在歐盟內部安插的重要棋子就是波蘭。還記得上週“美國與波蘭簽署5G聲明,要求排除不安全供應商”的新聞嗎?如今,波蘭與美國關係特殊化,已代替英國成為美國製衡德國領導權的主要力量。

歐盟在今年3月,曾推出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友好的對華報告。報告中將中國視為經濟競爭者、體系競爭對手。但我們知道,歐盟內部絕非鐵板一塊。

在上述背景下,中德互有訴求。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貿易大國、多邊主義秩序的維護者,中德加強合作的戰略意義更加凸顯。

關鍵時間節點,默克爾再次來華的深意

2010年7月,默克爾在西安參觀兵馬俑(來源:新華社)

夥伴

可能還有不少人不知道,2016年起,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18年,雙方貿易額同比增長9.4%,達到1993億歐元。

可以想象,在目前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德兩輛“經濟增長髮動機”加大力度合作,可以在引領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開放貿易、普惠貿易等方面,帶來多大影響。

實際上,中德兩國合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僅從投資來看,由於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收緊外國投資審查,根據安永最新的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在歐投資驟降,對德投資削減約九成。

從2013年11月,雙方就開始推動《中歐雙邊投資協定》,但談判進程一直緩慢。樂觀的期待是,在2020年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任期內,中歐完成談判。

談判完成後,還可以順勢啟動《中歐自貿協定》談判。默克爾此行,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那就是在夯實兩國汽車產業合作基礎上,積極推動雙方在自動駕駛、智能製造、人工智能和5G等新興領域的合作。

如今,歐洲互聯網市場被谷歌、微軟、臉譜、蘋果、亞馬遜等美國公司壟斷,本國企業已沒有發展空間,更無力打破。歐洲各國領導層也頗為氣惱,屢屢對美國互聯網企業開出鉅額罰單,卻又無可奈何。

讓問題嚴重的是,歐洲一旦出現在新興領域有前途的初創企業,就被美國公司收購。例如,2011年-2016年期間,蘋果公司收購了53家有歐洲科技公司,收購後這些公司在歐洲的業務規模就出現收縮。

錯過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這一輪大潮,德國的國家戰略制定者尤其希望在人工智能與網絡安全領域有所作為。而目前來看,在人工智能領域技術最強的仍是美國和中國。

目前,歐盟一方面正努力推進數字化單一市場戰略,幾年內單一數字市場有望在歐洲範圍內建立。選擇與中國高科技企業合作,搶佔歐洲數字市場,是德國目前最好的選擇之一。

關鍵時間節點,默克爾再次來華的深意

9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默克爾

5G

與波蘭立場正好相反,德國(暫時)選擇不與美國在5G方面進行合作。

德國也收緊了對5G供應商的規則與標準審查,但此舉並不是針對華為。對德國而言,既要保持與外界合作的姿態,又要加強對外界的警惕。

德國這麼警惕的原因是,德國安全部門的調查顯示,華為一直是在規矩地做生意,反倒是美國的思科公司曾為美國情報部門監聽德國提供了網絡。

目前,德國5G發展位於全球第五位,落後於中國、美國、韓國和日本,德國需要與外界合作,才能加快德國5G發展。德國最大的電信公司Deutsche Telekom就認為,制裁華為將使得德國5G發展推遲至少兩年。

歐盟將在2020年3月發佈完整的5G網絡的規格,這意味著德國還有一年的時間去加快5G方面的佈局。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來臨之際,德國希望抓住5G的機會窗口,為熊彼特經濟週期的創造性階段做好準備,從復興與革新中創造收益。

由此可見,中德的合作將是全方位、多維度的,未來在高層往來、經貿投資、人文交流、科技、安全與防務交往等方面,中德兩國將保持密切互動。

正如昨日習近平主席會見默克爾時所言:“中德作為兩個負責任大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加強戰略溝通、協調和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這不僅對中德兩國,對世界都愈顯重要。”

文/賀之杲(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

編輯/宇文雷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