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惹的?'我認識默克爾20年,第一次看她如此凶'

德國總理默克爾(資料圖 視覺中國)

參考消息網4月7日報道 2月份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歐洲盟友對美國的不滿集中爆發。與此同時,遠在中東和亞太,其盟友的焦躁也在持續升級。

在見證了美國的任性“退群”以及一系列針對盟友提出的新要價後,不少觀察人士認為,特朗普政府現在“談論盟友就如同談論對手”——這顯然令其傳統盟友難以接受。

而作為美國在東亞地區最重要的盟友,對於特朗普的“輕視”,日本更是難掩憂慮。日本《選擇》月刊3月在一篇專題文章中細數美國一系列“擾亂同盟團結”的舉動,擔心其是否會最終導致駐日美軍的撤離。參考消息網編譯文章如下:

在美國的安保、外交關係相關正式文件上,都會有總統簽字,但現實是,與文件精神不符的總統言行被置於優先地位。

2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德國總理默克爾當著美國、俄羅斯等主要大國高官的面,猛烈抨擊了特朗普冷酷對待盟國的孤立主義。

她的坦誠引起會場一片沸騰。

一年多來,特朗普反覆表示要從敘利亞撤走美軍,退出伊朗核協議,擾亂了美國與歐洲盟友的團結。

美國安保領域的官方文件強調重視同盟關係,但特朗普的想法與之差距太大。在此有必要回顧一件事。

去年9月5日出版的《紐約時報》輿論專欄裡,美國政府高官以匿名形式發表文章,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總統做決斷時沒有任何依據。

這篇文章暴露出美國政府內部有抵制動向。但對於總統輕視盟國的做法,目前看來這些意見還無力改變。

這一點在此次慕尼黑安全會議也得到了證明。默克爾發言之後,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的講話自始至終都是在為特朗普代言。

激怒默克爾的美國

美歐發生如此明顯的對立,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默克爾代表歐洲意見的講話獲得了歐洲媒體普遍的高度評價。彭斯的講話則在美國媒體上引起了明顯的分化。

《紐約時報》著名記者羅傑·科恩在一篇評論的開頭寫道:“法國的一名外交官感嘆說,‘特朗普政府使德國人轉向了國家主義,這是多麼巨大的成功啊’!曾是大西洋同盟最忠實成員的德國,一旦明白受到侮辱,內心就會跟俄羅斯心意相通,顯示出‘戴高樂式’的戰略自尊氣概。”

“唐納德·特朗普惹怒了安格拉·默克爾。”科恩說:“我20年前常駐柏林時就與默克爾認識,卻是第一次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的講話上看到如此氣勢洶洶的她。”

他還警告道,此前在德國進行的幾次民意調查都顯示,比起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正博得更多德國人的好感。

科恩也描述了會場裡這樣的一幕:“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特朗普坐在靠近主席臺的顯眼位置。在全場起立歡迎默克爾講話的時候,伊萬卡卻坐著。而在默克爾總理之後發言的美國副總統彭斯走向主席臺時,伊萬卡跟丈夫庫什納一道起身,跟彭斯行貼面禮。”

請大家據此想象一下吧。

特朗普多次透露“想退出北約”

彭斯在慕安會上的講話,一邊誇讚特朗普政府治下美國的國防投入有多大,一邊指責北約一些成員不遵守承諾,分擔的防衛費沒有達到本國GDP的2%。

在談到德國與俄羅斯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時,彭斯希望所有歐洲國家都採取反對立場。

據說,當他對歐洲盟國提起是時候退出伊朗核協議時,會場上頓時傳出“反對”的噓聲。他的講話結束時也沒有很多人鼓掌,反而有不少人表示不滿。

以上描述出自一直公開撰文批評特朗普的科恩筆下,閱讀時可能需要打點折扣,但要明白,特朗普與歐洲的關係已經達到了令美國專欄作家生髮感慨的地步。科恩認為,彭斯講話中多次提到特朗普總統的名字,“這是阿諛奉承”。他還指出,彭斯對歐洲國家提出諸多要求,“表現出傲慢態度”。

日本《選擇》月刊去年8月一期曾詳細介紹過特朗普批評北約國家的狀況,尤其是對德國的猛烈抨擊。儘管北約戰後一直在美國安保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有報道認為,特朗普可能對它的必要性抱有懷疑。

2月14日的《紐約時報》電子版報道說,特朗普去年曾多次向周邊人士透露,希望退出北約。去年7月的北約峰會前後,他也對政府官員說,懷疑這一軍事同盟的必要性,希望退出。但在峰會上,特朗普本人表示“沒有退出的必要”。而北約其他成員國似乎對此不大相信。

特朗普招致了越來越多的反感。此前他決定退出防止氣候變暖的《巴黎協定》,退出經過法、德、英做出諸多努力才得以達成的伊朗核協議,今年又退出了《中導條約》。

《中導條約》被廢除,將導致整個歐洲陷入不穩定狀態,歐洲或將不再團結。

被特朗普作為批評對象的默克爾,已於去年11月13日在歐洲議會會議上表示,是時候改變以北約為中心的對美過度依賴了。她強調說“有必要創建真正的歐洲軍”。

科恩據此從國際派的默克爾身上解讀出了“戴高樂式戰略自尊”,這是可以理解的。

駐日美軍會撤離嗎?

去年12月19日,特朗普總統突然宣佈,因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清剿行動結束,將撤走駐紮在敘利亞的2000名美軍地面部隊官兵。對此表示反對的時任國防部長馬蒂斯提出了辭呈。

美軍難道要拋棄以庫爾德人為中心的反政府武裝組織“敘利亞民主軍”(SDF)?或者如馬蒂斯擔心的那樣,除了SDF,美軍還將拋棄一直與它一起行動的盟國?

“伊斯蘭國”殘餘勢力在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地區還有1.5萬人。美軍突然撤離敘利亞,對於還有不少美軍官兵駐留的德國、西班牙等北約國家,以及沙特等中東國家,甚至駐韓、駐日美軍,不會產生影響嗎?

此前把本國安全依託於美軍駐紮以增強遏制力的那些國家,當然會因此受到很大打擊。美軍從敘利亞消失之後,俄羅斯與伊朗軍隊的影響力會自然增強。這會對整個中東的軍事均勢造成巨大影響。

特朗普總統沒有同周圍的安保政策制定者商量,就做出了從敘利亞撤軍的決定。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去年4月進入白宮後還曾揚言,“只要伊朗軍隊及極端組織不離開敘利亞,美軍就不會撤離”。

可以看到的是,一些修正行動正在進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博爾頓此前分頭飛往中東國家,平息盟友的動搖情緒,蓬佩奧甚至還在三個月內到訪中東兩次。而特朗普也慰問了駐伊拉克美軍,這是他入主白宮以來第一次。當初說是一個月之內的撤離時間,被修改為“視情況而定”。白宮發言人桑德斯2月21日表示,“美軍從敘利亞撤軍後,將於一段時間內,在當地留下由200名美軍士兵組成的‘一小批維和部隊’”。這是白宮的彌補行為。

共和黨難忍特朗普的“獨斷專行”

特朗普總統不止一次地暗示,在撤走駐敘利亞美軍的同時,也會從阿富汗撤軍。去年12月20日出版的《華爾街日報》曾報道,負責清剿塔利班反政府武裝和訓練阿富汗軍隊的1.4萬名美軍,或將被縮小規模。

對於歷時17年的戰爭,美國產生了厭戰情緒,特朗普總統似乎巧妙地捕捉到了民意。但是,此舉也引發了默克爾總理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責問:這將把駐守阿富汗的北約軍隊置於何地?顯然歐洲方面非常不滿。

在2月4日參議院的一場表決中,美國共和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提出的反對美國政府從敘利亞和阿富汗“貿然”撤軍的議案,以70票支持、26票反對的結果獲得通過。在民主黨議員佔多數的眾議院,這項議案如果不經大幅修改,估計很難獲得通過,但不能忽視美國政壇出現了一種動向,即特朗普總統所在的共和黨也在從議會層面對總統的獨斷專行加以修正。

關於跟日本密切相關的駐韓美軍,特朗普總統2月3日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電視節目中明確表示,“沒有撤離計劃,甚至都沒有討論”。不過他也表示,“2.85萬名美軍官兵的費用很高,將來也許會撤離”。

應該注意到的是,現在不能斷言美軍不會撤離。不斷呼籲戰後一直部署在全球的美軍“迴歸故鄉”者,是獨立人士帕特里克·布坎南。沒有跡象顯示,具有同樣思維的特朗普總統會改變自己的意見。

總統的權限強大到足以抵擋些許的“修正”,這裡面暗含著一些課題。(編譯/劉潔秋)

原標題:《“我認識默克爾20年,卻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氣勢洶洶的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