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修行,如是成就

阿彌陀佛 阿難陀 無量壽經 華嚴經 禪宗文化 2017-06-07

如是修行,如是成就

如是修行,如是成就

選自蘇樹華著《佛說無量壽經釋義》(該書準備出版,歡迎同仁贊助。)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蔘學。遵元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原文】

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

,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如是修行,如是成就

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嗔覺害覺,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慾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薰,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章旨】

發菩提願,行菩提道。修自性法,嚴自性國。證自性體,度自性眾。究竟圓滿,超諸世間。

【譯文】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爾時大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花,遍覆大地,空中樂音,自然讚歎:‘決定成就,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如是修滿一切大願,超出世間,及出世間,究竟獲得,涅槃常樂。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所、諸天大眾、神龍八部之中,發如是大願已,一心志向,嚴淨佛土。所修國土,廣大無邊,無上莊嚴,恆常不衰,永住世間。於無量劫,法藏比丘,行菩薩道,無貪無嗔,無痴無妄,不著六塵,對境無心,苦樂平懷,正覺常寂,智光朗然,無取無舍,一切無礙。直心應緣,應緣無住。如是而行,絲毫不怠。如是而行,唯求正覺。行諸萬法,普利群生,恭敬三寶,侍奉師長。行諸佛法,救度眾生,令諸眾生,皆得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三昧,行無作無起、如幻如化之法,遠離惡法,不受諸有,修諸善法,自利兼他。一切放下,空無所住,行菩薩行,度一切眾。無量劫中,積累功德,隨所生處,一切如意,無量寶藏,自然顯現,教化利益,一切眾生。住於涅槃,隨緣示現,或為長者,或為居士,或為聖君,或為梵王,所現之身,隨緣而現。常以四事,供養諸佛。如此功德,說之不盡。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出檀香,普薰十方。容貌端正,莊嚴殊妙,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莊嚴之具。如是莊嚴,超出一切,於諸萬法,皆得自在。”

【釋義】

法藏比丘,四十八願,文字表述,如經所說。然而,若論實際,四十八願,只在這一念之間。乃至十方世界,恆沙佛國,亦只在這一念之間。如何是這一念?還見麼?若也見得,不但發願已畢,成佛亦已畢。猶如《華嚴》,若論文字,八十一卷。這八十一卷,只如海中一粒沙。一粒沙尚有八十一卷,無量粒沙又有多少卷?如此無盡華嚴,又如何說?又如何書?極快之口,說之不盡。極速之筆,書之不盡。說之不盡、書之不盡之無盡華嚴,卻在諸人一念之間。如何是這一念?還見麼?若也見得,不但無始劫來,本來是佛,且是華嚴教主,普化十方。

“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應時普地,六種震動”,不是腳下的土地發生了地震。“天雨妙華”,也不是藍天上飄落鮮花。迷人昧卻自心,妄想佛義,說什麼“應時普地,六種震動”,是三到四級的小地震,是吉祥震。如此迷人,聽說哪裡發生了地震,便疑神疑鬼。若是小地震,則心生歡喜,心想,世上一定有菩薩出世,感得吉祥震。若是大地震,則心生恐怖,心想,世上一定有魔王出世,引起大地震。如此顛倒妄想的人,如此開口亂道的人,登佛法座,聚眾說法,屬於穿佛衣,吃佛飯,最後拉在佛碗裡的末法亂相。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普地,即是遍地。地,即是心地。六種震動,即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相,豁然頓脫,猶如衣上的浮塵,豁然一抖,豁然一震,則浮塵脫落,恢復衣服之本來面目。所以,這六種震動,即是根塵脫落,真常現前。根塵脫落,真常現前,則萬相莊嚴,全體妙用,故以“天雨妙華”“自然音樂,空中贊言”而作比喻,比喻盡虛空、遍法界之心地莊嚴,亦名自性莊嚴。

“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這個“自然音樂”,不是物理虛空中的音樂,而是自性虛空中的法音。一切妙相,悉皆演說妙法,悉皆讚歎法藏,一切妙相,皆是法音。迷人不知,心想,物理虛空中,有諸天神,演奏美妙的音樂,發出奇妙的讚歎,讚歎法藏比丘。

“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正是目前的山色溪聲,正是耳畔的雞鳴犬吠。學人迷時,住境著相,則山色溪聲,雞鳴犬吠,皆是娑婆世界的繩索,亦名業障。學人悟時,色空不二,諸法空相,則山色溪聲,雞鳴犬吠,皆成淨土天樂,皆成淨土莊嚴。

若欲成佛,只須向自家心地上用功。於自家心地上,消得一業,則過得一劫。消得十業,則過得十劫。恆沙業障,無量無邊,又如何過得?豈不待到無量億萬年後而成佛?無量億萬年,哪裡是盡頭?何日得成佛?莫作妄想,莫見經中“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便言永遠不得成佛。何以故?劫者,結也,心結也,著相也。著一相,則一結,恆沙萬相,觸著便著,豈不是無量劫?無量劫事,本無實際,當人一悟,則照見五蘊皆空,則照見諸法空相。五蘊皆空,諸法空相。這時,時劫何存?時劫無性,本無實際。見得這裡,便是一時頓超,便是過了永劫。

法藏比丘,乘此大願,依此見地,歷劫修行,莊嚴佛土,所謂“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種種修行,或供養,或棄捐,或建立,或掃除,盡屬“自淨其意”“自性自度”。

若人悟心,隨所緣處,盡是妙寶。若人迷真,隨所緣處,無非繩索。一悟一切真,一迷皆成罪。

問:一悟一切真,一迷皆成罪。如何是“一”?

答曰:一者,妙明真心也,無相真心也。妙明真心,照徹十方,生髮萬相。猶如明鏡,鏡相無量,明鏡是一。亦如大海,波浪無量,海水是一。若人悟心,是名歸佛。若人悟心,是名得一。得一則萬法歸,得母則眾子隨。

法藏比丘,隨緣度化,或現長者,或現居士,或現君王,或現天主,或現梵王,現一切相,供一切佛,“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

四事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也。常以四事,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一切諸佛,究竟是誰?莫言是他。若言是他,則成外道。自心所現,一切諸相,即名一切諸佛。常以四事,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四事所表,如下所示。

衣服供養。色身穿上衣服,方可謂之莊嚴。菩薩不染世塵,方可謂之功德。即相離相,即離同時,是名衣服供養,亦名莊嚴供養。

飲食供養。色身需要飲食,方可維持生命。菩薩需要法食,方可進取佛道。本覺之光,普照萬相,是名飲食供養,亦名法食供養。

臥具供養。色身需要臥具,方可休息精神。菩薩需要道場,方可安心辦道。放下一切,不著一物,是名臥具供養,亦名道場供養。

湯藥供養,色身需要療疾,方可恢復健康。菩薩需要法藥,方可度脫眾生。方便對治,能所雙亡,是名湯藥供養,亦名法藥供養。

語言令人愉悅,是名“口氣香潔”。精神令人愉悅,是名“身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薰,無量世界”。精神面貌,清晰透亮,是名“容色端正,相好殊妙”。上契下合,救拔諸苦,隨緣施法,法無定法,是名“其手常出無盡之寶”。

如此經文,看似神祕玄妙,實是自己家裡事。莫作神祕玄想,皆是自心實相的象徵性表達。

諸位學人,但向自心上看,於自心上見佛,於自心上見菩薩,於自心上見諸天,於自心上見梵王。若不從自心上見,而向心外求,盡屬自作幻影,自我誑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