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導羅睺羅認知真理、成就聖人

佛陀對兒子意味深遠的父愛:愛他便度他出家修行

作者:明賢法師

佛陀教導羅睺羅認知真理、成就聖人

釋尊深知出家能夠從這個充滿痛苦堪忍世界中解脫,且能利益無量眾生,因此度化兒子羅睺羅出家。(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陀教導羅睺羅認知真理、成就聖人

甘肅天水麥積山佛陀父子像(圖片來源:資料圖)

羅睺羅尊者是釋尊出家前的兒子,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尊為“密行第一”。

釋尊成道後,曾派目犍連尊者勸耶輸陀羅割捨母子恩愛,讓羅睺羅尊者出家修習佛法。但耶輸陀羅始終不願捨棄愛執。後來,在釋尊的神力加被下,耶輸陀羅終於憶起了宿世因緣,愛子之心消歇,將兒子交由目犍連尊者帶回僧團。

釋尊考慮到羅睺羅還小,暫時不宜做比丘,便為他授十條沙彌戒,並由此建立沙彌制度。釋尊請阿難為羅睺羅落髮,舍利弗作戒和尚,目犍連為教授師,併為羅睺羅說未曾有因緣。

當年佛陀說罷《大寶積經》,特意咐囑羅睺羅系意鼻頭,修安般行,知息冷熱,便無憂惱。羅睺羅尊者端身正意,出入四禪,深入三昧,得微妙智,證羅漢果,密行第一。

“麥積山佛陀父子像”是非常著名的表現佛陀對羅睺羅如山般父愛的雕塑作品。當年羅睺羅尊者拜見釋迦牟尼佛時,佛陀用手撫摸著羅睺羅尊者的頭頂,安慰他:“你一定要在僧團之中,不要以為自己有特殊之處。”

在麥積山石窟中,這組造型價值最高,也最成功。佛的手從臂膀上垂下來,柔若無物,如同生怕碰到什麼一般,柔和得讓人擔心能不能堅持太久。羅睺羅尊者的虔誠需要佛陀的關愛,這又是一種情感的相互交流。佛陀用這種安慰來堅定羅睺羅尊者出家修行的決心,既有父子間慈愛的表達,又有法王希望弟子去堅強努力地承擔的鼓勵。

羅睺羅尊者為佛陀浴足的故事

有一則羅睺羅尊者幼年時很調皮,常喜歡說謊作弄別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團中無人敢加以糾正,以致日久漸生不良習氣。釋尊知道後決心加以教訓。

有一天釋尊命羅睺羅尊者端大盆水洗佛的雙足,洗後就問他說:“這些水可以喝嗎?”“不,不能喝。”釋尊說:“這盆水一旦變髒後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丟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常常說謊,以後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嗎?”羅睺羅尊者聽後立刻覺得慚愧。

釋尊命他將水倒掉,再問他:“這個盆叫什麼盆?”羅睺羅尊者答:“這是洗足盆。”釋尊問他:“這個盆可以用來盛水洗米洗菜嗎?”“沒有人會用它洗米洗菜了。”

釋尊說:“對。一個人如果心不清淨,言而無信,則永遠不會受人敬重。自甘作賤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腳下成為低賤的用具,永遠不能被人所重視。你如果不改錯誤的言行,就如同這盆。”

釋尊說後又用腳將該盆踢到遠處,問羅睺羅尊者:“我現在踢掉這個盆,你覺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為它只是一個粗盆。”釋尊說:“對。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不學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別人也就不會刻意去愛惜他。”

釋尊指著被踢翻而覆蓋著的盆子對羅睺羅尊者說:“現在覆蓋的盆子能裝下水嗎?”“不行。”佛陀說:“你現在正如這個盆,心口均不清淨,屢說妄語,顛倒是非,指空為有,指有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愛。”

羅睺羅尊者受到佛陀一連串的教訓後,異常羞愧,隨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懺悔,今後決心痛改前非。羅睺羅聰穎好學,不久即證得四果阿羅漢。後來佛陀讚歎羅睺羅尊者乃“密行無礙第一”。

羅睺羅尊者贊

明賢法師

為不辱父命,廁臥能苦行;

護戒斷損他,帚謗不起嗔。

尊為法王姓,從未生慢心;

誰言無壯志?隱忍成大行。

曲涼汝未會,深悲誰能輕;

俯引勇士相,弱進長者行。

微言明大義,精持現純真;

佛親最愛子,密行第一人!佛陀教導羅睺羅認知真理、成就聖人

釋迦牟尼佛——立身為佛、躬身為父

作者:董廣強

佛陀教導羅睺羅認知真理、成就聖人

麥積山133窟 宋 佛與羅睺羅

麥積山133窟,門口正中,有一組宋代造像。

釋迦牟尼佛輕輕躬下身子,伸出右手,想去撫摸自己離別了六年的孩子——羅睺羅。

六年前的一個夜半,妻子和孩子正在熟睡,他看了一眼,然後狠心轉身,離開了皇宮,來到了深山進行苦修。

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起的名字,是“潛在的障礙”之意。

他想出家,想離開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但尚在襁褓的孩子畢竟是一種牽掛,一種障礙。

誰不想攬你入懷,

誰不想伴你成長,

誰不想牽你小手,

誰不想聽你歡笑。

佛陀教導羅睺羅認知真理、成就聖人

釋迦牟尼佛有“無我”胸懷,塵世的各種苦痛必須要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

眾生苦痛,蒼生有疾,何處尋脫解之道?

釋迦牟尼佛毅然轉身離別,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

熟睡中的孩子,醒來已經看不到父親的身影。

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見到自己的父親。

六年,六年。

佛陀教導羅睺羅認知真理、成就聖人

麥積山133窟 宋 佛與羅睺羅

六年,對世間輪迴不過是匆匆一瞬。

但是對於父子之間,特別是幼年的父子之間,無疑是漫漫長夜,漫漫長日。

羅睺羅對於父親的思念如同其他孩童一樣,希望被有力的臂膀高高舉起,希望騎在父親寬闊的肩頭。

我不相信釋迦牟尼佛在皓月當空,漫漫長夜時,他的思念不會回到王城,不會去想抱一抱自己的孩子。

他在度化鬼子母的時候,肯定會想到自己的孩子。

是否已經牙牙學語,是否蹣跚學步,是否蹦跳玩耍,是否庭院嬉戲。

我的孩子,你可還好?

六年後,釋迦牟尼佛思維成道,大悟成佛,成為天地間的聖人。

他回到王舍城,回到了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城市。

民眾傾城而出,對釋迦牟尼佛頂禮膜拜,他已經成為了萬眾敬仰的佛陀。

莊嚴威儀!

釋迦牟尼佛在人群中看見了自己的孩子羅睺羅。

他的心中突然掀起了波瀾,六年的苦修只是把他自己的心結埋在了心靈的最下層。

今天,在不經意之間,在父子眼神對望的一剎那,這個心結突然間翻動起來,像大海里的浪花,澎湃如潮,不可自抑。

佛陀教導羅睺羅認知真理、成就聖人

麥積山133窟 宋 佛與羅睺羅

他站起身,向羅睺羅走來,他忘記了自己是是一個佛陀,忘記了周邊聽法的信眾,世間陡然寧靜。

他是一個父親、一個離別自己孩子六年的父親。

心中的迫切,步伐不由得匆匆。

羅睺羅也從人群中擠出來,向著釋迦牟尼佛也是匆匆走來。

父子相遇。

高大威嚴的釋迦牟尼佛是兒童的羅睺羅。

釋迦牟尼佛身軀微微前躬,伸出手去撫摸自己的孩子。

這個撫摸,他期待了六年。

釋迦牟尼佛躬下身軀,伸出右手,想去撫摸和自己離別了六年的孩子,或許,從他轉身離別妻子的時候,就在期盼著這一刻。

他自己的離別之苦,他對孩子的歉疚,在這一刻顯露無疑,他的手,落到了羅睺羅的頭頂。

羅睺羅站在父親身側,輕輕低下頭,接受父親的撫摸。

羅睺羅年幼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由姨母撫養長大,父親的愛他也期盼了很久、很久了。

心中的千般委屈一時間湧上心頭,少年的心怎麼能承載這麼長的離別。

佛陀教導羅睺羅認知真理、成就聖人

麥積山133窟 宋 佛手

“菩薩去家,有思親之供”,這是北周文學家庚信寫的《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中的語句,意思是說:菩薩(釋迦牟尼成佛前的稱呼)離開家的時候,十分思念自己的父母雙親,就擺起貢品,點燃香燭來遙寄自己的思念。

思親可以有供,而思念自己孩子的時候如何寄託呢?釋迦牟尼佛只能是在心中無數次的刻畫自己孩子的模樣:我的孩子,你可安康!你可在歲月裡成長!你可在陽光下奔跑!你可在姨母的懷抱裡撒嬌!

我清晰地記得你襁褓中的模樣,也無數次夢到你現在的模樣!

今天攬你入懷,讓我撫摸你可愛的臉龐,拭去你委屈的淚水。

孩子,原諒父親的不辭而別,原諒離別造成的悲傷。因為父親擔負著為眾生解脫苦痛的使命,只能忍心離別。

今天,讓我們父子不在離別,讓我永遠陪伴在你身旁,看著你每天成長。

佛國莊嚴,又怎能拒絕父子情長。

讓你的成長,永遠注入我醇厚的目光。

(注:羅睺羅後來被度化為沙彌,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佛陀教導羅睺羅認知真理、成就聖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