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10 個回答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3-15

鄧艾帶著兩萬軍隊偷渡進蜀國境內,劉禪派諸葛瞻率軍前往抵抗。

從《三國志》記下來的情況來看,諸葛瞻打這場仗,打得非常奇怪。有哪些奇怪的地方呢?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諸葛瞻劇照)

一是當諸葛瞻帶著軍隊來到涪縣時,他就呆在那裡,不做任何戰前準備。當時黃崇讓他分兵把守險要的地方,但是他竟然什麼也不做。

二是鄧艾雖然有兩萬人,但軍隊翻山越嶺,士兵疲倦,糧草匱乏。對付這樣的軍隊,只需要以逸待勞,固守不出,可能就把他拖死了。但是諸葛瞻卻一定要出去和鄧艾硬拼。

三是仗還沒開打,諸葛瞻就說喪氣話,說自己有三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不能守國土。這話既不團結人,又滅自己威風。

就算是一個平常人也不會這樣做,何況是大家都認為是聰明人的諸葛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的?

這個問題,其實不只是我們不解,歷史上也有人表示過懷疑。比如寫《華陽國志》的西晉末年的史學家常璩曾說,他曾向當地一些年老的人考證過,當年陳壽與諸葛瞻有很深的矛盾,陳壽在諸葛瞻手下當官的時候,曾受過侮辱。因此,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故意黑諸葛瞻。

不過,就算陳壽故意黑諸葛瞻,他畢竟是個史官。中國古代的史官,其基本品質是能夠保證的。也就是說,別人沒做過的事情,他不可能亂寫;別人沒說過的話,他不可能亂說。只不過史官在寫在說的時候,是想表達一種“微言大義”而已。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鄧艾劇照)

那麼,陳壽寫諸葛瞻說的那“三罪”,是想表達什麼“微言大義”呢?

我認為,陳壽是想說,諸葛瞻打仗不行,卻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他說“三罪”,其實就是說,滅國的責任,首先是黃皓,其次是姜維,接著才是自己。

為什麼說諸葛瞻把責任推在黃皓身上,是“微言大義”呢?

照理說,黃皓討好劉禪,讓劉禪耽於享樂。諸葛瞻把責任推到他身上,不管他是不是真該負責,在道義上,倒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畢竟黃皓是宦官,在古代,宦官幾乎就沒有好形象。國家有什麼問題,都會把責任推在宦官身上。但是,把責任推在宦官身上,其實是個藉口,是因為不敢直接說皇帝的不是,因此才說宦官。也就是說,陳壽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是,諸葛瞻是想把責任推在劉禪身上。

為什麼又說把責任推在姜維身上,也是“微言大義”呢?

因為姜維持續不斷地發動北伐,這是諸葛瞻他爹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制定的國策,姜維只不過是執行而已。而諸葛瞻卻說“外不制姜維”,意思就是姜維持續不斷地北伐這件事,是不對的。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黃皓劇照)

連姜維北伐這一項基本國策都要否定,諸葛瞻心裡的陰暗面積有多大?

不過,我這裡想說的是,陳壽雖然在這裡表達“微言大義”,其實,或許實際情況並不是陳壽想的那樣。諸葛瞻的話中,其實表達著當時真實的現狀和他的困惑,諸葛瞻或許並沒有那麼不堪。

當時的蜀國,已經和劉備時期的蜀國,以及和諸葛亮時期的蜀國都很不一樣了。劉備時期的蜀國,是蜀國最強盛的時候。若不是夷陵大戰失敗,劉備又病死,蜀國肯定會一直強盛下去。諸葛亮時期的蜀國,雖然修好了與東吳的關係,不用分精力對抗東吳。但是,諸葛亮發動的連年不斷的戰爭,已經讓蜀國呈現一種衰敗之勢。到姜維時期的蜀國,國內更是被戰爭拖得一窮二白,已經打不起仗了。所以,當時包括譙周等很多人都反對姜維北伐。

對於諸葛瞻來說,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也覺得姜維北伐不對,另一方面,姜維又是執行他爹諸葛亮的政策,他不好說。不過,諸葛瞻權衡利弊,還是反對了姜維繼續北伐。而姜維不聽,一意孤行地北伐。所以諸葛瞻才說了那樣的話,表達了那樣的憂慮和困惑。

當然了,諸葛瞻心中雖然並沒有那麼陰暗,但他確實能力不足,又是一個失敗者,他被史官貶低,也是很正常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2019-03-09

別把諸葛瞻想得那麼高尚,事實上諸葛瞻頂著諸葛亮兒子的光環,照著蜀漢朝廷給諸葛瞻設定的路徑,沿著其父諸葛亮的光輝路徑,卻越走越難行。

諸葛瞻是諸葛亮46歲才得的兒子,老來得子的諸葛亮卻在兒子出生的半年後,開始歷經6年的5次北伐,終因操勞過度而死在戰場,臨死前諸葛亮特意修書一封,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內容是這樣的: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歸結為八個字就是:淡泊名利,修身養德。

正因為諸葛亮的傑出貢獻,使得蜀漢朝廷將諸葛亮沒有完成的任務無情的加在諸葛瞻的身上,諸葛瞻的人生基本上是一路順風,平步青雲,17歲娶了公主為妻,拜騎都尉,18歲任羽林中郎將,不久升遷為射聲校尉、侍中。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34歲的諸葛瞻擔任他父親諸葛亮同樣的職務軍師將軍,而且諸葛亮擔任軍師將軍的年齡也是34歲。

35歲的諸葛瞻,升任衛將軍,錄尚書事。這個升遷速度,要不是諸葛亮的兒子,也沒有其它原因了,蜀漢朝廷把對諸葛亮的期望,基本上原封不動的加在了諸葛瞻的身上。

不過好在諸葛瞻聰慧可受、才思敏捷、為人忠誠、道德高尚,但諸葛瞻為什麼會在臨死前說出那句: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事實上諸葛瞻主要針對的是姜維,對於黃皓,諸葛瞻並不排斥。

陳祗死後,蜀漢尚書檯執政的主要有三個人:尚書令樊建、輔國大將軍董厥、衛將軍諸葛瞻,陳祗生前執政時,是朝廷中唯一力挺姜維北伐的人,陳祗死後,尚書檯執政都反對姜維北伐,而且諸葛瞻和董厥還上表皇帝,削姜維兵權,將姜維調職。

同樣希望姜維倒臺的人還有宦官黃皓,而且有理由懷疑諸葛瞻與黃皓合謀拉姜維下馬,尚書檯中只有樊建不與黃皓來往,而諸葛瞻面對黃皓的弄權並沒有制止和糾正。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黃皓為什麼之前不敢弄權?

因為有諸葛亮、蔣琬、費褘、董允這樣的名相來制止,來約束,從陳祗開始,不再約束制止黃皓,包括諸葛瞻,這才讓黃皓有機會弄權,換句話說,蜀漢朝廷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講真話,或者沒有正直之士來制止黃皓小人的行為,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姜維一生最執著的事,就是北伐,這同樣是諸葛亮當年的理想,身為諸葛亮兒子的諸葛瞻,理應繼承諸葛亮的衣缽,何以諸葛瞻要排斥姜維呢?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唯一的解釋,就是諸葛亮要求這樣做的。

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褘,沒有姜維。而蔣琬和費褘的政策,都不是北伐,而是治理國內,休養生息。諸葛亮明白,自已去世後,如果再進行北伐,蜀漢國力就會嚴重透支,提前走向滅亡 。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而蔣琬和費褘的能力,治理內政綽綽有餘,對外戰爭則心力不足,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而姜維卻是另一個有理想的極端主義人物,執著北伐,毫不放棄,哪怕劉禪投降後,姜維都沒有放棄復國的理想。

而諸葛瞻呢?顯然繼承了父親諸葛亮的遺屬,不再北伐,而安心治理國家,與姜維產生了嚴重的政治分歧,對於諸葛瞻來說,姜維是戰略分歧,黃皓是內部問題,因此諸葛瞻沒有制止黃皓,反而一力針對姜維。

君山话史
2019-03-08

不止諸葛瞻,在蜀國內部,對姜維不滿的大有人在。後世史家,也不少人把蜀國滅亡原因之一,歸於姜維的窮兵贖武。下面我就分析一下: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第一,諸葛亮死後,蜀國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

蔣琬、費禕當權時期,蜀國一改諸葛亮積極進取的政策,趨於保守。姜維是少數堅定主戰的將領,主張以武力奪取隴西。蔣琬、費禕畢竟是文人出身,做事小心謹慎,三思而行;姜維則是武人,大刀闊斧,壯志凌雲。費禕不認同姜維窮兵黷武的軍事冒險計劃,有心壓制,每次姜維請戰,他撥給的士卒不超過一萬人。一萬人能幹什麼,不過是小打小鬧,隔靴搔癢罷了。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第二,費禕被刺後,蜀國又一次轉向激進的對外戰略

公元253年,費禕被刺身亡。姜維成為蜀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都督內外軍事。在接下來幾年裡,姜維對魏國發動急風驟雨般的進攻,原本相對寧靜的蜀魏邊境再次烽火迭起。蜀國對外戰略趨於激進,除了有姜維性格烙印之外,還與當時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有很大關係。司馬氏發動政變控制魏國大權後,魏國國內形勢趨於動盪,內亂迭發。對蜀國來說,這無疑是天賜良機,必須賭上一賭。

從姜維上臺這一年開始,蜀國幾乎年年用兵,屢興戰事。對姜維來說,這是責任心的體現,是繼承丞相諸葛亮收復中原的遺志。應該說,姜維的勇氣與決心是值得讚揚的。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事後對這些戰爭進行復盤,發現對敵人的打擊甚微,對自己的損害甚大。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第三,久戰無功,蜀人生怨

姜維上臺後,幾乎年年發動對魏之進功,多數徒勞無功。非但士氣嚴重受挫,國內對姜維的不滿情緒也與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維”。以前諸葛亮五次北伐,久戰無功,然而國內沒什麼怨言;同樣是北伐失利,為何姜維會背上罵名呢?這其中的原因,在於情況不同。

諸葛亮時代,魏國朝廷新立,不少人視之為“偽政權”,認為是曹丕篡奪漢室江山,實為漢賊。那麼誰才是漢室衣缽傳人呢、當然是盤踞在西南的蜀漢政權。到了姜維時代,時間又過於二十餘年,三國並立,誰也打不過誰,大家對此心安理得,不再追求高不可攀的政治理想,而是追求實實在在的幸福,什麼正統不正統,沒有人愛理會。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第四,得不償失的北伐

蜀在三國中實力最弱,只是據有山川之險,得以割據西南。以弱國頻頻出擊強國,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實是得不償失。從諸葛亮到姜維,蜀國對魏國發動的進攻不下十餘次,給我們的印象,戰略意圖十分不明確,沒有一以貫之的長期計劃。

姜維與諸葛亮一樣,一會兒攻擊隴西,一會兒攻擊關中,在戰術上或有一二小勝利,在戰略上著實乏善可陳。蜀軍的戰鬥力不弱,但有短板,長於野戰,短於攻堅。無論是諸葛亮或是姜維,倘若遇到敵人堅守不出,幾乎沒轍,糧食一吃完,必定退兵。攻城戰的短板問題沒解決,北伐毫無意義可言,敵人只要玩烏龜戰術,你就寸步難行。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作為蜀國的軍事一把手,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矢志北伐,出發點是不錯的。然而,彼一時,此一時。北伐最終導致蜀國更加衰微,包括諸葛瞻、張翼等蜀國將領,都對姜維激進的對外政策是持反對意見的,是不滿的。諸葛瞻在臨死前,吐槽姜維一番,正是這種不滿的表現。

铁马冰河wu
2019-03-13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公元263年(曹魏景元四年),魏國權臣司馬昭決定出兵伐蜀,以鎮西將軍鍾會、徵西將軍鄧艾、雍州刺史諸葛緒率十六萬大軍分三路入川滅蜀。

十月,鍾會率十萬主力進至劍閣,姜維、廖化、張翼、董闕等率軍恃險堅守,魏軍久攻不克,加上糧草即將告罄,補給困難,就想退兵。鄧艾建議另闢蹊徑,主力仍留此牽制姜維,由自己率偏師由陰平經江油,直搗涪城 ,然後出其不意進入成都平原,直取蜀漢國都——成都。鍾會允許了鄧艾提出的這次大膽冒險計劃。鄧艾率所部翻越七百里無人之地,披荊斬棘,逢山開路,遇水作橋。陰平道山高谷深,路途艱難,鄧艾身先士卒,以毛氈裹身,率將士攀藤緣木,推轉而下,緩慢向前推進。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魏軍翻越七百里險道,突然殺到江油城下,蜀守將馬邈喪失鬥志,獻城投降,鄧艾率軍迅速越過江油逼近涪城(今綿陽),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據守涪城,他承襲其父武鄉侯爵祿,時任蜀漢平尚書事、騎都尉之職,統管中央事務。尚書郎黃崇建議諸葛瞻迅速搶佔險要,以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地區,諸葛瞻卻瞻前顧後、猶豫不進,拒不採納黃崇之策,以致白白錯失軍機,黃崇因諸葛瞻的失策而慟哭流涕。

鄧艾孤軍冒進,沒有退路,只能拼死向前,他督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擊潰了諸葛瞻部前鋒,諸葛瞻被迫放棄涪城,退守綿竹,鄧艾則乘勝追擊,路上還寫信給諸葛瞻,並遣使送入綿竹城內,誘降諸葛瞻道:“如果你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保舉你為琅琊王”。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諸葛瞻這人,若單論軍事、行政能力,比其父諸葛亮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但他對蜀漢的忠心卻和乃父是一樣的。他見信後大怒,將來使斬首,率軍出城擺好陣勢,準備與鄧艾展開決戰。

戰前,諸葛瞻以悲憤的語氣對左右說:“我於內不能除掉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住國土,還有何面目回成都呢”?他已經做好了必死的準備,於是堅守戰陣準備迎擊鄧艾。

鄧艾軍一到,諸葛瞻立即揮軍與之展開激戰,鄧艾以左右包抄的戰法大敗蜀軍,諸葛瞻、張遵(張飛之孫,張苞之子)、黃崇相繼陣亡,諸葛瞻之子諸葛尚也策馬衝陣,被魏軍斬殺。

綿竹之戰蜀軍慘敗,數萬精銳損失殆盡,再往前就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區,成都已無險可守。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諸葛瞻在綿竹之戰爆發前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究竟有何深意?

黃皓是蜀後主劉禪時期最炙手可熱的權閹,其人陰險狡詐,媚上欺下,極善鑽營,由黃門郎而一路扶搖直上,擔任中常侍、奉車都尉,獨攬朝政、弄權施威、禍亂朝綱,極力排擠、陷害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被認為是導致蜀國迅速衰亡的罪魁禍首。這樣一個壞事做絕的奸人,諸葛瞻為除不掉他而引以為憾,大可以理解,姜維卻是忠義的代名詞,他繼承恩師諸葛亮的衣缽,九伐中原,雖然勝多敗少,但也是氣數使然,並無損他的高大形象。就這樣一個忠君愛國之人,諸葛瞻為何因制衡不了他而切齒痛恨並深表遺憾呢?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導致蜀漢政權最先覆滅有多種因素。比如巴蜀之地僻處西南一隅,面積狹小,人口不多,經濟不發達,國家的綜合實力遠不如魏、吳等等,還有派系傾軋、內耗嚴重的問題。但姜維繼承諸葛亮的事業後,繼續實行窮兵黷武之策,他擁兵自重、不聽調遣、轉守為攻,乃至很快就丟掉了戰略要地漢中,因此,蜀國滅亡也有他的一份“貢獻”。

姜維掌權後立馬擺出一副繼承諸葛遺志的架勢,統帥大軍到北部邊境對曹魏發動頻繁的進攻。225年,他率萬人直撲狄道(甘肅臨洮),擊敗魏將陳泰,並將魏將王經圍困在狄道城裡。曹魏名將鄧艾與陳泰合兵馳援狄道,挫敗姜維,姜維被迫率部退守鍾提(甘肅成縣)。

次年初,姜維榮升大將軍。七月,他迫不及待地率大軍出祁山伐魏,在上邽段谷(甘肅天水附近)再次被鄧艾打得大敗虧輸,基本全軍覆沒,戰死者相望於道,端的是血流成河。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姜維屢屢出兵北伐,卻勝少敗多,士卒傷亡很大,頻繁的徵調讓民眾力竭,也引發了蜀漢民眾的強烈不滿。

史載,蜀國當時載入戶籍的民戶大約有二十八萬戶,計男女老幼九十四萬餘口,這麼點人口,卻養軍十四萬二千餘,平均每兩戶人家就要養一個軍人,民眾的負擔可想而知。蜀後主劉禪性格闇弱,又耽於享樂,不理朝政, 大權逐漸旁落到了宦官黃皓的手中,黃皓想用親信右大將軍閆宇取代姜維,姜維危懼,便長期統兵在外,率大軍屯駐沓中(今青海東南與甘肅接壤處)不敢或不願回成都。

有學者經考證後認為,欲罷免姜維,保舉閆宇替代他的並非黃皓,而是諸葛瞻和董闕。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三國志·蜀書·霍峻傳》記載:“魏之伐蜀,召宇(閆宇)西還,留宇兩千人,令憲守永安城”。

大意是:鍾會、鄧艾率軍伐蜀時,劉禪詔命閆宇率軍西援成都,閆宇留兩千人給副將羅憲,命羅憲守永安城,自率主力增援成都。

和馳援成都的閆宇不同,屯兵沓中的姜維明知鄧艾出奇兵偷襲陰平,魏軍已經進至成都平原時,仍然以敵情不明為由,拒絕率軍勤王,不願救援成都。

有人說,姜維率軍在劍閣抵禦鍾會十萬大軍的凶猛進攻,根本分不開身。事實果真如此嗎?劍閣地勢雄險,易守難攻,姜維完全可以留部分兵力在劍閣阻擊遲滯魏軍,自己另率精銳救援岌岌可危的成都。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姜維的部隊是蜀軍精銳,將士長期征戰,作戰經驗豐富,憑他的實力,一舉粉碎鄧艾孤軍的進攻甚至將其徹底殲滅並非不可能之事。如果他像閆宇那樣做的話,蜀漢面臨的危機或許就能立刻化解,甚至還能延長几年國祚呢。

但姜維卻將數萬人馬都聚集在劍閣,拒絕分兵回援成都,他為什麼不願回救危若累卵的國都呢?從他被任為大將軍後的一系列表現看,他所做的一切表面是因懼怕黃皓構陷,但卻掩飾不住其內心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真實圖謀。

站在一個好戰成性、割據一方的軍閥之角度來看問題,姜維在國家危亡之際的所作所為以及諸葛瞻對無法制約他的喟嘆也就不難理解了。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就在社稷即將傾覆,國家即將滅亡之際,窮兵黷武的軍閥腦子裡想的並非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而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存實力,這是軍閥擁兵自重的本性使然。假如蜀漢滅亡了,但自己手中的軍隊還在,咱老薑還是你大爺,還可以做一方諸侯,依舊可以權傾朝野,稱霸一方。假如軍隊拼光了,就等於商人賠光了本錢, 沒了討價還價的資格,只能淪為階下囚任人宰割了。姜維正是為了個人利益、一己之私,才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選擇了袖手旁觀。

被諸葛亮譽為“隴西奇才”的曹魏降將姜維,不僅繼承了諸葛亮窮兵黷武的政策,一次次出兵伐魏,使蜀國國力耗盡,在蜀漢生死存亡的最關鍵時刻,他為保存實力拒絕率部勤王,坐視蜀漢灰飛煙滅 。他投降鍾會後,仍然以復國為幌子做著割據美夢,但權謀狠辣的司馬昭不是昏聵懦弱的劉禪,他決不能容忍將領擁兵自雄、尾大不掉,最終設計以謀反罪將他連同鄧艾、鍾會一鍋端了。

回望姜維跌宕起伏、機關算盡的一生,諸葛瞻臨終遺言“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也就不難理解了——正是這兩人“聯手”葬送了蜀漢江山。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重舟难过千重山
2019-03-07

不除黃皓,不制姜維,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諸葛瞻臨死之前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除掉黃皓這個宦官可以理解,但“”姜維這個北伐英雄又是什麼意思?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長期以來,很多人對此的解釋是,諸葛瞻無法接受姜維一個從曹魏過來的降將,竟然當到大將軍,甚至還被認為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所以諸葛瞻忌妒姜維恨不得除之而後快。這個講法,可以說完全站在姜維的角度,如果換成諸葛瞻的立場來看,那就不是這樣了,他完全有理由要打倒姜維和黃皓。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蜀漢這個國家很有趣,不同於曹魏、孫吳,劉備死後,後主劉禪不直接管事,都是交由專業經理人在打理。按順序來說,蜀漢的掌權順序是這樣,諸葛亮—蔣琬—費禕—陳祇—諸葛瞻、董厥。我之所以不認為姜維算是蜀漢的領導人,是因為姜維長期領兵在外,很少親臨朝會,因此實際的政治權力主要落在陳祇手上。陳祇雖然只是侍中代尚書令,官職比姜維低,但他內連黃皓,外結姜維,打造一個宮中—朝廷—軍方的蜀漢三巨頭。在這個政治結盟中,陳祇扮演的腳色就像羅馬三巨頭的克拉蘇一樣,平衡著互看不順眼的姜維和黃皓。當陳祇死後,這個脆弱的同盟也隨即瓦解,姜維和黃皓都想除掉對方。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過去因為姜維—陳祇—黃皓壟斷蜀漢政權,朝野對此莫可奈何,但伴隨著陳祇的逝世,倒姜變成可能。因此,景耀四年,諸葛瞻和董厥一執政,首要目標就是推動以右將軍閻宇替換姜維。孫盛《異同記》記載:“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瞻有人品但能力不如其父諸葛亮,對於這點我持保留,因為推動撤換姜維,他竟然打算和黃皓連手。據《三國志‧蜀書‧姜維傳》:“右大將軍閻宇與皓恊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諸葛瞻非常清楚,單憑他自己要撤換姜維是很困難,但如果得到後主寵臣黃皓的支持,這件事就有可能。諸葛瞻的策劃,就如同當年諸葛亮對法正一樣,只有懂得妥協,才是合格的政治家。這個計劃失敗也不是因為諸葛瞻,而是黃皓。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據《華陽國志》記載:“姜維惡皓之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敕皓詣維陳謝。維誘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皓協比閻宇,欲廢維樹宇。故維懼不敢還。”黃皓前腳說要撤換姜維,結果姜維向黃皓低頭認錯道歉後,隨即打著練兵的名義,外放沓中,撤換姜維一事,就此不了了之。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從姜維的角度來看,北伐是延續諸葛亮的目標,只有收復中原,恢復漢室才能停止。但對於蜀漢的百姓和眾臣來說,姜維連年北伐,兵車久駕,百姓疲弊,民生困頓也是不爭的事實。事實上在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沒有繼續北伐,也是因為蜀漢在諸葛亮連年北伐下,需要休養生息。同樣的,在經過姜維連年北伐後,疲弊蜀漢,也確實要喘口氣。更何況,雖然姜維和黃皓已經鬧翻,但長期以來,姜維—陳祇—黃皓長期壟斷蜀漢政權,早就被視為一丘之貉,黃皓弄權之罪,不能說姜維完全無責任,所以諸葛瞻上臺才要“內除黃皓、外製姜維”。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只可惜時間並不站在諸葛瞻這邊,景耀六年,曹魏大軍入侵,鄧艾奇襲陰平,蜀漢就此滅亡。如果景耀四年,諸葛瞻成功撤換姜維,是否就不會有洮陽之敗?是否會放棄姜維的肅壁引敵,改回魏延的重門之策?如此一來,漢中不會有危機,蜀漢也有足夠兵力保障陰平,那麼,蜀漢是不是就不會滅亡了呢?

优己
2019-03-13

事實證明諸葛瞻就是豬!貪功冒進導致損兵折將丟城失地最終亡國。蜀漢滅亡諸葛瞻絕對得負主要責任!10000名重裝兵+5000名輕裝兵守城對陣鄧艾3000名輕裝兵,不僅被打敗了,還被俘虜了5000人,不得不說諸葛瞻敗壞了他爹諸葛亮的一世英名。

當時的鄧艾本身是不具備攻克綿竹城的硬實力的!鄧艾的部隊是輕裝部隊,沒有任何攻城器械,當時的綿竹城只要據城而守,根本就攻不進綿竹城。鄧艾的打算也不是一舉滅蜀,而是用自己這支奇兵鍥入蜀漢後方,逼迫姜維撤兵劍閣,給鍾會創造機會。這就是一支佯攻部隊!

但是呢,諸葛瞻貪功心切欺負鄧艾兵少,認為自己有兵力優勢可以拿下鄧艾,想要自己建功,不想把功勞讓給給姜維,便擅自出城迎戰。這才給了鄧艾佯攻變主攻的機會。

鄧艾的部隊都是精挑細選的精銳百戰將士,而且是在前有關卡(綿竹關),後有追兵(姜維回師);而諸葛瞻的部隊都是養尊處優的蝦兵蟹將,劉禪的10000御林軍,這支部隊從建立之後就沒有打過仗,從軍官到士兵都不會打仗,而且是採用父退子補的選拔方式,訓練更是無從談起。5000輕裝兵是臨時從附近調集來的,這些部隊倒是還挺正規的,問題是諸葛瞻沒有對這些人進行整訓編排,散散亂亂的。這兩廂交手一下子就分出高低了,蜀軍傷亡了八千人左右,投降了5000人,只剩不到2000人棄城奔逃回成都,綿竹失守,綿竹裡的攻城器械全部落入鄧艾之手。

所以從以上數據直接可以看出來諸葛瞻負的責任該有多大!假如諸葛瞻不貪功冒進的話那麼根本不會有鄧艾攻進成都的事

南方鹏
2019-03-21

費禕被郭修刺殺後,權力被陳祗和姜維瓜分,陳祗為尚書令,姜維為大將軍,姜維領兵在外,只顧北伐,政事不大過問,而陳祗也對他的出兵之舉大為支持,倒也相得,只是由此引出宦官黃皓參政,與陳祗互為朋黨內外勾結,壓制朝臣。姜維等到發覺黃皓權力之大時,已無法制衡,只得率兵沓中屯田避禍,這一去便為敵國所乘,司馬昭三路大軍伐蜀,姜維再無復起的機會。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諸葛亮的北伐,由於內政得當,撫民有方,朝中基本沒有反對的聲音。(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姜維才力不及諸葛甚多,卻先後發動十一次北伐,雖說勝多敗少,但收效甚微,內政又沒有過人能臣打理,弄得國困民虛,民有菜色,怨聲載道,受到蜀漢舊臣和後人以及益州本土派的多次抨擊,262年姜維被鄧艾擊敗後,黃皓就想讓左將軍閻宇替代他,由於得知鄧艾軍事才能過人,此事才擱置。諸葛瞻也想借機剝奪姜維的兵權,於是上表給劉禪,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劉禪沒有聽從。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諸葛瞻,是諸葛亮老年所得的兒子,寵愛有加,諸葛亮本人政務軍事繁忙,也疏於教導,以致名不副實,十七歲時娶劉禪的女兒為妻,授為騎都尉,後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併為平尚書事,統領中央事務。(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諸葛亮死後,蜀地百姓感懷不忘,常思恩德,在四時設祭的同時,也對他的後人寄予厚望,朝廷中每實行一項為民的善政,並不是諸葛瞻做的,但大家都想當然說,是葛侯為我們做的,因諸葛瞻襲爵武鄉侯。蜀漢大臣見姜維北伐無度,文武多人反對,有廖化張翼諸葛瞻等人,苦勸制止無效。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等到司馬昭抓住姜維大軍長駐益州西北屯田的機會,兵發三路伐蜀,主力軍十多萬由鍾會率領,鄧艾諸葛緒各統兵三萬圍堵姜維。漢中失守,蜀漢諸將回守劍閣,魏軍無法前進,鄧艾便行險偷度陰平,自景谷道攻入,江油投降。劉禪命諸葛瞻率領張飛子張遵,黃權子黃崇等人前往堵截,來到涪城便駐守不前。鄧艾大軍長驅直入,蜀漢前鋒軍失敗,諸葛瞻等退守綿竹,此時鄧艾便派人送信誘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諸葛瞻大怒,扯書斬使,決意出城迎敵,臨戰前悲憤的說“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成都呢”?與其子諸葛尚雙雙戰死。後人評論諸葛瞻時,認為他不聽黃崇的建議派兵把守險要,以致敵軍暢通無阻,又在該固守時出兵迎敵,使蜀漢覆敗於此時他負有很大的責任。

大秦铁鹰剑士
2019-03-11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長子,此子少年成名,聰明好學,在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就將對諸葛亮期望全部轉移到諸葛瞻身上。奈何諸葛瞻志大才疏,名過其實,他主政國事後,對內不能剷除奸佞宦官黃皓;對外又無法調動大將軍姜維。因此諸葛瞻雖然名義上擔任蜀漢丞相,實際上他權力小得可憐;儘管諸葛瞻名聲如雷貫耳,但是跟他父親比起來差得太遠了。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反應了諸葛瞻的“丞相”職位名不副實,同時也反應了他執政水平差。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諸葛瞻有一位好父親,因此他成為官二代,且升官速度十分的快。17歲時諸葛瞻迎娶公主,官拜騎都尉;18歲時諸葛瞻官拜羽林中郎將,35歲時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就再沒有設置丞相一職了,諸葛瞻執掌尚書檯政務實際上就是當上了丞相,全國軍政統歸他節制。當時宦官黃皓十分得寵,皇帝劉禪對他言聽計從,黃皓玩弄權術,弄得蜀漢官場一片烏煙瘴氣,人心渙散。統領國事的諸葛瞻對黃皓一點辦法沒有,只能任由黃皓弄權獻媚,國家情況每況愈下。姜維作為大將軍,一心要收復中原失地,因此他先後六次北伐,每次都興師動眾,結果都是小勝小捷,長此以往,蜀漢國力越來越虛弱。對於姜維支持北伐,諸葛瞻也是一點辦法沒有,他無法讓姜維聽他號令行事。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諸葛亮當丞相時,全國軍政皆他說了算,沒有人敢反對諸葛亮,包括皇帝劉禪,因此諸葛亮能成就北伐的大功業。諸葛瞻總領國事後,沒有人聽他的,大家都把他當成擺設,按理說大將軍姜維應該聽諸葛瞻的調令;宦官黃皓更不應該干政,干政就應該處死他。諸葛瞻權謀手段、威望能力皆不及父親遠矣,在其位卻無法謀其政,不亦悲乎!鄧艾領兵進入蜀地後,諸葛瞻親自統兵迎敵,他或許想通過軍功增加自己的威望,卻不想第一次領兵出戰就兵敗身死了。死前諸葛瞻總結自己的一生: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返。他說的這三罪其實就是證明了他父親對他的評價: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大国布衣
2019-03-10

這一句遺言恰恰道出了諸葛瞻的無能。作為蜀漢重臣,明知黃皓迷惑聖聽專擅朝柄卻不能除此奸吝,而對姜維,諸葛瞻的妒賢嫉能更是一再被放大。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黃皓阿諛獻媚迷惑聖聽,在侍中董允死後,他與陳袛朋比為奸互為表裡。蜀漢景耀元年(258年)侍中、鎮軍將軍陳袛病死,黃皓從黃門令被後主提拔為中常侍、奉車都尉,至此開始手握實權專擅朝政。景耀二年(259年),樊建擔任尚書令(丞相),與輔國大將軍董厥、衛將軍諸葛瞻開始統領尚書檯政處總攝國事,而大將軍姜維長年在外領兵作戰,黃皓在朝中作威作福,甚至蠱惑後主強令姜維收兵中止北伐。身為顧命大臣的諸葛瞻、董厥反而庇護黃皓,沒有糾正後主的錯誤,對姜維的北伐一再採取打壓、潑冷水的態度。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蜀漢景耀五年(262年)姜維第九次北伐又一次無功而返,諸葛瞻與董厥等人認為姜維連年北伐皆徒勞無功,是好戰而黷武,北伐導致國內疲敝,國力衰弱。於是諸葛瞻聯合其他人上表後主,請求將姜維內調益州刺史,並削奪他的兵權以達到終止北伐的目的。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姜維無論從智謀韜略、軍事指揮能力和國中領導地位不及諸葛亮,蜀漢到了中後期內部政治已經非常腐敗和混亂,所謂:“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死。入其朝,不聞直言;徑其野,民皆萊色”,臣子尸位素餐混日子,宦官弄權無人諫。在這種情況下姜維還要強做“不可為”之事連連北伐,無疑加重了蜀漢的經濟負擔,削弱了蜀漢的整體國力。同時,姜維作為蜀漢掌軍權的第一人,卻不能在國中樹立威望,連一個皇帝身邊的宦官都擺平不了,並最終為避免遭到黃皓的報復迫害而自請屯田沓中以避禍。


姜維才德雖不及諸葛亮,諸葛亮卻視他為最好的接班人。看看諸葛亮多次在公開場合對他的讚揚:“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心存漢室,才兼於人”。作為諸葛亮親定的接班人,他更是將畢生所學盡傳授於姜維。姜維謹遵師命,“北伐中原,恢復漢室”,在“賢人日退,小人漸進”的時代力圖挽救蜀漢大廈,對北伐志願的推崇和“將以有為也”,一切都因對武侯對他的知遇之恩,用“士為知己者死”足以解釋他的一切行為了。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姜維在“明知不可為強要為”的現實面前,所要面對的各種非議是巨大而激烈的。上至後主下至諸葛瞻、董厥、張翼等人,都並不主張姜維連年北伐。可以說,姜維在儒家思想“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恢復漢室”的道德支配上,他已經無路可選,從這一點來看,姜維是“忠臣良將”的絕對楷模,是足可以使他名垂青史的重要表範。諸葛瞻不能抑制姜維,恰恰是他私心妒賢的表現。

历史的拐点
2019-03-07

這個話其實很好理解。我們想一想諸葛瞻當時的身份就知道了。他是蜀漢名相諸葛亮的兒子。迎娶公主,拜騎都尉,襲爵武鄉侯。景耀四年,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併為平尚書事,統領中央事務。(也就是並列宰相)也是受命於危難之際出兵抵抗鄧艾的主力。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諸葛瞻這句話是在戰前對眾將士說的:“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不能守江油,有何面而返!”這其實是結合他蜀漢宰相的身份,名相諸葛亮的兒子以及這個人早熟的性格,這三件事情就是他安排給自己的歷史任務

任務一:“內不除黃皓”很好理解,黃皓作為一個典型的弄權宦官,上獻媚矇騙皇帝,下威凌禍亂朝綱。這樣敗壞朝綱的人,自然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宰相想要除去的。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任務二:“進不能守江油”曹魏兩路大軍攻打蜀漢,蜀漢主力遠屯在外。最終姜維只能帶領殘兵退保劍閣關。最終鄧艾率領一支軍隊翻山越嶺突襲蜀漢內地。確實到了蜀漢危急存亡之秋責任心極強的諸葛瞻把抗擊外辱當作了自己任務。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任務三:“外不能制姜維”這個的道理就是“人心隔肚皮。”姜維掌握著蜀漢的主力軍隊遠屯在外。作為宰相就是應該制衡控制姜維。使得他安心聽話,為國盡忠。這也是讓諸葛亮的兒子作為宰相最大的作用。畢竟諸葛亮對於姜維有知遇之恩。可惜,諸葛瞻這個人志大才疏,少年老成,卻難以成大器。 終究未能控制住姜維。致使皇帝劉嬋和大將軍姜維之間互相猜忌,蜀漢才落得那樣的危急時刻
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所以,諸葛瞻才會感慨自己三件事情都做不好,於國於家完全無用,產生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之感。可惜歷史大勢不可違抗,蜀漢之亡已經無力迴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