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的意願和心所法之六

解脫般若唯識 2017-05-21

第十一個例子,比如到一個食品攤前,要買一種食品。買食品之前,有人要品嚐,把食品捏了一小點,放到口裡面品嚐。這時候,舌識和意識同時品嚐這個食品,品嚐了以後覺得味道不錯,就生起了欲心所,喜歡這個食品的味道,想要吃這個食品了,然後就把這個信息傳達給意根。意根對這個食品味道的信息生起了作意,又觸這個味道信息,然後領受、了別,知道了這個味道挺可口,就有想購買的意願和想法。

最後生起思心所,決定買下來,回家享用。意根這時是依舌識意識了別的內容,再作了別,就有了執取的心行,想要擁有,想要享受這個食品。那麼第八識了別到這個思心所和作意,就配合隨順祂,讓六識把這個食品買回家。這就說明意根在舌識與意識的欲心所基礎上,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意根也有祂自己的興趣,有意願,有想要的心行,執取心就產生出來了。

第十二個例子,在意識心散亂的獨頭境界裡,意識心想起了自己從前的一個老朋友,以及與過去與老朋友交往的事情。意識就把這個信息傳達給意根,意根緣於這個信息,生起了作意,然後觸這個法塵,生起了受想,了別其內涵,然後決定要見這位老朋友。又通過意識的思維,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來見面,如何聯繫等等事宜,意根對這些信息再做了別。最後再決定如何安排此事,是第二天打電話,還是一會兒就打電話。生起這個思心所以後,第八識了別,就讓六識找出電話本,給這個人打電話,約見面的時間地點。這個事例說明,想見這個人的有意識心的欲心所,也有意根的意願,有意根的心行,最後都歸結於意根的作意與思心所。

第十三個例子,比如我們學佛發的四弘誓願,以及入初地前後所發的十無盡願,這些願望是誰發出來的呢?首先是我們通過學佛,意識心懂得了發願的重要性,知道發願能夠早日成佛,能夠廣度無量眾生。意識的這些想法也在薰意根,沒有薰好意根時,所發的願有些流於形式,不是很真誠。意根如果沒有什麼意願和想法,沒有對此生起多少作意和了別,也就沒有決定心,只不過敷衍塞責罷了。當意識把意根薰染成功,意根就對這些願望感興趣了。

意識薰意根的過程是,首先意識受薰染,對發願感興趣,之後,就把這些信息傳達給意根,並且把發願的內容都傳達給意根。這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薰染,意識多次反覆地思維,不斷地傳達信息給意根,意根才會重視,對這個願望生起作意。作意以後,經過觸、受、想心所的運行,就了別了這個願的內容。思量著自己發願所能得到的好處,知道對自己有利益,能促使自己儘快成佛,也能廣度無量眾生。然後意根就決定發願,這個思量性和決定是祂的思心所的作用。第八識了別以後,就隨順配合祂,六識七識一起,就發起了四弘誓願,發起了十無盡願,願意永遠利樂於眾生,讓自己早日快速的成就佛道。這個發願,肯定離不開意根的誓願,想要快點成佛,想要度眾生,想要儘快取得佛的果位,所以這裡有意根的意願,有想要成佛的心行。

以上所舉的這些例證,說明了意根因為有自己的心行,有自己的意願,所以有祂所感興趣、想要做的事情,體現在意根的五遍行心所法上,再加一個了別慧,這些足夠讓祂發起願望,做主宰、做決定、做抉擇。然後第八識配和,實現祂的願望,達成祂的目的。但是有個前提,就是第八識也要根據業種,根據福德和因緣來隨順,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和因緣,第八識也無能為力。這些例子說明,意根的意願願望還是既強又明顯的,與意識的欲心所是有區別的,分清這些差別、容易混淆之處,智慧才能得到增進。

歡迎加入解脫般若唯識一群:214912884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