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10 個回答
世界大城市大讨论
2019-06-28

我是皮哥,我來回答。

首先,我想說明的是那篇文章應該叫《我的叔叔于勒》,是于勒,不是於勤。

現在我們經常說一些只會說三道四,卻不做事情的人叫鍵盤俠,那是因為這些人說起來頭頭是道,卻並不自己動手,因為他們不知道做這件事情需要多少代價。就比如,有記者報道了中國西部山區一些窮苦孩子上學的畫面,條件十分艱苦,不少網友看到這些畫面就會指責這個記者為什麼不去幫助這些孩子,這些人就是真正的鍵盤俠。

其實說起來,小時候的我們才是真正的鍵盤俠,我們不會去想做任何事的後果,只會站在道德的最高層去俯視一切,抨擊一些。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回到正題,課文中一家人原先一直以為叔叔于勒發了大財,想著有朝一日能迎回叔叔,讓自己家也跟著發財。卻不曾想在船上遇到了一個窮人,居然是自己的叔叔,一家人十分失望,也沒有上去相認,直接離開了。小時候我們讀到這篇文章時,總會覺得人心就是這樣,只有金錢,毫無親情,我們可以指責作者的父母見錢眼開等等。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可是等我們長大之後,經歷了社會,才會發現我們逐漸也變成這樣的人了,生活的壓力壓的每個人都喘不過氣來,所謂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在金錢面前變的是那麼的蒼白無力。別說一個叔叔了,年輕人通過打拼在城市裡紮根之後,農村的窮親戚大多數都不認了。我們不用指責年輕人怎麼樣,而要明白這個年輕人他自己也有他自己的難處,但凡他有多餘的能力,他也願意去幫助別人,更何況還是自己的親戚。每個人都不是聖人,不可能犧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全別人。課文中這一家人也是,但凡他們有條件,有能力,我相信他們也願意去幫助於勒,可是他們有一家子的人要養活,放在現在的社會,遇到這種情況誰敢保證他不會和作者的父母一樣選擇悄悄離去?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就如同,目前的反腐倡廉一樣,每每拉下一個腐敗的官員,我們都是十分高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也明白,這個官員的存在與否與我們個人生活一點影響都沒有,即使他落馬了,我們的生活照樣和以前一樣。恕我直言,大多數人之所以痛恨貪汙官員只是因為自己沒有這個官員的條件,自己貪汙不上,就見不得這些人。就好比,我們在社會上經常見很多人嘴上罵別人沒啥能力,只會靠父母啃老本,在罵的同時,他們回過頭難道不在恨自己為什麼沒有這樣的父母嗎?別人一出生就達到的條件,可能就需要很多人努力一輩子才能達到。

其實,歸根結底,我們有時候認識自己是很難得一件事情,即便我們自己不承認自己是個無恥的人,其實我們的心理想法,甚至一些做法早把自己的暴露無遺了。只是我們都會給自己找藉口而言,人為自己找藉口說服自己是最簡單的一件事情。

豆子人民艺术家
2019-02-13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首先,莫泊桑寫的不是《我的叔叔於勤》,而是《我的叔叔于勒》。小時候讀這篇文章,根本不會有什麼深刻體會,但長大後,經歷了社會上的辛酸,才會明白這篇文章之所以流傳為經典,是很有道理的。

1.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于勒是小說中“我”的叔叔,“我”家非常貧困,生活拮据,捨不得買任何稍微貴一點的東西,即便是賤價的,也要講上半天價。有時候買底貨,拿起來半天,很喜歡,到最後一看價格,也會放回去。這是很多家庭、很多人的常態,讀來有切身感受。就是這樣一個家庭,還有一個叔叔吃自己家的,喝自己家的,伸手跟爸爸要錢。

家裡人都有著一股子戾氣,把所有的爭吵和“不會辦事”,都歸結為“窮”。

2.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那時候,于勒揮霍光了“我”祖父分給他的遺產,賴在“我”家裡不走。“我”父母很生氣,就送他跟著商船,到美洲去討生活。這就是典型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如果是瞧起來沒本事還是個累贅的傢伙,更是要驅逐出去。

結果於勒叔叔居然發達了,做了很大的生意,還開了一所豪華店鋪。他寫信給“爸爸”,說自己過得很好,等回家就還上以前欠的錢,接下來還要去別處做生意,可能好多年都沒法寫信,不用擔心,發大財以後就會回家,大家一起快樂地過日子。一家人為此非常高興,對未來的生活陷入了憧憬。

每回爹媽看見海上的商船遊輪,都會忍不住感嘆:“我的媽呀,你看看,多豪華,你敢想象于勒也在這樣的船上做買賣嗎?”

這就是“富在深山有遠親”了。人家于勒發了大財,一直沒帶錢回家,在海上幾萬裡遠地漂著,父母卻把他視作“最可親的人”。

3.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

家裡窮,等了十年,還沒等到于勒叔叔回來。

為了鼓勵自己,爸媽就把于勒叔叔的信拿出來閱讀,並說:“不要擔心!等於勒回來,苦日子就到頭啦!他可是一個很有辦法的人!”

“我”大姐和二姐年齡很大了,快三十了,都嫁不出去。因為家裡人口多,誰家都不富裕,人家怕娶了她倆,給自己家添累贅。結果有一回,忽然有個一直很喜歡二姐卻又猥猥瑣瑣不敢來提親的窮公務員,來向二姐提親了。

不必多加分析,那人就是聽“我”爸媽閱讀了于勒叔叔十年前的來信,相信“我”家有個富豪叔叔,才下定決心迎娶二姐的。

正所謂,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

4.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

為了慶祝二姐的婚姻,一家人去哲爾賽旅行。

沙灘上,爸爸看到倆高端人士相互喂牡蠣,動作很優雅,覺得那就是品質生活了,發出了由衷的讚歎,露出很尊敬他們的表情。孩子們不懂這些,就覺得牡蠣好吃,鬧著想吃牡蠣。媽媽捨不得花錢,說自己就不吃了,又說弟弟是男孩子,男孩子不必吃,只給倆姐姐買吧,買也別買多,吃多了拉肚子(實際上就是怕花錢)。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結果爸爸嚇壞了,因為那個窮酸的,落魄的賣牡蠣的人,看起來就是于勒叔!爸爸讓媽媽去確認一下,媽媽也覺得那髒兮兮的傢伙就是于勒。爸爸去船長那裡打聽,確認了此人就是自己弟弟以後,一家人讓小孩給了錢,落荒而逃,生怕再沾染上這個窮鬼。

這就是,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


小時候讀《我的叔叔于勒》,一直誤認為于勒叔叔是個騙子,根本沒發達,卻謊稱自己發達了,騙了家裡人。後來再讀,才發現于勒根本就沒有騙他們。

于勒真的闊綽過一段時期,爸爸從船長那邊得的消息:“他在那邊闊綽過一個時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經落到什麼田地!”可知于勒沒有騙人,自己的確發過一筆財,但是後來做買賣賠了,因為怕再連累哥哥一家,就沒有回家。而“我”的爸媽,卻因為于勒叔叔變窮,不再誇他是“很有辦法的人”,轉而罵他“就是個臭流氓”。一家人趕緊改乘聖瑪洛船,以免再碰見他。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乔鞅
2019-02-06

很不好意思,首先要指出的是,提問者把作品中“叔叔”的名字都記錯了,應該是《我的叔叔于勒》,這和我們當年學習這篇課文時候一樣,也有人把“于勒”看成了“於勤”。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這篇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十分精彩,文章以若瑟夫(也就是文中的“我”)的角度,寫“我”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經過,刻畫了“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於勒變成窮於勒時的不同表現和心理,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不同態度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建立在金錢之上的脆弱關係。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對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這篇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的體會,是覺得這篇小說十分精彩,它的精彩首先體現在人物刻畫非常成功。這篇3600字的小說,可謂容量極小,在這麼短小的篇幅裡,成功刻畫出了“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婦和叔叔于勒的鮮活形象:菲利普太太精細機敏、尖刻潑辣、虛榮心強,是個節儉又刻薄的典型的小市民婦女;菲利普先生則比較軟弱老實,遇事容易慌張,隨機應變不如菲利普太太,但嚮往上流社會而愛擺架子;叔叔于勒則隨著自己命運起伏而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年輕時候行為不端、糟蹋錢,富裕時正直,有良心,再次貧窮後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其次是小說以若瑟夫(“我”)這種第一個人稱的角度,作為整個事件和過程的第一見證者,以平靜、客觀的敘述來推進故事和刻畫人物,其間不夾帶任何有失偏頗的個人感情色彩,也不對任何人物和事件作出主觀的評判,只是對當時社會現實下實際發生的人和事進行冷靜、理性、客觀的敘述,忠實再現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社會現實,這比任何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判、抨擊來得更具有衝擊力,更能深入人心,也更具有說服力,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最後是這篇小說所表達出來的兩層含義發人深省:首先是作者通過小說中跌宕起伏的戲劇性情節,以菲利普一家對待叔叔于勒態度前後截然不同的變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資產階級愛虛榮、向上爬的卑俗心理,以諷刺的筆法揭露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極度虛榮的心理,以此來表明作者鮮明的批判態度。其次是作者通過這種反差極大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理,來反映冷酷、無情的社會現實,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的關係,是“赤裸裸的利害關係”,是“冷酷的現金交易”,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朽。同時也反映了苦苦掙扎在底層的小人物的諸多辛酸和無奈,作者也藉著“我”(若瑟夫)表達了對弱者的同情,對真情的呼喚和期待。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可以說,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這篇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對社會現實和人心的揭露,不管放到哪個環境中,都能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因為這種社會現實和人心的陰暗面無處不在,且如此雷同!

無月文化馆
2019-02-08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指明一點,題主的題目有錯誤,叔叔叫于勒,不是於勤。

現在我們來聊聊《我的叔叔于勒》。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這篇文章的原文我就不在這裡引用了,相信看這個問題的人一定也看過這篇文章。

《我的叔叔于勒》發表於1883年,法國的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正是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期。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國內發生了將近20年的經濟危機。法國國內的財政寡頭們為了轉嫁危機,一方面向國外加大投資,加緊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加緊盤剝國內的小資產階級,致使大量小資產階級因貧困而破產。

其中一部分不甘心破產的小資產階級,紛紛漂洋過海,企望在美洲、亞洲以及非洲能夠創造財富,能夠有朝一日帶著財富回到家鄉。

當時的法國,文化思想上,資產階級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非常盛行,腐蝕著人民大眾的思想。

題主所問的《我的叔叔于勒》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作品。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初讀《我的叔叔于勒》

按照主流思想(課本中心思想)來談,《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態度的前後變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資產階級愛虛榮、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的關係,是“赤裸裸的拜金主義”,是“冷酷的現金交易”,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這也是小說中的“我”的認為,在短文的末尾,“我”特意給了叔叔于勒10個銅子的小費,而“我”的母親則反對“我”這麼做。

上學時,跟隨者課本的中心思想,大家都是這麼理解這篇文章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但是其實以成人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其實飛利浦夫婦並沒有那麼“拜金”。

再讀《我的叔叔于勒》

其實菲利普夫婦也是那個時代的可憐家庭。本來還有部分遺產可以繼承,卻被自己的弟弟于勒揮霍掉了一大部分。家裡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養家,但是工錢並不高,每天要很晚才能下班回到家,家裡還有一個妻子和幾個孩子。生活的重擔全在菲利普先生一個人身上。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裡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以上是一段描寫菲利普夫婦家生活條件的原文

讀到這段時,我深有感觸。我記得,我的母親曾經給我描繪過他們小時候過年時的情景。那時候的中國也很窮,家家戶戶都沒有太多的財富。我們中國人也是很講究體面的一個民族,春節期間是要走親戚的,那時候,出門前我的外公外婆會和我母親及她的兄弟姐妹們說好,到了親戚家裡,米飯不可以要第二碗,餐桌上的魚不要去動,因為那時候物資匱乏,很多家庭過年時只有一條魚,就這一條魚反覆加熱上桌,每家每戶都是這樣,因此大人們心照不宣,不去動那條魚。往往母親他們就是吃點米飯和蔬菜。那些好的菜餚都是擺上桌充門面的,小孩子們在大人的反覆告誡下,都不會去碰那些肉啊魚啊。

因此,看到菲利普夫婦為了不花錢回請,便不敢答應別人的請客。日用品都是挑最便宜的方式採買,我就深有感觸。這是經濟拮据下的日常家庭生活,這不是吝嗇,這是為了維持生計。

後面還提到,每個星期天,一家人都會穿著體面的去海邊散步。當然,他們到海邊,是潛意識裡這樣就能遇到帶著財富歸來的叔叔于勒,通過這一散步活動,給他們的拮据生活帶來一絲曙光,讓他們能夠繼續堅持下去。

而穿著體面的去散步,也反映出了這個家庭的一種自尊,想必大家也能理解這種心情。

有句話說的好:關起門來,家家有家家的難。但在外面,家家都是一樣的幸福模樣。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人物分析

菲利普夫婦,他們的生活困難,本來在一定程度上,于勒就負有責任。後來于勒來信向他們描繪了自己在異鄉的富貴生活,並表示會回來給他們帶來美好生活。於是,菲利普夫婦從此有了希望,並把這個希望帶給了家中的孩子們。于勒成了他們全家的希望,只要叔叔于勒回來,這個家庭便能就此翻身,風光無限。

所以當菲利普夫婦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再次見到于勒,並看到此時的于勒蒼老又潦倒,他們的希望破滅了,就好像在海水中沉浮許久的落水者,看到最後一艘救生船離他們遠去。希望就此徹底破滅,夫婦兩人崩潰了,過去的頑劣形象的于勒重新替代了他們腦海中那個光鮮亮麗的于勒形象。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于勒,其實細細品讀,于勒也有改變。他年輕時揮霍無度,不但花光了自己的錢,還花掉了本屬於哥哥的大部分遺產,整個一個紈絝子弟。後來他到了海外,也賺下了一份家產,但是又讓他敗光了,真是個不長記性的人吶。可是,當他回到國內後,他沒有再去找自己的哥哥,這是他在文中的一處閃光點,說明他明白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不再給哥哥的家庭帶來新的災難,而是默默無聞的憑自己的勞動(賣牡蠣)生存著。

“我”,還是個涉世未深的小孩子,此時的我,心中只有于勒是我的叔叔這個概念,在我的心中,親情大於世俗,那是因為我沒有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所以,“我”很大方的給了于勒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想必當時“我”的內心非常驕傲。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以上就是無月對《我的叔叔于勒》的淺析。

上學時,大家是通過孩提時代的“我”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理解這篇文章。而進入社會後,大家再看這篇文章,便是從菲利普夫婦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了。


原創作品,請勿抄襲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自名秦罗敷
2019-03-22

上學時,學習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只覺得那就是個故事,跟著老師分析人物,理解小說主題,甚至背下來也沒什麼感覺。什麼“金錢能使勢不兩立的人親密無間,使冰炭難融的人互相親吻”根本不懂。孩子純真的眼裡哪有什麼勢利,只不過看熱鬧而已。

如今,人到中年,看盡了世態炎涼,品嚐了人情冷暖,反而對小說感受更深。菲利普夫婦對於勒十年思盼一朝相逢,是兄弟還是陌路人完全取決於他是否有錢。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形更不陌生。相逢同學聚會時,那些個賺了大錢的,手握實權的就會成為同學巴結的對象。大家圍著他談笑風生,唯恐自己拉人後面,顯出疏遠。聚會成了這些人的主秀場。當年純潔的友誼?拉倒吧!

勢利是人性的弱點,只要有貧富分化,就有勢利的存在。

我更想說的是,其實我們不知不覺,都活成了自己所不恥的菲利普夫婦,在社會的底層苦苦掙扎,活的心酸而又無奈,為生活四處奔波,看到有錢的親戚當做救命的稻草。生活把純真的少年變成了庸俗的大叔。這或許才是生活的真相。

願你我在這滾滾紅塵中,永保內心的從容與淡定,出走半生,不忘初心。

行走在小城
2019-03-07

《我的叔叔于勒》講述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故事主要講述了接濟若瑟夫的叔叔于勒在年輕的時候喜歡揮霍,把父母給的遺產禍害光了,也把自己父親的部分也揮霍光了,於是被送到去美洲的船上,1-2年間,于勒發了小財,答應回來接濟可憐的若瑟夫一家。於是父母親每個星期都在碼頭期盼于勒的歸來,終於在10年後去旅行的船上認出了又窮又醜的賣牡蠣的于勒。怕相認以後,于勒又賴著父母,所以父母寧願換一條船去旅行。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年輕時,我們不懂得生活的悲苦,直至人到中年才瞭解生活的辛酸。我們總是在年輕時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不好的人,可在生活的風浪裡,又不能全身而退。中年的于勒,在年輕時,不懂珍惜,也不懂得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因此變成讓人同情的糟老頭。這裡很明顯地告訴人們,無論你多大年紀,年輕時就應該好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不要做糊塗的事情,每一個時間段都要認真思考過再去做事。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而文中的我們一家,也是十分勢力的一家子,還有貪慾很強,寧願去相信那虛無縹緲的于勒的搭救也不願意自己去努力改變貧窮的現狀。多麼可憐,亦舒曾經說過,人窮一陣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窮了十年八年那就是你有問題了。生活的困苦有時讓人很無奈,又無法改變現狀。許多人都在迷茫中匍匐前進,但他們從來不去思考為什麼,怎麼辦,只是得過且過,因此荒廢了人生。把自己變成令人討厭又虛偽的人。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生活的困苦有時確實無可奈何,但在人生裡,應該隨時停下來思考,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走,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然後為自己立下許多的小目標,一步步實現它,慢慢才能走出生活的困境。

凌波猫步
2019-04-01

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很多時候需要讀者有類似的經歷,然後突然被打動,覺得劇中人好像就是自己或身邊人。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文章寫的當時的法國社會,人和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朽。同時也通過於勒這個典型人物,代言了廣大底層的小人物的辛酸、艱難和無奈,作者也藉著“我”表達了對當時現狀的不滿,對弱者的同情,對真情的呼喚和期待。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不止是這篇文章,就像我十八九歲時,讀不懂顧城的詩歌,前兩年突然就懂了,開竅了,一讀就會流淚。

之前不喜歡張學友的歌,某一天突然聽到,覺得是那麼地好聽,但學友已老,我們也漸老。

表里贵一
2019-05-05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學課本中一篇深受師生喜愛的作品,也淺顯易懂,幾乎是在不事雕琢中給我們展示了社會和人性的可憐一面,現在仍有著無窮的魅力,細細讀來,深受教益。

用現在的眼光審視小說中菲利普太太,會幫助我們發現、理解生活中的許多現象。我們沒必要給菲利普太太貼上小資產階級的標籤,因為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都有她的影子。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菲利普太太是一位節儉的家庭婦女。

中國有句俗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處於困境中的菲利普太太的儉省的舉止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去同情,不必也不能嗤之以鼻。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大部分人腰包是鼓了些,購物的方式也現代便捷,可是,討價還價、關注打折,參與低價促銷,甚至有人喜歡購買所謂的外銷尾貨,還有水貨、冒牌貨,能比菲利普太太好到哪裡去?“雙十一”的狂歡,群情畢現。

菲利普太太為拮据的生活痛苦。

我們有多少人曾經有過她那樣的經歷。我們有句俗話“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雨果在《悲慘世界》扉頁上題寫著“男人因窮困而潦倒,女人因飢餓而墮落,兒童 因黑暗而羸弱”。面對生活的窘迫,人很少能保有尊嚴的。她拒絕別人的宴請,不讓孩子吃零食,為一點多餘的開銷大發雷霆。我們現在正努力精準扶貧,那些精準的對象,也許還有菲利普太太的心理。即便是我們中的大多數,曾幾何時,也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時候啊。

菲利普太太為兩個大齡女兒操心。

可憐天下父母心,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導致女兒錯過了最佳結婚年齡,作為母親,誰不心急?!拿出有誘惑力的信件招攬女婿,並不能簡單地說是愛慕虛榮,善良的欺騙是情有可原的。如今,城市未婚大齡女青年,哪個不讓當母親的牽腸掛肚,每當有人提親,苦口婆心說落家境,也是讓人心痛啊。

菲利普太太最讓人不齒行為是對於勒的態度,可我們不經意間都有此傾向。

通過她的前後的變化,把她定位為機敏、尖刻、虛榮、卑俗、冷酷,通過她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赤裸裸的利害關係”,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朽。而在生活中,不分貧富,無論貴賤,多少人事有菲利普太太的影子,多少話語讓我們汗顏。

作為名著,《我的叔叔于勒》產生於那個時代,現代讀來,仍是大有教益,對弱者的同情,對真情的呼喚和期待,一直是人類社會不變的主題。作為參與者,修正自己,體諒他人,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和諧,更美好。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云淡舷窗外
2019-02-08

你的叔叔於勤,肯定是那個經常對你說“讀書有個屁用還不如跟我去打工掙錢多”這些話的長輩,肯定是那個喜歡空想說富了怎麼辦但又從來不想辛辛苦苦下力氣的長輩,肯定是那個知道自己進了語文課本但又認為應該是要作者給他付點形象使用費才可以的長輩……他的眼睛也會發出詭異的光,但卻再也進不了高考試卷。

他就是你身邊的親人,是你熟悉而又陌生的人,也是你又憐憫又嫌棄的人。

呵呵,開個玩笑,《我的叔叔于勒》,深刻揭示了人性裡的虛偽和為了愛慕虛榮而拋棄親情的醜陋,小人物那想盡一切向上爬但又被堵塞了上升的悲哀充滿了全篇。這種現實並沒有因為時代和制度的變遷而發生質的變化,所以說至今仍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價值。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莺语堂前
2019-02-01

首先《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旨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純粹的利益關係,而缺少了人世間的溫情,其實與其說是溫情,倒還不如說是非利益的社會動物間的感情與行為。

孩提時代,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天然的動物行為夾雜著人類特有的真善美,可是到了成年,我們慢慢步入社會,越來越多不美好的東西,甚至與我們所受教育背道而馳的東西赤裸裸的擺放在我們面前。

仔細想想,我國社會中也是大量存在這種現象的,唯利是圖不僅存在於陌生人之間,更加司空見慣的還有親戚間。我們有句話叫做“窮親戚,少來往”,很好的與《我的叔叔于勒》契合。所以無論中西方,這種現象是統一存在的,不因社會性質而有所不同。

面對人世間的人情冷暖,只能說別把自己混成別人腳底下的土……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有人說上學時讀不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勤》,現在走向社會會對這篇文章深有體會嗎,你有哪些理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