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國難深重時咸豐帝不傳位於很有能力的恭親王奕訢?如果奕訢繼位歷史會改變嗎?

為什麼在國難深重時咸豐帝不傳位於很有能力的恭親王奕訢?如果奕訢繼位歷史會改變嗎?為什麼在國難深重時咸豐帝不傳位於很有能力的恭親王奕訢?如果奕訢繼位歷史會改變嗎?為什麼在國難深重時咸豐帝不傳位於很有能力的恭親王奕訢?如果奕訢繼位歷史會改變嗎?
9 個回答
孤狼啸月31600808
2017-09-22

咸豐不可能傳位給奕訢,從法理上講不通,翻開大清的歷史你就可以看到清朝的帝位相傳一直都是傳給兒子,在同治之前從沒出現過傳位給弟弟的先例,咸豐有兒子自然不會傳位給弟弟,何況當年奕訢就是咸豐繼承帝位的最大競爭者,咸豐豈會把來之不易的帝位甘心把自己獲得的勝利果實恭送個自己的對手。

即使咸豐傳位給奕訢也改變不了大清衰亡的腳步,奕訢雖然是資本主義改革派,但守舊勢力依舊會十分強大,而且歷史證明,靠資本主義和平演變推翻封建制度在中國根本行不通。況且奕所主張的學習西方只是學技術,是最膚淺的,不會使中國真正強大。大清末年腐朽封建專制就是換成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改變不了他的處境,也阻礙不了大清覆亡的腳步。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2017-09-23

首先是因為咸豐自己有兒子載淳,雖然是獨子,但根據皇位傳承慣例只要皇帝有子就不會立兄弟為繼承人,咸豐本人必定是偏向於自己的孩子載淳。即使咸豐無子,按清代皇室的繼承規矩皇位必須代代相傳——皇帝若是無子,只能立侄,不能立兄弟。同治皇帝駕崩後慈禧為攬權而立光緒為帝就被視為對祖制的違反,最後慈禧不得不聲稱光緒是以侄子身份繼承咸豐皇帝,而非以兄弟身份繼承同治皇帝。

除了清代祖製法理上的原因外,其實咸豐和奕訢之間還有一段私人恩怨:奕訢與咸豐帝(奕詝)屬異母兄弟。但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早死,是奕訢的生母靜貴妃受皇后託孤遺命撫育皇四子奕詝。奕訢與奕詝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齡相仿,無異於親兄弟。道光帝立儲時在二人之間猶豫不決。奕訢的文才武功均在奕詝之上,道光帝也最鍾愛這個兒子。按清朝傳統,皇位傳給諸皇子中才德兼優者,奕訢有得皇位的可能。咸豐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都“萬不敵”奕訢,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一日道光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道光帝廟號)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道光末年道光帝違和,纏綿病榻,自思多年痼疾,將不久於此位。其時,奕詝伏地流涕,痛切異常,“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咸豐帝得位有取巧之嫌,聰明的奕訢未必服氣。由此,兄弟倆猜疑不和,心存芥蒂,只是礙於君臣之禮,彼此心照不宣,加上咸豐帝乳母(已尊為康慈皇太妃)去世,失去中間調節人,雙方感情日益疏遠。

由此看來咸豐出於對自己孩子的偏愛和對清代祖制的顧忌是不可能傳位於奕訢,加之兩人早年爭位的私人恩怨,奕訢的地位其實是異常尷尬的:別說繼位,沒被咸豐視為對皇權的威脅賜死流放就該謝天謝地了。

秉烛读春秋
2017-09-22

咸豐和奕訢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古代,確立有誰來接皇帝位有許多講究,在接班之前要立儲,也就是確立太子之位。一般遵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首先奕訢都不具備,當然不能傳位於他。另一個原因是:咸豐自己有兒子,雖然奕訢很有能力,無論如何也不會“兄終弟及”傳位於奕訢。其實排除以上各種理由,奕訢在和咸豐平等競爭皇帝位時,就已經失敗,並且和咸豐關係搞得不好,為了搞清楚為什麼不傳位於奕訢,讓我們一起看看當年咸豐和能力很強的奕訢的恩恩怨怨吧。

讓我們回到從前,道光帝(咸豐和奕訢兩人的老爸)立儲時,曾在四子奕詝(咸豐)和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但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下定決心由皇四子(咸豐)繼位,寫下遺詔。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奕訢奉道光帝命,迎娶熱河都統桂良之女為嫡福晉。這往往被認為是道光屬意恭王之舉,而實際上,這個指婚發生在道光下定決心寫下遺詔之後,最多隻能視為對恭王奕訢的補償,況且恭王福晉並非桂良愛女,而僅為側室所生的庶女之一。

奕訢的文才武功均在奕詝(咸豐)之上,道光帝也最鍾愛這個兒子。按清朝傳統,皇位傳給諸皇子中才德兼優者,奕訢有得皇位的可能。咸豐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奕詝(咸豐)的才智不敵奕訢,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咸豐)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一日,道光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咸豐)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道光帝廟號)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道光末年,道光帝纏綿病榻,自思多年痼疾,將不久於此位。其時,奕詝(咸豐)伏地流涕,痛切異常,“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咸豐帝得位有取巧之嫌,聰明的奕訢未必服氣。由此,兄弟倆猜疑不和,心存芥蒂,只是礙於君臣之禮,彼此心照不宣,加上咸豐帝乳母(已尊為康慈皇太妃)去世,失去中間調節人,雙方感情日益疏遠。

通過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兩人從爭皇位起就產生了矛盾。儘管以後的奕訢為大清做出了貢獻,但咸豐始終不放心他。這從以下事件可以看出咸豐始終防備著奕訢

(1861年)七月,咸豐帝在熱河病死,兒子載淳繼位,改年號為“祺祥”。皇帝太小,咸豐帝遺詔令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輔政。按親疏遠近關係,應該是奕訢排在第一位,但咸豐帝餘憾未釋,把奕訢摒棄於顧命大臣的行列之外,這更加說明咸豐到死都不能放權於奕訢,更遑論把皇位傳位於奕訢了。

周明建16
2017-09-22

其原因是恭親王奕訢其父皇道光還算對得起他,在遺詔上不但寫了奕詝繼承皇位,也寫了要封奕訢為親王。可是道光卻忽略了一點,千年老二是最不好當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說是權臣,但也是最招人恨的。首先恨奕訢的是咸豐,當咸豐看到詔書的時候,心裡裡非常不爽,封奕訢為親王的幾個字就像是在告訴咸豐,"要不是你,奕訢就是皇帝″!換做任何人都會不高興,何況這個位置還是全天下獨一無二的皇位呢。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道光親自把恭親王放在了咸豐的枕頭旁邊,而恭親王偏偏本身又是一個會"打呼嚕″的,這又恁麼可能不起矛盾呢。再說當時都說恭親王有多麼聰明賢德,恭親王當時還很年輕,初涉政壇還不是很有建樹。因此就招來了那些想出來的恨意。恨歸恨,說到底這是先皇遺詔,恭親王還是得冊封。奕詝即位後,19歲的奕訢受封為恭親王。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軍由揚州殺入河南,咸豐皇帝打破親王不能任軍機大臣的祖制,任命奕訢為"軍機大臣"。奕訢在鎮壓太平軍期間平息了太平軍,挽救了清朝立了大功,奕訢開始功震朝野,呼聲越來越高,咸豐本是資質平庸的人,而奕訢卻偏偏是個能力超凡的人。所以在咸豐看來,自己的聲威有被弟弟超過的危險,這是決不允許的。大凡專制的制度下,所需要的只是奴才而不是人才,臣子比帝王優越往往沒有好下場的。就在奕訢母親去世後,奕訢想給母親一個皇太后的諡號,如給了這個縊號,那就承認咸豐和奕訢的地位對等,所以咸豐死活不肯給奕訢母親皇太后的諡號,最後是奕訢苦苦哀求,咸豐帝勉強給了個諡號,安葬規格禮儀都有所下降,也因此咸豐和奕訢的矛盾爆發了。奕訢遇到了人生第一次低谷,咸豐帝就藉口奕訢在其母喪期為母爭封,禮儀失當,於1855年罷免了奕訢的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已,都統等要職,命仍在內廷行走,奕訢成了閒散宗室。1898年5月29日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十日,夜幕降臨時分,恭親王奕訢終於久病不治,撒手人寰,終年65歲。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2017-09-22

在中國古代皇位的繼承一般是父死子繼,除非特殊情況下才會有兄終弟及的情況。而當年恭親王奕欣本來就和咸豐帝是競爭關係,咸豐帝好不容易當上皇帝了,自己快死之時自己還有兒子存在為什麼要傳位給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奕欣呢?

所以無論如何帝位的繼承都輪不到恭親王奕欣。假如萬一按照題主的意思恭親王奕欣繼位了,一樣的改變不了當時的中國。因為當時的中國在乾隆帝后期就已經行將就木了,嘉慶帝,道光帝這兩位不算昏君之人都沒能拯救當時的清王朝,恭親王奕欣繼位了又如何呢?

當一個國家腐敗到一定的地步,政治體制不能緊跟世界潮流之時,內部的再怎麼改變也只是微調而已,本質沒有什麼區別。你看當時的英國,法國在全世界幹什麼?擴張殖民,英國還號稱日不落帝國呢!清政府依舊的閉關鎖國,不適宜的國策沒有什麼改變,國民大臣思想都沒有引領改變,你指望恭親王奕欣來改變麼?他上臺依舊的會按照老祖宗指定的國策繼續治理國家,因此歷史不會改變,當時的清朝也不可能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為什麼在國難深重時咸豐帝不傳位於很有能力的恭親王奕訢?如果奕訢繼位歷史會改變嗎?

沐容剑秋
2017-09-23

為什麼在國難深重時咸豐帝不傳位於很有能力的恭親王奕訢?如果奕訢繼位歷史會改變嗎?
謝謝邀請!

咸豐皇帝在歷史上因為英年早逝,並不出名。他在重大事件面前大都優柔寡斷,束手無策,且沉迷酒色,荒廢朝政,誤國殃民,因此,咸豐皇帝被後人稱為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的“四無皇帝”。在古代那種家天下的思想體系裡,咸豐再無作為也不會把皇位傳給恭親王奕訢。

咸豐特別寵愛慈禧,還為他生下了同治帝載淳。長女榮安固倫公主於咸豐五年五月生,生母麗妃。固倫公主同治十三年病死,年僅22歲。次子憫郡王,生於咸豐八年二月初五,出生當日就死了,未命名。後同治帝追其為郡王。生母玫嬪徐佳氏。慈禧因子受寵,怎麼會讓咸豐把帝位傳給恭親王,而且古代都是從自己的子嗣中來選擇繼承人,當然特殊情況除外。咸豐有自己的兒子同治,慈禧又有權力慾,所以不可能傳位給奕訢的。

清中後期已是一個爛攤子,大廈將傾,危危可及,奕訢就是再有才幹,有雄心,但是面對千瘡百孔的局面,也是獨木難支,一個人想力挽狂瀾,幾乎不可能。

小马哥论历史
2017-09-22

一,正統思想,恭親王是自己的弟弟,而不是父子關係,傳子和傳弟,孰輕孰重,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私的。二,兄弟失和,恭親王的母親靜貴妃想要皇太后的尊號,讓自己的兒子,也就是恭親王去跟咸豐說,咸豐自知靜貴妃對自己有養育之恩,也不好拒絕,採用了拖子決,最後恭親王向外假傳聖旨,宣佈咸豐帝已經批准靜貴妃升為皇太后,此時的咸豐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好答應,但是也埋下了怨恨。

如果恭親王繼承大統,我認為歷史的步伐也改變不了,可能現代化還會慢一些,雖然他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為中國的近代工業和中國教育進步以及中國外交作出了貢獻,但是他的底子還是封建統治下的誕生者,腦袋裡面的東西還是有封建思想,所以歷史還會發展,並不會改變

苹果妍在
2017-09-22

這個不太可能,咸豐他有兒子了,歷史上為爭皇位兄弟殘殺不念手足之情的多,這個不多說了。還是說這個不太有可能的假設吧,奕訢如繼承皇位那就沒慈禧的事了,清朝的歷史應該會延長,重用曾國藩李鴻章鎮壓太平軍起義這個一樣,洋務運動會搞但同時會加強皇權,漢族地主勢力還是會受到壓制的。他的外交政策與慈禧不同,慈禧是先強硬被打敗再認慫,奕訢是先認慫示好再開放,媚洋但避免兵戎相見了,什麼甲午海戰,八國聯軍入侵這些事在他手裡很難發生,先給洋人送禮送錢比戰敗割地賠款結果天壤之別了,二元制的君主立憲都可以搞,似乎清朝歷史會很長,不過我私下覺得清朝也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大變局裡如沙俄帝國德意志帝國一樣亡掉,或許封建帝制之氣數盡了。

孤独的人166816293
2017-09-22

一家保守僵化,麻木殘暴的人,會幹出什麼好事來?“寧與友邦,不與家奴"是這個家族的骯髒基因。在國力強盛時,與羅剎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布連斯奇條約》就開了割地求和的先例,更不要說後來的國力衰潰,四海烽煙的末期了。換上誰都一樣禍國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