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權威機構調查95%的招聘要求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體制外人群該咋辦?

10 個回答
碧翰烽
2019-07-08

最近權威機構調查95%的招聘要求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體制外人群該咋辦?

工作數十年來,經歷過各種招聘、考試、調動等等,也聽過不少人的工作故事,發現一個最突出的現象就是:歧視無處不在。

歧視體現在:年齡、地域、學歷、資歷、性別等等,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令人難以想象。

同樣是國家承認的學歷,非要分什麼全日制、非全日制。我就想不明白,既然覺得非全日制不行,那就乾脆取消算了,何必又要發個學歷證書呢?

不過就是招聘一名公務員,又不是什麼高科技、高技能、高層次,還非得要什麼碩士、博士,還非得要什麼35歲以下,甚至28歲以下、25歲以下。我就想不明白,這樣一些公務員老了之後,是不是就得退出公務員隊伍?可現實卻是,從來少見老了的公務員退下來,反而是有的不怎麼幹活,卻還拿高工資。

至於戶籍、地域的歧視,在一些大城市就更為明顯了。想想讀書的時候就有地域之別,卻沒有想到這樣的歧視一直延續人的一生。

既然是公開招聘,選拔的是能幹事、會幹事的人才,而不是混時度日、坐享其成的庸才。能幹事、會幹事的標準,就是德與才,為什麼非要加上那麼多的條件?這裡面究竟是為了什麼?

說到底,只能說明我們的一些選人用人制度比較僵化、落後,不能真正體現“不拘一格降人才”。要麼是覺得人進來之後,無法真正實現能上能下;要麼是現有的體制之間無法實現正常流動,相互壁壘較多。

一個社會的高度進步標誌之一就是人才的充分流動,而不是用各種各樣的條件加以限制。而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也就在人才的活力能否得到迸發。而這樣的環境形成,一方面需要建立公平平等的人才競爭機制;另一方面要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保障每一個人的平等社會保障體系。

冥穿未来
2019-08-13

以本人為例,因為我剛好35!不過我並沒有失業的焦慮,反而覺得正進入職業生涯的輝煌期!

我目前供職於一家外企,每個月都會接到各種獵頭打來的電話,當然我也在看機會。但是我對目前的工作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僅收入在不斷增長,而且越來越輕鬆自如。而且就我目前供職的這家外企,基本上都是30歲以上的。而且我們這個行業的外企據我所知年輕大學生很少,基本都是職場老手。這說明什麼?說明老外才是精明,讓國內企業鍛鍊新人,等你有了一定能力經驗,立馬把你挖來,即插即用,而且福利待遇上臺階。那些只要35以下的企業要麼沒遠見,要麼就是等著小年輕去加班奉獻自己!

阿拉丁的承诺
2019-06-24

這種問題很好處理!堅持不帶新人,技術私有化。不教、不帶、不傳!說一個真事:本人互聯網技術崗多年,某年北京一做萬年曆的公司想進入遊戲行業,苦於招不到資深人才,我一看這公司就是想找個資深的人帶起來一波剛畢業的,再把那收入高的踹掉!這招數太噁心。後來想招我過去,要人的時候嘴甜的要命。一副跪舔姿勢。但是我明說了,我用的技術和引擎是屬於自己的版權,勞動合同之外需要另外購買版權費。

大朗吃药吧
2019-06-24

除了極少數有特殊要求的職位,35歲基本就是職場剛剛開始。職場相當於馬拉松,而不是千米賽跑,女的要跑到50歲,男的要跑到60歲呢。35歲,離退休還遠著呢。對於35歲的職場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堅決果斷扔掉各種讓你焦慮的文章。

35歲還沒到管理崗,是絕大多數,注意是絕大多數職場人士的正常狀態!沒有什麼要焦慮的。在國企外企民企,35歲做基層的一大把一大把,難道這些人都要被裁員?開什麼玩笑,這些人就是社會的中流砥柱!

35歲的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已經不再青澀,他們熟職這個社會的法則,而且對業務也門兒清,同時精力也可以,正是中流砥柱。我就不明白,這個社會天天給35歲的人制造危機是為了什麼。

35歲的人,只要不傻,只要有一技之長,在不在管理崗,都是無所謂的,因為後面還有無窮的機會。這個年紀,值得焦慮的,是那些從一入職場,就知道傻傻幹活的人,在長達十年的職場時間裡,愣是沒有錘鍊出一種本領。

以我一些朋友為例,很多35歲的,不用等公司裁員,人家自己就辭職了,為啥,自己幹比公司還掙得多;比如有個銷售,由於長達十年都是和各種建材商打交道,現在去了一家經銷客戶做CEO了;還有個同事,十年裡每次公司宴請都是他點菜,好吧,現在做了個教人點菜的東西,賣瘋了。

所以,在不在管理崗不重要,重要的是10年裡,你有沒有練出來一招,就一招就可以了!只要練得好,天天練,郭靖就靠一招“亢龍有悔”就可以到達一流高手了,根本沒必要去什麼海沙幫任個副幫主,做管理者!

杰说职场
2019-07-02

很多公司招聘要求35歲以下,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了。就在年初的時候,福州的一個招聘會上,很多企業都明確說了不要35歲以上的人,有的企業是不要30歲以上的人。反正,現在職場對於中年人而言,是真的越來越殘酷了。

很多公司招聘要求35歲以下,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了。就在年初的時候,福州的一個招聘會上,很多企業都明確說了不要35歲以上的人,有的企業是不要30歲以上的人。反正,現在職場對於中年人而言,是真的越來越殘酷了。

一、為什麼會有年齡限制?

企業招聘的絕大部分崗位是什麼類型的?基層崗位,基礎崗位,都是做基礎工作,難度不是太大的,一般而言,絕對不是管理崗位。基層崗位招聘的時候,自然肯定是招聘年輕人了,一方面是成本低,企業出的工資少,另外一方面是方便培養和管理。招聘的人年齡太大,不方便管理,也不方便培養,畢竟很多習慣養成之後,想要改變是很難的事情。

招聘管理人員也有,只不過很少,而且公司內部的人都盯著,一般而言,公司還是更喜歡從公司內部進行提拔。

很多公司招聘要求35歲以下,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了。就在年初的時候,福州的一個招聘會上,很多企業都明確說了不要35歲以上的人,有的企業是不要30歲以上的人。反正,現在職場對於中年人而言,是真的越來越殘酷了。

一、為什麼會有年齡限制?

企業招聘的絕大部分崗位是什麼類型的?基層崗位,基礎崗位,都是做基礎工作,難度不是太大的,一般而言,絕對不是管理崗位。基層崗位招聘的時候,自然肯定是招聘年輕人了,一方面是成本低,企業出的工資少,另外一方面是方便培養和管理。招聘的人年齡太大,不方便管理,也不方便培養,畢竟很多習慣養成之後,想要改變是很難的事情。

招聘管理人員也有,只不過很少,而且公司內部的人都盯著,一般而言,公司還是更喜歡從公司內部進行提拔。

二、出路在哪裡?

在35歲失業之後,想要找工作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了。一般而言,有以下這幾種出路:

1.提前退休

提前退休,這隻適用於那些程序員,他們在互聯網公司打拼了10多年的時間,享受到了紅利期,其中有不少聰明的程序員利用自己賺到的錢,做了投資,早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當然,這只是少部分人的路子。

2.自己打工

我在打車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人,每天開滴滴,自己賺點錢。此外,還有不少人利用自己的行業優勢和公司的原有人脈,結合自己的工作基礎去做類似的工作。

當然也有不少人自己選擇去開個店鋪,要麼去搞自媒體還有電商,畢竟現在互聯網的發展速度特別快,機會也是特別的多。

很多公司招聘要求35歲以下,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了。就在年初的時候,福州的一個招聘會上,很多企業都明確說了不要35歲以上的人,有的企業是不要30歲以上的人。反正,現在職場對於中年人而言,是真的越來越殘酷了。

一、為什麼會有年齡限制?

企業招聘的絕大部分崗位是什麼類型的?基層崗位,基礎崗位,都是做基礎工作,難度不是太大的,一般而言,絕對不是管理崗位。基層崗位招聘的時候,自然肯定是招聘年輕人了,一方面是成本低,企業出的工資少,另外一方面是方便培養和管理。招聘的人年齡太大,不方便管理,也不方便培養,畢竟很多習慣養成之後,想要改變是很難的事情。

招聘管理人員也有,只不過很少,而且公司內部的人都盯著,一般而言,公司還是更喜歡從公司內部進行提拔。

二、出路在哪裡?

在35歲失業之後,想要找工作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了。一般而言,有以下這幾種出路:

1.提前退休

提前退休,這隻適用於那些程序員,他們在互聯網公司打拼了10多年的時間,享受到了紅利期,其中有不少聰明的程序員利用自己賺到的錢,做了投資,早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當然,這只是少部分人的路子。

2.自己打工

我在打車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人,每天開滴滴,自己賺點錢。此外,還有不少人利用自己的行業優勢和公司的原有人脈,結合自己的工作基礎去做類似的工作。

當然也有不少人自己選擇去開個店鋪,要麼去搞自媒體還有電商,畢竟現在互聯網的發展速度特別快,機會也是特別的多。

三、如何應對中年危機

可以說,職場中的每個人都會面臨中年危機,一進入職場就得考慮中年危機了。想要安穩度過中年危機,最好做好以下的準備:

1.培養技能

其實成為管理層也並不能躲開中年危機,騰訊和京東都對高管下手了,10%的中層都給裁員了。所以,靠著公司的職位也未必有什麼用,還不如自己多提升自己的能力,點亮自己的技能樹。擁有一技之長,也就意味著有著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羅振宇曾經在一次演講中就說過,你的報酬不是和你的勞動成正比,而是和勞動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所以,工作的前十年,不要荒廢了,你把時間花在哪裡,最後的收穫就在哪裡。

2.打造個人品牌

其實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就會發現行業圈子其實很小,越往上走,叫得出名字的人越少。一開始跳槽還是靠簡歷,但是越到到後面就是靠“名聲”。個人品牌,就是“名聲”。一方面,要打造在公司內部的個人品牌,完成好領導佈置的工作任務,一方面是能夠表現出自己的專長,在公司中,營造自己的專家形象,同時,也和同行業的朋友多聯繫,提升自己在專業裡的名氣。

3.做好理財

一般而言,沒有人是靠工資發財的,當然處於行業紅利期除外,早期的房地產,互聯網,不少員工的收入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呢,行業的發展不可能一直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肯定會放緩,單純勞動收入是不夠的。真正的聰明人早就在紅利期的時候做好了投資,不限於買房、基金、股票等。

夜泊痕
2019-08-27

35歲之後想要讓自己的人生抗風險能力增強,那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35歲之前提前加上“保險”,規劃好自己的職場。

人生從來沒有捷徑可走,那些你橫著剩下的路,遲早會變成豎著的坑,永遠都是逃不掉的。用一句老話來說就是要懂得未雨綢繆。

為此給大家分享3個越早準備越受益的方法,幫助大家提前做好戰前準備。

1、永遠要學會兩條腿走路

趁著精力還充沛的時候,多練習一些技能,才能隨時避免生活的突然翻車。

不要認為自己的行業是永遠不倒的,就像大潤發創始人曾經發出的感慨,戰勝了所有的對手,卻輸給了這個時代。多學習一些通用技能,這些技能都被證實是長盛不衰的,比如演講、寫作或者大數據分析能力等等。

2、培養終生學習的意識

知識就是力量,所以要想讓自己始終能量滿滿,那麼培養自己不斷學習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高效的學習方法才會讓你事半功倍,比如抽時間多看看認知心理學,邏輯思維方面的內容等等,對提高自我認知,人際溝通方面將會有大用處。要知道無論商業社會的形勢如何變化,本質上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3、不斷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曾說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這裡面思維方式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那麼如何能夠有效的提升思維能力呢?比如拜訪一些行業牛人討教方法或者多看一些經典的書籍,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苏乐爱写作
2019-06-26

要求35歲以下的職位,其實也只是一半一半而已,哪有95%那麼多,具體還是要看崗位吧。

那麼,如果你是過了35歲的那一半人,出路在哪裡呢?

1.將技術提升為能力

人的能力類型分為技術型,知識型和能力型。

技術型和知識型是比較容易被取代的,很簡單,我今天報了一門做視頻的課程,馬上就可以掌握一門知識。

我明天去學一門技術,快則幾個月,多則半年也可以學會,技術工人也非常多。

但能力型指的是溝通能力,思考能力,領導能力這些的總和,這不是一學就會的,需要你自己去經歷和磨練,並進行學習和反思,得出自己的一套工作哲學,慢慢內化為能力。

所以,先確定你現在的定位屬於哪一種,如果是知識和技術類型,那麼就要想辦法向能力型崗位靠近,比如管理層一般都是靠能力吃飯的,他們不搞技術,只發揮自己的領導力和溝通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領導類的職位,一般不限制年齡,而且年齡越大別人會覺得你的經驗越足,能鎮得住場面,能讓人心服口服。

2.成為自由職業

那些不去上班的人到底去哪了,其實只是成為自由職業罷了,比如我就是一個自由職業者,而且不出意外的話,這份工作我將會幹一輩子,也就是下半生我不打算給人打工了。

自由職業者的能力比較綜合,需要你自己找客戶和訂單,有文案能力和PS能力,較為得體的溝通能力等等。如果到了後期,自己想組建一個公司或工作室,那麼就要學會管理。

因此,不管是成為能力型領導,還是自由職業,考慮的都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能力上去了,就算年紀大了,一樣可以有賺錢的本事。

请叫我逗斗
2019-06-24

除非技術要求很強的,經驗要求很厲害的,比如律師啊,老師,醫生類,會計,審計師的,其他很多崗位都是吃青春飯,體力活。既然你一開始就決定走體力活,那就別怪年紀大沒人要了。說句不好聽的,互聯網這個行業就是體力活,到不了一定的層次,再有經驗都不如年輕人肯幹的。有時候別說,35歲,社會上幹過幾年的都不想要,招個大學生給的錢少還老老實實做牛做馬,招個老油條要的錢多,還一直耍小心眼。

但是醫生啊,審計師那些經驗類的職業就不一樣了,企業很不喜歡要新人,很多時候寧願要退休返聘的,與其怪企業不要35歲的,還不如怪自己為啥以前不好好讀書(大部分人都是小時候拼命玩,後面想考編制都被門檻攔,一個讀書都不能自律的人,大部分單位都是不想要的) ?為啥以前沒有職業規劃?如果覺得自己快不行了,為啥年輕時候不去考編制?

別什麼都怪社會,和你一起長大的人有很多,特別是和你同一個小學的同學,社會層次是最接近的,為什麼人家活的滋潤,你活的那麼累?

老鬼归来
2019-06-25

1、這種“權威機構”的數據本身就非常奇葩;2、對35歲的思考,應該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

一、沒有任何意義的權威機構數據!

這種所謂的權威機構數據,您只要稍微動動腦筋就知道有多奇葩了!

任何企業中比例最大的一定是基層崗位。而基層崗位需要的人群比例當然是最大的,這個人群的流動性也是最強的,也是企業招聘人數最多、頻率最高的。

但別忘了:從總經理、高級職業經理人、管理團隊....一直到基層員工,各個崗位、各個級別對於人員年齡要求絕對是不同的!

舉例:企業招聘高層管理幹部,幾乎百分百都是三十五歲左右甚至四十多歲!這個比例可以達到百分之百了!

用“招聘”這個最籠統的行為進行所謂的統計,不僅沒任何意義,還有製造噱頭、引起恐慌的嫌疑!

應該分行業、分崗位、分職位等等來進行分別統計,可能還算科學!

以後不要拿這種沒任何意義的數據作為提問、思考、研究的前提了,會讓人笑話的!

二、很多崗位屬於“青春飯”,而且這個比例很大,所以才會讓那個奇葩的“權威統計”看起來很聳人!

最簡單的例子:社會上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比例在逐年快速增加。而餐飲、娛樂、家政、服務性行業中的基層服務人員,年齡都非常小,有很多都是剛剛成年!自然會拉低年齡平均值。

還有很多技術要求並不高的生產加工企業,一線員工年齡可能都非常年輕!還有很多網絡、科技、IT行業的一線人員,也都屬於青春飯的範疇。

請注意:正是因為幾層工作的性質、特點等等決定了,年輕群體一定是很多很多行業中最大比例的人群。

中國的勞動力現狀就擺在這裡,很正常的。

三、三十五歲是很多很多行業中重要崗位的黃金年齡階段,這也是不爭的現實

三十五歲的年齡,腦力、體力、精力、技術、經驗等等,往往都不輸與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年輕人喜歡叫三十多歲、四十歲的人大叔,只是一種戲稱而已。

三十五歲這個年齡,重要技術崗位、重要管理崗位、某些技術領域、造詣等等都開始顯現。

很多三十五歲的人,已經穩定下來,長期在某個企業工作,他們的穩定性決定了企業不需要總是花費精力、時間招聘!

很多三十五歲的人,他人的能力、水平、影響力決定了他們不需要去參加招聘、面試,會有其他企業主動“挖”走!

有很多三十五歲的人,已經開始自己創業、做生意、做買賣,不需要再去找工作!

還有很多三十五歲的人,已經成為某個領域中的佼佼者,根本涉及不到求職的問題!

......

那個“權威統計”,對於到了這個年齡的人群而言,意義已經不大了!

四、可悲的是有一部分三十五歲的人,其實還像二十多歲的小夥子

同樣到了三十五歲,有些人一事無成、無一技傍身、沒有資源、沒有人脈,更可怕的是心理年齡才二十多歲。

自己發展的好壞,全在於個人對於自己的規劃與努力。因為,總不能到了三十多歲時,將身邊人的成功都歸結為別人運氣好、不走正路、有關係背景吧!

一個人在步入社會之後,思維方式的健全、價值觀的形成、個人習慣的養成、職業素養的建立、個人發展規劃的思考等等決定了一個人發展的好壞。

老鬼說的冷血一點:別管別人了!如果你現在不到三十五歲,請為了自己未來而冷靜思考吧!如果你已經到了三十五歲面臨職業與收入危機,也不算晚!你擁有時間、精力、體力、腦力去提升自己、改變自己,讓自己過的更好!華為的任正非到了四十多歲才開始創業做華為嘛!您也不晚!

至於有些人說自己迷茫、沒有方向、沒有動力,那就是另一個層次、版塊的內容了,老鬼以後再聊吧。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肿么破
2019-06-24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有2點。第一點是:不要販賣焦慮!第二點是:35歲是職場轉折點,但並不一定是“轉向”向下,對很多人來說,反而是再次發力的起點。


35歲真的“沒人要”了?這恐怕是誤解。


題目中說到了“權威機構”調查,我很好奇,是什麼權威機構,調查樣本是什麼樣的,又發佈在了了什麼地方。至少我回答問題之前,去查找了一下資料,沒有找到任何相關數據。


其實,想了解這個問題也不難……雖然網上經常有人販賣“35歲失業”的焦慮新聞,但看看我們身邊,35歲以上的人出現大規模失業了麼?顯然沒有……


相對來說,真正的待業人群中,非名校畢業的應屆生恐怕仍舊是主力,所以,我們以為的“現象”,其實根本就不是現實


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那些35歲就失業的例子,絕大多數都來源於科技企業,而且恰好就是科技企業中偏頭部的那幾個大廠。


事實上,在科技領域,前些年程序員的工資快速飆升,隨之帶來的是永無止境的加班,一些企業用“掐尖”式的用人方法,只掐取一個人精力最旺盛、學習能力最強的那段時間,支付遠超其他行業同齡人的薪酬,獲取最大的“性價比”。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們巨大的人口基數與大廠優秀的招聘能力,能夠支撐他不斷吸收更換新鮮血液。比如我國的科技企業很大程度上仍舊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模式,不需要多麼豐富的經驗積累與創意,只要有足夠的精力,上規模就夠了。


總之,通過這種方式,為很多大廠帶來了不錯的競爭優勢,畢竟我國的科技企業多數都還是起步階段,包袱越小,跑的越快。


這是一定時期內,市場因素導致的特殊現象罷了。


而這種用人方式,跟以往其他行業的用人方式有著巨大的區別,特別是當有些企業老總不斷地去宣揚“狼性”、“優勝劣汰”這樣的想法時,這種區別引發了很大的爭論。


導致我們看到的新聞都在討論“35歲以後怎麼辦”,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所有的行業都不要35歲以上的人了……


實際想一想,可能麼?


科技企業,只要35歲以前的人,前提條件是,提供了絕對“高薪”的崗位。


但放眼所有的行業,這個前提條件根本就不存在……


再加上總有人在炒作、販賣焦慮,結果就是35歲之前的每天患得患失,但是真正35歲以上的人,反而沒啥感覺,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其實都還在如常繼續……


35歲,在職場上到底意味著什麼?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30多歲的人,往往在職場上會面臨一些共性的變化。


對於多數人來說,30多歲之後,職業生涯就已經基本穩定,很多人已經看清並選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向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變化。


  • 一部分人,對自己職業道路比較滿意,生涯已經基本定型,而且在公司中也積累了不少資源, 甚至升任為公司管理崗。這部分人將會變得越來越穩定,他們不再願意頻繁的跳槽,對收入提升的願望往往也會通過崗位內的奮鬥來取得。


哪怕沒有成為管理者,但在基層崗位上也已經相當熟悉,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份工作可能就“做一輩子”了。


這些人在職場上,也是有他們的獨特價值。雖然精力上比不過年輕人,但是經驗與資源的積累遠非年輕人可以比擬,況且由於穩定性夠強,可以說是公司穩定的“基礎”。除了那些飛奔的企業外,不會有人輕易把他們清退出去。


  • 另一部分人不再滿足於當前的工作,利用自己積累的原始資源,嘗試掌控自己的人生軌跡。


雖然很多大學生都在創業,但是真的去看創業“成功性”上,依舊是30歲以上的人成功概率更大一些。


因為大學生創業憑的是激情、創意。但是激情和創意這種東西很容易耗盡。


而年紀稍長的人,更注重“效果”,他們有更多的經驗、更多的資源、更多的人脈,這些往往就是創業初期確保“活下來”的根本。


還有一些人,因為已經掌握了不錯的“能力”,哪怕離開了某家公司,卻仍能通過一項“特長”而從事自己喜歡的自由職業。


這個社會給了人們太多的選擇,而對於一個工作了十來年的準中年人來說,他手中握有的選擇顯然是更加豐富的。並不一定非要像年輕人那樣在“求職”這一條路上耗死。


況且……35歲以上,能力水平比較高的那一部分人,恐怕並不依賴“求職網站”這樣的體系進行求職。他們工作上的變動往往是通過獵頭、圈子等這樣的形式完成的,面向的崗位也更高一些,所以“看起來”似乎大家都不招聘35歲以上的人了。


但事實上,是面對這些人的招聘需求,根本就沒出現在招聘網站上。


35歲,你需要的不是焦慮,而是清晰的職業規劃


如果你恰好已經30歲,那麼你最需要做的不是被焦慮所迷惑,也不用整日擔驚受怕,因為那根本毫無意義。


即使你什麼都不做,也有很大概率平穩的進入職場生涯的中段。即使是你真的處於那些“更拼命”的科技大廠,當你離開那裡的時候,手裡有著過去十年積攢下來的豐富資本,簡歷上有著漂亮的履歷基礎。


不管是拿出成本嘗試乾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是降維去“低一些”的公司,都是遊刃有餘。


而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最好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然後在那之前儘早做好準備。


如果你對自己的規劃是35歲開始創業,那你在35歲之前就應該對行業有更清晰的認知、積攢足夠的人脈、留下啟動事業的資本。


如果你希望在35歲能夠步入管理層,那麼你就應該儘早掌握額外的管理知識,擴展自己的視野,並積極做出表現。


如果你希望精研“操作”,那就更簡單了,給自己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始終要求自己做的比昨天的自己更好。讓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技術大神。


不管是哪一條路,只要選定了,走下去,都能為您帶來豐厚的回報。


但是,如果在那之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晰,不瞭解自己未來到底想要做什麼,什麼工作都是做的湊湊合合。


真等遇到一些風吹草動,需要拿著簡歷在人才市場跟應屆生“血拼”時,那時再去抱怨企業“歧視35歲以上的人”,就實在是毫無意義的舉動了。


我是腫麼破,職場優質作者,專注職場難題,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不妨點贊、轉發、關注我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