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的歷史檔案 日軍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塵封的歷史檔案 日軍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塵封的歷史檔案 日軍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塵封的歷史檔案 日軍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塵封的歷史檔案 日軍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塵封的歷史檔案 日軍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塵封的歷史檔案 日軍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塵封的歷史檔案 日軍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塵封的歷史檔案 日軍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塵封的歷史檔案 日軍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塵封的歷史檔案 日軍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舊影閣
1/10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2/10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3/10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4/10 “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時,中國軍隊佔了絕對優勢,除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加上坦克、空軍助戰。其時日軍在上海的部隊僅海軍陸戰隊3000多人,緊急從日本商團中動員退役軍人,合計也不過4000人(國民黨誇大為1萬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依靠堅固工事頑強抵抗,致使中國軍隊一直無法完成重大突破。
5/10 8月21日,以日本長門號、陸奧號戰列艦為首的龐大艦隊,運輸日軍上海派遣軍先頭部隊約1萬餘人從日本出發奔赴馬鞍群島。22日晚上,日軍陸軍在馬鞍群島換乘為輕巡洋艦、驅逐艦後,分別向川沙鎮、吳淞口一帶駛入。中日雙方在上海一地不斷投入軍隊。
6/10 10月20日,日軍祕密組建第10軍準備對中國軍隊實行大包圍,11月5日日軍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蔣介石因幻想九國公約簽字國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時機。
7/10 幾天後,日軍包圍網即將形成,前線中國軍隊大亂,部分部隊為避免被包圍已經自行組織撤退。最終撤退時,因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被日軍空軍轟炸,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數十萬將士被迫分散撤往南京,為南京保衛戰的失利埋下伏筆。12萬守軍各自為戰,無法統一作戰,數天上海就告淪陷。
8/10 陳誠回顧上海圍攻未能取勝的教訓,認為“以5師之眾,對數千敵陸戰隊實行攻擊,竟未能奏效,實在是當時部署種種不當的緣故”。史說回憶,“步兵與炮兵、戰車協同作戰的訓練從來沒做過”。
9/10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10/10 第二次上海事變(淞滬會戰),拍攝於1937年。【攝影資料:日本國會圖書館】
2017-09-30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