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還有李淵和李世民為啥可以共存這麼久?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10 個回答
时说新语
2017-06-08

首先我們看,李淵不太可能搞這些!釣魚,下棋,跳廣場舞,開講座,接送孫子上學等!他也不會聊微信,刷微博!哪麼他幹嘛呢!?

大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門事變爆發,李淵在此時已大權旁落於李世民手中,在詔書中也只能說“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皆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僅僅兩個月後,這一新的權力結構就在法統上得到了確認——李世民登基,李淵做了太上皇。對於交班過程,《舊唐書》和《新唐書》壓根就沒有記載,只有《資治通鑑》語焉不詳並且挺假地說了一句“制傳位於太子;太子固辭,不許”,弄得好像真的似的。不過,我們基本上可以從政治邏輯上確認,李世民應該是通過暗示或近臣帶話,甚至某種暗含威脅的政治交換完成這項太上皇計劃的,在保持了父皇的體面和自己的孝道同時,也得償所願。

但是,很難說李淵在這其中就是毫無作用的,這位實力尚存的大唐開國皇帝好歹有大唐重臣裴寂和蕭瑀等人的支持,還有李氏宗室和關隴貴族的老班底們,這其中很難說“寧無一個是男兒”,李淵的退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順應時勢和洞察時務的——既然沒有勝算,何必逆流而動;再說,李淵在玄武門之變中已經沒有了建成和元吉兩個兒子,又何必冒著失去第三個兒子或者自己的危險去進行一場前途晦暗的宮鬥乃至天下大亂呢?

唐太宗即位沒多久,便開始對李淵在位時的大政方針進行“撥亂反正”。李淵頗重李氏宗室,在位時曾大肆封王,甚至一直封到高祖父那一代的遠親,以至於出現了“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的局面,李世民上臺僅三個月,除了幾個有戰功的以外,將已經封郡王的宗室統統降為“縣公”,其間有的是殺伐決斷,就是看不到半點皇帝對於太上皇的尊重與顧忌。

對於李淵而言,皇位和皇權既已悉數撒手,自己在位時的大政方針又陸續被推倒重來,在此種處境之下,很難再去苛求這位開國皇帝一定要“放下”,一定要雲淡風輕。然而,李淵還是守住了不戀棧的邊界,幾乎徹底地消失在大唐的政治生活當中。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時勢如此,不得已也,但吾國曆史上昧於大勢者難道還少麼?

不誇張地說,李淵一開始的太上皇生活甚至還遠遠不如沒當過一天皇帝的劉太公,同樣是無權無勢,但太公至少還保有了劉邦的親情。即使不考慮徹底剝離父皇政治參與機會的因素——這本也無可厚非——李世民對於李淵也很難說得上有多麼孝順,這從貞觀三年的一次搬家可以看出部分端倪。李淵在退位之後,前幾年還是一直住在自己的皇宮——太極宮裡,而李世民則一直住在李建成當年的東宮裡處理朝政;但在貞觀三年,李淵突然將太極宮讓了出來,自己搬到了李世民當年做親王時的宮殿。

對此,《新唐書》的記載非常簡要,“貞觀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宮”,看上去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此次搬家的真相卻在《資治通鑑》之中穿幫了。貞觀六年,御史馬周突然上疏唐太宗,說大安宮比起皇宮來說“尚為卑小”,必須大作修整,才能“以稱中外之望”,基本已是直接用國內外觀瞻來施壓唐太宗重視太上皇顯然很有問題的居住狀況了。馬周甚至對此時正在外避暑的太宗直接開炮說:“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獨居涼處”,催促太宗早日回宮,“以解眾惑”,天下哪裡有兒子乘涼父親捱熱的道理,就算你是皇帝也不成。

在佩服唐太宗納諫胸懷的同時,也可以很明白地看出,除了政治生活的徹底淡出不談,李淵竟然連最基本的“居家養老”都過得不太如意,大唐的士大夫階層顯然因此對李世民頗有怨言。同樣是在移宮的貞觀三年,一件可能更讓李淵鬱悶的事情發生了。李淵在退位之後的一大精神寄託來自於與當年舊臣勳戚的把酒言歡,而其中與他最親近的就屬裴寂了。儘管裴寂在李淵退位後基本上就成為了政治花瓶,但到了貞觀三年,唐太宗突然找了一個與妖僧交往的莫名理由將他罷黜遣返回老家。據《資治通鑑》記載,太宗在駁回裴寂留在長安的請求時,竟然還順帶批評了太上皇。話說得相當不厚道:憑你裴寂這樣的水平,竟然能做到今日的官位,太上皇當政之時的種種政治亂象,都是你裴寂的責任(“武德之際,貨賄公行,紀綱紊亂,皆公之由也”),我不處理你,讓你回家就算很不錯了。

太過分了。看到這裡,哥們正待拍案而起,才發現胡三省(《資治通鑑》的註釋者)幾百年前早已義憤填膺過了,“上皇聞帝此言,其心為如何?”稍微有點陰謀論的話,李世民借裴寂批太上皇的這幾句話,不也就是說,太上皇當年把大唐搞得一塌糊塗,我也就不和你計較了,讓你搬家移宮,有份養老,就算很不錯了!

太上皇此時“其心為如何”,史書中沒有提供任何線索。或許就算李淵想了,裴三不在了,老皇宮也不住了,他又能找誰訴說?

貞觀四年,一樁突發的歷史大事件似乎讓李淵從去年的鬱結心情中走了出來,太上皇和皇上的冰凍關係也隨之迎來了轉機。這一年,大唐在與多年死敵突厥的戰爭中大獲全勝,強大的突厥在唐軍的兵勢之下土崩瓦解,最後竟然連頡利可汗都被俘送至長安。獲悉此事的李淵顯然回想起了當年晉陽起兵之初被迫稱臣突厥的屈辱往事,心悅誠服地慨嘆說:當年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始終未能雪恥;今日我兒子滅了突厥,為我當年的恥辱報了大仇。《資治通鑑》記錄了李淵非常關鍵的一句話:“吾託付得人,復何憂哉!”在家國天下的大格局面前,李淵終於放下了父子心結,當年被逼退位之恨再也不必提起了,兒子,幫他報了國仇。

接下來的場面與之前父子離心的敘述大相徑庭,《資治通鑑》記載:“上皇召上與貴臣十餘人及諸王、妃、主置酒凌煙閣,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為壽,逮夜而罷。”父子都喝HIGH了,太上皇彈起了琵琶,皇帝跳起了舞,父慈子孝,一切心結似乎都已煙消雲散。

皇帝與太上皇的關係自此迅速升溫,史書中突然也多出了皇帝頻頻在打獵後“獻獵”太上皇的記載。到了貞觀六年十月,父子關係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資治通鑑》記載說,出巡歸來的唐太宗和長孫皇后到李淵的寢宮送上了很多禮物,其後更是大擺家宴,“夜久乃罷”,最後唐太宗竟然要求親自為李淵的車駕拉車,李淵覺得不合適,就換成了太子代勞。

我真的很想以一個極其光明的結尾結束這對父子的故事,但是,最後還有一則故事可能破壞了我善良的計劃。貞觀九年五月,李淵以七十高齡駕崩,結束了他“低開高走”的九年太上皇生活。一開始,唐太宗表示要以劉邦長陵的高標準為父親營建“獻陵”,但由於工期緊張,在房玄齡的建議下,降低為按照漢光武帝原陵的標準,也就是把九丈的封土改為六丈。這本也引申不出什麼,但魏徵卻揭開了這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帝王家事。據《資治通鑑》,李淵駕崩的次年(貞觀十年),長孫皇后也去世了,葬於規模比獻陵更大的昭陵,悲傷的唐太宗專門在宮中修了座高臺以遠觀。一次唐太宗邀魏徵一起登高遠觀昭陵,結果魏徵故意說看不到,唐太宗就指著昭陵的方向告訴魏徵,這時魏徵相當大膽地刺了一句,“臣以為陛下望獻陵”。兒媳婦(皇后)的陵墓修得比公公(太上皇)的更大,魏徵又說真話了。

于左
2017-02-20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領親信發動政變,殺死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初步得手之後,李世民立刻派出手下猛將尉遲敬德趕到唐高祖那裡。《舊唐書》裡是這樣寫的,讀來很有意思: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驚,問曰:‘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高祖意乃安。南衙、北門兵馬及二宮左右猶相拒戰,敬德奏請降手敕,令諸軍兵並受秦王處分,於是內外遂定。”

從中可以看出,一身戎裝的尉遲敬德來到唐高祖,從這一刻起,唐高祖李淵實際上已經被控制和軟禁起來,李世民通過李淵發號施令,手段極為高明。

《舊唐書》中說,唐高祖聽到事變的消息,大驚,詢問裴寂等人:“今日之事如何?”蕭瑀、陳叔達建議說:“秦王功蓋天下,率土歸心,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陛下如釋重負,蒼生自然乂安。”

意思就是讓唐高祖交出權力給李世民,如此一來,唐高祖自己可以卸掉負擔,由此解脫,國家也可以太平無事。唐高祖很識時務,說:“善!此亦吾之夙志也。”

然後下令把李世民招來,撫著他說:“近日已來,幾有投杼之惑。”

李世民放聲大哭,“哀號久之”。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不管李淵是主動的、自願的,還是被逼無奈的,從這一天開始,李世民實際上已經掌握了大權。

五天之後,李淵正式確認李世民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同時大赦天下。同時,李世民集團的權力佈局也在順序展開。七月壬辰日,宣佈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尚書左僕射,楊恭仁為雍州牧,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尚書右僕射。

八月癸亥日,唐高祖李淵發詔,正式傳位給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東宮的顯德殿即皇帝位,李淵被尊為太上皇。

到了貞觀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淵搬出了皇宮,搬到弘義宮,唐太宗李世民正式開始在太極殿聽政。這意味著唐太宗已經牢牢掌握了權力,可以放鬆對太上皇的控制了。

有意思的是,弘義宮是唐高祖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勞,於武德五年興建的,在宮城的西邊。武德八年,唐高祖還曾經臨幸過一次,吩咐在弘義宮裡營造假山水。沒想到幾年之後父子易位,弘義宮也改名太安宮(也作大安宮)。

李淵的一些小兒子也跟著他一同住進太安宮。《舊唐書》中提到,唐太宗每天早晚派尚宮為太上皇送來美食。李淵的十八子李元名只有十歲,身邊人囑咐他說:“見到尚宮,你應該施禮。”

李元名說:“他們是我二哥家的婢女,我幹嘛向她們行禮?”

對待太上皇,李世民肯定不會像後來宋孝宗對待太上皇宋高宗那麼孝敬。貞觀六年,監察御史馬周有些看不慣了,上疏提出一些關於太上皇的建議,從中可以讀出一點意思。

馬周認為,太安宮的形制過於卑小,而且處於城外,讓至尊的太上皇住在那裡,被四方來朝的各國使者看到,影響不好。所以應該為太安宮修造門樓,周圍營築雉堞,顯出宮殿的高大氣派,以彰顯皇帝的孝心。

當時,唐太宗正打算去九成宮避暑。馬周認為,太上皇年紀大了,皇上應該朝夕問候膳食起居才對。而且太上皇留在悶熱的長安,皇上自己跑到清涼之地避暑,也不合適。

總體來說,被奪去皇位的李淵是很明智、很老實的,很少露面,“遊心道素,志存清儉”,沒有太多的想法和企圖,也因此,父子之間才能相安無事,他才能平安度過晚年。

至於李淵過得是否如意,還要看他個人主觀的意願。如果他念念不忘舊日的至尊地位,不忘那些在事變中死掉的子孫,他肯定不如意。如果他能夠坦然接受現實,不再心存幻想,安心養老,修真養性,他的生活應該還不錯。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關於太上皇的比較正式的活動,史書中很少記載。貞觀八年三月,唐太宗在兩儀殿宴請西突厥的使者,太上皇和長孫無忌等人也在座。太上皇對長孫無忌稱讚說:“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

長孫無忌敬酒給太上皇,太上皇大悅,把酒賜給唐太宗。唐太宗捧著酒又來敬太上皇,流涕道:“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

同年,太上皇參加了城西的一次閱兵,隨後在未央宮設宴,朝中三品以上官員參加。突厥可汗起舞,南越酋長詠詩,太上皇笑贊:“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唐太宗捧杯為太上皇敬酒,回顧近年的成績,說:“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稟聖算。”

太上皇大喜,群臣高呼萬歲,那一天大家都很高興。

此時,太上皇李淵的人生已經走到了最後一程。轉過年來的五月,李淵死在太安宮的垂拱前殿,終年七十歲(也有作七十一歲),葬於獻陵。

用户58872966859
2017-04-07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經過玄武門之變才逐漸掌握大權的,當時唐高祖李淵正在宮內,聽說事變之後,大為惱火,但是又沒有辦法,於是就問手下的謀臣,他的大臣就對他說,李世民功德無量,履歷戰功,況且他手下文武將眾多,應該把他列為太子,最後李淵採納了大臣的意見,封李世民為太子。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李淵那會重病纏身,李世民非常聰明,派他手下的大將,去李淵那裡講述事情的經過,其實那時候李淵就已經大權旁落,被軟禁了起來,李世民就一直用李淵的名義發號施令,逐漸統籌大局,培養自己的勢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房玄齡,他是李世民一手提拔的,沒過多久李淵病情加重,就宣佈傳位於李世民,李世民接過大權,開啟了一段傳奇,李淵被稱為太上皇,沒過幾年,太上皇李淵就搬出了皇宮,住進了當年賞賜給李世民的府邸,李淵搬出皇宮之後,李世民才真正意義上的放心執政,太上皇李淵的一些小兒子也一起住了進去,據史書記載,唐太宗每天早晚派人向李淵送來美食,有一次李淵的小兒子也就是李世民的弟弟碰見了,沒有下跪謝禮,有人就問為什麼不下跪,這個孩子就說,他們是我二哥的婢女,我為什麼要下跪呢!對待太上皇李淵,李世民肯定不算孝順。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有些大臣看不下去了,隨後大臣向李淵提出建議,建議要修整太上皇的宮殿,現在太上皇居住的宮殿規格上太小,有失皇家的高貴,再者宮殿處於城外,外國使者來看到後影響不好,建議外圍修建閣樓宮殿,再者還可以彰顯李世民的孝心,當時李世民正在宮裡會見外國使者,沒有聽取大臣的意見,李淵退休之後的生活過的也很平凡,沒有什麼大的企圖,這也使得父子之間的關係得以平和,相安無事。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貞觀九年五月,唐太宗李淵死於自己的宮中,終年70歲,這就是開國皇帝李淵的晚年生活,一方面是自己的骨肉相殘,玄武門之變自己的兩兒子都死了,作為父親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他是一代君王,他又被李世民的謀略所折服,千年之前發生了什麼?

风吹散蒲公英
2017-03-21

李淵做太上皇以後,從此不問政事,剛開始的幾年是在太極宮生活的。一直到貞觀三年(629)農曆四月,他才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長安城外大安宮。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李世民經常到九成宮避暑,李淵也不願意出行。這個不瞭解李淵不願意去,還是李世民不帶上李淵。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世民很少看望李淵,晚年的李淵鬱鬱寡歡 長安人似乎已經遺忘了這個大唐開國皇帝,

貞觀八年(634)農曆十月,李世民決定在宮城的東北方向營建大明宮,作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而此時李淵已經病入膏肓,此舉更像是李世民的作秀,然而大明宮剛剛破土半年,李淵就病死了,享年70歲。廟號高祖。同年農曆十月,安葬於獻陵(今陝西三原縣內),其妻竇氏也加號太穆皇后祔葬。從獻陵的規格來看,葬禮比較l隆重,花費不菲,最起碼李世民也算有一點孝心。

用户5980380217
2017-03-21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不管李淵是主動的、自願的,還是被逼無奈的,從這一天開始,李世民實際上已經掌握了大權。
五天之後,李淵正式確認李世民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同時大赦天下。同時,李世民集團的權力佈局也在順序展開。七月壬辰日,宣佈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尚書左僕射,楊恭仁為雍州牧,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尚書右僕射。
八月癸亥日,唐高祖李淵發詔,正式傳位給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東宮的顯德殿即皇帝位,李淵被尊為太上皇。
到了貞觀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淵搬出了皇宮,搬到弘義宮,唐太宗李世民正式開始在太極殿聽政。這意味著唐太宗已經牢牢掌握了權力,可以放鬆對太上皇的控制了。
有意思的是,弘義宮是唐高祖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勞,於武德五年興建的,在宮城的西邊。武德八年,唐高祖還曾經臨幸過一次,吩咐在弘義宮裡營造假山水。沒想到幾年之後父子易位,弘義宮也改名太安宮(也作大安宮)。
李淵的一些小兒子也跟著他一同住進太安宮。《舊唐書》中提到,唐太宗每天早晚派尚宮為太上皇送來美食。李淵的十八子李元名只有十歲,身邊人囑咐他說:“見到尚宮,你應該施禮。”
李元名說:“他們是我二哥家的婢女,我幹嘛向她們行禮?”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對待太上皇,李世民肯定不會像後來宋孝宗對待太上皇宋高宗那麼孝敬。貞觀六年,監察御史馬周有些看不慣了,上疏提出一些關於太上皇的建議,從中可以讀出一點意思。
馬周認為,太安宮的形制過於卑小,而且處於城外,讓至尊的太上皇住在那裡,被四方來朝的各國使者看到,影響不好。所以應該為太安宮修造門樓,周圍營築雉堞,顯出宮殿的高大氣派,以彰顯皇帝的孝心。
當時,唐太宗正打算去九成宮避暑。馬周認為,太上皇年紀大了,皇上應該朝夕問候膳食起居才對。而且太上皇留在悶熱的長安,皇上自己跑到清涼之地避暑,也不合適。
總體來說,被奪去皇位的李淵是很明智、很老實的,很少露面,“遊心道素,志存清儉”,沒有太多的想法和企圖,也因此,父子之間才能相安無事,他才能平安度過晚年。
至於李淵過得是否如意,還要看他個人主觀的意願。如果他念念不忘舊日的至尊地位,不忘那些在事變中死掉的子孫,他肯定不如意。如果他能夠坦然接受現實,不再心存幻想,安心養老,修真養性,他的生活應該還不錯。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關於太上皇的比較正式的活動,史書中很少記載。貞觀八年三月,唐太宗在兩儀殿宴請西突厥的使者,太上皇和長孫無忌等人也在座。太上皇對長孫無忌稱讚說:“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
長孫無忌敬酒給太上皇,太上皇大悅,把酒賜給唐太宗。唐太宗捧著酒又來敬太上皇,流涕道:“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
同年,太上皇參加了城西的一次閱兵,隨後在未央宮設宴,朝中三品以上官員參加。突厥可汗起舞,南越酋長詠詩,太上皇笑贊:“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唐太宗捧杯為太上皇敬酒,回顧近年的成績,說:“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稟聖算。”
太上皇大喜,群臣高呼萬歲,那一天大家都很高興。
此時,太上皇李淵的人生已經走到了最後一程。轉過年來的五月,李淵死在太安宮的垂拱前殿,終年七十歲(也有作七十一歲),葬於獻陵。

李淵被離職後,他的晚年生活,好悽慘啊!

在玄武門之後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李世民被李淵冊立為皇太子。

雖然並沒有正式登基即位,但朝野上下都清楚,李淵已經成為了有名無實的空頭皇帝,而新臺子李世民才是大唐帝國真正的掌舵者。

作為一個曾經的帝國最高主宰者,在那場舉世譁然的政變之後,他的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幫助他做出的選擇是,悄然淡出人們的視野。

即位後的三年,李世民忙於改革制度,穩定統治,同時還平定了邊防之亂。

在這樣的三年中,李淵在史書上是沒有記載的,我們可以默想他在宮中韜光養晦,頤養天年,畢竟那時的他已經是一位老者了。但在這三年之後,他即將浮出水面。

因為太子對於局面的掌控,已經不滿足於居住在東宮了,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正位太極宮。

太子先是兩度貶謫了李淵最倚重的大臣裴寂,後又扶起了不見容於李淵的開國元勳劉文靜。

這兩起政治事件對於李淵的內心來說,有著強烈的精神衝擊,太上皇的稱呼對他來說感覺如芒刺在背。

於是,李淵在貞觀三年四月,主動提出,願意從太極宮遷往弘義宮。

父子倆的行宮和政治角色終於對掉了。

居住在弘義宮的李淵,不僅需要面對這座宮殿和從前居住的太極宮在居住環境上差別甚大的現狀,且行動自由也是缺乏的。從前當皇帝時,李淵是一個閒不住的皇帝,在政務繁忙之餘,常常馬不停蹄的四處遊玩,盡情享受著皇權賦予他的無上權力和自由。

但隨後在弘義宮(改名為大安宮)居住了六年的李淵,除了出席幾次重大的宮廷宴會之外,幾乎足不出戶。並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對於臣子委婉或者尖銳的請求皇帝去探望太上皇一同避暑的覲見,李世民都是一笑處之,並未實際招辦。

直到貞觀八年的七月,高祖李淵患上了老人常見的疾病——中風了,李世民才終於“屢請上皇避暑九成宮”。但他已經走不動了。十月,李世民開始興建大明宮,但李淵已經無福消受了。《資治通鑑》卷一九四記載“未成而上皇寢疾,不果居”,意思是大明宮剛修好,李淵的病情已經沉重了。

貞觀九年五月,臥病半年的李淵終於在大安宮的垂拱殿駕崩,終年七十歲。

政治與親情鬥爭,政治獲得了勝利。

但在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在偶然讀到一篇討論孝道的古代文章後,曾極為傷感的對侍臣說:“人情只至痛者,莫過乎喪親也...(朕)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責,追悔何及!”

不知道這沉痛的追悔是否可以慰藉這位晚年遭遇劇變陷入了淒涼之境的孤獨抑鬱的老人。

尊仲景
2017-02-21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了皇位,殺了兩個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並逼迫李淵退居二線,立自己為太子,並臨朝執政。晚年的李淵實際已經被軟禁了,但待遇還是很優厚的,並且給了許多美女佳麗,而李淵還老當益壯生了幾個小兒子。歷來政治都是殘酷血腥的。李世民雖然奪位不光彩,但其作為明君是不可否定的,開創大唐盛世貞觀之治,文治武功都有極大的建樹。重要的一點是沒有屠戮功臣,歷史上作為開國皇帝不殺功臣的只有兩個唐太宗和光武帝。這也展現了他們的胸襟氣度和強大的自信。

用户144099653
2017-02-22

李淵在接班人問題上早已立李建成為太子,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已經封李世民為秦王,並且為了防止李世民生變,限時叫李世民離開長安,到洛陽報到!此時,李世民只有兩條路,一個是到洛陽做秦王,一條是放手一縛,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建成和兄弟元吉,然後以尉遲敬德為首,去李淵那逼宮,此時李淵不識相,就有性命之憂,無奈之下,只好先讓李世民監國,然後自己做太上皇,讓位於李世民!其實在李淵心中,既有喪子之痛,又有對李世民的忌憚之心,心中對李世民雖有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所以,李淵晚年是非常不如意的,但又輕易不敢表露出來,因為在其周圍服侍的人,其實也是監視的人!

夜读历史
2017-02-21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被迫將皇位讓給了李世民,自己淡出了政治舞臺。在此後直到去世,一直躲在弘義宮之中,變得寡言,沉醉於音樂,與外界接觸很少。就連李世民邀請他去避暑,李淵都不願意去。此時的他內心是破碎的,酸苦的。再加上他住的宮殿地勢低窪,潮溼悶熱,沒幾年就去世了。李淵的一生確實瘋狂過,晚年很是淒涼。

滹沱夜航
2017-02-23

做太上皇,是否如意,肯定是不如意的。不過自古皇家的家事就是國事,處理家事就是處理國事,皇位繼承總是難題。建成太子可能戰功不如秦王,但是也不會太差,李淵起兵太原,是兄弟二人一人一路,帶兵打下的天下,天下大半收入囊中,太子建成就需要坐鎮中樞,協助父王處理政務,以後的更多戰功只能屬於秦王,這個時候秦王,是一心輔佐兄長,還是先下手為強,建成能不能約束秦王,也是挑戰,李淵在,兒子輔佐父親天經地義,再傳位就有問題,兄弟自古是兩家,何況天下,這種誘惑對誰都太大。但是對待李淵哥倆的態度不會太差,皇位必須給我,別的好說,孝順也是必須的,人們總以為皇家冷血無情,但是對待父親,李世民必要的尊重是有的,何況皇位已經得到,還有理由不孝順!但是李淵不會如意,難得是心結!畢竟沒有按自己的既定安排走!

谌人
2017-05-15

李淵含著金鑰匙出生,父親是北周大將軍唐國公,外公是西魏大司馬衛國公,大姨媽是北周皇后,七姨父是後來的隋文帝楊堅。李淵奪親表弟楊廣皇位建立了大唐,看視風光無限,但早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血淋淋喪子喪孫,個人命運相當不幸。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灰心喪氣,自己讓出了皇位,與李世民關係不溫不火。仍然居住在皇苑的大安宮,衣食無憂:偶爾也出席皇帝在含元殿的國事活動,李世民在賓客睽目下,也人模人樣尊敬父親;炎熱夏天,李淵蝸居宮內,不願隨同兒子去驪山夏宮避暑,顯示孤傲的一面;李世民為改善父親居住條件,下旨修建大明宮,顯示孝順一面,可惜李淵病逝無福享受。李淵的皇陵規模遠不及長孫皇后陵(也是李世民日後的陵寢),這又暴露了李世民的不孝自私。這對父子的關係,基因裡有放蕩不羈的胡人血統,不能單純用漢人的倫理觀念來判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