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弄堂”清名橋街廊
“江南水弄堂”清名橋街廊
“江南水弄堂”清名橋街廊
“江南水弄堂”清名橋街廊
“江南水弄堂”清名橋街廊
“江南水弄堂”清名橋街廊
“江南水弄堂”清名橋街廊
“江南水弄堂”清名橋街廊
“江南水弄堂”清名橋街廊
“江南水弄堂”清名橋街廊
船貨一家
1/9 京杭大運河在江蘇無錫穿城而過,如同一條翠綠的玉帶,將它的無限柔情灑落在沿河兩岸,這條玉帶的最美之處,莫過於南長橋至清名橋一段——清名橋街廊,它被譽為“江南水弄堂”,堪稱古運河的精華絕品。無錫清名橋街廊,又稱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也稱南長街區,依運河而建,因水而市。街廊長 5.6千米,十里長街,十里風光,以它綺麗的水鄉景色、優秀的吳地歷史文化、原生態的江南古巷而躋身於“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2/9 無錫—清明橋夜景 清名橋,原叫清寧橋,始建於明萬曆 年 間 (1573—1620)。 它 是無錫名士秦太清、秦太寧兩兄弟捐資建造的,兩兄弟名字中各取一字,將此橋命名為“清寧橋”。清康熙八年 (1666),此橋由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而改名為“清名橋”,也有人稱它為“清明橋”。
3/9 無錫—清明橋夜景 於清名橋上四下眺望,但見兩岸粉牆黛瓦,鱗次櫛比,橋下河水潺潺。清名橋的南面,運河與古伯瀆河相連;再向南,直通無錫梅村,那裡是吳文化的主要發源地。
4/9 站在清名橋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年無錫城南的三條古驛道:一為水驛道,即南門古運河;橋的西邊傍河的是古驛道南上塘,現叫南長街;橋的東邊傍河的是古驛道南下塘。
5/9 無錫古運河與南長街的繁忙相比,並不遜色。它在歷史上發揮了水上交通樞紐的重要作用,是南北運輸的大動脈。清名橋古運河段更是黃金地段。悠悠河水,旅客往來,貨物運輸,船帆穿梭。
6/9 1888 年,清政府實施“南漕北移”,將無錫作為漕米起運點。據史料記載,當時無錫倉儲大米每年都達到 130 萬石以上,糧食業成為無錫的百業之冠,由此造就了無錫的繁榮。當時,清名橋街區人口密集,民宅連片,商鋪林立,船乘不絕。這也促生了陸道和水道的聯 系點——“水碼頭”。
7/9 “水碼頭”有若干種,第一種是“官碼頭”。這種碼頭專供官宦人家所 用,一般型制較大,如對著街區的馬昌弄有莫家大碼頭。明朝成化、弘治年間,莫家的莫息等 3 人同時當上京官,官船在此停泊。還有在街區跨塘橋以北下塘,有曾任明朝浙江省佈政史龔勉的龔家大碼頭;在街區跨塘橋以南的南下塘,則有曾任明朝兵部郎中華雲的華家大碼頭;在街區大公橋西堍,有明朝探花吳情的吳家大碼頭。
8/9 “水碼頭”的第二種是“神碼頭”街區北端的南禪寺和南端的南水仙廟,都有較為寬敞的碼頭,善男信女,停靠往來,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所以稱為“神碼頭”。
9/9 由於水陸交通之便,清名橋街區經濟發達,形成商市。明清以前,這裡就是無錫棉花、蠶繭的集散地。清光緒年間,街區伯瀆港是無錫八段米市之一,有糧行 17 家;1934 年前後,有糧行 20 餘家,運米的碼頭專稱“米碼頭”。無錫早期的綢布莊,如潤裕新綢布莊、糜潤裕綢布莊,在清朝就開設在伯瀆港,設“布碼頭”。此外,還有以糧油作物為原料的手工藝作坊19家、各類商店數十家,以及茶館、戲院。活脫脫的清明上河圖!
2017-06-0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