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鑿齒是否說過“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躬耕地有爭議,其中“襄陽說”認為諸葛亮躬耕於隆中,理由是習鑿齒說的“亮家於南陽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那麼習鑿齒是否說過“隆中是躬耕地”?習鑿齒是否說過“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
7 個回答
Winter_oz
2017-08-02

魏晉時期,蜀國故將黃權與其族人已在南陽臥龍崗上建庵祭祀(南陽躬耕地紀念建築前身—諸葛亮庵),這是諸葛亮逝世後,國內最早也是第一處建庵祭祀諸葛亮的地方。唐宋時期,臥龍崗諸葛庵已聞名天下,並多次出現在唐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宋元明清時期,官方多次認定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躬耕地。

西晉時期未有人對諸葛亮躬耕地提出疑問,從陳壽到李興皆記述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東晉南北朝時期有人稱襄陽隆中有諸葛亮“故宅”、隆中隸屬南陽郡鄧縣、隆中即為躬耕地,但因與古代文獻中對秦漢時期南陽郡與南郡之間界標的記載相左,不能使人信服。唐宋時期南陽諸葛廬、南陽諸葛亮名揚天下,大量文獻記載諸葛亮躬耕受三顧於南陽。元明時期官修史書持南陽說。

唐代的《諸葛廬碑》(趙均《金石林時地考》)載, 廬“在南陽縣城西南七裡”。杜甫有《武侯廟》名詩,其中有“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之句。裴度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中雲:“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我來從虎,時稱臥龍。”呂溫的《諸葛武侯廟記》載:“南陽堅臥,待時而起。”沈迥的《武侯廟碑銘》曰:“伊昔武侯,碗足南陽。退藏於密,不曜其光。”胡曾的《南陽》詩也有“亂世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草廬”的句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最為景仰諸葛亮的詩人李白,曾於開元年間(712~741年)先後遨遊過襄陽和南陽,並分別寫下了《襄陽曲四首》、《襄陽歌》和《南都行》等涉及當地風土人情、歷史名人及典故的詩文。在《襄陽歌》中,李白提到的歷史名人中有晉朝的名士山簡和羊祜,也提到了襄陽名勝峴山“墮淚碑”等,但隻字未提諸葛亮。而在《南都行》中,李白不僅提到了陶朱公范蠡,五大夫百里奚等南陽曆史名人外,還有“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的句子。除此之外,李白還在一首以諸葛亮自況的《留別王司馬嵩》詩中感嘆道:“餘亦南陽子,時為梁父吟。”由此可知,李白心目中的諸葛亮是南陽、而不是襄陽曆史名人。另外,李白還曾作《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詩,中有:“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當其南陽時,壟畝躬自耕。”而“臥龍”當指地名。

  由於這一時期的大量文獻是記述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和諸葛亮開始由歷史人物向藝術形象的過渡,南陽紀念諸葛亮的祠廟有所擴展,南陽諸葛廬也隨之名揚天下,劉禹錫的《陋室銘》便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之句。

  宋人堅持諸葛亮躬耕南陽說,並對襄陽隆中與諸葛亮的關係作了解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雲:“初,琅琊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徹底否定了習鑿齒、酈道元的隆中東漢屬南陽說,視隆中為諸葛亮“寓居地”。南陽說的愈發鞏固,也使南陽武侯祠的規模不斷擴大,從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過南陽謁武侯祠時手書武侯出師二表跋文中的“細觀壁間昔賢所贊文辭賦及先生祠前石刻二表”諸文字可知,當時的南陽武侯祠已頗具規模了。

元明時期,官修史書持諸葛亮躬耕南陽說,襄陽方誌承認隆中漢代不屬南陽郡。

元代詠贊南陽臥龍崗和襄陽隆中的詩賦主要有周伯琦的《南陽武侯廟》、崔某的《望臥龍崗有感》和元介翁的《隆中草廬歌》等。而這一時期,國家嚴肅的歷史地理書籍依然持諸葛草廬南陽說,如《大元一統志》在卷3河南江北行省《古蹟》中載:“臥龍崗在南陽縣境,諸葛孔明躬耕之地。”

  《大明一統志》是明代官修歷史地理專著,在這部專著中,諸葛亮躬耕南陽說的觀點貫穿始終。該書卷30中載:“臥龍崗在府西七裡。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住,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時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同書卷60襄陽府《山川》條又載:“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書院,漢諸葛亮嘗隱於此。”從表面上看,《大明統一志》似乎是兩說並存,但細心玩味不難看出,該書認為隆中只為孔明當年“嘗隱”之地,而躬耕地和草廬是在南陽。如果我們再注意了總編纂李賢在卷30“南陽流寓”條和卷60“襄陽流寓”條之後,此問題就更一目瞭然了。對於前者李賢曾說:“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而在其後者該書雲:“諸葛亮琅琊人,寓居南陽,往來隆中。”官修史書記載如此,而襄陽方誌對隆中東漢時的歸屬這一關鍵問題也有明確態度,如萬曆《襄陽府志》載:“萬山以西,漢水以北為南陽鄧縣所轄。”襄陽隆中在漢水之南,自是歷史地理的史實。[1]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明確點明:“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是諸葛亮早期隨其叔父諸葛玄生活,說明兩人一起到過襄陽。二是諸葛亮在襄陽的時間應該是在建安初年,而非其他時間段。三是司馬光在這裡為什麼要用“寓居”而不用“躬耕”?“寓居”不是“躬耕”的同義詞,司馬光應該是清楚的。四是司馬光清楚地點明瞭“襄陽隆中”這個地點,對這個令 “襄陽說”非常頭疼的史料。寓居襄陽隆中”就是《資治通鑑》對東漢末年隆中區劃歸屬問題的最明確闡述。《資治通鑑》是肯定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襄陽隆中僅僅是其躬耕南陽前的“寓居”之地。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多次提及“南陽”這個地名,其地理指向非常清楚。如卷五十九:“(孫)堅前至南陽,眾已數萬人。南陽太守張諮不肯給軍糧,堅誘而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前到魯陽,與袁術合兵。術由是得據南陽。”《資治通鑑》這裡提及的“南陽”顯然就是南陽太守張諮所據的“南陽城”以及包括宛縣在內的一小片地區,不可能是南陽郡,更不可能是指南陽郡所轄的任何不包括宛城在內的另外一個小地方,尤其是漢水南岸的隆中。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沒有對諸葛亮“躬耕南陽”做任何的否定和修正,反而將隆中的地理方位明確認定為“襄陽隆中”;明確將諸葛亮在這裡的活動定性為“寓居”而非“躬耕”;明確將諸葛亮與襄陽人士往來的時間確定為諸葛亮“躬耕南陽”之前的“建安初”;同時,擯棄和修訂了一些前世雜史似是而非和相互矛盾的記載,使之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文史記載:只要提到襄陽隆中,一般指“亮宅”、“亮家”、“寓居”和曾經居住過的地方等,一提到南陽臥龍崗,一般指“諸葛亮躬耕地”、“三顧茅廬”、“臥龍諸葛”、躬耕南陽“、”躬耕隴畝“等。就是說,諸葛亮諸葛亮一生居住過的地方很多,史志記載,諸葛亮還曾在河南平頂山、南陽市方城縣、南陽市唐河縣等地方居住過。1992年8月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諸葛亮躬耕地新考》指出,諸葛亮躬耕地並非一處,但最後是在南陽臥龍崗一帶。

gaosheqin
2017-07-27

習鑿齒是否說過“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
習大歷史學家:亮家宅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最原始的鄧縣縣府在襄陽,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鄧國國都。襄陽鄧國國都鄧姓氏發源地,到漢代,鄧國國都改為鄧縣縣府所在地。隋代襄陽鄧縣縣府遷到現在的河南鄧州。
習鑿齒是否說過“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
圖 鄧國在楚國以北漢江與唐白河交匯處

習鑿齒是否說過“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
圖中南陽郡管轄漢江以南地區

習鑿齒是否說過“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鄧縣縣府所在地及隆中山屬於南陽郡管轄

slience36896972
2017-08-05

習鑿齒只說過襄陽有諸葛亮的家,並沒有說諸葛亮在襄陽種地。

因為諸葛亮一生在南陽,襄陽,新野,四川都留下了大量的足跡,諸葛亮的家也有很多。襄陽的家就是這其中的一個。

諸葛亮十幾歲時跟隨叔叔在襄陽,在襄陽生活,上學。因此,襄陽有個家很正常。但是,有個家不代表就是在這種地。

因為諸葛亮是看不上劉表的。所以諸葛亮不會在襄陽周圍種地。剛好周圍有個比襄陽更大的城市,南陽。因此,諸葛亮就搬到了南陽種了十年地。其實是利用南陽的便利的信息渠道瞭解天下大事。而且,搬過去也容易,從襄陽到南陽有水路直達,白河。

因此,曲解習鑿齒的記述,把家當成躬耕地是極不準確的,也是別有用心的。如果在襄陽的結論成立,那四川成都的諸葛亮的家難道也是躬耕地嗎?

飘逸的风2078
2017-07-27

一、隆中說有充分完整的史料依據,特別是元代以前所有史料都只提到諸葛亮“家在隆中、宅在隆中、三顧在隆中”。

1、《三國志•諸葛亮傳》引西晉《蜀記》雲:“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永興為晉惠帝司馬衷的年號,距諸葛亮死時約70年,此為最早之記載。

2、東晉人習鑿齒《漢晉春秋》雲:“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3、《荊州圖副》曰:“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4、酈道元《水經注》“‘隆中’,在今襄陽縣西二十里。襄陽故城即今縣治。沔水經‘隆中’,歷孔明舊宅,即至襄陽城。” “沔水(即漢水)又東徑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

5、南朝劉宋盛弘之《荊州記》雲:“襄陽城西十里許,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宅西有三間屋,基跡極高,雲是孔明避水(暑)臺。……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今宅院見在。”

6、蕭樑鮑至《南雍州記》載:“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

7、唐《晉書·習鑿齒傳》記載,他從滎陽太守任上回襄陽後,給桓溫弟祕信中說:“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風雛之聲……

8、唐《晉書》《孝友·李密傳》說:西晉劉弘鎮襄陽,密子興(又名安)“在(劉)弘府,弘立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興俱為之文,甚有辭理”

9、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進”。

10、唐吳從政《襄沔記》說:“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

11、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山南東道四•襄州》)說:“諸葛亮宅,按蜀志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12、北宋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蜀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

13、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說:“初,琅邪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14、黃庭堅撰《山谷內集詩注》:“隆中,按《後漢志》,南陽屬荊州。”

15、南宋李石《祭諸葛武侯廟祝文》說:“我生何艱,逢天不辰,恨不得親拜隆中而周旋談笑,邇公威德,直所望不能。”

16、南宋鄭如橋《祭諸葛忠武侯文》說:“惟公挺生漢末,尚志隆中,忠肝義膽,妙算神功,擁膝長吟,不求聞達。”

17、南宋鄭樵《諸葛亮傳》說:“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也。……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遂家於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西二十餘里,號曰隆中。

18、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萬山:元和郡縣誌雲,在襄陽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隆中:郡國志,縣西七裡——漢晉春秋,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蘇東坡‘隆中詩’雲:‘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三顧門:諸葛亮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19、南宋魏了翁《成都朝真觀記》說:“餘嘗考(諸葛武)侯之故宅蓋在隆中。然自謂有桑八百株、薄(四)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則成都亦有家也。

20、南宋劉光祖《謁伏龍廟文》說:“維嘉定二年月日,朝議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襄陽軍府事充京西南路安撫使都總管劉光祖恭詣伏龍山威烈武陵(靈)仁濟王之祠,以清酌之奠,敢昭告於漢丞相忠武侯之神:維諸葛公,矯矯猶龍。躬耕南陽,高臥隆中……”

21、在明代襄陽襄簡王強佔隆中做為陵寢,前後與朝庭的奏章往來卻充分證明隆中是躬耕地。

明代襄陽襄簡王朱見淑奏請佔用隆中武候祠修建自己的陵墓,朝廷准奏雲:“武侯草廬故址,封為藩陵”!可見明代朝庭認可隆中為“武侯草廬故址”!

此後不久,暫理襄陽府事的光化王朱祐質及左長史林光又在隆中重建武侯祠,並上奏皇帝說:“隆中亮廟歷唐、宋、元、皆知崇奉,實非異端淫祠之比!”由此可見隆中之外的“亮廟”不過是“異端淫祠”而已!

明正德二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廟,並御賜廟額“忠武”。明嘉靖四年監察御史王秀又重修了武侯祠,進士鄭傑撰《重修諸葛武侯祠記》。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隆中立“草廬碑”,當時的著名書法家江匯題字,正面書“草廬”,背面題“龍臥處”。

22、《大明一統志》襄陽府《山川》條又說:“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書院,漢諸葛亮嘗隱於此。”又《古蹟》條雲:“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臺。因昭烈三顧亮於草廬,有三顧門。”

23、《讀史方輿紀要》《襄陽府·襄陽縣》下雲:“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諸葛武侯隱此。”

24、《大清一統志》襄陽府《古蹟》條:“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劉備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

二、現代歷史文獻都認可“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陽隆中”。

1、由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編撰的《簡明中國通史》中“蜀漢”一節說:“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今襄陽西)見面談論時事。”

2、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編撰的《中國通史》第七節漢國(蜀漢)中提到“諸葛亮隱居隆中(湖北襄陽城西),二○七年,第一次與劉備論天下形勢,便擬定如下的計劃:佔領荊益二州。”

3、晚清開始編輯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辭源》中,關於【隆中】的解釋是“山名。在湖北襄陽縣西。漢末諸葛亮築廬居於此。相傳劉備三顧茅廬,即此”。關於【臥龍崗】的解釋是“地名。在河南南陽西南,相傳為漢末諸葛亮隱居處。”對比可知,隆中是明確隱居處,臥龍崗是相傳的隱居地。隆中是相傳的三顧地,而臥龍崗沒提和三顧有關。

4、1989年的《辭海》,關於【隆中山】的解釋是“在湖北襄陽縣西,臨漢江。東漢末年諸葛亮曾隱居於此。”關於【隆中對】的解釋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今湖北襄陽西),建安十二年劉備三次往訪。”而關於【臥龍崗】的解釋則說“在河南省南陽市西南。舊時傳為諸葛亮隱居處。”對比很明顯,隆中是明確的隱居地和三顧地。而臥龍崗只是傳說隱居地,且並沒有提三顧。

三、當代河南省、南陽市政府編撰的書籍都承認“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陽隆中”。

1、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編寫的《諸葛亮小傳》一書就認定南陽臥龍崗是紀念地,襄陽隆中是躬耕地。該書第二章《躬耕南陽》指出:“隆中在襄陽城西北二十里,當時屬南陽郡鄧城管轄”,“諸葛亮在這裡度過了十個寒暑”。“小小的隆中實際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所以他自稱‘躬耕於南陽’。”

2、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組織編纂的《河南風物誌》。該書武候祠一節說:“(諸葛亮)在襄陽西隆中結茅隱居,他躬耕壟畝,攻讀史籍……”“漢室後裔劉備三顧茅廬於隆中。”“孔明遂離開隆中,佐劉備攻伐中原”“人們知道,湖北襄陽古隆中為孔明隱居躬耕之所”。“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很明顯,這裡所說的南陽系南陽郡,並非今日之南陽市。後人出於仰幕,於今日南陽建祠以祀。”該書曾獲河南省地方史志優秀成果一等獎。

該書主編胡世厚為河南汝南人。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顧問、研究員。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顧問、河南省影視評論學會副會長、黃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另一位主編湯漳平為福建雲霄人。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州學刊》副主編、社長,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詩經學會理事,河南省美學學會祕書長。曾獲得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3、1986年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風物記》,該書“說南陽臥龍崗”一節中說“其實,諸葛先生真實的隱居地是在距此一百多裡的襄陽隆中。”該書作者王彪是新華社河南分社記者,該書是他深入採訪,博採廣記的一成果。

4、1987年3月,南陽市委宣傳部出版的《歷史文化名城南陽》一書,也認定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諸葛亮紀念地”,是紀念性建築,而不是故居。還說,南陽武侯祠內的“諸葛廬”“雖系贗品”,但由於諸葛亮名氣大,“故而南陽武侯祠便頗有名氣了”。該書在《名人一覽》一章中,介紹了26位南陽籍和客居南陽的古今名人,諸葛亮未列入其中。在《名篇佳句》一章中,將《隆中對》收入。

5、1987年南陽市臥龍崗武侯祠門前出售的導遊性小冊子《武侯祠簡介》也說:“諸葛亮隱居在南陽的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從此他就離開隆中輔佐劉備”。還說:“(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後部的茅廬……等,是後人根據諸葛亮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

四、《出師表》中告訴我們諸葛亮提出對策的核心內容是,在劉備佔有荊益二州後,利用天下變化形勢,分兩路北上滅曹。兩路中有一路是派一名將軍率荊州軍隊北上"以向宛、洛"。這一"向"字表明宛、洛是敵佔區,即曹魏統治區,所以要去攻打。另外也說明諸葛亮對答劉備問話是在宛的南邊,因宛、洛是在北邊,所以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這才符合地理方位。即然宛在曹操手裡,劉備如何能從容的三顧呢?

五、從諸葛亮出山前的生活軌跡看,諸葛亮只能躬耕在襄陽附近的隆中。

(一)最早記載諸葛亮生平事蹟的是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傳曰:“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玄素與荊州牧(治所在襄陽)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諸葛亮隨叔父投靠襄陽劉表,“玄卒,亮躬耕隴畝”此句與上文“往依”襄陽劉表對應,諸葛亮在叔父死後“躬耕隴畝”自然是在襄陽周邊。

(二)、漢末劉表任荊州刺史時,便將荊州首府移至襄陽,使襄陽及周邊地區經濟發達、社會安定、人才聚集、教育發達,一度成為漢末學術文化中心。《後漢書·劉表傳》載文人學士南依劉表的"蓋有千數",這些人幫助劉表"起立學校"、"撰五經章句"。天下名士紛紛寓居襄陽,如"建安七子"之一山陽高平人王粲、潁川陽翟人司馬徽、潁川長社人徐庶、博陵安平人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等。所謂人以類聚,天下名士齊聚襄陽,而諸葛亮當然不能例外,所以才有“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之說。

而南陽郡北部的宛城地區先是黃巾起義攻佔宛城,後被袁術佔據,後來又為張繡佔據,再後來為曹操佔據,是兵荒馬亂的動盪地區,此後又一直是曹劉對抗的前線。試想,諸葛玄帶諸葛亮投靠劉表本身就是為了躲避北方戰亂,怎麼會去跑到更加戰亂不斷的宛城周邊呢?戰亂地區兵賊盜匪橫行,軍方的徵兵、徵糧、徵餉……如此種種諸葛亮如何能安身立命?如何能安心躬耕?再有宛城在曹操手裡(有諸葛亮《隆中對》“以向宛洛”為證),而曹操曾屠戮諸葛亮老家琅琊郡所在的徐州,諸葛亮如何肯在仇敵曹操治下躬耕?而劉備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安全的帶著關張兩人穿越軍事分界線深入曹管區去會見諸葛亮!

(三)、從諸葛亮躬耕期間的人際關係來看:史載,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中廬(今湖北襄陽南漳縣)大族蒯家蒯祺,二姐嫁給了襄陽大族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他迎娶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諸葛亮老師龐德公住在襄陽城南峴山南,司馬徽住在襄陽城東。諸葛亮的好友龐統住在襄陽白沙洲,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也住在襄陽城西的檀溪。這一切都說明,如果諸葛亮不是在襄陽生活了十幾年,是不可能與住在襄陽城周圍的親朋好友建立如此密切而又錯綜複雜的關係的。

(四)、三國曹魏魚豢撰寫的《魏略》表明三國時期的人認為諸葛亮躬耕地在漢江以南的襄陽一帶。

1、《魏略》曰: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

孟公威是汝南人(今駐馬店),而汝南在宛城正東方,明顯不符合孟公威“欲北歸”的說法。再結合諸葛亮隨叔父“往依”襄陽劉表的史料,“亮在荊州”只能是指汝南西南的襄陽地區。

2、《魏略》又記載說:“劉備屯於樊城……亮乃北行見備。”如果諸葛亮在宛城,應該是“南行”才對。而隆中在樊城以南,諸葛亮從隆中出發去樊城才能說是“北行”。

3、《魏略》的上述兩則記載說明,生活在曹魏中葉時任郎中的魚豢也確信諸葛亮是居住在漢水之南的。這是諸葛亮躬耕地最早的歷史證據。

綜上,隆中說有充分、完整、連續的史料證據!

上善若水33558392
2017-07-30

1,很多人一直在強調宛被曹佔,所以亮不會在宛,這個很多人沒搞懂,宛和臥龍崗原本就不在一塊,清末時臥龍崗離南陽府還有12裡。2,南陽郡根本沒有管轄到襄陽西20裡的隆中。3,亮死後一年,已有人在臥龍崗祭奠,更別說岳飛等大家祭奠留碑文了。所以說元前無人知臥龍崗慌淼,襄陽似乎說的理由證據很多,但是都沒有充分證據,大家都是引用部分文獻加之推測的出的結論。千八年沒說清的歷史懸案,並不是網絡噴子們一時能說的清的。待到時間的積累,歷史會有個答案的。

打工作家刘金山
2017-08-05

歡迎關注打工作家劉金山頭條。習鑿齒是襄陽人,著名小說家,他小說中說得話都為虛構。最靠譜的說法是:諸葛亮"出生地"是山東臨沂;故居地是湖北襄陽;躬耕地是河南南陽。由於諸葛亮躬耕臥龍崗,被稱為"千古人龍"和"臥龍先生。對南陽地理位置瞭如指掌,出山第一功,就是在方城"火燒博望坡",一鳴驚人,一飛沖天,此戰讓他成為智聖。方城美食火燒和鍋盔由此戰發明,傳名全國。

岳小武
2017-07-28

扯犢子 為一個死人 爭的臉紅脖子粗丟人 同屬一個地理單元南陽盆地 歷史 環境 人員 教育 科技 發展規模都相差不大 歷史上還是是同一地區 為什麼不能攜起手共同發展 南陽盆地的南陽十堰襄陽隨州 平均距離省會城市700華里 經濟產業結構相似 我就納悶了 遠親還不如近鄰 這到好 天天的為一個2000年前的死人吵架 就是名人他也愧對南陽盆地這3000萬群眾 逗逼不逗逼呀 還是古人大智慧 清咸豐年間,南陽刺史今襄陽人顧嘉蘅寫了一副對聯,掛在河南南陽臥龍崗的武侯祠正門上。隱居求志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真心希望南陽盆地這些城市能攜手共進 共同發展造福南陽盆地這3000萬群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