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10 個回答
历史是什么
2019-04-29

權力這個東西是非常複雜的。《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有句話說得非常的好,朝廷也就幾處宮殿,幾個衙門,飯還是要分鍋吃的。

什麼意思的呢?通俗的說就是朝廷的權力實際上也就是來自於幾個重要的機構。無論嚴嵩、還是徐階、都各有各的勢力範圍。

裕王是既定的接班人,這是事實。但是裕王哪怕真的繼承了大統,他的權力也要靠他自己一步步的爭取,扶持自己的勢力上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一言九鼎。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很多人會說皇帝不是想殺誰就殺誰嗎?

這的確不假。可問題在於過去的官僚集團並不是一個人。比方說嚴嵩,他手底下是有著眾多的黨羽的。

貿然將嚴嵩殺掉,他這些黨羽還在,根本不可能徹底的解決他們。這些人不可能真正聽皇帝的,因為他們這些人並不是皇帝帶出來的。

明朝的大臣可和明朝的太監不一樣,太監的權力是完全依附於皇帝的,可是大臣的權力並不是。

這也是為什麼呂芳會費盡心機的去投靠裕王,因為他們這些太監完全依賴於皇帝。

大臣如果得罪了皇帝,大不了不做這個官了。辭了官,他們回到了家鄉,照樣是一方相當當的人物。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這也是為什麼嚴嵩嚴世蕃父子明知道裕王是既定的接班人,仍然要跟著嘉靖,和裕王這些人爭鬥的根本原因。

如果嚴嵩鬥倒裕王身邊的這些人,嚴嵩在朝廷的權力將無人能及。

哪怕後來裕王上臺了,他也奈何不了嚴嵩的。因為歷朝歷代都有權臣出現,以裕王的個人能力,單憑他一個人,是鬥不倒嚴嵩的。

後來的張居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張居正掌權期間,張居正得到李太后和馮保的支持,朝廷之中又多是自己的勢力,萬曆皇帝實際上是做不了主的。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所以裕王也是會參與倒嚴,這樣他才能夠有一批自己的人。

無論徐階、高拱、還是張居正,他們此刻都是裕王的人。沒有這些人的支持,裕王將來上了臺,他也不過是個孤家寡人。

裕王和嘉靖不一樣,裕王性格軟弱,能力不行。

他是需要大臣扶持才能夠坐穩皇位的。

不像嘉靖,一個人能夠把滿朝大臣玩弄於股掌之間。


對於這一點,嘉靖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裕王參與倒嚴,一方面也是嘉靖提前為他繼位佈局。

從嘉靖去世之前和裕王之間的對話就能夠看出來,嘉靖是提前部過局的。

雖然表面上嘉靖對裕王非常冷淡,但是嘉靖是真的考慮過將來誰輔佐裕王的。

所以徐階、高拱、張居正能在裕王身邊也是這個原因。

為什麼嚴世蕃多次想鬥倒這些人,而最後功敗垂成?

原因就是這些人是嘉靖要用的,沒人搬得倒。

风雪梦不逝
2019-04-21

要說朱載垕能成為儲君,這其中有一定運氣的成分。朱載垕2歲之時就成為了裕王,等到朱載垕長大了, 其母親杜康妃卻失寵了,這樣看來,朱載垕離儲君、離皇位可是有十萬八千里之遠呢。可誰曾想,朱載垕時來運轉,他的大哥朱載基在出生沒多久就夭亡了、二哥朱載壡被冊封太子不久,也病逝了。此時,朱載垕已位列裕王多年,現在又成為了長子。 理所當然,朱載垕被定為了大明朝的接班人。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這個接班人其實並不好做,裕王的上面是乾綱獨斷的老爺子嘉靖,下面是群臣百官,夾在中間的感覺可想而知。而且,明朝的文官集團都有種執拗的性格,動不動就彈劾,死諫。朱載垕在兩股勢力之間,既無法置身事外,也無法與他們抗衡。更可怕的是,之後,大奸臣嚴嵩上臺 了。嚴嵩是“青詞宰相”,一肚子的文采用來替皇帝寫“青詞”,而且,嚴嵩也是嘉靖皇帝的錢袋子,嘉靖每次大興土木,嚴嵩都能一一滿足。嚴嵩這位首輔, 執權柄二十餘年,他的後面站著的一直都是嘉靖。 既然如此,裕王為什麼執意與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清流連成一線,參與倒嚴呢?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其一、既然無法置身事外,裕王也就只能參與其中了,這是朝堂政局平衡的需要,也是嘉靖皇帝的意思。嘉靖雖然放任嚴嵩胡來,其意思很明確,就是利用嚴嵩對付清流。因為在嘉靖皇帝的眼中,無論是“長江”還是“黃河”,只要誰氾濫成災,他都要去治理。 起初,大明朝堂文官清流勢力強大,無法制衡,嘉靖便啟用了嚴嵩。嚴嵩不僅能替皇帝辦事,搞錢,而且他能對付那群冥頑不化的言官,清流。嚴黨與清流對峙,嘉靖居中掌控全局,這就是嘉靖的算盤。後來,嚴嵩借勢越坐越大,他殘害忠良,結黨營私,不少清流名士皆死於其手,如楊繼盛,沈煉等。嘉靖會怎麼辦呢,嘉靖定會扶持裕王,讓裕王與清流多走動走動,當裕王與清流連成一線時,嚴嵩也會忌憚三分。朝堂的局勢也就平衡了。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其二、裕王就藩多年, 深知民間疾苦,對嚴嵩等人禍國害民、損公肥己的行為早就看不下去了,他只會選擇與嚴嵩對立。歷史上的隆慶皇帝朱載垕雖然有點好色,但為政相當不錯。他勤儉愛民,寬仁為懷,發展經濟,穩定邊陲,是一位明主。而嚴嵩父子卻是驕奢淫逸,為了搞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人,本來就與裕王的性格衝突,裕王勢必要與他們鬥一鬥。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最後,儘管嚴嵩的後面站著嘉靖,但嚴嵩也只是嘉靖皇帝為政的棋子罷了。這一點,清流和裕王不是不知,但是這個棋子皇帝要用到什麼時候,裕王等人也不清楚。所以,裕王和清流們一次次向嚴黨發起進攻,最終,在眾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下,嚴嵩等人才被嘉靖處置。一次次的進攻,裕王肯定是有風險的,畢竟他是在和嚴嵩、和嘉靖對弈。嚴嵩不想倒臺,會努力掙扎,嘉靖何時棄用嚴嵩,會不會繼續重用嚴嵩,放棄自己,聖心難測,這些都是裕王需要考慮的。 在我看來,裕王敢冒險,這才是儲君之風,能與嘉靖對弈,才有王者之氣,才能成為真正的王者。 裕王倒嚴成功,撈取了足夠的政治資本,他的天下也就到來了。

文/風雪夢不逝

點贊關注,鴻運當頭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2019-01-15

嘉靖二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還能照常運轉,這就是他玩的高明的平衡術。他利用徐階與嚴嵩之間的明爭暗鬥,將大權牢牢的握在手中,真正做到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裕王做為嘉靖的既定接班人,為什麼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的的鬥爭?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點:,讓他不得不這樣做。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一:未來的天子職責。裕王成了嘉靖的唯一繼承人後,君臨天下是早晚之事。自古以來,沒有一個皇帝甘願平庸,甘願默默無聞,誰不想有一番大作為,青史留名!裕王也不例外。嚴嵩,嚴世蕃結黨營私,貪汙納垢,裕王比誰都看得清楚。他冒險倒嚴,不僅能為自己登基後有所作為掃除障礙,而且還能贏得以徐階為代表的士大夫擁戴。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二:做給他父親嘉靖看。嚴嵩,嚴世蕃父子是君子是小人,嘉靖心裡跟明鏡似的。他之所以不法辦嚴氏父子,其實就是用他倆來平衡朝中清流的勢力,以達到自己修道、管理國家兩不誤。如果,嚴氏父子倒臺,清流就會一家獨大,他豈能安心修道,長生不老!裕王正是看透了嘉靖的心思,才敢暗中與徐階一起倒嚴。因為嚴氏父子是奸臣,嘉靖心知肚明,搬到嚴氏父子,即使嘉靖心裡不樂意,也絕不會怪罪自己。

三:倒嚴能使裕王將來實現大權獨攬。嚴氏父子把持朝政二十年,勢力錯綜複雜,黨羽遍佈朝廷內外,如果現在不趁機把他們搬到,將來他們就會架空自己,成為無冕之王。熟讀史書的裕王,深知霍光、高洋這些權臣當年如何飛揚跋扈、目無天子!他絕不允許霍光、高洋的事重演。

事實證明,裕王登基後,是個不錯的皇帝。他任用高供、張居正等賢臣,一掃嘉靖朝的烏煙瘴氣,是大明又一次出現復興的跡象。

豫郡王
2019-04-30

宮廷劇中,皇權是至高無上,只要坐到那個位置就擁有無上的威嚴和權利。事實要遠比劇中複雜,表面上看那些朝堂的官員個個在皇帝面前三呼萬歲、誠惶誠恐的,其實他們真心忠誠於皇帝、害怕皇帝的很少。大都各懷鬼胎,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們大都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在朝堂中結成各種同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在他們眼中,他們團體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君王及百姓的利益。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歷史上很多皇帝曾主導過改革或變法,但大都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基本都是觸動了某一階層或某一團體的利益,導致他們在朝堂上的代言人聯合起來跟皇帝作對,對變法進行百般阻撓和破壞,最終改革草草收場。歷代君王都很痛恨大臣結黨營私,但卻無法根除這個弊端,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驅使就有人鋌而走險無視法紀。作為君王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朝堂上培養自己的勢力,藉以打壓或平衡那些陽奉陰違的朋黨,這樣君王才有話語權。否則,輕則大權旁落淪為傀儡,重則丟失性命。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裕王參與倒嚴,一則嚴嵩父子結黨營私、把控朝政二十餘年,樹大根深、朋黨遍天下,他對皇權產生了威脅。雖然他是父親用來平衡其他勢力的一個棋子,但裕王深知自己道行還淺,將來駕馭不了父親的這顆棋子。如果等到自己登基再去動嚴嵩父子,可能會引發動亂 ,裕王自己也沒把握。 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在父親還在位時除掉他。有嘉靖在,嚴嵩父子不敢妄動。

其二,可以藉此機會拉攏朝堂中的清流勢力,培養自己的心腹,讓他們為自己所用。這就為登基後主宰朝堂,掃清了障礙。

趣谈秘史
2019-04-30

這個問題要從裕王和嘉靖皇帝兩個角度來回答。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從裕王的角度,他之所以參與倒嚴嵩,一是為了江山社稷、天下蒼生;二是為了提前佈局,順利繼位。

嚴嵩擔任內閣首輔二十餘年,把持吏部,他提拔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這些人,貪墨無度,像蛀蟲一樣啃齧著大明江山,導致大明國庫空虛,天怨人怒。上到清流,下到黎民,無不對嚴嵩黨羽恨之入骨。

作為嘉靖的繼承人,裕王當然不希望接手一個破敗的爛攤子。因此他希望拿掉嚴嵩,修復山河。

以上算是公心。

從私心來說,嚴嵩樹大根深,在朝廷中的關係盤根錯節。朝廷派人去江南收鹽稅,別人只能收150萬兩,可嚴嵩的人卻能收300多萬兩(實際上是收了500多萬兩,那200萬兩被嚴嵩一派貪墨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都是嚴嵩的人。他們從中掣肘,你就收不到銀子;他們願意配合,你就能受到銀子。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基於此,裕王要想順利繼位,並且在繼位後有所作為,必須事先佈局,拿掉嚴嵩的人,楔入自己的人。為了這個目標,必須要對付嚴嵩。

從嘉靖皇帝的角度,他默認裕王倒嚴,一是為了控制嚴嵩,二是為了牽制裕王。

嘉靖皇帝的帝王心術很深,深到有點恐怖。他用嚴嵩,是因為嚴嵩順手,還能替他辦事。但他對於嚴嵩一派的貪墨是心知肚明的。他說過,他拿八,嚴嵩他們拿二,他可以接受;嚴嵩拿三,他拿七,他也忍了。

但是,嚴嵩父子太過分的話,嘉靖必須有實力幹掉他們。這就需要給嚴嵩立一個強大的對立面。

這個對立面,就是裕王和閣臣徐階、高拱、張居正他們。嘉靖明知道裕王的師傅徐階等人和嚴嵩對抗,為何偏要讓他們進入內閣?這份用心非常明顯。

然而,對於自己的親兒子裕王,嘉靖也並非完全放心。舉個簡單例子,嘉靖的貼身大太監呂芳,只因為和裕王走得太近,就引起嘉靖的猜忌;而後來的太監陳洪,也曾因為親近裕王而受到嘉靖訓斥。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嘉靖的心思很清楚,只要他活著,所有人頭頂上只能有他這一片天。

讓裕王他們和嚴嵩鬥,嘉靖坐在中間,就可以保證大明朝只有他這一片天。

坐看东南了
2019-01-16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不少情節都是虛構的

有個重要的劇情改稻為桑,也是虛構的,這個虛構一點還不要緊,關鍵是連裕王的故事也虛構。按照明朝的祖制,奪門之變後,明朝皇室親王是不能參政的,而且遠離權力中心,根本沒有機會參政,也不敢參政,否則會被彈劾,惹火上身。

嘉靖的哀衝太子夭折後,裕王成為最大的皇子,按照明朝祖制,裕王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但畢竟不是太子,是太子才能參政,不是太子就沒有參政的名份。這是明朝中後期的一個基本常識。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歷史上,裕王非但沒有參與倒嚴嵩行動,而且在嚴嵩倒臺前對嚴嵩父子存有忌憚

因為裕王的父親嘉靖聽信道士的話,說二龍不相見,所以裕王基本見不到父親嘉靖皇帝。又一次,裕王家的俸祿好久沒有發放了,王府快揭不開鍋了。裕王不得不讓人給嚴世蕃送去1500兩銀子,這樣俸祿才得以發下來。嚴世蕃很得意,到處和人說,連皇子都要給我送銀子,而且說朝廷沒有我嚴家富有。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裕王上臺後,嚴世蕃已經被處死,嚴嵩不久也死了,裕王在修明世宗實錄時,把嚴嵩父子的貪贓枉法寫的比較清楚,也算是給了嚴嵩父子這兩個奸臣下了歷史定論。後來清朝修的明史將嚴嵩列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也算惡有惡報。

瓦窑堡的碳
2019-01-15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裕王為什麼倒嚴,因為這是嘉靖道長的需要。

裕王為什麼要為徐階、髙拱、張居正撐腰,因為這也是嘉靖道長的需要。

如果裕王不倒嚴,那麼也許嚴嵩早就倒了。

嘉靖道長的一句“三路諸侯”,點出了劇中的三個派系:清流、嚴黨、司禮監。

那為什麼清流黨不是裕王黨呢?

因為裕王沒黨,裕王不需要有黨,因為裕王是嘉靖道長的唯一兒子。

如果不是嫡子,也許裕王真的會和清流黨結為裕王黨。

那為什麼裕王還要一心一意倒嚴呢?

前面說了這是嘉靖道長的需要。

正如嚴府論酒的暗示一樣,嚴嵩一杯酒,徐階、呂芳各半杯酒。

如果沒有裕王撐腰,清流一黨早就被嚴黨打趴下了。

裕王明白嘉靖道長的需要,所以才會全力支持清流黨倒嚴。

嘉靖道長用嚴嵩來控制朝局,用人、罷人和殺人;

用徐階來制衡嚴嵩,防止嚴黨尾大不掉、謀逆作亂;

用呂芳來傳達個人意志,滿足個人慾望。

這就是司禮監-嚴黨-清流權力體系,也是嘉靖道長的帝王之術。

所以在嚴黨和清流的搏鬥中,司禮監就是個風向標。

嘉靖想敲打嚴嵩時,呂芳就站在清流一邊;嘉靖想打壓清流,呂芳就站在嚴黨一邊。

試想如果裕王不倒嚴,而是左右逢源,那麼誰會感到危險呢?

嘉靖道長無疑,他決不允許司禮監、內閣都和裕王一體無間,拿走全部權力。

所以嚴黨倒臺後,嘉靖道長必然猜忌呂芳和徐階,必須時常敲打徐階,希望他來替代嚴嵩發揮“遮風擋雨”的作用,這是他故意提拔徐璠接替嚴世蕃任工部侍郎的原因。

又必須時常敲打呂芳,防止他有了“倒向裕王”的念想。

更必須時常敲打裕王,“你爹還沒死呢,還輪不到你接班”,這是要拿掉馮保的原因。

所以說白了,劇中的一切,都是嘉靖帝的權謀之術、帝王之術,都是為了一個平衡。

风语者2号
2019-01-15

我來回答,

1、裕王剛開始不是太子,嘉靖十八年,冊封自己的次子朱載壡為太子,三子朱載垕為裕王,四子朱載圳為景王。

2、朱載壡當年十年太子之後病死了。按理來說,太子之位應該落到裕王頭上才對,但是太子死後,一直沒有再次冊封太子,所以這才是關鍵,雖然有繼續太子可能,但是沒確定,一切都有可能。

3、嚴嵩是首輔,是當時最有勢力的權臣,並且又得寵嘉靖,嘉靖又不喜歡裕王,關係微妙複雜。裕王后面有張居正,徐玠支持,這幾派明爭暗鬥多年,某種意義上來說,勢力相互制衡,嘉靖才能坐穩皇位,所以是嘉靖默許的成份在裡面。

4、兩派勢力長期鬥爭,積怨太深,周雲逸之死、比如沈煉,都形成死結,所以不可能和解,鬥到最後嚴嵩倒臺被殺而終結。

五岳掩赤城
2019-01-15

這是嘉靖安排好的故事情節,誰不鬥誰死

嘉靖皇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葩皇帝,一心躲在西苑煉丹修道,寵信道士。搞的國庫空虛,賣官糜爵,二十多年不上朝,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看上去絲毫不理朝政,但是他把朝堂上袞袞諸公一個個收拾的服服帖帖,滿朝文武皆為棋子。嚴嵩和裕王的鬥爭早就被定下格局,誰要是不鬥,誰就出局。

裕王朱載垕是嘉靖的第三子,但嘉靖其他兒子全部早世,雖然嘉靖表面上對朱載垕關係十分冷淡,沒有案例冊封其太子。不過嘉靖對於自己的“布種大業”非常痴迷,明眼人都知道皇帝位置肯定是會傳給裕王。以嚴嵩父子這對揣摩聖意的高手難道會不知道?但正是他們知道嘉靖的心意,所以只能跟裕王黨拼到底,寄希望於渺茫的立其人為皇帝。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相比較嘉靖,裕王的聲譽要好太多,關心民間疾苦,鍼砭時弊,朝堂上清流和對嚴黨不滿的人士全部倒在其麾下,可以說是朝堂上“正義人士”的最後希望。所以如果嚴黨和裕王黨要是合流,嘉靖的皇帝位置還能做的穩嗎?他還能安心的在西苑煉丹,各種胡作非為嗎?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所以嚴嵩很清楚,他倒向裕王之日,就是他的死期。而裕王除非想要要做李世民或阿爾薩斯,否則也絕不可能和嚴黨合流。更何況相比較前者,後者難度還更低。所以雙方的鬥爭早就被安排好,不鬥也得鬥,誰不鬥誰就出局。嘉靖要嚴黨打壓裕王黨勢力,又拉出裕王這個未“賢君”讓其他諸多臣以未來希望,同意他的胡作非為。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此外,嚴黨和裕王黨斗的太久,雙方血仇太深,周雲逸案、沈煉案、大殿案等,權力的遊戲從來不是請客吃飯過家家。裕王黨本身就是被嚴黨打壓欺負的政治失意者大集合,雙方積怨太深,更何況嘉靖把不得雙方斗的越狠,這樣自己煉起丹來越安心。

红黑圣西罗
2019-01-15

我沒有看過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不知道跟史實有多大差別。

裕王朱載垕非嘉靖的長子,因其母緣故而不得皇帝看中,所以基本上沒得到父愛,也是因為他的兄長都死的早,所以他才能當太子。

他的皇帝老爹晚年聽信道士的話“二龍不相見”,所以父子倆N年未見,就更別提對太子的教育了,所以朱載垕一直生活在王府,能較多地接觸到社會生活各方面,瞭解國情和局勢。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來就是既定的接班人,為什麼還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嚴嵩好像不是一個國家的大臣,而是嘉靖的代言人,任何時候都以皇命為主,在當時皇帝和太子並不和諧,所以嚴嵩對太子的態度也就跟隨了嘉靖。朱載垕和嚴嵩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尖銳,朱載垕在當裕王的時候是相當低調,很少參與政事,沒有多少直接參與倒嚴的行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