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大師趙季平,有很多作品(活著).(水滸)等等,但為什麼存在感不是很強?

3 個回答
宁小宁
2017-08-28

這個很容易理解啊,趙季平老師是為作品配樂的,是個幕後工作者,相對於銀幕前的藝人們,存在感底是正常的,也許有些人在看這些作品時會覺得配樂很好,會去了解幕後人員,但是這也是少數。

其實也不能說他存在感底,只能說普通人不知道,在他們那個平臺,趙季平老師可是個知名人士。

最後,為什麼有些人能出名,要麼通過影視作品,要麼是媒體宣傳,像上次喬任樑去世,頭條鋪天蓋地的文章,我才認識這個人,之前我也不認識(見識短見識短)。那些老一輩的藝術家,沒事誰會去報道宣傳,普通人不認識也是很正常的。
有一位大師趙季平,有很多作品(活著).(水滸)等等,但為什麼存在感不是很強?

蜜果果宝宝
2017-08-28

在現代中國民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夠,尤其覺得嗩吶、鑼鼓等樂器鄉土氣息濃郁又熱騰騰地喧鬧,適合表現一種宏大場景,和當今年輕人喜歡小、輕、淡或者極為個性反叛的審美風格不太吻合。趙季平大師的作品比如好漢歌、王進打高俅等樂曲肯定屬於殿堂級的,但肯定是寂寞的。電影《百鳥朝鳳》不也訴說了這種寂寞嗎?或者宏大的審美風格引入仰望,但無人的深夜更喜好呢喃細語似的親切吧。

达叔视角
2017-08-28

這個問題,我就理解成為什麼大多數人認識。

簡單來說趙季平大師的音樂,以民族化音樂為主,而這類音樂多用鑼,鼓,蕭,笛,板胡,京胡,琵琶等演奏,不為社會主流聽歌傳播人群,也就是年輕人接受,因此社會裡存在感不會太強。

但於民族音樂這一領域裡,我相信這一圈的人肯定都是認識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