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10 個回答
煮酒君
2019-02-14

現在說到戰國時期誰的實力最強,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秦國,因為最後正是在秦國銳士的刀劍之下,中國第一次實現了真正的統一。但是戰國的跨度畢竟長達二百多年,秦國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這麼強大的。事實上在戰國初期,列國當中實力最強大的恰恰是後面被秦國暴揍的魏國。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廣納人才,成就了魏國的戰國首霸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諸侯國。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魏文侯為侯,魏國正式成為了一個被列國所承認的諸侯國。而魏文侯也開啟了他振興魏國的事業,在魏文侯時期,魏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實力一下超過了周邊的其他諸侯國。

魏文侯取得如此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對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在魏文侯當政的時期,正值新興的地主階級覺醒,社會生產關係急需一場變革。魏文侯深知社會變革的重要性,於是將求賢任能作為國家發展的首要任務。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在翟磺的幫助之下,魏文侯招攬到了法家始祖李悝、軍事家改革家吳起、無神論者西門豹、名將樂羊等四人,又花了重禮從東方迎來儒家大師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同時重用狐卷、箕季、任座、師經、公式成父等直言極諫之士。一時間,魏國群英薈萃,形成戰國時期最早的一個人才中心。

為了順應社會變革,魏文侯提拔法家始祖李悝為相國,得到重用的李悝也傾盡全力推行新法。李悝先是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實行“食有勞,祿有功,賞有能”,“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在官員選拔上,改成了按能力和功勞選拔的方式,建立起嶄新的官僚體制;社會生產上,作“盡地力”之教,鼓勵耕作,增加生產,實行“平糴法”,穩定米價,安定民心。此外李悝還作《法經》六篇,以此維護社會秩序。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作為軍事家跟改革家的吳起,也在河西進行社會改革。使“四境之內,成訓教,變習俗。使君臣有義,父子有序”。在軍隊中實行“武卒制”,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西門豹在鄴縣廢除為河伯娶婦的陋習。實行藏糧於民、寓兵於農、示民以信的改革措施。“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田,富魏河內”,使鄴縣成為魏文侯改革中的一面光輝旗幟。

經過了李悝、吳起、西門豹等改革派的變革之後,魏國呈現出了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擁有了強大的國力之後,魏國便開始在軍事上尋求對外出擊。公元前409年,吳起率兵攻秦,拔秦五城;前406年,樂羊攻滅中山國,使之併入魏土;兩年之後,魏又聯合韓、趙兩國敗齊於靈丘,攻入齊長城。前400年,三晉聯軍敗楚師於榆關,前391年再敗楚師於榆關、大梁。到了魏武侯初期,魏國已經攻佔黃河以南的大梁、襄陵、魯陽等大片土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霸主。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輕視人才,霸主易位淪為弱者

不同於魏文侯,繼位的魏武侯並不是一個重視人才的君王。在魏文侯時期受到重用的吳起,到了魏武侯時期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相國之位,還多次受到魏武侯的猜忌。最終在相國公叔痤的陷害之下,吳起逃離了魏國來到了楚國,並且與楚悼王成就了一番變法革新的事業。

比魏武侯更不如的是他的兒子魏惠王,在魏國一百七十九年的歷史當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當屬這位魏惠王了。在他長達51年的掌權階段,相繼錯失了變法名臣商鞅、傑出軍事家孫臏、縱橫名士張儀。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特別是商鞅,老相國公叔痤病危之際曾對魏惠王說:“有御庶子公孫鞍,願王以國事聽之也!為不能聽,勿使出境”。結果魏惠王因為商鞅出身沒落貴族、無名師指點而將其棄之不用。對於公叔痤“為不能聽,勿使出境”的建議也不予理會,結果便是秦國在得到商鞅的變革之下,成為了壓垮魏國霸主地位的最後一根“稻草”。

縱橫名士張儀本就是魏國人,因出身低微得不到重用,幾經波折之後,來到了秦國,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官拜秦國相國的張儀以一張利嘴戲耍山東六國,為秦國順利地拿到了魏國的河西之地,讓魏惠王顏面盡失,同時也讓魏國徹底失去了外交上的自主權,成為了朝秦暮楚的牆頭草。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魏惠王去世之後,相繼繼位的幾代魏國國君都繼承了他輕視人才的基因,又相繼錯失了範睢、尉繚子等優秀的人才。最終因為輕視人才而錯失人才的魏國只得走向了衰亡。

这些历史要读
2019-02-16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魏國統治者自身的格局問題!

說到戰國,很多人都只知道秦國很強大,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但其實,在戰國的前期,秦國是很弱的,而當時天下最強大的諸侯國,是魏國。作為戰國的首霸,魏國一度稱霸長達近一個世紀之久。鼎盛時期,可以說是雄踞中原。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也許不少網友會覺得,魏國後來的衰落,地理因素很重要。由於魏地乃四戰之地,需要四面禦敵,沒有戰略後方,因此後發不足,要想統一天下很困難。但其實,這並非首要原因。

魏地雖是四戰之地,但卻是人傑地靈,人才濟濟。李悝、翟璜、西門豹、樂羊、吳起、尉繚子,商鞅,張儀,范雎,吳起,龐涓,公孫衍,魏章......可以說戰國時代的頂級人才,十有七八都出自魏國。擁有如此強大的人才儲備優勢,這也使得魏國得以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通過變法,率先崛起,並持續稱霸近一個世紀之久。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魏文侯魏武侯的兩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奠定了魏國的百年霸業。巔峰時期的魏國,還真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就是後來被稱為虎狼之師的秦軍,當時在魏武卒面前,也只是個渣。陰晉一戰,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硬生生的把五十萬秦軍按在地上摩擦。此外,魏國更是四面出擊,南征北戰,將周邊的諸侯都挨個揍趴下。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按理說,魏國才是最先具備一統天下實力的諸侯國。可惜的是,魏國的國君並沒有能像秦國的國君那樣,形成一統天下的戰略高度,並制定明確的方針和攻略。而是無視自身四戰之地的困境,在強大的時候四處出擊,四面樹敵,反而讓魏國本就不利的一面,變得更加的顯露。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而魏惠王時期,魏國更是不思進取,固步自封,心安理得的過著自己“小霸則安”的生活,憑藉祖父兩代國君數十年的國力積累,到處欺凌周邊諸侯,窮兵黷武。

最終,魏國在接連的對外攻伐中耗盡國力,逐漸淪為和韓燕一樣的弱國。可憐的魏國,因此高開低走,從戰國霸主淪為四處捱打的弱國......

怀念我们的青春年华
2019-04-05

戰國初期,魏國和齊國都很強大,魏文侯在位時努力發展經濟,廣招人才,勵精圖治,很快是魏國獨大,成為戰國七雄的老大,周天子都不算個啥了。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魏國強盛經歷了三代七十年左右,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究其原因,一共有以下幾點:

首先,魏國後來留不住人才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亂世出英雄,魏國人才的大量流失,造成了魏國很快的衰敗。同時,此消彼長,這些流失的人才去了其他國家,使其他國家崛起。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吳起,是一個軍事家,他的《吳子兵法》和《孫子兵法》齊名,他首先是在魏國做官,推行變法,魏國也因為變法強大了,不過吳起在魏國因為侵犯貴族利益被排擠陷害,不得已逃到楚國,繼續在楚國實施變法,使楚國很快變得強大,成為魏國南面的一個強敵。

商鞅,是諸子百家的法家代表,也是極具才幹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剛開始在魏國求職,不過屢屢得不到重用,商鞅無奈去了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變法,把積貧積弱的秦國變得強大,商鞅變法,為嬴政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孫臏,是孫武后人,也是有名的軍事家,在魏國受到龐涓迫害,逃到齊國,為齊國所用。在齊國做了軍師,著名的“圍魏救趙”就是出自孫臏之手,在此戰中,孫臏殺了龐涓,也使魏國逐漸衰落。

范雎和張儀,這兩位都是極有才幹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是因為在魏國不得志,受到迫害逃到秦國,在秦國受到重用,也使秦國一步步的壯大。

這些都是很有名的人,還有許多不知名的,魏國也同樣沒有留住,魏王剛愎自用,聽信讒言。而且魏武侯時期,魏國經常發動戰爭,內耗極大,而且後期戰敗次數較多。在魏武侯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後來遷都到大梁,就是魏國衰落的標誌,遷都大梁,對西部的秦國失去了制約,起碼是忽略了秦國發展,而給了秦國發展壯大的機會。

以上原因是魏國衰落的主要因素,不周之處望補充。

小弟木村
2019-04-06

為什麼本來魏國是首霸,最後變成任秦宰割的羔羊呢?我覺得就是魏國君主把牌打爛了。下面是我的分析:

1。魏國強大原因:☞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推動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西取秦西河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文侯時期啟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對魏國初期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魏國急賢親士的聲名遠播,以至秦國想攻伐魏國而被人勸阻。勸諫者的說法是:“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間,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不斷東征西討,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為後來政治中心的東移打下基礎。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2。☞魏國的下坡路:魏惠王不遵從先輩們的聯合三晉之兵的理念,堅持以一敵多,中原本來就是四戰之地,最後在經過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魏國被齊國擊敗,加之在西線屢敗於秦,河西地區失守,魏徹底淪為二流強國。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公元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的作戰。戰爭中,秦將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當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餘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戰後,魏國、韓國精銳損失殆盡,再無力量單獨抵禦秦國。魏國實力又受到嚴重削弱。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亡。

如果魏惠王能夠重用商鞅,吳起,張儀等各行各業的人才,謙遜,多聽良言,那麼魏國豈能被自己壓著打了幾十年的秦所滅!!!

是你的小可爱呀3
2019-05-14

魏國從戰國初期的霸主到後來的二流國家到最後被秦王政所滅,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魏國與秦國,一個在崛起,一個在衰落。

21世紀什麼最貴,當然是人才了。這句話放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依然適用。一個國家的崛起離不開人才的建設,反之衰落的一大標誌是人才的流失。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魏國霸主的開拓者,魏文侯是戰國初期一個重要的人物。文有 李悝 西門豹(小學課本里有一節和巫婆作鬥爭的故事) 翟璜,武有吳起 樂羊。一時間魏國成為戰國第一強國,西邊吳起率5萬精銳魏武卒打的秦國50萬大軍無還手之力,西河之地盡收,秦國龜縮在關中不出,東邊樂羊攻滅曾經小霸王般的中山國(後邊中山又復國了,後被趙武靈王所滅)。這個時期魏國一片國富民強的景象。

魏國第二位君主 魏武侯,魏文侯之子,就沒有他老爸那樣的睿智 精明瞭。魏武侯時期駙馬公叔痤眼紅吳起的地位,用計策逼走了吳起,吳起逃到楚國,輔佐楚悼王,打敗了曾經自己一手訓練的魏武卒。武侯時期仍然是魏國一個高峰期,處於戰國中遙遙領先的地位,但魏國作為四戰之地,沒有足夠的戰略緩衝地帶,與周邊列國開始交惡,亦為後來魏國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魏國第三代君主 魏惠王 ,魏國的霸業持續了兩代半,魏惠王前期仍然處於霸業地位,武有鬼谷子的高徒 龐涓,各國懼怕魏國實力,然與三晉的關係的持續交惡,戰略選擇錯誤,四面出擊的結果就是四面樹敵,桂陵之戰與趙國交惡,趙國支撐不下去,求救齊國,齊國圍魏救趙,解了趙國之圍,魏將龐涓被俘,不過魏國元氣未傷。公元前343年魏國進攻旁邊的小兄弟韓國,韓國死撐,向齊國求救,孫臏用減灶計引誘龐涓上鉤,在馬陵龐涓兵敗自殺,魏太子也在此戰中戰死,魏國元氣大傷。不久後,經歷10餘年變法的秦國,看準魏國 桂陵 馬陵兩戰慘敗,與魏國發動戰爭,秦國奪回了原來的西河之地,魏國的山西領土受到秦國無情的攻滅,每況愈下。經歷二次大敗,又丟失西河之地,南辱於楚。魏國也由初期的霸主,淪為二流國家,僅比燕國 韓國強一些。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魏國的衰落可以概括為兩點,1人才的不斷流失,魏國一直以為並不缺乏名將 能臣 文侯 武侯時期打的秦國無還手之力的吳起,被逼走。

大名鼎鼎的商鞅變法的商鞅最初亦是為魏國效力,然魏惠王並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商鞅離魏投秦而去。到秦惠文王時期,魏國人 張儀 公孫衍都是當時不世出的能臣,並沒有在魏國發揚光大,反而投奔秦國。秦昭襄王時期遠交近攻理論提出者范雎在魏國不受重用還差點被打死,記恨魏國,直到後期戰國四公子的信陵君魏無忌,魏國仍然有不少人才,可就是得不到重用,魏國空有無數人才可就是得不到重用,流失到他國。

另一方面,魏國戰略失誤,三晉本為一體,可隨著魏國的強大,與趙國 韓國關係變得微妙,想打這兩個小兄弟的主意,又和西邊的秦國,南邊的楚國交惡,東邊被新崛起的齊國惦記著。在戰爭中一步步走向深淵,直到最後滅亡。

奕天读历史
2019-04-05

魏國初期的強盛始於變法,而後期的沒落,源於魏韓聯盟分裂,自相殘殺,又被齊國漁翁得利,從此沒落。

戰國是以“三家分晉”開始的,魏國地處各強國的中心,乃是四戰之地,迫使魏國君不得不趕快圖強奮起。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魏國的改革,不能不提一個人,魏文侯,也是被周王室正式冊封的第一個魏國諸侯。魏文侯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進行變法的國君,他啟用李悝進行變法,使魏國的政治、法律、農業、軍事、經濟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如廢除世襲制,廢除井田制,招募賢才,鼓勵拓荒,還建立了“武卒”制,制定了多部法律,讓魏國很快成為了戰國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李悝,在歷史上的名氣相對來說不是太大,但是這個人的確很厲害,他的改革措施,是以後的秦國商鞅變法和出走楚國的吳起變法的參照樣本。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讓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這也是魏國後期淪為雞肋的一個原因。

魏國到了第二代國君魏武侯時期,又繼續任用了吳起,進行軍制改革,訓練“武卒”,征伐四方,讓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盛的國家。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魏國到了第三代,魏惠王時期,進入了盛極而衰的階段。

因為魏惠王棄侯稱王,雖然讓魏國的地位走上了巔峰,卻導致了韓國(不是棒子國)的不滿,引發了本來是盟友的魏韓大戰。

韓國弱小,就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田嬰和孫臏救援韓國,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大戰,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孫臏設妙計,將龐涓射殺在了馬陵道,十餘萬魏卒被殺,魏國從此走向了衰弱。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魏國從馬陵之戰後開始衰弱,但是其他國家卻開始改革,強盛了起來,比如楚、齊、趙、秦等國都進行了變法改革。

此後,魏國雖然出了類似信陵君等賢能之人,但是由於魏國內部的矛盾重重,再也沒能重現魏國昔日的輝煌,最終被秦國滅亡。

看点儿历史
2019-04-11

戰國初期,群雄爭霸的格局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局面。諸侯之間的紛爭已經由春秋時期的無數諸侯國逐漸的聚合成以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個國家為首的戰國七雄了。

經歷了春秋幾百年的亂局以後,進去戰國後。各國逐漸開始變法強國,首先開始變法先河的是魏文侯,以李悝、樂羊主政變法,吳起修兵強軍。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一時之間,魏國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國都安邑更是成為了一個大都市。國政清明有賢才,戰事有悍將不畏死,收秦國河西之地,開土千里。魏國之所以能夠率先開啟變法並取得成功,和魏文侯個人的開明品格分不開,任人唯賢不唯親。敢於和舊勢力鬥爭,一顆強國之心深種心中。

魏文侯去世以後,魏武侯繼位。人才流失很嚴重。不久後李悝也去世了,留下的吳起本來是一個可堪重用的大才。但是卻受到排擠不得重用,無奈之下只有出逃楚國。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就這樣,魏國的國運開始逐漸的下滑了。隨著魏國變法的成功,各國也開始紛紛舉行變法。齊國、楚國、秦國、韓國都在變法強國。但是魏國卻進入了變法強國之後的虛弱期。

魏惠王繼位以後,魏國境況更是一路下滑。在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河西之地弄丟了,還不得不被逼遷都大梁。

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正好處於戰國爭霸的中心,國家實力的下降,必然會引來更多的敵視和迫害。就這樣,魏國在慢慢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消亡了,最後留給了秦國統一的機會。一代強國,湮滅在歷史之中。

用户8219789320247
2019-02-16

因為魏國自己內部有矛盾,後期國君比較昏庸,比如吳起在魏國變法使魏國圖強稱霸,可吳起最後被公叔痤擠走了,去了楚國,雖然吳起在魏國創建了魏武卒,軍事實力強大,但論底子魏國不及秦國和楚國,魏國不過是三晉之一,就算當年晉國存在的時候跟楚國也是不相上下的,吳起去了楚國後楚國軍事實力也迅速提升了,還有秦國魏國的丞相公叔痤在臨終前曾向魏王推薦商鞅,魏王不屑,公叔痤對魏王說不用商鞅就殺了他,不要讓他出魏國,結果魏王不用他也不殺他,商鞅出魏國後就周遊列國去了,秦孝公那時在招攬賢才,商鞅就決定去秦國施展抱負,後來秦國經過一次次變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富裕,士兵氣勢雄雄,一聽到要打戰就非常開心,在秦惠王時期奪取被魏國佔據的河西之地,魏國被迫遷都,而魏國東邊卻是齊國,也是強大的存在,北邊就是後來戰國唯一能對抗強秦的趙國,魏國實際被包圍在強敵之中,人才濟濟卻不重用,便宜了敵國,最後自己卻變成了雞肋

一点点历史
2019-04-05

環境促使人改變,戰國初期魏國之所以能率先稱霸和其所處位置有很大關係,魏國所處為“四戰之地”,四周列強林立,處境非常險惡。

魏文侯是魏國稱霸百年的開創者,也是戰國七雄中最早實施變法的。經過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諸侯王的共同努力,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了百年之久。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魏國強盛後,四處征伐,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周邊國家幾乎被魏打了一遍,但同時也結下了很多仇恨的種子。

魏國稱霸的轉折點是“馬陵之戰”,我們所熟知的“圍魏救趙”就出自這裡,此戰之後魏國元氣大傷,又被秦國乘虛而入,喪失了大量領土,從此失去了獨霸中原的能力。

處在四面為敵的情況下,魏國無險可守,一旦自身不夠強大就容易引來圍攻,再加上後期的國君沒有了前代的雄才大略,所以逐漸淪為雞肋。

听涛轩书法
2019-04-05

主要是因為人的因素,首先是魏國君主,其次是魏國的人才。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魏國君主的表現

戰國初期魏文侯是第一位霸主,首先他聯合趙、韓形成同盟。對內任用李悝變法 ,對外東擊強齊,南伐荊楚,西掠秦地。使魏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戰國第一強國。

魏武侯可以守住父業,但過於自大,破壞了三晉同盟。武侯同樣對秦用兵,佔領了西河大片土地。但是他以為自己可以獨自稱霸,高估了自身實力,四處樹敵,使三晉同盟瓦解。

魏惠王戰略錯誤使魏國沒落。魏惠王比之於其父更加肆無忌憚的用武,但效果適得其反。首先東敗於齊,使得元氣大傷,隨後與秦對決不但喪失了西河之地,連首都都被迫的遷往與秦距離較遠的大梁。
戰國初期魏國首霸,為何後期淪為“雞肋”?

人才流失嚴重

魏文侯時期,用李悝變法,吳起、樂羊治軍,段幹木為師,田子方為政,西門豹治理地方。一時間人才輩出,這也是魏國強大的原因。

魏武侯聽信讒言,逼走吳起。如果吳起不走魏國還會繼續變法,軍事實力還會繼續增強。

魏惠王最大的錯誤就是放走了商鞅。如果魏惠王聽了公叔痤的話,重要商鞅,那歷史可能會改寫。不只是商鞅,還有戰神孫臏,遠交近攻戰略的策劃者範睢,這樣的王佐之才魏國都沒有用,不衰落是不可能的。

魏國不乏人才,但總與人才失之交臂,不得不說魏國的衰落是多麼的可惜。

謝謝閱讀,我是聽濤軒書法,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