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說說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的來源與典故?

誰能說說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的來源與典故?
1 個回答
成都生活那些事儿
2017-10-28

不清楚你要問的問題的側重面在哪。

如果是為什麼“秀才被叫做秀才”這種的話,我把這幾個詞給你擴展一下:

秀才:才之秀者

舉人:被薦舉之人

進士:進入士大夫階層。

這樣一擴展,是不是覺得這幾個詞很好理解了?

誰能說說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的來源與典故?


如果你想問:“秀才是什麼”。

中國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大約是從隋代開始的,在中國曆時一千三百多年。其實每個朝代都不太一樣,一直都在慢慢演變,給你介紹一下平常知道的那種:

1、院試:有稱郡試、道試。是參加過縣試、府試後的童生取得生員資格的考試。由朝廷所派官員主考。考中者稱秀才,才有資格“入泮”(進學)學習。

2、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舉人”,以有做官的資格。第一名稱“解元”。由於是直隸和各省舉行的地方考試,所以又稱鄉闈。

3、會試:每三年一次會集各省舉人在京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貢士”(或“中式進士”)。第一名稱“會元”(“會魁”)。

4、殿試:亦稱“廷試”,是皇帝在殿廷親自對會試考中的貢士所進行的面試。按成績分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叫“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亦稱“殿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人同稱“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賜同進士出身”。如果某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就叫“連中三元”。

誰能說說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的來源與典故?


如果你是想知道典故

秀才:

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秀才是古代中國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其實“秀才”原本並非泛指讀書人,《禮記》稱才能秀異之士為“秀士”,這恐怕是“秀才”一詞最早的來源。最早有秀才之稱的,是西漢初期的賈誼。

漢時開始與孝廉併為舉士的科名,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秀才最初為特舉,在西漢後期成了歲舉,舉主為刺史,遂形成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體制。

唐初曾與明經、進士並設為舉士科目,旋停廢(唐朝小說裡有時會提到的茂才科)。

唐宋間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則稱入府州縣學生員為秀才,指通過了科舉中院試的生員,屬士大夫中的最基層。


舉人:

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只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誰能說說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的來源與典故?


秀才是一種身份,舉人有當官的資格,但不一定能當官,進士是全國統一分配的官員。

官員的選拔是從察舉,到科舉,再到現在的選舉的發展過程。


誰能說說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的來源與典故?

喜歡的記得點贊回覆加關注,繼續與我交流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