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收麥場面 脫粒機晝夜轉
20多年前收麥場面 脫粒機晝夜轉
20多年前收麥場面 脫粒機晝夜轉
20多年前收麥場面 脫粒機晝夜轉
20多年前收麥場面 脫粒機晝夜轉
20多年前收麥場面 脫粒機晝夜轉
20多年前收麥場面 脫粒機晝夜轉
20多年前收麥場面 脫粒機晝夜轉
20多年前收麥場面 脫粒機晝夜轉
20多年前收麥場面 脫粒機晝夜轉
20多年前收麥場面 脫粒機晝夜轉
陳榮攝影
1/10 又到了收麥子的時候了。當現在大部分地方鄉親們花點錢,請收割機很快就把麥子收回時,可能許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昔日收麥子的滋味。我所處的山西永濟是小麥主產區,在20年前大片麥子主要還靠人工收割。麥收之前,鄉親們就行動起來,買缸準備儲存小麥。當地流行麥子封到缸裡,可以儲存若干年。現在麥子不像以前金貴,一般人家裡不大量儲存,隨吃隨買就可以了。圖為1987年永濟近郊的鄉親們正在買缸。
2/10 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麥收是“龍口奪食”,如果不搶收回來,就別想吃上白饃饃。在學校時僅僅拾拾麥穗,還沒有覺得太苦。1971年,我的父親怕我忘本,把我打發到故鄉山西臨猗縣閆家莊鄉的生產隊裡割麥,我當時已是快15歲的小夥,但割1行還沒有割3行的婦女快,就這還讓我腰疼的和斷了一樣。從此,我真正知道了“汗滴禾下土”和“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圖為1993年永濟近郊的鄉親們正在麥地裡歇一下。
3/10 當時因為已分田到戶,那割麥子只能是全家總動員,即使哺乳的婦女也要來到麥田裡。一望無際的麥田裡有時連棵樹都沒有,時間緊也來不及找樹蔭,媽媽們就只好在太陽底下哺乳。大人受點罪都沒啥,就是孩子這麼小就嚐到了生活的心酸。1989年攝於永濟近郊。
4/10 好像當時農村學校有麥假,大點的孩子多參與麥收的勞動,幹不了重活幹輕活,反正不可能閒著。平時農家總有幹不完的活,別說這農忙的季節了。農家孩子在勞動的環境中成長,大都不會嬌氣並且早早的懂事。圖為1993年永濟近郊收麥的的家長和孩子。
5/10 麥子割回來之後,還要到麥場上碾壓、揚場、晾晒。八十年代前碾麥大都是趕著拉著石軲轆的牲口轉圈,後來有了脫粒機提高了一些效率,但即使如此勞動強度也是很大的,從這位老鄉身上的汗就可看出收麥的艱辛。圖為1991年永濟近郊的孩子給家長遞綁口袋的繩子。
6/10 80年代開始,永濟附近流行使用了脫粒機,產生了出租脫粒機的個體戶,和現在擁有收割機的主家一樣深受大家歡迎,各家各戶要排隊等候脫粒。當時有的地方的機器幾乎是連軸轉,經常發生故障。此時大家著急上火。如果不及時脫粒,趕上連陰天麥子若讓雨澆了就會長芽,這樣的麥子磨成面吃時粘牙,很難下嚥。我60年代吃過,那滋味很難忘。圖為1989年永濟近郊鄉親們在脫粒。
7/10 剛下雨時,脫粒的鄉親們沒有回家躲雨,也不可能打傘,而是心急如焚的接著脫粒,全然不顧身上的衣服溼了。因為不把這些麥子脫粒,就可能將麥子浪費了。農民最知道珍惜糧食,因為它來之太不容易了。圖為1987年永濟近郊鄉親們冒雨脫粒。
8/10 打麥場存在了不知多少代,它不但是打麥收秋的地方,還是昔日生產隊開會、民兵訓練的場所,更是孩子們學車子、捉迷藏、跳格子的好去處。因為收割機的普及,這些麥場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大都變成農田和宅基地了。這樣的麥場成了多少農家人的難忘回憶。1990年攝於永濟農村。
9/10 老人對糧食有著異乎尋常的珍愛,他們大都捱過餓。這位老人是個小腳老人,很熱的天了,還要穿件棉背心,即使如此衰老的身體她還要堅持到地裡拾麥。也不見得她就靠這點麥子餬口,多半是看著地裡還有麥子不撿了就難受。農村許多老人都勞動到了生命的最後一息。1991年攝於永濟農村。
10/10 麥子在場上晾晒要時常用耙子翻一翻,這樣幹得更均勻一些,孩子們幹這樣的活根本不在話下。因為村裡散養的雞或者是鳥要來偷吃,所以孩子還不能躲到別的地方的陰涼處。這個女孩挺聰明,她把寫作業的凳子當遮陽傘,這樣可稍微涼快一點。歲月如梭,當年的鐮刀、木鍬甚至是脫粒機都逐漸消失了,當然在有的山裡和邊遠地區 目前還存在。也許有一天,我們真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這些工具,只能在圖像上看到這種收麥場面。
2019-06-1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