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10 個回答
恒飞
2017-05-29

端午節,歷史意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本是哀悼紀念的意思,所以從這一層關係出發,還是不要說端午節快樂了吧,就像清明節一樣,你總不能祝人家清明節快樂吧

只是現在隨時間演變,早已沒有那層紀念意義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如今,端午節成了人們自娛自樂的消遣
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三观粉碎机

對於端午節要說“端午安康”,而不能說“端午快樂”,最主要的依據是因為從傳統上來說,端午節是源自於“五月五日驅邪說”。

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在古人的歷法裡面,端是開始,午就是五月,而五月五日又被稱為惡月惡日。古人認為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惡”的一天。本來進入仲夏五月的時候,不僅天氣開始炎熱起來,而且蚊子蒼蠅也開始滋生繁殖,在衛生條件極差的古代,也正是傳染病流行的時候。至少在戰國時期,古人們就對此形成了惡月惡日的習俗,比如《荊楚歲時記》裡就說:

五月俗稱惡月,多禁

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在那個科技不發達,一起都以自然崇拜迷信為主的古代,古人們對於五月能夠怎麼辦呢?自然便是各種驅邪儀式,比如說划龍舟,綁五色絲,喝雄黃酒,貼鍾馗門神等,是的,這就是現在的端午節。而後,隨著祭奠愛國詩人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說法流行,於是才形成了現在的端午節。

“屈原五月五日投淚羅而死,楚人哀之,逐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樑朝 吳鈞 《續齊偕記》

所以不管是從為了驅邪來說,還是為了悼念來說,端午節用“端午安康”,都比用“端午快樂”更為妥當。

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但是,妥當歸妥當,這是從漢語語境來說的,而事實上,古人並沒有說端午節就非要用“端午安康”,而不能用“端午快樂”,使用“端午快樂”也並不是傳統叫法。其實古人對於端午節,過的還是相當喜慶的,畢竟有那麼多活動和好吃的。比如說歐陽修的《漁家傲》: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總之,對於當代來說,你說端午快樂或者端午安康,都由你自己的,畢竟節日雖然還是那個節日,但是我們慶祝的初衷已經不一樣了嘛。

历史盒子

作為生活在楚地的人還是不要說端午快樂了。但是從民俗等傳統文化的層面上說,說快樂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

一條關於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消息在各網絡平臺瘋轉,消息內容為:

端午節不能互祝‘端午節快樂’,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歷史上的這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羅水,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說,不是所有節日都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

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隨後,有學者、作家等發微博反駁這種說法。其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發微博稱

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樣,端午雖然紀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讓大家快樂的意義,祝“端午節快樂”才是傳統。

北宋詩人晏殊的端午詩:“雕盤分楚粽,重重團扇畫秦娥;宮闈百福逢嘉序,萬戶千門喜氣多。”又例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的序中說道,在端午節“嘆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可見,端午不能說快樂似乎是一部分人只看到了部分習俗而說的。

端午節的設立和傳統農業民族注重時令節氣相關,五月初五氣溫上升,天氣開始進入暑熱時段,這時各種害蟲、五毒等滋生,老百姓為了祛邪避毒、祛病防疫而設立了端午節。端午節喝雄黃酒,掛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等行為就是為了驅蟲避邪,因此設立端午節的初衷是歡樂喜慶的,是為了祛毒平安的,並不是像清明節一樣的祭祀性節日。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節日之後,才有傳說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他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因此端午節就成為了一個祭祀性的節日。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端午節設立初衷就是一個歡樂的節日。

梦不知归处
2017-05-29

年年端午年年過,年年有人說快樂,有識之士常反對,過節之人尤自樂。

該不該說快樂,我覺得應該分開來看。當然,端午吃粽子的由來,屈原投江的歷史我們不能忘,也要代代相傳,讓孩子們懂的感恩,世代銘記。

但是,幾千年流傳下來,到如今的端午節,已經是放假,團聚,出遊的代名詞,各地都有一些熱鬧的活動,比如划龍舟,歌舞賽,茶話會。這些都是歡樂的氣氛歡樂的心境。捫心自問: 有假期不上班,能與親人團聚,能吃香喝辣,能旅遊賞景,能……難道,端午節我們過得不快樂嗎?所以我認為應該是 歡樂祥慶端午,緬懷祭念古人。快樂藏在心底,說不說它都喜。

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淡然83844296
2017-05-29

謝謝相邀,非常榮幸!端午節到了,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我想說要的。有倆個原因:1,帶著淡淡的憂傷任思緒飄飛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末期的楚國,楚國的謀士屈原,屈平(約公元前339―約公元前278年)字原,統稱屈原(漢族),屈原是楚國的謀士也是一位名享世界的偉大詩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當時的楚懷王因聽信讒言將忠臣屈原驅逐、流放,終至他投汩羅江含怨而死,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的節日,每逢端午節祝願先人屈原在天上快樂,做一名逍遙仙!

2,端午節快樂,因端午節為國立的節日,每個行業都有了‘帶薪假日’,還是要感謝屈原、懷念屈原的!

二哥醉了
2017-05-29

多謝邀請!

其實端午節在能不能說節日快樂這個問題上,許多觀眾意見不統一,屈原是端午節主題,吃粽子是端午節主題,賽龍舟也是端午節主題,端午節在早此年代是一個含有淡淡悲傷的節日,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改變開放,人們觀念不斷更新,這種情結慢慢有所轉變。

國家現在也有小長假了,各地方也搞一些慶祝活動來紀念這個節日,就說明屈原在人們心中還是有存在感的,所以端午節快樂與端午節安康有何不同呢?

三思逍遥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幾個簡單的問題幫助我們判斷。

你是屈原的後人嗎或者說是楚人的後裔嗎?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歷史就這麼有意思,一句激憤之言,哪知道成為了現實。陳勝和項羽都是楚人,而劉邦雖不是楚人但也曾做過楚國的將領。

你是秦人的後裔嗎?

最後超越狹隘的地域和血統,你是屈原的粉絲嗎?

 個人認為,只要不是如:512;918以及統一的追思自家先人的清明,這樣讓人感到悲傷或悲痛的日子,都可以選擇說快樂。畢竟,屈原並不能真的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他還缺乏這樣的大眾認同度。當然,楚地楚人例外。

玉敏12
2017-05-29

謝謝頭條邀請。端午節不能祝賀別人時說快樂。因為眾所周知。大詩人屈原因不滿當時朝政,憤投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壯舉。也為了魚兒不要壞了屈原的屍體。紛紛往江裡投粽子。為了趕走魚兒。人們駕小舟敲鑼打鼓在江上巡遊。而那天,恰逢五月初五。以後就傳了下來。成為一種民俗一直到現在。所以五月端午是個悲憤難過的日子所以端午節只能互相祝安康。而不能說快樂。而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就是有此而來。說的不好,請網友指正。

喜乐之人1
2017-05-29

前兩天我就在回覆朋友們的留言中說過“端午節快樂”。後來就感覺不妥!端午節是一個紀念屈原殉難的日子,談起歷史來總是讓人心裡有那麼悲壯的感覺!雖然已過兩千餘年,現在的生活也比那時好了許多。人們對歷史的過往也有點淡化,注意力也都放在假期、吃棕子、遊玩等等!頭條友也提出了說“端午節快樂”是否合適看法!所以我認為還是不說“端午節快樂”為好!還是說“安康”一類的祝福合適點吧!不知道朋友們以為如何?

萧大侠学堂

端午節

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節日起源

古仔一:

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古仔二: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起源傳說相關人物:屈原與伍子胥圖冊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古仔三: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很多人在問:端午節我們要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呢?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在這一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羅江;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不要說“端午節快樂”,只能說“端午節安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