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10 個回答
古今通史
2019-02-10

能被皇族小奶狗傑書辦了,耿精忠的能力自不用說,其實力一般,財力上連基本的軍費都成問題,難能可貴的是,他竟然還缺心眼......有一點,朋友們看著電視劇裡面的將軍一個個英武神氣的樣子,如果缺餉,尤其是缺軍糧,很快就會兵變,而最高首腦首當其衝的會最先倒黴,某些軍士還會先到帥帳、起居去搜糧,沒有還好,如果有,那就麻煩了,刀口舔血的戰時軍兵,其膽量和彪悍程度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在清兵入關之後,清朝實力不足以控制全國,所以權宜之計就是暫用漢人控制一些南方省份,這樣自己的主力才能繼續清繳起義軍和南明勢力。入主中原之前,這幾人就有功於清廷,給這樣的賞賜,一為即有功勳的賞賜、二為安撫後另用於鎮守,以彌補清兵兵力不足的短板。

尾大不掉,君主忌憚。當時康熙帝面臨的選擇無外削藩時機,削藩毫無疑義,快則一勞永逸,但清廷當時的控制力還屬一般,否則也不會三藩之亂的戰火燃遍大半個中國。慢則三藩繼續積蓄實力,清廷緩過勁來,三藩也做大做強,無異姑息養奸。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1673年,清廷撤藩,吳三桂遂起兵造反,奈何各部勢力和民眾既不喜歡滿清,但是也看不慣吳三桂,所以冷眼旁觀,樂於吃瓜。而耿精忠則搖旗呼應,將鐵桿貳臣范文程之子也就是當時的福建總督範承謨及其幕僚50多人全部殺光。

耿精忠的手段無非就是封官許願,邀買人心,恢復漢服,剪除髮辮。初期還算順利,但這種順利並不是耿精忠的能力有多高,首先被收買的人面臨的不只是區區利益,如果不服從耿精忠全家老小無存,更多的是迫於無奈,二是他初期面對的是各地常規力量,一擊即潰,談不上能力。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耿精忠並沒有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而是急於求成,分兵三路,東路浙江方向,西路江西方向,中路則金華和衢州等地。同時邀請鄭經助陣,一時間所向披靡。

康熙帝下詔削爵,並關押其兄弟,另一面則懷柔勸說耿精忠,如能剿滅鄭經,則可以繼續鎮守福建,而耿精忠手下兵馬已過10萬,自恃做大的他並沒有把握這次機會。

什麼時代都一樣,打仗就是打錢,耿精忠雖窮其所能搜刮百姓多年,但開戰不久就碰到了軍餉匱乏的問題,燒殺捋掠之下,更是民心盡失。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傑書受命招降耿精忠,大兵壓境之後,耿精忠本想脫逃,但是被內奸挾制,無奈開城投降,請求留爵,讓其將功折罪剿滅鄭經部,清廷接受了耿精忠的條件,耿精忠率軍擊敗鄭經,又大敗尚之信,將功補過後,清廷網開一面,令他駐守潮州。

但是,耿精忠的故事並沒有完結,他又被自己的部下告發其謀逆之心不死,明珠適時上奏,精忠之罪大過尚之信,於是康熙帝下詔處死耿精忠及其心腹等人,全部施以凌遲,並分其肉,祭奠範承謨(范文程之子)。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具體謀逆是否屬實,見仁見智,任何君主都不會放心這種人繼續留存於世間,所以礙於顏面,找個藉口處死,也有可能,但並無實據,我們只能根據形勢推斷,耿精忠當時不會造反,當初呼應吳三桂時,造反實力尚且不濟,更何況兵敗,不但勢力受損,而且進一步受到了牽制和監控,這種情況下造反,不如自己投繯自盡來的痛快。

還好沒有牽連家人,耿精忠的家屬受到了善待,家屬隸屬漢軍正黃旗,兩個弟弟不但沒受牽連,死後還都被賜了諡號。

看遍山川
2019-02-22

康熙十二年三藩開始作亂時,其中吳三桂的地盤最大,資格最老,兵鋒最盛,另外兩家尚之信的錢最多,而靖南王耿精忠最軟蛋。康熙認為耿精忠根本沒有追隨吳三桂造反的膽子和必要,論起來靖南王從耿仲明傳到耿繼茂,再到耿精忠已經歷時三代,耿精忠是屬於有點賊心但又沒有軍事才能的人。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康熙對待耿精忠的態度就和對付吳三桂不同,認為耿精忠完全有可能政治招降,康熙和三藩徹底翻臉時就宰了吳三桂在京城的兒孫。同樣在京的耿精忠的幾個人質弟弟都安然無恙,康熙覺得他是受人謠惑,暫時網開一面。

康熙有心招降耿精忠,但剃頭挑子一頭熱,因此必須讓“不到黃河心不死”的耿精忠在軍事上徹底沒戲,他才有可能服輸。康熙十三年底,清軍大敗耿精忠五萬人馬,收復重鎮黃岩。第二年,康熙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派耿精忠的弟弟耿聚忠前往前線勸降,結果耿精忠不接受。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這說明還沒有把他打疼,耿精忠還寄希望於退守溫州的主力,在溫州雙方僵持不下,一直到康熙十五年六月間,突然一天耿精忠的軍隊全線連夜撤退,其原因是耿精忠的後方發生了問題。

原來臺灣的鄭經乘火打劫,福建沿海許多戰略重地都被鄭經強佔,耿精忠只能從抗清前線抽調部隊南下應付亂局。同時康熙也判斷出是鄭經這位前期三藩的盟友見利忘義,從背後給了耿精忠一刀,康熙下令部隊繞過溫州,直下福建剿滅耿精忠老巢。

耿精忠沒辦法只能從江西戰場撤下虎將白顯忠率部增援,可當地的清軍也展開了反攻,在江西牢牢地拖住了耿軍的後腿,耿精忠方面的戰局開始惡化,白顯忠最後也率部投降了。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這下耿精忠失去一條臂膀,前面有清軍壓境,背後又有鄭經在吞噬地盤,沿海一半的地方都被鄭經奪去了,再由於海禁,耿精忠也斷了財源,軍餉沒辦法籌集,軍隊靠搶劫過日子,這種仗沒法再繼續打下去。希望他的“世伯”吳三桂拉一把看來也渺茫,吳三桂自己都被清軍牽制在湖南戰場焦頭爛額,是不可能來救這個小字輩的。

招降耿精忠的時機成熟了,康熙命令在前線的康親王傑書告知耿精忠,只要投降,幫助大軍剿滅叛匪,就能保住王爵繼續鎮守福建。優厚的條件面前,耿精忠沒有理由再拒絕了,康熙十五年十月清軍抵達福州,耿精忠剃髮待罪,派兒子耿顯祚出城獻印投降。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三藩中耿精忠第一個投降,如果按之前康熙答應的條件,耿精忠還能繼續過他的逍遙日子。但問題是他投降時,康熙平藩的戰局還沒有徹底平息,耿精忠還有可用的地方,等三藩全部搞定,等待耿精忠的只有死路一條,至於加個什麼罪名,又何患無辭呢。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阿斗不傻
2019-02-23

看三藩之亂就如看歷史上無數次漢人內鬥最後外敵入侵,國破家亡一樣,又一次驗證漢人書讀多後那無數算計陰謀才是失敗根源!

三藩中,實力最強是吳三桂,最有錢是尚可喜(被兒子尚之信脅迫反清),名字最個性非耿精忠不可。

三大反王,耿精忠是最小的,生於公元1644年,就崇禎上吊那年,當時清朝剛入關,他爺爺耿仲明就已是清朝先鋒漢奸家族了,他的出生是沒法選擇,只不過是等待承襲爵位坐享長輩餘蔭。

所以說,從小開始其實他其實並沒有家國概念,對他而言,明朝清朝,和他都沒關係,至於名字,不過討好滿清統治者需要而已。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三藩之亂根源,不過利益受損不得不反,話說小康熙一繼位,就雄心勃勃肅內肅外,弄鰲拜搞改革是肅內,內部一穩,就馬上將目光瞄準藩王問題,如此步步緊逼才有三藩之亂髮生。

所以三藩之亂從不是為了所謂的反清復明這樣高大上的目標,不過是為自己地位權勢的抗爭而已。

吳三桂如此,尚之信如此,耿精忠何嘗不是如此?

在康熙無差別打擊之下,吳三桂最先受不了,他悍然殺掉了雲南巡撫朱國治之後,就發出檄文,聯絡盟友,其中收到信的就有同為藩王的耿精忠尚可喜,還有那遠在臺灣的鄭經,和自己老部下王輔臣。

這檄文一出,天下雲集響應,眼看大清就不行了。

當時滿清對三藩之亂害怕到什麼程度,按照孝莊太后的說法就是:哭哭,哭個屁哭。在有誰說要撤出關外的,全部殺掉,都跟老孃回去召集人手,平叛。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由此可見,三藩之亂勢力最大時候清王朝是該有多害怕。

而耿精忠還有尚可喜鄭經這些人在這個時候,就將投機倒把這樣的事情做的淋漓盡致啊。

他們的叛亂更多是在局勢混亂之下的渾水摸魚而已,談不上什麼堅持和有耐心,沒有堅持和耐心那會有一往無前的勇氣。

在說,耿精忠雖然也是個王爺,可是這個王爺跟吳三桂比那是差的太多,因為年紀小的原因,老爹還有爺爺的舊部那是指揮不動的,自己本身的地盤又不大,一個福建,那麼多州縣。實際歸他的也沒多少,就以空殼子,看著威風其實沒什麼真實力。

再加上康熙的反擊策略可謂深知拿捏人心,他的策略是盯著吳三桂打,其他的就小打小鬧一下,然後不停封官許願承若保有他們原來的地盤。

這一招釜底抽薪就致命了。

本身就不是堅定的抗清分子,在康熙的威逼利誘之下那有不投降的道理,更何況吳三桂這老小子,找的後援也是個坑,話說這個坑就是那目光短淺的延平王鄭經,這鄭經看著正經其實一點團隊精神都沒有,他的抗清行動最後居然成了拖後腿的,沒想著沿海而上攻擊清王朝,反而是不斷給耿精忠後方添亂,跑去攻擊福建沿海地區。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耿精忠一看,這康大麻子給的待遇不錯,後面自己盟友在攻擊,會怎麼選?

這個選擇看上去很好做,當然是重新投入康熙的懷抱啊,再加上康熙本身就對耿精忠有召降的想法,要不你以為在京城他們的家人還能活。吳三桂那是徹頭徹尾的反對派,所以要殺光。

那麼耿精忠投降時候,吳三桂在幹嘛?

其實吳三桂也很煩躁,他的主戰場一直在湖南前線,持續的戰鬥讓吳三桂根本沒能力救助自己的小輩耿精忠,在前面清軍壓境,鄭經背後一刀,唯一的靠山自顧不暇情況下,耿精忠投降了!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投降的條件那是很優渥的

按照康親王傑書的說法:只要投降,撥亂反正,王爵會有的,福建還是你的。這個不就是耿精忠最初所希望的嗎?

於是康熙十五年十月,清軍抵達福州城下,迎接他們的就是耿精忠低下的頭顱。

不過耿精忠就算把頭低的在下,也免不了那最後的一刀。

對待叛徒,康熙可從來不手軟,歸降滿清的王輔臣被殺,尚之信被殺,耿精忠當然也是如此!唯一善終的就是那純正的奴才尚可喜。

在三藩之亂剛剛搞定,康熙下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將耿精忠凌遲處死。

這也算反覆無常之人的罪有應得把,不過在這場叛亂之中其實耿精忠不算最坑的,最坑的還是鄭經內鬥不休,外戰不合力,能成功才有鬼!

辽宁资深球迷
2019-02-23

耿精忠,一個略顯尷尬的歷史人名,名為精忠,卻背叛了明室,更成了自己原主子清王朝的仇敵。

作為1644年,清朝入關那一年才出生的耿精忠,其實一早他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畢竟自打他的爺爺耿仲明開始,耿氏家族就成了明末最大的漢奸家族之一,等到耿精忠繼承爵位時,南明的抗清勢力基本被撲滅,也許在他的思維當中,幾乎已經沒有了復興漢室、重建明朝的概念,能繼續守護家業就是自己最大的目標,可偏偏這樣的目標,卻也沒有能夠實現。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三藩之亂前夕,三大漢奸藩王當中,老牌王爺也只剩下吳三桂和尚可喜,但尚可喜早已經退居二線,除了實力雄厚的吳三桂之外,繼承爵位的尚之信和耿精忠沒有經歷太多與南明政權的衝突,只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家業,如果不貿然削藩,尚、耿二人很可能會毫無反心,對於康熙而言,真正最大最需要擔心的也只剩下吳三桂一股勢力,可偏偏康熙自己錯判了局勢,滿族政權的侷限性也不想讓漢族實力做大,冒險做出了全部給予打擊的削藩政策。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事實上在三藩之亂爆發前,尚之信耿精忠雖然身為王爺,但手中的軍事力量並不強大,一方面作為新起之秀,他們不具備像吳三桂這樣的人脈來迅速拉攏外省的舊部力量,清軍入關後他們雖然為清王朝不斷拼殺,手中可用的兵權相比較吳三桂而言仍然少得可憐。例如耿精忠,雖然號稱鎮守福建,但能夠控制的不過十幾個州縣,本來對於已經一統天下的清王朝已經形成不了軍事威脅,但過分的削藩危害到了耿精忠等人的根本利益,不甘心只成為一個養老王爺的他們只能冒險選擇造反。

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

而耿精忠的迅速失敗,也得益於他手中的力量實在是弱小,僅憑藉著十幾個城市難以掀起太大的風浪,雖然初期利用清朝準備不足一度攻城掠地,隨著清軍重整旗鼓,耿精忠硬實力不足的問題也迅速暴露,也迅速跌落到低谷,頗為諷刺的是,這期間為了壯大力量邀請臺灣明鄭政權參與,可明鄭政權更想恢復鄭成功早年在福建的利益,這恰恰是耿精忠的勢力範圍,短暫的合作後迅速引發的就是一場內訌,前線抵擋不過清軍的攻擊,後方福建沿海又連續被明鄭攻城掠地,僅僅兩年的時間,被兩頭夾擊的耿精忠只能迅速落敗,被迫向清朝投降!成為了三藩之亂中首先被消滅的勢力!

他的失敗在於根本沒有造反的資本,又沒有向其他兩個藩王及時靠攏,後院又連續起火,一家三代漢奸最終落得一個身死人滅的下場!

岁七夸父
2019-02-11

無奈投降。

清軍攻佔反清勢力時,最擅長用攻心計;而反清的勢力,不論是明朝、南明、三藩、臺灣鄭成功,都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內部不團結、相互猜忌。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耿精忠劇照)

面對三藩的強大勢力,康熙想要一口氣清除。

吳三桂對此心知肚明,雖然吳三桂的兒子、耿精忠都是清朝宗室的女婿,但自己的勢力強大,遲早要被幹掉,於是早早聯繫了耿精忠。

而耿精忠跟吳三桂一個心思,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啊,也就是這個意思。

於是,耿精忠在沒被削藩之前,就已經開始謀劃反清策略了:

耿精忠作為漢人,是明朝的臣子,而清朝時滿人的天下,強行令漢人剃髮,擁有千年文化的漢人,怎麼會服從呢?所有耿精忠打起反清復明的口號,在福州的相鄰的一些地方,開始推行漢文化,自己帶頭蓄髮、恢復漢人服飾。

這個舉措很好,一時之間,漢人無不擁戴。

接著,暗中聯繫臺灣的明鄭勢力,與鄭經取得聯繫,只等吳三桂起兵反抗,耿精忠也會如期反抗。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鄭經劇照)

不就,削藩開始了,吳三桂開始反抗。

耿精忠在福州響應,聯合臺灣鄭經的海軍,舉兵十萬攻克福建許多地方,聲勢浩大,似乎反清復明又有希望了。清廷一時震驚,連忙派兵鎮壓。

雖然,清軍初期被打的措施不及,許多地方相繼丟失,但清朝畢竟地盤大,全國好幾個省可以供養者清軍打仗,清軍依然兵強馬壯。

而耿精忠就不行了,他不能跟清軍繼續耗著,必須要速戰速決,福州這些小地方的軍餉,怎麼能跟清朝那麼大的盤子相比了,所以他必須速戰。

清軍統帥傑書,也知道這個道理,硬生生跟耿精忠耗著,把耿建忠的這些地方,圍的水洩不通。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傑書劇照)

沒辦法,耿精忠只能跟老百姓搶東西,這一搶,他也在走下坡路了,老百姓對他也是咬牙切齒地痛恨。

最為致命的,就是同夥的猜忌、摩擦,還有內部的不團結、甚至投降。

鄭經,在臺灣,是最堅定的反清勢力,但猜忌耿精忠,不能十分信任他。而耿精忠由於初期情況順利,已經佔據了福建大部分地區,根本不把鄭經放眼裡,跟臺灣斷絕貿易關係、不支持鄭經。

隨後由於領土問題,鄭經、耿精忠兩人鬧得不可開交,關係徹底惡化。

同時,耿精忠的部下也叛變了,暗中與清軍勾結,挾持耿精忠。吳三桂聯合兩藩造反,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耿精忠率軍消滅鄭經 劇照)

面對清軍、鄭經的軍隊兩方攻擊,而清軍也是一再招安、安撫,耿精忠無奈,只能投降了,企圖戴罪立功,率軍攻打鄭經,消滅這反清最堅定的、明鄭勢力。

還是那句話,如果清朝初年,反抗清朝的勢力,能夠從興福大明的角度來考慮,放下個人恩怨、利益,不內鬥,團結一致,大明也不會敗,反清勢力也不會垮。

苍穹落寞
2019-02-08

因為他們是各自為戰的軍閥。因為他們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因為他們沒有一套統一的信仰。因為他們心裡都清楚,當他們將清朝打敗以後,他們就會像元末明初的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一樣互相砍殺。

所以你站在耿精忠的角度上看一下。在他前面的路好像沒有未來。首先和清軍的坐在讓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弱小。然後如果清軍大勝,那麼他們被屠戮的結果,他們可以參照明末反清復明的人,還歷歷在目。然後如果清軍大敗,那麼陳友諒,張士誠的結局他們也不是不知道。

當時起兵的時候,吳三桂允諾很多,但是一旦啟事很多東西都沒有辦法兌現。關鍵是連連的戰敗,清軍已經兵臨城下。已經是一個生存與死亡的抉擇啦。

其實越是一個單純的貧苦士兵越容易去赴死。因為他後面可以牽掛的東西少,因為他後面有督戰隊,有監控他是否努力作戰的力量。而對於軍閥來說,他們就是自己這個力量最終的監督力量,沒有人監督他們是否死戰到底的。保存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關鍵是今天我們的民族觀念很強,但是我們的民主觀念是抗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本兵打出來的。對於清朝初年的人來說,民族觀念並不重。雖然說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所以到這裡,我問你如果你是他你怎麼決定?

晴空喜欢笑呵呵
2019-02-09

只能說耿精忠運氣太差。

和吳三桂相比耿精忠的勢力可以說小很多,前期大家約好一起反叛,按理說勢力大的應該分到最能打的,勢力弱的就應該分到戰鬥力弱的,很可惜的是耿精忠分到了鐵帽子王,傑書。

剛得知自己的對手是傑書時,耿精忠可能暗自高興,一個連一場戰役都沒玩過的人咱不怕,打著打著耿精忠發現不對勁了,第一次帶兵的傑書屬於智勇雙全型的,指揮作戰臨危不亂、啟用將領知人善用,帶領清軍一路窮追猛打,徹底明白自己的對手傑書不是小白,而屬於猛人級別時,自己已經被打的丟盔卸甲,無力再戰。無奈的他沒有來得及實現自己的宏圖霸業就早早當了階下囚。

一叶孤舟向天涯
2019-02-08

起兵以後,耿精忠方面軍事上一直進展不順利,吳三桂沒有給予他強有力的支援;臺灣的鄭經不但不與他合作抗清,反而大肆攻佔他的地盤,致使他腹背受敵,屢遭挫敗。因此耿精忠是三藩之亂中最先投降的。

三藩之亂平息後,康熙秋後算帳,並沒有放過耿精忠,他的下場挺慘的。

苍茫大地一棵草
2019-02-09

在當韃子鷹犬已經註定了結局,他本身就是一個左搖右擺沒有底線的人,想左右逢源可惜遇到了康熙和吳三桂這樣的梟雄,選邊站隊那邊結局都一樣。他的名字特別是個笑話。

乾史坤今
2019-02-08

發現翻不了大浪,成不了氣候,加上清廷的安撫,順勢就降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