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在逐漸失去克什米爾嗎?

2 個回答
君行早才安
2017-08-04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其中穆斯林佔總人數的67%,印度教徒佔30%,餘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處亞洲腹地,周邊分別與俄羅斯、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結束了190年的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根據“蒙巴頓方案”,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對於包括克什米爾在內的王公土邦,則自行決定歸屬,可以保持獨立,也可以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印度獨立後,絕大多數土邦都加入了印度,克什米爾對自己歸屬卻一直猶豫不決。

獨立後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希望克什米爾主權歸己。當時,克什米爾地區占人口多數的穆斯林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克什米爾土邦王公則是印度教徒,他們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印獨立不久,克邦王公就傾向加入印度。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邦王哈里-辛格宣佈,與印度簽署協議正式合併。這顯然違背巴基斯坦和穆斯林的願望。於是印巴雙方都派出軍隊進入克什米爾,為爭奪克什米爾控制權,發生了大規模武裝衝突。前後發生了三次戰爭。目前印度控制克什米爾2/3的領土,其餘1/3由巴基斯坦控制。60多年來,克邦歸屬懸而未決,成了印巴交惡,相互仇恨、敵視的焦點所在。

印巴獨立後長期對峙和衝突,有深刻的歷史原因。兩國因宗教、政治、社會等矛盾不可調和而分道揚鑣各自獨立,獨立過程中發生教徒衝突和仇殺,宿怨未曾化解。兩國國情基本相似,特點都是人口眾多(目前印度11億,巴基斯坦1億多), 經濟不發達,宗教盛行、黨派林立,社會矛盾繁雜。在印度,國大黨、印度人民黨、左翼全國聯合陣線以及其它地方性政黨對政治利益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 在巴基斯坦,人民黨、穆斯林聯盟及其它黨派也是爭權奪利,相互傾軋。兩國內政治力量常發生分化組合,在鬥爭的關鍵時刻就與鄰國矛盾升級,成為轉移國內視線,讓形勢發展有利於己。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克什米爾爭端。印巴間的戰爭,帶來的不是矛盾得到解決,而是龐大軍費開支,使兩個經濟都還不很發達的國家難以承受。即使在和平時期,印巴兩國也為其對抗付出了沉重代價。

印巴克什米爾軍事衝突主要發生在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的錫亞琴冰川地區。而錫亞琴冰川只佔地區面積的1/10,但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除南極之外的第二大冰川。儘管其終年冰雪覆蓋,但地理位置特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錫亞琴冰川就可控制與中國西陲的聯繫,還可將控制範圍擴大到克什米爾的努布拉河谷,可監視和控制列城地區的通道及活動情況。為了爭奪這個要地,印巴雙方在這個世界海拔最高的戰場上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

印巴三次大規模軍事衝突(史稱三次印巴戰爭)其中二次純粹是克什米爾戰爭,另一次同時發生在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三個地區。

克什米爾爭端使印巴雙方都遭受巨大損失,但由於克什米爾特殊而重要的戰略意義,雙方都不願作出讓步。 印度的立場:克什米爾過去和現在都是印度領土的一部分。失去克什米爾不僅影響印度的戰略優勢,而且對印度其它聯邦造成不良影響。印度強調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巴兩國之間的問題,必須也只能由雙方解決,拒絕任何第三方插手。 巴基斯坦的立場:克什米爾的穆斯林與巴基斯坦同根同族,是巴基斯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邦歸屬直接涉及巴基斯坦主權完整和國家安全的核心利益,巴方決不會放棄。為解決爭端,巴基斯坦極力呼籲國際社會參與,以促使克什米爾問題國際化,同時要求印度歸還自1972年以來在克什米爾控制線從巴方一側奪取的領土。2005年之後印巴衝突有所平息,大趨勢是緩和。

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10月26日,克什米爾土邦王哈里·辛格宣佈,與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併協議,該地區將歸屬印度。隨後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地區。此舉激怒了巴基斯坦,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與印軍發生了衝突,巴基斯坦軍隊也開進克什米爾。印巴雙方爆發了大規模軍事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在戰爭中雙方勢均力敵,不能解決克什米爾歸屬問題。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通過了停火、非軍事化、公民投票三階段解決克什米爾糾紛的決議。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其土邦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1949年1月,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調解下,印巴均表示接受關於由克什米爾人民自行選擇歸屬的決定,雙方簽訂了《卡拉奇協議》。於1949年1月1日正式停火。7月,印巴簽署協議正式停火,劃定停火線。克什米爾被停火線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佈,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再次爆發戰爭。

結果印度控制了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僅 控制了1/3的土地和1/4的人口。

第二次印巴戰爭。

又稱“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即進入戰爭狀態。1965年8月,克什米爾印佔區人民掀起了爭取民族自決的鬥爭,巴基斯坦趁機將千餘名“自由戰士”派進印佔區,與當地群眾一起進行活動。印度立即調集軍隊進行鎮壓,並於當年8月24日越過停火線,向巴佔克什米爾烏里地區發動進攻,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戰爭持續了近一個月。

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在也加入衝突。印巴兩軍在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戰鬥,印軍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9月,巴軍在坦克配合下展開反擊,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印軍遭重創。接著雙方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鬥並展開激烈空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

1965年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印巴停火。9月23日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停火。1966年1月3日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 與印度總理夏斯特里在前蘇聯的塔什干簽署了《塔什干宣言》。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干涉內政的義務”。雙方軍隊撤回戰前地區。

第三次印巴戰爭。

因東巴基斯坦分離而爆發這次戰爭本來與與克什米爾問題無關,但在戰爭中,雙方為打擊對手軍事力量需要,在克什米爾也展開戰鬥。印度又佔領了巴控克地區的部分土地。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獨立,但其領土被印度國土分隔為東西兩部分。雖然都為伊斯蘭教,但因教派與族群有別,東巴基斯坦素有分裂傾向。

1971年3月,東巴基斯坦宣佈獨立,建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則以軍隊實施鎮壓。對此,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通過了支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準備進行軍事幹涉。巴基斯坦東西兩部的矛盾和內亂給印度提供了打擊宿敵的機會。7月,印度制定了“解放孟加拉”計劃。為尋求國際支持,印度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獲得了蘇聯的坦克、裝甲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動向,也進行了備戰。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步兵7個師,空軍12箇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箇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2個空軍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箇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巴軍處於劣勢,印軍明顯佔優;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佔優勢。

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東巴基斯坦發起進攻, 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佈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是,東攻西守,以奪佔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粉碎印軍進攻。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至12月9日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巴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雖遭到巴軍頑強抵抗,但依靠兵力優勢,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裡德普爾;西北一路印軍幾度突破巴軍防線,並經反覆爭奪佔領了重鎮波格拉,而後遭到阻擊沒能再向北發展。在北部方向,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陣地。

在東巴戰場,印軍第50傘兵旅率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繫。隨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山窮水盡的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事遂告結束。

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空軍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繫,阻止巴地面部隊集結和機動,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力量,阻制印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雙方在空中較量的同時,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但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其中印軍多路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

1971年12月17日,由於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宣佈: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第三次印巴戰爭至此結束。

第三次印巴戰爭後,東巴正式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巴基斯坦喪失了60%的人口和17%的國 土。

1972年6月28日至7月2日巴基斯坦總理布托和印 度總理英·甘地在西姆拉談判,7月3日印巴兩國簽訂了《西姆拉協定》,基本維持《卡拉奇協議》規定的停火線走向。協議規定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然而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克什米爾問題後續。

1971年12月,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巴軍為了牽制印度,配合東線作戰,在克什米爾地區向印軍發動進攻。雙方又在克什米爾開戰,直至12月第三次印巴之戰停火。結果印軍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1975年2月,印度正式宣佈克什米爾為印度的一個邦——克什米爾邦。巴基斯坦強烈反對這一作法。從此克什米爾衝突頻起。

1989年後,印巴雙方又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1999年5月初,印巴在克什米爾卡吉爾地區爆發了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武裝衝突,歷時70多天。印度動用了西部空軍1/4的兵力。雙方 傷亡慘重,據各自承認的統計數據稱,巴軍187人陣亡, 24人失蹤;印軍398人陣亡,578人受傷。

2001年12月13日印度議會大廈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印巴緊張關係急劇升溫。兩國相互制裁,召回大使,中斷空陸交通等。雙方向印巴邊境大規模集結部隊,調整克什米爾軍事部署。印度將其2/3的兵力部署到印巴邊境,其中在克什米爾地區集結了21個師,作戰飛機580多架。印軍隊停止休假,取消節日閱兵活動,炮兵進入陣地,嚴密監視巴軍動向。 巴基斯坦三軍也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在巴印邊境集結18個師,補充作戰物資,進行作戰演練,加強情報收集,並從美國手中收回了美軍打擊阿富汗借用的兩個空軍基地。印巴雙方在邊境地區部署了能攜帶核彈頭的中短程導彈,戰爭一觸即發。緊張局勢持續大半年。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佈,從穆斯林的開齋節(26日)開始,巴軍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實行單方面停火。印度對此表示歡迎,積極迴應。25日,兩國軍方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稱“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經長期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

雖然此後雙方不斷有交火事件發生,但印巴緊張對峙的局勢走向了緩和。

歲月悠悠,印巴戰爭已經過去40多年,人們已經有所淡忘。然而克什米爾問題一直沒能解決。印巴兩國多次舉行高層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今年7月,沉寂了多時的克什米爾實控線上,又傳來軍事衝突的槍聲,據報道有平民傷亡。

不過,儘管矛盾依舊,但大趨勢是,印巴兩國關係還是不斷走向緩和。

谌人
2017-08-04

謝邀;克什米爾是印巴分治時遺留的歷史問題;克什米爾主流社會是印度教的信徒,社會的主體是穆斯林群體,選擇歸順印度或巴基斯坦一直有矛盾,印度巴基斯坦均武力進入施加影響力,還不惜大動干戈;今天的現狀是印巴按實施控制區域分治。看不到誰讓步的前景。

印度雖以不結盟“盟主”自居,實際上控制南亞大陸的慾望非常強烈,不丹、尼泊爾、錫金、孟加拉國、斯里南卡都生活在它陰影下。只有中國、巴基斯坦可以制約它。

印度絕不會讓出克什米亞,這由它的貪婪本性所決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