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能讓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嗎?有何依據?

農業科學是什麼
10 個回答
agriculture
2019-08-30

有何依據,當然是有數據上的依據。1978年小崗村開始包產到戶,1979年10月,小崗村打穀場上一片金黃,經計量,當年糧食總產量66噸,相當於全隊1966年到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1978年到1983年是農村改革的起步階段,重點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產量由4000億斤增長到8000億斤,糧食產量得到極大的增長;1982年中央在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中正式肯定了包產到戶這一生產模式;當然這一模式也有它的侷限性,侷限性在於它屬於家庭分散經營,經營規模過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

任何事物不可能沒有它的缺點,包產到戶的弊端擱現在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因為這些弊端在現在確實大於它帶來的好處了,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你要看到它所出的那個特殊時期。當時在搞人民公社,社員都吃大鍋飯,生產中沒有責任制,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這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糧食產量偏低,後來就有了小崗村18位農民簽下“生死狀”的事情。包產到戶這種生產模式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發展到今天也到了它的瓶頸,但是它帶來的糧食增產不能抹去,而有些人又有什麼資格去全盤否定它呢?

龚金堂书法家
2019-11-11

毛主席倡導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對比才能識別真偽。小崗村搞分田單幹,各級政府無償投資不少錢,結果四十年來,除了面子工程,沒什麼發展。反觀南街村,四十年來堅定不移走集體化道路,各項各業興旺發達,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人民生活幸福,安居樂業。事實告訴人們,走毛主席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當然,從全國各地條件出發,邊遠山區和單家獨戶不適宜集體生產生活的農民,也是可以搞單幹的,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书为径
2019-11-11

這是偽命題,毛主席的農業八字方針: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缺一樣都不能高產。八字方針中包產到戶那一樣能夠解決,土肥水種是毛主席時期解決的,密保管工是人民公社組織起來才能解決的。包產到戶造成了組織的解體、私心氾濫、土地碎片化、抗天災能力降低、為農業服務的工廠全部到閉、前三十年建成的農田基本建設全部荒廢、前三十年的為農業現代化所進行的土地平整又成了七高八低一面坡、產生的三農問題長期無法解決。毛主席說的:農業的出路在於現代化,可包產到戶後又怎麼實現現代化。只拿生產的積極性說問題有說服力嗎?

为农不平
2019-11-10

吹牛逼,拍馬屁就說增產,連年增產。實際是連年急速減產,敗落。承包土地的大戶大部分都不把土地用來種糧,都去種賺大錢的經濟作物,為了財政收入,行政命令農民大量甚致全部把好田好地用來栽搖錢樹,農民種糧不賺錢,棄農務工,丟荒大量土地,沒丟荒的,也只有老年人免強維持,隨便種點,浪費大量土地資源…中國糧食從哪裡增產?從哪裡連年增產?分田單幹把中國農業搞爛透底了,還在說好的人,是在吹他媽的牛逼不是?!

168⺁9
2019-11-11

在我們當地如果這樣去認為,不是腦殘就是抹著良心說胡話!睜著眼睛去看,其一;如果沒有集體時代(力量大)修建的農田水利工程,你分田單幹後,拿什麼去澆灌農田?事實證明幾千年來小農經濟耕作,只有靠天下雨才能收點糧食,也是飢不擇食!其二;沒有大集體合作推廣的雜交水稻育種提高了產量,你分田走回頭路,能科學種田改良品種增產嗎?其三;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毛主席號召大興地方工業,各地各縣建立了農藥、化肥廠,有力地保障了糧食作物長勢茂盛,增產增收!事實擺在那裡,毛主席時代的農村狠抓了水利、糧種、化肥三大基礎建設,(糧食產量由畝產300多斤增至800~1000斤)已經就解決了吃飯大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農村老人最懂得感恩;至今都是在敬奉毛主席(像)!

泰山80262181
2019-11-10

這個根本不需要討論。用兩個典型比較一下就可以了。一個是繼續堅持走人民公社集體化的南街村,一個廢除人民公社搞大包乾的小崗村。看看那個發展快,那個發展的好就清楚。這就是實踐,這就是實踐證明了的真裡。

耒水潮声
2019-11-11

看了許多人的回答,可見大家對分田到戶這件事很關心甚至有所反思。為什麼說反思呢?因為今天荒蕪的農田太多,而報道又說連年增產,大家都有些想不通。我作為七零後也想不通,比如我村裡共四百畝地,種水稻不足一百畝(其中有八十畝是專業戶在種),而且全部是一季稻,這麼大的荒蕪面積怎麼可能還增產呢?當然也可能增產,那就是袁隆平的功勞,現在不怎麼管理的情況下,一畝也能達一千二三百斤。我九六年結婚後種了十年的田,最高量剛達一千斤,八百斤是正常產量。再往前走回到八十年代初(特意問我父親),那時的產量最高不超過六百斤,四五百斤為正常,比集體時要高些。為什麼高呢?一是精耕細作,大家積極性高,光化肥就用得多些,還有家肥。二是水利條件大為改善,集體時修的歐陽海灌區提供了活水(丘陵地帶水利很重要)。三個同集體時一樣種雙季稻,早稻四五百斤,晚稻五六百斤。四個整個糧食增多,是因為每家都開了荒,田畝數增多了。

後來淘汰常規老種,引進雜交品種,產量更大輻度增加,這主要是袁老的功勞,我父親說袁老是最大的活菩薩。因為單幹後,解放了勞動力,從九十年代開始每家都有人出外打工,又增加了收入。因為人工大漲,現在種田不說倒貼也沒什麼利潤,所以年青人沒有種田了,六七十歲的又種不了,只有荒蕪了。而那些專業種田的大戶,一個套國家補助,二個多少有些利潤,但產量肯定比不上小戶種植,管理是主要的。

還忘了一點,七十年代我們那已有機械化了,如機滾船,電動打稻機,分田單幹了,都沒用了也用不上,一塊大田分成四五戶怎麼用?從這點上說,單幹是退步了。現在大戶都是請河南的師傅收稻子,又便宜又快,才一百一畝。

歡迎大家尤其是湖南的農鄉討論,交流各地區的情況。


看了許多人的回答,可見大家對分田到戶這件事很關心甚至有所反思。為什麼說反思呢?因為今天荒蕪的農田太多,而報道又說連年增產,大家都有些想不通。我作為七零後也想不通,比如我村裡共四百畝地,種水稻不足一百畝(其中有八十畝是專業戶在種),而且全部是一季稻,這麼大的荒蕪面積怎麼可能還增產呢?當然也可能增產,那就是袁隆平的功勞,現在不怎麼管理的情況下,一畝也能達一千二三百斤。我九六年結婚後種了十年的田,最高量剛達一千斤,八百斤是正常產量。再往前走回到八十年代初(特意問我父親),那時的產量最高不超過六百斤,四五百斤為正常,比集體時要高些。為什麼高呢?一是精耕細作,大家積極性高,光化肥就用得多些,還有家肥。二是水利條件大為改善,集體時修的歐陽海灌區提供了活水(丘陵地帶水利很重要)。三個同集體時一樣種雙季稻,早稻四五百斤,晚稻五六百斤。四個整個糧食增多,是因為每家都開了荒,田畝數增多了。

後來淘汰常規老種,引進雜交品種,產量更大輻度增加,這主要是袁老的功勞,我父親說袁老是最大的活菩薩。因為單幹後,解放了勞動力,從九十年代開始每家都有人出外打工,又增加了收入。因為人工大漲,現在種田不說倒貼也沒什麼利潤,所以年青人沒有種田了,六七十歲的又種不了,只有荒蕪了。而那些專業種田的大戶,一個套國家補助,二個多少有些利潤,但產量肯定比不上小戶種植,管理是主要的。

還忘了一點,七十年代我們那已有機械化了,如機滾船,電動打稻機,分田單幹了,都沒用了也用不上,一塊大田分成四五戶怎麼用?從這點上說,單幹是退步了。現在大戶都是請河南的師傅收稻子,又便宜又快,才一百一畝。

歡迎大家尤其是湖南的農鄉討論,交流各地區的情況。



看了許多人的回答,可見大家對分田到戶這件事很關心甚至有所反思。為什麼說反思呢?因為今天荒蕪的農田太多,而報道又說連年增產,大家都有些想不通。我作為七零後也想不通,比如我村裡共四百畝地,種水稻不足一百畝(其中有八十畝是專業戶在種),而且全部是一季稻,這麼大的荒蕪面積怎麼可能還增產呢?當然也可能增產,那就是袁隆平的功勞,現在不怎麼管理的情況下,一畝也能達一千二三百斤。我九六年結婚後種了十年的田,最高量剛達一千斤,八百斤是正常產量。再往前走回到八十年代初(特意問我父親),那時的產量最高不超過六百斤,四五百斤為正常,比集體時要高些。為什麼高呢?一是精耕細作,大家積極性高,光化肥就用得多些,還有家肥。二是水利條件大為改善,集體時修的歐陽海灌區提供了活水(丘陵地帶水利很重要)。三個同集體時一樣種雙季稻,早稻四五百斤,晚稻五六百斤。四個整個糧食增多,是因為每家都開了荒,田畝數增多了。

後來淘汰常規老種,引進雜交品種,產量更大輻度增加,這主要是袁老的功勞,我父親說袁老是最大的活菩薩。因為單幹後,解放了勞動力,從九十年代開始每家都有人出外打工,又增加了收入。因為人工大漲,現在種田不說倒貼也沒什麼利潤,所以年青人沒有種田了,六七十歲的又種不了,只有荒蕪了。而那些專業種田的大戶,一個套國家補助,二個多少有些利潤,但產量肯定比不上小戶種植,管理是主要的。

還忘了一點,七十年代我們那已有機械化了,如機滾船,電動打稻機,分田單幹了,都沒用了也用不上,一塊大田分成四五戶怎麼用?從這點上說,單幹是退步了。現在大戶都是請河南的師傅收稻子,又便宜又快,才一百一畝。

歡迎大家尤其是湖南的農鄉討論,交流各地區的情況。



穷光旦
2019-11-11

分田到戶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嗎?有何依據?

這個問題不難,因為幾千年的單幹,有好多人不想把自己的地努力種好,多打糧食來充足自己的生活呢?但結果為啥貧窮到處都是,衣不敞體,食不果腹呢?

如果把解放後,集體的幾十年與解放前的單幹幾十年產的總產糧作個對比,結果不就出來了嗎。

集體時是白手起家,修水利,興化肥廠,改造土圵,將厚的土挑去面薄的土,將田高的地方泥拉去填低窪的地方,讓田平整,對於田邊土角作出保護,這些都是在集體生產糧食的同時完成的。這些基礎建設完成後,有水保障,有化肥助力,有矮杆雜交水稻的科學高產品種,這種情況下,就是集體不想增產,不想多打糧食也難。

而單幹到戶,是遇到了這個好時節,借用了集體奠定基礎的光,要水有水,要肥有肥,要高產的科學品種就有高產的科學品種,並不是單幹就多打糧食,而是由集體打下的基礎帶來的連鎖反應。

红花绿叶青青草
2019-11-11

分田到戶,根本就不能提高糧食產量。以前,我窯場附近的幾個村,村內有些人在窯上幹活,都反對分田到戶。分田到戶後,水利沒人管,山上樹沒人管,人心變壞,小偷增多,到處是閒人,打牌、賭博,社會風氣變壞。

大集體時,人民總會有活幹,開田造地,挖塘修水利、修水渠,開荒山栽樹。分了田地後,人們幹五個月的活,玩大半年,天天閒扯瞎聊,打牌賭博、打架鬧事。

不到五年的功夫,我這附近村莊的一些水塘就廢了,山上的樹被砍光,有的村五保沒人管,還有餓死的。一部分田地好點的,打的糧食還可以,更多家庭是半飢半飽,生活一年不如一年。

後來,有了雜交稻,有了化肥,糧食產量從幾百斤提高到上千斤後,人民的吃飯問題才算徹底解決。但農民想富裕,還是靠種田,不行。

現在,年輕人在外打工,老人,婦女留守照看田地,農民既有田地,又有工打,才算過得幸福。但有些人,還是不滿足溫飽有餘的生活,想過超豪華的日子,就根椐自已的理念,想以土地流轉這一道坎,吹捧下資本主義,我認為行不通。

中國農民的幸福,是打工加田地,你叫他光打工,他幸福不了,你叫他光種地,也不行。何不就叫農民根椐自願,又打工、又種地呢。

地,是社會主義的地,就是讓你承包,好好的種,我們何不如大地主讓長工種地哪樣,給個鋤頭、銑呢...支持機械化生產、培訓機械化生產專業技能隊伍。全中國人一個大家庭,城市打拼、田地重活讓年輕人幹,監管、看管農田的活,交給中老年人。

城市,讓他高度發達並順帶農業上的科研,機械活,農村,就讓老人監管著農村田地並得田地收入。

假如,我們規劃新時代社區,我們先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再把路都修好,各處適合機械化的保留,不適合的栽樹。所有的村幹部,都必須會開機械,人人蔘與最忙時的機械作業。各家管理的收入自家老人得。逐步的,以家庭為單位,在一個地方建養老小鎮,號召城內老人也去到農村,跳舞、唱歌、吟詩、作畫,農村大力發揚老年文化,把監管、看管土地,自已落收入,也叫他形成一種文化。看誰家田產量高,看誰對田地最有感情,看誰能發現年輕人耕地問題。

聽說,美國人能一個人養活上千人,我們一個村,四個幹部有不,只要有機械,機械響,幹不了一個村幾千畝地的活嗎?

讓農村幹部多幹活,多領報酬,讓農村老人,對他們多監督。

只要城市農村分開,年輕人、老年人分開,只要土地抓在農民手內,只要國家為農民提供了機械化。我們的國家,終將領導世界。因為我們城市有活力,農村更充滿樂趣!

年輕在城市好好努力,老了還是到農村跳廣場舞,別去打擾年輕人拼搏、休息,讓秧苗多聽聽音樂,才會更成長,多打糧。

高原苹果果农
2019-11-10

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由於國家政策好,實行了土地分到各戶,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使得糧食產量大增。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對的。不可否認,土地分到戶是提高了生產積極性,積極性提高就一定能增產嗎?我們村有這麼一個人,他種莊稼的細心程度無人能比,地裡的土壤顆粒幾乎全都像篩子篩過一樣細。但是他種的莊稼卻長得差得離譜,因為他捨不得用化肥,而別人的莊稼長得分外好。

我們來看,農村分地到戶是在八零年左右。而在八零年前,中國幾乎沒有化肥生產,我們這裡小麥畝產最高也就三鬥(一百斤)。八零年後,也正是分地到戶後,中國化肥工業突飛猛進,人們開始大量使用化肥,我們這裡畝產高達六七百斤,有的八九百斤。同樣的品種,產量變戲法地增長,化肥功不可沒,和聯產承包土地到戶沒半毛錢的關係,只不過這兩個時間點是一個巧合罷了。

所以,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是永恆的真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