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我國北方餅為何做不出新疆“饢”味道,原來是差了2個基本步驟!
圖說故事520
1/13 在新疆人的餐桌上,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新疆飲食文化中,是一道亮麗的名片。饢的形狀多為圓形,更像北方人常在家裡做的家常餅,不同之處,新疆這種\餅\大多為發麵的,不分層,並且添加了草原上的牛奶,所以吃起來味道並不一樣。
2/13 新疆饢的出現,其實與當地生活環境有關。由於新疆地域遼闊,少數民族眾多,大多過著遊牧生活,家中男人們騎馬放牧一跑就是數公里或百里之外,而野外荒無人煙吃飯是個大問題,於是女人們在家中用小麥粉加牛奶發酵做成大餅,然後火烤,據說這樣烤出來的饢營養豐富,止渴生津,能帶在路上一個月不壞。
3/13 原來想像這種發麵餅沒啥好吃的,可當到了新疆那拉提草原旅行時走進一戶哈薩克族牧民人家,吃了一次哈薩克族大爺大媽親手現烤的饢,一下子愛上這種味道,原來饢的好吃果然名不虛傳。
4/13 在那拉提草原上的這戶牧民人家,住著60多歲的一對老夫妻和他們4歲的孫子。平時男人出去放牧,女人在家擠奶做奶酪及奶疙瘩等。草原茫茫無邊,他們獨自把氈房搭在草原上,沒有鄰居,附近只有一條小河流過,老兩口日子過得簡簡單單,一日三餐基本沒有蔬菜,主食就是饢再加上自己做的奶茶等。這天來到這戶老人家氈房裡作客,大爺大媽特意給大家做饢,據說新做的味道更好。
5/13 “饢”,古稱“胡餅”,在新疆已有千年歷史,是少數民族家庭常備的主要食物。在新疆,一壺奶茶,幾塊饢,就是一頓簡單的美食,牧民們也這樣來招待客人。大爺大媽家氈房裡有一個鐵爐,平時燒水煮奶茶還用來取暖用,但做饢用的爐子在室外,他們要燒柴來做。
6/13 這就是大爺大媽家的灶臺,有點看不懂吧?其實就是用泥做成的,半圓形,一頭開口用來燒柴,上面放鍋,非常簡單,他們管叫饢坑。大媽家一日三餐吃的饢都是在這個爐子上做出來的,不解的是,旁邊還放著一個像鍋蓋一樣的東西。
7/13 饢在新疆出現已有2000多年曆史,主要做法是在麵粉中放入鹽、水和發酵粉揉成麵糰,然後擀成大圓形,中間薄兩邊厚,用模具在上面壓出圖案,將其放入烤鍋或烤爐裡做成金黃色。在少數民族地區,做饢是家庭婦女的基本技能,人人都會。
8/13 發現哈薩克族大媽做饢鍋裡不放油,直接把擀好的麵餅往鍋上貼。下面燒的是柴火,饢餅剛放上去不久,空氣中就飄出一股奶香味。
9/13 令人奇怪的是,一轉眼功夫,鍋中的饢不見了,取代的是放在地上的那個類似鍋蓋的東西蓋在了鍋上,而且鍋蓋上面還讓大爺特意放了炭火,不得其解。大爺笑著用並不熟練的漢語說,這是在烤上面的饢。原來,我們平時吃的發麵餅為何沒有新疆饢的味道,他們是烤,我們是烙,而且他們是雙面柴火烤,缺了這兩個基本步驟。
10/13 上面再放炭火,大爺說是為了讓饢的另一面從上面給烤熟。不一會兒,揭開鍋蓋時只見朝上的一面也成了金黃色。
11/13 兩面都烤熟了,空氣中瀰漫的饢味更香了,有朋友忍不住趕緊來嘗一嘗,連稱奶香味濃鬆軟,好吃好吃。
12/13 有位來自烏魯木齊的朋友帶來了天山的辣椒絲,裹在饢裡一起吃,並分給大家,讓第一次這說吃饢的朋友說這簡直是人間美味,一位南方朋友吃完後,還非要買這樣的辣椒醬。
13/13 據介紹,因配料不同,新疆饢有50餘種,味道差別不大,但也小有區別。在那拉提草原景區裡吃過一種酥油饢,10元一個,倒吃出了麵包味道。
2018-10-2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