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10 個回答
大国布衣
2019-07-13

劉備自夷陵之戰慘敗後便一病不起,自知不久於人世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授命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諸軍事,並留下鎮守永安,劉備這一安排到底暗含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丞相諸葛亮呢?


劉備自夷陵之戰慘敗後便一病不起,自知不久於人世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授命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諸軍事,並留下鎮守永安,劉備這一安排到底暗含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丞相諸葛亮呢?




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顧命輔佐幼主劉禪,當時蜀漢人才濟濟,作為前益州刺史劉璋老部下的李嚴為什麼會受到劉備重用,成為和諸葛亮齊平的託孤重臣,而且還統領內外諸軍事,手握蜀漢軍事大權,劉備這一安排到底有何用意,個人分析,有以下三點原因:


劉備自夷陵之戰慘敗後便一病不起,自知不久於人世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授命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諸軍事,並留下鎮守永安,劉備這一安排到底暗含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丞相諸葛亮呢?




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顧命輔佐幼主劉禪,當時蜀漢人才濟濟,作為前益州刺史劉璋老部下的李嚴為什麼會受到劉備重用,成為和諸葛亮齊平的託孤重臣,而且還統領內外諸軍事,手握蜀漢軍事大權,劉備這一安排到底有何用意,個人分析,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分權,將相相互制衡

劉備去世的時候,劉禪才十六歲,少年天子,政治閱歷淺薄,一旦臣下做大,以劉禪的能力是斷難駕馭控制的。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臨終前召諸葛亮到白帝城,於病榻前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表面意思很明白,若嗣子劉禪無治國安邦的本事,諸葛亮可以取代他統治蜀地,但這句話真是劉備的心裡意思嗎?

其實,此話不過是劉備旁敲側擊,提醒諸葛亮不要打改朝換代的主意,當然諸葛亮也不會那麼做。但從這一句話足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並非事無具細皆委之,他在臨終前的這一安排,恰恰是為了防止諸葛亮獨攬大權威脅到劉禪的統治,將李嚴和諸葛亮同受顧命,並委以統領內外諸軍事的重職,正是為了防止諸葛亮集權,成為第二個霍光威脅到劉禪的統治。


劉備自夷陵之戰慘敗後便一病不起,自知不久於人世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授命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諸軍事,並留下鎮守永安,劉備這一安排到底暗含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丞相諸葛亮呢?




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顧命輔佐幼主劉禪,當時蜀漢人才濟濟,作為前益州刺史劉璋老部下的李嚴為什麼會受到劉備重用,成為和諸葛亮齊平的託孤重臣,而且還統領內外諸軍事,手握蜀漢軍事大權,劉備這一安排到底有何用意,個人分析,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分權,將相相互制衡

劉備去世的時候,劉禪才十六歲,少年天子,政治閱歷淺薄,一旦臣下做大,以劉禪的能力是斷難駕馭控制的。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臨終前召諸葛亮到白帝城,於病榻前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表面意思很明白,若嗣子劉禪無治國安邦的本事,諸葛亮可以取代他統治蜀地,但這句話真是劉備的心裡意思嗎?

其實,此話不過是劉備旁敲側擊,提醒諸葛亮不要打改朝換代的主意,當然諸葛亮也不會那麼做。但從這一句話足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並非事無具細皆委之,他在臨終前的這一安排,恰恰是為了防止諸葛亮獨攬大權威脅到劉禪的統治,將李嚴和諸葛亮同受顧命,並委以統領內外諸軍事的重職,正是為了防止諸葛亮集權,成為第二個霍光威脅到劉禪的統治。




二:李嚴有將帥之才,且又是益州老臣,託孤於他,蜀中無人反對

李嚴原為益州刺史劉璋的部下,初任成都縣令,劉備入屬時,鎮守綿竹的李嚴率部投降,劉備對他深為器重,出任犍為太守。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人為患郪縣,有眾數萬人殺向資中縣。時劉備在漢中,李嚴不等劉備發兵,隨即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餘人等都四散逃命,回家為民。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敗逃。由此可見李嚴確實是個忠勇有謀的將才。

李嚴作為原劉璋舊部,是原益州集團的核心人物,且文功武略都非常出色,最重要的是,李嚴對劉備非常忠心,由李嚴總攬軍權,可謂再適合不過。


劉備自夷陵之戰慘敗後便一病不起,自知不久於人世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授命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諸軍事,並留下鎮守永安,劉備這一安排到底暗含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丞相諸葛亮呢?




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顧命輔佐幼主劉禪,當時蜀漢人才濟濟,作為前益州刺史劉璋老部下的李嚴為什麼會受到劉備重用,成為和諸葛亮齊平的託孤重臣,而且還統領內外諸軍事,手握蜀漢軍事大權,劉備這一安排到底有何用意,個人分析,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分權,將相相互制衡

劉備去世的時候,劉禪才十六歲,少年天子,政治閱歷淺薄,一旦臣下做大,以劉禪的能力是斷難駕馭控制的。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臨終前召諸葛亮到白帝城,於病榻前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表面意思很明白,若嗣子劉禪無治國安邦的本事,諸葛亮可以取代他統治蜀地,但這句話真是劉備的心裡意思嗎?

其實,此話不過是劉備旁敲側擊,提醒諸葛亮不要打改朝換代的主意,當然諸葛亮也不會那麼做。但從這一句話足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並非事無具細皆委之,他在臨終前的這一安排,恰恰是為了防止諸葛亮獨攬大權威脅到劉禪的統治,將李嚴和諸葛亮同受顧命,並委以統領內外諸軍事的重職,正是為了防止諸葛亮集權,成為第二個霍光威脅到劉禪的統治。




二:李嚴有將帥之才,且又是益州老臣,託孤於他,蜀中無人反對

李嚴原為益州刺史劉璋的部下,初任成都縣令,劉備入屬時,鎮守綿竹的李嚴率部投降,劉備對他深為器重,出任犍為太守。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人為患郪縣,有眾數萬人殺向資中縣。時劉備在漢中,李嚴不等劉備發兵,隨即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餘人等都四散逃命,回家為民。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敗逃。由此可見李嚴確實是個忠勇有謀的將才。

李嚴作為原劉璋舊部,是原益州集團的核心人物,且文功武略都非常出色,最重要的是,李嚴對劉備非常忠心,由李嚴總攬軍權,可謂再適合不過。




三:以李嚴為託孤重臣,可令原益州集團的人心悅誠服,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

所謂的原益州集團,是指益州刺史劉璋的舊部,這些人雖然大部投降了劉備,但因為是土生蜀地官僚,畢竟與劉備所帶來的北方官員有所區別。法正死後,李嚴成為原益州集團的核心人物,劉備知人善任,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那一套,所以原劉璋部下大都得到任用。以諸葛亮、李嚴為託孤重臣,正是為了平衡益州集團和荊州集團兩大官僚集團的利益。這可令原益州集團的官員心悅誠服,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不過李嚴後來的表現卻顯然讓九泉之下的劉備大失所望。他一再阻擾諸葛亮北伐,還想要五個郡設巴州以他自己出任巴州刺史;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受九錫大禮,被諸葛亮加以駁斥,二人因此嫌隙漸生。231年蜀軍北伐,李嚴因為督運糧草不濟,至使北伐功敗垂成,反怪罪諸葛亮北伐於國不利,李嚴最終被廢為平民。

无笔史官
2019-02-02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託孤大臣共有兩位,一是李嚴,一是諸葛亮。劉備將內外兵權交給了李嚴。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得力謀士,卻沒有得到兵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託孤大臣共有兩位,一是李嚴,一是諸葛亮。劉備將內外兵權交給了李嚴。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得力謀士,卻沒有得到兵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平衡丞相權力,防止伊霍之亂。

首先,根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在白帝託孤之前,諸葛亮已經貴為蜀漢的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果再將內外軍權交給諸葛亮,就會使得丞相權力過重,後主劉禪就會大權旁落。這是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託孤大臣共有兩位,一是李嚴,一是諸葛亮。劉備將內外兵權交給了李嚴。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得力謀士,卻沒有得到兵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平衡丞相權力,防止伊霍之亂。

首先,根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在白帝託孤之前,諸葛亮已經貴為蜀漢的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果再將內外軍權交給諸葛亮,就會使得丞相權力過重,後主劉禪就會大權旁落。這是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縱觀前朝託孤的先例,若是將大權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自然會對皇權專制造成威脅,因此,分權制衡,防止臣下權力過大才是穩固皇權的正確做法。

當年漢武帝託孤之時,正是由於託孤忠臣霍光的權力過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導致了霍光有了總攬朝政,甚至廢黜皇帝的權力,海昏侯劉賀就是被霍光所廢。劉賀再怎麼昏庸無能,也是皇帝的順位繼承人啊!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託孤大臣共有兩位,一是李嚴,一是諸葛亮。劉備將內外兵權交給了李嚴。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得力謀士,卻沒有得到兵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平衡丞相權力,防止伊霍之亂。

首先,根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在白帝託孤之前,諸葛亮已經貴為蜀漢的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果再將內外軍權交給諸葛亮,就會使得丞相權力過重,後主劉禪就會大權旁落。這是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縱觀前朝託孤的先例,若是將大權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自然會對皇權專制造成威脅,因此,分權制衡,防止臣下權力過大才是穩固皇權的正確做法。

當年漢武帝託孤之時,正是由於託孤忠臣霍光的權力過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導致了霍光有了總攬朝政,甚至廢黜皇帝的權力,海昏侯劉賀就是被霍光所廢。劉賀再怎麼昏庸無能,也是皇帝的順位繼承人啊!

才繼位幾十天就被一個權臣廢黜了,霍光還算忠心,生前沒有謀反,若是換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漢朝基業難免不保,後來的王莽就是一個例子,這是為後世王朝深深忌憚的。

劉備自然精通帝王之術,只有將大權分散才能保證皇位永續。諸葛亮掌握政事,卻沒有軍權,李嚴掌握軍權,卻被安排在遠離首都的永安,這正是劉備託孤的智慧所在!

二、李嚴軍事才能突出。

李嚴本是劉璋部下一個護軍,在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投降劉備,成為劉備的副將。在郪縣盜賊馬秦、高勝率軍起義時,李嚴當機立斷,僅憑自己手中區區5000人馬擊退了上萬叛軍,並擊殺馬秦、高勝。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託孤大臣共有兩位,一是李嚴,一是諸葛亮。劉備將內外兵權交給了李嚴。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得力謀士,卻沒有得到兵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平衡丞相權力,防止伊霍之亂。

首先,根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在白帝託孤之前,諸葛亮已經貴為蜀漢的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果再將內外軍權交給諸葛亮,就會使得丞相權力過重,後主劉禪就會大權旁落。這是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縱觀前朝託孤的先例,若是將大權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自然會對皇權專制造成威脅,因此,分權制衡,防止臣下權力過大才是穩固皇權的正確做法。

當年漢武帝託孤之時,正是由於託孤忠臣霍光的權力過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導致了霍光有了總攬朝政,甚至廢黜皇帝的權力,海昏侯劉賀就是被霍光所廢。劉賀再怎麼昏庸無能,也是皇帝的順位繼承人啊!

才繼位幾十天就被一個權臣廢黜了,霍光還算忠心,生前沒有謀反,若是換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漢朝基業難免不保,後來的王莽就是一個例子,這是為後世王朝深深忌憚的。

劉備自然精通帝王之術,只有將大權分散才能保證皇位永續。諸葛亮掌握政事,卻沒有軍權,李嚴掌握軍權,卻被安排在遠離首都的永安,這正是劉備託孤的智慧所在!

二、李嚴軍事才能突出。

李嚴本是劉璋部下一個護軍,在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投降劉備,成為劉備的副將。在郪縣盜賊馬秦、高勝率軍起義時,李嚴當機立斷,僅憑自己手中區區5000人馬擊退了上萬叛軍,並擊殺馬秦、高勝。

幾年後,越巂郡叛軍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擊退叛軍。李嚴英勇果敢的軍事才能被劉備所看中,於是被加封為輔漢將軍,此後更是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再加之劉備託孤之時,許多蜀漢老將如關羽,張飛等都以去世;夷陵之戰劉備險些被擒,蜀軍幾乎全軍覆沒,蜀國的軍事實力受到了不小的打擊,軍事人才有緊缺的趨勢,因此,李嚴就逐漸走到前臺,擔當起掌管軍務的重任。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託孤大臣共有兩位,一是李嚴,一是諸葛亮。劉備將內外兵權交給了李嚴。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得力謀士,卻沒有得到兵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平衡丞相權力,防止伊霍之亂。

首先,根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在白帝託孤之前,諸葛亮已經貴為蜀漢的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果再將內外軍權交給諸葛亮,就會使得丞相權力過重,後主劉禪就會大權旁落。這是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縱觀前朝託孤的先例,若是將大權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自然會對皇權專制造成威脅,因此,分權制衡,防止臣下權力過大才是穩固皇權的正確做法。

當年漢武帝託孤之時,正是由於託孤忠臣霍光的權力過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導致了霍光有了總攬朝政,甚至廢黜皇帝的權力,海昏侯劉賀就是被霍光所廢。劉賀再怎麼昏庸無能,也是皇帝的順位繼承人啊!

才繼位幾十天就被一個權臣廢黜了,霍光還算忠心,生前沒有謀反,若是換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漢朝基業難免不保,後來的王莽就是一個例子,這是為後世王朝深深忌憚的。

劉備自然精通帝王之術,只有將大權分散才能保證皇位永續。諸葛亮掌握政事,卻沒有軍權,李嚴掌握軍權,卻被安排在遠離首都的永安,這正是劉備託孤的智慧所在!

二、李嚴軍事才能突出。

李嚴本是劉璋部下一個護軍,在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投降劉備,成為劉備的副將。在郪縣盜賊馬秦、高勝率軍起義時,李嚴當機立斷,僅憑自己手中區區5000人馬擊退了上萬叛軍,並擊殺馬秦、高勝。

幾年後,越巂郡叛軍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擊退叛軍。李嚴英勇果敢的軍事才能被劉備所看中,於是被加封為輔漢將軍,此後更是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再加之劉備託孤之時,許多蜀漢老將如關羽,張飛等都以去世;夷陵之戰劉備險些被擒,蜀軍幾乎全軍覆沒,蜀國的軍事實力受到了不小的打擊,軍事人才有緊缺的趨勢,因此,李嚴就逐漸走到前臺,擔當起掌管軍務的重任。

難道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行嗎?不好意思,在劉備眼裡,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確實不行。在劉備入川時,重用的謀士主要是法正和龐統;在劉備進攻漢中時,跟隨他的謀士主要是法正,此時諸葛亮只負責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在法正死後,諸葛亮才被調到前線,協理軍務。

劉備曾經告訴過諸葛亮馬謖打仗不行,諸葛亮不信,結果馬謖失街亭,這正印證了劉備生前對諸葛亮的判斷。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幾乎很少統兵打仗,軍事經驗很少,主要管理的是內政和外交,因此,諸葛亮並不是管理軍務的最佳人選,軍權自然交到了李嚴手裡。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託孤大臣共有兩位,一是李嚴,一是諸葛亮。劉備將內外兵權交給了李嚴。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得力謀士,卻沒有得到兵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平衡丞相權力,防止伊霍之亂。

首先,根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在白帝託孤之前,諸葛亮已經貴為蜀漢的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果再將內外軍權交給諸葛亮,就會使得丞相權力過重,後主劉禪就會大權旁落。這是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縱觀前朝託孤的先例,若是將大權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自然會對皇權專制造成威脅,因此,分權制衡,防止臣下權力過大才是穩固皇權的正確做法。

當年漢武帝託孤之時,正是由於託孤忠臣霍光的權力過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導致了霍光有了總攬朝政,甚至廢黜皇帝的權力,海昏侯劉賀就是被霍光所廢。劉賀再怎麼昏庸無能,也是皇帝的順位繼承人啊!

才繼位幾十天就被一個權臣廢黜了,霍光還算忠心,生前沒有謀反,若是換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漢朝基業難免不保,後來的王莽就是一個例子,這是為後世王朝深深忌憚的。

劉備自然精通帝王之術,只有將大權分散才能保證皇位永續。諸葛亮掌握政事,卻沒有軍權,李嚴掌握軍權,卻被安排在遠離首都的永安,這正是劉備託孤的智慧所在!

二、李嚴軍事才能突出。

李嚴本是劉璋部下一個護軍,在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投降劉備,成為劉備的副將。在郪縣盜賊馬秦、高勝率軍起義時,李嚴當機立斷,僅憑自己手中區區5000人馬擊退了上萬叛軍,並擊殺馬秦、高勝。

幾年後,越巂郡叛軍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擊退叛軍。李嚴英勇果敢的軍事才能被劉備所看中,於是被加封為輔漢將軍,此後更是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再加之劉備託孤之時,許多蜀漢老將如關羽,張飛等都以去世;夷陵之戰劉備險些被擒,蜀軍幾乎全軍覆沒,蜀國的軍事實力受到了不小的打擊,軍事人才有緊缺的趨勢,因此,李嚴就逐漸走到前臺,擔當起掌管軍務的重任。

難道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行嗎?不好意思,在劉備眼裡,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確實不行。在劉備入川時,重用的謀士主要是法正和龐統;在劉備進攻漢中時,跟隨他的謀士主要是法正,此時諸葛亮只負責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在法正死後,諸葛亮才被調到前線,協理軍務。

劉備曾經告訴過諸葛亮馬謖打仗不行,諸葛亮不信,結果馬謖失街亭,這正印證了劉備生前對諸葛亮的判斷。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幾乎很少統兵打仗,軍事經驗很少,主要管理的是內政和外交,因此,諸葛亮並不是管理軍務的最佳人選,軍權自然交到了李嚴手裡。

三、照顧蜀地士族集團利益。

李嚴入選託孤大臣行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照顧蜀地士族的利益。李嚴原本是蜀地軍閥劉璋的部下,劉備入川后,原本劉璋的舊部主要以大臣李嚴為首。在劉備最初入川時,由法正制定《蜀科》,由於法律太嚴,一些蜀地本地的豪強士族的利益受到了打壓,他們便消極抵抗劉備的統治。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託孤大臣共有兩位,一是李嚴,一是諸葛亮。劉備將內外兵權交給了李嚴。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得力謀士,卻沒有得到兵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平衡丞相權力,防止伊霍之亂。

首先,根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在白帝託孤之前,諸葛亮已經貴為蜀漢的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果再將內外軍權交給諸葛亮,就會使得丞相權力過重,後主劉禪就會大權旁落。這是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縱觀前朝託孤的先例,若是將大權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自然會對皇權專制造成威脅,因此,分權制衡,防止臣下權力過大才是穩固皇權的正確做法。

當年漢武帝託孤之時,正是由於託孤忠臣霍光的權力過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導致了霍光有了總攬朝政,甚至廢黜皇帝的權力,海昏侯劉賀就是被霍光所廢。劉賀再怎麼昏庸無能,也是皇帝的順位繼承人啊!

才繼位幾十天就被一個權臣廢黜了,霍光還算忠心,生前沒有謀反,若是換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漢朝基業難免不保,後來的王莽就是一個例子,這是為後世王朝深深忌憚的。

劉備自然精通帝王之術,只有將大權分散才能保證皇位永續。諸葛亮掌握政事,卻沒有軍權,李嚴掌握軍權,卻被安排在遠離首都的永安,這正是劉備託孤的智慧所在!

二、李嚴軍事才能突出。

李嚴本是劉璋部下一個護軍,在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投降劉備,成為劉備的副將。在郪縣盜賊馬秦、高勝率軍起義時,李嚴當機立斷,僅憑自己手中區區5000人馬擊退了上萬叛軍,並擊殺馬秦、高勝。

幾年後,越巂郡叛軍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擊退叛軍。李嚴英勇果敢的軍事才能被劉備所看中,於是被加封為輔漢將軍,此後更是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再加之劉備託孤之時,許多蜀漢老將如關羽,張飛等都以去世;夷陵之戰劉備險些被擒,蜀軍幾乎全軍覆沒,蜀國的軍事實力受到了不小的打擊,軍事人才有緊缺的趨勢,因此,李嚴就逐漸走到前臺,擔當起掌管軍務的重任。

難道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行嗎?不好意思,在劉備眼裡,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確實不行。在劉備入川時,重用的謀士主要是法正和龐統;在劉備進攻漢中時,跟隨他的謀士主要是法正,此時諸葛亮只負責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在法正死後,諸葛亮才被調到前線,協理軍務。

劉備曾經告訴過諸葛亮馬謖打仗不行,諸葛亮不信,結果馬謖失街亭,這正印證了劉備生前對諸葛亮的判斷。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幾乎很少統兵打仗,軍事經驗很少,主要管理的是內政和外交,因此,諸葛亮並不是管理軍務的最佳人選,軍權自然交到了李嚴手裡。

三、照顧蜀地士族集團利益。

李嚴入選託孤大臣行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照顧蜀地士族的利益。李嚴原本是蜀地軍閥劉璋的部下,劉備入川后,原本劉璋的舊部主要以大臣李嚴為首。在劉備最初入川時,由法正制定《蜀科》,由於法律太嚴,一些蜀地本地的豪強士族的利益受到了打壓,他們便消極抵抗劉備的統治。

為了照顧地方士族的利益,穩固並擴大自己的執政基礎,劉備命令李嚴,諸葛亮等人重新制定《蜀科》,由於李嚴是劉璋的舊部,深知蜀地風土人情,因此,新制定的法律照顧到了蜀地豪強的利益,受到了他們的擁護。

在夷陵之戰失敗後,戰略要地荊州失去,南郡太守糜芳叛漢歸吳。剛剛穩定不久的蜀漢多地爆發起義和反叛,蜀國有搖搖欲墜之勢。在託孤之時,劉備也考慮到了照顧劉璋舊部的利益和情緒,以便自己死後能夠維持局勢。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託孤大臣共有兩位,一是李嚴,一是諸葛亮。劉備將內外兵權交給了李嚴。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得力謀士,卻沒有得到兵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平衡丞相權力,防止伊霍之亂。

首先,根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在白帝託孤之前,諸葛亮已經貴為蜀漢的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果再將內外軍權交給諸葛亮,就會使得丞相權力過重,後主劉禪就會大權旁落。這是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縱觀前朝託孤的先例,若是將大權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自然會對皇權專制造成威脅,因此,分權制衡,防止臣下權力過大才是穩固皇權的正確做法。

當年漢武帝託孤之時,正是由於託孤忠臣霍光的權力過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導致了霍光有了總攬朝政,甚至廢黜皇帝的權力,海昏侯劉賀就是被霍光所廢。劉賀再怎麼昏庸無能,也是皇帝的順位繼承人啊!

才繼位幾十天就被一個權臣廢黜了,霍光還算忠心,生前沒有謀反,若是換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漢朝基業難免不保,後來的王莽就是一個例子,這是為後世王朝深深忌憚的。

劉備自然精通帝王之術,只有將大權分散才能保證皇位永續。諸葛亮掌握政事,卻沒有軍權,李嚴掌握軍權,卻被安排在遠離首都的永安,這正是劉備託孤的智慧所在!

二、李嚴軍事才能突出。

李嚴本是劉璋部下一個護軍,在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投降劉備,成為劉備的副將。在郪縣盜賊馬秦、高勝率軍起義時,李嚴當機立斷,僅憑自己手中區區5000人馬擊退了上萬叛軍,並擊殺馬秦、高勝。

幾年後,越巂郡叛軍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擊退叛軍。李嚴英勇果敢的軍事才能被劉備所看中,於是被加封為輔漢將軍,此後更是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再加之劉備託孤之時,許多蜀漢老將如關羽,張飛等都以去世;夷陵之戰劉備險些被擒,蜀軍幾乎全軍覆沒,蜀國的軍事實力受到了不小的打擊,軍事人才有緊缺的趨勢,因此,李嚴就逐漸走到前臺,擔當起掌管軍務的重任。

難道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行嗎?不好意思,在劉備眼裡,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確實不行。在劉備入川時,重用的謀士主要是法正和龐統;在劉備進攻漢中時,跟隨他的謀士主要是法正,此時諸葛亮只負責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在法正死後,諸葛亮才被調到前線,協理軍務。

劉備曾經告訴過諸葛亮馬謖打仗不行,諸葛亮不信,結果馬謖失街亭,這正印證了劉備生前對諸葛亮的判斷。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幾乎很少統兵打仗,軍事經驗很少,主要管理的是內政和外交,因此,諸葛亮並不是管理軍務的最佳人選,軍權自然交到了李嚴手裡。

三、照顧蜀地士族集團利益。

李嚴入選託孤大臣行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照顧蜀地士族的利益。李嚴原本是蜀地軍閥劉璋的部下,劉備入川后,原本劉璋的舊部主要以大臣李嚴為首。在劉備最初入川時,由法正制定《蜀科》,由於法律太嚴,一些蜀地本地的豪強士族的利益受到了打壓,他們便消極抵抗劉備的統治。

為了照顧地方士族的利益,穩固並擴大自己的執政基礎,劉備命令李嚴,諸葛亮等人重新制定《蜀科》,由於李嚴是劉璋的舊部,深知蜀地風土人情,因此,新制定的法律照顧到了蜀地豪強的利益,受到了他們的擁護。

在夷陵之戰失敗後,戰略要地荊州失去,南郡太守糜芳叛漢歸吳。剛剛穩定不久的蜀漢多地爆發起義和反叛,蜀國有搖搖欲墜之勢。在託孤之時,劉備也考慮到了照顧劉璋舊部的利益和情緒,以便自己死後能夠維持局勢。

可劉備還是高估了李嚴的軍事能力,低估了諸葛亮的忠心。劉備死後,李嚴在北伐之事上推諉怠慢,只想著升官加爵,後來因為管理糧草不力,被貶為庶人。而諸葛亮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忘先帝囑託,儘管無力迴天,仍被後人傳頌!

作者:夏陽太史

唯恋无名
2019-06-29

劉備白帝城託孤,一共託了兩個人“李嚴”“諸葛亮”。其中,李嚴掌握軍權,而諸葛亮則管理蜀國內外事物。

劉備白帝城託孤,一共託了兩個人“李嚴”“諸葛亮”。其中,李嚴掌握軍權,而諸葛亮則管理蜀國內外事物。


作為劉備的智囊,劉備為何不把兵權給諸葛亮呢?

原因如下:

一:權力的制衡: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智囊,平時,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但,其內心還是對諸葛亮有所顧忌的。

劉備深知“功高蓋主”四字含義。一但,諸葛亮掌握軍權,那整個蜀國就無人可以制衡他。如果,諸葛亮有異心,那蜀國就可能易主。因為,無論如何,都需要一人來制衡諸葛亮。

劉備白帝城託孤,一共託了兩個人“李嚴”“諸葛亮”。其中,李嚴掌握軍權,而諸葛亮則管理蜀國內外事物。


作為劉備的智囊,劉備為何不把兵權給諸葛亮呢?

原因如下:

一:權力的制衡: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智囊,平時,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但,其內心還是對諸葛亮有所顧忌的。

劉備深知“功高蓋主”四字含義。一但,諸葛亮掌握軍權,那整個蜀國就無人可以制衡他。如果,諸葛亮有異心,那蜀國就可能易主。因為,無論如何,都需要一人來制衡諸葛亮。


二: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是神人,借東風,空城計。然,現實是,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

從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再到二出岐山時,糧草不足,每一次都可以發現,諸葛亮在軍事方面不怎麼突出。

劉備白帝城託孤,一共託了兩個人“李嚴”“諸葛亮”。其中,李嚴掌握軍權,而諸葛亮則管理蜀國內外事物。


作為劉備的智囊,劉備為何不把兵權給諸葛亮呢?

原因如下:

一:權力的制衡: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智囊,平時,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但,其內心還是對諸葛亮有所顧忌的。

劉備深知“功高蓋主”四字含義。一但,諸葛亮掌握軍權,那整個蜀國就無人可以制衡他。如果,諸葛亮有異心,那蜀國就可能易主。因為,無論如何,都需要一人來制衡諸葛亮。


二: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是神人,借東風,空城計。然,現實是,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

從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再到二出岐山時,糧草不足,每一次都可以發現,諸葛亮在軍事方面不怎麼突出。


反觀李嚴,軍事才能則優秀很多。當年,曹操,劉備在漢中大戰,馬秦、高勝帶數萬軍隊偷襲劉備。當時,劉備和曹操打仗,無兵可用。危機時刻,李嚴帶著五千軍隊抵擋馬秦、高勝。

面對數倍於自己的軍隊,李嚴冷靜應對。不僅大敗了敵人,還殺了馬秦、高勝二人。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在軍事方面,李嚴還是強於諸葛亮的。

劉備白帝城託孤,一共託了兩個人“李嚴”“諸葛亮”。其中,李嚴掌握軍權,而諸葛亮則管理蜀國內外事物。


作為劉備的智囊,劉備為何不把兵權給諸葛亮呢?

原因如下:

一:權力的制衡: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智囊,平時,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但,其內心還是對諸葛亮有所顧忌的。

劉備深知“功高蓋主”四字含義。一但,諸葛亮掌握軍權,那整個蜀國就無人可以制衡他。如果,諸葛亮有異心,那蜀國就可能易主。因為,無論如何,都需要一人來制衡諸葛亮。


二: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是神人,借東風,空城計。然,現實是,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

從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再到二出岐山時,糧草不足,每一次都可以發現,諸葛亮在軍事方面不怎麼突出。


反觀李嚴,軍事才能則優秀很多。當年,曹操,劉備在漢中大戰,馬秦、高勝帶數萬軍隊偷襲劉備。當時,劉備和曹操打仗,無兵可用。危機時刻,李嚴帶著五千軍隊抵擋馬秦、高勝。

面對數倍於自己的軍隊,李嚴冷靜應對。不僅大敗了敵人,還殺了馬秦、高勝二人。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在軍事方面,李嚴還是強於諸葛亮的。


老話說“扶不起的阿斗”。對於這個兒子,劉備也是費勁心思。軍事方面,李嚴可以輔助,政治方面,諸葛亮可以幫忙。但,事事難料。最後,諸葛亮和李嚴反目。李嚴被貶職,而諸葛亮手握大權。

杨角风发作
2019-07-23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這兩個人在劉氏政權中的地位,因為諸葛亮已是婦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李嚴。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這兩個人在劉氏政權中的地位,因為諸葛亮已是婦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李嚴。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但是李嚴和諸葛亮不一樣,他以前在劉表手下幹活。後來投奔劉璋,雖然換了主子,但是劉璋非常器重李嚴,甚至還任命他為護軍,在綿竹一帶對抗劉備。

但是李嚴直接投降再次認劉備為主,同劉備一起平定成都。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和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五個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變了益州法不威、德不舉、刑不嚴的禍根。

可以說李嚴是構建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的重臣之一。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李嚴坐守後方,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謀反,聲勢浩大參與人數過萬,一路攻取打到了資中縣。此時劉備戰事吃緊,沒有餘力顧及鎮壓之事,而李嚴僅僅率領半數於對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討伐,直接將謀反的馬秦、高勝等人一併擒殺。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軍圍攻新道縣,救火隊長同樣是李嚴,高定兵敗逃走以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

我們可以看出李嚴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認為李嚴僅僅是一個將才那你就錯了,他在犍為任職太守的時候,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可以說李嚴在內政方面也有些許的才華。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這兩個人在劉氏政權中的地位,因為諸葛亮已是婦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李嚴。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但是李嚴和諸葛亮不一樣,他以前在劉表手下幹活。後來投奔劉璋,雖然換了主子,但是劉璋非常器重李嚴,甚至還任命他為護軍,在綿竹一帶對抗劉備。

但是李嚴直接投降再次認劉備為主,同劉備一起平定成都。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和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五個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變了益州法不威、德不舉、刑不嚴的禍根。

可以說李嚴是構建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的重臣之一。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李嚴坐守後方,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謀反,聲勢浩大參與人數過萬,一路攻取打到了資中縣。此時劉備戰事吃緊,沒有餘力顧及鎮壓之事,而李嚴僅僅率領半數於對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討伐,直接將謀反的馬秦、高勝等人一併擒殺。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軍圍攻新道縣,救火隊長同樣是李嚴,高定兵敗逃走以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

我們可以看出李嚴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認為李嚴僅僅是一個將才那你就錯了,他在犍為任職太守的時候,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可以說李嚴在內政方面也有些許的才華。

李嚴功勞不小,但是遠遠沒有到達和諸葛亮齊名的地步,但是為什麼劉備要託孤於他呢?並且軍事重權交給了李嚴,只讓諸葛亮主持內政。有很多人猜測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怕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但是我認為恰恰相反,劉備其實是非常信任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嚴,你且聽我慢慢說來。

劉備入蜀以後,以劉備為核心的荊州集團取代了以劉璋為首的東州集團(法正、李嚴、孟達、吳懿等人)。除了以上兩個政治團體以外,還有本地貴族豪紳所代表的益州集團。東洲集團和益州集團一直就不對付,但是劉璋靠著法正、李嚴等人維持著統治。

劉備作為第三方進入益州,致使劉璋的東洲集團出現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嚴、法正等人是前者。劉備奪取西川后還聽取法正建議娶了吳懿的妹妹,這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以穩住自己在這裡的腳跟。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外來統治者,人家本地的貴族豪紳本來就對劉璋虎視眈眈,劉備取代劉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為何還會有人頻頻造反呢?

所以遏制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們打交道的東洲集團,事實也證明劉備是對的,李嚴的確阻止了多起反叛實力。

所以劉備之所以託孤給李嚴,一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二是要靠李嚴這些人解決內患。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這兩個人在劉氏政權中的地位,因為諸葛亮已是婦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李嚴。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但是李嚴和諸葛亮不一樣,他以前在劉表手下幹活。後來投奔劉璋,雖然換了主子,但是劉璋非常器重李嚴,甚至還任命他為護軍,在綿竹一帶對抗劉備。

但是李嚴直接投降再次認劉備為主,同劉備一起平定成都。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和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五個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變了益州法不威、德不舉、刑不嚴的禍根。

可以說李嚴是構建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的重臣之一。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李嚴坐守後方,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謀反,聲勢浩大參與人數過萬,一路攻取打到了資中縣。此時劉備戰事吃緊,沒有餘力顧及鎮壓之事,而李嚴僅僅率領半數於對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討伐,直接將謀反的馬秦、高勝等人一併擒殺。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軍圍攻新道縣,救火隊長同樣是李嚴,高定兵敗逃走以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

我們可以看出李嚴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認為李嚴僅僅是一個將才那你就錯了,他在犍為任職太守的時候,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可以說李嚴在內政方面也有些許的才華。

李嚴功勞不小,但是遠遠沒有到達和諸葛亮齊名的地步,但是為什麼劉備要託孤於他呢?並且軍事重權交給了李嚴,只讓諸葛亮主持內政。有很多人猜測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怕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但是我認為恰恰相反,劉備其實是非常信任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嚴,你且聽我慢慢說來。

劉備入蜀以後,以劉備為核心的荊州集團取代了以劉璋為首的東州集團(法正、李嚴、孟達、吳懿等人)。除了以上兩個政治團體以外,還有本地貴族豪紳所代表的益州集團。東洲集團和益州集團一直就不對付,但是劉璋靠著法正、李嚴等人維持著統治。

劉備作為第三方進入益州,致使劉璋的東洲集團出現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嚴、法正等人是前者。劉備奪取西川后還聽取法正建議娶了吳懿的妹妹,這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以穩住自己在這裡的腳跟。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外來統治者,人家本地的貴族豪紳本來就對劉璋虎視眈眈,劉備取代劉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為何還會有人頻頻造反呢?

所以遏制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們打交道的東洲集團,事實也證明劉備是對的,李嚴的確阻止了多起反叛實力。

所以劉備之所以託孤給李嚴,一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二是要靠李嚴這些人解決內患。

但是劉備用他卻不信他,我們可以看出來表面上是兩位託孤大臣,但是兩個人的分量是不對等的。諸葛亮無論是權利地位還是人心所向都壓著李嚴一頭,劉備都想好了,如果李嚴有謀反的意圖就讓諸葛亮及時扼殺在搖籃中。

自古以來的確有君王為了維護自己的宗室統治,託孤多位大臣讓他們互相牽制,但是被託孤的大臣往往應該是權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們上面也說了諸葛亮穩壓李嚴一頭,這正說明劉備壓根就沒想讓他們互相牽制,就是讓諸葛亮看住了當時以李嚴為代表的東洲集團。

諸葛亮陪著劉備一路走來建立蜀國,為了興漢鞠躬盡瘁,而李嚴是背叛劉璋的降臣,劉備是做君王的人,該防著誰他肯定心裡能沒有底嗎?諸葛亮扳倒李嚴以後獨攬大權,直到死也沒有逼劉禪讓位。

話說到這,我們回到問題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這兩個人在劉氏政權中的地位,因為諸葛亮已是婦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李嚴。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但是李嚴和諸葛亮不一樣,他以前在劉表手下幹活。後來投奔劉璋,雖然換了主子,但是劉璋非常器重李嚴,甚至還任命他為護軍,在綿竹一帶對抗劉備。

但是李嚴直接投降再次認劉備為主,同劉備一起平定成都。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和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五個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變了益州法不威、德不舉、刑不嚴的禍根。

可以說李嚴是構建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的重臣之一。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李嚴坐守後方,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謀反,聲勢浩大參與人數過萬,一路攻取打到了資中縣。此時劉備戰事吃緊,沒有餘力顧及鎮壓之事,而李嚴僅僅率領半數於對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討伐,直接將謀反的馬秦、高勝等人一併擒殺。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軍圍攻新道縣,救火隊長同樣是李嚴,高定兵敗逃走以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

我們可以看出李嚴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認為李嚴僅僅是一個將才那你就錯了,他在犍為任職太守的時候,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可以說李嚴在內政方面也有些許的才華。

李嚴功勞不小,但是遠遠沒有到達和諸葛亮齊名的地步,但是為什麼劉備要託孤於他呢?並且軍事重權交給了李嚴,只讓諸葛亮主持內政。有很多人猜測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怕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但是我認為恰恰相反,劉備其實是非常信任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嚴,你且聽我慢慢說來。

劉備入蜀以後,以劉備為核心的荊州集團取代了以劉璋為首的東州集團(法正、李嚴、孟達、吳懿等人)。除了以上兩個政治團體以外,還有本地貴族豪紳所代表的益州集團。東洲集團和益州集團一直就不對付,但是劉璋靠著法正、李嚴等人維持著統治。

劉備作為第三方進入益州,致使劉璋的東洲集團出現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嚴、法正等人是前者。劉備奪取西川后還聽取法正建議娶了吳懿的妹妹,這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以穩住自己在這裡的腳跟。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外來統治者,人家本地的貴族豪紳本來就對劉璋虎視眈眈,劉備取代劉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為何還會有人頻頻造反呢?

所以遏制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們打交道的東洲集團,事實也證明劉備是對的,李嚴的確阻止了多起反叛實力。

所以劉備之所以託孤給李嚴,一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二是要靠李嚴這些人解決內患。

但是劉備用他卻不信他,我們可以看出來表面上是兩位託孤大臣,但是兩個人的分量是不對等的。諸葛亮無論是權利地位還是人心所向都壓著李嚴一頭,劉備都想好了,如果李嚴有謀反的意圖就讓諸葛亮及時扼殺在搖籃中。

自古以來的確有君王為了維護自己的宗室統治,託孤多位大臣讓他們互相牽制,但是被託孤的大臣往往應該是權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們上面也說了諸葛亮穩壓李嚴一頭,這正說明劉備壓根就沒想讓他們互相牽制,就是讓諸葛亮看住了當時以李嚴為代表的東洲集團。

諸葛亮陪著劉備一路走來建立蜀國,為了興漢鞠躬盡瘁,而李嚴是背叛劉璋的降臣,劉備是做君王的人,該防著誰他肯定心裡能沒有底嗎?諸葛亮扳倒李嚴以後獨攬大權,直到死也沒有逼劉禪讓位。

話說到這,我們回到問題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

我認為有以下幾條原因:

一、劉備夷陵敗給陸遜,國力虛弱,外患雖重,內憂更甚,怕自己死後國內矛盾爆發,萬一反叛勢力再次興起,要靠李嚴等東洲集團的人協助遏制。

二、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能承擔重任的人沒有幾個,而李嚴算是一個軍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撫東洲集團的劉璋舊部,儘可能緩解東洲集團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統一戰線。

四、諸葛亮治國雖強,但是領兵能力不如李嚴,劉備又想用李嚴,就得以諸葛亮為手、以李嚴為槍,讓手得握住槍。

劉備和曹操孫堅他們相比,起勢太晚,根就沒有扎牢,蜀國後期內部關係錯綜複雜,各個派別相互爭鬥,諸葛亮也是苦苦支撐,通過戰爭轉移內部矛盾。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這兩個人在劉氏政權中的地位,因為諸葛亮已是婦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李嚴。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但是李嚴和諸葛亮不一樣,他以前在劉表手下幹活。後來投奔劉璋,雖然換了主子,但是劉璋非常器重李嚴,甚至還任命他為護軍,在綿竹一帶對抗劉備。

但是李嚴直接投降再次認劉備為主,同劉備一起平定成都。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和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五個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變了益州法不威、德不舉、刑不嚴的禍根。

可以說李嚴是構建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的重臣之一。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李嚴坐守後方,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謀反,聲勢浩大參與人數過萬,一路攻取打到了資中縣。此時劉備戰事吃緊,沒有餘力顧及鎮壓之事,而李嚴僅僅率領半數於對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討伐,直接將謀反的馬秦、高勝等人一併擒殺。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軍圍攻新道縣,救火隊長同樣是李嚴,高定兵敗逃走以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

我們可以看出李嚴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認為李嚴僅僅是一個將才那你就錯了,他在犍為任職太守的時候,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可以說李嚴在內政方面也有些許的才華。

李嚴功勞不小,但是遠遠沒有到達和諸葛亮齊名的地步,但是為什麼劉備要託孤於他呢?並且軍事重權交給了李嚴,只讓諸葛亮主持內政。有很多人猜測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怕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但是我認為恰恰相反,劉備其實是非常信任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嚴,你且聽我慢慢說來。

劉備入蜀以後,以劉備為核心的荊州集團取代了以劉璋為首的東州集團(法正、李嚴、孟達、吳懿等人)。除了以上兩個政治團體以外,還有本地貴族豪紳所代表的益州集團。東洲集團和益州集團一直就不對付,但是劉璋靠著法正、李嚴等人維持著統治。

劉備作為第三方進入益州,致使劉璋的東洲集團出現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嚴、法正等人是前者。劉備奪取西川后還聽取法正建議娶了吳懿的妹妹,這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以穩住自己在這裡的腳跟。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外來統治者,人家本地的貴族豪紳本來就對劉璋虎視眈眈,劉備取代劉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為何還會有人頻頻造反呢?

所以遏制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們打交道的東洲集團,事實也證明劉備是對的,李嚴的確阻止了多起反叛實力。

所以劉備之所以託孤給李嚴,一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二是要靠李嚴這些人解決內患。

但是劉備用他卻不信他,我們可以看出來表面上是兩位託孤大臣,但是兩個人的分量是不對等的。諸葛亮無論是權利地位還是人心所向都壓著李嚴一頭,劉備都想好了,如果李嚴有謀反的意圖就讓諸葛亮及時扼殺在搖籃中。

自古以來的確有君王為了維護自己的宗室統治,託孤多位大臣讓他們互相牽制,但是被託孤的大臣往往應該是權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們上面也說了諸葛亮穩壓李嚴一頭,這正說明劉備壓根就沒想讓他們互相牽制,就是讓諸葛亮看住了當時以李嚴為代表的東洲集團。

諸葛亮陪著劉備一路走來建立蜀國,為了興漢鞠躬盡瘁,而李嚴是背叛劉璋的降臣,劉備是做君王的人,該防著誰他肯定心裡能沒有底嗎?諸葛亮扳倒李嚴以後獨攬大權,直到死也沒有逼劉禪讓位。

話說到這,我們回到問題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

我認為有以下幾條原因:

一、劉備夷陵敗給陸遜,國力虛弱,外患雖重,內憂更甚,怕自己死後國內矛盾爆發,萬一反叛勢力再次興起,要靠李嚴等東洲集團的人協助遏制。

二、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能承擔重任的人沒有幾個,而李嚴算是一個軍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撫東洲集團的劉璋舊部,儘可能緩解東洲集團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統一戰線。

四、諸葛亮治國雖強,但是領兵能力不如李嚴,劉備又想用李嚴,就得以諸葛亮為手、以李嚴為槍,讓手得握住槍。

劉備和曹操孫堅他們相比,起勢太晚,根就沒有扎牢,蜀國後期內部關係錯綜複雜,各個派別相互爭鬥,諸葛亮也是苦苦支撐,通過戰爭轉移內部矛盾。

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衣缽企圖力挽狂瀾,可惜已經無力迴天,蜀國作為漢朝的代表,率先退出三國爭霸的歷史舞臺。

棍哥观史
2019-06-14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近水樓臺說

其實說劉備託孤將軍權交給李嚴主要是要先於諸葛亮的,這個軍權的交付是否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劉備“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是因為李嚴本身就任職永安,劉備病臥永安宮一年之久,在感覺時日不多的最後關頭,一面召諸葛亮前往永安宮,一面先將軍權交付李嚴,這是其近水樓臺的猜測。但李嚴在一年前就劉備被拜為尚書令,這可以看作劉備對李嚴的考察,為之後的交付兵權埋下伏筆,可以說這是劉備預先就已經思慮再三的謀劃,並非是李嚴的近水樓臺。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近水樓臺說

其實說劉備託孤將軍權交給李嚴主要是要先於諸葛亮的,這個軍權的交付是否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劉備“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是因為李嚴本身就任職永安,劉備病臥永安宮一年之久,在感覺時日不多的最後關頭,一面召諸葛亮前往永安宮,一面先將軍權交付李嚴,這是其近水樓臺的猜測。但李嚴在一年前就劉備被拜為尚書令,這可以看作劉備對李嚴的考察,為之後的交付兵權埋下伏筆,可以說這是劉備預先就已經思慮再三的謀劃,並非是李嚴的近水樓臺。

那麼為何將軍權交給李嚴呢?

首先李嚴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別是軍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以本部五千兵馬平定了馬秦、高勝五萬之眾的叛亂,還成功斬了這兩位叛亂頭領;之後的高定作亂也是李嚴加以平定,也是這兩次出色的戰場發揮,讓劉備拜其為輔漢將軍,只不過李嚴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為這時候蜀國的軍事一哥是法正!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近水樓臺說

其實說劉備託孤將軍權交給李嚴主要是要先於諸葛亮的,這個軍權的交付是否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劉備“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是因為李嚴本身就任職永安,劉備病臥永安宮一年之久,在感覺時日不多的最後關頭,一面召諸葛亮前往永安宮,一面先將軍權交付李嚴,這是其近水樓臺的猜測。但李嚴在一年前就劉備被拜為尚書令,這可以看作劉備對李嚴的考察,為之後的交付兵權埋下伏筆,可以說這是劉備預先就已經思慮再三的謀劃,並非是李嚴的近水樓臺。

那麼為何將軍權交給李嚴呢?

首先李嚴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別是軍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以本部五千兵馬平定了馬秦、高勝五萬之眾的叛亂,還成功斬了這兩位叛亂頭領;之後的高定作亂也是李嚴加以平定,也是這兩次出色的戰場發揮,讓劉備拜其為輔漢將軍,只不過李嚴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為這時候蜀國的軍事一哥是法正!

  • 派系是主要原因

說到法正,就不得不說一下蜀國的政治派系,其實法正是蜀漢政權東州派的核心大佬,這個派系是劉焉入蜀的時候帶過來的,成為劉焉政治集團的骨幹,其中還有李嚴、吳懿、黃權、許靖、劉巴、孟達、董允這些名臣,從這些名單中能看出劉備是有多麼倚仗這個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漢政治體系中還有元老派,以關張趙、簡雍、孫乾、糜竺等為代表;荊襄派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等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為代表。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法正傳》

從這個派系劃分就能看出劉備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劉備最親近的勢力,文掛高層虛職,武掛高層實職,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層文職的實權分屬荊襄派與東州派,這其中穿插著“軍事高參”,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戰的軍事高參龐統與法正以及漢中之戰的絕對軍事靈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無論是劉焉時期還是劉備時期,都成為打壓的目標,他們代表著益州士紳利益,又相對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維護地方團結,如張翼這種名將也在劉備時期都沒有較高建樹。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近水樓臺說

其實說劉備託孤將軍權交給李嚴主要是要先於諸葛亮的,這個軍權的交付是否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劉備“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是因為李嚴本身就任職永安,劉備病臥永安宮一年之久,在感覺時日不多的最後關頭,一面召諸葛亮前往永安宮,一面先將軍權交付李嚴,這是其近水樓臺的猜測。但李嚴在一年前就劉備被拜為尚書令,這可以看作劉備對李嚴的考察,為之後的交付兵權埋下伏筆,可以說這是劉備預先就已經思慮再三的謀劃,並非是李嚴的近水樓臺。

那麼為何將軍權交給李嚴呢?

首先李嚴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別是軍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以本部五千兵馬平定了馬秦、高勝五萬之眾的叛亂,還成功斬了這兩位叛亂頭領;之後的高定作亂也是李嚴加以平定,也是這兩次出色的戰場發揮,讓劉備拜其為輔漢將軍,只不過李嚴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為這時候蜀國的軍事一哥是法正!

  • 派系是主要原因

說到法正,就不得不說一下蜀國的政治派系,其實法正是蜀漢政權東州派的核心大佬,這個派系是劉焉入蜀的時候帶過來的,成為劉焉政治集團的骨幹,其中還有李嚴、吳懿、黃權、許靖、劉巴、孟達、董允這些名臣,從這些名單中能看出劉備是有多麼倚仗這個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漢政治體系中還有元老派,以關張趙、簡雍、孫乾、糜竺等為代表;荊襄派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等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為代表。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法正傳》

從這個派系劃分就能看出劉備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劉備最親近的勢力,文掛高層虛職,武掛高層實職,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層文職的實權分屬荊襄派與東州派,這其中穿插著“軍事高參”,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戰的軍事高參龐統與法正以及漢中之戰的絕對軍事靈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無論是劉焉時期還是劉備時期,都成為打壓的目標,他們代表著益州士紳利益,又相對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維護地方團結,如張翼這種名將也在劉備時期都沒有較高建樹。

在權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劉備最想倚仗的就是東州派,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因為元老派與荊襄派暴露出很多問題。元老派屬於早衰問題,關張死後軍事無所依靠,元老派後輩們集體衰落,出現人才斷層;荊襄派屬於沒落與不和並存,諸葛亮是荊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緣並不太好,早期的黃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將對他並沒有親近,文臣倒是都成為諸葛亮的心腹,這與劉備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關係,治內之臣確實無法與各軍事官僚骨幹達成默契,畢竟一個是賺錢的,一個是花錢的,這種情況自古皆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而人才斷層於關羽被殺之後,荊襄地區的招賢納士人、才引進計劃宣告永久性破產。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近水樓臺說

其實說劉備託孤將軍權交給李嚴主要是要先於諸葛亮的,這個軍權的交付是否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劉備“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是因為李嚴本身就任職永安,劉備病臥永安宮一年之久,在感覺時日不多的最後關頭,一面召諸葛亮前往永安宮,一面先將軍權交付李嚴,這是其近水樓臺的猜測。但李嚴在一年前就劉備被拜為尚書令,這可以看作劉備對李嚴的考察,為之後的交付兵權埋下伏筆,可以說這是劉備預先就已經思慮再三的謀劃,並非是李嚴的近水樓臺。

那麼為何將軍權交給李嚴呢?

首先李嚴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別是軍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以本部五千兵馬平定了馬秦、高勝五萬之眾的叛亂,還成功斬了這兩位叛亂頭領;之後的高定作亂也是李嚴加以平定,也是這兩次出色的戰場發揮,讓劉備拜其為輔漢將軍,只不過李嚴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為這時候蜀國的軍事一哥是法正!

  • 派系是主要原因

說到法正,就不得不說一下蜀國的政治派系,其實法正是蜀漢政權東州派的核心大佬,這個派系是劉焉入蜀的時候帶過來的,成為劉焉政治集團的骨幹,其中還有李嚴、吳懿、黃權、許靖、劉巴、孟達、董允這些名臣,從這些名單中能看出劉備是有多麼倚仗這個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漢政治體系中還有元老派,以關張趙、簡雍、孫乾、糜竺等為代表;荊襄派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等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為代表。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法正傳》

從這個派系劃分就能看出劉備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劉備最親近的勢力,文掛高層虛職,武掛高層實職,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層文職的實權分屬荊襄派與東州派,這其中穿插著“軍事高參”,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戰的軍事高參龐統與法正以及漢中之戰的絕對軍事靈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無論是劉焉時期還是劉備時期,都成為打壓的目標,他們代表著益州士紳利益,又相對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維護地方團結,如張翼這種名將也在劉備時期都沒有較高建樹。

在權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劉備最想倚仗的就是東州派,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因為元老派與荊襄派暴露出很多問題。元老派屬於早衰問題,關張死後軍事無所依靠,元老派後輩們集體衰落,出現人才斷層;荊襄派屬於沒落與不和並存,諸葛亮是荊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緣並不太好,早期的黃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將對他並沒有親近,文臣倒是都成為諸葛亮的心腹,這與劉備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關係,治內之臣確實無法與各軍事官僚骨幹達成默契,畢竟一個是賺錢的,一個是花錢的,這種情況自古皆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而人才斷層於關羽被殺之後,荊襄地區的招賢納士人、才引進計劃宣告永久性破產。

“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三國志.許靖傳》

元老派先於荊襄派沒落,故而蜀國政權各大要職中都由荊襄派佔據,這是一個政權統治者最不願意看到的,這樣的政權架構也是其他派系最難以接受的,故而東州派與荊襄派的矛盾逐漸產生。劉備為何娶劉章的寡婦嫂子吳氏為皇后,就是為了穩定東州一派,贏得吳懿、吳班等東州大族的支持,並且許靖、劉巴這些人的官職雖皆為虛,但名分上都高於諸葛亮,這就是劉備的制衡手段,名與權是分離而設的,自古以來的厚黑政治家都是這麼幹的。

  • 劉備的理念

問題回到李嚴這裡,劉備託孤之時,李嚴是先被授予了軍事大權,隨後諸葛亮到達永安宮被託付了政治大權,併成為首輔。有人說這是劉備為了扼制諸葛亮一家獨大,其實我更認為是為了扼制荊襄派與東州派結黨。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近水樓臺說

其實說劉備託孤將軍權交給李嚴主要是要先於諸葛亮的,這個軍權的交付是否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劉備“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是因為李嚴本身就任職永安,劉備病臥永安宮一年之久,在感覺時日不多的最後關頭,一面召諸葛亮前往永安宮,一面先將軍權交付李嚴,這是其近水樓臺的猜測。但李嚴在一年前就劉備被拜為尚書令,這可以看作劉備對李嚴的考察,為之後的交付兵權埋下伏筆,可以說這是劉備預先就已經思慮再三的謀劃,並非是李嚴的近水樓臺。

那麼為何將軍權交給李嚴呢?

首先李嚴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別是軍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以本部五千兵馬平定了馬秦、高勝五萬之眾的叛亂,還成功斬了這兩位叛亂頭領;之後的高定作亂也是李嚴加以平定,也是這兩次出色的戰場發揮,讓劉備拜其為輔漢將軍,只不過李嚴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為這時候蜀國的軍事一哥是法正!

  • 派系是主要原因

說到法正,就不得不說一下蜀國的政治派系,其實法正是蜀漢政權東州派的核心大佬,這個派系是劉焉入蜀的時候帶過來的,成為劉焉政治集團的骨幹,其中還有李嚴、吳懿、黃權、許靖、劉巴、孟達、董允這些名臣,從這些名單中能看出劉備是有多麼倚仗這個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漢政治體系中還有元老派,以關張趙、簡雍、孫乾、糜竺等為代表;荊襄派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等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為代表。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法正傳》

從這個派系劃分就能看出劉備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劉備最親近的勢力,文掛高層虛職,武掛高層實職,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層文職的實權分屬荊襄派與東州派,這其中穿插著“軍事高參”,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戰的軍事高參龐統與法正以及漢中之戰的絕對軍事靈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無論是劉焉時期還是劉備時期,都成為打壓的目標,他們代表著益州士紳利益,又相對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維護地方團結,如張翼這種名將也在劉備時期都沒有較高建樹。

在權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劉備最想倚仗的就是東州派,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因為元老派與荊襄派暴露出很多問題。元老派屬於早衰問題,關張死後軍事無所依靠,元老派後輩們集體衰落,出現人才斷層;荊襄派屬於沒落與不和並存,諸葛亮是荊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緣並不太好,早期的黃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將對他並沒有親近,文臣倒是都成為諸葛亮的心腹,這與劉備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關係,治內之臣確實無法與各軍事官僚骨幹達成默契,畢竟一個是賺錢的,一個是花錢的,這種情況自古皆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而人才斷層於關羽被殺之後,荊襄地區的招賢納士人、才引進計劃宣告永久性破產。

“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三國志.許靖傳》

元老派先於荊襄派沒落,故而蜀國政權各大要職中都由荊襄派佔據,這是一個政權統治者最不願意看到的,這樣的政權架構也是其他派系最難以接受的,故而東州派與荊襄派的矛盾逐漸產生。劉備為何娶劉章的寡婦嫂子吳氏為皇后,就是為了穩定東州一派,贏得吳懿、吳班等東州大族的支持,並且許靖、劉巴這些人的官職雖皆為虛,但名分上都高於諸葛亮,這就是劉備的制衡手段,名與權是分離而設的,自古以來的厚黑政治家都是這麼幹的。

  • 劉備的理念

問題回到李嚴這裡,劉備託孤之時,李嚴是先被授予了軍事大權,隨後諸葛亮到達永安宮被託付了政治大權,併成為首輔。有人說這是劉備為了扼制諸葛亮一家獨大,其實我更認為是為了扼制荊襄派與東州派結黨。

劉備給予諸葛亮的權力已經不是李嚴能夠節制的了,因為諸葛亮的為人劉備心裡很清楚,不然也不會說出取而代之的肺腑之言,那麼他最擔心的不是諸葛亮本人,而是諸葛亮代表的派系。一個忠義之人也許不會對政權根基造成威脅,但其身後的團體利益就不好說了,畢竟諸葛亮身後還有蔣琬、費禕、楊儀等力量,這些人如果逐步將東州派聚攏成一個更大的利益集團,後果將難以想象。事實上諸葛亮在開府治世之後確實是在拉攏東州集團,諸葛亮首次北伐便開始任用東州派吳懿、吳班、李嚴等人為骨幹,這是蜀漢對於人才需求的客觀現實,所以說劉備對諸葛亮沒有什麼疑心,只是極具政治眼光的看到了未來人才發展的趨勢。李嚴在此戰中表現了不願意配合的一面,這也是劉備託孤分權的一個直接影響。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近水樓臺說

其實說劉備託孤將軍權交給李嚴主要是要先於諸葛亮的,這個軍權的交付是否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劉備“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是因為李嚴本身就任職永安,劉備病臥永安宮一年之久,在感覺時日不多的最後關頭,一面召諸葛亮前往永安宮,一面先將軍權交付李嚴,這是其近水樓臺的猜測。但李嚴在一年前就劉備被拜為尚書令,這可以看作劉備對李嚴的考察,為之後的交付兵權埋下伏筆,可以說這是劉備預先就已經思慮再三的謀劃,並非是李嚴的近水樓臺。

那麼為何將軍權交給李嚴呢?

首先李嚴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別是軍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以本部五千兵馬平定了馬秦、高勝五萬之眾的叛亂,還成功斬了這兩位叛亂頭領;之後的高定作亂也是李嚴加以平定,也是這兩次出色的戰場發揮,讓劉備拜其為輔漢將軍,只不過李嚴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為這時候蜀國的軍事一哥是法正!

  • 派系是主要原因

說到法正,就不得不說一下蜀國的政治派系,其實法正是蜀漢政權東州派的核心大佬,這個派系是劉焉入蜀的時候帶過來的,成為劉焉政治集團的骨幹,其中還有李嚴、吳懿、黃權、許靖、劉巴、孟達、董允這些名臣,從這些名單中能看出劉備是有多麼倚仗這個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漢政治體系中還有元老派,以關張趙、簡雍、孫乾、糜竺等為代表;荊襄派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等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為代表。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法正傳》

從這個派系劃分就能看出劉備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劉備最親近的勢力,文掛高層虛職,武掛高層實職,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層文職的實權分屬荊襄派與東州派,這其中穿插著“軍事高參”,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戰的軍事高參龐統與法正以及漢中之戰的絕對軍事靈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無論是劉焉時期還是劉備時期,都成為打壓的目標,他們代表著益州士紳利益,又相對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維護地方團結,如張翼這種名將也在劉備時期都沒有較高建樹。

在權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劉備最想倚仗的就是東州派,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因為元老派與荊襄派暴露出很多問題。元老派屬於早衰問題,關張死後軍事無所依靠,元老派後輩們集體衰落,出現人才斷層;荊襄派屬於沒落與不和並存,諸葛亮是荊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緣並不太好,早期的黃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將對他並沒有親近,文臣倒是都成為諸葛亮的心腹,這與劉備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關係,治內之臣確實無法與各軍事官僚骨幹達成默契,畢竟一個是賺錢的,一個是花錢的,這種情況自古皆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而人才斷層於關羽被殺之後,荊襄地區的招賢納士人、才引進計劃宣告永久性破產。

“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三國志.許靖傳》

元老派先於荊襄派沒落,故而蜀國政權各大要職中都由荊襄派佔據,這是一個政權統治者最不願意看到的,這樣的政權架構也是其他派系最難以接受的,故而東州派與荊襄派的矛盾逐漸產生。劉備為何娶劉章的寡婦嫂子吳氏為皇后,就是為了穩定東州一派,贏得吳懿、吳班等東州大族的支持,並且許靖、劉巴這些人的官職雖皆為虛,但名分上都高於諸葛亮,這就是劉備的制衡手段,名與權是分離而設的,自古以來的厚黑政治家都是這麼幹的。

  • 劉備的理念

問題回到李嚴這裡,劉備託孤之時,李嚴是先被授予了軍事大權,隨後諸葛亮到達永安宮被託付了政治大權,併成為首輔。有人說這是劉備為了扼制諸葛亮一家獨大,其實我更認為是為了扼制荊襄派與東州派結黨。

劉備給予諸葛亮的權力已經不是李嚴能夠節制的了,因為諸葛亮的為人劉備心裡很清楚,不然也不會說出取而代之的肺腑之言,那麼他最擔心的不是諸葛亮本人,而是諸葛亮代表的派系。一個忠義之人也許不會對政權根基造成威脅,但其身後的團體利益就不好說了,畢竟諸葛亮身後還有蔣琬、費禕、楊儀等力量,這些人如果逐步將東州派聚攏成一個更大的利益集團,後果將難以想象。事實上諸葛亮在開府治世之後確實是在拉攏東州集團,諸葛亮首次北伐便開始任用東州派吳懿、吳班、李嚴等人為骨幹,這是蜀漢對於人才需求的客觀現實,所以說劉備對諸葛亮沒有什麼疑心,只是極具政治眼光的看到了未來人才發展的趨勢。李嚴在此戰中表現了不願意配合的一面,這也是劉備託孤分權的一個直接影響。

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其實也致力於整合蜀漢政權各勢力派別的工作,這是劉備未盡的而又必須完成的事業,但這個工作如果是劉備來做就順理成章,如果是諸葛亮在做就成為後主劉禪的威脅。故而劉備整合未達成,便也不想讓諸葛亮達成,如果諸葛亮達成這項工作,也許他本人沒有野心,但難保後來者依然能本本分分,所以劉備整合不成,那就分化吧,這才是劉備臨死前軍政分離的內涵。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近水樓臺說

其實說劉備託孤將軍權交給李嚴主要是要先於諸葛亮的,這個軍權的交付是否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劉備“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是因為李嚴本身就任職永安,劉備病臥永安宮一年之久,在感覺時日不多的最後關頭,一面召諸葛亮前往永安宮,一面先將軍權交付李嚴,這是其近水樓臺的猜測。但李嚴在一年前就劉備被拜為尚書令,這可以看作劉備對李嚴的考察,為之後的交付兵權埋下伏筆,可以說這是劉備預先就已經思慮再三的謀劃,並非是李嚴的近水樓臺。

那麼為何將軍權交給李嚴呢?

首先李嚴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別是軍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以本部五千兵馬平定了馬秦、高勝五萬之眾的叛亂,還成功斬了這兩位叛亂頭領;之後的高定作亂也是李嚴加以平定,也是這兩次出色的戰場發揮,讓劉備拜其為輔漢將軍,只不過李嚴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為這時候蜀國的軍事一哥是法正!

  • 派系是主要原因

說到法正,就不得不說一下蜀國的政治派系,其實法正是蜀漢政權東州派的核心大佬,這個派系是劉焉入蜀的時候帶過來的,成為劉焉政治集團的骨幹,其中還有李嚴、吳懿、黃權、許靖、劉巴、孟達、董允這些名臣,從這些名單中能看出劉備是有多麼倚仗這個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漢政治體系中還有元老派,以關張趙、簡雍、孫乾、糜竺等為代表;荊襄派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等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為代表。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法正傳》

從這個派系劃分就能看出劉備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劉備最親近的勢力,文掛高層虛職,武掛高層實職,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層文職的實權分屬荊襄派與東州派,這其中穿插著“軍事高參”,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戰的軍事高參龐統與法正以及漢中之戰的絕對軍事靈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無論是劉焉時期還是劉備時期,都成為打壓的目標,他們代表著益州士紳利益,又相對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維護地方團結,如張翼這種名將也在劉備時期都沒有較高建樹。

在權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劉備最想倚仗的就是東州派,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因為元老派與荊襄派暴露出很多問題。元老派屬於早衰問題,關張死後軍事無所依靠,元老派後輩們集體衰落,出現人才斷層;荊襄派屬於沒落與不和並存,諸葛亮是荊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緣並不太好,早期的黃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將對他並沒有親近,文臣倒是都成為諸葛亮的心腹,這與劉備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關係,治內之臣確實無法與各軍事官僚骨幹達成默契,畢竟一個是賺錢的,一個是花錢的,這種情況自古皆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而人才斷層於關羽被殺之後,荊襄地區的招賢納士人、才引進計劃宣告永久性破產。

“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三國志.許靖傳》

元老派先於荊襄派沒落,故而蜀國政權各大要職中都由荊襄派佔據,這是一個政權統治者最不願意看到的,這樣的政權架構也是其他派系最難以接受的,故而東州派與荊襄派的矛盾逐漸產生。劉備為何娶劉章的寡婦嫂子吳氏為皇后,就是為了穩定東州一派,贏得吳懿、吳班等東州大族的支持,並且許靖、劉巴這些人的官職雖皆為虛,但名分上都高於諸葛亮,這就是劉備的制衡手段,名與權是分離而設的,自古以來的厚黑政治家都是這麼幹的。

  • 劉備的理念

問題回到李嚴這裡,劉備託孤之時,李嚴是先被授予了軍事大權,隨後諸葛亮到達永安宮被託付了政治大權,併成為首輔。有人說這是劉備為了扼制諸葛亮一家獨大,其實我更認為是為了扼制荊襄派與東州派結黨。

劉備給予諸葛亮的權力已經不是李嚴能夠節制的了,因為諸葛亮的為人劉備心裡很清楚,不然也不會說出取而代之的肺腑之言,那麼他最擔心的不是諸葛亮本人,而是諸葛亮代表的派系。一個忠義之人也許不會對政權根基造成威脅,但其身後的團體利益就不好說了,畢竟諸葛亮身後還有蔣琬、費禕、楊儀等力量,這些人如果逐步將東州派聚攏成一個更大的利益集團,後果將難以想象。事實上諸葛亮在開府治世之後確實是在拉攏東州集團,諸葛亮首次北伐便開始任用東州派吳懿、吳班、李嚴等人為骨幹,這是蜀漢對於人才需求的客觀現實,所以說劉備對諸葛亮沒有什麼疑心,只是極具政治眼光的看到了未來人才發展的趨勢。李嚴在此戰中表現了不願意配合的一面,這也是劉備託孤分權的一個直接影響。

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其實也致力於整合蜀漢政權各勢力派別的工作,這是劉備未盡的而又必須完成的事業,但這個工作如果是劉備來做就順理成章,如果是諸葛亮在做就成為後主劉禪的威脅。故而劉備整合未達成,便也不想讓諸葛亮達成,如果諸葛亮達成這項工作,也許他本人沒有野心,但難保後來者依然能本本分分,所以劉備整合不成,那就分化吧,這才是劉備臨死前軍政分離的內涵。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個軍政分離又恰到好處,因為李嚴本就是軍事能力更強一些,諸葛亮也更善於內政,再者是劉備佔據益州的根基就是荊襄派與東州派,這二者中,前者是為劉備起家做出貢獻,後者是迎劉備入了益州,兩者是中流砥柱,故而在分化的同時又安排各司其職,各盡所能,這是合理的。參照曹丕託孤時也是如此,四位託孤大臣中,曹真、曹休是宗親,司馬懿、陳群又代表了士族門閥,這兩者也是曹魏政權的根基和中流砥柱。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近水樓臺說

其實說劉備託孤將軍權交給李嚴主要是要先於諸葛亮的,這個軍權的交付是否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劉備“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是因為李嚴本身就任職永安,劉備病臥永安宮一年之久,在感覺時日不多的最後關頭,一面召諸葛亮前往永安宮,一面先將軍權交付李嚴,這是其近水樓臺的猜測。但李嚴在一年前就劉備被拜為尚書令,這可以看作劉備對李嚴的考察,為之後的交付兵權埋下伏筆,可以說這是劉備預先就已經思慮再三的謀劃,並非是李嚴的近水樓臺。

那麼為何將軍權交給李嚴呢?

首先李嚴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別是軍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以本部五千兵馬平定了馬秦、高勝五萬之眾的叛亂,還成功斬了這兩位叛亂頭領;之後的高定作亂也是李嚴加以平定,也是這兩次出色的戰場發揮,讓劉備拜其為輔漢將軍,只不過李嚴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為這時候蜀國的軍事一哥是法正!

  • 派系是主要原因

說到法正,就不得不說一下蜀國的政治派系,其實法正是蜀漢政權東州派的核心大佬,這個派系是劉焉入蜀的時候帶過來的,成為劉焉政治集團的骨幹,其中還有李嚴、吳懿、黃權、許靖、劉巴、孟達、董允這些名臣,從這些名單中能看出劉備是有多麼倚仗這個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漢政治體系中還有元老派,以關張趙、簡雍、孫乾、糜竺等為代表;荊襄派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等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為代表。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法正傳》

從這個派系劃分就能看出劉備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劉備最親近的勢力,文掛高層虛職,武掛高層實職,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層文職的實權分屬荊襄派與東州派,這其中穿插著“軍事高參”,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戰的軍事高參龐統與法正以及漢中之戰的絕對軍事靈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無論是劉焉時期還是劉備時期,都成為打壓的目標,他們代表著益州士紳利益,又相對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維護地方團結,如張翼這種名將也在劉備時期都沒有較高建樹。

在權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劉備最想倚仗的就是東州派,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因為元老派與荊襄派暴露出很多問題。元老派屬於早衰問題,關張死後軍事無所依靠,元老派後輩們集體衰落,出現人才斷層;荊襄派屬於沒落與不和並存,諸葛亮是荊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緣並不太好,早期的黃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將對他並沒有親近,文臣倒是都成為諸葛亮的心腹,這與劉備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關係,治內之臣確實無法與各軍事官僚骨幹達成默契,畢竟一個是賺錢的,一個是花錢的,這種情況自古皆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而人才斷層於關羽被殺之後,荊襄地區的招賢納士人、才引進計劃宣告永久性破產。

“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三國志.許靖傳》

元老派先於荊襄派沒落,故而蜀國政權各大要職中都由荊襄派佔據,這是一個政權統治者最不願意看到的,這樣的政權架構也是其他派系最難以接受的,故而東州派與荊襄派的矛盾逐漸產生。劉備為何娶劉章的寡婦嫂子吳氏為皇后,就是為了穩定東州一派,贏得吳懿、吳班等東州大族的支持,並且許靖、劉巴這些人的官職雖皆為虛,但名分上都高於諸葛亮,這就是劉備的制衡手段,名與權是分離而設的,自古以來的厚黑政治家都是這麼幹的。

  • 劉備的理念

問題回到李嚴這裡,劉備託孤之時,李嚴是先被授予了軍事大權,隨後諸葛亮到達永安宮被託付了政治大權,併成為首輔。有人說這是劉備為了扼制諸葛亮一家獨大,其實我更認為是為了扼制荊襄派與東州派結黨。

劉備給予諸葛亮的權力已經不是李嚴能夠節制的了,因為諸葛亮的為人劉備心裡很清楚,不然也不會說出取而代之的肺腑之言,那麼他最擔心的不是諸葛亮本人,而是諸葛亮代表的派系。一個忠義之人也許不會對政權根基造成威脅,但其身後的團體利益就不好說了,畢竟諸葛亮身後還有蔣琬、費禕、楊儀等力量,這些人如果逐步將東州派聚攏成一個更大的利益集團,後果將難以想象。事實上諸葛亮在開府治世之後確實是在拉攏東州集團,諸葛亮首次北伐便開始任用東州派吳懿、吳班、李嚴等人為骨幹,這是蜀漢對於人才需求的客觀現實,所以說劉備對諸葛亮沒有什麼疑心,只是極具政治眼光的看到了未來人才發展的趨勢。李嚴在此戰中表現了不願意配合的一面,這也是劉備託孤分權的一個直接影響。

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其實也致力於整合蜀漢政權各勢力派別的工作,這是劉備未盡的而又必須完成的事業,但這個工作如果是劉備來做就順理成章,如果是諸葛亮在做就成為後主劉禪的威脅。故而劉備整合未達成,便也不想讓諸葛亮達成,如果諸葛亮達成這項工作,也許他本人沒有野心,但難保後來者依然能本本分分,所以劉備整合不成,那就分化吧,這才是劉備臨死前軍政分離的內涵。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個軍政分離又恰到好處,因為李嚴本就是軍事能力更強一些,諸葛亮也更善於內政,再者是劉備佔據益州的根基就是荊襄派與東州派,這二者中,前者是為劉備起家做出貢獻,後者是迎劉備入了益州,兩者是中流砥柱,故而在分化的同時又安排各司其職,各盡所能,這是合理的。參照曹丕託孤時也是如此,四位託孤大臣中,曹真、曹休是宗親,司馬懿、陳群又代表了士族門閥,這兩者也是曹魏政權的根基和中流砥柱。

“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李嚴)之短,莫若褒之”——《三國志.李嚴傳》

劉禪的庸弱劉備心知肚明,這種人事安排的出發點也都是為劉禪留下一個穩定的班底,各大派系中老謀深算者眾多,劉禪搞不定這些人是板上定釘的,諸葛亮治內,李嚴治軍,至少兩派的核心人物能夠為劉禪穩定局面,且又不會結黨營私。這一點上,李嚴的政治野心被劉備看的非常透徹,李嚴掌兵權就是劉備激發其政治野心的另外一手,後來李嚴要求設巴州,並慫恿諸葛亮“加九錫”足以顯示他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東州派與荊襄派不會結黨的理由,這種政治局面也許是劉備覺得最理想、最安全的。

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近水樓臺說

其實說劉備託孤將軍權交給李嚴主要是要先於諸葛亮的,這個軍權的交付是否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劉備“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是因為李嚴本身就任職永安,劉備病臥永安宮一年之久,在感覺時日不多的最後關頭,一面召諸葛亮前往永安宮,一面先將軍權交付李嚴,這是其近水樓臺的猜測。但李嚴在一年前就劉備被拜為尚書令,這可以看作劉備對李嚴的考察,為之後的交付兵權埋下伏筆,可以說這是劉備預先就已經思慮再三的謀劃,並非是李嚴的近水樓臺。

那麼為何將軍權交給李嚴呢?

首先李嚴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別是軍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以本部五千兵馬平定了馬秦、高勝五萬之眾的叛亂,還成功斬了這兩位叛亂頭領;之後的高定作亂也是李嚴加以平定,也是這兩次出色的戰場發揮,讓劉備拜其為輔漢將軍,只不過李嚴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為這時候蜀國的軍事一哥是法正!

  • 派系是主要原因

說到法正,就不得不說一下蜀國的政治派系,其實法正是蜀漢政權東州派的核心大佬,這個派系是劉焉入蜀的時候帶過來的,成為劉焉政治集團的骨幹,其中還有李嚴、吳懿、黃權、許靖、劉巴、孟達、董允這些名臣,從這些名單中能看出劉備是有多麼倚仗這個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漢政治體系中還有元老派,以關張趙、簡雍、孫乾、糜竺等為代表;荊襄派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等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為代表。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法正傳》

從這個派系劃分就能看出劉備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劉備最親近的勢力,文掛高層虛職,武掛高層實職,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層文職的實權分屬荊襄派與東州派,這其中穿插著“軍事高參”,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戰的軍事高參龐統與法正以及漢中之戰的絕對軍事靈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無論是劉焉時期還是劉備時期,都成為打壓的目標,他們代表著益州士紳利益,又相對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維護地方團結,如張翼這種名將也在劉備時期都沒有較高建樹。

在權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劉備最想倚仗的就是東州派,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因為元老派與荊襄派暴露出很多問題。元老派屬於早衰問題,關張死後軍事無所依靠,元老派後輩們集體衰落,出現人才斷層;荊襄派屬於沒落與不和並存,諸葛亮是荊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緣並不太好,早期的黃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將對他並沒有親近,文臣倒是都成為諸葛亮的心腹,這與劉備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關係,治內之臣確實無法與各軍事官僚骨幹達成默契,畢竟一個是賺錢的,一個是花錢的,這種情況自古皆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而人才斷層於關羽被殺之後,荊襄地區的招賢納士人、才引進計劃宣告永久性破產。

“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三國志.許靖傳》

元老派先於荊襄派沒落,故而蜀國政權各大要職中都由荊襄派佔據,這是一個政權統治者最不願意看到的,這樣的政權架構也是其他派系最難以接受的,故而東州派與荊襄派的矛盾逐漸產生。劉備為何娶劉章的寡婦嫂子吳氏為皇后,就是為了穩定東州一派,贏得吳懿、吳班等東州大族的支持,並且許靖、劉巴這些人的官職雖皆為虛,但名分上都高於諸葛亮,這就是劉備的制衡手段,名與權是分離而設的,自古以來的厚黑政治家都是這麼幹的。

  • 劉備的理念

問題回到李嚴這裡,劉備託孤之時,李嚴是先被授予了軍事大權,隨後諸葛亮到達永安宮被託付了政治大權,併成為首輔。有人說這是劉備為了扼制諸葛亮一家獨大,其實我更認為是為了扼制荊襄派與東州派結黨。

劉備給予諸葛亮的權力已經不是李嚴能夠節制的了,因為諸葛亮的為人劉備心裡很清楚,不然也不會說出取而代之的肺腑之言,那麼他最擔心的不是諸葛亮本人,而是諸葛亮代表的派系。一個忠義之人也許不會對政權根基造成威脅,但其身後的團體利益就不好說了,畢竟諸葛亮身後還有蔣琬、費禕、楊儀等力量,這些人如果逐步將東州派聚攏成一個更大的利益集團,後果將難以想象。事實上諸葛亮在開府治世之後確實是在拉攏東州集團,諸葛亮首次北伐便開始任用東州派吳懿、吳班、李嚴等人為骨幹,這是蜀漢對於人才需求的客觀現實,所以說劉備對諸葛亮沒有什麼疑心,只是極具政治眼光的看到了未來人才發展的趨勢。李嚴在此戰中表現了不願意配合的一面,這也是劉備託孤分權的一個直接影響。

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其實也致力於整合蜀漢政權各勢力派別的工作,這是劉備未盡的而又必須完成的事業,但這個工作如果是劉備來做就順理成章,如果是諸葛亮在做就成為後主劉禪的威脅。故而劉備整合未達成,便也不想讓諸葛亮達成,如果諸葛亮達成這項工作,也許他本人沒有野心,但難保後來者依然能本本分分,所以劉備整合不成,那就分化吧,這才是劉備臨死前軍政分離的內涵。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個軍政分離又恰到好處,因為李嚴本就是軍事能力更強一些,諸葛亮也更善於內政,再者是劉備佔據益州的根基就是荊襄派與東州派,這二者中,前者是為劉備起家做出貢獻,後者是迎劉備入了益州,兩者是中流砥柱,故而在分化的同時又安排各司其職,各盡所能,這是合理的。參照曹丕託孤時也是如此,四位託孤大臣中,曹真、曹休是宗親,司馬懿、陳群又代表了士族門閥,這兩者也是曹魏政權的根基和中流砥柱。

“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李嚴)之短,莫若褒之”——《三國志.李嚴傳》

劉禪的庸弱劉備心知肚明,這種人事安排的出發點也都是為劉禪留下一個穩定的班底,各大派系中老謀深算者眾多,劉禪搞不定這些人是板上定釘的,諸葛亮治內,李嚴治軍,至少兩派的核心人物能夠為劉禪穩定局面,且又不會結黨營私。這一點上,李嚴的政治野心被劉備看的非常透徹,李嚴掌兵權就是劉備激發其政治野心的另外一手,後來李嚴要求設巴州,並慫恿諸葛亮“加九錫”足以顯示他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東州派與荊襄派不會結黨的理由,這種政治局面也許是劉備覺得最理想、最安全的。

綜上,劉備託孤以李嚴掌軍,一是看重其軍事能力,二是維護派系之間的穩定,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為劉禪提供良好的統治環境。劉備作為一個政治家,權謀並不遜色,他在臨死之時仍將政治體系安排的如此得當,對的起一代梟雄之稱。

祥子谈历史
2019-04-30

為何劉備臨終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非諸葛亮,其目的僅有“六字”,即:御外、安內、衡中。而並非什麼你制我、我防你等之類的理由。一代梟雄人物又怎麼會將臨終前的寶貴時間用在這些勾心鬥角的小事上呢,自然以鞏固蜀漢基業為重。

背景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劉備病逝前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託孤於諸葛亮、李嚴,並認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三國志·李嚴傳》: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對此,有很多人心中產生疑惑,以諸葛亮之能,劉備為何不交軍權給諸葛亮,反而交給李嚴?

御外

大家應該都清楚,蜀漢對外防禦的重點有兩個,一為曹魏,二是東吳。漢中有魏延防禦曹魏,可保蜀漢北線不失,而防守東線東吳的主將,劉備則選的是李嚴。因此,劉備分配給諸葛亮的工作責任是坐鎮成都、統攬大局、居中調度。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不選趙雲,而選的是李嚴?這個問題會在下面的“衡中”一節中重點進行分析。

為何劉備臨終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非諸葛亮,其目的僅有“六字”,即:御外、安內、衡中。而並非什麼你制我、我防你等之類的理由。一代梟雄人物又怎麼會將臨終前的寶貴時間用在這些勾心鬥角的小事上呢,自然以鞏固蜀漢基業為重。

背景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劉備病逝前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託孤於諸葛亮、李嚴,並認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三國志·李嚴傳》: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對此,有很多人心中產生疑惑,以諸葛亮之能,劉備為何不交軍權給諸葛亮,反而交給李嚴?

御外

大家應該都清楚,蜀漢對外防禦的重點有兩個,一為曹魏,二是東吳。漢中有魏延防禦曹魏,可保蜀漢北線不失,而防守東線東吳的主將,劉備則選的是李嚴。因此,劉備分配給諸葛亮的工作責任是坐鎮成都、統攬大局、居中調度。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不選趙雲,而選的是李嚴?這個問題會在下面的“衡中”一節中重點進行分析。

劉備之所以選擇李嚴鎮守江州,主要是因為跟隨劉備征戰的諸將中,除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魏延、趙雲等將有過獨領一軍的經歷外,統軍大將就僅剩李嚴,所以不選他還能選誰呢?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率領主力大軍聚兵漢中,欲奪取曹操佔領的漢中。期間,蜀中馬秦、高勝等盜賊招集數萬人,在郪縣起兵叛亂,已打到了資中縣。這時,身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的李嚴,派信使呈報劉備的同時,僅率領本郡5000軍隊便前往討賊,並一戰斬殺馬秦、高勝等叛軍賊首,叛亂立平。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再次率領郡兵前往,並擊敗高定大軍,新道縣危局遂解。事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兼領犍為太守。

由此可見李嚴統軍之能,定可保蜀漢東線不失。所以說,劉備指定李嚴坐鎮江州防守東吳應為量才適用。

安內

《三國志·先主傳》:三年春三月,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由此可見,劉備託孤還是以諸葛亮為主,負責對內宏觀調度,畢竟此時的蜀漢策略是以固守為主,並非以征戰為主。而諸葛亮軍政皆能,更有利於穩固蜀漢局勢。所以,掌握軍權的李嚴僅能為副手。這一形式如同孫策臨死前遺言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情景如此一轍。劉備如此看重李嚴,李嚴豈能不盡力輔佐其子劉禪。

同時,劉備也想以這種方式告知西川、漢中臣民,雖然自己去了,但是身後之事皆以安排妥當,大家不必驚慌,可安其職。

如果劉備僅託孤諸葛亮一人,李嚴又豈會盡力防禦東吳,難不成諸葛亮自己去守,誰又能勝任居中調度之職。

《三國志·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為何劉備臨終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非諸葛亮,其目的僅有“六字”,即:御外、安內、衡中。而並非什麼你制我、我防你等之類的理由。一代梟雄人物又怎麼會將臨終前的寶貴時間用在這些勾心鬥角的小事上呢,自然以鞏固蜀漢基業為重。

背景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劉備病逝前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託孤於諸葛亮、李嚴,並認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三國志·李嚴傳》: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對此,有很多人心中產生疑惑,以諸葛亮之能,劉備為何不交軍權給諸葛亮,反而交給李嚴?

御外

大家應該都清楚,蜀漢對外防禦的重點有兩個,一為曹魏,二是東吳。漢中有魏延防禦曹魏,可保蜀漢北線不失,而防守東線東吳的主將,劉備則選的是李嚴。因此,劉備分配給諸葛亮的工作責任是坐鎮成都、統攬大局、居中調度。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不選趙雲,而選的是李嚴?這個問題會在下面的“衡中”一節中重點進行分析。

劉備之所以選擇李嚴鎮守江州,主要是因為跟隨劉備征戰的諸將中,除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魏延、趙雲等將有過獨領一軍的經歷外,統軍大將就僅剩李嚴,所以不選他還能選誰呢?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率領主力大軍聚兵漢中,欲奪取曹操佔領的漢中。期間,蜀中馬秦、高勝等盜賊招集數萬人,在郪縣起兵叛亂,已打到了資中縣。這時,身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的李嚴,派信使呈報劉備的同時,僅率領本郡5000軍隊便前往討賊,並一戰斬殺馬秦、高勝等叛軍賊首,叛亂立平。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再次率領郡兵前往,並擊敗高定大軍,新道縣危局遂解。事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兼領犍為太守。

由此可見李嚴統軍之能,定可保蜀漢東線不失。所以說,劉備指定李嚴坐鎮江州防守東吳應為量才適用。

安內

《三國志·先主傳》:三年春三月,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由此可見,劉備託孤還是以諸葛亮為主,負責對內宏觀調度,畢竟此時的蜀漢策略是以固守為主,並非以征戰為主。而諸葛亮軍政皆能,更有利於穩固蜀漢局勢。所以,掌握軍權的李嚴僅能為副手。這一形式如同孫策臨死前遺言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情景如此一轍。劉備如此看重李嚴,李嚴豈能不盡力輔佐其子劉禪。

同時,劉備也想以這種方式告知西川、漢中臣民,雖然自己去了,但是身後之事皆以安排妥當,大家不必驚慌,可安其職。

如果劉備僅託孤諸葛亮一人,李嚴又豈會盡力防禦東吳,難不成諸葛亮自己去守,誰又能勝任居中調度之職。

《三國志·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由此傳中不難看出,劉備有多麼的信任諸葛亮之能,所以只有諸葛亮在兒子身邊,他的心才會安吧。雖然表面上劉備委以李嚴“統內外軍事”,但主要職責卻是“留鎮永安”。所以,蜀漢的最高權力人除了劉禪外,還是諸葛亮。如果劉備真是為了平衡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的權重,直接任命諸葛亮、李嚴同掌朝政不就完了嗎。

衡中

如果劉備託孤魏延“統內外軍事”,其原本就是坐鎮一方的大將,豈不形成軍權和朝廷權力相互抗衡的局面,而當時威望並不太高的諸葛亮又將如何居中調度。但是劉備明面將軍權交給李嚴,他能調的動魏延嗎?顯然不可能,只有以朝廷名義才有調動之權。所以,如此之下整個蜀漢就形成了三方勢力,即諸葛亮居中的朝廷勢力、魏延的漢中勢力、李嚴的江州(本土勢力)。李嚴和魏延兩方的軍力各約為3萬左右,諸葛亮的朝廷手中軍力約為4萬左右,這樣以來魏延和李嚴便能相互平衡,而諸葛亮的朝廷勢力則更有利於從中調度。

為何劉備臨終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非諸葛亮,其目的僅有“六字”,即:御外、安內、衡中。而並非什麼你制我、我防你等之類的理由。一代梟雄人物又怎麼會將臨終前的寶貴時間用在這些勾心鬥角的小事上呢,自然以鞏固蜀漢基業為重。

背景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劉備病逝前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託孤於諸葛亮、李嚴,並認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三國志·李嚴傳》: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對此,有很多人心中產生疑惑,以諸葛亮之能,劉備為何不交軍權給諸葛亮,反而交給李嚴?

御外

大家應該都清楚,蜀漢對外防禦的重點有兩個,一為曹魏,二是東吳。漢中有魏延防禦曹魏,可保蜀漢北線不失,而防守東線東吳的主將,劉備則選的是李嚴。因此,劉備分配給諸葛亮的工作責任是坐鎮成都、統攬大局、居中調度。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不選趙雲,而選的是李嚴?這個問題會在下面的“衡中”一節中重點進行分析。

劉備之所以選擇李嚴鎮守江州,主要是因為跟隨劉備征戰的諸將中,除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魏延、趙雲等將有過獨領一軍的經歷外,統軍大將就僅剩李嚴,所以不選他還能選誰呢?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率領主力大軍聚兵漢中,欲奪取曹操佔領的漢中。期間,蜀中馬秦、高勝等盜賊招集數萬人,在郪縣起兵叛亂,已打到了資中縣。這時,身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的李嚴,派信使呈報劉備的同時,僅率領本郡5000軍隊便前往討賊,並一戰斬殺馬秦、高勝等叛軍賊首,叛亂立平。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再次率領郡兵前往,並擊敗高定大軍,新道縣危局遂解。事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兼領犍為太守。

由此可見李嚴統軍之能,定可保蜀漢東線不失。所以說,劉備指定李嚴坐鎮江州防守東吳應為量才適用。

安內

《三國志·先主傳》:三年春三月,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由此可見,劉備託孤還是以諸葛亮為主,負責對內宏觀調度,畢竟此時的蜀漢策略是以固守為主,並非以征戰為主。而諸葛亮軍政皆能,更有利於穩固蜀漢局勢。所以,掌握軍權的李嚴僅能為副手。這一形式如同孫策臨死前遺言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情景如此一轍。劉備如此看重李嚴,李嚴豈能不盡力輔佐其子劉禪。

同時,劉備也想以這種方式告知西川、漢中臣民,雖然自己去了,但是身後之事皆以安排妥當,大家不必驚慌,可安其職。

如果劉備僅託孤諸葛亮一人,李嚴又豈會盡力防禦東吳,難不成諸葛亮自己去守,誰又能勝任居中調度之職。

《三國志·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由此傳中不難看出,劉備有多麼的信任諸葛亮之能,所以只有諸葛亮在兒子身邊,他的心才會安吧。雖然表面上劉備委以李嚴“統內外軍事”,但主要職責卻是“留鎮永安”。所以,蜀漢的最高權力人除了劉禪外,還是諸葛亮。如果劉備真是為了平衡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的權重,直接任命諸葛亮、李嚴同掌朝政不就完了嗎。

衡中

如果劉備託孤魏延“統內外軍事”,其原本就是坐鎮一方的大將,豈不形成軍權和朝廷權力相互抗衡的局面,而當時威望並不太高的諸葛亮又將如何居中調度。但是劉備明面將軍權交給李嚴,他能調的動魏延嗎?顯然不可能,只有以朝廷名義才有調動之權。所以,如此之下整個蜀漢就形成了三方勢力,即諸葛亮居中的朝廷勢力、魏延的漢中勢力、李嚴的江州(本土勢力)。李嚴和魏延兩方的軍力各約為3萬左右,諸葛亮的朝廷手中軍力約為4萬左右,這樣以來魏延和李嚴便能相互平衡,而諸葛亮的朝廷勢力則更有利於從中調度。

同時,趙雲在長板坡將幼主阿斗從曹操大軍中救出,可見他便是劉禪命中的福星,劉備當然要將這樣的福星留在兒子身邊了。一為看護兒子安全;二是協助諸葛亮管理軍務。

如此以來,蜀漢局勢便形成了諸葛亮、魏延、李嚴三方勢力,不正如同“魏、吳、蜀”三國的形勢嗎?這樣自然更有利於蜀漢政權的穩定,可見劉備有多麼的深謀遠慮。

圖片來源網絡

海浮人
2019-08-22

我是海浮人,我來回答。

劉備臨終前,將蜀漢的軍政大權分離,並交與李嚴和諸葛亮,在我看來既因為當時的國內局勢,也因為兩人在這些方面的傑出才能,或許還有一點自己的私心。

我是海浮人,我來回答。

劉備臨終前,將蜀漢的軍政大權分離,並交與李嚴和諸葛亮,在我看來既因為當時的國內局勢,也因為兩人在這些方面的傑出才能,或許還有一點自己的私心。

相互制衡,更好輔佐新皇

歷史上的託孤重臣,往往不會選擇一位,在皇帝成長起來之前朝堂上需要的是平衡,蜀漢也是如此。此時後主年幼,倘若一家獨大,必然有皇權傾覆之危。魏國的曹操便是這樣的例子,誰能保證他的後代不會生出異心呢?因此顧命大臣之間往往是需要相互制衡的。

我是海浮人,我來回答。

劉備臨終前,將蜀漢的軍政大權分離,並交與李嚴和諸葛亮,在我看來既因為當時的國內局勢,也因為兩人在這些方面的傑出才能,或許還有一點自己的私心。

相互制衡,更好輔佐新皇

歷史上的託孤重臣,往往不會選擇一位,在皇帝成長起來之前朝堂上需要的是平衡,蜀漢也是如此。此時後主年幼,倘若一家獨大,必然有皇權傾覆之危。魏國的曹操便是這樣的例子,誰能保證他的後代不會生出異心呢?因此顧命大臣之間往往是需要相互制衡的。

平衡朝堂勢力,穩定局勢

縱觀劉備的發跡史,自荊州站穩腳,於益州奠定根基,這兩州之地於他而言有莫大關係。且蜀漢中後期的名臣良將大致出於這兩塊州域,因此這兩大派系的形成必不可免。只不過劉備最信任的大臣主要來自於荊州派系,因此他臨終前的安排,自然更加倚重於這些大臣。伐吳大敗後,劉備死於白帝城,蜀漢國內局勢震盪不已。

我是海浮人,我來回答。

劉備臨終前,將蜀漢的軍政大權分離,並交與李嚴和諸葛亮,在我看來既因為當時的國內局勢,也因為兩人在這些方面的傑出才能,或許還有一點自己的私心。

相互制衡,更好輔佐新皇

歷史上的託孤重臣,往往不會選擇一位,在皇帝成長起來之前朝堂上需要的是平衡,蜀漢也是如此。此時後主年幼,倘若一家獨大,必然有皇權傾覆之危。魏國的曹操便是這樣的例子,誰能保證他的後代不會生出異心呢?因此顧命大臣之間往往是需要相互制衡的。

平衡朝堂勢力,穩定局勢

縱觀劉備的發跡史,自荊州站穩腳,於益州奠定根基,這兩州之地於他而言有莫大關係。且蜀漢中後期的名臣良將大致出於這兩塊州域,因此這兩大派系的形成必不可免。只不過劉備最信任的大臣主要來自於荊州派系,因此他臨終前的安排,自然更加倚重於這些大臣。伐吳大敗後,劉備死於白帝城,蜀漢國內局勢震盪不已。

且隨著心腹大臣龐統、法正相繼去世,劉備身邊最有資格的元老親信諸葛亮自然成為了荊州集團的首腦。

而李嚴也是荊州人士,曹操進入荊州時,他西往奔蜀,劉璋用他為成都縣令,又獲得能幹的名聲。劉備入蜀後,他在這兩大派系之中左右逢源,在益州集團之內頗具聲名。隨著一些宿老死去,他漸漸成為益州派系的代表人物。

因此,劉備託孤二人是最為妥當的選擇。諸葛亮治內,李嚴治軍,兩大派系的核心人物能為劉禪穩定局勢,迅速平穩內亂,穩固皇權。

二人的能力問題

與《三國演義》所描述的不一樣,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前,主要是作為一個文臣的存在,於內政上頗具才能。在益州之戰、漢中之戰等戰爭中,劉備所倚重的往往是龐統、法正、馬良等軍師。

我是海浮人,我來回答。

劉備臨終前,將蜀漢的軍政大權分離,並交與李嚴和諸葛亮,在我看來既因為當時的國內局勢,也因為兩人在這些方面的傑出才能,或許還有一點自己的私心。

相互制衡,更好輔佐新皇

歷史上的託孤重臣,往往不會選擇一位,在皇帝成長起來之前朝堂上需要的是平衡,蜀漢也是如此。此時後主年幼,倘若一家獨大,必然有皇權傾覆之危。魏國的曹操便是這樣的例子,誰能保證他的後代不會生出異心呢?因此顧命大臣之間往往是需要相互制衡的。

平衡朝堂勢力,穩定局勢

縱觀劉備的發跡史,自荊州站穩腳,於益州奠定根基,這兩州之地於他而言有莫大關係。且蜀漢中後期的名臣良將大致出於這兩塊州域,因此這兩大派系的形成必不可免。只不過劉備最信任的大臣主要來自於荊州派系,因此他臨終前的安排,自然更加倚重於這些大臣。伐吳大敗後,劉備死於白帝城,蜀漢國內局勢震盪不已。

且隨著心腹大臣龐統、法正相繼去世,劉備身邊最有資格的元老親信諸葛亮自然成為了荊州集團的首腦。

而李嚴也是荊州人士,曹操進入荊州時,他西往奔蜀,劉璋用他為成都縣令,又獲得能幹的名聲。劉備入蜀後,他在這兩大派系之中左右逢源,在益州集團之內頗具聲名。隨著一些宿老死去,他漸漸成為益州派系的代表人物。

因此,劉備託孤二人是最為妥當的選擇。諸葛亮治內,李嚴治軍,兩大派系的核心人物能為劉禪穩定局勢,迅速平穩內亂,穩固皇權。

二人的能力問題

與《三國演義》所描述的不一樣,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前,主要是作為一個文臣的存在,於內政上頗具才能。在益州之戰、漢中之戰等戰爭中,劉備所倚重的往往是龐統、法正、馬良等軍師。

而與之相對的李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沙場名將,可謂文武雙全。隨著老一輩大將的相繼老去,李嚴此時在軍界也是頗具聲名,打了數次勝仗。並且早先劉備封李嚴為中都護,鎮守永安城,有統管蜀漢軍事的經歷。把軍權交於他手,自然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

浮人結語

由此可見,在託孤問題上劉備可謂是煞費苦心。不過他還是看錯了兩人,以為只專於政事的諸葛亮,卻也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認為在軍事上可以倚重的李嚴,卻心術不正,在後期專注於謀取私利,破壞了諸葛亮的北伐。

我是海浮人,你也在漂浮嗎?我來回答。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2019-07-17

小說《三國演義》裡的白帝城託孤一節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劉備不僅把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而且對諸葛亮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賢,諸葛亮可取而代之。一出君臣交心的場面,好不感人!可是,羅貫中卻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李嚴。在白帝城託孤一節裡,著重刻畫了諸葛亮和劉備,對李嚴的提及卻不多……

小說《三國演義》裡的白帝城託孤一節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劉備不僅把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而且對諸葛亮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賢,諸葛亮可取而代之。一出君臣交心的場面,好不感人!可是,羅貫中卻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李嚴。在白帝城託孤一節裡,著重刻畫了諸葛亮和劉備,對李嚴的提及卻不多……



在真實歷史上,劉備臨終託孤時李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他的分量並不比諸葛亮輕!實際上,劉備給兒子留下的“託孤之臣”有兩位,即諸葛亮和李嚴。為什麼要設置兩位“託孤之臣”呢?原因很簡單,劉備內心既不放心自己的舊班底諸葛亮,也不放心益州土著勢力的代表李嚴!但是,兒子劉禪總要有人輔佐呀,怎麼辦?於是劉備想到了權力平衡的遊戲!李嚴屬於益州土著勢力集團,用他既可以安撫益州土著勢力,又可以起到牽制諸葛亮等舊班底的作用。同時,任用諸葛亮又可以反過來起到牽制益州土著勢力的作用,避免益州土著勢力做大,倒逼自己這個外來戶,從而使劉禪穩坐釣魚臺、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小說《三國演義》裡的白帝城託孤一節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劉備不僅把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而且對諸葛亮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賢,諸葛亮可取而代之。一出君臣交心的場面,好不感人!可是,羅貫中卻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李嚴。在白帝城託孤一節裡,著重刻畫了諸葛亮和劉備,對李嚴的提及卻不多……



在真實歷史上,劉備臨終託孤時李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他的分量並不比諸葛亮輕!實際上,劉備給兒子留下的“託孤之臣”有兩位,即諸葛亮和李嚴。為什麼要設置兩位“託孤之臣”呢?原因很簡單,劉備內心既不放心自己的舊班底諸葛亮,也不放心益州土著勢力的代表李嚴!但是,兒子劉禪總要有人輔佐呀,怎麼辦?於是劉備想到了權力平衡的遊戲!李嚴屬於益州土著勢力集團,用他既可以安撫益州土著勢力,又可以起到牽制諸葛亮等舊班底的作用。同時,任用諸葛亮又可以反過來起到牽制益州土著勢力的作用,避免益州土著勢力做大,倒逼自己這個外來戶,從而使劉禪穩坐釣魚臺、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那麼,為什麼劉備要把兵權交給李嚴呢?原因也不難理解,劉備麾下的軍事力量主要還是自己帶進蜀地的舊班底,益州土著勢力真正掌握兵權者實際上並不多。換言之,直接掌控軍隊的大部分還是劉備帶過來的舊班底。這些人與諸葛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旦全部交給諸葛亮,很可能會形成諸葛亮集政、軍於一身、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交給李嚴則不同,李嚴雖然擁有節制諸軍的權限,但是軍隊的直接統帥卻不屬於益州土著勢力。如此一來,李嚴想要做大,難度可想而知。這樣的配置,既可以讓李嚴手裡有了制衡諸葛亮的利器,又不至於讓李嚴擁兵自重。與此同時,諸葛亮在軍事指揮方面的造詣也要高於李嚴,將軍隊交給諸葛亮劉備不放心。而反過來,李嚴如果想要做大,劉禪又可以利用諸葛亮和軍中劉備的舊班底剿滅李嚴。說白了,又是一出權力平衡的政治遊戲!

小說《三國演義》裡的白帝城託孤一節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劉備不僅把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而且對諸葛亮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賢,諸葛亮可取而代之。一出君臣交心的場面,好不感人!可是,羅貫中卻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李嚴。在白帝城託孤一節裡,著重刻畫了諸葛亮和劉備,對李嚴的提及卻不多……



在真實歷史上,劉備臨終託孤時李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他的分量並不比諸葛亮輕!實際上,劉備給兒子留下的“託孤之臣”有兩位,即諸葛亮和李嚴。為什麼要設置兩位“託孤之臣”呢?原因很簡單,劉備內心既不放心自己的舊班底諸葛亮,也不放心益州土著勢力的代表李嚴!但是,兒子劉禪總要有人輔佐呀,怎麼辦?於是劉備想到了權力平衡的遊戲!李嚴屬於益州土著勢力集團,用他既可以安撫益州土著勢力,又可以起到牽制諸葛亮等舊班底的作用。同時,任用諸葛亮又可以反過來起到牽制益州土著勢力的作用,避免益州土著勢力做大,倒逼自己這個外來戶,從而使劉禪穩坐釣魚臺、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那麼,為什麼劉備要把兵權交給李嚴呢?原因也不難理解,劉備麾下的軍事力量主要還是自己帶進蜀地的舊班底,益州土著勢力真正掌握兵權者實際上並不多。換言之,直接掌控軍隊的大部分還是劉備帶過來的舊班底。這些人與諸葛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旦全部交給諸葛亮,很可能會形成諸葛亮集政、軍於一身、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交給李嚴則不同,李嚴雖然擁有節制諸軍的權限,但是軍隊的直接統帥卻不屬於益州土著勢力。如此一來,李嚴想要做大,難度可想而知。這樣的配置,既可以讓李嚴手裡有了制衡諸葛亮的利器,又不至於讓李嚴擁兵自重。與此同時,諸葛亮在軍事指揮方面的造詣也要高於李嚴,將軍隊交給諸葛亮劉備不放心。而反過來,李嚴如果想要做大,劉禪又可以利用諸葛亮和軍中劉備的舊班底剿滅李嚴。說白了,又是一出權力平衡的政治遊戲!



只可惜,劉備算到了一切,卻還是低估了諸葛亮的手腕!劉備前腳剛去世,諸葛亮和李嚴就開始了內鬥。出於穩固自身地位的需要,劉禪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鷸蚌相爭、自己漁翁得利。九年之後,諸葛亮終於等到了搞掉李嚴的機會。諸葛亮率師北伐、李嚴負責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難行而延誤了時日。為了推卸責任,李嚴猛烈抨擊諸葛亮北伐失策。而諸葛亮則索性以糧草不濟退兵,把作戰失利的事情小事化大,全部歸罪到了李嚴押運糧草延遲上。面對諸葛亮的咄咄逼人,劉禪最終選擇了犧牲李嚴,將其貶為庶人、流放梓潼。但是,對於益州土著勢力的作用,劉禪還是看得非常清楚的,雖然犧牲了李嚴,但是卻沒有株連益州土著勢力,依然保留了益州土著勢力對諸葛亮一種的長期牽制作用。一直到諸葛亮去世,一直如此。

小說《三國演義》裡的白帝城託孤一節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劉備不僅把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而且對諸葛亮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賢,諸葛亮可取而代之。一出君臣交心的場面,好不感人!可是,羅貫中卻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李嚴。在白帝城託孤一節裡,著重刻畫了諸葛亮和劉備,對李嚴的提及卻不多……



在真實歷史上,劉備臨終託孤時李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他的分量並不比諸葛亮輕!實際上,劉備給兒子留下的“託孤之臣”有兩位,即諸葛亮和李嚴。為什麼要設置兩位“託孤之臣”呢?原因很簡單,劉備內心既不放心自己的舊班底諸葛亮,也不放心益州土著勢力的代表李嚴!但是,兒子劉禪總要有人輔佐呀,怎麼辦?於是劉備想到了權力平衡的遊戲!李嚴屬於益州土著勢力集團,用他既可以安撫益州土著勢力,又可以起到牽制諸葛亮等舊班底的作用。同時,任用諸葛亮又可以反過來起到牽制益州土著勢力的作用,避免益州土著勢力做大,倒逼自己這個外來戶,從而使劉禪穩坐釣魚臺、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那麼,為什麼劉備要把兵權交給李嚴呢?原因也不難理解,劉備麾下的軍事力量主要還是自己帶進蜀地的舊班底,益州土著勢力真正掌握兵權者實際上並不多。換言之,直接掌控軍隊的大部分還是劉備帶過來的舊班底。這些人與諸葛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旦全部交給諸葛亮,很可能會形成諸葛亮集政、軍於一身、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交給李嚴則不同,李嚴雖然擁有節制諸軍的權限,但是軍隊的直接統帥卻不屬於益州土著勢力。如此一來,李嚴想要做大,難度可想而知。這樣的配置,既可以讓李嚴手裡有了制衡諸葛亮的利器,又不至於讓李嚴擁兵自重。與此同時,諸葛亮在軍事指揮方面的造詣也要高於李嚴,將軍隊交給諸葛亮劉備不放心。而反過來,李嚴如果想要做大,劉禪又可以利用諸葛亮和軍中劉備的舊班底剿滅李嚴。說白了,又是一出權力平衡的政治遊戲!



只可惜,劉備算到了一切,卻還是低估了諸葛亮的手腕!劉備前腳剛去世,諸葛亮和李嚴就開始了內鬥。出於穩固自身地位的需要,劉禪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鷸蚌相爭、自己漁翁得利。九年之後,諸葛亮終於等到了搞掉李嚴的機會。諸葛亮率師北伐、李嚴負責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難行而延誤了時日。為了推卸責任,李嚴猛烈抨擊諸葛亮北伐失策。而諸葛亮則索性以糧草不濟退兵,把作戰失利的事情小事化大,全部歸罪到了李嚴押運糧草延遲上。面對諸葛亮的咄咄逼人,劉禪最終選擇了犧牲李嚴,將其貶為庶人、流放梓潼。但是,對於益州土著勢力的作用,劉禪還是看得非常清楚的,雖然犧牲了李嚴,但是卻沒有株連益州土著勢力,依然保留了益州土著勢力對諸葛亮一種的長期牽制作用。一直到諸葛亮去世,一直如此。



諸葛亮雖然憑藉手中的權勢“管天管地”,甚至在《出師表》中以“父親教訓兒子”的口吻“指導”劉禪的工作,甚至直接干預人事任免!但是,礙於益州土著勢力的存在,諸葛亮一生也沒敢走得更遠。而這,正是劉備最希望看到的,也正是劉備當初作出那樣安排的目的所在。試想,如果諸葛亮集政、軍於一身,近乎完全架空了劉禪,即便諸葛亮沒有野心,他下面的人呢?人有時候是不得不被形勢所裹挾的,誰又敢說曹操起兵之初就準備改朝換代了呢?

小說《三國演義》裡的白帝城託孤一節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劉備不僅把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而且對諸葛亮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賢,諸葛亮可取而代之。一出君臣交心的場面,好不感人!可是,羅貫中卻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李嚴。在白帝城託孤一節裡,著重刻畫了諸葛亮和劉備,對李嚴的提及卻不多……



在真實歷史上,劉備臨終託孤時李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他的分量並不比諸葛亮輕!實際上,劉備給兒子留下的“託孤之臣”有兩位,即諸葛亮和李嚴。為什麼要設置兩位“託孤之臣”呢?原因很簡單,劉備內心既不放心自己的舊班底諸葛亮,也不放心益州土著勢力的代表李嚴!但是,兒子劉禪總要有人輔佐呀,怎麼辦?於是劉備想到了權力平衡的遊戲!李嚴屬於益州土著勢力集團,用他既可以安撫益州土著勢力,又可以起到牽制諸葛亮等舊班底的作用。同時,任用諸葛亮又可以反過來起到牽制益州土著勢力的作用,避免益州土著勢力做大,倒逼自己這個外來戶,從而使劉禪穩坐釣魚臺、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那麼,為什麼劉備要把兵權交給李嚴呢?原因也不難理解,劉備麾下的軍事力量主要還是自己帶進蜀地的舊班底,益州土著勢力真正掌握兵權者實際上並不多。換言之,直接掌控軍隊的大部分還是劉備帶過來的舊班底。這些人與諸葛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旦全部交給諸葛亮,很可能會形成諸葛亮集政、軍於一身、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交給李嚴則不同,李嚴雖然擁有節制諸軍的權限,但是軍隊的直接統帥卻不屬於益州土著勢力。如此一來,李嚴想要做大,難度可想而知。這樣的配置,既可以讓李嚴手裡有了制衡諸葛亮的利器,又不至於讓李嚴擁兵自重。與此同時,諸葛亮在軍事指揮方面的造詣也要高於李嚴,將軍隊交給諸葛亮劉備不放心。而反過來,李嚴如果想要做大,劉禪又可以利用諸葛亮和軍中劉備的舊班底剿滅李嚴。說白了,又是一出權力平衡的政治遊戲!



只可惜,劉備算到了一切,卻還是低估了諸葛亮的手腕!劉備前腳剛去世,諸葛亮和李嚴就開始了內鬥。出於穩固自身地位的需要,劉禪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鷸蚌相爭、自己漁翁得利。九年之後,諸葛亮終於等到了搞掉李嚴的機會。諸葛亮率師北伐、李嚴負責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難行而延誤了時日。為了推卸責任,李嚴猛烈抨擊諸葛亮北伐失策。而諸葛亮則索性以糧草不濟退兵,把作戰失利的事情小事化大,全部歸罪到了李嚴押運糧草延遲上。面對諸葛亮的咄咄逼人,劉禪最終選擇了犧牲李嚴,將其貶為庶人、流放梓潼。但是,對於益州土著勢力的作用,劉禪還是看得非常清楚的,雖然犧牲了李嚴,但是卻沒有株連益州土著勢力,依然保留了益州土著勢力對諸葛亮一種的長期牽制作用。一直到諸葛亮去世,一直如此。



諸葛亮雖然憑藉手中的權勢“管天管地”,甚至在《出師表》中以“父親教訓兒子”的口吻“指導”劉禪的工作,甚至直接干預人事任免!但是,礙於益州土著勢力的存在,諸葛亮一生也沒敢走得更遠。而這,正是劉備最希望看到的,也正是劉備當初作出那樣安排的目的所在。試想,如果諸葛亮集政、軍於一身,近乎完全架空了劉禪,即便諸葛亮沒有野心,他下面的人呢?人有時候是不得不被形勢所裹挾的,誰又敢說曹操起兵之初就準備改朝換代了呢?

岳飞的飞
2019-04-29

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打得大敗,撤退到現在四川奉節。經此一戰,劉備不想再東征東吳了。

劉備放心不下,臨終託孤

223年2月,劉備病情嚴重,估計自己在世時間不長了,就把諸葛亮召到奉節。

劉備立下遺詔,委託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助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全權負責軍事管理,留在奉節駐守。

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劉備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以及用人標準來確定的。

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打得大敗,撤退到現在四川奉節。經此一戰,劉備不想再東征東吳了。

劉備放心不下,臨終託孤

223年2月,劉備病情嚴重,估計自己在世時間不長了,就把諸葛亮召到奉節。

劉備立下遺詔,委託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助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全權負責軍事管理,留在奉節駐守。

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劉備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以及用人標準來確定的。

第一、少主劉禪身邊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賢相

劉備託孤的時候,少主劉禪16歲。

知子者莫若父。劉備對自己兒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後有沒有能力管理蜀漢。所以,劉備希望遴選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國家的賢良大臣,來輔助少主劉禪。

否則,劉禪皇位是無法保住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在當時的蜀漢,確實只有諸葛亮了。就是選定諸葛亮,劉備也還是想從心理上確認諸葛亮的赤膽忠心,想從言語上聽到諸葛亮的錚錚誓言。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有定國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兒子劉禪值得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代他吧。

劉備口頭上這樣說,其實內心裡的想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當好輔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打得大敗,撤退到現在四川奉節。經此一戰,劉備不想再東征東吳了。

劉備放心不下,臨終託孤

223年2月,劉備病情嚴重,估計自己在世時間不長了,就把諸葛亮召到奉節。

劉備立下遺詔,委託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助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全權負責軍事管理,留在奉節駐守。

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劉備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以及用人標準來確定的。

第一、少主劉禪身邊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賢相

劉備託孤的時候,少主劉禪16歲。

知子者莫若父。劉備對自己兒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後有沒有能力管理蜀漢。所以,劉備希望遴選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國家的賢良大臣,來輔助少主劉禪。

否則,劉禪皇位是無法保住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在當時的蜀漢,確實只有諸葛亮了。就是選定諸葛亮,劉備也還是想從心理上確認諸葛亮的赤膽忠心,想從言語上聽到諸葛亮的錚錚誓言。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有定國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兒子劉禪值得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代他吧。

劉備口頭上這樣說,其實內心裡的想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當好輔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劉備還是想再次鞏固強化諸葛亮的丞相輔政心理,而不會篡權奪位。劉備把兒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備從情感上、心理上確定了諸葛亮不能、不會排斥劉禪。

劉備就是要諸葛亮全心全意輔助劉禪,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軍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嚴統領軍事。

第二、李嚴是劉備心中合適的軍事帥才

此時的蜀漢,很多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經不是很多。

劉備認為,諸葛亮適合輔助君主、進行政治管理;而李嚴更適合管理軍隊、以及領兵打仗。

李嚴年輕時,就以能幹而聲名遠播。劉備早就聽說了。

213年,李嚴率領所屬部隊向劉備投降,受到劉備重用。李嚴軍事才能也得到充分發揮,兩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亂。

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打得大敗,撤退到現在四川奉節。經此一戰,劉備不想再東征東吳了。

劉備放心不下,臨終託孤

223年2月,劉備病情嚴重,估計自己在世時間不長了,就把諸葛亮召到奉節。

劉備立下遺詔,委託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助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全權負責軍事管理,留在奉節駐守。

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劉備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以及用人標準來確定的。

第一、少主劉禪身邊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賢相

劉備託孤的時候,少主劉禪16歲。

知子者莫若父。劉備對自己兒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後有沒有能力管理蜀漢。所以,劉備希望遴選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國家的賢良大臣,來輔助少主劉禪。

否則,劉禪皇位是無法保住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在當時的蜀漢,確實只有諸葛亮了。就是選定諸葛亮,劉備也還是想從心理上確認諸葛亮的赤膽忠心,想從言語上聽到諸葛亮的錚錚誓言。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有定國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兒子劉禪值得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代他吧。

劉備口頭上這樣說,其實內心裡的想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當好輔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劉備還是想再次鞏固強化諸葛亮的丞相輔政心理,而不會篡權奪位。劉備把兒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備從情感上、心理上確定了諸葛亮不能、不會排斥劉禪。

劉備就是要諸葛亮全心全意輔助劉禪,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軍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嚴統領軍事。

第二、李嚴是劉備心中合適的軍事帥才

此時的蜀漢,很多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經不是很多。

劉備認為,諸葛亮適合輔助君主、進行政治管理;而李嚴更適合管理軍隊、以及領兵打仗。

李嚴年輕時,就以能幹而聲名遠播。劉備早就聽說了。

213年,李嚴率領所屬部隊向劉備投降,受到劉備重用。李嚴軍事才能也得到充分發揮,兩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亂。

218年,江湖大盜馬秦、高勝網羅了近10萬人,發動叛亂,並佔領了資中縣。

劉備當時在漢中,與曹操打仗,沒有軍隊可以調配用來平定叛亂。

李嚴當機立斷,沒有依賴援兵,只是率領自己屬下5000人馬,前往資中征討賊人。

李嚴利用“斬首行動”策略,帶領5000精兵,直接向馬秦、高勝衝去,在萬軍叢中,砍下了馬秦、高勝的頭顱。

看見這種形勢,幾萬敵軍四散逃命。李嚴以少勝多,取得完美的勝利,解除了前方劉備的後顧之憂。

後來不久,高定率領軍隊圍攻新道縣,李嚴接到命令,帶領部隊快速奔馳趕去救援。

李嚴集中兵力,速戰速決,很快把高定徹底打敗,高定隻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過兩次平叛,劉備看出了李嚴傑出的軍事才能,加封他為輔漢將軍。

李嚴具備了優秀軍事領導人的優良品質:果斷、勇敢、超強戰鬥力!所以,劉備將兵權交給李嚴,是有依據的。

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打得大敗,撤退到現在四川奉節。經此一戰,劉備不想再東征東吳了。

劉備放心不下,臨終託孤

223年2月,劉備病情嚴重,估計自己在世時間不長了,就把諸葛亮召到奉節。

劉備立下遺詔,委託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助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全權負責軍事管理,留在奉節駐守。

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劉備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以及用人標準來確定的。

第一、少主劉禪身邊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賢相

劉備託孤的時候,少主劉禪16歲。

知子者莫若父。劉備對自己兒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後有沒有能力管理蜀漢。所以,劉備希望遴選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國家的賢良大臣,來輔助少主劉禪。

否則,劉禪皇位是無法保住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在當時的蜀漢,確實只有諸葛亮了。就是選定諸葛亮,劉備也還是想從心理上確認諸葛亮的赤膽忠心,想從言語上聽到諸葛亮的錚錚誓言。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有定國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兒子劉禪值得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代他吧。

劉備口頭上這樣說,其實內心裡的想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當好輔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劉備還是想再次鞏固強化諸葛亮的丞相輔政心理,而不會篡權奪位。劉備把兒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備從情感上、心理上確定了諸葛亮不能、不會排斥劉禪。

劉備就是要諸葛亮全心全意輔助劉禪,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軍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嚴統領軍事。

第二、李嚴是劉備心中合適的軍事帥才

此時的蜀漢,很多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經不是很多。

劉備認為,諸葛亮適合輔助君主、進行政治管理;而李嚴更適合管理軍隊、以及領兵打仗。

李嚴年輕時,就以能幹而聲名遠播。劉備早就聽說了。

213年,李嚴率領所屬部隊向劉備投降,受到劉備重用。李嚴軍事才能也得到充分發揮,兩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亂。

218年,江湖大盜馬秦、高勝網羅了近10萬人,發動叛亂,並佔領了資中縣。

劉備當時在漢中,與曹操打仗,沒有軍隊可以調配用來平定叛亂。

李嚴當機立斷,沒有依賴援兵,只是率領自己屬下5000人馬,前往資中征討賊人。

李嚴利用“斬首行動”策略,帶領5000精兵,直接向馬秦、高勝衝去,在萬軍叢中,砍下了馬秦、高勝的頭顱。

看見這種形勢,幾萬敵軍四散逃命。李嚴以少勝多,取得完美的勝利,解除了前方劉備的後顧之憂。

後來不久,高定率領軍隊圍攻新道縣,李嚴接到命令,帶領部隊快速奔馳趕去救援。

李嚴集中兵力,速戰速決,很快把高定徹底打敗,高定隻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過兩次平叛,劉備看出了李嚴傑出的軍事才能,加封他為輔漢將軍。

李嚴具備了優秀軍事領導人的優良品質:果斷、勇敢、超強戰鬥力!所以,劉備將兵權交給李嚴,是有依據的。

第三、劉備謀劃蜀漢朝中重臣應該制約平衡

最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諸葛亮老謀深算、心眼太深,需要一個性格孤傲、不可一世的人來實現平衡,李嚴是非常適合的人選。

李嚴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拉幫結派。因為遷移官邸的事情,李嚴與另外一位官員意見不合,李嚴直接把那位官員逼走了。

李嚴固執己見,不主動與其他官員交往,這樣的官員適合輔助少主劉禪。

以上是明擺著的權臣之間的平衡,暗中還有派別之間也需要平衡。

諸葛亮等人屬於荊州派,李嚴等人屬於益州派。

如果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諸葛亮,則荊州派力量過於強大,荊州派官員很可能仗勢胡為、欺壓他人;

而其他力量自然產生怨恨情緒。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勢必不可避免,蜀漢一定混亂而亡。

劉備自己不願、也不希望劉禪再與東吳戰爭了。李嚴屬於益州派,他不會去為荊州派爭奪地盤、擴充實力的。

劉備把兵權交給李嚴,就是告訴東吳:蜀漢不想與你爭鬥了。

與東吳不再進行戰爭,李嚴守衛蜀漢的東部,基本上沒有問題的。

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打得大敗,撤退到現在四川奉節。經此一戰,劉備不想再東征東吳了。

劉備放心不下,臨終託孤

223年2月,劉備病情嚴重,估計自己在世時間不長了,就把諸葛亮召到奉節。

劉備立下遺詔,委託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助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全權負責軍事管理,留在奉節駐守。

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劉備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以及用人標準來確定的。

第一、少主劉禪身邊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賢相

劉備託孤的時候,少主劉禪16歲。

知子者莫若父。劉備對自己兒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後有沒有能力管理蜀漢。所以,劉備希望遴選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國家的賢良大臣,來輔助少主劉禪。

否則,劉禪皇位是無法保住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在當時的蜀漢,確實只有諸葛亮了。就是選定諸葛亮,劉備也還是想從心理上確認諸葛亮的赤膽忠心,想從言語上聽到諸葛亮的錚錚誓言。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有定國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兒子劉禪值得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代他吧。

劉備口頭上這樣說,其實內心裡的想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當好輔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劉備還是想再次鞏固強化諸葛亮的丞相輔政心理,而不會篡權奪位。劉備把兒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備從情感上、心理上確定了諸葛亮不能、不會排斥劉禪。

劉備就是要諸葛亮全心全意輔助劉禪,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軍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嚴統領軍事。

第二、李嚴是劉備心中合適的軍事帥才

此時的蜀漢,很多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經不是很多。

劉備認為,諸葛亮適合輔助君主、進行政治管理;而李嚴更適合管理軍隊、以及領兵打仗。

李嚴年輕時,就以能幹而聲名遠播。劉備早就聽說了。

213年,李嚴率領所屬部隊向劉備投降,受到劉備重用。李嚴軍事才能也得到充分發揮,兩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亂。

218年,江湖大盜馬秦、高勝網羅了近10萬人,發動叛亂,並佔領了資中縣。

劉備當時在漢中,與曹操打仗,沒有軍隊可以調配用來平定叛亂。

李嚴當機立斷,沒有依賴援兵,只是率領自己屬下5000人馬,前往資中征討賊人。

李嚴利用“斬首行動”策略,帶領5000精兵,直接向馬秦、高勝衝去,在萬軍叢中,砍下了馬秦、高勝的頭顱。

看見這種形勢,幾萬敵軍四散逃命。李嚴以少勝多,取得完美的勝利,解除了前方劉備的後顧之憂。

後來不久,高定率領軍隊圍攻新道縣,李嚴接到命令,帶領部隊快速奔馳趕去救援。

李嚴集中兵力,速戰速決,很快把高定徹底打敗,高定隻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過兩次平叛,劉備看出了李嚴傑出的軍事才能,加封他為輔漢將軍。

李嚴具備了優秀軍事領導人的優良品質:果斷、勇敢、超強戰鬥力!所以,劉備將兵權交給李嚴,是有依據的。

第三、劉備謀劃蜀漢朝中重臣應該制約平衡

最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諸葛亮老謀深算、心眼太深,需要一個性格孤傲、不可一世的人來實現平衡,李嚴是非常適合的人選。

李嚴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拉幫結派。因為遷移官邸的事情,李嚴與另外一位官員意見不合,李嚴直接把那位官員逼走了。

李嚴固執己見,不主動與其他官員交往,這樣的官員適合輔助少主劉禪。

以上是明擺著的權臣之間的平衡,暗中還有派別之間也需要平衡。

諸葛亮等人屬於荊州派,李嚴等人屬於益州派。

如果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諸葛亮,則荊州派力量過於強大,荊州派官員很可能仗勢胡為、欺壓他人;

而其他力量自然產生怨恨情緒。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勢必不可避免,蜀漢一定混亂而亡。

劉備自己不願、也不希望劉禪再與東吳戰爭了。李嚴屬於益州派,他不會去為荊州派爭奪地盤、擴充實力的。

劉備把兵權交給李嚴,就是告訴東吳:蜀漢不想與你爭鬥了。

與東吳不再進行戰爭,李嚴守衛蜀漢的東部,基本上沒有問題的。

玩了一輩子政治的劉備,臨死之前還在費盡心機、為寶貝兒子謀劃佈局、安排人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李嚴能不能真的擔起軍事重任,還需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關注、共同進步!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不才讲史
2019-09-07

劉備是政治家,政治家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就必須要考慮周密一些,長久一些。畢竟他冒著生命打江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是他去世了,也要把自己的江山,妥妥的交到自己的兒子劉禪手裡。而當時劉禪比較小,所以,不得已劉備只能讓他信得過的大臣,來輔佐劉禪,等劉禪長大之後,然後再把權利還給他。

既然是要給劉禪找輔佐大臣,那肯定就要想,要如何保證不讓大臣手握重權,欺負劉禪甚至是想把劉禪給踢下臺,自己取而代之。

若是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那他劉備的江山,豈不是就白打了。

所以,在劉備再三的考慮之下,他覺得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幾個不同的大臣的手裡,畢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劉禪不會被架空。

劉備是政治家,政治家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就必須要考慮周密一些,長久一些。畢竟他冒著生命打江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是他去世了,也要把自己的江山,妥妥的交到自己的兒子劉禪手裡。而當時劉禪比較小,所以,不得已劉備只能讓他信得過的大臣,來輔佐劉禪,等劉禪長大之後,然後再把權利還給他。

既然是要給劉禪找輔佐大臣,那肯定就要想,要如何保證不讓大臣手握重權,欺負劉禪甚至是想把劉禪給踢下臺,自己取而代之。

若是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那他劉備的江山,豈不是就白打了。

所以,在劉備再三的考慮之下,他覺得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幾個不同的大臣的手裡,畢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劉禪不會被架空。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劉備把政治方面的權利,交給了諸葛亮。也就是說除了軍事方面的事情,諸葛亮可以全權處理。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擔任的是丞相之職,主要是管理內政。

三國時期,丞相之職的權利是很大的,可以說除了還沒有長大的劉禪,就是他諸葛亮最大了。

諸葛亮有這麼大的權利,劉備也是不放心的。

說白了就是必須要找一個人,在必要的時候,來制約諸葛亮,所以,劉備就很聰明的,把這個軍權交給李嚴了。

李嚴屬於是蜀國本地土生土長的人,諸葛亮和劉備都是從別的地方,搬遷到蜀國去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李嚴和諸葛亮屬於是不同的政治派系。

劉備是政治家,政治家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就必須要考慮周密一些,長久一些。畢竟他冒著生命打江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是他去世了,也要把自己的江山,妥妥的交到自己的兒子劉禪手裡。而當時劉禪比較小,所以,不得已劉備只能讓他信得過的大臣,來輔佐劉禪,等劉禪長大之後,然後再把權利還給他。

既然是要給劉禪找輔佐大臣,那肯定就要想,要如何保證不讓大臣手握重權,欺負劉禪甚至是想把劉禪給踢下臺,自己取而代之。

若是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那他劉備的江山,豈不是就白打了。

所以,在劉備再三的考慮之下,他覺得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幾個不同的大臣的手裡,畢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劉禪不會被架空。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劉備把政治方面的權利,交給了諸葛亮。也就是說除了軍事方面的事情,諸葛亮可以全權處理。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擔任的是丞相之職,主要是管理內政。

三國時期,丞相之職的權利是很大的,可以說除了還沒有長大的劉禪,就是他諸葛亮最大了。

諸葛亮有這麼大的權利,劉備也是不放心的。

說白了就是必須要找一個人,在必要的時候,來制約諸葛亮,所以,劉備就很聰明的,把這個軍權交給李嚴了。

李嚴屬於是蜀國本地土生土長的人,諸葛亮和劉備都是從別的地方,搬遷到蜀國去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李嚴和諸葛亮屬於是不同的政治派系。

他們可以相互制約對方,以達到共同維繫小皇帝利益的目的。

所以,劉備把政務大權交給諸葛亮,把軍事大權交給李嚴,目的就是想讓他們之間相互制約,任何人都不要有非非之想。

否則,另一方就有權利,把不服從的一方給幹掉。同時也給小皇帝上了一道保險。

這就是為什麼劉備不把軍權交給諸葛亮的原因,畢竟軍政大權一把抓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這樣很容易出現大臣專權,欺負小皇帝,甚至是廢掉小皇帝的可能。

當然了這只是劉備自己的想法,正所謂想象是美好的,事實是殘酷的。實際上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還是軍政大權一把抓了,不但如此,他還把李嚴給趕回了家。

劉備是政治家,政治家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就必須要考慮周密一些,長久一些。畢竟他冒著生命打江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是他去世了,也要把自己的江山,妥妥的交到自己的兒子劉禪手裡。而當時劉禪比較小,所以,不得已劉備只能讓他信得過的大臣,來輔佐劉禪,等劉禪長大之後,然後再把權利還給他。

既然是要給劉禪找輔佐大臣,那肯定就要想,要如何保證不讓大臣手握重權,欺負劉禪甚至是想把劉禪給踢下臺,自己取而代之。

若是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那他劉備的江山,豈不是就白打了。

所以,在劉備再三的考慮之下,他覺得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幾個不同的大臣的手裡,畢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劉禪不會被架空。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劉備把政治方面的權利,交給了諸葛亮。也就是說除了軍事方面的事情,諸葛亮可以全權處理。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擔任的是丞相之職,主要是管理內政。

三國時期,丞相之職的權利是很大的,可以說除了還沒有長大的劉禪,就是他諸葛亮最大了。

諸葛亮有這麼大的權利,劉備也是不放心的。

說白了就是必須要找一個人,在必要的時候,來制約諸葛亮,所以,劉備就很聰明的,把這個軍權交給李嚴了。

李嚴屬於是蜀國本地土生土長的人,諸葛亮和劉備都是從別的地方,搬遷到蜀國去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李嚴和諸葛亮屬於是不同的政治派系。

他們可以相互制約對方,以達到共同維繫小皇帝利益的目的。

所以,劉備把政務大權交給諸葛亮,把軍事大權交給李嚴,目的就是想讓他們之間相互制約,任何人都不要有非非之想。

否則,另一方就有權利,把不服從的一方給幹掉。同時也給小皇帝上了一道保險。

這就是為什麼劉備不把軍權交給諸葛亮的原因,畢竟軍政大權一把抓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這樣很容易出現大臣專權,欺負小皇帝,甚至是廢掉小皇帝的可能。

當然了這只是劉備自己的想法,正所謂想象是美好的,事實是殘酷的。實際上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還是軍政大權一把抓了,不但如此,他還把李嚴給趕回了家。

當然了諸葛亮不是權臣,他之所以要把李嚴給趕回家,是因為李嚴不作為,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李嚴故意不給諸葛亮供糧,導致諸葛亮在前方打仗糧食供應不上,不得不撤軍。

所以,諸葛亮回來之後,一氣之下,就把李嚴給趕回家了。劉備生前考慮的種種假設,一下子就被諸葛亮給破解了。

還好,諸葛亮的道德水平比較高,他一直都是在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並沒有什麼非非之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