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10 個回答
鹏程日志
2019-01-24

原因就是

要讓先說中的曹操說出那句非常著名的話,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

只有如此,才能刻畫出曹操奸詐的形象,也才能和劉備忠厚之主的形象更貼切!

也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得出小說中曹丕篡漢的不正當性,和劉備立馬再次建立漢的正當性,雖然是偏於一隅,就像王莽建立新朝,改革失敗後除了劉秀的漢,還有很多其他割據政權的漢,都是漢,誰正誰不正呢?誰最後奪得天下獲取政權,誰就是真正的漢!劉備沒有最終奪得天下,三國之中最小勢力!但是他是漢的大旗,其他二國都不是漢的大旗了!

在明代的羅貫中老先生,就是要提倡忠義,小說中充分的塑造了,劉備的忠厚,關羽的忠義千秋,諸葛亮對劉備的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曹操是不忠於漢室的,反而他手下的荀彧,董承等是忠於漢室的!

對於不忠的人,從小說的刻畫形象來說,曹操必然是奸詐的,不忠的!也必須是奸詐的不忠的!

否則劉備也就沒有了,正義性!

對面的,

豎起光復漢室的劉備、關羽、諸葛亮的忠也就沒有那麼的形象和光輝了!

正因如此,三國演義的趣味性才更大!才成了真正的經典!

包括諸葛亮罵死王朗也是,罵王朗不忠!

忠是貫穿三國演義的最重要的主線!

演義以桃園結義為始,

演義必須有義,義即是關羽的最大特點也是劉備的特點,

那反面的曹操也必然是不義的!

方圆论坛
2019-01-24

方圓論壇觀點!

其實就是曹操到底有沒有殺呂伯奢這件事目前也是眾說紛紜。《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我們暫且不論。小說存在很多杜撰和虛構的東西。放鬆休閒看著一樂就行。歷史參考價值不高。關於曹操殺呂伯奢的事情在一些史書中確實有所記載。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首先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陳壽版的《三國志》確實沒有記載曹操殺呂伯奢這一段。提問者所說的歷史沒有記載,估計就是受到《三國志》的影響。但是我要說的是,陳壽《三國志》的可信度不高。陳壽這個人收人好處就寫書美化他人這是各代史學家都一致認同的事情。所以陳壽《三國志》我們先保留觀點。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關於《魏書》中記載,呂伯奢一家見財起意想要打劫曹操。結果被曹操發現之後給殺掉了。這個觀點明顯證明曹操確實殺了呂伯奢。可信度較高。

《世語》中也有記載,曹操懷疑呂伯奢一家想要謀害他,所以曹操就先下手為強殺掉了呂伯奢一家。

這最後一個版本和小說《三國演義》記載很相似。在《孫盛雜記》中記載,曹操聽到院子裡有磨刀聲,懷疑呂伯奢要殺自己,所以就先下殺手,殺掉了呂伯奢一家。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很明顯四段三國時期的歷史記載,有三種記載了曹操殺掉了呂伯奢。再加上沒記載曹操殺呂伯奢的是陳壽,而陳壽拿人錢財,給人寫書美化他人的習慣也眾所周知,所以歷史上曹操殺了呂伯奢這一段記載也很可能是真的。那這樣的話小說《三國演義》關於曹操殺呂伯奢這段就不是杜撰。而且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世語》和《孫盛雜記》這裡面體現曹操殺呂伯奢都是出於疑心重。信不過別人。也表現出來曹操了心狠手辣。那《魏書》為了美化曹操,記載呂伯奢要害曹操才被反殺也說的過去了。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其實小說寫曹操殺掉呂伯奢和寫曹操夢中殺人的含義是一樣的。主要體現的就是曹操的生性多疑和狠辣。也是為了突出曹操這位梟雄“寧教天下人負我,莫叫我負天下人”的性格特點。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明离子
2019-01-24

《三國演義》不是史書,屬於歷史小說,而關於三國的歷史,史學界覺得《三國志》最靠譜。

但是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故事,因為裡面根本就沒有呂伯奢這個人。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那麼曹操為絕後患,殺死呂伯奢一家的故事出自哪裡呢?

其實除了《三國志》,還有幾部史書記載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最具代表性的是《魏書》、《世語》和《雜記》。

在《魏書》有如此一段記載:

太祖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可以看出來,這個記載是呂伯奢家的兒子和賓客先動的手,曹操殺人屬於正當防衛。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而到了《世語》,則是這樣記得: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這下子先動手的成了曹操了,和《演義》裡的更加接近。

《雜記》裡則更接近《演義》了,更有人說《雜記》可以稱得上是小說的最初藍本,是這麼記載的: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那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就是出自《雜記》。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三個史書都有曹操和呂伯奢一家起衝突的記載,至於誰動的手,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三國演義》之所以寫成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其實還是因為迎合曹操的“奸雄”人設。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9紫气東来
2019-01-23

應:這理由很簡單,細看羅貫中先生寫三國演義的手法便知,羅貫中先生是用揚劉,抑曹,中立東吳的手法著此鉅作,怎麼樣把自己的作品讓眾人關注,引人入勝,就必須有自己的獨特手法,曹操本是三國裡的主角,而偏偏是梟雄,奸雄,奸雄,必須編造理由說明曹操奸賊的理由,硬是編造曹操殺自己的好友呂伯奢一家,這無需解釋,好朋友在危難之中救你,殺豬款待客人,聽見磨刀聲後,立即殺全家,這樣的人不是豬狗不如嗎?

三國演義的手法是揚劉,劉備是正人君子,諸葛亮是天下最精明的軍事,關羽,張飛,萬人敵,馬超,趙雲,黃忠,除呂布處,基本沒有對手,曹操經常被打得狼狽逃竄,華容道如不是關羽放曹操一馬,基本上魏國就滅種了,觀眾信嗎?扯犢子,有一點羅貫中先生是有底線的,蜀國越來越小,直止滅亡,大方向沒變,所以加點罪名曹操頭上也就無所謂了。

順便聊一下東吳,三國演義裡東吳全是襯托,請看孫權小兒,魯肅(大呆子),周瑜(心胸狹窄)東吳,孫堅,孫策,何等利害,但沒特寫,事實上東吳比蜀國強得多多,不講了,小說是小說,歷史歸歷史!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君山话史
2019-01-25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內情撲朔迷離,現在難以弄清內幕。筆者簡單說一下。

曹操逃離洛陽,遭到通緝

董卓控制朝廷後,東漢朝廷日衰,政令難出洛陽,舉國動盪,暴動紛起。州牧、郡守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初露端倪。在這種情況下,董卓雖操縱政府,勢力亦不過侷限於帝都,加之廢立皇帝,獨攬大權,暴虐無度,實是自取滅亡。

既然看清了董卓自取滅亡,曹操就不可能跟著他混,他果斷地扔了驍騎校尉的信印,逃出京師。董卓得悉曹操逃跑的消息後,大為震怒,向全國發文,通緝曹操。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曹操投宿故人呂伯奢之家,呂家幾遭滅門

曹操打算逃回老家,為掩人耳目,他只得改名換姓,不敢走大道,只走小路。幾天下來,風塵僕僕,飢腸轆轆,正好行經故人呂伯奢之家,便前去投宿。不巧呂伯奢並不在家,他的兒子們見曹操乃是父親故友,便留他過夜。然而,就在這天夜晚,留下一樁千古難解的疑案:呂家幾遭滅門的血案,殺人者正是曹操。

這件事撲朔迷離,難辨真相。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滅門案說法之一:呂伯奢兒子動了劫財之心

一種說法是,呂伯奢的兒子夥同賓客見曹操身上有些銀兩,財迷心竅,動了劫財之心,要搶曹操的馬匹及財物,曹操奮起反擊,手刃數人。按這種說法,曹操殺人,乃是不得已之下的自衛,因為一旦馬匹錢財被搶走,他就死路一條了。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滅門案說法之二:曹操誤殺

另一種說法是,呂伯奢的兒子們要盛情款待曹操,廚房裡忙個不停,叮叮噹噹響。曹操方被董卓通緝,疑鬼疑神,以為呂家人想暗算他,故而先下手為強,在夜晚上血洗呂家,殺八人後逃走,還留下一句狠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後來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採取後一種說法。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究竟是自衛還是誤殺呢?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殺了人,而且殺了好幾個,殺完人後跑了,這幾點可確認。至於其中的真相,在陳壽寫《三國志》時就弄不清楚了,更不用說兩千年後的我們。

路遥lgy
2019-01-24

謝謝邀請!《三國志-武帝紀》,太祖武皇帝,沛國譙縣人。姓曹名操,字孟德。三國時期最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 《三國演義》,曹操投呂公家,聽的嚯嚯磨刀的聲音,隨起提劍殺了呂公的家人,呂公打酒回來也被殺。曹操知道了磨刀是為了殺豬招待他的。曹操有一句話流傳千年,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把曹操生性多疑奸詐,狂妄自大,野心勃勃描述的淋漓盡致。其實《三國演義》整個小說裡,描述很多曹操的性格,除了殺呂公一家,還有睡覺殺人,醉酒殺師旭酒,殺楊修等等!《三國演義》作者本身是站在劉備的角度去述說的演義,因為劉備代表的是正統的漢貶,正義的,整部書是表揚劉備,貶低曹操是漢室奸臣!一開始就描述曹操逃跑期間到了呂公家裡,呂公是他父親的舊友,等等是更好的說明曹操的性格而已!真正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回事,只是為了突出人物鮮明個性!

一眼千年58
2019-01-24

這是《三國演義》作者政治立場、政治傾向的產物。

作者羅貫中的政治立場、政治傾向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擁劉反曹”。這自然也是他創作《三國演義》的創作意圖。

由此出發,《三國演義》處處不忘貶曹,不僅把曹操寫成是一個“奸雄”,而且還是一個嗜殺成性之徒。這就造成了《三國演義》所描繪的曹操殺人案與歷史記載有很大出入。寫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就是一樁冤假錯案,應予平反昭雪。

建造师的游戏人生
2019-01-24

歷史上曹操有沒有殺呂伯奢不好說 《三國志》裡面好像沒出現呂伯奢這號人,但三國志沒有記載並不代表歷史上真的沒有呂伯奢這個人,我想多半還是有這號人的 不然羅貫中先生也不會空穴來風編了這麼一段曹操殺呂伯奢的事,難道羅先生真的是為了寫他的小說而編的? 不得而知啊。

至於《三國演義》,這是本小說,帶有較重的個人感情色彩,羅先生是偏向劉備而厭惡曹操的,儘量把曹操寫的壞點😄😄,你把《三國演義》當歷史看,那跟真正的歷史就有很多衝突了。幾年前廈大教授易中天《品三國》品的不錯,說曹操是真小人而非偽君子,確定當曹操知道自己誤殺呂伯奢一家後說“寧教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真正的小人啊,明明自己錯了,還這麼理直氣壯說出這麼自私自利的話。其實有寧我負天下而非天下負我的想法又豈止曹操一人(不瞞大家說我也有這種想法,可能我是個偽君子,不敢說😂😂)但又有誰能像曹操這麼有氣魄的說出來,從這點來說曹操是可愛的。


歷史上曹操明明沒有殺呂伯奢,《三國演義》為什麼還要寫曹操殺呂伯奢以絕後患的片段?
昨事今史
2019-01-25

謝邀,這個問題怎麼說呢,三國演義的主路線是抑曹揚劉的,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但是呢正史是以曹魏為正統的,而羅貫中為了揚劉,自然是要多做一些抑曹的舉動,大家想啊,曹操是梟雄也是奸雄,為了抑曹,自然要從這個奸字入手了,這個呂伯奢是曹操老爹的拜把子兄弟,曹操以通緝犯的身份去投靠呂伯奢,呂伯奢冒著風險收留,這個是仁義,而曹操疑心重,人家殺豬以為要殺他們,然後殺他們全家,這裡是抑曹手法中的曹操疑心病,而倆人逃走後遇到買酒回來的呂伯奢,然後曹操為了以絕後患殺了呂伯奢,這裡體現了曹操奸雄的一面,通過羅貫中的刻畫,一個奸雄的面目躍然紙上,而在羅貫中看來劉備 行仁義事,才是正統,但是實際呢,蜀國在三個勢力中是最弱的,可憐東吳全程陪玩,所以羅貫中這樣寫是為了抑曹揚劉!

边境桥头堡
2019-01-24

首先,歷史背景。歷史上殺沒殺這個不清楚,因為在歷史上曹操本來可以作為輔佐漢朝皇帝的大臣,使漢朝再延續下去,但是他卻選擇了當魏王,並且為後代登基做皇帝做好了準備。可以說從他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了,有權便是爺的時代,就像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為什麼從田氏代齊開始寫一樣,曹操在歷史上來了一個很壞的頭,改朝換代不是靠為民請命,而是造反有理。因為包括田氏代齊一樣,一個新的王朝誕生,必須是前一個王朝讓百姓過不下日子,而新的王朝則是因為迫不得已,才通過自己在百姓當中樹立的威望,來推翻上一個朝代,建立新的王朝。

其次,創作背景。《三國演義》是小說,基於三國時代的特殊歷史背景,加上曹操在歷史上開的壞頭。那麼在創作時,作者羅貫中便把曹操當作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來塑造的,創作他殺呂伯奢一家,從而說出了那一句極度自負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可以說這句話,把曹操的奸雄形象刻畫的很到位,只要看過或者聽說過曹操的人,沒有人記不住這句話!

最後,歷史是一面鏡子。你自己怎麼照,你自己是什麼樣子,它就給你顯示什麼樣子。所以,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留存下來的歷史已經把我們塑造成了歷史要我們成為的那樣的人,所以曹操最後說他只想當文王,也是迫於時代以及歷史的原因。

可是事實上他就是那麼做了,沒有扶天子,而是挾天子。所以他可以說順應了時代,也是背叛了歷史給他提供的機會。所以經過後代人的加工,曹操成了白臉,成了奸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