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山深處,有一古寺廟,唐朝皇帝唐宣宗曾在此出家修行
廈門大山深處,有一古寺廟,唐朝皇帝唐宣宗曾在此出家修行
廈門大山深處,有一古寺廟,唐朝皇帝唐宣宗曾在此出家修行
廈門大山深處,有一古寺廟,唐朝皇帝唐宣宗曾在此出家修行
廈門大山深處,有一古寺廟,唐朝皇帝唐宣宗曾在此出家修行
廈門大山深處,有一古寺廟,唐朝皇帝唐宣宗曾在此出家修行
廈門大山深處,有一古寺廟,唐朝皇帝唐宣宗曾在此出家修行
廈門大山深處,有一古寺廟,唐朝皇帝唐宣宗曾在此出家修行
廈門大山深處,有一古寺廟,唐朝皇帝唐宣宗曾在此出家修行
廈門大山深處,有一古寺廟,唐朝皇帝唐宣宗曾在此出家修行
廈門大山深處,有一古寺廟,唐朝皇帝唐宣宗曾在此出家修行
徒步塵寰
1/10 南疆行,冷月鉤,滿眼滄海印皇城。夜漫漫,孤心傲,獨臥邊城盡逍遙。這句話用來形容唐宣宗--李忱為避禍,到福建隱蹤潛修時的情景是最貼切不過。唐宣宗李忱,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李忱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登基為帝,(846年-859年在位)。\n\n
2/10 唐宣宗遁入空門,又為何會把廈門(古同安)作為隱蹤潛修之地呢?這又要從唐後期的背景說起:由於在唐後期,福建“搶掠奴隸買賣”甚為風行,朝庭有許多宦官皆是福建上供,以至於後來福建籍宦官在朝廷的勢力如日中天,李忱其哥哥李恆以及三個侄兒都是由他們扶上皇位的。
3/10 \n李忱在唐穆宗長慶中(821-824年)被封為光王。其兄長穆宗與侄兒依次當上皇帝,他不但沒登上皇位,還受眾皇兄、侄兒的排擠。在開成三年(838年),李忱只好“尋請為僧”。在朝中與宦官私交甚好的李忱出城後,先是來到(衡州)今湖南衡陽,不料又險些遭迫害。辛而在宦官的安排下,南下隱蹤於福建(同安夕陽山)真寂寺,今廈門海滄天竺山。\n
4/10 天竺山址於廈門與漳州之間,山脈遼闊,層巒疊翠,怪石嶙峋,松柏林立。去往真寂寺的一路之上,山路盤旋驚險,一側是絕壁岩石,一側是蒼松翠柏,青翠欲滴,流水潺潺;山頂的雲,薄如輕紗,如夢如幻;路邊蒼松,挺拔修麗;岩石的水,純清生涼,幽雅並生。\n\n
5/10 行至一岔路口,觀其路標,已徒步有4公里。這是一處山坳地勢,眼前虛空白芒一片,豁然之感陡然而生。一花崗岩石制山門聳立於眼前,簡約而不失莊嚴。山門橫匾鐫刻有“真寂寺”三大行書字體。從右邊山門進入往前走,逐漸下坡,則是通往真寂寺的路。
6/10 風,幽幽,人,沉默,一石像,足踏蓮花,左手持羊脂玉露瓶,右手捏法印,立高峰,滿目悲憐,不顧風雨時,只念世間苦。據說其手中的羊脂玉露瓶,盛有五湖四海之水,可枯木回春,能起死回生。從寺廟山門處走有一段下坡路,已行至此觀音菩薩雕像。\n\n
7/10 雕像旁有一橋,稱之為御龍橋。因李忱在此修行時,常會到橋下河中沐浴,後人為紀念唐宣宗,稱這條河為浴龍河,御龍橋也因此而得名,橋的兩頭各立有有四尊雕像。過了御龍橋步行約幾分鐘,一座唐式古建築寺院疊立於眼前,寺院初名義安,李忱登基後賜名“真寂寺”。
8/10 大雄寶殿分兩層,一層為禪堂及書房辦公之處,二層祀奉有觀音菩薩及眾佛像,大殿建築風格為雙層褐山式,真寂寺與別寺廟比較,少一份雕樑畫棟世俗之奢華,卻多一份青燈古剎出塵之清淡。以現今眼光來看,隱匿於翠山藍湖之中的真寂寺,確實是一塊潛心修行、修心養性的絕佳之地。
9/10 真寂寺千多年來幾經興廢,今浴龍河還散落有當年建築構建及石臼等遺物。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寺廟養有四隻白鵝,見我的到來,升長脖子對我發起進攻狀態。除了這些鵝,門口還有一大片菜園,菜園種滿各種蔬菜。真寂寺,數我到過眾多寺廟中最節儉接地氣之寺廟。\n\n​
10/10 天竺雲霧,幽幽深谷,山浪風濤,古道蜿蜒,山水潺潺,鳥啼花豔,清風悠悠,令人心悅神怡,萬念沉靜。而對於身在江湖、心存皇室的李忱,天竺山,正是一處養精蓄神、積蓄銳氣之場所,可以在青燈古剎中學會隱忍,在晨鐘暮鼓中感悟人生。\n\n\n\n​
2019-07-1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