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療愈十二條原則

財富本質 2019-05-04
心態療愈十二條原則

心態療愈並不只是調整或者適應我們的態度和看法,它是有意識地讓我們放下讓我們害怕的態度和看法。這是一個靈脩的方法,讓我們找到一個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沒有評判的態度和看法。它的目的,不在於改變行為,而是最有力的改變工具,對我們的大腦進行再培訓和思維模式的改編。

為了心靈平安這一個目標,只練習寬恕這一個行為,是有可能的。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可以學到如何治癒我們的人際關係,感受到內心的平安,放開我們的恐懼。當我們和內在的力量連接在一起,心態療愈就成為我們生活中無法想像的力量。

1.我們的存在本質是愛,愛是恆久不變的。

我們永遠無法充分地詮釋或描述愛,而只能去體驗它。心態療愈就是關於體驗愛,而非去定義愛。

愛本身是一種強有力的力量。它始終如一而且永恆不變。科學家們稱之為“生命的力量”,知其存在卻無法衡量。愛是一種純潔的能量,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流淌,假如沒有恐懼導致的痛苦、焦慮和憤怒阻礙它,我們就可以認出愛的本質,並學會感受到內在的平安。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得不斷地清空頭腦,認識到存在的只有愛的能量,是負面的情緒讓我們遠離愛。我們可以學習去體驗一種全新的生活,愛自己,並把愛推恩給他人。

這跟社會上多數人認為的愛不一樣。對這個世界而言,愛是我們想從他人那裡“得到”的東西,同時,我們害怕我們沒有足夠的愛。當我們有這種恐懼時,我們便不能無償地給出愛。而這正是小我的把戲。真愛無法被估價和測量,它只能用來分享。真愛對身體的療癒也有很大的作用。在我們心態療愈中心的一個小組裡,來了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士。她抱怨她的背痛折磨了她九年之久,並堅持說她的疼痛從未消失過一秒鐘。我們問她是否願意參加一個小實驗,她同意了。我們詢問小組裡其他成員(約15人)是否願意在30秒鐘的時間裡,通過自己的心念向這位飽受背痛折磨的女士送去愛。他們也都同意。同時,我們請那位女士向在場所有人回饋自己的愛。她也同意。實驗就開始了。

這是非常美妙的半分鐘,因為所有人都專注於同一個目標---- 給與他人愛。30秒鐘過去了,帶領人提醒大家該討論剛剛所發生的事情了。接下來,小組成員們做的分享遠比以前深刻的多。在分享結束時,那位女士興奮地說:“我真的不敢相信。我不得不告訴你們,過去這一小時,我後背一點都沒疼過。”

這個例子是很久以前的事兒了,但它永遠刻在我腦子裡,給我上了一堂關於“信任”的課。在那次實驗裡所發生的事情,並不是有形的,能被看見,或者被測量的。當時我只是想為那位女士送去愛。我並沒有想消除她後背的疼痛,或者讓我自己感覺好些。我只是處在當下,傳遞愛,而並不操心結果。對我來說,那是意義非凡的一課,讓我意識到,原來心念可以被如此清晰地傳遞給別人,並在一個很深的層次被感受到。

2.健康是內在平安,治癒是放下恐懼。

要想感受到內在平安,我們首先得把內在平安設為我們的唯一目標。然後我們才可以放下所有通向平安路上的障礙。

我們在身體層面會感受到許多情緒。這些情緒都與恐懼有關,但對我們來說,它們有很多表現方式。憤怒、嫉妒、內疚和沮喪,等等,這些情緒常常會在我們心裡升起。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關於如何處理情緒,我們是有選擇的。我們可以變得無助,當個受害者;或者,我們也可以轉化這些情緒。心靈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強大的工具,我們可以用它來轉化這些傷人的感覺。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變得有覺知並且有願心去改變。我們必須和我們內在的聲音連接。這個聲音是來自於我們更高的自我,而不是來自於小我。內在的聲音會不加評判地告訴我們真相。下一步,就是體驗我們的情緒。

舉例來說,當我們覺知到憤怒升起時,跟憤怒的情緒同在是很重要的。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去體會憤怒,承認它,並且溫柔地對待它。我們不必去否認我們的憤怒,因為這是非常正常的一種情緒,沒必要貼上一個“壞”的標籤。那樣做只會產生另外的情緒,即內疚。只有當我們真正地與我們的憤怒共處時,我們才有能力轉化它。這種轉化完全可以在當下的這一刻完成。轉變並不需要漫長的過程。有時候,我們不必知道“為什麼”和“怎麼做”。“為什麼”和“怎麼做”常常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引起更多的混亂。當選擇內在平安是我們唯一的目標時,我們就能認出,緊抓憤怒不放是不會帶來心靈平安的。

大約在十年前,一位了不起的女士來到心態療愈中心。她當時是痛不欲生,因為她九歲大的女兒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白血病。這位媽媽坐在傑瑞·詹波斯基博士的辦公室裡,聽到博士對她說,就在此時此刻,她可以選擇平安,而非感受痛苦。不知怎的,她真的聽懂了博士的意思,就在那一瞬間轉變了她的觀念。

這位女士隨後成為中心最積極的志願者之一,在很多年裡幫助了無數跟她有同樣經歷的父母。這並不是說,她對每一個瀕臨崩潰的人都說,“你可以選擇平安。”而是,無論他們處在什麼樣的狀態當中,她都與他們同在。而且,由於她自身的經歷,她能夠依靠她內在的力量,根據所需來提供幫助。

目睹這位女士即刻的轉變,對我來說也是一次不同尋常的經歷。這一課告訴我,“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3.施與受是同一回事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被標記為“給與者”。給與者通常不懂得如何接受。同樣,“接受者”懂得如何接受,卻不知道如何付出。給與者通常是操縱別人的“拯救者”。如果別人沒有達到他的期望值,他就會失望。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接受者會提出許多要求,但他的要求好像從來不會被滿足。給與者和接受者都希望從外在世界得到滿足,而他們的內在往往是空虛的。

在“心態療愈”,給與和接受的定義則完全不同。它是無我的。人們分享愛的範圍是沒有止境的,任何條件、期望和界限都不可能侷限住它。當我們不再想去改變他人,也不再想從別人身上得到什麼時,一個不同的關係就產生了。這時,我們完全是無私地為了別人,而內在平安則油然而生。

當我們開始感受到和別人的連接時,我們好像就忘記了自我。當我們給予並且擴展我們的內在時,我們就不再那麼介意自己的感覺了。這時,我們就能體會到施與受是同一回事。愛的源頭是永不枯竭的,我們會在這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豐足。

這樣的小組互動在我們中心每週都有。中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大家推恩愛於他人。在這裡,大家會忘記自己的“自我意識”,並且因為愛而有力量去幫助別人,並且不期待任何的回報。在這個時候,接受幫助的人就能自然而然地放下所有的恐懼和焦慮,並與房間裡的夥伴們融為一體。當大家都是如此互動時,恐懼就被釋放,而療愈就會發生。

4.我們能夠放下過去與未來

過去是讓我們來學習的。如果我們能選擇這樣看待過去,那麼所有的體驗都是有價值的,並能夠幫助我們成長。那些我們貼上“錯誤”標籤的事情,也只不過是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經歷。但是,總沉湎於過去對我們毫無幫助。“要是我當時那麼做就好了”、“真希望事情會不一樣”,象這樣的想法只會阻礙我們前進。

事實上,我們就在當下,我們只需要處理正在發生的事情。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得重新訓練我們的心,保持覺察。我們的心很容易跑到過去或者未來。但只有當我們活在當下這一刻,我們才算真正活著。

未來是讓人激動的還是令人恐懼的,全看我們現在怎麼做。我們可以盡情地沉湎於焦慮之中,但這樣做不會給我們帶來安寧。這裡有個很重要的差別。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對未來做出規劃。區別在於,當我們規劃未來時,我們的意識仍保持在當下。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所以總想著未來會發生什麼或不會發生什麼事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只能為未來設定目標,就象預約一樣。然後,當未來真實顯現時,按部就班的使其發生,成為現實。

這條原則的重點是,我們可以選擇改變過去那些毫無益處或有傷害性的想法。要做到這點就得對這些念頭保持覺察,然後有意識地放下它們。如果它們又回來了,我們就再重複這個過程。每當我們不想看到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就可以做個新決定,擦掉那些錄影帶。心態療愈當中一個極為有價值的理念就是:“我的心可以改變所有傷人的想法。”如果我們想改變我們的觀念且創造一個新現實,這條原則是個很強大的工具。

5.當下是唯一存在的時間,每個時刻都是為了給予

這條原則旨在幫助我們活在當下。我們很容易陷入過去或者擔憂未來。當我們這樣時,我們就會失去安寧。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就可以把注意力拉回到當下,體驗安寧。如果我們身處當下,我們就會對事情做出更好的迴應。若我們心在別處,就無法做出決定。事實上,當下是唯一時間。身處當下,我們才會被愛的能量貫穿;身處當下,我們才會放下評判,清晰看到發生之事。

我們無法控制外在的世界。想要控制外在世界只會讓我們失去安寧。但我們能夠學著控制我們的想法。當我們把“得到”的想法變成“付出”的想法時,我們就會開始注意到外在世界的改變。

關於這一點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經歷是最近在莫斯科參加一個叫做“孩子是和平導師”的活動小組時發生的事。揚波爾斯基博士是這個活動的發起人。我倆與蘇聯少先隊員的負責人一起召開記者招待會。會議中,這位負責人做了45分鐘的演講,內容是美國如何使美蘇兩國的關係惡化。

所有人聽了他的演講。演講後,他向孩子們提問,孩子們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孩子們一個一個的告訴他俄國人民如何友好的對待他們。他們還說,如果美國人民知道在旅途中俄國人民如何善待他們,就不會發生戰爭。接下來,每個孩子還為切爾諾貝利(烏克蘭北部城市)的災難提供了捐助。

因為每個孩子說的都是發自肺腑,這個負責人開始經歷一個美麗的轉化。他的臉色變得柔和,眼睛也溼潤了。他從很謹慎變得反應積極。會後,我與他交談。他對我們的來訪表示非常感謝。我也清楚看到他與剛剛走進房間時判若兩人。我非常感動,並深刻的體會到,儘管看起來障礙重重,我們依然可以擁有和平的關係。

6.我們能夠通過寬恕而非判斷,學會愛自己、愛別人

當我們評判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在評判我們自己。在心態療愈中,寬恕並不意味著我們容忍或認同別人的做法,或者使我們選擇原諒那些我們感覺做了錯事的人。寬恕只是一種澄清錯誤認知的手段。

簡單的說,寬恕是放下,不去固守擾亂內心安寧的觀念。在自我意識上,我們可以決定首先寬恕我們自己,通過全然的愛自己,從而遠離痛苦,並得到自我滿足。

我們可以用“攻擊”來舉例說明。奇蹟課程中的一個理念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別人要麼是在尋求幫助、要麼是在呼求愛,並沒有攻擊。在各種關係中,這一點是最難把握的。因為我們的頭腦會告訴我們被攻擊了。實際上,這只是觀念而非事實。

我們的心能通過專注和意願來改變觀念。如果我們學著把愛當成我們的本質,我們就無需設防,我們也會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他人。我們會意識到,只有在我們不自信或在某方面感到匱乏時,我們才會“被按到敏感點”。

如果我們自我感覺良好,那麼別人如何表現就不是大問題了。也就是說,是我們的觀念讓我們感覺自己被攻擊了。我們可以選擇讓強大的愛的能量充滿自己,這樣我們甚至無需自我防衛。

7.我們能夠成為發現愛的人,而非發現錯誤的人

我們很容易挑別人的毛病。有時候我們會想,如果他人改變了,我們才會更快樂。這只不過是另一個幻覺。要想快樂,並不需要別人做出改變。快樂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當我們從別人身上找錯兒時,那是因為我們不想看到我們本身可能也有這些缺點,或者我們害怕我們自己以後會有。指責他人,往往是我們內在自我指責的一種顯化而已。

練習心態療愈,我們就要開始寬恕,停止評判,學會愛自己及他人。當我們在意識層面開始做這三項功課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對周圍人和事的看法不一樣了。陰霾的天氣不一定就是“壞日子”,它們只不過是灰色的天,而不是晴天而已。

我們將會看到每一個人身上的光,光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我們有些人雖然很努力掩蓋住自己的光,但光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質,在某種程度上,它總會透亮的。

我們越經常讓自己的光照射出來,我們也就越可能發現他人身上的光。

8.無論外面正在發生什麼,我們都能在心裡選擇平安

如果我們選擇把內在平安作為唯一的目標,我們就會形成新的信念系統,從而不再受外在事件的影響。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維護正義的憤怒,而且支持我們緊抓憤怒不放。我們要麼繼續這樣正當地憤怒下去,要麼可以對我們的情緒完全負責,深入內在,選擇消除我們的憤怒、愧疚和評判。我們不是機器人。機器人會被外在事件驅使。按鈕一按,別人想要機器人做什麼,機器人就按著已編好的程序,照做不誤。我們不必表現得象個機器人。我們可以用讓我們最平安的方式,去感受和去行動。我們常常會這樣說:“如果我的伴侶這樣或那樣做,我就會快樂。” 但其實沒有人可以“讓”我們快樂、悲傷、孤獨或憤怒。

實際上,我們可以利用所有的情境,去練習使用這一原則。現在,我們就可以進入內在,去體會如何通過改變我們對正在發生之事的看法,從而感到平安。試圖改變別人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操縱和控制。長遠來看,都是行不通的。我們不能改變任何人,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我們需要帶著覺知心和願心,持續觀察我們的感受,這樣才能認出、承認它們,然後積極地選擇改變它們。我們需要臨在和勇氣來不斷地反思自己,這樣我們才能開始改變。

9.我們都是彼此的學生與老師。

當我們把接觸到的每一個人看成是老師時,我們將會開始用另一種方式看待人生。我們會變得更善於觀察和聆聽。我們開始看到學習並不需要論資排輩,很可能孩子們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孩子們是開放和誠實的。他們還沒有象成人那樣設立障礙。我們的障礙是我們的保護層。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可以學著放下這些障礙。學生/老師的概念指的是,我們其實並不一定知道什麼是對別人最好的。我們也不需要知道什麼是對別人最好的。只有每一個人自己才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最好。學習來自和他人分享對知識的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建立學習和成長的關係

這不同於以往的有著層級秩序的垂直型師生關係。這是一種平行的關係,正是這種平等的關係,師生間的交流才會給整體的最高利益帶來積極的貢獻。在這種關係中,我們可以更自由地全面探索自己。我們可以更深入,同時也不會被評判為錯誤的或者愚蠢的。正是這種雙方不間斷地互相給予和接受,我們才可以從每個人身上學到如何體會到愛。如此,我們才可以深入併成長。

10.我們能夠把注意力放在生命的整體上,而非支離破碎的片段上

為了內在平安,我們需要和自己以及外在的事物合一。這就是說,我們可以開始驅逐製造痛苦的分離感。分離感是我們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搭建的屏障之一。當我們陷在對與錯、好或壞的陷阱中,這就意味著我們只看到了片段而非整體。當我們玩這個遊戲,我們是不可能感到平安的。無論暫時的結果如何,最終我們是不可能“勝利”的。

我們可以學著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看待自己、外在的事物以及整個世界。我們會認識到,在我們的狹小視野之外是更大的整體。通過內在的力量,我們可以去感受更廣袤的世界。這個力量允許我們擴展意識,去感知這個整體,從而讓我們不會陷入別人正在經歷的衝突中。衝突是他們所要經歷的,並不是我們所要經歷的。我們所要做的是,集中注意力,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件事,而不是成為一個無意義的模式的一部分。像這樣,通過在每一個事件中訓練我們的心靈,我們的意識就會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我們可以這樣對自己說:“我選擇看到生命的整體,而不是陷入現在正在發生的單個事件中。”這樣,我們的關注點就會擴大,我們開始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當我們改變思維模式時,我們體驗到的內在變化是非常令人激動的。

11.既然愛是永恆的,我們就不必畏懼死亡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條原則,我們需要回顧第一條原則:“我們的本質是愛,愛是永恆存在的。”如果我們相信生命是永恆的,那麼對於死亡的恐懼就會消失。當我們不斷重申我們的信仰,相信我們的本質——愛是綿延不絕的,而死亡不過是進入另外一個形式,那麼我們就會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放下對死亡的恐懼,我們才能完全地活在當下。

12.我們總是能夠看到別人要麼是在推恩愛,要麼是在呼求幫助。

這條原則可以用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它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工具。如果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我們能謹記這條原則,那麼我們就可以有更好的互動。當別人是帶著愛和我們交往時,一般都不會有任何問題。我們可以接受別人的愛和支持,同時也迴應以愛和支持。我們不會感受到衝突,事情也會很容易就解決。

相反,當我們不管因何覺得受到攻擊,我們往往會逃跑或者反擊,以此來進行自衛。這個條件反射式的反應,是我們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學會的。如果我們能從這個看似在攻擊的人身上看到他的恐懼,我們就能從一個全新的維度看待這件事情。

為了更好地運用這條原則,和運用其他原則一樣,我們需要改變關注點來訓練我們的心靈。我們再一次要向內觀,為我們自己的想法負責,而不是在壓力下起反應時,去責怪旁人。

我們只能對自己內在的平安負責,而沒有辦法負責他人的平安。如果我們在傾聽他人的時候,能謹記這條原則,我們就很有可能認出,那些看起來像是攻擊的行為,實際上是出於恐懼而發出的求助。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一個轉化即開始形成。當我們沒有任何防備心的時候,能量會發生變化,而“攻擊者”本人也能感受到,他/她將不會象開始時那麼著急了,因為觀念的轉換創造了一個空間,使得一種新的動態得以形成。這個新的動態將會改變我們人際關係的模式和質量。

為了有效運用這些原則,我們首先得選擇為自己的思維模式完全負責。我們要學會時刻保持警醒和覺知。活在當下是心態療愈的核心,因為恐懼只會在思考過去或者未來時出現。

恐懼是愛的對立面,我們不可能同時活在這兩者內。如果我們想活在愛中,那就得放下對過去和未來的恐懼。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應付當下這一刻,不管我們碰巧要面對的是什麼。活在當下,我們就能夠處理任何可能出現的,無論是情緒上、身體上,還是心靈上的傷痛。

剛開始心靈訓練時,把心態療愈的十二條原則放在手邊,隨時作參考,是非常有幫助的。當我們身處困境時,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無論發生什麼,我們是可以馬上轉換關注點的。任何時候我們只要願意,都可以選擇用其中一條原則。我們可以把十二條原則都讀一遍,也可以只選一條與當下有關的原則來用。不管我們如何使用這些原則,我們會發現,我們能夠快速地轉變態度,從而改變外在事情發生的動態。外在的環境不一定改變,但當我們的觀念改變的時候,我們所看到和所經歷的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心態療愈需要大家有意願,保持覺察力和開放的心態,還有持之以恆的練習。而我們所需要的也僅僅只是這些。當我們看似失敗時,不要氣餒。失敗只是引領我們前進的學習經驗而已。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為了我們的學習。在失敗的那一點上,我們可以重新選擇。這樣,我們可以一直成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