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10 個回答
历来现实
2019-07-17

蒙恬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

蒙恬是秦國的大將軍,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又擊匈奴、修長城、戍守在邊疆,他率領的三十萬大軍,是秦國絕對的主力,他弟弟蒙毅在朝為官,也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蒙毅和秦始皇出則同行,還經常被邀進後宮商議國事,電影《神話》裡的內容,其實都是虛構的,因為蒙毅是文官,根本不會武功,也沒做過大將軍。

蒙恬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

蒙恬是秦國的大將軍,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又擊匈奴、修長城、戍守在邊疆,他率領的三十萬大軍,是秦國絕對的主力,他弟弟蒙毅在朝為官,也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蒙毅和秦始皇出則同行,還經常被邀進後宮商議國事,電影《神話》裡的內容,其實都是虛構的,因為蒙毅是文官,根本不會武功,也沒做過大將軍。

秦始皇南巡之時,死在沙丘,死前下詔,命公子扶蘇回朝主持國葬,意思很明顯,就是要讓扶蘇繼承大位,公子扶蘇當時遠在邊疆,在蒙恬的軍營裡做監軍。

趙高看著秦始皇的遺命,心裡就犯起了嘀咕,他犯過一次重罪,被蒙毅判了死刑,在秦始皇親自幹預下,才得以豁免,至於犯了什麼重罪,歷史上沒有記載,但因為這事,他和蒙家兄弟就結了仇。另外,公子扶蘇為人正直,他擔心扶蘇執政,會對他不利,於是就決定扶持他的學生,公子胡亥繼位,要達到這個目的,他必須先過丞相李斯這一關。

李斯當時也在秦始皇的隨行隊伍中,趙高向李斯分析了形勢,公子扶蘇和蒙氏兄弟的關係好於李斯,扶蘇繼位肯定會重用蒙氏兄弟,那李斯的丞相位置就可能不保,李斯權衡利弊以後,最後就配合趙高改了詔書,命扶蘇和蒙恬自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沙丘之變。

蒙恬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

蒙恬是秦國的大將軍,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又擊匈奴、修長城、戍守在邊疆,他率領的三十萬大軍,是秦國絕對的主力,他弟弟蒙毅在朝為官,也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蒙毅和秦始皇出則同行,還經常被邀進後宮商議國事,電影《神話》裡的內容,其實都是虛構的,因為蒙毅是文官,根本不會武功,也沒做過大將軍。

秦始皇南巡之時,死在沙丘,死前下詔,命公子扶蘇回朝主持國葬,意思很明顯,就是要讓扶蘇繼承大位,公子扶蘇當時遠在邊疆,在蒙恬的軍營裡做監軍。

趙高看著秦始皇的遺命,心裡就犯起了嘀咕,他犯過一次重罪,被蒙毅判了死刑,在秦始皇親自幹預下,才得以豁免,至於犯了什麼重罪,歷史上沒有記載,但因為這事,他和蒙家兄弟就結了仇。另外,公子扶蘇為人正直,他擔心扶蘇執政,會對他不利,於是就決定扶持他的學生,公子胡亥繼位,要達到這個目的,他必須先過丞相李斯這一關。

李斯當時也在秦始皇的隨行隊伍中,趙高向李斯分析了形勢,公子扶蘇和蒙氏兄弟的關係好於李斯,扶蘇繼位肯定會重用蒙氏兄弟,那李斯的丞相位置就可能不保,李斯權衡利弊以後,最後就配合趙高改了詔書,命扶蘇和蒙恬自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沙丘之變。

公子扶蘇接到詔書以後,想都沒想就自殺了,死的真是輕如鴻毛,蒙恬卻對詔書起了懷疑,要求復訴,交出兵權以後被囚禁起來,扶蘇既死,胡亥本想放了蒙恬,為了整死蒙氏弟兄,趙高再進讒言,誣陷蒙氏兄弟曾在始皇帝面前,說胡亥的壞話。

胡亥那貨色,趙高能在他面前指鹿為馬,可想而知,他辨別是非的能力有多強,自然就聽信了趙高的讒言,派人去毒殺了蒙恬。 蒙恬接過毒酒,心裡雖然有一萬個不甘,最終還是把毒酒喝了下去了。

在喝下毒酒之前,他是這樣說的:老懞家為秦國效力已經三代,他坐擁兵30萬大軍,明知會被殺,卻沒有背叛朝庭,只是為了守義,只有這樣做,才不會愧對先人的教誨。

看到這,誰都會為蒙恬的忠君思想所感動,曹操當然也不例外,但要說他讀一次哭一次,那可有點誇張,有人甚至主觀臆測,說曹操當時的處境和蒙恬一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為國分憂,並沒有想奪老劉家的江山,但他擔心他的兒孫會奪,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所以才讀一次哭一次。

其實,這些人還真是想多了,下面咱們來看看曹操當年真實的情況。

公元210年,曹操統一了北方以後,決定進一步統一全國,孫權和劉備兩大軍事勢力,除了在軍事上聯盟抗曹,在政治上也對曹操進行了抨擊,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等天下統一以後,就會欲廢漢自立,說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蒙恬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

蒙恬是秦國的大將軍,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又擊匈奴、修長城、戍守在邊疆,他率領的三十萬大軍,是秦國絕對的主力,他弟弟蒙毅在朝為官,也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蒙毅和秦始皇出則同行,還經常被邀進後宮商議國事,電影《神話》裡的內容,其實都是虛構的,因為蒙毅是文官,根本不會武功,也沒做過大將軍。

秦始皇南巡之時,死在沙丘,死前下詔,命公子扶蘇回朝主持國葬,意思很明顯,就是要讓扶蘇繼承大位,公子扶蘇當時遠在邊疆,在蒙恬的軍營裡做監軍。

趙高看著秦始皇的遺命,心裡就犯起了嘀咕,他犯過一次重罪,被蒙毅判了死刑,在秦始皇親自幹預下,才得以豁免,至於犯了什麼重罪,歷史上沒有記載,但因為這事,他和蒙家兄弟就結了仇。另外,公子扶蘇為人正直,他擔心扶蘇執政,會對他不利,於是就決定扶持他的學生,公子胡亥繼位,要達到這個目的,他必須先過丞相李斯這一關。

李斯當時也在秦始皇的隨行隊伍中,趙高向李斯分析了形勢,公子扶蘇和蒙氏兄弟的關係好於李斯,扶蘇繼位肯定會重用蒙氏兄弟,那李斯的丞相位置就可能不保,李斯權衡利弊以後,最後就配合趙高改了詔書,命扶蘇和蒙恬自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沙丘之變。

公子扶蘇接到詔書以後,想都沒想就自殺了,死的真是輕如鴻毛,蒙恬卻對詔書起了懷疑,要求復訴,交出兵權以後被囚禁起來,扶蘇既死,胡亥本想放了蒙恬,為了整死蒙氏弟兄,趙高再進讒言,誣陷蒙氏兄弟曾在始皇帝面前,說胡亥的壞話。

胡亥那貨色,趙高能在他面前指鹿為馬,可想而知,他辨別是非的能力有多強,自然就聽信了趙高的讒言,派人去毒殺了蒙恬。 蒙恬接過毒酒,心裡雖然有一萬個不甘,最終還是把毒酒喝了下去了。

在喝下毒酒之前,他是這樣說的:老懞家為秦國效力已經三代,他坐擁兵30萬大軍,明知會被殺,卻沒有背叛朝庭,只是為了守義,只有這樣做,才不會愧對先人的教誨。

看到這,誰都會為蒙恬的忠君思想所感動,曹操當然也不例外,但要說他讀一次哭一次,那可有點誇張,有人甚至主觀臆測,說曹操當時的處境和蒙恬一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為國分憂,並沒有想奪老劉家的江山,但他擔心他的兒孫會奪,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所以才讀一次哭一次。

其實,這些人還真是想多了,下面咱們來看看曹操當年真實的情況。

公元210年,曹操統一了北方以後,決定進一步統一全國,孫權和劉備兩大軍事勢力,除了在軍事上聯盟抗曹,在政治上也對曹操進行了抨擊,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等天下統一以後,就會欲廢漢自立,說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曹操就寫了一篇文章,述說了自己的奮鬥史,說自己根本沒有篡漢野心,只是一心為國為民,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述志令》,原文很長,有興趣地可以去搜索看一下。

除了寫令文以外,曹操還動了點真格的,把皇帝封給他的三縣,退讓了出來,以反擊了朝野謗議。

在述志令中,有這樣幾句:

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從以上可以看出,曹操只是在令文中這樣寫,並非象題主說的,看到一次哭一次,單把這幾句摘出來說,其實就是斷章取義,要說劉備讀一次哭一次倒有可能,因為大家都知道,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但曹操的眼淚卻不輕彈,“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曹操能說出這話,決對不會是相信眼淚的人。

千古名将英雄梦
2019-05-16

始皇帝死了,公子扶蘇也死了,蒙毅也死了,最後終於輪到蒙恬了,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宣詔道:“君之過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內史。其賜毒酒以死。”

將死之刻,蒙恬突然變得無比平靜起來,他沒有激動,也沒有震怒,而是語調舒緩的跟使者講起故事來:

八百多年前,周第一代天子武王去世,臨死前將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周成王託孤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怕天下有不軌之人趁政局不穩造反,就用筐揹著小成王上朝替他代理朝政,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消滅了叛亂、穩定了周室。有一次,小成王病的很重,差點死去,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黃河,向神祈禱說:“君王年幼無知,國家是我在執事。如果有什麼罪過得罪了天神,應該由我來承受處罰。’或許周公旦的至誠真的感動了天神吧,周成王的病果然好了……

使者不耐煩的說道:“君死則死矣,說這些不著邊際的話作甚。”

蒙恬道:“大夫莫急,且聽我把這故事講完。”

後來過了些年,成王長大成人,正式聽政,履天子之席,卻有小人進饞,說周公旦謀反。成王大發雷霆,周公旦便逃到了楚國。又過了幾年,有一次周成王去檔案館裡審閱檔案,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金屬盒子(金縢),打開觀瞧,裡邊裝的正是周公旦當初向天神陳情時的禱告書。成王讀完,頓時感動得淚眼盈眶,道:“孰為周公旦欲為亂乎!”於是殺了那個進饞的大臣,親自去請周公旦回朝,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不說話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要講的意思。

蒙恬也停了下來,怔怔的看著窗外。

窗外,秋意正濃,夜空飄散著濃重的絕望,陰鬱,混亂不堪的氣息。

窗內,一輪秦時明月照進房內,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蒙恬留著淚,繼續說道:“自我祖父以及子孫,為秦立功,已積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我蒙氏,世代盡忠,決無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謀亂,蔽惑主聰。昔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王子比干,信讒拒諫,終致滅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實欲慕死諫遺風,為陛下補闕,如此死而無憾。敢請大夫覆命。”

始皇帝死了,公子扶蘇也死了,蒙毅也死了,最後終於輪到蒙恬了,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宣詔道:“君之過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內史。其賜毒酒以死。”

將死之刻,蒙恬突然變得無比平靜起來,他沒有激動,也沒有震怒,而是語調舒緩的跟使者講起故事來:

八百多年前,周第一代天子武王去世,臨死前將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周成王託孤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怕天下有不軌之人趁政局不穩造反,就用筐揹著小成王上朝替他代理朝政,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消滅了叛亂、穩定了周室。有一次,小成王病的很重,差點死去,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黃河,向神祈禱說:“君王年幼無知,國家是我在執事。如果有什麼罪過得罪了天神,應該由我來承受處罰。’或許周公旦的至誠真的感動了天神吧,周成王的病果然好了……

使者不耐煩的說道:“君死則死矣,說這些不著邊際的話作甚。”

蒙恬道:“大夫莫急,且聽我把這故事講完。”

後來過了些年,成王長大成人,正式聽政,履天子之席,卻有小人進饞,說周公旦謀反。成王大發雷霆,周公旦便逃到了楚國。又過了幾年,有一次周成王去檔案館裡審閱檔案,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金屬盒子(金縢),打開觀瞧,裡邊裝的正是周公旦當初向天神陳情時的禱告書。成王讀完,頓時感動得淚眼盈眶,道:“孰為周公旦欲為亂乎!”於是殺了那個進饞的大臣,親自去請周公旦回朝,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不說話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要講的意思。

蒙恬也停了下來,怔怔的看著窗外。

窗外,秋意正濃,夜空飄散著濃重的絕望,陰鬱,混亂不堪的氣息。

窗內,一輪秦時明月照進房內,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蒙恬留著淚,繼續說道:“自我祖父以及子孫,為秦立功,已積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我蒙氏,世代盡忠,決無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謀亂,蔽惑主聰。昔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王子比干,信讒拒諫,終致滅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實欲慕死諫遺風,為陛下補闕,如此死而無憾。敢請大夫覆命。”

蒙恬的意思很清楚了,他為什麼明明有實力造反卻沒有造反,就是為了不辜負蒙氏先祖的諄諄教誨,不辜負始皇帝對他的無比信任。從前他希望見始皇帝一面辨明冤屈,現在他不想了,他只願對秦二世進諫之後再死。就像周成王的那個故事一樣,天子也會犯錯,但只要知錯改過,那就還是個好孩子,帝國就會與周朝一樣繁榮昌盛下去。如果他與扶蘇的死能換來帝國的長治久安,那麼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恬太天真了,胡亥會改過,母豬就會上樹了!

面對蒙恬這番動情的表白,使者不感動那是假的,然而他還是不能放過蒙恬,因為他太明白趙高的狠辣了,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回去,他必死無疑!他可不想死,像蒙恬這樣寧肯犧牲自己也不願造反,對他來講是一件奇傻無比的事情。於是使者掉下幾滴鱷魚的眼淚,說道:“臣受詔行法,不敢以將軍所言,再行上聞。將軍且死,臣愛莫能助。”

蒙恬喟然嘆息道:“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

使者垂淚道:“將軍無罪,冤哉千古。然事已至此,請將軍領詔。”

蒙恬只得接了詔書,方想自盡,又想,我無罪而死,天下皆知,倘有不軌之人借為我復仇之名,登高一呼而報秦氏,那麼我豈不是平白添了大大的罪過。於是他沉思良久,喃喃說道:“恬罪固當死矣。前起臨洮以至遼東,穿鑿萬餘里,難保不掘斷地脈。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大夫可以此言遍傳天下。”

到了這個時候,蒙恬還在為秦二世著想,本作者真是受夠了!

說完,蒙恬拔出佩劍,方要自刎,又想:我一生殺敵無數,此劍飽飲匈奴之血,怎可用它來刺我這男兒之身。於是他還是選擇接過了使者的毒酒,一飲而盡,然後坐下來平躺於席,靜待死亡降臨。

窗外,秋意正濃,夜空飄散著濃重的絕望,陰鬱,混亂不堪的氣息。

窗內,一輪秦時明月透進房內,照在蒙恬漸漸冰冷的屍體上,慢慢的,月色隱去,天地沉入了無邊的黑暗之中。

蒙恬死後,三軍將士們痛不欲生,他們將其屍體運到今陝西榆林的綏德,以手為鏟,以衣為車,掬土以葬,形成了一個小山丘般大小的巨大墓冢,與扶蘇墓遙遙相望。這兩個攜手奮戰了半輩子的好兄弟,死後也變成了鄰居,從此春雨霏霏,冬雪霜霜,生死相與,直到永恆。

春草離離墓道浸,

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筆千枝,

難寫孤臣一片心。


始皇帝死了,公子扶蘇也死了,蒙毅也死了,最後終於輪到蒙恬了,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宣詔道:“君之過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內史。其賜毒酒以死。”

將死之刻,蒙恬突然變得無比平靜起來,他沒有激動,也沒有震怒,而是語調舒緩的跟使者講起故事來:

八百多年前,周第一代天子武王去世,臨死前將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周成王託孤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怕天下有不軌之人趁政局不穩造反,就用筐揹著小成王上朝替他代理朝政,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消滅了叛亂、穩定了周室。有一次,小成王病的很重,差點死去,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黃河,向神祈禱說:“君王年幼無知,國家是我在執事。如果有什麼罪過得罪了天神,應該由我來承受處罰。’或許周公旦的至誠真的感動了天神吧,周成王的病果然好了……

使者不耐煩的說道:“君死則死矣,說這些不著邊際的話作甚。”

蒙恬道:“大夫莫急,且聽我把這故事講完。”

後來過了些年,成王長大成人,正式聽政,履天子之席,卻有小人進饞,說周公旦謀反。成王大發雷霆,周公旦便逃到了楚國。又過了幾年,有一次周成王去檔案館裡審閱檔案,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金屬盒子(金縢),打開觀瞧,裡邊裝的正是周公旦當初向天神陳情時的禱告書。成王讀完,頓時感動得淚眼盈眶,道:“孰為周公旦欲為亂乎!”於是殺了那個進饞的大臣,親自去請周公旦回朝,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不說話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要講的意思。

蒙恬也停了下來,怔怔的看著窗外。

窗外,秋意正濃,夜空飄散著濃重的絕望,陰鬱,混亂不堪的氣息。

窗內,一輪秦時明月照進房內,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蒙恬留著淚,繼續說道:“自我祖父以及子孫,為秦立功,已積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我蒙氏,世代盡忠,決無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謀亂,蔽惑主聰。昔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王子比干,信讒拒諫,終致滅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實欲慕死諫遺風,為陛下補闕,如此死而無憾。敢請大夫覆命。”

蒙恬的意思很清楚了,他為什麼明明有實力造反卻沒有造反,就是為了不辜負蒙氏先祖的諄諄教誨,不辜負始皇帝對他的無比信任。從前他希望見始皇帝一面辨明冤屈,現在他不想了,他只願對秦二世進諫之後再死。就像周成王的那個故事一樣,天子也會犯錯,但只要知錯改過,那就還是個好孩子,帝國就會與周朝一樣繁榮昌盛下去。如果他與扶蘇的死能換來帝國的長治久安,那麼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恬太天真了,胡亥會改過,母豬就會上樹了!

面對蒙恬這番動情的表白,使者不感動那是假的,然而他還是不能放過蒙恬,因為他太明白趙高的狠辣了,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回去,他必死無疑!他可不想死,像蒙恬這樣寧肯犧牲自己也不願造反,對他來講是一件奇傻無比的事情。於是使者掉下幾滴鱷魚的眼淚,說道:“臣受詔行法,不敢以將軍所言,再行上聞。將軍且死,臣愛莫能助。”

蒙恬喟然嘆息道:“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

使者垂淚道:“將軍無罪,冤哉千古。然事已至此,請將軍領詔。”

蒙恬只得接了詔書,方想自盡,又想,我無罪而死,天下皆知,倘有不軌之人借為我復仇之名,登高一呼而報秦氏,那麼我豈不是平白添了大大的罪過。於是他沉思良久,喃喃說道:“恬罪固當死矣。前起臨洮以至遼東,穿鑿萬餘里,難保不掘斷地脈。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大夫可以此言遍傳天下。”

到了這個時候,蒙恬還在為秦二世著想,本作者真是受夠了!

說完,蒙恬拔出佩劍,方要自刎,又想:我一生殺敵無數,此劍飽飲匈奴之血,怎可用它來刺我這男兒之身。於是他還是選擇接過了使者的毒酒,一飲而盡,然後坐下來平躺於席,靜待死亡降臨。

窗外,秋意正濃,夜空飄散著濃重的絕望,陰鬱,混亂不堪的氣息。

窗內,一輪秦時明月透進房內,照在蒙恬漸漸冰冷的屍體上,慢慢的,月色隱去,天地沉入了無邊的黑暗之中。

蒙恬死後,三軍將士們痛不欲生,他們將其屍體運到今陝西榆林的綏德,以手為鏟,以衣為車,掬土以葬,形成了一個小山丘般大小的巨大墓冢,與扶蘇墓遙遙相望。這兩個攜手奮戰了半輩子的好兄弟,死後也變成了鄰居,從此春雨霏霏,冬雪霜霜,生死相與,直到永恆。

春草離離墓道浸,

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筆千枝,

難寫孤臣一片心。


始皇帝死了,公子扶蘇也死了,蒙毅也死了,最後終於輪到蒙恬了,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宣詔道:“君之過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內史。其賜毒酒以死。”

將死之刻,蒙恬突然變得無比平靜起來,他沒有激動,也沒有震怒,而是語調舒緩的跟使者講起故事來:

八百多年前,周第一代天子武王去世,臨死前將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周成王託孤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怕天下有不軌之人趁政局不穩造反,就用筐揹著小成王上朝替他代理朝政,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消滅了叛亂、穩定了周室。有一次,小成王病的很重,差點死去,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黃河,向神祈禱說:“君王年幼無知,國家是我在執事。如果有什麼罪過得罪了天神,應該由我來承受處罰。’或許周公旦的至誠真的感動了天神吧,周成王的病果然好了……

使者不耐煩的說道:“君死則死矣,說這些不著邊際的話作甚。”

蒙恬道:“大夫莫急,且聽我把這故事講完。”

後來過了些年,成王長大成人,正式聽政,履天子之席,卻有小人進饞,說周公旦謀反。成王大發雷霆,周公旦便逃到了楚國。又過了幾年,有一次周成王去檔案館裡審閱檔案,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金屬盒子(金縢),打開觀瞧,裡邊裝的正是周公旦當初向天神陳情時的禱告書。成王讀完,頓時感動得淚眼盈眶,道:“孰為周公旦欲為亂乎!”於是殺了那個進饞的大臣,親自去請周公旦回朝,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不說話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要講的意思。

蒙恬也停了下來,怔怔的看著窗外。

窗外,秋意正濃,夜空飄散著濃重的絕望,陰鬱,混亂不堪的氣息。

窗內,一輪秦時明月照進房內,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蒙恬留著淚,繼續說道:“自我祖父以及子孫,為秦立功,已積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我蒙氏,世代盡忠,決無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謀亂,蔽惑主聰。昔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王子比干,信讒拒諫,終致滅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實欲慕死諫遺風,為陛下補闕,如此死而無憾。敢請大夫覆命。”

蒙恬的意思很清楚了,他為什麼明明有實力造反卻沒有造反,就是為了不辜負蒙氏先祖的諄諄教誨,不辜負始皇帝對他的無比信任。從前他希望見始皇帝一面辨明冤屈,現在他不想了,他只願對秦二世進諫之後再死。就像周成王的那個故事一樣,天子也會犯錯,但只要知錯改過,那就還是個好孩子,帝國就會與周朝一樣繁榮昌盛下去。如果他與扶蘇的死能換來帝國的長治久安,那麼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恬太天真了,胡亥會改過,母豬就會上樹了!

面對蒙恬這番動情的表白,使者不感動那是假的,然而他還是不能放過蒙恬,因為他太明白趙高的狠辣了,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回去,他必死無疑!他可不想死,像蒙恬這樣寧肯犧牲自己也不願造反,對他來講是一件奇傻無比的事情。於是使者掉下幾滴鱷魚的眼淚,說道:“臣受詔行法,不敢以將軍所言,再行上聞。將軍且死,臣愛莫能助。”

蒙恬喟然嘆息道:“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

使者垂淚道:“將軍無罪,冤哉千古。然事已至此,請將軍領詔。”

蒙恬只得接了詔書,方想自盡,又想,我無罪而死,天下皆知,倘有不軌之人借為我復仇之名,登高一呼而報秦氏,那麼我豈不是平白添了大大的罪過。於是他沉思良久,喃喃說道:“恬罪固當死矣。前起臨洮以至遼東,穿鑿萬餘里,難保不掘斷地脈。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大夫可以此言遍傳天下。”

到了這個時候,蒙恬還在為秦二世著想,本作者真是受夠了!

說完,蒙恬拔出佩劍,方要自刎,又想:我一生殺敵無數,此劍飽飲匈奴之血,怎可用它來刺我這男兒之身。於是他還是選擇接過了使者的毒酒,一飲而盡,然後坐下來平躺於席,靜待死亡降臨。

窗外,秋意正濃,夜空飄散著濃重的絕望,陰鬱,混亂不堪的氣息。

窗內,一輪秦時明月透進房內,照在蒙恬漸漸冰冷的屍體上,慢慢的,月色隱去,天地沉入了無邊的黑暗之中。

蒙恬死後,三軍將士們痛不欲生,他們將其屍體運到今陝西榆林的綏德,以手為鏟,以衣為車,掬土以葬,形成了一個小山丘般大小的巨大墓冢,與扶蘇墓遙遙相望。這兩個攜手奮戰了半輩子的好兄弟,死後也變成了鄰居,從此春雨霏霏,冬雪霜霜,生死相與,直到永恆。

春草離離墓道浸,

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筆千枝,

難寫孤臣一片心。


蒙恬死後半年,咸陽城內血雨腥風,胡亥在趙高的蠱惑下大屠忠臣良將與秦宗室,並徵調七十萬民夫重修阿房宮,百姓怨聲載道。

蒙恬死後一年,秦失眾望,暴動蜂起,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北邊者皆復去,河套之地復為匈奴所佔。最終,匈奴統一北方草原,成為了中華幾代帝國最大的敵人。

蒙恬死後四年,劉邦進入關中,秦亡。大秦自建立帝國到滅亡,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立國共十五年,短暫的怒放,有如曇花。

蒙恬死後八年,漢王劉邦在汜水北面登臨皇帝之位,中華重新一統於一個強大的帝國之下,是為大漢王朝。

蒙恬死後420年,曹操在他的經典政論文《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動情的說道:“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樂毅、蒙恬)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

xiaoZ弹史
2019-08-12

為什麼秦朝大將蒙恬臨死留下的遺言,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會深有感觸?見一次哭一次呢?

一、到底蒙恬留下了怎樣的遺言?


為什麼秦朝大將蒙恬臨死留下的遺言,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會深有感觸?見一次哭一次呢?

一、到底蒙恬留下了怎樣的遺言?



蒙恬為秦朝大將,其與兄弟蒙毅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恬38歲被封為將軍,之後在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最後一塊版圖――齊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蒙恬在滅齊的戰爭中,跟著大將王翦立下了赫赫戰功。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蒙恬負責戍邊守國抗擊少數民族的進犯。他不僅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博得了“戰神”的名號,並且在長城的修建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什麼秦朝大將蒙恬臨死留下的遺言,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會深有感觸?見一次哭一次呢?

一、到底蒙恬留下了怎樣的遺言?



蒙恬為秦朝大將,其與兄弟蒙毅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恬38歲被封為將軍,之後在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最後一塊版圖――齊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蒙恬在滅齊的戰爭中,跟著大將王翦立下了赫赫戰功。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蒙恬負責戍邊守國抗擊少數民族的進犯。他不僅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博得了“戰神”的名號,並且在長城的修建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蒙恬身為秦朝大將,不僅對秦國忠心耿耿將自己此生都貢獻給了秦國,此人有忠義氣節,而且積累了足夠的名望和實力。結果秦始皇死後,公子扶蘇在爭權中失敗身亡,其兄弟亦死。胡亥上位,與其有過節的趙高得到權勢,就必然對蒙恬下手了。趙高等人編纂假的秦始皇的手諭來賜死蒙恬,自知命運的蒙恬沒有起兵反抗,為了自證清白,而是選擇忠義為國,慷慨赴死,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為什麼秦朝大將蒙恬臨死留下的遺言,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會深有感觸?見一次哭一次呢?

一、到底蒙恬留下了怎樣的遺言?



蒙恬為秦朝大將,其與兄弟蒙毅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恬38歲被封為將軍,之後在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最後一塊版圖――齊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蒙恬在滅齊的戰爭中,跟著大將王翦立下了赫赫戰功。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蒙恬負責戍邊守國抗擊少數民族的進犯。他不僅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博得了“戰神”的名號,並且在長城的修建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蒙恬身為秦朝大將,不僅對秦國忠心耿耿將自己此生都貢獻給了秦國,此人有忠義氣節,而且積累了足夠的名望和實力。結果秦始皇死後,公子扶蘇在爭權中失敗身亡,其兄弟亦死。胡亥上位,與其有過節的趙高得到權勢,就必然對蒙恬下手了。趙高等人編纂假的秦始皇的手諭來賜死蒙恬,自知命運的蒙恬沒有起兵反抗,為了自證清白,而是選擇忠義為國,慷慨赴死,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二、曹操身為漢相,亦需表自己忠義之心


為什麼秦朝大將蒙恬臨死留下的遺言,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會深有感觸?見一次哭一次呢?

一、到底蒙恬留下了怎樣的遺言?



蒙恬為秦朝大將,其與兄弟蒙毅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恬38歲被封為將軍,之後在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最後一塊版圖――齊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蒙恬在滅齊的戰爭中,跟著大將王翦立下了赫赫戰功。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蒙恬負責戍邊守國抗擊少數民族的進犯。他不僅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博得了“戰神”的名號,並且在長城的修建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蒙恬身為秦朝大將,不僅對秦國忠心耿耿將自己此生都貢獻給了秦國,此人有忠義氣節,而且積累了足夠的名望和實力。結果秦始皇死後,公子扶蘇在爭權中失敗身亡,其兄弟亦死。胡亥上位,與其有過節的趙高得到權勢,就必然對蒙恬下手了。趙高等人編纂假的秦始皇的手諭來賜死蒙恬,自知命運的蒙恬沒有起兵反抗,為了自證清白,而是選擇忠義為國,慷慨赴死,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二、曹操身為漢相,亦需表自己忠義之心



曹操是一個有雄心抱負的人,他內心更深藏著宏圖霸業,但在東漢末年,他經過一系列的鬥爭,終於走到了宰相的位置上。他需要這個位置施展自己的抱負,同時這個職位也限制了他。


為什麼秦朝大將蒙恬臨死留下的遺言,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會深有感觸?見一次哭一次呢?

一、到底蒙恬留下了怎樣的遺言?



蒙恬為秦朝大將,其與兄弟蒙毅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恬38歲被封為將軍,之後在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最後一塊版圖――齊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蒙恬在滅齊的戰爭中,跟著大將王翦立下了赫赫戰功。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蒙恬負責戍邊守國抗擊少數民族的進犯。他不僅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博得了“戰神”的名號,並且在長城的修建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蒙恬身為秦朝大將,不僅對秦國忠心耿耿將自己此生都貢獻給了秦國,此人有忠義氣節,而且積累了足夠的名望和實力。結果秦始皇死後,公子扶蘇在爭權中失敗身亡,其兄弟亦死。胡亥上位,與其有過節的趙高得到權勢,就必然對蒙恬下手了。趙高等人編纂假的秦始皇的手諭來賜死蒙恬,自知命運的蒙恬沒有起兵反抗,為了自證清白,而是選擇忠義為國,慷慨赴死,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二、曹操身為漢相,亦需表自己忠義之心



曹操是一個有雄心抱負的人,他內心更深藏著宏圖霸業,但在東漢末年,他經過一系列的鬥爭,終於走到了宰相的位置上。他需要這個位置施展自己的抱負,同時這個職位也限制了他。



隨著漢天子的統治逐漸式微,各諸侯紛紛謀劃著自己的地盤,動著自己的小心思,曹操也不免被人安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帽子,曹操是個聰明人,更是一個矛盾的人。


為什麼秦朝大將蒙恬臨死留下的遺言,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會深有感觸?見一次哭一次呢?

一、到底蒙恬留下了怎樣的遺言?



蒙恬為秦朝大將,其與兄弟蒙毅為秦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恬38歲被封為將軍,之後在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最後一塊版圖――齊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蒙恬在滅齊的戰爭中,跟著大將王翦立下了赫赫戰功。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蒙恬負責戍邊守國抗擊少數民族的進犯。他不僅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博得了“戰神”的名號,並且在長城的修建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蒙恬身為秦朝大將,不僅對秦國忠心耿耿將自己此生都貢獻給了秦國,此人有忠義氣節,而且積累了足夠的名望和實力。結果秦始皇死後,公子扶蘇在爭權中失敗身亡,其兄弟亦死。胡亥上位,與其有過節的趙高得到權勢,就必然對蒙恬下手了。趙高等人編纂假的秦始皇的手諭來賜死蒙恬,自知命運的蒙恬沒有起兵反抗,為了自證清白,而是選擇忠義為國,慷慨赴死,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二、曹操身為漢相,亦需表自己忠義之心



曹操是一個有雄心抱負的人,他內心更深藏著宏圖霸業,但在東漢末年,他經過一系列的鬥爭,終於走到了宰相的位置上。他需要這個位置施展自己的抱負,同時這個職位也限制了他。



隨著漢天子的統治逐漸式微,各諸侯紛紛謀劃著自己的地盤,動著自己的小心思,曹操也不免被人安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帽子,曹操是個聰明人,更是一個矛盾的人。



他在自己著述的《述志令》中,就引用了蒙恬的故事來表述自己的忠義之心。一是堵眾人悠悠之口,一是也是表自己為忠臣的決心。

蒙恬的經歷必然引起了曹操內心中的共鳴,兩者都建立過功勳並且都手握重兵,區別可能是蒙恬真正經歷了這種生死的選擇,並最終選擇了忠義。而曹操所經歷的只是是否要“自立為帝”的選擇,至死也沒有跨出那一步,所以說,二者還是有相似之處。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自我!

史学花馆
2019-06-13

一代奸雄曹操為何會看到蒙恬離世前留下的話語而哭泣,而且還是每次看都哭,那一定是因為這些話語觸動了曹操的心絃,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還是要從蒙恬的經歷來分析。蒙恬作為秦國的將領,他曾經多次在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為加速秦國的統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蒙恬本不是秦國人,他的祖上生於齊國,後來蒙恬的祖父開始為秦國賣命,併成為了當時有名的秦將,所以蒙恬因為受到家人的影響而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一代奸雄曹操為何會看到蒙恬離世前留下的話語而哭泣,而且還是每次看都哭,那一定是因為這些話語觸動了曹操的心絃,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還是要從蒙恬的經歷來分析。蒙恬作為秦國的將領,他曾經多次在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為加速秦國的統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蒙恬本不是秦國人,他的祖上生於齊國,後來蒙恬的祖父開始為秦國賣命,併成為了當時有名的秦將,所以蒙恬因為受到家人的影響而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蒙恬的家庭環境讓他很早就接觸了兵法,同時也熟悉各種兵器,蒙恬還將習武作為愛好和特長來發展。蒙恬本就是習武的材料,所以他在行軍打仗時頗有建樹,也立下了很多戰功,加上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讓蒙恬不僅在戰場上揮灑自如,他的品性也極好,因此深受嬴政的重用。蒙恬一直都心繫大秦,他也準備將畢生的心血都寄託給秦國,可是這樣一位正直忠勇的將士後來卻沒能有一個好的結局。

一代奸雄曹操為何會看到蒙恬離世前留下的話語而哭泣,而且還是每次看都哭,那一定是因為這些話語觸動了曹操的心絃,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還是要從蒙恬的經歷來分析。蒙恬作為秦國的將領,他曾經多次在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為加速秦國的統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蒙恬本不是秦國人,他的祖上生於齊國,後來蒙恬的祖父開始為秦國賣命,併成為了當時有名的秦將,所以蒙恬因為受到家人的影響而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蒙恬的家庭環境讓他很早就接觸了兵法,同時也熟悉各種兵器,蒙恬還將習武作為愛好和特長來發展。蒙恬本就是習武的材料,所以他在行軍打仗時頗有建樹,也立下了很多戰功,加上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讓蒙恬不僅在戰場上揮灑自如,他的品性也極好,因此深受嬴政的重用。蒙恬一直都心繫大秦,他也準備將畢生的心血都寄託給秦國,可是這樣一位正直忠勇的將士後來卻沒能有一個好的結局。

在秦國開始逐漸完成統一大業之時,當時只剩下齊國還有待攻破,所以嬴政將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蒙恬,蒙恬沒有讓嬴政失望,他很快就拿下了齊國,他和他的弟弟蒙毅都得到了封賞,也提升了官位。雖然蒙恬和蒙毅在秦國開始風生水起,但是也讓很多人嫉妒眼紅,趙高就是其中之一。趙高和蒙毅之間有過節,蒙毅曾經要按法處置了趙高,可是因為嬴政袒護他,所以趙高沒死成。嬴政離世後,趙高就想要報仇,後來他幫助胡亥登基,胡亥也按照他的要求準備除掉蒙毅和蒙恬。

一代奸雄曹操為何會看到蒙恬離世前留下的話語而哭泣,而且還是每次看都哭,那一定是因為這些話語觸動了曹操的心絃,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還是要從蒙恬的經歷來分析。蒙恬作為秦國的將領,他曾經多次在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為加速秦國的統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蒙恬本不是秦國人,他的祖上生於齊國,後來蒙恬的祖父開始為秦國賣命,併成為了當時有名的秦將,所以蒙恬因為受到家人的影響而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蒙恬的家庭環境讓他很早就接觸了兵法,同時也熟悉各種兵器,蒙恬還將習武作為愛好和特長來發展。蒙恬本就是習武的材料,所以他在行軍打仗時頗有建樹,也立下了很多戰功,加上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讓蒙恬不僅在戰場上揮灑自如,他的品性也極好,因此深受嬴政的重用。蒙恬一直都心繫大秦,他也準備將畢生的心血都寄託給秦國,可是這樣一位正直忠勇的將士後來卻沒能有一個好的結局。

在秦國開始逐漸完成統一大業之時,當時只剩下齊國還有待攻破,所以嬴政將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蒙恬,蒙恬沒有讓嬴政失望,他很快就拿下了齊國,他和他的弟弟蒙毅都得到了封賞,也提升了官位。雖然蒙恬和蒙毅在秦國開始風生水起,但是也讓很多人嫉妒眼紅,趙高就是其中之一。趙高和蒙毅之間有過節,蒙毅曾經要按法處置了趙高,可是因為嬴政袒護他,所以趙高沒死成。嬴政離世後,趙高就想要報仇,後來他幫助胡亥登基,胡亥也按照他的要求準備除掉蒙毅和蒙恬。

在蒙恬和蒙毅接到皇帝要處死他們二人的旨意後,自然是十分心寒,如果換做旁人,也許會就此反叛,當時的蒙恬和蒙毅聯手其實完全具備這個實力,可是他們卻沒有這麼做,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忠心耿耿,也想要守住自己的忠義氣節,趙高帶兵來捉拿蒙恬時,蒙恬仰天長嘆,留下這句千古傳承的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一代奸雄曹操為何會看到蒙恬離世前留下的話語而哭泣,而且還是每次看都哭,那一定是因為這些話語觸動了曹操的心絃,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還是要從蒙恬的經歷來分析。蒙恬作為秦國的將領,他曾經多次在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為加速秦國的統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蒙恬本不是秦國人,他的祖上生於齊國,後來蒙恬的祖父開始為秦國賣命,併成為了當時有名的秦將,所以蒙恬因為受到家人的影響而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蒙恬的家庭環境讓他很早就接觸了兵法,同時也熟悉各種兵器,蒙恬還將習武作為愛好和特長來發展。蒙恬本就是習武的材料,所以他在行軍打仗時頗有建樹,也立下了很多戰功,加上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讓蒙恬不僅在戰場上揮灑自如,他的品性也極好,因此深受嬴政的重用。蒙恬一直都心繫大秦,他也準備將畢生的心血都寄託給秦國,可是這樣一位正直忠勇的將士後來卻沒能有一個好的結局。

在秦國開始逐漸完成統一大業之時,當時只剩下齊國還有待攻破,所以嬴政將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蒙恬,蒙恬沒有讓嬴政失望,他很快就拿下了齊國,他和他的弟弟蒙毅都得到了封賞,也提升了官位。雖然蒙恬和蒙毅在秦國開始風生水起,但是也讓很多人嫉妒眼紅,趙高就是其中之一。趙高和蒙毅之間有過節,蒙毅曾經要按法處置了趙高,可是因為嬴政袒護他,所以趙高沒死成。嬴政離世後,趙高就想要報仇,後來他幫助胡亥登基,胡亥也按照他的要求準備除掉蒙毅和蒙恬。

在蒙恬和蒙毅接到皇帝要處死他們二人的旨意後,自然是十分心寒,如果換做旁人,也許會就此反叛,當時的蒙恬和蒙毅聯手其實完全具備這個實力,可是他們卻沒有這麼做,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忠心耿耿,也想要守住自己的忠義氣節,趙高帶兵來捉拿蒙恬時,蒙恬仰天長嘆,留下這句千古傳承的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雖然蒙恬和蒙毅的死讓人們嘆息,可是他們卻得到了曹操這位知音,曹操每次讀到蒙恬留下的遺言就會痛哭。其實主要原因在於,當時曹操和蒙恬的處境極其相似,他們都有足夠的實力反叛,但是卻為了守住忠義而壓制了自己的慾望,一篇忠君愛國之心躍然於紙上,在這一點上蒙恬和曹操算是惺惺相惜。

挚守静笃
2019-07-20

蒙恬,秦之名將,與其兄蒙毅均深得始皇帝信任,號稱“忠信”。曾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修秦長城和直道,勞苦功高。然而,秦始皇死後,兄弟二人為趙高、李斯所害,胡亥繼位後,被賜毒酒而亡。

《史記 蒙恬列傳》中載,曹操每次閱讀《史記 蒙恬列傳》中蒙恬臨死時的話,都會淚流滿面。蒙恬的話為何觸動曹操呢?

蒙恬,秦之名將,與其兄蒙毅均深得始皇帝信任,號稱“忠信”。曾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修秦長城和直道,勞苦功高。然而,秦始皇死後,兄弟二人為趙高、李斯所害,胡亥繼位後,被賜毒酒而亡。

《史記 蒙恬列傳》中載,曹操每次閱讀《史記 蒙恬列傳》中蒙恬臨死時的話,都會淚流滿面。蒙恬的話為何觸動曹操呢?


蒙恬將死之時,言於使者: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大意為,我家三代有功於大秦,忠心耿耿。現在我手中有三十萬大軍,在你們要殺我的情況下,我有能力反叛,但我不會,因為不忘先主對我的恩典。

蒙恬手中有兵,但卻慷慨赴死,寧願身死也不背叛秦王朝和秦始皇,在封建社會忠君思想下,讓多少忠臣為之嘆息和效仿。

曹操其實也是有一腔熱血,一心想要在亂世重振漢朝雄風。少年時,董卓為漢賊,擾亂漢室,曹操先是去刺殺於董卓,未成功,遂又組織起多達十八路諸侯,矛頭直指董卓。

對於曹操來說,他一心想的是位極人臣,做大漢的丞相,今後的歷史上能留下一個忠臣的稱號。奈何當時世道已亂,各路諸侯只想偏居一隅或稱霸一方,再無力撐大漢之心。

蒙恬,秦之名將,與其兄蒙毅均深得始皇帝信任,號稱“忠信”。曾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修秦長城和直道,勞苦功高。然而,秦始皇死後,兄弟二人為趙高、李斯所害,胡亥繼位後,被賜毒酒而亡。

《史記 蒙恬列傳》中載,曹操每次閱讀《史記 蒙恬列傳》中蒙恬臨死時的話,都會淚流滿面。蒙恬的話為何觸動曹操呢?


蒙恬將死之時,言於使者: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大意為,我家三代有功於大秦,忠心耿耿。現在我手中有三十萬大軍,在你們要殺我的情況下,我有能力反叛,但我不會,因為不忘先主對我的恩典。

蒙恬手中有兵,但卻慷慨赴死,寧願身死也不背叛秦王朝和秦始皇,在封建社會忠君思想下,讓多少忠臣為之嘆息和效仿。

曹操其實也是有一腔熱血,一心想要在亂世重振漢朝雄風。少年時,董卓為漢賊,擾亂漢室,曹操先是去刺殺於董卓,未成功,遂又組織起多達十八路諸侯,矛頭直指董卓。

對於曹操來說,他一心想的是位極人臣,做大漢的丞相,今後的歷史上能留下一個忠臣的稱號。奈何當時世道已亂,各路諸侯只想偏居一隅或稱霸一方,再無力撐大漢之心。


曹操知道,不以強硬之手段,則無法平定天下的諸侯紛亂,唯有以天子之名義,方能師出有名,更快的結束分裂局面。

然而,漢獻帝卻無結束亂世之能力,只是想急於獲得權力。如還政於獻帝,則天下仍然會戰亂不息,難以平定天下,曹操遂“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天下均稱曹操為漢賊,紛紛自立為王。可這並非曹操本意,此心中之苦自難以平息。

再說回到蒙恬,蒙恬本無反意,他對來賜他死的使臣說: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他的話裡意思是,當初周成王繼位時年幼,是周公揹著他上朝,平定天下,他也本打算仿效周公輔佐新帝

蒙恬,秦之名將,與其兄蒙毅均深得始皇帝信任,號稱“忠信”。曾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修秦長城和直道,勞苦功高。然而,秦始皇死後,兄弟二人為趙高、李斯所害,胡亥繼位後,被賜毒酒而亡。

《史記 蒙恬列傳》中載,曹操每次閱讀《史記 蒙恬列傳》中蒙恬臨死時的話,都會淚流滿面。蒙恬的話為何觸動曹操呢?


蒙恬將死之時,言於使者: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大意為,我家三代有功於大秦,忠心耿耿。現在我手中有三十萬大軍,在你們要殺我的情況下,我有能力反叛,但我不會,因為不忘先主對我的恩典。

蒙恬手中有兵,但卻慷慨赴死,寧願身死也不背叛秦王朝和秦始皇,在封建社會忠君思想下,讓多少忠臣為之嘆息和效仿。

曹操其實也是有一腔熱血,一心想要在亂世重振漢朝雄風。少年時,董卓為漢賊,擾亂漢室,曹操先是去刺殺於董卓,未成功,遂又組織起多達十八路諸侯,矛頭直指董卓。

對於曹操來說,他一心想的是位極人臣,做大漢的丞相,今後的歷史上能留下一個忠臣的稱號。奈何當時世道已亂,各路諸侯只想偏居一隅或稱霸一方,再無力撐大漢之心。


曹操知道,不以強硬之手段,則無法平定天下的諸侯紛亂,唯有以天子之名義,方能師出有名,更快的結束分裂局面。

然而,漢獻帝卻無結束亂世之能力,只是想急於獲得權力。如還政於獻帝,則天下仍然會戰亂不息,難以平定天下,曹操遂“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天下均稱曹操為漢賊,紛紛自立為王。可這並非曹操本意,此心中之苦自難以平息。

再說回到蒙恬,蒙恬本無反意,他對來賜他死的使臣說: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他的話裡意思是,當初周成王繼位時年幼,是周公揹著他上朝,平定天下,他也本打算仿效周公輔佐新帝

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也寫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間以周公自比,可見他心向漢室,並無取代之心。他死後,希望在墓牌上刻上“漢故丞相曹操之墓”,可以為證。

由此可見,曹操與蒙恬兩人皆因功勞過大,而被猜忌,謂之為反賊。只是兩人選擇了不同的路:蒙恬用死表明志向,曹操則忍天下罵名只為實現抱負。普天下之人都認為曹操是漢之竊國賊,想要征討。可他其實一直未曾廢漢帝自立,反而維繫著北方的和平。

蒙恬,秦之名將,與其兄蒙毅均深得始皇帝信任,號稱“忠信”。曾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修秦長城和直道,勞苦功高。然而,秦始皇死後,兄弟二人為趙高、李斯所害,胡亥繼位後,被賜毒酒而亡。

《史記 蒙恬列傳》中載,曹操每次閱讀《史記 蒙恬列傳》中蒙恬臨死時的話,都會淚流滿面。蒙恬的話為何觸動曹操呢?


蒙恬將死之時,言於使者: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大意為,我家三代有功於大秦,忠心耿耿。現在我手中有三十萬大軍,在你們要殺我的情況下,我有能力反叛,但我不會,因為不忘先主對我的恩典。

蒙恬手中有兵,但卻慷慨赴死,寧願身死也不背叛秦王朝和秦始皇,在封建社會忠君思想下,讓多少忠臣為之嘆息和效仿。

曹操其實也是有一腔熱血,一心想要在亂世重振漢朝雄風。少年時,董卓為漢賊,擾亂漢室,曹操先是去刺殺於董卓,未成功,遂又組織起多達十八路諸侯,矛頭直指董卓。

對於曹操來說,他一心想的是位極人臣,做大漢的丞相,今後的歷史上能留下一個忠臣的稱號。奈何當時世道已亂,各路諸侯只想偏居一隅或稱霸一方,再無力撐大漢之心。


曹操知道,不以強硬之手段,則無法平定天下的諸侯紛亂,唯有以天子之名義,方能師出有名,更快的結束分裂局面。

然而,漢獻帝卻無結束亂世之能力,只是想急於獲得權力。如還政於獻帝,則天下仍然會戰亂不息,難以平定天下,曹操遂“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天下均稱曹操為漢賊,紛紛自立為王。可這並非曹操本意,此心中之苦自難以平息。

再說回到蒙恬,蒙恬本無反意,他對來賜他死的使臣說: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他的話裡意思是,當初周成王繼位時年幼,是周公揹著他上朝,平定天下,他也本打算仿效周公輔佐新帝

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也寫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間以周公自比,可見他心向漢室,並無取代之心。他死後,希望在墓牌上刻上“漢故丞相曹操之墓”,可以為證。

由此可見,曹操與蒙恬兩人皆因功勞過大,而被猜忌,謂之為反賊。只是兩人選擇了不同的路:蒙恬用死表明志向,曹操則忍天下罵名只為實現抱負。普天下之人都認為曹操是漢之竊國賊,想要征討。可他其實一直未曾廢漢帝自立,反而維繫著北方的和平。


曹操以蒙恬為知己,都有如周公般使國家興盛之心,奈何均被人指責反叛。曹操心中的苦有誰能知曉,所以只有他讀《史記 蒙恬列傳》時,能真心領會到蒙恬將死時心中的痛,自然每次讀來都會掩卷流淚了。

豹眼看历史
2019-08-02

為了回答題主這個問題,我專門查閱了相關的資料。

在此,說一下我的理解吧。

蒙恬臨死囉裡囉嗦說了一大堆的話,說得使者都不耐煩啦。

在蒙恬一再堅持下,使者還是讓他說完啦,也感動了使者。

但使者還是逼迫他吞藥自盡啦。

至於曹操讀一次哭一次的話,在曹操的《述志令》裡就一句。

曹操愴然流涕的,不僅僅是蒙恬,還有與蒙恬一樣受到威脅的樂毅,是兩個人的故事。

01

《述志令》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五十六歲,起兵征戰已經二十多年,擔任丞相也有三年啦。

此時,三足鼎立的局勢已經形成,一統天下的希望十分渺茫。

朝野政敵都攻擊他為漢賊,內部擁漢派心存狐疑,還有許多人巴望他儘快稱帝。

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跡,曹操創作了《述志令》。

曹操在《述志令》中說:

"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與趙、楚、韓、魏等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持續作戰五年,連下七十餘城。

即將大功告成之際,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

齊國使用反間計,樂毅被燕惠王剝奪了兵權。

樂毅害怕被陷害,就逃奔到了趙國。

趙王想聯合樂毅圖謀燕國,樂毅就伏在地上哭泣著說:“我侍奉燕昭王,就跟侍奉您一樣;如果我逃難到了別的國家,我不忍心圖謀您的徒隸,我怎麼又能去圖謀昭王的後嗣哪?”

後來,燕惠王被齊國打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跟樂毅道歉示好。

樂毅往來於趙、燕之間,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燕趙重新交好。

蒙恬的結局就慘多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會稽途中患病,客死沙丘。

趙高擔心公子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與胡亥密謀篡奪了帝位,假造遺詔,賜死扶蘇和蒙恬。

蒙恬心存疑慮,希望見到秦二世胡亥說明心跡,就對使者說:“從我的先人到子孫,在秦國已經三世啦;我現在統兵三十萬,如果我想背叛的話,完全可以成事。但我不想羞辱了先人的教誨而忘記了先王的恩德。“

使者說:“我不敢把您的話告訴陛下啊。”

於是,蒙恬就自盡啦。

曹操之所以每次讀到樂毅、蒙恬的故事,未嘗不愴然流涕,是因為感同身受,處在一樣尷尬的境地。

為了回答題主這個問題,我專門查閱了相關的資料。

在此,說一下我的理解吧。

蒙恬臨死囉裡囉嗦說了一大堆的話,說得使者都不耐煩啦。

在蒙恬一再堅持下,使者還是讓他說完啦,也感動了使者。

但使者還是逼迫他吞藥自盡啦。

至於曹操讀一次哭一次的話,在曹操的《述志令》裡就一句。

曹操愴然流涕的,不僅僅是蒙恬,還有與蒙恬一樣受到威脅的樂毅,是兩個人的故事。

01

《述志令》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五十六歲,起兵征戰已經二十多年,擔任丞相也有三年啦。

此時,三足鼎立的局勢已經形成,一統天下的希望十分渺茫。

朝野政敵都攻擊他為漢賊,內部擁漢派心存狐疑,還有許多人巴望他儘快稱帝。

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跡,曹操創作了《述志令》。

曹操在《述志令》中說:

"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與趙、楚、韓、魏等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持續作戰五年,連下七十餘城。

即將大功告成之際,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

齊國使用反間計,樂毅被燕惠王剝奪了兵權。

樂毅害怕被陷害,就逃奔到了趙國。

趙王想聯合樂毅圖謀燕國,樂毅就伏在地上哭泣著說:“我侍奉燕昭王,就跟侍奉您一樣;如果我逃難到了別的國家,我不忍心圖謀您的徒隸,我怎麼又能去圖謀昭王的後嗣哪?”

後來,燕惠王被齊國打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跟樂毅道歉示好。

樂毅往來於趙、燕之間,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燕趙重新交好。

蒙恬的結局就慘多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會稽途中患病,客死沙丘。

趙高擔心公子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與胡亥密謀篡奪了帝位,假造遺詔,賜死扶蘇和蒙恬。

蒙恬心存疑慮,希望見到秦二世胡亥說明心跡,就對使者說:“從我的先人到子孫,在秦國已經三世啦;我現在統兵三十萬,如果我想背叛的話,完全可以成事。但我不想羞辱了先人的教誨而忘記了先王的恩德。“

使者說:“我不敢把您的話告訴陛下啊。”

於是,蒙恬就自盡啦。

曹操之所以每次讀到樂毅、蒙恬的故事,未嘗不愴然流涕,是因為感同身受,處在一樣尷尬的境地。

02

曹操的處境

曹操說,我之所以不放棄兵權,是因為首先考慮子孫及身家性命,而且國家還沒有統一,還需要考慮國家的安危,“江湖未靜,不可讓位。”

曹操所說的,僅僅是考慮個人和國家的安全,才不能讓位。

儘管有荀彧等不少人不希望曹操更進一步,但也有許多人卻等不急啦。

219年,孫權給曹操來信自貶為臣,勸曹操稱帝;

曹操集團內部也有大股勢力期盼他儘快稱帝。

曹操就把孫權的信向部下公開,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到爐子上烤啊。”

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略》說,曹操身邊的人不屈不撓,甚至說再不稱帝天理難容啦。

曹操為了打消他們的念頭,就說:“若天命在我,吾為周文王矣。”

意思就是做皇帝的事就叫子孫們去做吧。

看來跟曹操想法不一樣的大有人在,寧願做人家的子孫也要做皇帝啊。

曹操在《述志令》中所表明的心跡,未必全是真心話。

但曹操所處的困境的確有些尷尬。

之所以為樂毅、蒙恬而流涕,是因為身處高位,而且攜兵自重必然受到猜忌,同時受到威脅。

想到他們的結局,曹操是不寒而慄。

也不要怪曹操生性多疑,情有可原。


為了回答題主這個問題,我專門查閱了相關的資料。

在此,說一下我的理解吧。

蒙恬臨死囉裡囉嗦說了一大堆的話,說得使者都不耐煩啦。

在蒙恬一再堅持下,使者還是讓他說完啦,也感動了使者。

但使者還是逼迫他吞藥自盡啦。

至於曹操讀一次哭一次的話,在曹操的《述志令》裡就一句。

曹操愴然流涕的,不僅僅是蒙恬,還有與蒙恬一樣受到威脅的樂毅,是兩個人的故事。

01

《述志令》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五十六歲,起兵征戰已經二十多年,擔任丞相也有三年啦。

此時,三足鼎立的局勢已經形成,一統天下的希望十分渺茫。

朝野政敵都攻擊他為漢賊,內部擁漢派心存狐疑,還有許多人巴望他儘快稱帝。

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跡,曹操創作了《述志令》。

曹操在《述志令》中說:

"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與趙、楚、韓、魏等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持續作戰五年,連下七十餘城。

即將大功告成之際,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

齊國使用反間計,樂毅被燕惠王剝奪了兵權。

樂毅害怕被陷害,就逃奔到了趙國。

趙王想聯合樂毅圖謀燕國,樂毅就伏在地上哭泣著說:“我侍奉燕昭王,就跟侍奉您一樣;如果我逃難到了別的國家,我不忍心圖謀您的徒隸,我怎麼又能去圖謀昭王的後嗣哪?”

後來,燕惠王被齊國打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跟樂毅道歉示好。

樂毅往來於趙、燕之間,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燕趙重新交好。

蒙恬的結局就慘多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會稽途中患病,客死沙丘。

趙高擔心公子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與胡亥密謀篡奪了帝位,假造遺詔,賜死扶蘇和蒙恬。

蒙恬心存疑慮,希望見到秦二世胡亥說明心跡,就對使者說:“從我的先人到子孫,在秦國已經三世啦;我現在統兵三十萬,如果我想背叛的話,完全可以成事。但我不想羞辱了先人的教誨而忘記了先王的恩德。“

使者說:“我不敢把您的話告訴陛下啊。”

於是,蒙恬就自盡啦。

曹操之所以每次讀到樂毅、蒙恬的故事,未嘗不愴然流涕,是因為感同身受,處在一樣尷尬的境地。

02

曹操的處境

曹操說,我之所以不放棄兵權,是因為首先考慮子孫及身家性命,而且國家還沒有統一,還需要考慮國家的安危,“江湖未靜,不可讓位。”

曹操所說的,僅僅是考慮個人和國家的安全,才不能讓位。

儘管有荀彧等不少人不希望曹操更進一步,但也有許多人卻等不急啦。

219年,孫權給曹操來信自貶為臣,勸曹操稱帝;

曹操集團內部也有大股勢力期盼他儘快稱帝。

曹操就把孫權的信向部下公開,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到爐子上烤啊。”

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略》說,曹操身邊的人不屈不撓,甚至說再不稱帝天理難容啦。

曹操為了打消他們的念頭,就說:“若天命在我,吾為周文王矣。”

意思就是做皇帝的事就叫子孫們去做吧。

看來跟曹操想法不一樣的大有人在,寧願做人家的子孫也要做皇帝啊。

曹操在《述志令》中所表明的心跡,未必全是真心話。

但曹操所處的困境的確有些尷尬。

之所以為樂毅、蒙恬而流涕,是因為身處高位,而且攜兵自重必然受到猜忌,同時受到威脅。

想到他們的結局,曹操是不寒而慄。

也不要怪曹操生性多疑,情有可原。


藤树先生
2019-08-07

始皇天下蒙家軍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曆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歷史使命。而在戰國七雄爭霸的情況下,秦能從一個西戎弱國脫穎而出,秦軍的驍勇善戰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在秦國對其他六國吞併征伐的戰爭中,有三位將領功勞是最大的:一個是武安君白起,人稱“人屠”,一生累計殺敵百萬人,尤其是秦趙長平戰爭期間,白起消滅了趙國主力,經過這一戰,秦滅六國,只是時間問題。

始皇天下蒙家軍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曆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歷史使命。而在戰國七雄爭霸的情況下,秦能從一個西戎弱國脫穎而出,秦軍的驍勇善戰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在秦國對其他六國吞併征伐的戰爭中,有三位將領功勞是最大的:一個是武安君白起,人稱“人屠”,一生累計殺敵百萬人,尤其是秦趙長平戰爭期間,白起消滅了趙國主力,經過這一戰,秦滅六國,只是時間問題。

另一位是王翦,秦能順利吞併強大的楚國,王翦功不可沒;

還有一位是蒙驁。蒙驁雖然在戰績上不如白起、王翦那麼耀眼,但是論起對秦國的貢獻,蒙驁卻一點不輸給白起和王家——因為蒙驁在秦國三代為將。根據《史記》中《信陵君列傳》記載,秦國圍攻魏國,其主將就是蒙驁。信陵君為了解救魏國,於是糾集多國聯軍前來和蒙驁率領的秦軍交戰,蒙驁見情況不敵,雖然選擇敗走,然而即便如此,信陵君的多國聯軍,依舊沒能攻入秦國本土,由此可見蒙驁的軍事才能以及對秦國的功績。

蒙驁的子孫也為秦國在後來的擴張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蒙驁的孫子蒙恬,在秦始皇時代更是位高權重,蒙恬在秦始皇時代,先後奉秦始皇的指令,做出了北伐匈奴,修築長城等貢獻。對於秦軍將士來說,蒙恬的家族由於三代在秦國做將領並且戰功顯赫,因此,蒙家人是秦軍將士眼裡的英雄,威望很高,堪稱“始皇天下蒙家軍”。

蒙恬的末路

蒙恬家族的榮譽,隨著秦始皇時代的落幕而終結。

秦始皇去世後,宦官趙高和李斯密謀擁立秦始皇的小兒子、公子胡亥繼位。趙高和李斯一方面考慮蒙恬家族在秦朝的影響力,會導致胡亥的地位不保,因為公子扶蘇才是眾望所歸的秦始皇繼承人,在當時,公子扶蘇和蒙恬正在長城戍邊,如果蒙恬以公子扶蘇的威望,加上手握重兵,振臂一呼討伐公子胡亥,很可能導致公子胡亥的皇位不保。

始皇天下蒙家軍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曆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歷史使命。而在戰國七雄爭霸的情況下,秦能從一個西戎弱國脫穎而出,秦軍的驍勇善戰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在秦國對其他六國吞併征伐的戰爭中,有三位將領功勞是最大的:一個是武安君白起,人稱“人屠”,一生累計殺敵百萬人,尤其是秦趙長平戰爭期間,白起消滅了趙國主力,經過這一戰,秦滅六國,只是時間問題。

另一位是王翦,秦能順利吞併強大的楚國,王翦功不可沒;

還有一位是蒙驁。蒙驁雖然在戰績上不如白起、王翦那麼耀眼,但是論起對秦國的貢獻,蒙驁卻一點不輸給白起和王家——因為蒙驁在秦國三代為將。根據《史記》中《信陵君列傳》記載,秦國圍攻魏國,其主將就是蒙驁。信陵君為了解救魏國,於是糾集多國聯軍前來和蒙驁率領的秦軍交戰,蒙驁見情況不敵,雖然選擇敗走,然而即便如此,信陵君的多國聯軍,依舊沒能攻入秦國本土,由此可見蒙驁的軍事才能以及對秦國的功績。

蒙驁的子孫也為秦國在後來的擴張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蒙驁的孫子蒙恬,在秦始皇時代更是位高權重,蒙恬在秦始皇時代,先後奉秦始皇的指令,做出了北伐匈奴,修築長城等貢獻。對於秦軍將士來說,蒙恬的家族由於三代在秦國做將領並且戰功顯赫,因此,蒙家人是秦軍將士眼裡的英雄,威望很高,堪稱“始皇天下蒙家軍”。

蒙恬的末路

蒙恬家族的榮譽,隨著秦始皇時代的落幕而終結。

秦始皇去世後,宦官趙高和李斯密謀擁立秦始皇的小兒子、公子胡亥繼位。趙高和李斯一方面考慮蒙恬家族在秦朝的影響力,會導致胡亥的地位不保,因為公子扶蘇才是眾望所歸的秦始皇繼承人,在當時,公子扶蘇和蒙恬正在長城戍邊,如果蒙恬以公子扶蘇的威望,加上手握重兵,振臂一呼討伐公子胡亥,很可能導致公子胡亥的皇位不保。

另一方面,趙高和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有著一定的仇恨,因此,不論於公於私,趙高都有必要剷除蒙恬和他的家族。

於是趙高夥同李斯偽造秦始皇的旨意,先後賜死了公子扶蘇和蒙恬,自此,蒙恬家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根據《史記》記載,蒙恬臨終前表示: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蒙恬的遺言大概意思是:蒙恬家族,被秦國君主信任,已經有三代人了,如今我手握三十萬軍隊,是可以起來造反的,但是,我明知道要死還是不造反,是擔心我埋沒祖先的英明,以及愧對秦國先君對蒙家的信任。

曹操的嘆息

蒙恬去世四百多年後,已經是東漢末年了。東漢權臣曹操在讀到蒙恬的遺言後感慨萬千。

始皇天下蒙家軍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曆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歷史使命。而在戰國七雄爭霸的情況下,秦能從一個西戎弱國脫穎而出,秦軍的驍勇善戰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在秦國對其他六國吞併征伐的戰爭中,有三位將領功勞是最大的:一個是武安君白起,人稱“人屠”,一生累計殺敵百萬人,尤其是秦趙長平戰爭期間,白起消滅了趙國主力,經過這一戰,秦滅六國,只是時間問題。

另一位是王翦,秦能順利吞併強大的楚國,王翦功不可沒;

還有一位是蒙驁。蒙驁雖然在戰績上不如白起、王翦那麼耀眼,但是論起對秦國的貢獻,蒙驁卻一點不輸給白起和王家——因為蒙驁在秦國三代為將。根據《史記》中《信陵君列傳》記載,秦國圍攻魏國,其主將就是蒙驁。信陵君為了解救魏國,於是糾集多國聯軍前來和蒙驁率領的秦軍交戰,蒙驁見情況不敵,雖然選擇敗走,然而即便如此,信陵君的多國聯軍,依舊沒能攻入秦國本土,由此可見蒙驁的軍事才能以及對秦國的功績。

蒙驁的子孫也為秦國在後來的擴張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蒙驁的孫子蒙恬,在秦始皇時代更是位高權重,蒙恬在秦始皇時代,先後奉秦始皇的指令,做出了北伐匈奴,修築長城等貢獻。對於秦軍將士來說,蒙恬的家族由於三代在秦國做將領並且戰功顯赫,因此,蒙家人是秦軍將士眼裡的英雄,威望很高,堪稱“始皇天下蒙家軍”。

蒙恬的末路

蒙恬家族的榮譽,隨著秦始皇時代的落幕而終結。

秦始皇去世後,宦官趙高和李斯密謀擁立秦始皇的小兒子、公子胡亥繼位。趙高和李斯一方面考慮蒙恬家族在秦朝的影響力,會導致胡亥的地位不保,因為公子扶蘇才是眾望所歸的秦始皇繼承人,在當時,公子扶蘇和蒙恬正在長城戍邊,如果蒙恬以公子扶蘇的威望,加上手握重兵,振臂一呼討伐公子胡亥,很可能導致公子胡亥的皇位不保。

另一方面,趙高和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有著一定的仇恨,因此,不論於公於私,趙高都有必要剷除蒙恬和他的家族。

於是趙高夥同李斯偽造秦始皇的旨意,先後賜死了公子扶蘇和蒙恬,自此,蒙恬家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根據《史記》記載,蒙恬臨終前表示: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蒙恬的遺言大概意思是:蒙恬家族,被秦國君主信任,已經有三代人了,如今我手握三十萬軍隊,是可以起來造反的,但是,我明知道要死還是不造反,是擔心我埋沒祖先的英明,以及愧對秦國先君對蒙家的信任。

曹操的嘆息

蒙恬去世四百多年後,已經是東漢末年了。東漢權臣曹操在讀到蒙恬的遺言後感慨萬千。


曹操表示:

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

曹操這段話的意思是:曹家從曹操的祖父,到曹操的子侄,受漢朝朝廷信任已經四代,遠遠超過蒙家三代被君主信任了。

自古以來,英雄相惜、豪傑相敬。曹操是一代豪傑,蒙恬也是蓋世英雄,想想蒙恬的遭遇,曹操怎能不慨嘆、不哭泣?

同時,曹操也希望,自己的身後事,能像蒙恬一樣,被後世稱頌。

篱上青
2019-07-19

我們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就要了解蒙恬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說的話有什麼意義?

我們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就要了解蒙恬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說的話有什麼意義?

1、蒙恬的死因

蒙恬並不是正常死亡,蒙恬是秦國的一個大將,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蒙恬有很大的功勞。

秦二世即位之後,因為胡亥盲目聽取趙高的話,蒙恬勞苦功高,所謂功高震主,所以趙高就給胡亥出主意,讓胡亥賜死蒙恬。

而問題中說的蒙恬臨死前所說的兩句話也是在這種情形下說出來。當時胡亥的使者給蒙恬送去毒酒,讓蒙恬喝下它。

2、蒙恬臨死的講故事

當時蒙恬沒有直接喝下毒酒,他先給使者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周國的成王和他的叔叔的故事。

大體意思是說周武王快要去世的時候將自己的兒子(後來的周成王)交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撫養。

有一次成王病了高燒不退,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包到紙團裡禱告上蒼說:“所有的錯誤都是自己的,希望上蒼不要懲罰還是孩子的周成王”,周公旦祈禱之後沒有多久周成王就痊癒了。

我們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就要了解蒙恬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說的話有什麼意義?

1、蒙恬的死因

蒙恬並不是正常死亡,蒙恬是秦國的一個大將,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蒙恬有很大的功勞。

秦二世即位之後,因為胡亥盲目聽取趙高的話,蒙恬勞苦功高,所謂功高震主,所以趙高就給胡亥出主意,讓胡亥賜死蒙恬。

而問題中說的蒙恬臨死前所說的兩句話也是在這種情形下說出來。當時胡亥的使者給蒙恬送去毒酒,讓蒙恬喝下它。

2、蒙恬臨死的講故事

當時蒙恬沒有直接喝下毒酒,他先給使者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周國的成王和他的叔叔的故事。

大體意思是說周武王快要去世的時候將自己的兒子(後來的周成王)交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撫養。

有一次成王病了高燒不退,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包到紙團裡禱告上蒼說:“所有的錯誤都是自己的,希望上蒼不要懲罰還是孩子的周成王”,周公旦祈禱之後沒有多久周成王就痊癒了。

後來周成王長大後,正式開始處理政務,這時候有人向他報告說周公旦想要謀反,周成王就立馬把周公旦抓起來。

但是後來周成王發現周公旦為他祈禱上蒼時寫的祈禱書,忽然明白周公旦對自己這麼好不可能背叛自己,所以就把那個給他傳達消息的人殺死,並且好好的對待周公旦。

3、蒙恬最後那句話內心的想法

講完這個故事之後,他又對使者說: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這句話就是問題中所說的會哭的那句話,我們可以知道這段話的意思。蒙恬從他的祖父到他的兒子,為秦朝皇室打拼已經三代人。

我們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就要了解蒙恬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說的話有什麼意義?

1、蒙恬的死因

蒙恬並不是正常死亡,蒙恬是秦國的一個大將,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蒙恬有很大的功勞。

秦二世即位之後,因為胡亥盲目聽取趙高的話,蒙恬勞苦功高,所謂功高震主,所以趙高就給胡亥出主意,讓胡亥賜死蒙恬。

而問題中說的蒙恬臨死前所說的兩句話也是在這種情形下說出來。當時胡亥的使者給蒙恬送去毒酒,讓蒙恬喝下它。

2、蒙恬臨死的講故事

當時蒙恬沒有直接喝下毒酒,他先給使者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周國的成王和他的叔叔的故事。

大體意思是說周武王快要去世的時候將自己的兒子(後來的周成王)交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撫養。

有一次成王病了高燒不退,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包到紙團裡禱告上蒼說:“所有的錯誤都是自己的,希望上蒼不要懲罰還是孩子的周成王”,周公旦祈禱之後沒有多久周成王就痊癒了。

後來周成王長大後,正式開始處理政務,這時候有人向他報告說周公旦想要謀反,周成王就立馬把周公旦抓起來。

但是後來周成王發現周公旦為他祈禱上蒼時寫的祈禱書,忽然明白周公旦對自己這麼好不可能背叛自己,所以就把那個給他傳達消息的人殺死,並且好好的對待周公旦。

3、蒙恬最後那句話內心的想法

講完這個故事之後,他又對使者說: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這句話就是問題中所說的會哭的那句話,我們可以知道這段話的意思。蒙恬從他的祖父到他的兒子,為秦朝皇室打拼已經三代人。

現在他帶領30多萬軍隊,自己掌握的權力可以支撐他背叛秦朝,他也明知道自己如此下去會被賜死。但是他知道肯定會死的情況下還是堅持自己的道義,原因是不敢辱沒先祖的忠貞教誨和辜負先皇的信任。

那知道了這段話的意思之後,我們再來看題目中問的內容。

4、為什麼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筆者認為有兩種說法是最靠譜。

第一種是說這種行為只是曹操對自己行為的一種掩飾。我們知道曹操家是三代在朝為臣,而且到了他這一權勢已經非常大,並且他還做佔地為王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就叫他漢賊,意思就是竊取漢室財富的人。那麼他做出這樣的事,即可能是為了掩人耳目讓大家認為他是個忠臣,以維護自己的顏面。

我們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就要了解蒙恬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說的話有什麼意義?

1、蒙恬的死因

蒙恬並不是正常死亡,蒙恬是秦國的一個大將,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蒙恬有很大的功勞。

秦二世即位之後,因為胡亥盲目聽取趙高的話,蒙恬勞苦功高,所謂功高震主,所以趙高就給胡亥出主意,讓胡亥賜死蒙恬。

而問題中說的蒙恬臨死前所說的兩句話也是在這種情形下說出來。當時胡亥的使者給蒙恬送去毒酒,讓蒙恬喝下它。

2、蒙恬臨死的講故事

當時蒙恬沒有直接喝下毒酒,他先給使者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周國的成王和他的叔叔的故事。

大體意思是說周武王快要去世的時候將自己的兒子(後來的周成王)交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撫養。

有一次成王病了高燒不退,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包到紙團裡禱告上蒼說:“所有的錯誤都是自己的,希望上蒼不要懲罰還是孩子的周成王”,周公旦祈禱之後沒有多久周成王就痊癒了。

後來周成王長大後,正式開始處理政務,這時候有人向他報告說周公旦想要謀反,周成王就立馬把周公旦抓起來。

但是後來周成王發現周公旦為他祈禱上蒼時寫的祈禱書,忽然明白周公旦對自己這麼好不可能背叛自己,所以就把那個給他傳達消息的人殺死,並且好好的對待周公旦。

3、蒙恬最後那句話內心的想法

講完這個故事之後,他又對使者說: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這句話就是問題中所說的會哭的那句話,我們可以知道這段話的意思。蒙恬從他的祖父到他的兒子,為秦朝皇室打拼已經三代人。

現在他帶領30多萬軍隊,自己掌握的權力可以支撐他背叛秦朝,他也明知道自己如此下去會被賜死。但是他知道肯定會死的情況下還是堅持自己的道義,原因是不敢辱沒先祖的忠貞教誨和辜負先皇的信任。

那知道了這段話的意思之後,我們再來看題目中問的內容。

4、為什麼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筆者認為有兩種說法是最靠譜。

第一種是說這種行為只是曹操對自己行為的一種掩飾。我們知道曹操家是三代在朝為臣,而且到了他這一權勢已經非常大,並且他還做佔地為王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就叫他漢賊,意思就是竊取漢室財富的人。那麼他做出這樣的事,即可能是為了掩人耳目讓大家認為他是個忠臣,以維護自己的顏面。

另一種是說曹操內心非常的忠於皇室,東漢末年的時候,他嘗試幫助東漢皇室,但是因為當時的皇帝太過懦弱,他感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所以才會選擇放棄。

當他讀到這句話之後,忽然想到滅亡的漢朝,以及自己明明沒有反叛卻被別人稱為漢賊的委屈,所以才會讀到就哭。

我是專注是歷史的籬上青,期待你的關注,我們一起探討歷史問題!

羽评郡主
2019-07-28

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蒙恬說出這兩句話時候的場景,那時候秦始皇、扶蘇公子以及自己的親弟弟蒙毅都已經去世,他們都是被趙高和胡亥這兩個人給害死。

現在,馬上就要輪到他蒙恬了,只見,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在蒙恬的面前宣告了一下手中的聖旨,他說:“你的弟弟蒙毅因為犯下了大罪,所以被殿下賜死了,所謂法及內史,殿下又賜了你一杯毒酒,趕緊喝了吧。

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蒙恬說出這兩句話時候的場景,那時候秦始皇、扶蘇公子以及自己的親弟弟蒙毅都已經去世,他們都是被趙高和胡亥這兩個人給害死。

現在,馬上就要輪到他蒙恬了,只見,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在蒙恬的面前宣告了一下手中的聖旨,他說:“你的弟弟蒙毅因為犯下了大罪,所以被殿下賜死了,所謂法及內史,殿下又賜了你一杯毒酒,趕緊喝了吧。

看到面前使者的這個囂張模樣,蒙恬並沒有為此感到震怒,也沒有為此感到激動,他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平靜了下來,只見,他用一種十分平緩的語調對這個使者講起故事來,他說:“就在八百多年前,周武王去世了,他在臨死之前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看了一下現在的局勢,他發現有不少人想要趁現在局勢不穩,準備造反。於是他便將還在吃奶的周成王用筐背在自己身後,來替他代理朝政,就這樣,經過了數年的努力,他終於消滅了那些想要造反的勢力,從此把周室皇族給穩定了下來。有一次,小成王由於病得太厲害,馬上就要死了。周公旦就剪下了自己的指甲扔進黃河,對著上天祈禱說,現在國家是由我在管,與小成王無關,有什麼處罰都衝著我來,求求上天不要對一個小孩子過不去。也許是周公旦的一片至誠感動了上天吧,最終,小成王的病情逐漸好轉了過來。

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蒙恬說出這兩句話時候的場景,那時候秦始皇、扶蘇公子以及自己的親弟弟蒙毅都已經去世,他們都是被趙高和胡亥這兩個人給害死。

現在,馬上就要輪到他蒙恬了,只見,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在蒙恬的面前宣告了一下手中的聖旨,他說:“你的弟弟蒙毅因為犯下了大罪,所以被殿下賜死了,所謂法及內史,殿下又賜了你一杯毒酒,趕緊喝了吧。

看到面前使者的這個囂張模樣,蒙恬並沒有為此感到震怒,也沒有為此感到激動,他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平靜了下來,只見,他用一種十分平緩的語調對這個使者講起故事來,他說:“就在八百多年前,周武王去世了,他在臨死之前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看了一下現在的局勢,他發現有不少人想要趁現在局勢不穩,準備造反。於是他便將還在吃奶的周成王用筐背在自己身後,來替他代理朝政,就這樣,經過了數年的努力,他終於消滅了那些想要造反的勢力,從此把周室皇族給穩定了下來。有一次,小成王由於病得太厲害,馬上就要死了。周公旦就剪下了自己的指甲扔進黃河,對著上天祈禱說,現在國家是由我在管,與小成王無關,有什麼處罰都衝著我來,求求上天不要對一個小孩子過不去。也許是周公旦的一片至誠感動了上天吧,最終,小成王的病情逐漸好轉了過來。

就在這時,這名大搖大擺的使者實在有點聽不下去了,於是便不耐煩的說道:“你死就死了,臨死前怎麼還給我講起來故事了?

蒙恬聽後,擺了擺手說道:“大夫莫急,且聽我把這故事講完。

後來不知道過去了多久,周成王長大了,開始正式的聽政,履天子之席。結果這時候卻有奸臣進饞,說周公旦想要造反,周成王聽後憤怒極了,當即下令要殺了周公旦,無奈之下,周公旦只好逃到了楚國。

周成王還是沒有放棄追捕,直到好幾年過去了之後,周成王無意之間發現了當初周公旦當初向天神陳情時的禱告書,成王讀完,頓時感動得不行,哭的稀里嘩啦的。然後便派人去殺了那個奸臣,開始親自去請周公旦回朝。因為周公旦回來了,所以在他的幫忙治理下,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蒙恬說出這兩句話時候的場景,那時候秦始皇、扶蘇公子以及自己的親弟弟蒙毅都已經去世,他們都是被趙高和胡亥這兩個人給害死。

現在,馬上就要輪到他蒙恬了,只見,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在蒙恬的面前宣告了一下手中的聖旨,他說:“你的弟弟蒙毅因為犯下了大罪,所以被殿下賜死了,所謂法及內史,殿下又賜了你一杯毒酒,趕緊喝了吧。

看到面前使者的這個囂張模樣,蒙恬並沒有為此感到震怒,也沒有為此感到激動,他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平靜了下來,只見,他用一種十分平緩的語調對這個使者講起故事來,他說:“就在八百多年前,周武王去世了,他在臨死之前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看了一下現在的局勢,他發現有不少人想要趁現在局勢不穩,準備造反。於是他便將還在吃奶的周成王用筐背在自己身後,來替他代理朝政,就這樣,經過了數年的努力,他終於消滅了那些想要造反的勢力,從此把周室皇族給穩定了下來。有一次,小成王由於病得太厲害,馬上就要死了。周公旦就剪下了自己的指甲扔進黃河,對著上天祈禱說,現在國家是由我在管,與小成王無關,有什麼處罰都衝著我來,求求上天不要對一個小孩子過不去。也許是周公旦的一片至誠感動了上天吧,最終,小成王的病情逐漸好轉了過來。

就在這時,這名大搖大擺的使者實在有點聽不下去了,於是便不耐煩的說道:“你死就死了,臨死前怎麼還給我講起來故事了?

蒙恬聽後,擺了擺手說道:“大夫莫急,且聽我把這故事講完。

後來不知道過去了多久,周成王長大了,開始正式的聽政,履天子之席。結果這時候卻有奸臣進饞,說周公旦想要造反,周成王聽後憤怒極了,當即下令要殺了周公旦,無奈之下,周公旦只好逃到了楚國。

周成王還是沒有放棄追捕,直到好幾年過去了之後,周成王無意之間發現了當初周公旦當初向天神陳情時的禱告書,成王讀完,頓時感動得不行,哭的稀里嘩啦的。然後便派人去殺了那個奸臣,開始親自去請周公旦回朝。因為周公旦回來了,所以在他的幫忙治理下,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聽完,忽然也安靜了下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講這個故事的用意,蒙恬也停止了說話,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只是怔怔的看著窗外。這時,忽然有一輪秦時明月從窗外照進了房內,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許久之後,蒙恬哭了,兩行清淚從這個頂天立地的漢子臉頰上落了下來,他繼續說道“我的家族為秦國立功,已經整整三世了,現在我擁有兵力三十餘萬,要是我想造反的話,沒有人可以阻攔的住,可我並不會這麼做,因為我蒙氏世代盡忠。

說完以後,那個之前還在大搖大擺的使者也愣住了,因為蒙恬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他現在明明有這個能力卻不去造反,就是因為他不想辜負蒙氏先祖的諄諄教誨,也不想辜負秦始皇對他的那種信任。

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蒙恬說出這兩句話時候的場景,那時候秦始皇、扶蘇公子以及自己的親弟弟蒙毅都已經去世,他們都是被趙高和胡亥這兩個人給害死。

現在,馬上就要輪到他蒙恬了,只見,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在蒙恬的面前宣告了一下手中的聖旨,他說:“你的弟弟蒙毅因為犯下了大罪,所以被殿下賜死了,所謂法及內史,殿下又賜了你一杯毒酒,趕緊喝了吧。

看到面前使者的這個囂張模樣,蒙恬並沒有為此感到震怒,也沒有為此感到激動,他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平靜了下來,只見,他用一種十分平緩的語調對這個使者講起故事來,他說:“就在八百多年前,周武王去世了,他在臨死之前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看了一下現在的局勢,他發現有不少人想要趁現在局勢不穩,準備造反。於是他便將還在吃奶的周成王用筐背在自己身後,來替他代理朝政,就這樣,經過了數年的努力,他終於消滅了那些想要造反的勢力,從此把周室皇族給穩定了下來。有一次,小成王由於病得太厲害,馬上就要死了。周公旦就剪下了自己的指甲扔進黃河,對著上天祈禱說,現在國家是由我在管,與小成王無關,有什麼處罰都衝著我來,求求上天不要對一個小孩子過不去。也許是周公旦的一片至誠感動了上天吧,最終,小成王的病情逐漸好轉了過來。

就在這時,這名大搖大擺的使者實在有點聽不下去了,於是便不耐煩的說道:“你死就死了,臨死前怎麼還給我講起來故事了?

蒙恬聽後,擺了擺手說道:“大夫莫急,且聽我把這故事講完。

後來不知道過去了多久,周成王長大了,開始正式的聽政,履天子之席。結果這時候卻有奸臣進饞,說周公旦想要造反,周成王聽後憤怒極了,當即下令要殺了周公旦,無奈之下,周公旦只好逃到了楚國。

周成王還是沒有放棄追捕,直到好幾年過去了之後,周成王無意之間發現了當初周公旦當初向天神陳情時的禱告書,成王讀完,頓時感動得不行,哭的稀里嘩啦的。然後便派人去殺了那個奸臣,開始親自去請周公旦回朝。因為周公旦回來了,所以在他的幫忙治理下,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聽完,忽然也安靜了下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講這個故事的用意,蒙恬也停止了說話,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只是怔怔的看著窗外。這時,忽然有一輪秦時明月從窗外照進了房內,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許久之後,蒙恬哭了,兩行清淚從這個頂天立地的漢子臉頰上落了下來,他繼續說道“我的家族為秦國立功,已經整整三世了,現在我擁有兵力三十餘萬,要是我想造反的話,沒有人可以阻攔的住,可我並不會這麼做,因為我蒙氏世代盡忠。

說完以後,那個之前還在大搖大擺的使者也愣住了,因為蒙恬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他現在明明有這個能力卻不去造反,就是因為他不想辜負蒙氏先祖的諄諄教誨,也不想辜負秦始皇對他的那種信任。

至於蒙恬之前所講的這個故事,目的就是想要告訴胡亥,只要他能夠想周成王那樣知錯就改,就可以保秦國永遠昌盛下去,畢竟天子也會犯錯,只要改掉了就行。

蒙恬死後420年,有一次曹操在他的經典政論文當中動情的說道:“我每次讀到這個人的時候,都會愴然流涕也,因為這份信義實在是太令人感動了。”曹操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欣賞人才的人,從他善待關羽的時候就可以看出。現在,他見識到了一個這麼有才有德又有信義的人,自然是會非常感動了。

先來回顧一下當時蒙恬說出這兩句話時候的場景,那時候秦始皇、扶蘇公子以及自己的親弟弟蒙毅都已經去世,他們都是被趙高和胡亥這兩個人給害死。

現在,馬上就要輪到他蒙恬了,只見,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在蒙恬的面前宣告了一下手中的聖旨,他說:“你的弟弟蒙毅因為犯下了大罪,所以被殿下賜死了,所謂法及內史,殿下又賜了你一杯毒酒,趕緊喝了吧。

看到面前使者的這個囂張模樣,蒙恬並沒有為此感到震怒,也沒有為此感到激動,他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平靜了下來,只見,他用一種十分平緩的語調對這個使者講起故事來,他說:“就在八百多年前,周武王去世了,他在臨死之前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看了一下現在的局勢,他發現有不少人想要趁現在局勢不穩,準備造反。於是他便將還在吃奶的周成王用筐背在自己身後,來替他代理朝政,就這樣,經過了數年的努力,他終於消滅了那些想要造反的勢力,從此把周室皇族給穩定了下來。有一次,小成王由於病得太厲害,馬上就要死了。周公旦就剪下了自己的指甲扔進黃河,對著上天祈禱說,現在國家是由我在管,與小成王無關,有什麼處罰都衝著我來,求求上天不要對一個小孩子過不去。也許是周公旦的一片至誠感動了上天吧,最終,小成王的病情逐漸好轉了過來。

就在這時,這名大搖大擺的使者實在有點聽不下去了,於是便不耐煩的說道:“你死就死了,臨死前怎麼還給我講起來故事了?

蒙恬聽後,擺了擺手說道:“大夫莫急,且聽我把這故事講完。

後來不知道過去了多久,周成王長大了,開始正式的聽政,履天子之席。結果這時候卻有奸臣進饞,說周公旦想要造反,周成王聽後憤怒極了,當即下令要殺了周公旦,無奈之下,周公旦只好逃到了楚國。

周成王還是沒有放棄追捕,直到好幾年過去了之後,周成王無意之間發現了當初周公旦當初向天神陳情時的禱告書,成王讀完,頓時感動得不行,哭的稀里嘩啦的。然後便派人去殺了那個奸臣,開始親自去請周公旦回朝。因為周公旦回來了,所以在他的幫忙治理下,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聽完,忽然也安靜了下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講這個故事的用意,蒙恬也停止了說話,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只是怔怔的看著窗外。這時,忽然有一輪秦時明月從窗外照進了房內,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許久之後,蒙恬哭了,兩行清淚從這個頂天立地的漢子臉頰上落了下來,他繼續說道“我的家族為秦國立功,已經整整三世了,現在我擁有兵力三十餘萬,要是我想造反的話,沒有人可以阻攔的住,可我並不會這麼做,因為我蒙氏世代盡忠。

說完以後,那個之前還在大搖大擺的使者也愣住了,因為蒙恬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他現在明明有這個能力卻不去造反,就是因為他不想辜負蒙氏先祖的諄諄教誨,也不想辜負秦始皇對他的那種信任。

至於蒙恬之前所講的這個故事,目的就是想要告訴胡亥,只要他能夠想周成王那樣知錯就改,就可以保秦國永遠昌盛下去,畢竟天子也會犯錯,只要改掉了就行。

蒙恬死後420年,有一次曹操在他的經典政論文當中動情的說道:“我每次讀到這個人的時候,都會愴然流涕也,因為這份信義實在是太令人感動了。”曹操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欣賞人才的人,從他善待關羽的時候就可以看出。現在,他見識到了一個這麼有才有德又有信義的人,自然是會非常感動了。

當然也有人說,曹操的這種行為是對自己的一種掩飾。眾所周知,曹操的家族跟蒙恬一樣,都是三代在朝為臣,而且到他這一代權勢也是非常的大,這跟蒙恬何其相似,可惜曹操卻比不過蒙恬,因為他乾的是佔地為王的事情,被人們稱之為漢賊,意思就是專門竊取漢室的財富,絲毫不念舊情。

而相比之下,蒙恬就顯得太過於忠誠了,可能是曹操也發現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會為了掩人耳目,假裝自己非常感動,用來維護自己的顏面。

【文/羽評郡主,歡迎關注】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7-18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寫道:“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曹操這裡說讀兩個人,其實是三個人。一是孔子在《論語》裡講的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意思是周文王已經擁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是他仍然能夠以臣子的禮節尊奉殷王。二是說樂毅。樂毅在燕國受迫害,逃到趙國後,趙王讓他帶兵打燕國,可是他不願意,說自己曾經是燕王的臣子,不能做這樣的事情。三是蒙恬。蒙恬在自殺前說,他手握重兵三十萬,帶著這些兵力,足以推翻秦朝。但是,他們父子三人,三代忠烈,絕對不會做反叛朝廷的事情,於是毅然拔劍自殺。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寫道:“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曹操這裡說讀兩個人,其實是三個人。一是孔子在《論語》裡講的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意思是周文王已經擁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是他仍然能夠以臣子的禮節尊奉殷王。二是說樂毅。樂毅在燕國受迫害,逃到趙國後,趙王讓他帶兵打燕國,可是他不願意,說自己曾經是燕王的臣子,不能做這樣的事情。三是蒙恬。蒙恬在自殺前說,他手握重兵三十萬,帶著這些兵力,足以推翻秦朝。但是,他們父子三人,三代忠烈,絕對不會做反叛朝廷的事情,於是毅然拔劍自殺。

(曹操劇照)

那麼,曹操為什麼會在讀到這三個人的事蹟的時候,會“愴然流涕”呢?他想表達什麼呢?

曹操寫這篇《讓縣自明本志令》(又稱作《述志令》)的時候,當時他打敗了袁術,又打敗了袁紹,再平定了劉表。本來勢頭很好,大有一舉平定天下之勢。但曹操在南下平定南方的時候,遇到了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戰中戰敗了。

曹操在被打敗以後,遭遇到了三重危機:

一是戰敗危機。損兵折將不說,尤其是丟了荊州那一大塊地盤,使得曹操在南方沒有了立足點。再要通過荊州往南方進攻,就沒有了依憑。所以,曹操只能把目標轉向漢中。但就算能把漢中拿下來,最多隻能打進四川,不能打江南。所以,曹操當時的戰略方向,真正出現了危機。

二是名譽危機。在赤壁大戰中,曹操不僅僅戰爭失敗,同時也是名譽受損。曹魏集團內部可能不會怎麼說,但是,劉備和孫權卻大做文章,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說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說曹操“欲廢漢自立”。總之一句話,就是說曹操要篡奪皇位,他們因此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倒曹的輿論大戰。

三是信任危機。由於曹操在赤壁大戰中失敗,曹操在曹魏內部,也遭到了信任危機。大家不怎麼相信他了,同時,集團內的敵對勢力,也拿這件事大做文章。包括漢獻帝以及他的後宮,也都在試圖掌握政權。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寫道:“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曹操這裡說讀兩個人,其實是三個人。一是孔子在《論語》裡講的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意思是周文王已經擁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是他仍然能夠以臣子的禮節尊奉殷王。二是說樂毅。樂毅在燕國受迫害,逃到趙國後,趙王讓他帶兵打燕國,可是他不願意,說自己曾經是燕王的臣子,不能做這樣的事情。三是蒙恬。蒙恬在自殺前說,他手握重兵三十萬,帶著這些兵力,足以推翻秦朝。但是,他們父子三人,三代忠烈,絕對不會做反叛朝廷的事情,於是毅然拔劍自殺。

(曹操劇照)

那麼,曹操為什麼會在讀到這三個人的事蹟的時候,會“愴然流涕”呢?他想表達什麼呢?

曹操寫這篇《讓縣自明本志令》(又稱作《述志令》)的時候,當時他打敗了袁術,又打敗了袁紹,再平定了劉表。本來勢頭很好,大有一舉平定天下之勢。但曹操在南下平定南方的時候,遇到了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戰中戰敗了。

曹操在被打敗以後,遭遇到了三重危機:

一是戰敗危機。損兵折將不說,尤其是丟了荊州那一大塊地盤,使得曹操在南方沒有了立足點。再要通過荊州往南方進攻,就沒有了依憑。所以,曹操只能把目標轉向漢中。但就算能把漢中拿下來,最多隻能打進四川,不能打江南。所以,曹操當時的戰略方向,真正出現了危機。

二是名譽危機。在赤壁大戰中,曹操不僅僅戰爭失敗,同時也是名譽受損。曹魏集團內部可能不會怎麼說,但是,劉備和孫權卻大做文章,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說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說曹操“欲廢漢自立”。總之一句話,就是說曹操要篡奪皇位,他們因此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倒曹的輿論大戰。

三是信任危機。由於曹操在赤壁大戰中失敗,曹操在曹魏內部,也遭到了信任危機。大家不怎麼相信他了,同時,集團內的敵對勢力,也拿這件事大做文章。包括漢獻帝以及他的後宮,也都在試圖掌握政權。

(曹丕劇照)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曹操寫了這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在這篇文章裡,曹操提出把自己受封的三萬戶,讓出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交回給朝廷。但同時他也非常強硬地指出,他不會讓出丞相之位。原先不接受給他的兒子曹丕等人封侯,現在要接受。他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有兩層考慮。

一是因為國家不能沒有他,他不能不當宰相。為什麼呢?“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為了早日平定天下,他必須做這件事。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來證明。他說,當年袁術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就等著登基當皇帝了。可是,他一直不敢,因為袁術自己就說:“曹公尚在,未可也。”所以,他曹操必須挺立起來,絕不能倒下。

二是出於子孫安全的需要。如果讓他的兒子們不接受封侯,那麼他的子孫們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畢竟他曾經為了統一天下,殺掉過不少人。這些人都會找他的子孫尋仇,他不能不考慮這一點。

但是曹操又表示,就算自己不辭去宰相的職位,就算自己接受兒子們被封侯,就算那些敵人罵自己是“漢賊”,是為了“欲廢漢自立”,但是自己依然不改忠義之心。會一直對漢朝忠心耿耿,絕對不會篡奪漢朝的江山。

也正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忠義之心,曹操才特別選擇周文王、樂毅、蒙恬三個人來印證自己的想法。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寫道:“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曹操這裡說讀兩個人,其實是三個人。一是孔子在《論語》裡講的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意思是周文王已經擁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是他仍然能夠以臣子的禮節尊奉殷王。二是說樂毅。樂毅在燕國受迫害,逃到趙國後,趙王讓他帶兵打燕國,可是他不願意,說自己曾經是燕王的臣子,不能做這樣的事情。三是蒙恬。蒙恬在自殺前說,他手握重兵三十萬,帶著這些兵力,足以推翻秦朝。但是,他們父子三人,三代忠烈,絕對不會做反叛朝廷的事情,於是毅然拔劍自殺。

(曹操劇照)

那麼,曹操為什麼會在讀到這三個人的事蹟的時候,會“愴然流涕”呢?他想表達什麼呢?

曹操寫這篇《讓縣自明本志令》(又稱作《述志令》)的時候,當時他打敗了袁術,又打敗了袁紹,再平定了劉表。本來勢頭很好,大有一舉平定天下之勢。但曹操在南下平定南方的時候,遇到了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戰中戰敗了。

曹操在被打敗以後,遭遇到了三重危機:

一是戰敗危機。損兵折將不說,尤其是丟了荊州那一大塊地盤,使得曹操在南方沒有了立足點。再要通過荊州往南方進攻,就沒有了依憑。所以,曹操只能把目標轉向漢中。但就算能把漢中拿下來,最多隻能打進四川,不能打江南。所以,曹操當時的戰略方向,真正出現了危機。

二是名譽危機。在赤壁大戰中,曹操不僅僅戰爭失敗,同時也是名譽受損。曹魏集團內部可能不會怎麼說,但是,劉備和孫權卻大做文章,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說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說曹操“欲廢漢自立”。總之一句話,就是說曹操要篡奪皇位,他們因此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倒曹的輿論大戰。

三是信任危機。由於曹操在赤壁大戰中失敗,曹操在曹魏內部,也遭到了信任危機。大家不怎麼相信他了,同時,集團內的敵對勢力,也拿這件事大做文章。包括漢獻帝以及他的後宮,也都在試圖掌握政權。

(曹丕劇照)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曹操寫了這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在這篇文章裡,曹操提出把自己受封的三萬戶,讓出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交回給朝廷。但同時他也非常強硬地指出,他不會讓出丞相之位。原先不接受給他的兒子曹丕等人封侯,現在要接受。他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有兩層考慮。

一是因為國家不能沒有他,他不能不當宰相。為什麼呢?“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為了早日平定天下,他必須做這件事。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來證明。他說,當年袁術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就等著登基當皇帝了。可是,他一直不敢,因為袁術自己就說:“曹公尚在,未可也。”所以,他曹操必須挺立起來,絕不能倒下。

二是出於子孫安全的需要。如果讓他的兒子們不接受封侯,那麼他的子孫們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畢竟他曾經為了統一天下,殺掉過不少人。這些人都會找他的子孫尋仇,他不能不考慮這一點。

但是曹操又表示,就算自己不辭去宰相的職位,就算自己接受兒子們被封侯,就算那些敵人罵自己是“漢賊”,是為了“欲廢漢自立”,但是自己依然不改忠義之心。會一直對漢朝忠心耿耿,絕對不會篡奪漢朝的江山。

也正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忠義之心,曹操才特別選擇周文王、樂毅、蒙恬三個人來印證自己的想法。

(袁術劇照)

曹操選擇的這三個人是非常有意思的。周文王作為諸侯的時候,他會尊奉天子。就算後來周武王奪了商朝的天下,周武王也會尊奉商朝的天子。周武王把宋國封給商朝的後代,就是證明。(當然了,曹操在這裡,也是有一種他的兒子可能奪權的暗示的)。

舉蒙恬做例子,是因為蒙田手握30萬大兵,這種情況和曹操是差不多的。曹操也擁有大軍,既然蒙恬不會造反,他曹操也不會造反。

舉樂毅為例子,則是說明,他曹操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傷害漢天子。

由此可見,曹操這段文字不但有理有據,感人至深,而且確實是大有深意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讓縣自明本志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