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10 個回答
今令我见
2019-02-1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主要意思有以下四點:

1、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因為仁與不仁都是有為法,生滅法;天地原於自然,自然原於道,大道至簡,不是以誰的意識為轉移的,大道無自性,無私心,只是隨緣展現而已,也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2、天地孕育了萬物,萬物即天地,即自然,即道法;本不增減,本不生滅,只是隨緣現生現滅;其實一切的一切還是自己,還是道法,還是自然;但萬物卻自以為是,認物為已,認已為物,昏昏自擾之!其實,一切本自然。

3、天地看待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真正的含義是: 一視同仁,萬法平等,天地並沒有對誰特別的好,也沒有對誰特別的不好;萬物當下都是天地本體的一部分,還是天地,手心手背都是肉,萬物本同源。

4、萬物皆是芻狗(祭品),萬物用自己貢養著天地,貢養著自然,貢養著大道;大道同時也在貢獻養萬物,這種關係是相互的,辯證的,更是統一的!都是自心取自心,也叫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因果不空,而且即因即果!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蛮人金语
2019-02-1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首先,談下這句話的含義。

大意是說,天地無所謂仁義,在天地眼中萬物如同草扎的野狗一般,沒有更多的意義。這和題主理解的不太一致,天地並不是將萬物視為祭物,而是萬物以天地的角度觀看,並無意義。

正所謂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天地運行自有其規律,並不因仁君還是暴政改變到其原有的運行規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其次,如何辯證看待這句話

一方面,這句話體現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精神。數千年前,老子那個年代,春秋時期人們就意識到了宇宙穹蒼之浩淼,天地之大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意。天意即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不清道不明,卻並不因個體人類改變,哪怕你是堯舜或是桀。在數千年前以當時的生產力來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世界運行的客觀物質性是非常難得的。

另一方面,這句話過分強調了客觀世界的運行規律,卻忽視了個體的情感和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更是有其時代的侷限性。一個是天地雖不仁,但“仁者人也”,非人不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託更是不能漠視。另一個是,人類從來沒有停止對客觀世界的探究、認識和改造。

最後,我們當如何行

《周易》中有句話,完美地給出了答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冥冥之中雖有天意,但你我依然要像這天地一般自強不息。2019年,願大家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與諸君共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2019-02-18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因為天地根本就不會把萬物放在心上。

芻狗,是草扎的狗,代替做犧牲供奉用的。最輕最小到處都是的那種。以萬物為芻狗,就好像我們說“視人命如草芥”。

在天地那種尺度的大神看起來,天下萬物都是非常渺小的,他們看我們就如同我們看螻蟻一樣。

我這個人很喜歡旅遊,看廣闊無比的沙漠,看波濤湧動的大海,面對偉大的自然,可以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無能為力。那一刻你會真切的感覺人類一生所追逐的一切,在自然面前真的什麼也不是,甚至於會有拋棄一切追隨大道的衝動。

我們每天燒香拜佛,把各種黃金珠寶玉石等等我們生命中最好的東西貢獻給神佛,希望他們能大發慈悲保佑我們。可是你要是從神佛、從天地的立場看我們,會覺得我們無比的可笑。

如果你家後院有四窩螞蟻,其中有一窩出了個先知,所以它們知道了你的存在。然後挖了個完美的洞供奉你,把它們最好的東西,比如小蟲子,米飯粒供奉給你,祈求你的保佑。你會貪圖那些東西幫助它滅了其它那三窩螞蟻嗎?實際上它無論怎麼做你都不會把它們放在心上,因為它們太渺小。

從螞蟻的立場上看,這就是你的“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心念自在
2019-02-18

感謝🙏邀請,我是心念自在。

題主的解釋,我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筆者的理解,請朋友們指正。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正確理解。

一,天地無所謂仁與不仁。

天地運行的規律、法則是本來如此,自然而然的。天地不仁、仁都是人們所認為的,天地本身不受萬物、人們主觀意識影響和干預。

二,天地按照自己的規律、法則運行。

它並沒有要求人們要以芻狗來祭祀它,人們祭祀也好不祭祀也罷,在天地之間,萬物自然生長、滅亡,祭祀用的芻狗只是因人主觀想法而生,祭祀完了芻狗自生自滅,天地沒有認為人們祭祀了它,並沒有因為人們祭祀它而開後門。

所以,天地並沒有視萬物為自己的祭品,天地有天地的法則,萬物有萬物生滅的法則,謂“道法自然”。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星宿魔法学院
2019-02-1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極容易引起誤解,字面上的意思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把萬物當成祭祀品隨意對待。”聽上去刻薄無情,讓人心生寒意。

這樣理解就偏頗了。

老子的本意是,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需要萬物的回報,同時,天地對萬物也一視同仁,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

這本質上是一種“無神論”的思想。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所謂“仁愛”的神,在冥冥之中主宰、護佑萬物。宇宙自有其規律,規律不為任何人的主觀意志所轉移,只是一切順其自然的發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也是對老子核心思想“無為”的進一步論述。運用於帝王術時大意是,作為一個君王,不應該以自己的主觀意願去改變百姓的生活,主宰百姓的生死喜樂,這樣只會破壞規則適得其反。不胡亂指揮、不胡亂制約、不瞎操心,而是任由他們發展,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養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很多父母常常以自己的主觀臆斷為孩子包辦,或無法認識到孩子的真實需求讓孩子在不適中扭曲成長,或過度溺愛導致孩子養成無法獨立之性,都不是一種好的做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心衡意气合
2019-02-19

如果天地有心,有私慾和想法,你這種理解就可能是對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而對於這點,我們並不能確定。

因為這個“天”,我們現在也只是籠統概念,各有說法。

不過按照主流說法和認可,“天”應該是“天道”,一種自然規則。

而規則是限定且不能更改的,更改了就是另一種規則。

所以已有的規則,是公正且沒有變化和思維感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因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公平公正,視萬物平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感恩天下13712987031
2019-02-18

謝邀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蔡品,所以說它不仁,我怎麼看!

我個人先解說一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洋細意思吧!

天:為乾為父為尊為男為長為雄為剛等。

地:為坤為母為女為柔等。

不仁:不慈悲。仁:這裡指德,道德也。

以萬物:指自然。

為芻狗:芻:古人祭祀供品。芻狗:自然界所孕

育的萬物。

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全意為天地遵循自然法則,不以物喜,不予己悲,萬物始生於無,無生於有,有始於無也。

任何物種,以感恩的心去對待世間萬物與接受萬物和尊重萬物為仁愛,仁慈。謂之〈德〉。反之則為不仁也,試以萬物為芻狗也!

此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來自於〈易經〉,取自於〈道德經〉第二章〈德〉篇之精要也。

至謝邀請者,淺解,多多包涵!謝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能否解釋為天地將萬物視為自己的祭品,所以才說它不仁,你怎麼看?
易水寒251465138
2019-02-19

芻狗,為古代祭祀用草紮成的狗,既畢事則棄而賤之,此喻指人類對於天地來說,不過是輕賤之物罷了。天地不仁,《道德經》認為,天地只造萬物,再摧毀它們,再創造,再推毀,循環往復不休止,生命只是天地相合而造化之產物;天地無任何仁慈之心,無親無恩,故無偏私地澤萬物,化育萬物,衣養萬物,視萬物為稻草狗一樣,天地只按照道來運轉而已。聖人治理天下,對待百姓,也如天道一樣,無恩無親,無仁慈心,也無冷酷心,只按照道來治理天下而已。

仙庄老周
2019-02-18

在這裡首先聲明,我只是個小學文化,沒讀過(道德經)更沒讀過莊子和孔子的文獻鉅作,如解讀有誤,請大家見涼。古聖人所傳的撰寫文言一般是不可以單取一言而解的,應綜合前後合講的。即然您問道了這個問題,我也就只能斷章取意。首先說天地不仁(這裡的仁,作慈悲講),天,萬物之父,地,萬物之母,天地合,則萬物生,仁則物產豐富,以為人用之,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不仁則萬物凋零,人受其苦,滅而不生,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主要是告訴人們,天地是仁慈的,才生肓萬物萬類萬有,如果人們不以此感恩天地,而試意殺伐,從而破壞了生態平衡,不知珍愛,自私自利,那就只能是自取滅亡,似以芻狗,而不能知物而食也!請雅正,請請!

unclesimon
2019-02-18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千古已來 ,學者對這句經文,各有解説,從文字中,不難發現,(天地)一詞應指配(萬物),相信大家都不難理解,但隨後兩詞(不仁)及(芻狗)則令人費解,先説(不仁)一詞,字面可解作虧欠寬厚及憐憫之心。但按經文脈絡,(天地)可解為(道)之實也,故同(道) ,一樣自然而生,對萬事萬物,皆無生喜惡欺憐。故曰(不仁),(芻狗)可解作祭祀用 ,乾草紮作成的動物祭品。祭禮過後,則捨棄之物,按經句解:天地應機而生,自然運作,本性無喜惡欺憐之念,在漫長歲月中,萬物須受養於天地,但亦按各自規律,由盛轉衰 ,兩者並無從屬關系。天地運行,自始已無私地滋養萬物,竭而不捨,不離不棄,惟從不過問得失榮辱,這種大愛情懷,已非文字(仁)可以定義,故取曰(不仁)。到此上文僅屬個人不成熟之見解,但每次拜讀老子(道德經)後,總有一點淡淡然而又回味無窮的感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