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古人稱讚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意思是楊凝式(楊瘋子)很容易就學到了王羲之書法的神髓。
8 個回答
千千千里马
2019-01-20

謝謝你的邀請!也謝謝你的提問。楊凝式是五代書法家,官至少保太師,人稱“楊太師”。

楊凝式學唐代歐陽詢、顏真卿而有自家面目,是影響宋代“尚意”書風的先驅,《韭花帖》是非常突出是一個作品。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章法看《韭花帖》。豎有搖擺,橫有參差錯落而上下平穩。

如果說,唐代書法都比較注重法度,努力於標準化的美,那麼,楊凝式的《韭花帖》更注重個性與自我心境的書法,而且又非常含蓄。

為什麼《韭花帖》這個字數不多作品影響這麼大?

這自然就是題主提出的問題,“楊凝
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我們首先看看也是書法家的宋代黃庭堅,是如何讚美這個書法作品的。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章法看《韭花帖》,舒朗蕭散,如野草春雨。”

他在一首七絕句中說: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誰知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黃庭堅對楊凝式的讚美可謂極高矣。從哪裡看得出來?

我們看,黃庭堅是意思是說,唐代以來都學《蘭亭序》,都學得有些膩了,個個看起來已經沒有什麼新意,可是洛陽人“揚風子”,給人眼前一亮,他彷彿就是王羲之在世。

最後一句“下筆便到烏絲欄”有些不好解釋,關鍵是“烏絲欄”在詩中上什麼意思,我們應該有一個思維轉換。

“烏絲欄”本來就是一種用箋紙上的格子,與書法好沒有關係。一般來說,寫非常重要的信或者抄錄詩歌,才用有“烏絲欄”的用箋。

我認為,黃庭堅這裡的意思,應該說看楊凝式的書法手跡,就像看到王羲之的書法手跡一樣。

這是讚美楊凝式有王羲之的那種自在精神。書中有我,這是一個新的變化,而且是一個真我,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下面我們從幾個選字的分析看看《韭花帖》有多美。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最後在看看這個“一”字的寫法,行筆四次頓筆,減緩了書寫速度,與舒適的心境非常協調。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我們對這些字,已經做了示意,再用文字描寫多有些多餘。

《韭花帖》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傑作,被評為“天下第五行書”,僅次於米芾和蘇軾足見其書法地位之高。

我們完全可以說,假如楊凝式沒有《韭花帖》,他在中國書法史上,有沒有地位都不好說,這就更加值得我們思考《韭花帖》為什麼好了。

楊凝式也善於草書,但是,他的草書遠遠沒有行書《韭花帖》知名。

我們用一句話來說《韭花帖》的好,那就是自然,瀟灑,就這麼簡單,藝術的最高境界也就這麼簡單。

《韭花帖》的全文如下:

晝寢乍興, 輖飢正甚 忽蒙簡翰 猥賜盤飧 當一葉報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 實謂珍羞 充腹之餘 銘肌載切 謹修狀陳謝 伏惟鑑察 謹狀 七月十一日 狀

這是一封寫給朋友的感謝信。字裡行間,充滿了感謝的美意。把普普通通的韭花,稱為“珍饈”也只有對朋友充滿感恩之情的楊凝式,才會如此美意延年。

有人說,這是寫出韭花香味的一件書法作品。我覺得,這也是歷史上保鮮最久的韭花香味了。

冯勇书法
2019-01-20

《韭花帖》內容是作者午睡醒來,“輖飢正甚”之時,得到友人送來的“盤飧”,以為“實謂珍羞”,於是“謹修狀陳謝”,是一封答謝信。

此帖在章法、用筆和結字上有獨到之處。

此帖共7行,前4行俱向左傾,第5行稍直,第6行又傾向左,第7行又稍直,整體協調,不顯突兀。此帖行距較大,疏朗有致。字距亦拉開距離,第一二行略緊,後面數行字距較大,如第三行的第二個“之”,第四行的“實”,上下左右極空曠,顯得寬疏,有如沉靜的處士,嫻雅自若。第五行 的“載切”,上下俱空有一字距離,第五行的“惟”和“鑑”中間空有三字距離,第七行的“狀”字上面估計應是“凝式”,但已磨滅,遂空出兩字距離。這些字距間隙,或是有意或是無意,亦或是行筆時閒散的心境使然,使整幅作品呈現出寬舒別緻的韻味來,令人寵辱偕忘,進入沖淡靜謐的境地。

在用筆上,此帖點畫自若,運筆純雅,線條富有彈性,有晉人風致。間用側鋒,如第3行的“乃”的一撇。第4行的“珍”的王字旁,第5行“銘”的第一撇,等等,雖為信手之筆,但甚有韻致;運筆提按甚少,多絞轉,如帖中線條轉折之處,比如勾和折的地方,顯得自然而厚實;間有重筆,如第5行的“修”的撇,第6行“謝”的點,打破了平衡,有點睛之奇效;或用輕筆,如第3行’“秋”的撇,第6行“鑑”的下半部分,線條雖細但不孱弱,卓然於紙上挺立;或用枯筆渴墨,如第五行的“充”等字,枯筆側鋒,但線條沉勁,非有深厚功力者不能為之。

此帖的結字一任天機,見趣味,有奇情,令人擊節歎賞。左右結構的字,如“輖”、“秋”等字,左邊收縮,右邊放縱,擒放自如。如“報”、“餘”等字,右邊短矮,左邊修長,有鱗羽參差之狀。而“謝”、“惟”等字,右邊戛然而止,製造歪而不倒的奇異效果。上下結構的字,如“實”、“察”等字,有意拉開距離,結字奇而不怪,可想見書寫時心情閒適,舉重若輕,避熟就生!此帖“點”的運用甚見奇趣,如“興”的點,左右伸展,但右點往左收筆,遙相呼應。“其”的點,左點在原地頓下,順勢寫出右點,收筆往左邊,行筆連貫,一氣呵成。“間”的點,一往下,一往左下,有悠遊自在、散淡超逸之氣。“味”、“葉”的點,雖斷但仍連,左點往右,但右點前者往右,後者扎於紙上,動靜有別,而此兩字的“豎”特意往右下傾,弱化豎畫,突出點畫。“察”的下部,本只有兩點,但五個筆畫都處理成了點,五個點開合聚散,若即若離,形態不一,甚見匠心!

去年我寫過此帖的文章,已發表,請大家批評指正!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祥禪
2019-01-19

楊凝式行書《韭花帖》是唐代末期第五代書法大家楊凝式創作的書法作品。

此帖本書法,筆跡遒放,每以欹側取態勢,眾書法評論家認為:楊凝式為魯公後一人。此貼本收入了宣和譜中,尤膾炙人口,當代閱世幾千年。

楊凝式《韭花帖》其內容:敘述午睡醒來,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隨即執筆寫下了著名的《韭花帖》,以對饋贈韭花人的謝意之情。

《韭花帖》的字體介於行書與楷書之間,其布白舒朗,灑脫清爽,秀麗玲瓏,更是得到“書聖”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法和會意。

《韭花帖》,被譽為天下第五大行書,該帖的神韻與《蘭亭序》有異曲同工之妙,

著名書法大家黃庭堅曾評價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另一位書法嬌子董其昌也評述道:“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

現代著名書法家崔學路先生怒贊:其帖是“乃五代上承晉唐下啟宋元及至而下數千年逸清經典之佳作,非常珍貴。”

從此以後,書壇就出現了“顏(真卿)楊(凝式)”並列的說法,由此可見楊凝式與他的《韭花帖》,在中國書法界的歷史地位。

謝謝“大悔憶智冰”之邀!

請大家欣賞一組筆者書法:《行書三字經》精選。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书法内参
2019-01-22

去年9月去無錫出差,正逢無錫博物院推出《樑溪折桂》精品展,其中一件展品即是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一旁還有明董其昌的臨本一併展出。徑尺小紙近在眼前,俯觀良久,只見筆墨簡淨纖毫畢現。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可以看出,楊氏寫此篇用筆和緩,氣息沉穩,字的結體,奇中寓險,險中見奇,卻又在不經意間,並無做作之嫌。章法上字距與行距都很大,又並不疏散,卻顯得清朗寬綽,簡淡瀟散,非常自然,意趣橫生。這應該得益於楊氏致力於二王和唐代幾位書家的學習,有著良好的基礎,其時無心政事,偷閒安居,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筆墨也自然順應自家面目。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楊氏處在唐宋之間的時代,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他無意中為宋人“尚意”書風開了先河,盡顯個人情趣意態。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內容是午睡起來,慵懶隨性,有人送來美味韭花,可以佐餐。
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讓作者傾情而記之,用筆一絲不苟,又不顯古板呆滯,這種狀態應該就是作書“無意於佳乃佳”的效果吧。試觀歷史上的上佳之作,哪一件這樣心境狀態的產物呢。

古木新苐
2019-01-24

不是筆法好,更不是章法好,韭花帖美的是心境!一種物我兩忘,淡然灑脫的超世情懷。後世書家畢生所求之終極境界。

仲刚51
2019-01-20

著名學者徐北文先生的論書法摘要中說:"此帖在章法上有特殊的風格,其主要特徵是字與字之間留出較多空白,使字勢與筆意更為突出。這一點,對明代董其昌的影響很大,董書的章法即從這裡師法的。"

楊凝式書韭花帖

摩崖周静
2019-01-22

宋人尚意,唐人尚法。楊凝式可沒停留在意和法上。而是直追二王,上溯魏晉,看看韮花帖,就是脫胎於鍾鷂的薦季直表,盡顯晉人風骨。有人說,晉人風骨盡在初唐,這話沒錯。但楊瘋子下筆就到烏絲欄,說明他的韮花帖己超過初唐書家,盡顯高古。這是取法乎上的典範。

劈材喂狗
2019-01-20

淡雅之中,滿滿的二王風度。兩個字:境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