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甲午海戰對中國、日本、朝鮮以及遠東政局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史料所載,1894年9月17日中午11時許,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主力艦10艘,附屬艦8艘在完成了對朝鮮的運兵任務後,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不期而遇。
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2 個回答
楼上老岳
2017-05-13

甲午海戰後,使中國組建的現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灰飛煙滅,使中國重新回到了有海無防的狀態。甲午海戰的結束,也標誌著整個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與日本在競爭中,徹底失去了競爭的資本,日本從此超越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其在甲午海戰前中國海軍遠東第一的實力與稱號也徹底讓與日本,也使中國洋務運動的最大成果灰飛煙滅,同時也標誌這中國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使中國錯失了一次撅起的機會,導致了數十年後日本的全面侵華。中國付出慘重代價

曹旭峰的风
2017-05-13

文/曹旭峰

甲午海戰日本說他贏了,真相是他們也死得很慘!

1894年7月19日,中日海軍在黃海海面展開了一場海戰,由此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

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這場海戰對中國、日本、朝鮮以及遠東政局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歷史學者多方收集到日方收藏的“徵華策案”和“黃海海戰”等珍貴的史料,揭開了歷史真相。

史料所載,1894年9月17日中午11時許,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主力艦10艘,附屬艦8艘在完成了對朝鮮的運兵任務後,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不期而遇。

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此次日本海軍集中了12艘軍艦,包括其全都精華,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鬆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八艘五千馬力以上的主力艦和巡洋艦。日海軍迫不及待投入攻擊,雙方隨即展開了一場曠世的海戰。

對於此次黃海海戰的經過,日方的《黃海海戰記事》作了如下訴述:“帝國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海軍中將伊東奉大本營之命,令西海艦隊司令長官、海軍少將相浦率領第二游擊隊、護送我第三師團陸軍至朝鮮國仁川港,並協助其登陸……第三游擊隊及水雷艦隊增援陸軍攻擊平壤……”這表明,中日海軍皆是在往朝鮮運兵之後遭遇的。

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對於令日本政府尤如魚梗在喉的北洋艦隊,此次的出現令他們“歡喜雀躍,各自決心光榮戰死。”

《黃海海戰記事》中稱“……我兩艦隊於二千乃至二千五百米之距離內猛然開炮,擊斷(旗艦)定遠桅杆,使之不能再次懸掛將旗,亦無法使用信號旗命令諸艦。”

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定遠艦桅杆遭毀後,北洋艦隊頓時陷入群龍無首之境,戰鬥漸漸陷入酷境。

從《黃海海戰記事》披露的海戰時刻表與海戰圖等原始記錄中可看出,日主力艦隊與第一遊擊隊對清軍艦隊分而擊之,東西戰場事實存在,且清海軍除被擊沉艦隻外,均都在戰場不同位置與日艦糾纏。

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海戰歷時四個多小時,《黃海海戰記事》對清海軍所受的損失述為:“經遠、致遠、揚威、超勇破壞沉沒,定遠、來遠、平遠燃大火,其他諸艦亦遭受損害無疑,以致敵艦皆喪失戰鬥能力。”

致遠艦艦長鄧世晶及246名官兵全部奮勇戰死,是為犧牲官兵最多的清海軍兵艦。

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此戰日艦的損失也較慘重,《黃海海戰記事》稱:“旗艦鬆島最受攻擊,諸多命中之敵彈,造成若干損害……炮艦赤城亦一時深陷敵艦重圍,艦長以下30名傷亡,主桅折斷,蒸汽管被打壞,幾乎無不遭受破壞之處……海戰結束後,鬆島、比睿、赤城、西京丸因需修理,回到本國港口,此皆事實。”

對於此番海戰中清軍士兵的表現,《黃海海戰記事》用了罕見的贊溢之詞:“此次海戰,斷續交戰四小時有餘。此間,清艦隊雖勇敢奮戰,但不能保持陣形,四方散亂,可謂遺撼。然其發射之炮彈,有經常命中者。

此外,一、二水雷艦及二、三軍艦乘員,捨生忘死,盡忠職守,可大加稱賞。”

木村浩吉是日軍旗艦鬆島號上的大尉,親歷了此次海戰的全過程。

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其在回憶錄《黃海海戰中鬆島內狀況》中,雖然對日軍的頑強給予了褒揚,但對日艦官兵的慘狀也進行了描述,“該敵彈命中後,穿過中央水雷室時,造成極為猛烈之震動……其中,發射管四人慘死,實難名狀。其中一人,僅剩下附著少量血肉之衣服……該炮臺指揮官志摩大尉為首之士官、下士卒二十八名,多是四肢分裂、或僅存身體上部或下部。其他受重傷死去者二十二名,免於死者僅三十餘名……重傷者在壓力強勁之火藥、瓦斯燒烤下,原本穿著毛織服裝者已化為裸體,頭髮化為灰燼,身體燒黑如墨,且為堅硬鐵片所傷,或腹部破裂、或失去手足,外加有毒瓦斯所苦而悲鳴者,實察不在少數……士官辦公室,發現被燒焦之重傷者,橫在桌子上下及沙發之上,室內充塞無容腳之地……”,對日軍慘狀的描述,在《黃海海戰記事》中是絕不容許出現的。

從木村浩吉的回憶錄中可看出,日軍的“忠勇不俱死”與日本政府長期灌輸的“仇恨”思想有關。

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木村浩吉寫道:“為鼓舞土氣,攜帶幻燈漫遊全國……司令長官特別要求士官、下卒觀看。其放映圖片之內容,有當年我對馬及五島屢屢蒙受元寇殘忍襲擊,婦女受辱、嬰兒被刺,成百上千之國民無辜遭悲慘之刑,以供胡軍樂笑,凶殘狂暴至極,還有菊池三代對帝室忠勇之圖片,而且反覆闡述國民一致報國精神之必要……”

事情誠然,這種對大眾“仇恨式洗腦”,造就了日本無數喪失人性的“忠勇之士”,給中國及東亞人民帶來了無以名狀的痛苦和深重的災難,也讓日本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甲午戰爭”已去百餘年,戰爭的硝煙也早隨風飄散,但是對歷史真相的探究卻從未停止。

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黃海一戰,北洋水師所受的損傷比日艦重一些,但並非大敗。

日艦稍佔了便宜,但也並非大捷,這從日方收藏的黃海海戰資料中可窺見一斑。

但是,海戰後日本政府極力彌縫損失,對外大肆吹噓日本海軍的“大勝”,用以欺騙世界輿論。

而清政府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投降主義者,則故意誇大損失,散佈失敗主義情緒,為妥協求和製造輿論。

甲午海戰對中國的近代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研究這段歷史,片面地將北洋水師寫得一無是處,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歷史就是一面鏡子,照亮了時光長河中的每一個浪花也映出了每一次的泛濫。

1972年,周恩來總理曾對田中角榮首相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樣的經驗教訓,我們應該牢牢記住。”“不忘”是為了記取教訓: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泱泱大國,為什麼會任人宰割?“不忘”是為了汲取力量,明白落後就要捱打,分散就要捱打。審視歷史,銘記歷史才能塑造新的未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