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逐漸消失的老北京民俗,盡在首都博物館,適合暑假帶孩子來探訪
樂陪娃
1/18 生活在北京多年,對於老北京的文化卻不甚瞭解。自從有了孩子就喜歡帶她逛北京的博物館。這次探訪的是首都博物館的民俗展廳,這裡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民俗,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在這裡展現。
2/18 賣冰糖葫蘆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蘆嘞!”遍及各地都市的街頭巷尾。高亢的吆喝、婉轉的叫賣調等數不勝數。
3/18 小商小販們的吆喝從早到晚絡繹不絕,這些抑揚頓挫、生動風趣的吆喝聲也走進了藝術殿堂,受到藝術家的青睞,出現在相聲、小品中。十多年前有個小品中的吆喝“賣大米嘞——賣大米!”也著實火了一把。
4/18 “來了您吶,沏壺茶吧您吶!”以前,大街上隨處可見兩分錢一大碗的大碗茶茶攤,每個碗裡都盛好茶水,上面蓋一片玻璃,等待過路口渴的行人。
5/18 最早了解人力車在老舍先生的小說《駱駝祥子》中,如今在北京的衚衕裡仍然有人力車帶著遊客旅行。
6/18 那時候的手藝人,一幅扁擔挑著工具,就是一個小生意。修鞋、打銀器、賣雪糕都是這樣的行裝。
7/18 老北京街景,青磚灰瓦的衚衕和四合院,如今已存留不多。
8/18 “衚衕”一詞的本意為蒙古語“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發音為“忽洞”。蒙古人建立元朝後,也將此語帶入中原,於是人們將“忽洞”逐步諧音為“衚衕”。
9/18 逛累了,坐在戲院觀看京劇。在各種藝術形式中,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應該是京劇。京劇的創作是完全地揉合了舞蹈、歌曲、話劇、武術及詩詞的藝術精品。
10/18 京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因形成於北京而名,京劇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它有優美、獨特的唱腔和舞蹈,並融入了中國武術的技藝。
11/18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是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這是擺在櫃檯專供人蔘觀的。
12/18 快過年了,大家都來買年畫,各種含有祝福新年吉祥的年畫遍佈街道。
13/18 還有掛飾,燈籠、魚等紅通通的掛飾掛滿接頭,寓意年年有餘、吉祥如意、紅紅火火。
14/18 這是廟會,廟會多在春節舉辦,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也是是一種集吃喝玩樂於一體的民間性娛樂活動。有秧歌、高蹺、旱船、舞獅、打鑼鼓等。記得小時候最盼望有廟會了,可以看大戲,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15/18 踩高蹺,由舞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民間有一種傳說,說是以滑稽著稱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嬰,一次出使鄰國,鄰國國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裝一雙木腿,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那國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題發揮,把外國君臣挖苦一頓,使得他們還狼狽。據此,踩高蹺活動由此流傳民間。
16/18 舞獅表演,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現在還有很多這種表演。
17/18 正月十五賞花燈,廟前是人山又人海,男男女女扶老攜幼,人潮洶湧如波濤\n,七彩花燈琳琅滿目,廟前廟後一片燈海,燈火明亮照夜空,人潮花燈交織,成一片人間天堂。
18/18 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老北京民俗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經常帶孩子來探訪,讓她瞭解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的過往,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2019-07-0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