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怎樣的說法?

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怎樣的說法?
9 個回答
老李108121881
2017-06-21

這是起伏的規則,即確定伏天從那一天開始。

“夏至三更數頭伏”就是說,從夏至的那一天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即為頭伏的第一天。

比如2017年,陽曆6月21日是夏至。從這一天往後數22日是庚辰日,7月2日是庚寅日,7月12日是庚子日。7月12日,這天正好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所以,這天就是數伏的第一天。

不哭不闹v
2017-06-21

人們常用“熱在三伏”這句話來形容盛夏的氣候特點。

伏,是避暑之意,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那麼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一天,而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所以初伏,末伏各10天,但是中伏天數卻不固定。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怎樣的說法?

夏至三庚中“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日,即到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干(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干的數字有10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怎樣的說法?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由於每年的入伏時間不固定,因此中伏的長短也就有所不同。就拿今年來說,因為三庚日來得早,所以會出現立秋前一共有五個庚日的現象,這樣就會延長中伏的時間。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怎樣的說法?

普及一下: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干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怎樣的說法?

哈哈,是不是長知識了,喜歡記得點贊哦!

歼6飞机
2017-06-21

4000多年前的某一天,開始用天干地支紀日,甲子為第一天,往後,每十天就會有一個庚日,周而復始。到2017年6月22日就趕上一個庚日,因為今年6月21日是夏至,所以6月22日就是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10天為一庚,7月2日是二庚,7月12日是3庚,按照夏至三庚入頭伏的“定律”,2017年7月12日就是頭伏的第一天。還有一個“定律”,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8月7日是立秋,8月11輪到一個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8月20日是末伏最後一天。從7月12入伏到8月20日最後一天,總共40天伏天。

一尘158359203
2017-06-21

這在老年人中十有八九知嘵,而對青年人就有點陌生了。三伏是夏季最熱時節眾所周知,那麼它如何計算而來呢?這就是老祖宗創下的撲素科學,十天干配十二地支計時法之一,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為十二地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為十天,這種配合在我國實用裡域極為寬廣恐非一兩句能講清,那麼夏至三庚入頭伏,怎樣計算?筒單講就是以夏至日計,一庚十日,三庚約三十日,這裡又有一問題,倘若夏至日正逢庚日,那就得算一庚,也就是二十天開始為頭伏了。至於立秋,按常規都二伏半計算。廿四氣節是古人以太陽與地球的直射角度而推測而來,同時也正顯視華夏民族的智慧與偉大。

东方之易风水之家

謝謝邀請!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0或21或22日。2017年是在6月21日12:24夏至。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怎樣的說法?

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目前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迴歸線以北地區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區,夏至日白晝可長達15小時,正午太陽高度高達73°32′。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怎樣的說法?

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夏至日過後,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我國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寫到“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怎樣的說法?

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 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是三伏中頭伏的第一天。

2017年6月22日為庚辰日,也就是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中間再過一個庚寅日,到第三個庚子日,入伏,也就是頭伏,也叫初伏。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怎樣的說法?

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這是真正暑天的開始。百姓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溼度最大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今年的中伏就是20天。

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2017年的初伏7月12日開始。

不知道解釋清楚了嗎?

謝謝!

恒泰祥
2017-06-22

中國實行陰陽合曆,則廿四節氣與月有偏差。通過置閏則節氣與月大體平衡,六十甲子日處於節氣與合朔期週期之間。即年為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分廿四節氣,合朔十二為三百五十四日,置閏為三百八十四日,六甲子為三百六十日。干支計日調節年與月。夏至三庚多則二十九曰,少則二十日則入伏,夏至到立秋四十五日,伏期三十至四十日不等。秋後一伏十日,頭伏十日,中伏則隨入伏早晚或十日或二十日。/

手机用户55128774105
2017-06-21

一年之中最熱是三伏天,夏至之後第三個庚日是頭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第五個庚日是中末伏,第六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 ,三伏天一共四十天,為什麼是庚日呢,因為庚屬金,夏天屬火,有烈火鍊金之意,所以三伏天是一年最熱的時候。

鐴颩港塆1
2017-06-22

古語講一個人奮發練武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可見“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那麼“三九”和“三伏”怎麼計算呢?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比較好計算,即從冬至後便開始“數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歸一九,犁牛遍地走。”
然而“三伏”計算起來就比較麻煩了,你詢問老人,或者在搜索引擎裡搜索,得到的答案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說得好像很清楚,但是你還是不知道從哪天開始“數伏”。
那麼,這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怎麼計算呢?這就要牽扯到我國古代的干支紀年、紀月、紀日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起來紀年、紀月、紀日。因此,如果你只要知道某一個公園日期對應的的干支日期,就能夠推算出另一個公元日期的干支日期。這裡有人總結出一個公式: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 C 是世紀數減一,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奇數月i=0,偶數月i=6。G 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干,Z 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
計算時帶[ ]的數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 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97
除以10 餘數為 7 ,天干的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除以12 餘數為 9 ,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下面我們來算一算公元2010年哪天開始數伏:
2010年的夏至是6月21日。用以上的方法可以計算出6月21日是壬寅日。天干上“庚”是第七位,“壬”是第九位,因此夏至後的三個庚日應該是夏至後的第28天,也就是2010年7月19日。
手机用户51145282181
2017-06-22

萌長:我們聽的多的是干支紀年,還有一個干支紀日,生活中用的少,但還是在用的。一年365天每天都有甲乙丙丁,從夏至起頭一個字是庚的就叫庚日。第三個庚日就開始頭伏。十天後就是二伏.....大約如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