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雲”到底算不算是地震前兆?

今天在我們學校防地震手冊裡看到了地震雲,這玩意兒到底算不算地震前兆啊?
“地震雲”到底算不算是地震前兆?
6 個回答
地震博士
2017-04-27

地震和人類的疾病一眼,在它來臨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別是強烈地震,在孕育過程中總會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種物理及化學變化,給人們提供信息。我們把地震前,在自然界發生的與地震孕育和發生相關聯的現象稱之為地震前兆現象。那麼地震雲算不算一種地震前兆呢?

首先,和人類的疾病一樣,雖然發病前有很多的異常,但是醫院不能把所有的異常都當做前兆,因為有的異常的來源可能太過於多樣,很難通過這一異常來確診病種。比如,肺炎前一般都發熱,但是發熱可能是感冒、食物中毒等等很多病種的異常,因此它就不能作為肺炎的確定前兆,而胸透中肺部的陰影和血常規中白細胞的異常升高才能作為確診肺炎的前兆。地震雲和發熱有類似的地方,就是雲彩的異常變化,背後的因素非常多,氣象、洋流等都有可能引起雲彩的變化,從這些變化中識別出地震引起的變化是很難的。因而,把地震雲列為地震前兆,可操作性並不強。

其次,地震前兆除了容易排除干擾因素以外,還必須能夠量化的判別未來地震的震級大小,類似通過尿糖值來判別糖尿病的嚴重程度。而對於地震雲,直到現在,仍然沒有一個量化的指標,由於其雲彩異常來源的複雜性和測定的複雜性,可能在未來幾十年這一指標都難產。因此,地震雲難以量化的特性,也使它很難成為一個有效的地震前兆。

總之,目前來看地震雲還不是一個可操作的、有效的地震前兆。

孟可的思想空间
2017-10-24

地震雲,只是名字裡洽巧有“地震”兩個字,並非是地震的前兆。相反,還是天氣比較好的現象。“地震雲”到底算不算是地震前兆?

地震雲分為:單條地震雲、多條地震雲、卷狀地震雲、魚鱗地震雲、團塊地震雲等。而地震現像來自地球內部,與空中的雲毫無關係。現在還沒有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

說地震雲可以測預地震,目前看還是沒有科學理論依據的。

震长
2017-03-19

“地震雲”不是科學意義上的概念,雲和地震並無關聯,雲不是地震前兆現象。

地震的發生是板塊運動的結果,是斷層應力調整導致,其他因素對此幾無影響。有些時候,無論什麼形狀的雲的出現,和地震的發生看似有了一些“關聯”,但並不具備因果關係,就像歌手蕭敬騰與大暴雨的出現一樣,即便有很多次的對應關係,但二者並無科學意義上的結果關係。

宇泽历史
2017-10-25

其實對於這方面解釋是很含糊的,不過我認為倘若真的有大地震的話看地震雲的出現還不如觀察一下身邊的動物或者水面的動靜,往往水面出現異常波動,動物出現異常舉動,也許這可能是地震發生前的徵兆,但是通過地震雲預支是否會發生地震的例子,我還沒看過,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地震雲的相關信息吧。
“地震雲”到底算不算是地震前兆?
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西方和日本學術界對地震雲抱有不可信與偽科學的態度。畢竟現在還沒有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只有中國、日本、印尼等還有較多民間愛好者對它進行探索。​

個人認為地震雲並不可靠,並且這個看法存在爭議。對於地震雲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雖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地震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所以至今還是個謎,而且地震本身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所以預報地震,最好採用綜合法。

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西方和日本學術界對地震雲抱有不可信與偽科學的態度。畢竟現在還沒有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只有中國、日本、印尼等還有較多民間愛好者對它進行探索。​

個人認為地震雲並不可靠,並且這個看法存在爭議。對於地震雲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雖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地震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所以至今還是個謎,而且地震本身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所以預報地震,最好採用綜合法。

地震工作者們認為,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也有的認為,“地震雲”的必然性尚缺乏實驗數據,也可能是一種巧合。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考證。

爽达也
2017-10-23

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西方和日本學術界對地震雲抱有不可信與偽科學的態度。畢竟現在還沒有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只有中國、日本、印尼等還有較多民間愛好者對它進行探索。

熱量學說

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溢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頭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電磁學說

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雲。

核輻射說

我們知道,早期核物理學家使用雲室(cloud chamber)探測核輻射,利用純淨的蒸氣絕熱膨脹,溫度降低達到過飽和狀態,這時帶電粒子射入,在經過的路徑產生離子,過飽和氣以離子為核心凝結成小液滴,從而顯示出粒子的徑跡,可通過照相拍攝下來。

地球的大氣,其實可以看做是一個簡陋的雲室,當地球內部產生輻射時,大量穿透力極強的離子穿過地殼進入大氣,在適宜的條件情況下,水滴沿輻射軌跡凝聚成雲,這就是所謂的“地震雲”。

這個假說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說”。

氡氣成因說

正常存在於地層中的由多種帶電荷的放射性同位素組成的氡氣,受板塊運動的擠壓下,其正常釋放到大氣中的數量會在板塊應力累積和地應力突變時,發生跳躍式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在大氣層中與遊離水分子產生宏觀的雲室效應,就是我們看到的地震雲,地震雲實際上是地氡的釋放軌跡。地氡是地震常規檢測的指標元素。

由多種帶電的放射性同位素構成的氡氣具備雲室效應和地震前氡氣的突變都是實測證明了的,地震雲是由有板塊運動導致的氡氣過量集中釋放,在大氣中和遊離的水分子形成宏觀的雲彩(雲室效應),所以地震雲的氡氣成因論是具備理論和實踐基礎的,是經得起驗證的理論。

存在爭議

地震雲成因眾說紛紜。較早的理論由日本的真鍋大覺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內部積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溫升高,加熱空氣,成為上升的氣流,並以同心圓狀擴散到同溫層。使10,000 米高空的雨雲形成細長稻草繩狀的地震雲。呂大炯提出的觀點,彌補了該理論中的很多不足。呂提出地震雲既能產生於震中區上空,也能產生於遠離震中區而又有應力集中的斷裂帶上空。當因震前容積增大而傳遞應力至遠離震中區時,在應力集中過程中,斷裂帶上的強應力作用使岩石發生擠壓摩擦,使熱量增加,地下熱流通過斷裂帶不斷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帶狀地震雲。壽仲浩對地震雲的成因機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巨大的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最脆弱的部分首先破裂、造成小震。這些裂縫一方面減小了岩石的結合力;另一方面,地下水乘裂隙而入,水的膨脹、收縮和化學反應進一步減小了岩石的結合力。隨著孕震區構造活動的加劇,由於摩擦等因素產生大量熱量,岩石中的水份在高溫、高壓下變成了水蒸氣,水蒸汽通過裂縫到達地表;到達地表的水蒸汽不斷上升,遇到冷凝條件就形成雲。

對於地震雲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雖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地震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所以至今還是個謎,而且地震本身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所以預報地震,最好採用綜合法。

地震工作者們認為,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也有的認為,“地震雲”的必然性尚缺乏實驗數據,也可能是一種巧合。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考證。

特徵

雲體高程:6000米

雲體顏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紅色

共有特點:大風不易改變其形態,天空和雲有明顯界線,多出現波狀。

什麼樣的雲才是地震雲呢?這種雲的最大特點在於“奇”,與一般的雲有著明顯的區別。

地震雲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是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不過更加厚實和豐滿些,它一般預示震中處於雲向的垂直線上,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第二種是成波浪狀或者放射狀的雲,一般預示著1周以後地震;第三種是垂直得像龍捲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預示著三天以後地震;第四種是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一般出現在地震當時或者地震發生之前。

地震雲的特點有五種:1、外形呈細長條帶狀,有時如一直線,有似飛機的尾跡;有時為輻射狀,數條地震雲交於一點,如一把沒有扇面的扇骨鋪在空中;有時為干涉紋狀,形似人的兩排肋骨。2、邊界清晰,此點有別於傍晚出現的輻射狀高積雲,也是幾條長條形雲延長交於一點。3、出現的時間以凌晨或傍晚居多。4、其雲多為無端橫出。5、其色可怕而感到恐怖。

現象徵兆

地震雲所攜帶信息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是否有地震:據氣象觀測報道,在某些中強地震發生前,在其周圍地區的天空中,一般在凌晨或傍晚會出現形似稻草繩狀或條帶狀的雲,這種長蛇狀的雲,如果在天空較長時間不消失,這預兆當地將可能發生有感地震。
2、地震時間及強弱:地震雲出現的時間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雲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就越近,地震雲的長度越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則所對應的地震強度就越強。
3、地震的地點方位:這種雲的垂直方向,大體就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在垂線方向上可能較近,也可以很遠。一般認為震源大體就在跟地震雲相垂直的地方。如果在一次較大的地震之前,各地普遍出現了地震雲,兩位相隔很遠的觀察者都看到這種雲,他們聯繫一下,各自報出觀測到的地震雲的方向,畫在地圖上,那麼,這兩條雲的垂線的交點,就是將要發生地震的地方。經中日兩國有關人員驗證,這一結論大多是可靠的。中國研究地震雲者也不乏其人,其中,瀋陽軍區某部幹部董振海尤突出。董振海現任遼寧省地震雲研究會理事長。他從小就跟父親學會了看雲識天的本領。1975年海城地震後,他開始看雲測震,堅持不懈。1978年7月6日,他發現了地震雲,指出9天內“地震可能發生在東南沿海或臺灣一帶”,9天后臺灣果然發生了7.4級地震。

單條震雲

為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條帶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

多條震雲

成平行或者放射狀的雲,對於平行的多條雲,又稱“排骨雲”(whiteyp加註),現觀測多為本地地震;而現有觀點認為放射狀雲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圓心。這兩種雲一般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卷震雲

垂直的像龍捲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

魚鱗震雲

由大塊雲團在幾小時內形成的鬆散成魚鱗狀的雲團,多與“多條震雲”同時出現,雲團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團塊震雲

是地震時震中出現的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現有觀察記錄很少且認為定義為地震雲較為牽強。

天裂雲

一 天裂雲特徵:一條長長的裂縫把整片雲分割成兩大塊。其裂縫的形成:有一股突然出現的能量作用於雲,把整片雲一分為二,這股突然出現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自天裂雲所對應的未來震中。力度強的天裂雲對應較大或大級別地震,它是一種可信度高的地震雲。
二 “天裂”在古籍中早有記載:
現存的古代抄本《天元玉曆祥異賦》及《天元玉曆祥異賦圖解》兩書中,也記載了“天裂”與“土裂”的相關性。——摘自呂大炯《震兆雲霞》13頁。
“天裂”有可能指好像把天空分裂成兩半似長條帶狀地震雲,“土裂”(一書為“土地分裂”)可能指地震時產生的地裂縫。如果這樣,那麼古人早就把天裂與土裂聯繫在一起了。——摘自呂大炯《震兆雲霞》14頁。
三 天裂雲力度強弱的識別
1力度最強的天裂雲特徵:裂縫明顯,裂縫兩旁的雲結構厚實。這種雲多數出現在臨震或震後很短時間。當我們看見力度強的天裂雲時,要特別注意之前是否剛發生過大地震,如果此前剛發生過大震,即使是力度強的天裂雲,也極有可能是震後雲。
2力度最弱的天裂雲是震後雲,其特徵:裂縫不明顯,裂縫兩旁的雲結構鬆散,整體有形無實,如同“

紙老虎

”。結構蓬鬆的低空地震雲大多數是震後雲。
3中等強度的天裂雲多數出現在短臨期間,其特徵:雲的結構較厚實,但裂縫不明顯。這種雲會發生變化:裂縫逐漸變得明顯,轉變成力度最強的臨震雲。
四 天裂雲對應的未來震中
根據現有的震例和幾例帶指向性的天裂雲。臨震天裂雲未來震中方位大致是裂口指向地面的方位,

震中距

通常在1千公里以上,結合版塊關聯,以往震例,前震數據等指標可推斷震中的大概範圍。

形態分析

聽語音
地震雲的長度越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
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越深,則所對應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雲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就越近,地震雲如果是灰色,地震很重。

分類

要準確解讀地震雲,我們還需要對平常所說的地震雲作細緻的分類:
1、按震前雲和震後雲來分,可細分為:
孕震期間,臨震期間,震後初期,地震後期
2、按對應的震中距來分,可分為:
遠距,中距,近距
上述1和2組合,理論上可得出12種不同類型的地震雲。
當它們以單一形態出現時,有12種不同類型的地震雲。
如果縮減分類的數量,至少也應包括4種,即:近震的震前雲,近震的震後雲,遠震的震前雲,遠震的震後雲。
上述12種單一形態的地震雲有時會產生相互干擾(或干涉),干擾的結果是:在一個地區上空同時呈現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地震雲,這種現象是“地震雲疊加現象”。一幅雲圖,如果圖中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地震雲,那是“地震雲疊加”的雲圖,它比單一類型的雲圖要複雜得多,但其反映的信息比單一類型的雲圖要豐富,需要進行細緻的分析才能得知其中蘊含的信息。
以往,大多數人沒有對地震雲進行細緻分類,只是按照地震雲的外形就簡單地作出判斷,這樣得出來的結果是不科學的,必然會產生大量的誤判。長此以往,導致外界對地震雲產生不信任感,甚至認為地震雲是一門偽科學。依據前人的地震雲理論卻產生大量的誤判,恐怕連地震雲愛好者也會很迷茫。幾十年過去了,地震雲理論進展緩慢,肯定是在某一方面存在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只要你有上述的細緻分類理念,並對地震雲圖進行大量的仔細分析總結,你就會對地震雲有更深層次的認知和識別能力。
請記住:
“雲是誠實的,不會說謊”。——《地震雲》第2頁
雲反映的是大自然的真實信息。儘管我們還未能完全知曉地震雲的奧祕,但隨著人類對地震雲認識的逐步深入,地震雲最終會成為一門被科學界認可的學科。

區分

由於各種地震雲在形態上與氣象學中多種常見雲體相似度很大,因而很難區分。中國的一些著名氣象學家在地震雲未定論時候運用經典氣象學對現已知地震雲做出了下列解釋:單條震云為噴氣飛機痕跡、多條平行震雲、魚鱗震云為透光高積雲、為

絮狀高積雲

、卷震雲和多條放射狀震云為卷積雲、團塊震云為濃積雲。既然這些形態的雲並不是全部可以牽強使用氣象學解釋的,那麼應該怎麼區別呢?下面就是一些根據統計學和

概率學

得出的非完全性結論:
1、地震雲出現時多為多天連續形態轉變,而非一種震雲形態的固定出現。
2、地震雲的形態多與當地正常水氣環流不符,如“卷震雲出現時氣壓高,空氣溼度低”、“魚鱗震雲、平行震雲出現後下雨”等。
4、地震雲可以分很多層,有時不同層的雲會作反向對流,代表不同距離、不同方向有震前噴發雲活動。
5、地震如伴有

餘震

,震雲也會繼續出現,並顯示不同強度的形態。

研究探索

聽語音
1976年07月27日,日本真鍋異彩極長條地震雲;0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未考)
  • 2008年05月09日,合肥大範圍放射條帶地震雲;0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實測)
  • 2008年05月09日,甘肅天水異彩地震雲;0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未考)
  • 2008年05月09日,山東臨沂不知形狀地震雲;0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證實)
2008年05月31日,合肥大範圍魚鱗地震雲;06月01日

巴士海峽

6.3級地震(實測)
2008年06月12日,

齊齊哈爾

放射條帶地震雲;06月14日本東北部7.2級地震(未考)
2008年06月29日,日本宮城觀測到白色單條地震雲;07月16日

日本京都

外海地震6.6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1日,新加坡條形地震雲,08月08日印尼發生5.3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4日,美國

朱諾

出現單條形地震雲,08月07日

阿留申群島

連續發生5.2級、5.8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7日,美國

安克雷奇

出現單條形和魚鱗震雲,08月09日阿留申群島發生5.5級地震,11日發生5.2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9日,巴拿馬出現魚鱗狀震雲,08月11日,委內瑞拉的

蘇克雷

5.1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10日,在陝西西安多次觀測到不知形狀地震雲,

新疆邊界

發生4.2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30日,在四川攀枝花仁和區、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交界處(北緯26.2度,東經101.9度,震中位於攀枝花市區東南約50公里。

震源深度

10公里。)發生6.1級地震地震前一個半小時

宜賓

驚現地震雲。宜賓市與涼山彝族自治州接壤。(證實)
2008年10月3日,寧夏固原連續三次發生4級以下地震,屬同一震源,10月4日下午,固原市上空出現條狀地震雲,10月6日西藏當雄發生6.6級地震。
2008年12月24日,昆明市區早晨出現單條形小範圍放射條帶地震雲;2008年12月26 日02 時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官渡區、呈貢縣交界發生M4.3級地震。(未考)
2008年12月25日,德宏州

芒市

、瑞麗市上空均出現大範圍鱗狀地震雲,呈不明顯放射狀;12月26日4:20瑞麗市勐秀鄉發生M4.9級地震。(實測)
2008年12月26日,早晨7點25分,蘇州大範圍疑似多條/魚鱗震云云層
2009年6月21日 18時左右廣西思縣上空出現“七彩祥雲”。6月25日早上5:09臺灣花蓮市發生5.3級地震
2009年7月9日19時19分13秒,北緯25.6°,東經101.1°的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

姚安

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0公里。震後半小時,姚安境內現奇異天象-地震雲。
2009年12月19日早上6點左右,

大慶

上空出現“魚鱗狀”的雲。2009年12月19日晚21:02,臺灣花蓮海域發生6.7級地震。
2009年12月19日下午,江西

贛州

上空持續多時從東偏南方向展開的放射性條雲,覆蓋整個天空。2009年12月19日晚臺灣花蓮海域發生6.7級地震
2010年1月23日西安高陵早八點半後出現魚鱗狀雲,2010年1月24日10點36分14秒,山西運城發生4.8級地震。
2010年1月24日,江蘇、安徽、浙江、陝西、山西等地均出現地震雲,或成群

赤練蛇

、雞飛狗跳、豬跳圈、螞蟻搬家、老鼠大搬遷等等動物異常現象。發生1.2級地震。
2010年3月4日早上08:18:50,中國臺灣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6千米。地點在高雄縣和

屏東縣

交界處。泉州、廈門在3月1日,出現了魚鱗狀雲。

2010年3月5日17時,河北石家莊槐安路城角街附近和世紀公園朝西望

電視塔

附近出現多條平行地震雲,2010年3月6日11時5分,唐山發生4.2級地震。
三博堂主
2017-10-23

再有一段時間,地震雲被作為檢驗是否即將發生地震的一個徵兆,一部分群眾和專家奉為真理。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地震雲和地震之間並沒有一對一的直接關聯。也就是說,有的地震之前未必出現地震雲,換句話說有地震雲出現也未必預示著即將發生地震。那麼為什麼半數以上的大地震之前都會出現地震雲呢。

我個人的理解是。地震和地震雲之間,聯繫是一定存在的。特別是大型地震,在爆發之前,地下的活動已經相當劇烈,地面上的動物甚至包括人類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察覺,這種察覺很可能是地下活動帶來的磁場變化和共振幅度造成的,這種共振的幅度,如果經過空氣傳遞到空中,很可能會影響到空中微粒子的排列結構,這樣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地震雲。但影響空中微粒子排列結構的因素,除了地下活動之外,還會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所以二者並不能進行由此及彼的推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