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10 個回答
鸿鹄迎罡
2019-04-07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國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的前半段,後半段被稱作“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周王朝的勢力越來越孱弱,王室統治下的那些諸侯和貴族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他們不再聽從周王朝的命令,紛紛另起灶爐,自立為王,建立了一個個諸侯國,總共有100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比較強大的有齊國,魯國,晉國,宋國,楚國等。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這些諸侯國之間常年爭戰,大魚吃小魚,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搞得各地雞犬不寧。同時,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對內各自為政,對外不斷削弱周王朝的實權,不但拒絕向天子納稅,還向周朝國君謀取更多利益,不斷破壞著周王朝建立的各種制度,周王朝在多重打擊下,迅速走向了衰敗。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魯國是春秋時期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之一,一直設有“史官”的職位,本職工作是記錄華夏大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博學多才的孔子在任職期間,整理和編撰了我國第一本編年體史書《春秋》,他採用年,季,月,日的時間形式,把國家重大事件記錄下來。而一年又被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來記錄事件,因此,這部書被冠以《春秋》之名。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為什麼叫做《春秋》,流傳最廣的說法有兩個。一種說法是根據當時的農曆節氣而來。在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程度還不夠徹底,曆法上採取“兩季”曆法,把一年只劃分為兩季,前半年為春季,後半年為秋季。在後來歷法逐漸完善後,才分別加入了夏季和冬季,就有了“四季”的說法。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另一種說法是根據當時的戰事情況來劃分,那是曆法變為四季時的說辭。

古代戰爭頻繁,人們行軍打仗時多選擇在春季和秋季,一是這兩個季節氣候適宜,不熱不冷。春季人們播種完後,一直到夏收前,至少有兩個月的空餘時間,在這兩個月可以選擇征戰。而夏季,天氣炎熱,雨水多,空氣潮溼,行軍打仗容易患病,古代醫術比較落後,若軍中出現傳染病,難以第一時間救治成功,會極大影響全軍士氣,因此不適於出戰。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秋天是打仗的好日子,經過夏收、秋收後,糧草很充足,後勤物資有保障,在打仗過程中,不擔心受到忍飢挨餓的影響。

而冬天是一年四季中天氣最惡劣的時候,尤其在北方地區,在天寒地凍的日子行軍打仗,從身體到精神,都要受到很大考驗,許多戰爭還沒大起來,首先被惡劣天氣折磨得夠嗆。因此在冬季,士兵大多選擇修生養息。

有书共读
2019-12-13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

這個歷史年代歌大家都很熟悉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周是分為兩個時期的。

這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時期,一個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呢,簡稱為春秋,它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但是還有一個說法,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這段時間。

這個時期是周王的勢力減弱,而諸侯群雄紛爭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他們史稱“春秋五霸”。

那諸位看官可能要問了,戰國好說,因為正是戰爭混亂的時候,所以起名戰國。那春秋之名又何來呢?

一、春秋時期為什麼會叫“春秋”的來源

在這裡,有書君告訴大家,春秋之名是因為一本書而得名的。這本書就是孔子修訂的《春秋》。

在這裡一定要敲黑板注意一下,《春秋》這本書不是孔子寫的,而是是孔子修訂的。這本書是魯國的史官們記錄自己國家,也就是魯國的歷史的。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它並沒有記載春秋時期其他國家的歷史內容。

有人可能會問了,春秋時期別的國家都不記載自己本國的歷史嗎?有書君在這裡回答大家,各個諸侯國其實也都記載本國曆史,而且記錄本國曆史的書名也叫《春秋》。

可惜的是別的諸侯國寫的《春秋》都丟失找不到了,而只有魯國記錄的《春秋》幸運地留傳了下來。

孔子本身就是魯國人,對本國也算是瞭解,所以他便依據魯國史官所編寫的《春秋》加以整理和修訂,也就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儒家經典之一《春秋》。

這本《春秋》記錄著從魯隱公到魯哀公,總共十二代君主242年的歷史。它把這段時期所發生的大事都記錄了下來,以供後人們參照,讓人們從歷史中借鑑以及吸取教訓。正是由於它所記載的這段時期,與東周歷史的時間分段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們才把這段歷史以《春秋》命名,稱為春秋時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這段歷史以《春秋》這本書命名,稱為春秋時期的。

那話又說回來了,這本書為什麼叫春秋,它沒有記錄魯國夏冬的歷史嗎?

二、《春秋》這本書,為什麼會起名為春秋

《春秋》這本書當然記錄了魯國夏冬的歷史了,它之所以起名為《春秋》而不是《夏冬》也是有原因的。

1.春秋兩季是諸侯朝覲和會盟的 時節,發生的事比較多

因為在周朝,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

這兩個季節沒有嚴寒,沒有酷暑,天氣不冷不熱,也正適合諸侯驅車去朝覲周天子。

這樣的天氣,他們在路上也不會太受罪。

春季去朝覲,各諸候國可以把過去一年,自己國土所發生的事做一個總結,也算是我們現在的一個述職報告了。

而在秋季,豐收時節,各諸侯國也可以備些禮物,帶上自己國土的特產為周天子獻禮。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周天子呢,在這個時期就會聽一聽各諸侯國在自己國土職守的情況,也會根據他們提出的問題,給出一些建議。

或者是再分配一些任務,交待給各諸侯去做。當然在這個時期,周天子也能順便了解了各諸侯國的衷心程度,讓自己心裡有數。

而且在這段時間呢,各諸侯國之間的使者也會相互往來,趁著好時節,去拜訪拜訪鄰國,交流交流情感。

有時候幾個諸侯國還要時不時地搞個會盟什麼的,一起交流交流政治走向,治國之方什麼的。

這樣看來,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動都是發生在春和秋這兩個季節的。

所以春季和秋季在書中著筆就會佔很大的比重,所以會以《春秋》命名。

2.農耕為主的古代,春種是最重要的經濟活動

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時代,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當然都發生在春秋兩個季節了,春種與秋收。

春天正是農忙的時候,各國呢也都不會想著去發動什麼戰爭,先把農耕搞好,這才是首要的。

地都種不好,而去想別的,那這個國家就麻煩大了。

所以呢,在這時候國家的君王為了保證本國今年有個好收成,保證百姓們都能豐衣足食,他也要很忙。

他們忙什麼?當然是要把他們治理國家的能力發揮出來呀。

他需要協調國內的資源,處理好農業與各方面的關係,以確保國家有個好收成。

所以呢,許多和農業有關的具有影響的政令都會在這一時期發佈。

許多有效的農業方面的改革,也會在這一時期進行。所以呢,春季發生的大事就會比較多,當然記錄的也就多了。

3、秋季是糧食豐收和各國醞釀戰爭的最佳時期,所以記錄的事情比較多

秋季是個收穫的季節,糧食豐收了。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算是一個重要的事件,所以也要記錄下來。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而有的國家呢,總是有一顆不安分的心,總想騷擾或侵佔別的諸侯國。

這個時期由於可以保證糧食的供應,也就具備了發動戰爭的條件。

而農民在這個時候秋收完畢,也沒有什麼太多的農活了,所以也具備了徵調入伍的條件。

因而在這個時期發生戰爭的事件特別多,因為季節剛好,不冷不熱。糧食也備足,不擔心後方無糧草供給。那在這一時期記載的戰爭事件也會比較多。

所以《春秋》主要記載的都是春季和秋季,這兩個季節的事件。

一年中春種秋收,以春秋做為一個最重要的交替,也就把春秋也做為一年的代稱了。

因此《春秋》就取名為春秋了,從字面上來看也就是指代歷史,指代光陰。

一段時期,一部書,這也就是春秋名字的來由。

從《春秋》這部書中,我們窺視到了幾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們所經歷的事情。這是一個最壞的時期,但是在這樣的時期內,又誕生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諸子百家就像百花齊放一樣,在這樣一個時期把文明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直到現代也仍然是我們的文化之寶,值得我們一直學習。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也可自话
2019-04-07

所謂春秋和戰國,實際上就是東周的兩個時期。

周王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關係就像東漢和西漢,北宋和南宋一樣,當年西周覆滅,眾諸侯擁立廢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平王東遷,定都洛陽,這就是東周了。

先了解一下東周

東周的前半段為春秋時期,時間是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始,到公元前476年,共歷時295年。當然了,這個說法是比較有爭議的,也有說是止於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還有說是止於前403年,三家分晉。

這個問題我們不用深究,幾十年的差距在歷史長河中算不了什麼。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春秋名稱起源

春秋時期一開始並不叫春秋,當年,魯國史官致力於收集發生在各諸侯國的重大事件和娛樂八卦,並把這些事情按照年、季、月、日記錄下來,整理成了一部“編年史”,又因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所以就把這部書起了個名字叫《春秋》。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大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前面我們說了東周的前半段這一時期是從前770-前476年,你再看《春秋》這部書記錄的起始時間,是不是大體上與這個時期的發展相符?

所以,後代史學家為了方便敘事,就根據《春秋》這部書,把那段時期也命名叫“春秋”了。

後來,孔子將《春秋》整理修訂,成為了儒家經典,就是我們現在能讀到的《春秋》版本。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順帶說下戰國

戰國時期,一般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就是從春秋末到秦滅六國,但是我們前面說過,春秋時期的時間是有爭議的,所以春秋到戰國,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還是那句話,前後不過幾十年的差距,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不算什麼。

春秋雖然是一個戰亂紛爭的時期,但相對戰國來說,還是“和平”多了。春秋中期,諸侯國之間一直在打,終於有一天大家都累了,於是14個相對較強的國家就坐在一起開了個會,會議的主要內容是“我們要和平”,會議後大家簽訂了停戰條約,史稱“弭兵之會”。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老實人當然就停了,有野心的那幾位,內部悄悄發展實力,先後稱霸,把老實人吊起來打,成為天下共主,周王室名存實亡。

這幾個霸主裡面,有個叫晉國的同學,後院起火,於是韓趙魏三家貴族聯合起來反了,並瓜分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這樣一來,原本的五個霸主,滅了一個,新崛起了三個,成了七個國家,分別是“齊秦喊趙薇演出”,不對不對,是“齊秦韓趙魏燕楚”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關於名稱,值得注意的一點

春秋,原本是一部書的名字,後世為了便與研究,才把這個時期稱為“春秋”。

戰國一開始也不是一個時期的稱謂,《戰國策》中說:

“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有7個戰國,其中燕國最弱。

所以你看,戰國一開始的含義是對這7個強大諸侯國的稱呼,大家都可以叫做戰國,直到西漢末年,劉向編寫《戰國策》一書的時候,才把“戰國”作為了一個時期的名稱。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小镇月明
2019-04-06

《封神演義》小說中曾經提到姜子牙面對周文王姬昌所詢問的周朝存活多少年時回答道:“周王拉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當然,《封神演義》畢竟是明代人寫出來的小說而已,自然是當不得真。周朝天下800年的歷史,和周文王為姜子牙拉輦800步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表面上看起來,周朝800年的歷史,夠長的。

但是實際上,周天子能夠真正統治天下的時間,也就275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建立者周武王姬發,公元前771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始建。東周從此一分為二,先春秋,後戰國。從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5年這段歷史時期成為春秋,而後公元前475年——221年,史稱戰國。那麼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為什麼被稱作“春秋”呢?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看到“春秋”二字,有人會不經意想到,被尊奉為儒家經典之一的《春秋》,也就是經過孔子整理之後的《春秋》,那麼“春秋”的由來,與《春秋》不無關係,但是關係還是稍微差了點兒。

所謂春秋戰國之一的“春秋”他僅僅單純來源於未經孔聖人整理之前的《春秋》,它由魯國史官所編寫,主要記載當時各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因為此書目錄部分按年、季、月、日所編寫,又將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所以簡單概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體書籍定名為“春秋”。而後孔子將《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所以說“春秋”之名直接來源於《春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春秋時期歷經大約三百年,這個時期的周天子一度被放置於名存實亡的位子上,在春秋時期,早就喪失了西周當時那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霸氣。有天子之名,而無天子之實。這時期也是諸侯分裂割據的的一個時期,社會大動亂,大變革時期。百家爭鳴也出現在這個時期。提到春秋,最之名的外乎為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五霸了。

在這一時期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當然,宋襄公有點水,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比宋襄公更適合待在五霸裡面),周天子基本淪為一個吉祥物,各位霸主動不動就打著周天子的名義去攻打他國。但好得在春秋時期,周天子還能吉祥物的地位,到了戰國連吉祥物都不如了。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春秋”包含“春”“秋”兩種概念,在西周時期,被作為周朝象徵性的代表物時什麼呢?那就是紅極一時,名聲大噪的青銅器了。當時在禮樂制度的指導下,周朝十分重視祭祀禮儀,尤其重視對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而祭祀的時間就選在了一年之中的春季四月“春耕播種”和秋季糧食豐收、五穀豐登的時候。與此同時,周朝有嚴格關於分封制的要求規定:要求各路諸侯定時朝覲周天子那麼這個定時,就定於一年的春季和秋季。

那麼為什麼要選在春季和秋季朝覲呢?夏季、冬季不可以嗎?首先,春季是一年的開始,各路諸侯可以完整地向周天子陳述過去一年發生的弊病並且針對問題提出改善的方法;再有,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也象徵著一年全新的開始。秋季是碩果累累,五穀豐登的季節,秋季諸侯朝覲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向天子朝貢。

另外的說法是春秋歷時約三百年,從公元前771年——475年;而恰恰魯國史官編寫的《春秋》所記載的時間是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兩者時間基本符合。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吧。

笑看东篱
2019-04-07

🌹為什麼叫“春秋”時期呢?我是中學歷史教師,藉此機會與熱愛歷史科學的朋友們交流,相信你能認為正確!

📰朋友,咱們必須先從東周說起。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鎬”(今西安西,又稱“鎬京”),搬遷到洛(今河南洛陽市)。洛陽在西安的大東邊,後來的歷史學家稱為“東周”。

📔東周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屬於奴隸社會。

📒東周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兩個特殊的歷史階段。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存續了294年。

📒春秋時期,天下大亂,各地諸侯不在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於較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為擴大地盤、強化自己勢力、佔據人口和財富,相互之間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其他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

📔由於不斷地戰爭,春秋時期充滿著許多動人的“歷史故事”,人們愛聽愛看。加上後來的“戰國故事”,統稱為“東周故事”或“東周列國傳”,更具吸引力。後來孟子評價說:“春秋無義戰”,用今天的話來說:都是內戰!

📒春秋時期,是我國漫長的奴隸社會開始逐漸瓦解的時期。

📔這個294年的歷史時期,為什麼要叫做“春秋時期”呢?當時沒有這個叫法,是後來的史學家為了便於研究歷史,才把這個階段稱為一個時期。

📒叫什麼名稱好呢?這個時期有一部重要的史書——《春秋》(孔子據魯國史料編成的書),因此把這294年的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

职场火锅
2019-02-11

中國歷史習慣將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到秦滅六國(公元前221)之間的時期統稱為“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大分裂、大變革時期。

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是後世史學家對這段時間的再次劃分。自“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等事件後,“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社會等級和綱常禮教已經徹底分崩瓦解。諸侯間征戰的規模和激烈程度不斷升級,戰爭多以吞併消滅對方為目的。史學界對春秋和戰國時代的劃分一般採用《史記·六國年表》中的劃分,將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為戰國的開始。

“春秋”作為一個歷史時期,得名於《春秋》這本書。《春秋》是魯國史官所著的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春秋》相傳是孔子編纂的,被列為“六經”之一。之所以將用“春秋”命名,一個原因是《春秋》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與客觀的歷史時期相當。另外也有孔子的因素在裡面。春秋時期各國都寫有史書,只是魯國更勤於修史。《春秋》記載的史實更為全面,不僅記載本國曆史,還包括其他國家發生的大事。經過孔子的編纂,《春秋》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能夠代代流傳。用“春秋”命名最有威信。

《春秋》作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中的史實記載按年、季、月、日記錄,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中國以農業立國,春秋兩季是播種豐收祭祀的季節,相對於夏秋兩季更為重要,發生的事件也更多。將史書命名為《春秋》,就是用春秋兩季代表一年發生的大事。

历史简单说
2019-02-10

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幫助下,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八百年的周朝,而周朝又分為西周與東周兩個部份,周平王東遷,周平王元年做為分界點,而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其中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

從此,世人都稱之為春秋戰國時期,而很少稱之為東周時期,原因也很簡單,西周被滅之後,周天子的威信掃地,周王室衰弱,這個就像東漢末年那樣,群雄逐鹿,什麼事情都是那幾個大的諸侯王說了算。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戰國之所以叫戰國,這個很好理解,戰國七雄嘛,互相打來打去的,最後由最強者秦國勝出,但其實秦秋打仗也不少,畢竟西周初期幾百個諸侯國,打到戰國的時候,就剩下了戰國那幾個,看來也十分激烈。

好像,春秋也可以稱之為戰國,但是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跟一部史書和一個人有關,這部史書就是叫《春秋》,《春秋》講的就是魯國史官所寫,而且是一部編年史,而這個人就是孔子,而孔子就是魯國人。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春秋》的作者不是孔子,而是魯國史官,孔子是整理修訂的,也成為了儒家經典之一,四書五經就包括了《春秋》。《春秋》雖然是魯國史官所寫,但並非只寫魯國的事情,而是按著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寫了當時各國的大事情。

時間是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但是史學家們,為了方便,就以周天子的年號做了調整,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做為春秋時期。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當然有些人是把“三家分晉”做為春秋與戰國之間的劃分,不過,這個不影響對這個時期概念的理解。那為什麼這部史書會叫《春秋》呢?原因是,這個是按某年某季來寫的,就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

那有些人會問為什麼叫《春秋》而不是《夏冬》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春天播種,秋天收穫,而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春秋各國之間的大事,就是發生在春秋兩季,畢竟春天的時候可以破壞別國的農業,而秋天的時候,可以搶別國的糧食,夏冬兩季都不合適出兵,或者會盟,所以有一個成語叫“多事之秋”。

历来现实
2019-12-14

春秋戰國,為什麼不能叫冬夏戰國?

不管春秋還是戰國,都是後人起的名字,項少龍到了那個年代,如果直接說出“春秋戰國時代這個名詞,是要被別人當做神經病的。

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因為魯國的史書《春秋》,戰國之所以叫戰國,是因為西漢時劉向彙編這本史書時,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戰國策》。

不光是魯國的史書名字叫《春秋》,周王室編纂的史書也叫作《春秋》,各諸侯國編纂的史書同樣也可以叫做《春秋》,這種編年史記載而成的書,在那個時代都叫《春秋》,還有《春秋左傳》、《呂氏春秋》,它們都也叫《春秋》。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有人說之所以叫春秋,而不叫冬夏,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們只知道有春秋兩季,這是誤解。

《詩經·小雅·四月》裡有這樣的詞句:“四月維夏、冬日烈烈”。


《周禮·天官·染人》:“凡染,春暴練,夏薰玄,秋染夏,冬獻功。”

看來在那個時代,人們已經發明瞭冬與夏的稱謂,也明確的指認它倆是四季之一。再聯想到古代中原一帶,已經是四季分明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徵,因此這冬夏是已經存在的季節名詞,不容置喙。

那麼為什麼要把這本編年體史書稱做《春秋》,而不是《春夏秋冬》、或者是《冬夏》呢?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一年下來,叫春夏秋冬,當然準確,好像稍有點嫌長,春秋應該就是它的縮寫,之所以不用冬夏為縮寫,可能會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古代春秋兩季有大型祭祀活動,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這兩個季節是非常重要的季節,各諸侯國君也要趕往周王室所在地,搞一些祭祀、會盟等活動。

二、春分秋分這兩個時間點日夜同長,象徵著公平。

三、春天和秋天是中原地區最適合活動的季節,播種前與收穫後,大家閒餘時間也比較多,無需貓冬和避暑。

四、秋天收穫完畢,大家備足軍糧,看誰不順眼才可以出手教訓,吃飽了才能搞事情。

五、以上可見,國家大事基本都發生在春秋二季,在編年史書上佔據了絕大部分篇章,因此叫做春秋,再合適不過。

六、也有記載,說孔子作春秋經,是“始於春,終於秋”,所以叫做春秋。

七、春夏秋冬在表示季節之前,其實也表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春代表東,秋代表西,而古代,設左、右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東西也代表著左右,所以史書與“春秋”相互對應。

八、西周之前,的確存有一年只用春秋兩季來表述的這樣的一段歷史時期,相對春、秋這兩位老資格而言,夏、冬這兩個季節的定義要來得晚一些,因此,採用春秋來描述一年的時間,符合先入為主的邏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一家之言,難免疏漏,誰還有新的觀點,歡迎補充!

杨朱学派
2019-02-12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春秋’時期的稱謂,源自孔子做的《春秋》。《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間,魯國、諸侯、周王室的歷史事件。此後,這段歷史被後人稱為春秋時期。

在先秦時期,諸侯皆有國史:楚國史書名曰《檮杌》,晉史名曰《乘》,鄭史名曰《鄭書》,魯史名曰《春秋》。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化典籍。其對魯國國史進行筆削後,中國首部私家史書誕生。經過孔子修訂之後的《春秋》不僅是史,還被賦予了儒家思想以和春秋大義——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揚善懲惡。

《春秋》最終成為儒家六經之子。魯國史官左丘明和儒家大師吳起對做傳。即《春秋左氏傳》。《左傳》是四書五經之一。

附錄:《左傳》是中國歷史上可信度最高的史書。可信度達100%。而《史記》則是秦朝之後,可信度最高的史書。可信度有99.9%。《史記》中趙氏孤兒案並非史實。據《左傳》記載:趙氏被滅門的起因是趙莊姬與小叔子通姦。小叔子被趙氏流放。趙莊姬懷恨在心。在哥哥晉國國君面前詆譭趙氏。趙莊姬、晉景公聯合郤氏、欒氏,滅趙氏全族。《史記》中的正面人物聖母趙莊姬才是趙氏滅門的首惡元凶。屠岸賈僅僅是個名不見經傳的馬前卒。

李198588733
2019-04-06

中國在週期行將消亡時,各地諸候四起,強佔領土,而且基本都採用入侵的戰爭手段吞併鄰國領土,史稱戰國。實際上中國已進入了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轉折期。人們對周禮的一整套觀念已產生了質疑。不奇怪,那肯定已是人口增加,農業生產力提高,食用有餘的狀況之下,勞動分工上的腦力勞動者增加,但又僧多粥少,上層人士內部嚴重分化引起的觀念多元和混亂,任何戰爭,也包括競爭,本質上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狗咬狗引起的,將固有的生產秩序自我打亂,文化上需要重構新的生產關係,人生而平等,階級鬥爭皆由階級分化引起。而爭取平等話語,平等待遇的始終是腦力勞動者。戰國有諸子百家,可見中國已四分五裂到了什麼程度了。最後點題,諸候發動侵略戰爭,選擇在春季和秋季進行打仗。故有“春秋戰國”之一說。世事滄桑話“春秋”,講得都是戰爭事。中國歷史就是一部內戰史,戰爭史,英雄史,吃人史,春秋史。中國戰爭,換了一種方式,仍在與時俱進,人並無和平的安全之感。私有觀念根牢固實,雷打不動,毫髮無損,鬚根未缺。正全力實現產權革命,此力天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