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開悟”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開悟”?

如何看待“開悟”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開悟”?
10 個回答
ii小小孩
2017-07-04

如何看待“開悟”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開悟”?
套用一句俗話,開悟便是斷了煩惱。佛教修行者證得了羅漢級別,便是心得到了初步的開悟;大家看寺廟裡五百羅漢的塑相,面部表情極其豐富,簡直就是隨心所欲嘛,一個個非常接地氣,而大家所熟悉的濟公活佛,實際上也只證到了羅漢的果地,所以他吃酒喝肉,不拘法制。佛經上說胎兒跟羅漢的級別是一樣的,但胎兒是談不上開悟的,它只是我們生命的起點,並示現我們一個對比的目標。所以修行看起來是在走回頭路,但它揭示的正是生命圓滿的規律。

如果你還感覺到煩惱,那麼你離開悟還有一段距離,開悟之後,心中只會生出智慧,而不會生出煩惱,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你遭到怎樣的待遇,你的心地都是坦然的;為什麼?因為開悟者心中已經沒了疑惑,他已經窺得宇宙生命的真相,他已經通曉萬事萬物的規律,獨立個體與大同集體之間的矛盾在他那裡已經泯滅,而人的煩惱與疑惑真正的根源便是個體與集體的對立;根源找到,煩惱自消。為什麼能找到根源?因為心識的作用。

心如果不把自己的力量分散出去,當它集中起來專注於一點時,它的力量是驚人的;《愣嚴經》說人有六個家賊,日夜盜取自家財寶,只不過大部分人渾然不覺,有的活得稀裡糊塗,有的活得醉生夢死,想要開悟,門都沒有!所謂家賊,眼、耳、鼻、舌、身、意是也,聲色犬馬、吃喝玩樂以及耽於虛夢妄想,就是六賊的表現。要想開悟,先從六賊下手,自然擒賊擒王,六賊當中當以意賊為首,意若清正,眼、耳、鼻、舌、身自然規矩臣服。修行者,修正心意也。

周小楠说
2017-07-04

何為開悟?開悟,在佛家語境是明心見性,在道家語境是道生一的道,在儒家語境是朝聞道,夕死可矣。金剛經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世間大道趨同,條條大路皆羅馬。


如何看待“開悟”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開悟”?

如來不可取不可說

金剛經言,如來不可取不可說,若說了或是有了自己開悟的念頭,便是住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再是開悟之人。如佛祖,孔夫子之類的聖人不出來講學,恐怕也沒人知道他們開悟了,就像老子一樣,騎青牛出函谷關而去,只留給後世一個模糊的背影和傳頌千年的道德經。

如何看待“開悟”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開悟”?

如是,哪裡去找開悟之人,除了自己開悟,恐怕是無法得知那是怎樣一種感受和境界了。

福德智慧兼具

怎麼開悟,需要福德和智慧兼具,缺一不可。上輩子累積的福報豐厚,這輩子才能過的順心,才有時間精力來讀金剛經開悟。

福德有了,智慧不夠,經文看不懂,頓悟又借不來,證悟不到佛祖所說的那個階段,也是沒法開悟的。

如何看待“開悟”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開悟”?

開悟這件事需要你是富二代,高智商還要嘴特嚴,才做得到,比如佛祖,身為王子,從小生活富足,智慧無邊,傳道無數,除了啟示下自己的學生如何修為,沒有其他話,三個條件都具備,佛祖才有了機會開悟。

當然,智慧來源於生活,也許你拿起手機看到周小楠說這個答案就開悟了,也說不定。

如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不可求不可說。

(圖片來源於網絡)

照融荼叶
2017-07-03

“開悟”簡單理解就是吾之心打開。那什麼叫打開?如何打開?打開之後是什麼狀態?我們可以來交流一下這個話題。“開悟”有三個層次。一、明心見性進而心開闊了、空了。這種狀態體現在不執著於事物的表象,通達真理和本質,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姑且把這個狀態叫“空”

二、開悟的人能隨時打開悟的狀態,這時候除了自己明瞭,還能方便指導他人,廣度眾生。這就是真空生妙有了。我們姑且把這個狀態叫“不空”

三、開是個動詞,是主動動作,能主動就能關,所以真開悟的人隨時保持在開關同時存在的狀態,隨時度人又不覺得在度人。不顯山不露水。這就是平常心了。我們姑且把這個狀態叫“空不空”

(文字表達有限,歡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极乐尊者
2017-07-05

以下內容來自湖心亭看雪客的博客:

佛教修行者開悟後的特徵——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開悟了?

開悟後你會看到真心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大悲心:這是我們的心體,但絕對不是你想象的善心。大悲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深心、柔軟心、細懸、若有所失的空悲的感覺等等,聽來還是一頭霧水,只能這樣了,行者實證後就能立刻體會到其中難以言傳的心境。 2、真心自定:這是一種非常清晰,歷歷在目的情景。比我們平時的狀態要清晰得多,看任何物體好像有一種合為一體的感覺,繼續深入下去,就和物體合二為一,我即是宇宙萬物,宇宙萬物就是我。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是石頭,是樹木,是黑板上的字,是影子,是聲音等等,雖然自己是石頭,但卻極其清醒,思想非常靈敏,這時候你才能體會到為什麼“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你才能體會到原來山河大地皆是自己的身體。

3、你會發現真心思想活躍靈敏,比你現在的狀態靈敏的多,清醒的多。真心同樣知道以前曾有的快樂和憤怒等,但是你會發現無論如何也愛不起來恨不起來,這正是“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無生法忍。真心絕對不是你想的那樣傻乎乎混沌一片,佛陀絕不是傻子,諸佛菩薩絕不是傻子。

4、真心雖然能善分別諸法相,但絕對沒有“我”這種念頭,只有當你離開真心,心動後才會產生“我”這個念頭。因此,佛教與外道的根本區別就是無我。

5、真心無心動這種心力,只有離開真心才有明顯的心動,因此,六祖大師一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心動”,讓內行人立刻看到六祖的功夫。心動是開悟的關鍵。如果你是通過禪定開悟的,你將因為外緣破壞心一境性而先有心動後見真心,如果你是通過觀心開悟,你將先見真心,出離真心後才有心動,然後出現分別念,這是實證心動的兩種情況。 6、開悟後,你將見到佛陀,如果你是修淨土宗的,你還會見到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彌陀佛還會對你莞爾一笑,那是一種淺淺的微笑,是一種不沾染的微笑,是一種讓你立刻產生定力的微笑,絕對不是你平時想象的微笑,也絕對不是很神奇的微笑,在你意料之中,又出乎你的意料,將來你自然會知道。觀音菩薩還會向你放大光明,這種光明讓你立刻產生深深的定力,因此不要擔心自己定力不夠,釋迦牟尼佛和諸佛諸菩薩早就為你想好了。這時候你見到諸佛菩薩,就像見到親爹孃一樣當下就是,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不像有的公案說的那樣,見到彌陀佛了,就問:“你是彌陀佛嗎?是彌陀佛你就摸摸我的頭。”很顯然這些人墮在想陰裡面,已經著魔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修淨土宗的行者,如果能走開悟這條路,就可以當下進入極樂世界面見彌陀和觀音,何必等到死後。 7、開悟的人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已經開悟,如果有一絲一毫的懷疑,那你肯定沒開悟。

8、開悟後,所有經典公案當下就懂,即使你目不識丁,也照樣會懂。 9、剛開悟有這樣一種複雜的心境:恍然大悟,想笑卻笑不出來,反而有一種若有所失的感覺,因為費了這麼大事去求證,原來本來就有,想告訴別人,卻又很矛盾,因為人人都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你說給他聽好像沒什麼意義,給別人說法其實是很可笑的,因為你事實上什麼也沒說,他本來就有啊。因此,許多人這時候往往大笑後失聲痛哭起來,那確實是一種很難形容的心境,任何人都將有這樣一種心境,佛陀也毫不例外,看看佛經上佛陀剛開悟時的心境就知道了。任何真正的開悟都一定會有佛陀開悟時的心境,如果沒有,那你一定還沒有開悟,還需要加把勁兒。 10、禪定行者都有這樣一個體會,那就是到了一定時候不由自主就出定了,再比如,你會開天目看到許多美好的境界,心中不由自主就會高興,一高興馬上就看不到了。但在自性如來藏真心就沒有這種情況,你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完全由你自己決定。你同樣會看到很多美好的境界,但就是喜歡不起來,雖然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美好,但那絕不是平時的喜歡。這就是自性金剛定,不可破壞的大定。

11、你開始真正知道什麼才是習氣,並不是你平常認為的那樣。當你在自性如來藏中,你會發現你無法憤怒、無法喜愛,你會很懷念以前喜怒的心境,很想再回到那種心境,這就是習氣,這才是真正的習氣。

澤仁德喜
2017-07-02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開悟的境界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開悟是指開智慧,悟道宇宙真理。智慧和無明並無差別,是一不是二,只在一念之差,如同拳和掌的道理一樣,拳掌都是手,只在一張一合,如果把手張開看做開悟,把握拳看做無明,那麼開悟是針對無明說的,無明則是針對開悟說的,二者並無差別,只在當下...

芥子纳须弥19
2017-07-03

開悟~是身體從重新蛻變的開始,既從開悟那一剎那間開始身體的昇華,開悟的本質簡而言之即是開悟者本人從身體上覺知到了那個根本所在,既這個能生能死的覺性也是這個生命的靈性,學者切勿身外求法,唯有在生命中覺受到了這個根本智性,既開悟,從此後,修行即可自動開啟,不修而修,精進神速,從改變你的內心到改變你的身體!

长安借东风63583187
2017-05-17

覺悟是佛教的根本目地之一。佛便是覺悟了的眾生。有情世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覺悟,皆有成佛的可能。世俗之人不能自覺的做到明心見性。需有佛祖及高僧大德的教導,才能開悟。開悟乃一切凡夫俗子通向覺悟之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人與人之間,悟性存有差別,佛緣存有差別。開悟的尺度,快慢自然也存有差別。也會有極少數佛緣較深的人會自發的開悟。但無論何,開悟是很重要很關健的第一步。這一步走好了,走正確了,後邊的路將會倍感省力。要是走偏了,可能會步入岐途,永失佛緣了。

宝涛开喷
2017-05-28

開悟是佛教的說法,道教的說法是天人合一。雖然說法不同,但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是修行或修煉的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什麼是開悟或得道:當人之本性與自然之本性能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時,就是開悟或得道。開悟或得道之人與常人不同。足不出戶 知天下是其特點之一。不用藉助算卦等便可預知未來。具有不可思議之神通,神通不在五行中。開悟或得道之人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或方法對外界進行干涉。佛、法、僧,所有以工具(譬如易經)預測未來的都在僧這個層次,只有開悟之人才能夠駕馭法。開悟或得道之人是運行大道的代表。

走路带风
2017-05-09

開悟這個詞已經被某種程度的濫用了,但多數情況是指破除了二元對立的一種狀態。


細緻描述下。你在做任何判斷時,比如1是整數,除了1和整數外,還隱含一個作判斷的主體,這就是自己。這就產生了二元,即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或者說判斷者和被判斷者)。任何判斷都是。


我們做判斷時都是假想一個自己,然後這個自己和其他部分發生交互,最後這個自己認同了這個判斷,這個判斷可能和這個自己有關(比如我愛吃蘋果),也可能無關(比如1是整數),但不管怎樣都是有這個自己存在,不然這個判斷就不存在了。這個自己和自己之外的東西是分離了,這就是產生了二元對立。


這個自己是什麼,是真實存在的嗎?實際只是虛構出來了。我認為我是對的,這裡有幾個我?不是兩個,而是四個。第一個是“我”是對的中的我,第二個是“我”認為中的我,第三個是作判斷的我,也就是做出“我感覺我是對的”這個判斷的我,還有最後一個,才是真正的我,這個我不能形容,一旦形容了就不是真正的我了。現在知道了我們天天用的我其實指代的是非常混亂的。最簡單的判斷,“1是整數”。這就剩下了兩個我,但這兩個都確實存在嗎?真正的我必須存在,那認同這個判斷的我呢?
如何看待“開悟”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開悟”?

连化草
2017-07-03

如何看待“開悟”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開悟”?

基本釋義和詳細釋義是一致的。百科釋義側重於佛家的理論。三種釋義,給人感覺有所指,應指向智慧。問題中開悟加上了雙引號,已並非簡單的釋義。就如何看待?來叨咕叨咕。先說悟。若把悟歸為名詞,如此以來就是一種狀態。把開做動詞講,開悟就是開始一種狀態。睡醒的開始,就是由睡覺狀態轉到醒來的清醒狀態。這種狀態每人每天都有的。如果開做名詞,悟作動詞。開是關的反義詞。 開悟就可完全釋用上面圖片內的基本釋和詳細釋義。這個悟就有轉換狀態之義。通常,開燈亮,關燈滅。悟就含有(亮滅)狀態變換之義。如果把"開悟"進行拔高,提到智慧層面,看著高大上,實際上最俗氣。智慧做為個名詞,是可量化的。小智慧也可做小聰明來著,大智慧才是俗稱智慧。在智慧上的開悟,可由愚頓(鈍)變聰明伶俐,可由小聰明到聰明,可由小智慧到大智慧。這可能是俗稱的"開悟”!真正的開悟是什麼呢?講清楚明瞭,只是難易一線間。螞蟻亦有智慧,可謂小,只是忙碌活著,人也如此。但人有大智慧,為天地立心,為聖賢繼絕學,等等等等。總體上看,螞蟻這個種群生活在這個星(地)球上,若地球環境極其惡化,螞蟻種群中的最後一隻灰飛煙滅時,最後一個人灰飛煙滅,那是千萬億年前的事。時間考量著,人類的智慧呢?那人類開悟了嗎?還是螞蟻開悟了?真正的開悟是生命平等。開悟於生命只一息間的選擇。舉例人的開悟,一日三餐,前者個體生命延續,後者存活,總歸為生。若不生開悟後即死。生無息則死。死無息,生嗎?等著您開悟。此處,回答該止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