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究竟強在哪裡,與中國高校差距多大?

美國大學究竟強在哪裡,與中國高校差距多大?美國大學究竟強在哪裡,與中國高校差距多大?
3 個回答
铁塔-刘植荣
2019-08-25

美國大學為什麼能吸引全世界的學生?

作者:劉植榮

美國大學為什麼能吸引全世界的學生?

作者:劉植榮

筆者身邊不少人,賣掉房子為孩子籌集學費去美國留學。那麼,美國大學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引,讓很多父母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美國留學?

1.新移民認為,城市發展和獲得尊重靠教育

美國大學為什麼能吸引全世界的學生?

作者:劉植榮

筆者身邊不少人,賣掉房子為孩子籌集學費去美國留學。那麼,美國大學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引,讓很多父母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美國留學?

1.新移民認為,城市發展和獲得尊重靠教育

美國初等和中等教育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即政府免費提供義務教育,免費校車接送,為窮人孩子免費提供午餐。美國各州在1827年-1918年就普及了中小學義務教育(強制教育),美國義務教育年齡各州不同,但基本上在5歲-18歲之間。美國義務教育並不排斥私立學校,目前,88%的孩子在公立學校讀書,9%的孩子在私立學校讀書,3%的孩子在家庭接受教育。

美國的高等教育很有特色,私立高校與公立高校並存,學校自主辦學,政府幹預很少。根據英國《泰晤士教育》雜誌發佈的“2014年-2015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榜單”,排在前19名的大學除了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學院以及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外,均為美國大學。

1620年12月21日,“五月花號”載著首批102名歐洲移民(大多是清教徒)在美國登陸。清教徒的人生哲學就是“拼命工作,拼命賺錢,拼命捐錢”,他們希望死後被別人說“他活得很有價值”,而不是“他死的時候很富有”。

這些新移民認為,沒有教育,城市就發展不起來,沒有知識和推理能力,就不會受到歐洲人的尊重。為此,新移民在16年後的1636年就在這塊新大陸上建起了一所“新學院”。約翰·哈佛教士將自己的779英鎊和400冊圖書捐贈給“新學院”,“新學院”便於1639年更名為“哈佛學院”以資紀念。這就是美國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的“身世”。

哈佛大學建校初期,由於經費不足,教師報酬少得可憐,多數教師只把在哈佛大學教書當作是一種志願服務,教一段時間的書就要離開哈佛大學幹其他行業,好賺錢謀生。

哈佛大學建校初期,入學條件是精通拉丁文和希臘文,而教學語言則是拉丁文。課程以宗教課程為主,另外還教授文法、哲學、數學和自然科學。從1636年創辦到1700年的65年間,哈佛大學培養出了543名畢業生,其中半數是牧師。

美國起初的大學一般都有教會背景,校長也由教會人員擔任。高校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董事一般都是建校出資人員或長期捐贈人員。

創建於1701年的耶魯大學校長直到1904年才第一次由非教會人員擔任。創建於1746年的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直到1906年才第一次由非教會人員擔任,他就是1913年成為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

2.私立大學屬於私人機構,與政府井水不犯河水

美國大學為什麼能吸引全世界的學生?

作者:劉植榮

筆者身邊不少人,賣掉房子為孩子籌集學費去美國留學。那麼,美國大學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引,讓很多父母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美國留學?

1.新移民認為,城市發展和獲得尊重靠教育

美國初等和中等教育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即政府免費提供義務教育,免費校車接送,為窮人孩子免費提供午餐。美國各州在1827年-1918年就普及了中小學義務教育(強制教育),美國義務教育年齡各州不同,但基本上在5歲-18歲之間。美國義務教育並不排斥私立學校,目前,88%的孩子在公立學校讀書,9%的孩子在私立學校讀書,3%的孩子在家庭接受教育。

美國的高等教育很有特色,私立高校與公立高校並存,學校自主辦學,政府幹預很少。根據英國《泰晤士教育》雜誌發佈的“2014年-2015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榜單”,排在前19名的大學除了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學院以及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外,均為美國大學。

1620年12月21日,“五月花號”載著首批102名歐洲移民(大多是清教徒)在美國登陸。清教徒的人生哲學就是“拼命工作,拼命賺錢,拼命捐錢”,他們希望死後被別人說“他活得很有價值”,而不是“他死的時候很富有”。

這些新移民認為,沒有教育,城市就發展不起來,沒有知識和推理能力,就不會受到歐洲人的尊重。為此,新移民在16年後的1636年就在這塊新大陸上建起了一所“新學院”。約翰·哈佛教士將自己的779英鎊和400冊圖書捐贈給“新學院”,“新學院”便於1639年更名為“哈佛學院”以資紀念。這就是美國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的“身世”。

哈佛大學建校初期,由於經費不足,教師報酬少得可憐,多數教師只把在哈佛大學教書當作是一種志願服務,教一段時間的書就要離開哈佛大學幹其他行業,好賺錢謀生。

哈佛大學建校初期,入學條件是精通拉丁文和希臘文,而教學語言則是拉丁文。課程以宗教課程為主,另外還教授文法、哲學、數學和自然科學。從1636年創辦到1700年的65年間,哈佛大學培養出了543名畢業生,其中半數是牧師。

美國起初的大學一般都有教會背景,校長也由教會人員擔任。高校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董事一般都是建校出資人員或長期捐贈人員。

創建於1701年的耶魯大學校長直到1904年才第一次由非教會人員擔任。創建於1746年的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直到1906年才第一次由非教會人員擔任,他就是1913年成為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

2.私立大學屬於私人機構,與政府井水不犯河水

美國獨立後,國父們非常重視公民教育,認為公民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捍衛自己的自由,更好地行使憲法權力,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對此解釋說:“國家權力只有存放於人民自己身上才安全;如果我們認為人民的知識程度不夠不足以形成穩健的辨別力來行使他們所控制的權力,那麼,補救的辦法不是剝奪人民的權力,而是用教育來提高他們的判斷力。”

傑斐遜退出政壇後創建了弗吉尼亞大學,他認為:“理想的大學是讓任何人都可以進來,聽他認為可以改進他思想狀態的課程。”他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甚至可以質疑上帝的存在。

美國私立大學與政府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私立大學也曾要求過州議會撥款,但州議會認為,如果接受政府撥款,那就成了公立大學,必須接受政府管理。但私立大學不想放棄大學的獨立性,寧可不要政府資助。

1811年聯邦最高法院曾裁決,私立高校獲得的辦學許可證是受憲法保護的合約,美國憲法保護所有私人機構,高校和公司一樣,也在憲法保護的私人機構之內,不受政府控制。

3.公立大學由各州管理,各州曾將財政收入一半投入教育

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莫里爾法案》,授權各州可將聯邦土地贈與新建高校,以促進文科和若干專門領域的使用技術教育。贈地標準是,以各州在國會的議員人數決定,每名議員土地份額為3萬英畝或等值的信用貸款,由此,美國大學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大學規模基本穩定下來。

美國的公立大學基本上都由各州建立和管理,1964年-1974年間,美國各州將財政收入的一半投入教育。但從1975年開始,各州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逐步削減。因為美國聯邦政府也通過委託公立高校進行一些研究項目,向公立高校提供經費。1940年,聯邦政府委託高校的研究費用為4000萬美元,到1963年增加到了20億美元。但這一做法遭到不少批評,認為學校只有和政府搞好關係才能拿到項目,這有悖於大學的獨立性。

為了捍衛大學的學術自由,早在1915年,就成立了美國大學教授協會,該協會以捍衛學術自由和專業權利為宗旨。

4.美國註冊大學7316所,25歲以上美國人20%擁有學士學位

美國大學為什麼能吸引全世界的學生?

作者:劉植榮

筆者身邊不少人,賣掉房子為孩子籌集學費去美國留學。那麼,美國大學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引,讓很多父母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美國留學?

1.新移民認為,城市發展和獲得尊重靠教育

美國初等和中等教育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即政府免費提供義務教育,免費校車接送,為窮人孩子免費提供午餐。美國各州在1827年-1918年就普及了中小學義務教育(強制教育),美國義務教育年齡各州不同,但基本上在5歲-18歲之間。美國義務教育並不排斥私立學校,目前,88%的孩子在公立學校讀書,9%的孩子在私立學校讀書,3%的孩子在家庭接受教育。

美國的高等教育很有特色,私立高校與公立高校並存,學校自主辦學,政府幹預很少。根據英國《泰晤士教育》雜誌發佈的“2014年-2015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榜單”,排在前19名的大學除了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學院以及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外,均為美國大學。

1620年12月21日,“五月花號”載著首批102名歐洲移民(大多是清教徒)在美國登陸。清教徒的人生哲學就是“拼命工作,拼命賺錢,拼命捐錢”,他們希望死後被別人說“他活得很有價值”,而不是“他死的時候很富有”。

這些新移民認為,沒有教育,城市就發展不起來,沒有知識和推理能力,就不會受到歐洲人的尊重。為此,新移民在16年後的1636年就在這塊新大陸上建起了一所“新學院”。約翰·哈佛教士將自己的779英鎊和400冊圖書捐贈給“新學院”,“新學院”便於1639年更名為“哈佛學院”以資紀念。這就是美國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的“身世”。

哈佛大學建校初期,由於經費不足,教師報酬少得可憐,多數教師只把在哈佛大學教書當作是一種志願服務,教一段時間的書就要離開哈佛大學幹其他行業,好賺錢謀生。

哈佛大學建校初期,入學條件是精通拉丁文和希臘文,而教學語言則是拉丁文。課程以宗教課程為主,另外還教授文法、哲學、數學和自然科學。從1636年創辦到1700年的65年間,哈佛大學培養出了543名畢業生,其中半數是牧師。

美國起初的大學一般都有教會背景,校長也由教會人員擔任。高校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董事一般都是建校出資人員或長期捐贈人員。

創建於1701年的耶魯大學校長直到1904年才第一次由非教會人員擔任。創建於1746年的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直到1906年才第一次由非教會人員擔任,他就是1913年成為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

2.私立大學屬於私人機構,與政府井水不犯河水

美國獨立後,國父們非常重視公民教育,認為公民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捍衛自己的自由,更好地行使憲法權力,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對此解釋說:“國家權力只有存放於人民自己身上才安全;如果我們認為人民的知識程度不夠不足以形成穩健的辨別力來行使他們所控制的權力,那麼,補救的辦法不是剝奪人民的權力,而是用教育來提高他們的判斷力。”

傑斐遜退出政壇後創建了弗吉尼亞大學,他認為:“理想的大學是讓任何人都可以進來,聽他認為可以改進他思想狀態的課程。”他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甚至可以質疑上帝的存在。

美國私立大學與政府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私立大學也曾要求過州議會撥款,但州議會認為,如果接受政府撥款,那就成了公立大學,必須接受政府管理。但私立大學不想放棄大學的獨立性,寧可不要政府資助。

1811年聯邦最高法院曾裁決,私立高校獲得的辦學許可證是受憲法保護的合約,美國憲法保護所有私人機構,高校和公司一樣,也在憲法保護的私人機構之內,不受政府控制。

3.公立大學由各州管理,各州曾將財政收入一半投入教育

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莫里爾法案》,授權各州可將聯邦土地贈與新建高校,以促進文科和若干專門領域的使用技術教育。贈地標準是,以各州在國會的議員人數決定,每名議員土地份額為3萬英畝或等值的信用貸款,由此,美國大學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大學規模基本穩定下來。

美國的公立大學基本上都由各州建立和管理,1964年-1974年間,美國各州將財政收入的一半投入教育。但從1975年開始,各州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逐步削減。因為美國聯邦政府也通過委託公立高校進行一些研究項目,向公立高校提供經費。1940年,聯邦政府委託高校的研究費用為4000萬美元,到1963年增加到了20億美元。但這一做法遭到不少批評,認為學校只有和政府搞好關係才能拿到項目,這有悖於大學的獨立性。

為了捍衛大學的學術自由,早在1915年,就成立了美國大學教授協會,該協會以捍衛學術自由和專業權利為宗旨。

4.美國註冊大學7316所,25歲以上美國人20%擁有學士學位

目前,在美國教育部註冊的各類高校7316所,根據2013年秋季註冊學生數進行排名,第1名是坐落於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大學(私立,以成人教育為主),註冊學生442033人;第2名是坐落於印第安納州的常春藤技術社區學院(公立,社區大學),註冊學生175313人;第3名是坐落於愛荷華州的阿什福德大學(私立),註冊學生169843人;第4名是坐落於西弗吉尼亞州的美國公共大學系統(私立),註冊學生110644人;第5名是坐落於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達德學院(公立),註冊學生100855人。

美國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2005年進入公立大學一年級的大學生,32%的人在4年裡畢業,12%的人在5年裡畢業,6%的人在6年裡畢業,43%的人在6年裡沒有拿到文憑,其他情況佔7%。對進入私立大學的學生來說,52%的人在4年裡畢業,10%的人在5年裡畢業,4%的人在6年裡畢業,34%的人在6年裡沒有拿到文憑。

美國人雖然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比較多,但有一些是深造或職業培訓性質的,能拿到學位的人數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多。根據美國統計局的統計,2013年,美國25歲及以上的人口中,擁有學士學位的佔20%,擁有碩士學位的佔7.9%,擁有博士學位的佔2.2%,30.2%的人高中畢業,上過大學但未獲學士學位的佔25.5%。

5.美國私立大學經費主要來自捐贈和基金投資收益

有讀者會問,公立大學有政府財政撥款,可私立大學的經費是哪裡來的呢?

19世紀末開始,像洛克菲勒和卡內基等成功企業家開始巨資捐贈大學,從此,美國富豪把財富捐給大學逐漸形成一種風氣,被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創建於1892年10月1日的芝加哥大學就是洛克菲勒資助的,洛克菲勒以此炫耀稱:“這是我平生所做的最佳投資。”

目前,美國有850多所高校管理著自己的基金,這些基金都來自捐贈,基金池少則數千萬美元,多則幾百億美元。

美國大學過去十幾年的基金投資收益相當不錯,1990年-2010年的年均投資收益率為7.2%,與市場上其他基金相比收益率是高的。高校基金投資收益率之所以高,得益於高校基金免稅,因為絕大多數私立高校是非盈利組織。

從美國大學基金投資收益來看,基金規模越大收益率越高。1990年-2010年,基金在1億美元以下的高校平均投資收益率為5.1%;基金在10億美元以上的高校平均投資收益率為7.8%。基金規模最大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三所大學平均投資收益率高達10%。

美國高校基金投資組合多元化,偏向風險大的投資項目,主要是美國及其海外的股票、私募股權、金融衍生品、房地產、能源、私營企業債券等,美國國債投資約佔10%的份額,由於國債投資收益率極低,很多高校基金根本不購買國債。

哈佛大學每年的基金管理成本是1億美元,大約是基金總額的0.3%,哈佛大學聘請世界頂級的投資專家在全球尋找高收益投資機會。

《華爾街日報》2014年10月10日報道稱,哈佛大學2014財年的投資收益率高達15.4%。我們按收益率10%計算,哈佛大學每年新增捐贈是基金規模的2%,這樣,每年基金池裡增加12%。增加的這12%拿出5%用於大學的教學開銷,剩餘的7%則留在基金池了,用於來年的再投資。目前哈佛大學基金池裡約有330億美元,如果不出現大的投資失誤,10年後基金池裡就有650億美元。哈佛大學每年接受捐贈的錢遠遠不夠日常教學開支,日常教學開支是捐贈金額的2.5倍,可見,哈佛大學行政開支的大頭來自基金投資收益。

6.香港是向美國大學捐贈最多的海外地區

《華爾街日報》2014年9月22日引用美國教育部的數據報道稱,香港已成為6年來海外向美國高校捐款最多的地區,排在海外捐款來源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別是英國和加拿大。

中國香港地產商陳啟宗、陳樂宗兄弟2014年9月向哈佛大學捐贈了3.5億美元,創下哈佛大學378年建校史上最大單筆捐款。隨後,陳啟宗、陳樂宗又向南加州大學捐贈2000萬美元。

有人質疑身為華人的陳氏兄弟為什麼不把這筆巨資捐給中國。陳啟宗解釋說:“在海外,捐錢就是捐錢。但在內地就複雜很多,牽涉很多麻煩,最要命是花費精神和心血,等於自討苦吃、自找麻煩。這些麻煩包括官僚主義、貪腐及分配不公等問題。”有一次,他跟弟弟陳樂宗在內地洽談一個慈善項目,這些麻煩事氣得弟弟發火說:“算了,錢就扔給他們算了。”

世界富豪願意把錢捐贈給美國大學,除了他們有些自己是美國大學校友外,還因為美國大學對基金的管理透明,讓人捐著放心。各大學每年都發布詳細的基金運作報告,基金投資去向、收益、運作成本等。美國大學財務也定期審計,向需要的人提供財務報告,幾乎沒聽說過盜用或挪用捐款的案件。

7.美國大學錄取學生向弱勢群體傾斜

美國大學為什麼能吸引全世界的學生?

作者:劉植榮

筆者身邊不少人,賣掉房子為孩子籌集學費去美國留學。那麼,美國大學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引,讓很多父母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美國留學?

1.新移民認為,城市發展和獲得尊重靠教育

美國初等和中等教育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即政府免費提供義務教育,免費校車接送,為窮人孩子免費提供午餐。美國各州在1827年-1918年就普及了中小學義務教育(強制教育),美國義務教育年齡各州不同,但基本上在5歲-18歲之間。美國義務教育並不排斥私立學校,目前,88%的孩子在公立學校讀書,9%的孩子在私立學校讀書,3%的孩子在家庭接受教育。

美國的高等教育很有特色,私立高校與公立高校並存,學校自主辦學,政府幹預很少。根據英國《泰晤士教育》雜誌發佈的“2014年-2015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榜單”,排在前19名的大學除了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學院以及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外,均為美國大學。

1620年12月21日,“五月花號”載著首批102名歐洲移民(大多是清教徒)在美國登陸。清教徒的人生哲學就是“拼命工作,拼命賺錢,拼命捐錢”,他們希望死後被別人說“他活得很有價值”,而不是“他死的時候很富有”。

這些新移民認為,沒有教育,城市就發展不起來,沒有知識和推理能力,就不會受到歐洲人的尊重。為此,新移民在16年後的1636年就在這塊新大陸上建起了一所“新學院”。約翰·哈佛教士將自己的779英鎊和400冊圖書捐贈給“新學院”,“新學院”便於1639年更名為“哈佛學院”以資紀念。這就是美國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的“身世”。

哈佛大學建校初期,由於經費不足,教師報酬少得可憐,多數教師只把在哈佛大學教書當作是一種志願服務,教一段時間的書就要離開哈佛大學幹其他行業,好賺錢謀生。

哈佛大學建校初期,入學條件是精通拉丁文和希臘文,而教學語言則是拉丁文。課程以宗教課程為主,另外還教授文法、哲學、數學和自然科學。從1636年創辦到1700年的65年間,哈佛大學培養出了543名畢業生,其中半數是牧師。

美國起初的大學一般都有教會背景,校長也由教會人員擔任。高校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董事一般都是建校出資人員或長期捐贈人員。

創建於1701年的耶魯大學校長直到1904年才第一次由非教會人員擔任。創建於1746年的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直到1906年才第一次由非教會人員擔任,他就是1913年成為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

2.私立大學屬於私人機構,與政府井水不犯河水

美國獨立後,國父們非常重視公民教育,認為公民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捍衛自己的自由,更好地行使憲法權力,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對此解釋說:“國家權力只有存放於人民自己身上才安全;如果我們認為人民的知識程度不夠不足以形成穩健的辨別力來行使他們所控制的權力,那麼,補救的辦法不是剝奪人民的權力,而是用教育來提高他們的判斷力。”

傑斐遜退出政壇後創建了弗吉尼亞大學,他認為:“理想的大學是讓任何人都可以進來,聽他認為可以改進他思想狀態的課程。”他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甚至可以質疑上帝的存在。

美國私立大學與政府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私立大學也曾要求過州議會撥款,但州議會認為,如果接受政府撥款,那就成了公立大學,必須接受政府管理。但私立大學不想放棄大學的獨立性,寧可不要政府資助。

1811年聯邦最高法院曾裁決,私立高校獲得的辦學許可證是受憲法保護的合約,美國憲法保護所有私人機構,高校和公司一樣,也在憲法保護的私人機構之內,不受政府控制。

3.公立大學由各州管理,各州曾將財政收入一半投入教育

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莫里爾法案》,授權各州可將聯邦土地贈與新建高校,以促進文科和若干專門領域的使用技術教育。贈地標準是,以各州在國會的議員人數決定,每名議員土地份額為3萬英畝或等值的信用貸款,由此,美國大學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大學規模基本穩定下來。

美國的公立大學基本上都由各州建立和管理,1964年-1974年間,美國各州將財政收入的一半投入教育。但從1975年開始,各州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逐步削減。因為美國聯邦政府也通過委託公立高校進行一些研究項目,向公立高校提供經費。1940年,聯邦政府委託高校的研究費用為4000萬美元,到1963年增加到了20億美元。但這一做法遭到不少批評,認為學校只有和政府搞好關係才能拿到項目,這有悖於大學的獨立性。

為了捍衛大學的學術自由,早在1915年,就成立了美國大學教授協會,該協會以捍衛學術自由和專業權利為宗旨。

4.美國註冊大學7316所,25歲以上美國人20%擁有學士學位

目前,在美國教育部註冊的各類高校7316所,根據2013年秋季註冊學生數進行排名,第1名是坐落於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大學(私立,以成人教育為主),註冊學生442033人;第2名是坐落於印第安納州的常春藤技術社區學院(公立,社區大學),註冊學生175313人;第3名是坐落於愛荷華州的阿什福德大學(私立),註冊學生169843人;第4名是坐落於西弗吉尼亞州的美國公共大學系統(私立),註冊學生110644人;第5名是坐落於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達德學院(公立),註冊學生100855人。

美國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2005年進入公立大學一年級的大學生,32%的人在4年裡畢業,12%的人在5年裡畢業,6%的人在6年裡畢業,43%的人在6年裡沒有拿到文憑,其他情況佔7%。對進入私立大學的學生來說,52%的人在4年裡畢業,10%的人在5年裡畢業,4%的人在6年裡畢業,34%的人在6年裡沒有拿到文憑。

美國人雖然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比較多,但有一些是深造或職業培訓性質的,能拿到學位的人數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多。根據美國統計局的統計,2013年,美國25歲及以上的人口中,擁有學士學位的佔20%,擁有碩士學位的佔7.9%,擁有博士學位的佔2.2%,30.2%的人高中畢業,上過大學但未獲學士學位的佔25.5%。

5.美國私立大學經費主要來自捐贈和基金投資收益

有讀者會問,公立大學有政府財政撥款,可私立大學的經費是哪裡來的呢?

19世紀末開始,像洛克菲勒和卡內基等成功企業家開始巨資捐贈大學,從此,美國富豪把財富捐給大學逐漸形成一種風氣,被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創建於1892年10月1日的芝加哥大學就是洛克菲勒資助的,洛克菲勒以此炫耀稱:“這是我平生所做的最佳投資。”

目前,美國有850多所高校管理著自己的基金,這些基金都來自捐贈,基金池少則數千萬美元,多則幾百億美元。

美國大學過去十幾年的基金投資收益相當不錯,1990年-2010年的年均投資收益率為7.2%,與市場上其他基金相比收益率是高的。高校基金投資收益率之所以高,得益於高校基金免稅,因為絕大多數私立高校是非盈利組織。

從美國大學基金投資收益來看,基金規模越大收益率越高。1990年-2010年,基金在1億美元以下的高校平均投資收益率為5.1%;基金在10億美元以上的高校平均投資收益率為7.8%。基金規模最大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三所大學平均投資收益率高達10%。

美國高校基金投資組合多元化,偏向風險大的投資項目,主要是美國及其海外的股票、私募股權、金融衍生品、房地產、能源、私營企業債券等,美國國債投資約佔10%的份額,由於國債投資收益率極低,很多高校基金根本不購買國債。

哈佛大學每年的基金管理成本是1億美元,大約是基金總額的0.3%,哈佛大學聘請世界頂級的投資專家在全球尋找高收益投資機會。

《華爾街日報》2014年10月10日報道稱,哈佛大學2014財年的投資收益率高達15.4%。我們按收益率10%計算,哈佛大學每年新增捐贈是基金規模的2%,這樣,每年基金池裡增加12%。增加的這12%拿出5%用於大學的教學開銷,剩餘的7%則留在基金池了,用於來年的再投資。目前哈佛大學基金池裡約有330億美元,如果不出現大的投資失誤,10年後基金池裡就有650億美元。哈佛大學每年接受捐贈的錢遠遠不夠日常教學開支,日常教學開支是捐贈金額的2.5倍,可見,哈佛大學行政開支的大頭來自基金投資收益。

6.香港是向美國大學捐贈最多的海外地區

《華爾街日報》2014年9月22日引用美國教育部的數據報道稱,香港已成為6年來海外向美國高校捐款最多的地區,排在海外捐款來源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別是英國和加拿大。

中國香港地產商陳啟宗、陳樂宗兄弟2014年9月向哈佛大學捐贈了3.5億美元,創下哈佛大學378年建校史上最大單筆捐款。隨後,陳啟宗、陳樂宗又向南加州大學捐贈2000萬美元。

有人質疑身為華人的陳氏兄弟為什麼不把這筆巨資捐給中國。陳啟宗解釋說:“在海外,捐錢就是捐錢。但在內地就複雜很多,牽涉很多麻煩,最要命是花費精神和心血,等於自討苦吃、自找麻煩。這些麻煩包括官僚主義、貪腐及分配不公等問題。”有一次,他跟弟弟陳樂宗在內地洽談一個慈善項目,這些麻煩事氣得弟弟發火說:“算了,錢就扔給他們算了。”

世界富豪願意把錢捐贈給美國大學,除了他們有些自己是美國大學校友外,還因為美國大學對基金的管理透明,讓人捐著放心。各大學每年都發布詳細的基金運作報告,基金投資去向、收益、運作成本等。美國大學財務也定期審計,向需要的人提供財務報告,幾乎沒聽說過盜用或挪用捐款的案件。

7.美國大學錄取學生向弱勢群體傾斜

美國的高中畢業生一般都可以進入大學繼續深造,但出於經濟等原因,也有不少高中畢業生沒有選擇進入大學,而是就業或從事其他專業訓練。

美國沒有高考制度,大學錄取新生完全由各大學自己評判,除了考察申請者的學業成績和學習目的外,還考察其領導才能以及在音樂、體育等方面的特長。美國大學新生錄取雖然沒有年齡限制,但大多在18歲上下。

美國高校錄取新生對學業成績的考察主要依據SAT和ACT兩種綜合測試成績,兩種測試均由民間機構出題,內容有英文(含寫作)、歷史、數學、科學推理(含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內容。高中生在臨近畢業時,可選擇參加其中的一種考試,當然,為了提高申請成功率,也可參加這兩種考試,因為每個大學要求不一,有的要求有SAT成績,有的要求有ACT成績。對高中畢業不想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當然沒必要參加這兩種測試。

美國大學錄取向弱勢群體傾斜。以種族為例,少數族裔的錄取率明顯高於白人。例如,2014-2015學年,申請哈佛大學的有35023人,錄取2047人,錄取率5.69%,而亞裔美國人申請者的錄取率高達19%。

在入學申請表裡有父母職業和家庭收入項目,這些信息是供招生人員評估。例如,如果其他條件相當,則優先錄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因為窮人家的孩子課外學習時間少,要打工或從事家庭勞動,他們佔有的學習資源比富人家的孩子少得多,即使SAT成績相同,窮人家的孩子比富人家的孩子也更有天賦,更有學術發展前途。同樣的道理,如果其他條件相當,則優先錄取農民和工人家庭的孩子,而不是教師或官員家庭的孩子。

8.公立大學一年學費大致為一人的兩個月工資

美國大學的學費差別很大,少數慈善性質的大學完全免學費。總體而言,私立大學的學費比公立大學的高很多。由於公立大學的教育經費主要來自本州的納稅人,所以,各州公立大學對非本州學生收取的學費高於對本州學生收取的學費。

美國高校協會2014年11月13日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2015學年,美國四年制本科生在本州讀大學公開的學費全國平均為9139美元;在外州讀大學公開的學費全國平均為22958美元;兩年制公立大學公開的學費全國平均為3347美元。私立大學四年制本科生公開的學費全國平均為31231美元。

上文說的公開的學費都是學校公佈的學費標準,由於很多學生享受聯邦、州和大學以及其他來源的各種類型的獎學金,實際收取的學費遠遠低於公開的學費標準。在2013年-2014學年,美國平均每個全日制大學生從各個渠道得到的資助為8080美元,還有1195美元的家庭個稅減免、65美元的聯邦促進就業補助金;另外,平均每個學生還申請了4840美元的聯邦助學貸款。

美國全國從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約為5萬美元,即使沒有任何獎學金和資助,在本州讀公立大學每年的學費,大概需要家長一個人2個月的工資,美國大學的學費與美國百姓的收入相比也並不算高。

美國一些私立大學還提出了按家庭收入收取學費的計劃,其目的就是讓一些有培養前途的學生不至於因家庭貧窮上不起大學,同時,對富人家庭的學生收取高學費,也保障了教學經費。以哈佛大學為例,2009年-2010年本科學費為33696美元,若加上食宿等生活開支,一年需要48868美元。哈佛大學的收費政策是,家庭年收入低於6萬美元的學生一律免交學費及住宿費;收入6萬-8萬美元的家庭則每年只需付數千元的學費;對收入在12萬-18萬的家庭,學費為其家庭收入的10%。

9.美國獨立後200多年裡竟沒教育部

美國大學為什麼能吸引全世界的學生?

作者:劉植榮

筆者身邊不少人,賣掉房子為孩子籌集學費去美國留學。那麼,美國大學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引,讓很多父母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美國留學?

1.新移民認為,城市發展和獲得尊重靠教育

美國初等和中等教育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即政府免費提供義務教育,免費校車接送,為窮人孩子免費提供午餐。美國各州在1827年-1918年就普及了中小學義務教育(強制教育),美國義務教育年齡各州不同,但基本上在5歲-18歲之間。美國義務教育並不排斥私立學校,目前,88%的孩子在公立學校讀書,9%的孩子在私立學校讀書,3%的孩子在家庭接受教育。

美國的高等教育很有特色,私立高校與公立高校並存,學校自主辦學,政府幹預很少。根據英國《泰晤士教育》雜誌發佈的“2014年-2015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榜單”,排在前19名的大學除了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學院以及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外,均為美國大學。

1620年12月21日,“五月花號”載著首批102名歐洲移民(大多是清教徒)在美國登陸。清教徒的人生哲學就是“拼命工作,拼命賺錢,拼命捐錢”,他們希望死後被別人說“他活得很有價值”,而不是“他死的時候很富有”。

這些新移民認為,沒有教育,城市就發展不起來,沒有知識和推理能力,就不會受到歐洲人的尊重。為此,新移民在16年後的1636年就在這塊新大陸上建起了一所“新學院”。約翰·哈佛教士將自己的779英鎊和400冊圖書捐贈給“新學院”,“新學院”便於1639年更名為“哈佛學院”以資紀念。這就是美國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的“身世”。

哈佛大學建校初期,由於經費不足,教師報酬少得可憐,多數教師只把在哈佛大學教書當作是一種志願服務,教一段時間的書就要離開哈佛大學幹其他行業,好賺錢謀生。

哈佛大學建校初期,入學條件是精通拉丁文和希臘文,而教學語言則是拉丁文。課程以宗教課程為主,另外還教授文法、哲學、數學和自然科學。從1636年創辦到1700年的65年間,哈佛大學培養出了543名畢業生,其中半數是牧師。

美國起初的大學一般都有教會背景,校長也由教會人員擔任。高校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董事會,董事一般都是建校出資人員或長期捐贈人員。

創建於1701年的耶魯大學校長直到1904年才第一次由非教會人員擔任。創建於1746年的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直到1906年才第一次由非教會人員擔任,他就是1913年成為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

2.私立大學屬於私人機構,與政府井水不犯河水

美國獨立後,國父們非常重視公民教育,認為公民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捍衛自己的自由,更好地行使憲法權力,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對此解釋說:“國家權力只有存放於人民自己身上才安全;如果我們認為人民的知識程度不夠不足以形成穩健的辨別力來行使他們所控制的權力,那麼,補救的辦法不是剝奪人民的權力,而是用教育來提高他們的判斷力。”

傑斐遜退出政壇後創建了弗吉尼亞大學,他認為:“理想的大學是讓任何人都可以進來,聽他認為可以改進他思想狀態的課程。”他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甚至可以質疑上帝的存在。

美國私立大學與政府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私立大學也曾要求過州議會撥款,但州議會認為,如果接受政府撥款,那就成了公立大學,必須接受政府管理。但私立大學不想放棄大學的獨立性,寧可不要政府資助。

1811年聯邦最高法院曾裁決,私立高校獲得的辦學許可證是受憲法保護的合約,美國憲法保護所有私人機構,高校和公司一樣,也在憲法保護的私人機構之內,不受政府控制。

3.公立大學由各州管理,各州曾將財政收入一半投入教育

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莫里爾法案》,授權各州可將聯邦土地贈與新建高校,以促進文科和若干專門領域的使用技術教育。贈地標準是,以各州在國會的議員人數決定,每名議員土地份額為3萬英畝或等值的信用貸款,由此,美國大學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大學規模基本穩定下來。

美國的公立大學基本上都由各州建立和管理,1964年-1974年間,美國各州將財政收入的一半投入教育。但從1975年開始,各州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逐步削減。因為美國聯邦政府也通過委託公立高校進行一些研究項目,向公立高校提供經費。1940年,聯邦政府委託高校的研究費用為4000萬美元,到1963年增加到了20億美元。但這一做法遭到不少批評,認為學校只有和政府搞好關係才能拿到項目,這有悖於大學的獨立性。

為了捍衛大學的學術自由,早在1915年,就成立了美國大學教授協會,該協會以捍衛學術自由和專業權利為宗旨。

4.美國註冊大學7316所,25歲以上美國人20%擁有學士學位

目前,在美國教育部註冊的各類高校7316所,根據2013年秋季註冊學生數進行排名,第1名是坐落於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大學(私立,以成人教育為主),註冊學生442033人;第2名是坐落於印第安納州的常春藤技術社區學院(公立,社區大學),註冊學生175313人;第3名是坐落於愛荷華州的阿什福德大學(私立),註冊學生169843人;第4名是坐落於西弗吉尼亞州的美國公共大學系統(私立),註冊學生110644人;第5名是坐落於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達德學院(公立),註冊學生100855人。

美國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2005年進入公立大學一年級的大學生,32%的人在4年裡畢業,12%的人在5年裡畢業,6%的人在6年裡畢業,43%的人在6年裡沒有拿到文憑,其他情況佔7%。對進入私立大學的學生來說,52%的人在4年裡畢業,10%的人在5年裡畢業,4%的人在6年裡畢業,34%的人在6年裡沒有拿到文憑。

美國人雖然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比較多,但有一些是深造或職業培訓性質的,能拿到學位的人數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多。根據美國統計局的統計,2013年,美國25歲及以上的人口中,擁有學士學位的佔20%,擁有碩士學位的佔7.9%,擁有博士學位的佔2.2%,30.2%的人高中畢業,上過大學但未獲學士學位的佔25.5%。

5.美國私立大學經費主要來自捐贈和基金投資收益

有讀者會問,公立大學有政府財政撥款,可私立大學的經費是哪裡來的呢?

19世紀末開始,像洛克菲勒和卡內基等成功企業家開始巨資捐贈大學,從此,美國富豪把財富捐給大學逐漸形成一種風氣,被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創建於1892年10月1日的芝加哥大學就是洛克菲勒資助的,洛克菲勒以此炫耀稱:“這是我平生所做的最佳投資。”

目前,美國有850多所高校管理著自己的基金,這些基金都來自捐贈,基金池少則數千萬美元,多則幾百億美元。

美國大學過去十幾年的基金投資收益相當不錯,1990年-2010年的年均投資收益率為7.2%,與市場上其他基金相比收益率是高的。高校基金投資收益率之所以高,得益於高校基金免稅,因為絕大多數私立高校是非盈利組織。

從美國大學基金投資收益來看,基金規模越大收益率越高。1990年-2010年,基金在1億美元以下的高校平均投資收益率為5.1%;基金在10億美元以上的高校平均投資收益率為7.8%。基金規模最大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三所大學平均投資收益率高達10%。

美國高校基金投資組合多元化,偏向風險大的投資項目,主要是美國及其海外的股票、私募股權、金融衍生品、房地產、能源、私營企業債券等,美國國債投資約佔10%的份額,由於國債投資收益率極低,很多高校基金根本不購買國債。

哈佛大學每年的基金管理成本是1億美元,大約是基金總額的0.3%,哈佛大學聘請世界頂級的投資專家在全球尋找高收益投資機會。

《華爾街日報》2014年10月10日報道稱,哈佛大學2014財年的投資收益率高達15.4%。我們按收益率10%計算,哈佛大學每年新增捐贈是基金規模的2%,這樣,每年基金池裡增加12%。增加的這12%拿出5%用於大學的教學開銷,剩餘的7%則留在基金池了,用於來年的再投資。目前哈佛大學基金池裡約有330億美元,如果不出現大的投資失誤,10年後基金池裡就有650億美元。哈佛大學每年接受捐贈的錢遠遠不夠日常教學開支,日常教學開支是捐贈金額的2.5倍,可見,哈佛大學行政開支的大頭來自基金投資收益。

6.香港是向美國大學捐贈最多的海外地區

《華爾街日報》2014年9月22日引用美國教育部的數據報道稱,香港已成為6年來海外向美國高校捐款最多的地區,排在海外捐款來源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別是英國和加拿大。

中國香港地產商陳啟宗、陳樂宗兄弟2014年9月向哈佛大學捐贈了3.5億美元,創下哈佛大學378年建校史上最大單筆捐款。隨後,陳啟宗、陳樂宗又向南加州大學捐贈2000萬美元。

有人質疑身為華人的陳氏兄弟為什麼不把這筆巨資捐給中國。陳啟宗解釋說:“在海外,捐錢就是捐錢。但在內地就複雜很多,牽涉很多麻煩,最要命是花費精神和心血,等於自討苦吃、自找麻煩。這些麻煩包括官僚主義、貪腐及分配不公等問題。”有一次,他跟弟弟陳樂宗在內地洽談一個慈善項目,這些麻煩事氣得弟弟發火說:“算了,錢就扔給他們算了。”

世界富豪願意把錢捐贈給美國大學,除了他們有些自己是美國大學校友外,還因為美國大學對基金的管理透明,讓人捐著放心。各大學每年都發布詳細的基金運作報告,基金投資去向、收益、運作成本等。美國大學財務也定期審計,向需要的人提供財務報告,幾乎沒聽說過盜用或挪用捐款的案件。

7.美國大學錄取學生向弱勢群體傾斜

美國的高中畢業生一般都可以進入大學繼續深造,但出於經濟等原因,也有不少高中畢業生沒有選擇進入大學,而是就業或從事其他專業訓練。

美國沒有高考制度,大學錄取新生完全由各大學自己評判,除了考察申請者的學業成績和學習目的外,還考察其領導才能以及在音樂、體育等方面的特長。美國大學新生錄取雖然沒有年齡限制,但大多在18歲上下。

美國高校錄取新生對學業成績的考察主要依據SAT和ACT兩種綜合測試成績,兩種測試均由民間機構出題,內容有英文(含寫作)、歷史、數學、科學推理(含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內容。高中生在臨近畢業時,可選擇參加其中的一種考試,當然,為了提高申請成功率,也可參加這兩種考試,因為每個大學要求不一,有的要求有SAT成績,有的要求有ACT成績。對高中畢業不想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當然沒必要參加這兩種測試。

美國大學錄取向弱勢群體傾斜。以種族為例,少數族裔的錄取率明顯高於白人。例如,2014-2015學年,申請哈佛大學的有35023人,錄取2047人,錄取率5.69%,而亞裔美國人申請者的錄取率高達19%。

在入學申請表裡有父母職業和家庭收入項目,這些信息是供招生人員評估。例如,如果其他條件相當,則優先錄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因為窮人家的孩子課外學習時間少,要打工或從事家庭勞動,他們佔有的學習資源比富人家的孩子少得多,即使SAT成績相同,窮人家的孩子比富人家的孩子也更有天賦,更有學術發展前途。同樣的道理,如果其他條件相當,則優先錄取農民和工人家庭的孩子,而不是教師或官員家庭的孩子。

8.公立大學一年學費大致為一人的兩個月工資

美國大學的學費差別很大,少數慈善性質的大學完全免學費。總體而言,私立大學的學費比公立大學的高很多。由於公立大學的教育經費主要來自本州的納稅人,所以,各州公立大學對非本州學生收取的學費高於對本州學生收取的學費。

美國高校協會2014年11月13日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2015學年,美國四年制本科生在本州讀大學公開的學費全國平均為9139美元;在外州讀大學公開的學費全國平均為22958美元;兩年制公立大學公開的學費全國平均為3347美元。私立大學四年制本科生公開的學費全國平均為31231美元。

上文說的公開的學費都是學校公佈的學費標準,由於很多學生享受聯邦、州和大學以及其他來源的各種類型的獎學金,實際收取的學費遠遠低於公開的學費標準。在2013年-2014學年,美國平均每個全日制大學生從各個渠道得到的資助為8080美元,還有1195美元的家庭個稅減免、65美元的聯邦促進就業補助金;另外,平均每個學生還申請了4840美元的聯邦助學貸款。

美國全國從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約為5萬美元,即使沒有任何獎學金和資助,在本州讀公立大學每年的學費,大概需要家長一個人2個月的工資,美國大學的學費與美國百姓的收入相比也並不算高。

美國一些私立大學還提出了按家庭收入收取學費的計劃,其目的就是讓一些有培養前途的學生不至於因家庭貧窮上不起大學,同時,對富人家庭的學生收取高學費,也保障了教學經費。以哈佛大學為例,2009年-2010年本科學費為33696美元,若加上食宿等生活開支,一年需要48868美元。哈佛大學的收費政策是,家庭年收入低於6萬美元的學生一律免交學費及住宿費;收入6萬-8萬美元的家庭則每年只需付數千元的學費;對收入在12萬-18萬的家庭,學費為其家庭收入的10%。

9.美國獨立後200多年裡竟沒教育部

美國教育這麼發達,可美國獨立後的200多年裡一直沒有教育部。美國教育部是1979年依據《教育部組建法案》組建的,該法案由吉米·卡特總統1979年10月17日簽署生效,教育部從1980年5月4日開始運轉。教育部是美國最小的一個部,僱員總數為5000人,其主要職能是制定教育政策,管理和協調聯邦資助的教育體系,進行教育統計,監督聯邦教育法律的實施。需要指出的是,美國教育部並不像中國教育部那樣,有自己管理的高校。

美國在1979年組建教育部時,遭到共和黨人的攻擊,認為組建教育部違憲,理由是美國憲法沒有提及教育問題,認為組建教育部完全沒有必要。直到今天,美國國會仍有不少議員有撤銷教育部的想法,認為教育部對美國的教育弊大於利,沒有存在的必要。

美國的公立教育都是各州和地方政府自己的事情,私立教育又不受政府控制,所以,教育部對高校的干預很少,既不指定統一教材,也不制定教育標準(但《不讓孩子掉隊法案》有學業標準要求)。美國教育體系的質量評估,也是非官方性質的,教育部不得干涉。

總之,美國教育基本上自覺不自覺地滲透著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國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國家,學校不應該教給學生去怎麼適應社會,而是教給學生去怎麼改造社會。

美國教育的最大成就,就是它把來自世界各地、各民族、各膚色、各宗教信仰、各文化傳統的人融合起來,使之相互尊重,互相關愛,並鼓勵每個人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它使美國從近乎原始狀態的荒野上迅速崛起,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並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子前去留學,這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倍思校库网
2019-09-07

謝邀~

首先,從世界大學排行榜的數據看,美國大學佔據了絕對優勢。

舉個例子,在世界上認可度最高的四大全球大學排行榜TOP20中,美國大學佔據了大部分席位,下面是倍思校庫網整理的具體數據:

謝邀~

首先,從世界大學排行榜的數據看,美國大學佔據了絕對優勢。

舉個例子,在世界上認可度最高的四大全球大學排行榜TOP20中,美國大學佔據了大部分席位,下面是倍思校庫網整理的具體數據:

泰晤士報全球大學Top20 :其中15所美國大學!
QS世界大學排名Top20:其中11所美國大學!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Top 20:其中17所美國大學!
詳細的學校名單大家可以參考倍思校庫網之前的回答:世界20所頂尖大學是哪些大學?

謝邀~

首先,從世界大學排行榜的數據看,美國大學佔據了絕對優勢。

舉個例子,在世界上認可度最高的四大全球大學排行榜TOP20中,美國大學佔據了大部分席位,下面是倍思校庫網整理的具體數據:

泰晤士報全球大學Top20 :其中15所美國大學!
QS世界大學排名Top20:其中11所美國大學!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Top 20:其中17所美國大學!
詳細的學校名單大家可以參考倍思校庫網之前的回答:世界20所頂尖大學是哪些大學?

圖為耶魯大學

第二,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著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吳軍(曾就職Google和騰訊),分享的關於美國大學和中國大學教育的現狀分析,也提到了為什麼美國大學為什麼全球領先的原因。下面是全文: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進入平民留學時代,越來越多學子走出國門,“看世界”不再是奢侈品,但也隨之衍生出一系列的問題。為了探討留學潮的種種現象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同舟共濟》雜誌採訪了吳軍博士。

2002年,赴美留學畢業後的吳軍曾分別執教於中國清華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同時,他也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會董事和校國際事務委員會顧問,這使得他有機會定期和校長、院長、系主任以及教授們探討辦學方針,深入瞭解美國大學的運作機制。

前幾年,為了幫助從小在美國接受教育的女兒更好地選擇大學,吳軍又開始系統研究世界著名大學的教育經驗,尤其是研究美國著名私立大學的特色。研究的結果,就是《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一書。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名牌私立大學幾百年裡走過的歷程,以及它們培養學生的目標和方法。

從精英走向大眾:平民留學時代面面談

留學最好在心智成熟後

《同舟共進》:據報道,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連續七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赴美留學生源國。但實際上,這些年來國內教育也逐漸改善,很多“海歸”的競爭力未必比得上沒出國留學的人。我們有必要對出國留學趨之若鶩嗎?什麼樣的人適合出國留學?

吳軍:建議只要是有條件的人,不管處於什麼階段,都出國讀兩年書。雖然大部分留學生最後還是要回到中國,但留學的經歷非常重要,這跟你在國外出差或旅遊不同。哪怕你去美國出差或旅遊10次,甚至每次都在一個地方待一個月,那也沒法深入所在社會,遠遠不如在當地讀兩年書有收穫,需要紮紮實實地在那生活一段時間才行。從這個角度說,我覺得出國留學的必要性非常大。

這些年中國的生產力發展很快,但一些人的思想觀念還是滯後的。從17世紀的啟蒙時代開始,西方國家經過了300多年的演變,才慢慢發展為現代社會。中國要想只通過短短几十年就變成完善的現代社會,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思想觀念無法改變得那麼快。所以,有條件的人還是有必要到國外見識一下,讓自己成為一個現代公民最好也最快的辦法,就是在那裡也生活一兩年。

《同舟共進》:從清朝末年第一代開始算起,中國人對留學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第一代留學生,他們是抱著一種“為了後代不再留學”的態度而出國留學的。現在的人可能沒有這樣的豪情了。您怎麼看待這種留學態度的轉變?

吳軍:這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清朝末年,中國內憂外患,所以大部分出國留學的人都願意回來報效祖國,而實際上他們也是代表國家出去留學的。現在留學變成了個人行為,有部分人甚至留在國外不回來了,但實際上他們和中國的紐帶並沒有完全斷開。現在是全球化時代,自由度非常高,所以人們出國留學,可能不止對一個國家有利。

總的來講,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基本上都經歷了大致相同的過程,剛開始有一部分留學生會留在當地,後來大家又慢慢迴流,日本、韓國、臺灣都有相似的情況。現在到美國留學的中國人,80%都會回到中國。

《同舟共進》:近兩年來,出國讀本科的學生已開始多於讀碩士的學生,而出國讀初中、高中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您怎麼評價中國學生赴海外留學的這種趨勢?

吳軍:現在到國外留學的還是讀本科、碩士的最多,讀初中和高中的其實並不多。當然,從趨勢上說,出去讀中學的確實比以前多了很多倍。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初、高中生選擇出國留學呢?我想有三個原因。

第一,很多中國人有錢了,這是硬條件。

第二,很多人覺得在中國參加高考的壓力太大,如果孩子成績不是特別好,在中國不一定能考上頂尖的大學,但要是去了美國,他卻有可能進入更好的大學。

第三,社會上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中國搞的是應試教育,美國搞的是素質教育,所以美國的基礎教育要比中國好。這種看法不一定對,但很多人確實是基於這種看法送孩子出國的。

《同舟共進》:美國的基礎教育有哪些地方值得中國學習?

吳軍:培養興趣和因材施教。世界上各行各業裡做得最好的那5%的人,都是出於興趣做事的人,排在5%~20%之間的人是靠利益驅動的。中國的情況恰好相反,很多學生的興趣被壓抑了,最後都成了利益驅動,很難做到頂尖。

《同舟共進》:美國的虎媽用中國式的教育把自己的女兒培養得很成功,您怎麼評價?

吳軍:虎媽是個特例。當然,美國也有一些家長贊同虎媽的做法。我女兒有個同學的父親在世界五百強公司擔任CEO,他們家的房子很大,但他卻對孩子進行軍事化管理,學習時,孩子們都在一個書房裡自習。虎媽的教育不能說完全是成功的,她只是如願把女兒送進了哈佛大學而已。當她女兒畢業後決定去參軍時,虎媽一開始的反應是驚呆了。雖然她後來表示支持女兒服務社會的想法,但女兒的決定可能有悖她的初衷。不過我倒覺得她的女兒索菲亞的做法反而得到了哈佛的真傳,服務社會。

《同舟共進》:可是,那些成績優秀的大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去參加社會活動,怎麼能兼顧學習呢?

吳軍:我還是以上面提到的我女兒那位同學為例,這孩子成績就特別好,但每天都花很多時間打高爾夫球,水平達到了專業級別。高爾夫的標準桿是72杆,在一般的比賽中,打到66、67杆就能得冠軍了。他最好的一次成績是61杆,平了泰格·伍茲在斯坦福大學時期的紀錄,這樣的選手是難找到的。他雖然花了那麼多時間打高爾夫,但並不影響自己取得優秀成績。當然,像他這種學生的生活就會非常辛苦了。

新一代留學生的心態已發生變化

《同舟共進》: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曾談到,中國人培養的傑出人才還趕不上印度,他是基於美國頂尖商學院有好幾位印度裔學者擔任院長,而無華裔學者擔任院長的現象得出的結論。不知在您所熟悉的領域,情況是否如此?跟美國本土學生和來自其它國家的留學生相比,您認為中國留學生的表現如何?

吳軍: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的表現還行。如果我們統計一下中國學者在《自然》和《科學》上發文章的數量,其實一點也不會比印度裔學者少。但錢穎一講的情況確實存在,而且我還要補充一點,無論在美國大學的管理層,還是美國大公司的管理層,中國人都比印度人少。原因可能主要有三個。

第一,語言問題。印度人的英語水平普遍比中國人好,這是他們很大的優勢。

第二,時間問題。很多具體的事,我們不能光看結果,還要看過程。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是在1977年才入學的,1981年畢業後才有一部分人到美國留學。如果從1981年算起,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到海外留學的歷史才36年。而印度人在海外留學的歷史要比中國長太多,他們在英國殖民時期就開始有人到英國留學,後來更多人到美國留學,他們跟世界的聯繫從來都沒有隔斷過。很多東西需要時間積累,中國人還要有更多耐性。

第三,有研究表明,最近10年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平均表現,遠不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留學的那一波人。原因有兩個:

一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留學的人,水平要比現在出國的人高。那時候沒有獎學金根本沒法到美國留學,可現在中國人到美國留學容易多了,很多人都是自費的。

二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科研條件都遠不如美國,很多留學生都想留下,所以不努力就不會有出路。

今天的印度留學生跟那時的中國留學生很像,都想留在美國,因而很努力。而現在的中國留學生一想到在美國沒機會發展的話還可以回中國過上不錯的生活,有了這樣的心態,他們很可能就不會持續地努力下去。而要取得很高的成就是需要長久奮鬥的。以前中國大陸留學生到了美國會很努力地融入美國社會,跟老一代香港人和臺灣人一樣,但現在很多中國留學生就不太在乎是否能融入美國。

《同舟共進》:中國留學生和美國本土學生相比有什麼優缺點,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吳軍:總體來講,中國學生STEM的水平非常高。STEM是美國教育中的術語,SScience(科學),T是Technology(技術),E是Engineering(工程),M是Mathematics(數學)。在這幾個方面,中國留學生是很厲害的。但是,中國留學生也有很大的不足。

首先,有些學生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欠佳。我覺得,中國留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母語有很大關係,雖然大家都不太願意承認這點,一直強調中文是最好的語言,但是中文實在太難學。一個美國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英語閱讀就很順暢了,雖然可能有好多字不認識,但他們能讀下去,所以美國中小學生的閱讀量非常大。而中國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可能認識很多漢字,但真要讀懂像《哈利·波特》這樣的翻譯作品,就很難。要掌握漢語比掌握英語,花的功夫會更大。另外,中國的教育比較重理輕文。

其次,中國留學生普遍比較用功,但和學校的關係不緊密。他們只顧著把自己的功課讀好,並不關心學校裡發生的事情。學校對很多中國學生來講,就好像車站,只是一個短暫停留的地方。可是,對於美國學生而言,學校就像家庭似的,一旦進入,就一輩子都是這個學校的成員了。中國留學生在畢業後,幾乎很少給學校捐錢。

我能看到一些內部數據,每個大學裡,一個校友哪怕只捐了25美元,學校也會有登記。我發現中國畢業生捐款的比例連5%都不到。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生捐款的比例大概是70%,相比之下,中國畢業生應該感到汗顏。正因為中國學生不太關心學校的活動,也不關心學校的發展,這才導致了我們剛剛談到的很少中國學者最後能進入美國大學管理層的現象。

社會活動鍛鍊學生心智

《同舟共進》:您在清華大學教過書,還把那個班級帶成清華最優秀的班級。又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過助教,對美國名牌大學學生的情況很瞭解。如果要對比,清華大學的學生和美國名牌大學的學生,各有何優劣和不同?

吳軍:我在清華帶的學生都是中國最好的學生,一個班30人,其中兩人是省高考狀元。但這兩人只能排第三名和第四名,排第一的是一名保送生,排第二的是一名奧林匹克物理競賽獎牌得主。他們的成績都很好,也很容易帶。但這些學生有個普遍的特點,就是心智不成熟。有些人剛進入大學,因為離開了家就不適應。還有些人一到考試就睡不著,這也很麻煩。心智不成熟可能是中國大學生的通病。你看有些人大學畢業後,進入單位工作了,還不知道如何處理同事關係,這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當助教時,所接觸的學生常常是那些考試分數分佈於20到100之間的,甚至有人得0分。有些天才學生,極其聰明,現在已經在大學裡當教授了。另一方面,差學生也沒有人逼著他學,畢不了業也不會有人管。美國的大學沒有行政班,當然也就沒有班主任。但每個學生都有個選課和職業指導教師。有些學生目標明確就會多學一點;有些學生就可能不怎麼愛學。

我在霍普金斯大學的時候,每門課要麼在週一到週三一個固定的時間段連續上三天,比如九點的課就永遠是九點到十點上,連上三天;要麼放到週四、週五上,週四上一個半小時,週五上一個半小時。那麼,有一部分學生就耍小聰明,選課時只選週一、週二、週三的課,從週四開始就過週末了,一直玩到週日晚上。美國大學的畢業率要比中國大學的低很多。

美國大學生還有個特點,就是搞社會活動絕對比中國大學生搞得好。在清華大學,所有學生90%的時間都在讀書。但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最優秀的學生在搞社會活動時,也是很活躍的,他們至少有1/4的時間花在社會活動上。我後來跟耶魯大學的學生聊過,他們花在社會活動上的時間更多,差不多佔了一半的大學時光。

在美國大學生看來,如果在大學裡不參加社會活動,那相當於白去上大學了。以哈佛大學為例,學生搞社會活動搞到凌晨一兩點鐘是很正常的事,幾乎所有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歷。哈佛的課程未必比一所州立大學講得好,但它的學生畢業後之所以都有出息,就是因為他們在大學期間,通過各種各樣活動的訓練,最後變成了各方面能力都很強並且心智也非常健全的人。

向國外學什麼

《同舟共進》:您在《大學之路》一書中,對英美國家的名校都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中國大學如果要向美國學習的話,有哪些地方可借鑑?

吳軍:第一,從學校管理來講,要嚴出。現在中國大學畢業太容易,以致大家在學校裡不好好讀書。美國大學也是四年制的,但大部分大學四年畢業率不到80%,到85%就算是很好的大學了,四年畢業率最低的大學只有50%,比如明尼蘇達的雙城分校。斯坦福大學的六年畢業率才95%;普林斯頓大學最高也只有96%,還有4%的學生延期兩年也畢不了業。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美國大學對於“出”是很嚴格的。雖然大學裡沒人要求學生好好讀書,但學生只要想獲得學位就必須好好讀書。當然,你肄業也行,美國原副總統切尼在耶魯大學上學時就沒畢業。

而中國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你要是讓一個大學生不能畢業,這是不得了的事,家長可能都要找上門來,恨不得把學校給砸了。老師也不會為難學生,說白了,中國學生得90分不容易,但得59分還真難。我在清華教書時,曾遇到過博士開題通不過的,他就向老師求情,最後老師也讓他過了,這種事情決不能繼續發生。

所以,我建議中國的大學建立嚴格的畢業制度,不達標的學生就不讓畢業。雖然說大學是四年學制,第四年不能畢業的就延期到第五年,第五年不能畢業的就延期到第六年,第六年還不能畢業的就永遠別想畢業了。無論對本科生、碩士生,還是博士生,都應如此嚴格要求。

第二,考核學生不能只看分數,要讓他們全面發展。研究生的錄取也不能完全看分數,還要考慮任課老師的推薦和評語,這樣才能對學生有個綜合的考量。中國大學生現在的情況是,成績好一點的學生很可能就是書呆子;而成績差的學生乾脆就不學習。這樣的風氣是不行的。我還聽說,學生幹部在學生當中經常是被孤立的,這也是不行的。

大學是一個讓學生的人格變得健全的地方,剛入學時還是青澀的小夥子和小女孩,經過大學四年的成長,一定要變成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健全人。

第三,要建立導師制,中國有些大學也在嘗試。就是說,每個學生在大學四年裡,要有一個導師專門負責。這個導師不能是班主任,因為班主任管不了那麼多事。假如一個導師負責10個學生,那就要在大學四年裡對他們負責到底。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要給予學生幫助。

總之,老師要多關心學生,不能光教完課就不管了,最好是像牛津和劍橋那樣採取學院制,老師和學生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第四,打破專業界限。英美大學的做法是,進入大學後第一年不分專業,到了第二年才分專業,而且學生換專業非常容易。現在中國大學的專業太多了,學生畢業後的知識面太窄。一定要讓學生自己選擇專業,沒有學生選擇的專業說明那是早晚該淘汰掉的。中國大學現在仍有很多沒用的專業,每年還有很多本科生畢業後感到找工作很困難。

第五,建立終身教職制度。凡是在終身教職軌道上的教授都必須負責10個學生,除了指導學生選課以外,每個學期還要指導學生讀書,跟學生見面,聊聊生活和社會,也聊聊職業選擇等。

第六,所有大學都必須開設兩門課,一門是寫作課,另一門是演講課,或者說報告課,不管學理科還是學文科,學生都要學會做學術報告和在公眾場合演講。對於文科生,都應該學一門科技101入門課(在美國大學的課程目錄中,一般都用101做入門課程的課程編號——編者注)。

第七,延長大學校長的任職時間。現在中國的情況是,一個二流大學的校長,做幾年之後就會被調到一流大學當校長。而一流大學的校長,做幾年之後就會被調到教育部或別的部委當官員。中國大學的校長往往做不長,最多可能也就任職10年。而一個大學要辦好,是非常需要校長花心思的,他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貫徹下去,完全不可能是三五年內的事。對於那些有志於搞教育的大學校長,應該讓他們長時間投入到大學的治理上。

中國從恢復高考到現在,2017年正好是第40年。1949年之後,中國大學一度學習蘇聯模式,理工分校。“文革”期間,又被耽誤了10年。現在中國的大學其實就是在重建當年的傳統。

回過頭看,現在的清華大學在教學上比我讀書時好多了。我上大學時,很多老師因為被“文革”耽誤,不得不現學現講,而現在的老師水平要高很多了。當然,在現代教育理念上,不要說跟英國的牛津、劍橋大學比了,它們有幾百年的歷史,就算跟美國那些在1850年到1900年之間建立的大學相比,也還有差距。不過,所謂百年樹人,這些事也急不得,大學教育本來就是個百年大計。

以上。

倍思校庫網寫在最後:
雖然美國大學教育遠遠領先,但是不得不得的是,中國大學在世界大學排行榜的地位正在一點點提升!大學教育是百年大計,除了清華北大,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躋身全球大學前列!

本文由更好用的低齡留學及遊學檢索平臺倍思校庫網(bestschools.cn)綜合整理

草民879
2019-08-25

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如同水與空氣一樣存在於美國高校,眾所周知,思想活躍是高等教育人才輩出的唯一源泉。而這在中國高校難有生存空間。於是,有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