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我,74歲,做竹編57年,成為村裡最後一個竹編手藝人
像素筆記
1/11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白沙街道馬岡村雁岷山自然村,家家戶戶種有竹子,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竹林,走進村中,村道被竹林圍繞,讓人彷彿置身於竹子的世界。
2/11 村裡雖然家家戶戶種著竹子,但做竹編的只剩下我一個人了。我叫曾偉廣,今年74歲,是廣東陽江白沙街道馬岡村雁岷山自然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和所有傳統手工藝一樣,如今,製作這些竹器的人越來越少。雖然村裡的人家家種竹、戶戶有竹林,但是隨著搬出去的人越來越多,老一輩的手藝人也隨著年齡增長慢慢逝去,現在村裡就剩我一人制作竹編。
3/11 竹,因其枝杆挺拔,修長,四季青翠,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古今文人墨客,愛竹詠竹者眾多。但竹子真正走進老百姓的心裡,卻是因為舊時人們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各式各樣的竹製品。
4/11 我在17歲左右,便和村中很多同齡人一樣,跟隨老一輩手藝人學習竹編,很快就掌握了編織各種竹製品的手藝。50多年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竹製品日漸被塑料、金屬等製品取代時,我依然堅守這老一輩傳承下來的手藝,平日裡編織竹製品到鎮上的墟市銷售,我主銷的竹製品就是簸箕,本地人又稱“糞箕”。
5/11 簸箕可以裝盛肥料、擔載稻草和蔬菜等,在農村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編織好一個簸箕,首先要選好竹子,生長滿3年的廣寧竹最為合適。”在村中鬱鬱蔥蔥的竹林裡,憑藉著多年的經驗,我能迅速辨認出編織簸箕所需的竹子,揮刀,竹子應聲而倒。
6/11 去除竹子上多餘的枝葉,我將竹子扛回家,進行第二個製作流程,破竹成篾。竹篾為簸箕編織的基本單元。
7/11 竹子劈開四分後,呈十字狀夾入兩塊竹片,我利用木棒輕敲竹片,長達10餘米的竹子,瞬間一分為四,劈開的竹條經來回修刮成為竹篾。
8/11 準備好竹篾,我開始編織簸箕,編織簸箕需要縱橫佈局,編織過程上下穿梭,需要時不時用刀背輕敲竹篾,壓縮竹篾間的縫隙,讓整個簸箕變得堅固耐用。
9/11 簡單吃過午餐,我準備去竹林砍竹。從砍竹、破篾、編織到加藤條,製作一擔簸箕大約花掉我一天的時間。
10/11 雨季來臨,竹林裡蛇蟲比較多,穿雨鞋是必備的。小時候,家裡的所有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竹製品,包括居家用的籃、篩、筐、席等,幹農活時用到的簸箕、竹耙、扁擔、鋤 頭手柄……
11/11 每逢白沙鎮墟日,我會帶著編織好的簸箕到墟上銷售,一擔簸箕的價格在28元到35元不等。因為質量不錯,價格又不高,我編織的簸箕在集市上還比較暢銷,許多老村民專門在墟日等我做的簸箕,基本每次簸箕都能賣完。(圖\/文 亮亮 像素筆記工作室)
2019-07-02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