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在讀文章的時候,腦裡的聲音是說普通話還是粵語?

10 個回答
倚斋听风雨
2019-09-01

我是廣東人,默讀文章的時候,腦裡的聲音既不是普通話也不是粵語,而是老家的台山話。

別以為廣東每個地方的人都是講粵語,有些地市是有自己的方言的。比如廣東江門五邑地區,每個縣級市的方言有些相似,但又有所區別。即使小到每個鄉鎮的方言,也有各自特點,通常聽只要一個人的口音,就可以知曉他來自哪個鎮。

在老家讀書的時候,同學之間幾乎沒用過粵語交流,大家用的都是家鄉話,已經習以為常,所以默讀文章時腦海裡不會出現粵語的聲音。至於普通話的聲音,則在平常默記、開口閱讀或寫文章時會在腦海裡出現。

海棠-无香
2019-08-05

作為一個廣東人,小時候讀小學數學都是用粵語,其他課程用普通話,上了初中以後所有課程都用普通話,所以,一般我看文章或看新聞什麼,腦子裡都是用普通話在看,除非用粵語寫的,才會轉用粵語看。平時的書寫用習慣用普通話。

我有自己的家鄉話,跟粵語有很大區別,在用家鄉書寫方面我寫不來,跟同是廣東的朋友信息聊天的話,一般都用普通話,除非對方用粵語寫,我才用粵語寫。因為粵語書寫的話,有很多字很難打出來,可能是我用得少的原因吧。

升级版大叔
2019-08-06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想回答我的看法。

雖然最近幾年我不怎麼讀書了,以前在工作之餘,我會拿本書看一看的。關於讀書的時候心裡默默的語言是什麼語言這件事,好多年以前的讀書過程,我也留意過我自己的情況。我在心裡默讀的是自己的方言。我是海豐人,我們有自己的方言,也就是海豐話,我讀書的時候就是默讀海豐話的。

我在讀初中的時候,我們的老師曾經告訴過我,讀書的時候默讀儘量控制自己用國語的習慣。我問老師為什麼?她說可以在看書過程中糾正自己寫作時或者說話時的用詞習慣和句子編排習慣。因為我們用方言讀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方言與國語之間同一句子詞彙顛倒順序不同而將來跟國人講國語的時候我們習慣了方言的格式而讓人聽不懂,也有可能在寫作文的時候句子編排錯誤而導致一句正常的話就這麼被寫成了病句。這話說的還是挺有道理的,但我已經養成了習慣,至今都改不過來。

平安金融老中医
2019-08-05

我是廣州人,其他人的習慣我不清楚,所以只能說自己的體驗。

閱讀時,心裡是在用粵語默讀。

打字時,大部分時間是在使用粵語,但由於粵語的口語夾雜著大量古漢語古漢字,所以在發生衝突時就會使用普通話的語法進行調整,方便其他人理解。

比如:粵語口語的“冇”,普通話用“無”或者“沒有”。

粵語口語的“嘅”,相當於普通話的“的”,古語中同“慨”。

粵語口語中的“乜”,相當於普通話的“什麼”。

粵語用“旮旯”形容偏僻的地方。“山旮旯”說的就是偏僻的山區,普通話已經基本上消失。

粵語中比如“蚊赧”,說的是蚊子叮咬後起來的小包包。

粵語中比如“毈毻”,讀音同“窩可”。蛋蛋壞了形容事敗為“毈”,鳥獸掉毛形容衰弱為“毻”。“毈毻”粵語中說的是事情失敗了,無法挽回。

小偷在粵語中被說成“三隻手”,實際上是對“掱”(讀音“扒”)這個古漢字的拆解,也就是普通話“扒手”的出處。“掱”字是不是很形象地表現出小偷的特性?

粵語中常用的“了能”,正字分別是“尛”和“四個小字的疊加”(簡體字字庫已不存在,需要用到國際標準萬國碼6版超大字符集漢字才能體現),意思是帶有麻煩、鎖碎、偏僻、難以找到或者形容獨特、刁鑽的角度。

粵語中“㪐㩿”讀音同“勒咳”,意思是說不出流利的語言,斷斷續續。這詞早在宋代的辭典已經收錄。

粵語中“傝㒎”讀音為“搭剎”,“冇釐傝㒎”形容做事馬馬虎虎,不負責任,不可靠。

粵語“㲳胳肋底”,也就是說用手指抓弄別人的腋窩。“㲳”就是名符其實的古漢語古漢字。

粵語中“聽出耳油”實際上是誤傳了,正確應該是使用“耳郵”。出自古文中的一句“目驗所經或耳郵所得”,意思是:之前所見到過或聽到過的東西。“聽出耳郵”,是形容聽到好美妙的音樂。意思是:聽到的音樂,非常動聽,超出了之前所有曾經聽過的音樂。

粵語“傾偈”,說的是朋友之間到一個較為私密的地方聊天。

在生活中,粵語大量使用這些古漢語古漢字,可以說數不勝數。只有那些無知者,才以短短歷史時間的簡體字和普通話的標準來衡量粵語。

反而普通話的強行使用,正在消滅漢語漢字的很多傳承。

比如“食”字,普通話口語上都改用“吃”了。

“食”分拆為“人”和“良”,意思是進食後,人的狀態就會優良;但“吃”分拆為“口”和“乞”,其表面意思應該是嘴巴的乞求,“食”和“吃”兩字之間的意境誰優誰劣各有評判。粵語“食野”中的“食”字的來源“食色性也”,“野”字更代表那時候的食物是來自野外,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飲”字,普通話口語也差不多被消滅了,因為都改成了“喝”。

“睇”字,普通話口語已經消失,已使用“看”字代替。

“講”字,普通話口語已開始消失,換成了“說”。

等等等等就不再一一列舉。

因此,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請尊重各地的文化傳承,需要保護的,不單單是粵語。因為短短歷史的普通話和簡體字並不能代表所有漢家語言文化。普通話只是漢語的一種讀音而已,漢字並不是由普通話帶過來的。粵語反而是真正的一門語言。國內其他的語言或方言也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因為他們也有相當部分保留著古漢語的傳承。

另外科普一下,在廣東除了粵語,客家話和潮汕話的使用群體也不少。

古代,“粵”實際包括廣東、廣西和海南。到了清朝,才分成粵西為廣西,粵東為廣東,“廣”為廣府的廣;到了民國,“粵”才特指廣東;再到1988年,海南省才從廣東省身上分離出去。

老爹有话说
2019-08-09

廣東人在讀文章的時候,腦裡的聲音是說普通話還是粵語?

看到這個問題,老爹有點佩服,提問者的腦回路了。這個提問真的很有意思。

雖然老爹不是廣東人,但是也想說說自己的想法。

老爹認為:說普通話的可能性更大。

這麼說的理由:

  1. 普通話是中國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
  2. 每一箇中國人,應該都會使用兩種語言。一個是普通話,一個是自己家鄉的方言。
  3. 文章是由書面用語組成的。普通話比方言的適用範圍更大。

前面的兩個理由,都很好理解,就不做過多的解釋。重點來說說,第三個理由。

廣東人在讀文章的時候,腦裡的聲音是說普通話還是粵語?

看到這個問題,老爹有點佩服,提問者的腦回路了。這個提問真的很有意思。

雖然老爹不是廣東人,但是也想說說自己的想法。

老爹認為:說普通話的可能性更大。

這麼說的理由:

  1. 普通話是中國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
  2. 每一箇中國人,應該都會使用兩種語言。一個是普通話,一個是自己家鄉的方言。
  3. 文章是由書面用語組成的。普通話比方言的適用範圍更大。

前面的兩個理由,都很好理解,就不做過多的解釋。重點來說說,第三個理由。


文章是由書面用語組成的。普通話比方言的適用範圍更大。

我們先模擬下,人腦接收信息的全過程:

  1. 首先是我們的眼睛,看到文章中的文字。

  2. 眼睛看到文字後,通過視網膜上的神經,將圖像傳遞給大腦。

  3. 大腦接收到文字信息後,就對信息的含義進行解釋。

  4. 再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用普通話或者方言,進行表達。

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人腦,理解文字信息的過程。

文章的作者,他必須考慮的問題:讀者能否理解他所表達的意思?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含義,作者肯定要使用通用的普通話。

不同地區的讀者,看到文章是一回事,對文字的解釋,又是另外一回事。

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

閩南話中對普通話的“下班了”是這麼說的:落班了。

作者寫文章,肯定是用“下班了”的文字表述。但是,不同地區的人,讀到文章中的“下班了”,就會有不同的解釋。

他會先在大腦中,默唸普通話版的下班了,接著會用本地的方言,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再根據需要,選擇用普通話或者方言,進行表達。

廣東人在讀文章的時候,腦裡的聲音是說普通話還是粵語?

看到這個問題,老爹有點佩服,提問者的腦回路了。這個提問真的很有意思。

雖然老爹不是廣東人,但是也想說說自己的想法。

老爹認為:說普通話的可能性更大。

這麼說的理由:

  1. 普通話是中國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
  2. 每一箇中國人,應該都會使用兩種語言。一個是普通話,一個是自己家鄉的方言。
  3. 文章是由書面用語組成的。普通話比方言的適用範圍更大。

前面的兩個理由,都很好理解,就不做過多的解釋。重點來說說,第三個理由。


文章是由書面用語組成的。普通話比方言的適用範圍更大。

我們先模擬下,人腦接收信息的全過程:

  1. 首先是我們的眼睛,看到文章中的文字。

  2. 眼睛看到文字後,通過視網膜上的神經,將圖像傳遞給大腦。

  3. 大腦接收到文字信息後,就對信息的含義進行解釋。

  4. 再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用普通話或者方言,進行表達。

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人腦,理解文字信息的過程。

文章的作者,他必須考慮的問題:讀者能否理解他所表達的意思?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含義,作者肯定要使用通用的普通話。

不同地區的讀者,看到文章是一回事,對文字的解釋,又是另外一回事。

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

閩南話中對普通話的“下班了”是這麼說的:落班了。

作者寫文章,肯定是用“下班了”的文字表述。但是,不同地區的人,讀到文章中的“下班了”,就會有不同的解釋。

他會先在大腦中,默唸普通話版的下班了,接著會用本地的方言,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再根據需要,選擇用普通話或者方言,進行表達。


老爹有話說:你對“廣東人在讀文章的時候,腦裡的聲音是說普通話還是粵語?”這個問題,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發表你的看法。

祉夏朦
2019-08-05

我是廣東人,說一下我平時的閱讀方式跟思維。

分兩種情況:

一、看正常的書籍(中文簡體),我是按照普通話的方式來閱讀跟思考,平時打字以及發語音都會是普通話。

二、看粵語的文字跟文章,這個有點不知所錯,因為我有很多都是會說的粵語,但是不認識是怎麼寫,所以看粵語文章,會有點反正不過來,有的可能都不知道寫的是什麼😂😂😂😂

扫除尘垢
2019-08-06

這個看自小的習慣!大部分都是用普通話閱讀。你需要弄清楚一點,廣東有很多語言,在廣東的語言都叫粵語或廣東話。你所說的粵語叫白話。在廣東所有人並不是說白話的,他們只是會說,但是並不是自己的母語。全國所有人都是用普通話讀書,因此,不論在廣東還是別的地方,都是以普通話作為主要的閱讀語言。在廣東有很多人從小比較熟悉白話,對白話比較好理解,會習慣性用白話閱讀,但是大部分人還是用普通話。那麼為什麼他們使用普通話或者白話閱讀而不用自己的母語閱讀呢?簡單一句來說就是:“不知道怎麼讀”!為什麼全廣東的人會說白話?這是因為廣東的人從小就看香港的電視電影。廣東人的白話全部都是看香港的電視臺學會的,很多字的讀音都是看香港電視臺認識的,而普通話會在學校裡學,有些字的讀音亦有字典可查。而其他語言因為缺少學習的途徑,所以有很多字是不懂得其讀音的,因此幾乎所有人是無法用自己的母語完整的閱讀文章(除了老一輩的人)。所以廣東人只能用白話或普通話閱讀文章,因為只有這兩種語言,有學習的途徑。如果你想學習一點非常用字的白話讀音,可以多看香港電視劇的古裝片,如無線或亞視的電視劇,也可以下載APP查讀音。

担心多余
2019-09-02

用粵語讀的人第一語言絕對是粵語;用普通話讀的人母語不是粵語;這是人性。還有:用粵語可以讀懂所有國粵雙語寫的所有作品。國語只能讀懂國語寫的文章。我懂國粵英三語;我第一語言是粵語。所以第一反應就是母語讀取信息


用粵語讀的人第一語言絕對是粵語;用普通話讀的人母語不是粵語;這是人性。還有:用粵語可以讀懂所有國粵雙語寫的所有作品。國語只能讀懂國語寫的文章。我懂國粵英三語;我第一語言是粵語。所以第一反應就是母語讀取信息


A历史长存A
2019-08-05

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不管是什麼文章讀的都是粵語。

不管眾生寫出怎麼文字,怎麼韻味,怎麼文雅,自己用的就是粵語,因為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其實國語與粵語都沒有什麼差別,不管眾生是什麼變動(包括詩句),它的韻味不會變化。

但是自己是今年進頭條的,打一開始自己用粵語來寫文章,但是用普通話來讀的眾生就感覺到很彆扭了,會粵語的廣東人看了我的文章沒有什麼彆扭的感覺,因為他(她)們懂粵語。

我也不知道為了什麼,眾眾寫的國語,自己讀了一點事都沒有,自己寫粵語,用國語來讀的眾生“話吳際"(我不做)。😛😛😛

沒辦法吧,自己也只能用半粵半國來寫文章了。😇😇😇


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不管是什麼文章讀的都是粵語。

不管眾生寫出怎麼文字,怎麼韻味,怎麼文雅,自己用的就是粵語,因為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其實國語與粵語都沒有什麼差別,不管眾生是什麼變動(包括詩句),它的韻味不會變化。

但是自己是今年進頭條的,打一開始自己用粵語來寫文章,但是用普通話來讀的眾生就感覺到很彆扭了,會粵語的廣東人看了我的文章沒有什麼彆扭的感覺,因為他(她)們懂粵語。

我也不知道為了什麼,眾眾寫的國語,自己讀了一點事都沒有,自己寫粵語,用國語來讀的眾生“話吳際"(我不做)。😛😛😛

沒辦法吧,自己也只能用半粵半國來寫文章了。😇😇😇



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不管是什麼文章讀的都是粵語。

不管眾生寫出怎麼文字,怎麼韻味,怎麼文雅,自己用的就是粵語,因為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其實國語與粵語都沒有什麼差別,不管眾生是什麼變動(包括詩句),它的韻味不會變化。

但是自己是今年進頭條的,打一開始自己用粵語來寫文章,但是用普通話來讀的眾生就感覺到很彆扭了,會粵語的廣東人看了我的文章沒有什麼彆扭的感覺,因為他(她)們懂粵語。

我也不知道為了什麼,眾眾寫的國語,自己讀了一點事都沒有,自己寫粵語,用國語來讀的眾生“話吳際"(我不做)。😛😛😛

沒辦法吧,自己也只能用半粵半國來寫文章了。😇😇😇




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不管是什麼文章讀的都是粵語。

不管眾生寫出怎麼文字,怎麼韻味,怎麼文雅,自己用的就是粵語,因為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其實國語與粵語都沒有什麼差別,不管眾生是什麼變動(包括詩句),它的韻味不會變化。

但是自己是今年進頭條的,打一開始自己用粵語來寫文章,但是用普通話來讀的眾生就感覺到很彆扭了,會粵語的廣東人看了我的文章沒有什麼彆扭的感覺,因為他(她)們懂粵語。

我也不知道為了什麼,眾眾寫的國語,自己讀了一點事都沒有,自己寫粵語,用國語來讀的眾生“話吳際"(我不做)。😛😛😛

沒辦法吧,自己也只能用半粵半國來寫文章了。😇😇😇




汉唐76182784
2019-08-05

你的問題,很難籠統回答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答。

要看每個人的經歷和資歷。拿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廣東的學生,特別中小學生,寫作文時,多有以粵語的思維方式寫文章,所以經常於文章中會出現廣東話句子。表現有鮮明特點的粵語組詞,或粵語倒裝句。如問候語“食飯未”(粵語)意即吃飯了沒有?所以學校老師教授語文課知識時,再三強調同學們寫作文要用普語思維,不要寫成普語粵語混合的夾生飯作文,老師會扣分的。

對經歷多或資歷較豐富的廣東人來說(或去對現在小學開始推行普語授課,使用普語已很自如的學生來說),普語,粵語都可以自由轉換,不存在思考閱讀時,或寫文章時,有意以粵語或普語為主的問題。我是粵人,在看報,看小說,或寫文章時,一般都會以粵語發音習慣去閱讀或寫作,但文字遣詞造句,絕對會按普語形式,規律,按普語規範做。不會存在粵,普語混雜的夾生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