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做為蜀漢門戶,姜維為什麼非要去沓中屯田而不駐紮漢中?

漢中做為蜀漢門戶,姜維為什麼非要去沓中屯田而不駐紮漢中?
8 個回答
历史研习社
2017-10-30

公元263年,曹魏兵分四路,意欲滅蜀。千鈞一髮之際,手握重兵的大將軍姜維並不在軍事重鎮漢中,卻身在遙遠的甘肅沓中。主將不在,兵分兩處,倉促之間,無法救急,終於,漢中被鍾會輕輕鬆鬆突破了,被逼無奈的姜維只能退守劍閣。後人常常把蜀漢滅亡的原因歸於鄧艾偷渡陰平後劉禪的應對不力,卻沒有認識到,漢中天險的丟失,已經使得蜀漢再沒有資本與強大的曹魏周旋下去了。
漢中做為蜀漢門戶,姜維為什麼非要去沓中屯田而不駐紮漢中?
漢中丟失,蜀漢滅亡,大將軍姜維難辭其咎。
那麼,為何姜維會出現在名不經傳的沓中,而不在軍事重鎮漢中呢?
《三國志》給出的解釋是:避禍。
蜀漢末年,宦官黃皓專權,一手遮天。大將軍姜維屢屢出師無功,蜀中對其頗有不滿,黃皓也想將姜維拿下,換上自己的親信。蜀漢滅亡的前一年,公元262年,姜維兵出侯和(今甘肅卓尼東北),被鄧艾擊敗,蜀軍損傷慘重,姜維率殘部退往沓中(今甘肅舟曲縣境內)。這時,朝中的黃皓趁機向後主劉禪進讒言,提議讓將軍閻宇取代姜維。得到祕報的姜維勃然大怒,向後主劉禪上奏,直言要殺掉黃皓。
漢中做為蜀漢門戶,姜維為什麼非要去沓中屯田而不駐紮漢中?
而後主劉禪的處理方式也耐人尋味:既沒有聽黃皓的讒言罷免姜維,也沒有聽姜維的意見殺掉黃皓。
很明顯,後主再玩政治平衡。當然,出於現實考慮,無論是擁兵在外的姜維,還是黨羽遍佈朝堂的黃皓,後主哪一個也都動不了。這一次黃皓與姜維的政治交鋒,似乎是以平局收場了。但是,既然和黃皓完全撕破了臉,姜維就再也不敢回成都了。
那麼,姜維既然不回成都,為什麼連漢中也不去了呢?
眾所周知,姜維生於天水,長於天水,是土生土長的隴西本地人,因此,對於隴西的山川地理非常瞭解。基於這個原因,姜維主持軍政後的歷次北伐,基本上都是在隴右一帶進行的。而蜀漢政權自諸葛亮以來對曹魏的幾次勝利,也基本上都是在隴西地區取得的。比如說攻取武都陰平的戰役,比如魏延對郭淮的陽和之役,再比如姜維自己在隴西打的幾個勝仗。隴西地區,可謂姜維的主場,再加上有歷史戰績加持,這使得姜維判斷隴西是個適合建功立業的好地方。
漢中做為蜀漢門戶,姜維為什麼非要去沓中屯田而不駐紮漢中?
(隴西地區)
再來看看沓中的地形。隴南地區,群山環繞,偏偏在沓中一帶凹出了一個平原。盆地地形,四面的群山可以防備敵人,使其易守難攻,中間的平原則適合農業耕種。這簡直就是個適合屯軍的風水寶地。大家知道,蜀漢北伐最大的障礙是糧草後勤問題。諸葛亮的幾次北伐,屢屢因為糧草不濟而退軍。到了姜維時代也一樣。再加上從蜀中運輸糧草太消耗國力,因此,軍隊屯田,自足自給,是個不錯的方法。沓中這塊盆地適合屯田,因此成了姜維暫時的大本營。
漢中做為蜀漢門戶,姜維為什麼非要去沓中屯田而不駐紮漢中?
姜維也並沒有長期駐紮沓中的意思。作為邊將,他需要建立足夠的戰功讓自己鹹魚翻身,東山再起。只有取得勝利,才能讓自己洗刷恥辱,消滅質疑,才能和成都那位專權的宦官繼續掰手腕。然而,侯和之戰慘敗,總要留出足夠的時間恢復戰鬥力。待到滿血復活,恐怕姜維還是要主動進兵的。然而,這一次,曹魏方面並沒有給姜維留下足夠的時間。侯和之戰結束不滿一年,曹魏方面就吹響了滅亡蜀漢的集結號。對於蜀漢,曹魏政權向來主守不主攻,最近一次曹魏主攻的斜谷之戰也已經過去十九年了。這一次卻一反常態。這也是姜維所始料不及的。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黎東方:《細說三國》
裴卷舉、王俊英:《沓中考》

山色归读
2017-10-23

漢中作為一座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城 ”,是漢王朝的重要發祥地,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做為蜀漢門戶,姜維為什麼非要去沓中屯田而不駐紮漢中?

漢中位於中國版圖之地理中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是 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其他一些傑出的政治、軍事人物等也都在漢中留下深深的足跡。

蜀漢後期,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經營漢中及隴南,曾先後九次出兵,北伐曹魏,互有勝敗。姜在漢中實行“ 斂兵聚谷”以禦敵,終因朝政昏聵而失敗。

漢中確實是蜀漢門戶,當年先主劉備還是漢中王時,留魏延鎮守漢中,在各個圍戍內屯重兵以抵抗外敵,這樣可以將來犯之地敵擋在關外,無法進入漢中, 興勢之戰,王平抵抗曹爽的進攻,就是用此法。

但是蜀漢後期,魏蜀實力相差越來越大。姜維認為這種方法老成持重,可以抵禦敵人,卻無法大勝。所以傾向放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二城,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軍隊打游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這樣一來,可以拉長敵軍的補給線,又無法就地得到糧草的補充,長久下去,敵軍疲弊,退還的時候,諸城守兵與打游擊的軍隊,一起趁機進攻,這樣就能將敵軍悉數殲滅。有點類似後世經常說的“關門打狗”。

沓中是古代地名,地理位置約在今甘肅省舟曲縣,是一個處於岷山、迭山環抱中的小型盆地,當年姜維就是屯兵於此。他之所以屯兵沓中而不是漢中,一方面就是貫徹他的上述戰略意圖,另外此處是盆地,確實有利於屯田,解決蜀漢短缺的糧食問題;另外姜維向後主提出殺黃皓,但被後主拒絕了,因擔心受到黃皓的暗算,於是遠離成都屯田避禍況。作為大將軍的他帶重兵在外,別人不敢輕舉妄動。最後他屯兵沓中,是可以隨時起到對南下魏軍的戰略威懾作用。

後來魏國的幾路大軍突破蜀漢防線,應給說主要責任不是姜維戰略的失敗,而是蜀漢內部朝政回饋荒廢、朝廷用人不當所致。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恬然滋味
2017-10-23

謝謝邀請。姜維去沓中屯田是避禍。這是祕書郎郤正給姜維出的主意。為什麼姜大將軍要去避禍?姜維第九次伐魏,先攻洮陽再戰祁山,激戰正酣之際,後主一日三詔召回。原來,後主聽信黃皓讒言,初欲以將軍閻宇取代姜維大將軍職位,後因害怕魏將鄧艾而作罷。可憐,後主在宮中玩樂,大將軍雖在成都,可是想見一面都不容易。這說明姜維這個大將軍朝不保夕。所以郤正說將軍在外掌握兵權,人不能圖。可見沓中屯田首先是姜維自保。為什麼去沓中不留在漢中?郤正說,一者沓中土地極其肥壯,屯田以充軍實。二者可圖隴佑諸郡。三者魏人不敢正視漢中。郤正說此乃保國安身之策。可是,這裡有個最大的破綻。最高的軍事統帥怎麼就帶著百戰精兵去扶犁種田了呢?果然,魏國君臣一眼看透了。魏從事中郎荀勗說:蜀主劉禪溺於酒色,信用黃皓,大臣皆有避禍之心。姜維在沓中屯田,正避禍之計也。若令大將伐之,無有不勝。司馬昭的反應是大笑。那麼,姜維避禍也應該留在漢中是不是?漢中豈無可種之田?細細的揣摩三國演義中姜維彼時的處境,結論是姜維無法留在漢中。姜維一直在漢中主持軍事。九次伐魏都是從漢中發起的。可是,國內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第九次起兵,意見領袖譙周乾脆罷工了。甚至大將廖化也直接反對用兵而被姜維棄用。以閻宇代姜維難道僅是後主和黃皓的想法嗎?奪姜維的兵權調姜維回成都恐怕是有很大的民意基礎的。那麼,沓中屯田是個折中方案。姜維離開了一線軍事中心漢中,軍事北伐集團被拆散。但是,姜維沒有回成都,手裡還握有幾萬兵馬。這樣的局面一經大白於世。司馬昭即著手準備伐蜀。所以魏鍾會鄧艾伐蜀,高明之士皆曰:破蜀必矣。 山河之險不足恃。人心固則國固。人心若散了,國亡無日矣。

知未是也
2017-10-23

漢中做為蜀漢門戶,姜維為什麼非要去沓中屯田而不駐紮漢中?

謝邀!從地形圖看,沓中在漢中左側,屬於甘肅南部地區,在軍事上,的確沒有漢中地理位置重要,只要守住漢中,就等於守住了通往成都的門戶,至於姜維為何要把蜀軍主力駐紮在沓中,我想姜維在九伐之後,從思想上似乎放棄了再從岐山進攻魏國的意圖,有可能想在沓中養精蓄銳,之後試圖改道歧山,向左大迂迴,從隴西郡向東突然發起進攻,這樣就可以不知不覺的繞過魏國的重兵防禦,輕而易舉的通過魏軍的重兵防守的關口,揮師一路殺向長安,不然姜維為何放棄據守漢中,卻到對成都防守毫無意義的沓中駐紮?當然姜維這招是步險棋,是在過去只有蜀軍進攻魏軍的條件下可能突發奇想的,怕什麼就來什麼,沒想到魏軍反過去只防守不進攻的常態,兵分四路從金城郡、隴西郡、天水都、長安向蜀軍大舉進攻,而日搶在姜維的前頭,這使姜維手忙腳亂,急忙揮師劍閣阻攔鍾會大軍,豈料鄧艾繞過姜維,奇出陰平,直逼成都,滅了蜀國,從魏蜀態勢看,我認為魏國太過強大,而蜀國似乎到了窮途末路,僅有姜維一路慌忙應對魏國四路大軍,即是姜維在漢中據守,我認為也是大勢已去,何況在沓中駐防。可以肯定的是,姜維駐守沓中,犯了兵家大忌,更令姜維沒有想到的是,魏國會一反常態,變過去只防不攻為主動四路出擊,這正是蜀國在戰略判斷上出現了致命的失誤,與在什麼地方駐防沒有多大關係,蜀國滅亡乃氣數已盡,非姜維防守錯誤之過也。謝謝!

live1222
2017-10-24

姜維大終率三萬主力在沓中屯田。應全在武都陰平郡那帶。我認為原因有以下。

第一歷來蜀漢主力是駐在漢中和涪城的。公元262年黃皓陰謀奪姜維兵權。所以姜維要遠離撐握軍權。

第二姜維一直以來都想拿下隴右涼州,沓中屯田有利於北伐。就是避禍也不肯放棄北伐。

第三姜維急切需要一場勝仗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如果躲在漢中,能躲多久?遲早還是要回去。在沓中隨時能攻隴西郡,只要取得勝利。

益津甘露
2017-10-23

第一,當時幾次北伐不克而還都是因為缺糧草,蜀漢當時很缺糧食,屯田也是為了獲得糧草繼續北伐。第二,政治因素,姜維向後主提出殺黃皓,但被後主拒絕了(華陽國志中記載的,不辨真偽,不過這點不重要),姜維雖然身居要職,並且有直接罷免官員,軍隊指揮權,但是,當時姜維北伐遇到巨大挫折,也就是他的死對頭鄧艾,他的不敗神話在段谷遭到鄧艾瓦解,並且屢次因為各種客觀因素敗給鄧艾,劉禪等人已經對他沒了信心,況且黃皓自陳祗死後,在政治上他是隻手遮天的,從陳壽的屢次造降職,羅憲等人因為和他關係不好就被甩一邊去了就能看出。後主也不太看好姜維了,更看好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黃皓也一直想搞下姜維,譙周等人為首的益州派也是,如果不帶兵在外,姜維就很危險,所以政治因素也是一個原因(不是主要)。第三,戰略因素,之所以選擇沓中,是因為可以沓中的儲備可以起到對南下魏軍的威懾作用。基本上就是這幾點吧,

手机用户中国布衣
2017-10-24

謝邀請,姜維按現在說法是鷹派,好戰,當時的承相是費偉,也就是諸葛亮蔣宛之後第三任蜀國承相,當時蜀國因劉備徵吳失敗於夷陵之戰,損失慘重,劉備死後,諸葛亮受劉備託孤後,掌握內政軍事經濟大權後,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披肝瀝膽一心想恢愎漢室,修改了國策,和東吳修好,一心伐魏前後六出祁山,沒有太大進展,最後諸尊亮病故五丈原。這時的蜀國因為連年征戰,國庫耗光,經過蔣宛費偉的經營,財政有了起色,姜維當時是軍事最高負責人,幾次三番代魏互有勝負,朝中費偉承相制肘,不給姜維撥大兵,再加朝中黃晧進言,使姜維無能為力,只好帶領部分軍隊到沓中屯田,也兼之避禍,防朝中有加害姜維的勢力存在。

贵如油144377440
2017-10-24

姜維屯田沓中為避禍,因黃皓弄權,劉禪寵信。退守沓中前可攻退可守有劍擱之劍!如果不是劉禪將臥龍在陰平駐守的一千人馬撤走,鄧艾無法偷襲成都!天不助漢反助曹!司馬徽曾言:諸葛亮雖得其主,但不逢其時!謝謝邀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