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10 個回答
春意萌生
2019-05-29

放著4%的相對收益不去參與,而非要買2%到3%的低收益產品,不是說老百姓變傻了,而是大家現在變得更聰明瞭,因為人們越來越清楚,越是很高的收益,通常預示著更高的風險,這兩年各個平臺動不動爆出高收益的陷阱層出不窮,所以大家寧願少賺點,或者說收益低點的產品,只要資金安全就可以。

一般2%都3%都是銀行的存款類產品,雖然收益是低了點,而本金卻始終是安全的,通常大家會把收益達到4%以上與理財產品聯繫在一起,儘管當前的大額存款只要你夠20萬就可以享受存款類高收益,三年期的年化收益率都在4%以上,但是從多數人的內心深處還是對這個不是很放心,怕是自己買成了理財產品,到最後出現無法兌現的情況。

這就需要銀行做好基礎的解釋工作,以及加強誠信管理,部分人在銀行本來是想買收益比較穩定的存款類產品,結果被工作人員給誤導買成了一些連自己都不清楚的有風險的理財產產品,等真正兌現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只能由客戶自己承擔,銀行把責任推卸的乾乾淨淨,正是因為這樣的事情屢禁不止,因此大家現在都明白了,我就參與存款類的低收益產品,通常風險都很小,本金也不會出現問題。

赵冰峰财经
2019-05-29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我自己也做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我投的收益率都在4%以下。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為什麼我不選4%以上的呢?

第一、因為我發現4%以上的期限通常都較長

我投最長期限就是1個月的,我對流動性看的比較重,對收益看的並不重,畢竟我大部分資金都在股市,留在銀行的錢,都是應急用的。所以我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來沒超過4%。

對了,我用的是招商銀行。一個月期限的收益,之前還在4%以上多一點,現在已經跌到3%點多了。確實收益率下降的挺多的。

第二、為何不選那些互聯網理財產品?

以前我也投過幾萬在互聯網理財平臺上,E租寶上投過幾萬,那是因為一個朋友在裡面上班,收益挺高的當時,6%以上吧。但是我不放心啊,最終我還是把錢取出來了,然後一個月後,E租寶出事了……

後來,我又拿出幾萬投了360旗下的理財平臺,心想這上市公司,應該沒啥問題。但是總還是不太放心,主要是對周鴻禕不太放心。

再後來,我就只有三個選擇了,銀行,餘額寶,微信理財。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銀行肯定佔了大頭,畢竟放心啊。

所以對我這種既要流動性,又要安全性的人來說,對收益率肯定要求沒那麼高了。

暖心人社
2019-05-31

有人想,為什麼有的人去銀行購買2%~3%的理財產品,卻不去購買4%的理財產品呢?

這種說辭實際上可能對大家的理財方式不瞭解。我們理財主要要考慮到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

比如,我隨意從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中找到兩款產品,收益率是2.7~3.3%和2.7%~3.5%。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這兩款產品在我們很多人看起來收益率非常低,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人買呢?

主要原因是這兩款產品時間短,分別是半年或一年。而目前我們銀行的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半年期只有1.3%,一年期是1.5%。

雖然銀行在吸引定期存款的時候會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一般也就在基準利率上上浮20%~30%,相應利率分別能夠達到1.56%~1.69%和1.8%~1.95%。

如此比較,哪個收益率高呢?明顯是這兩款收益率2%~3%的銀行理財產品。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銀行理財利率什麼情況下才達到4%呢?往往高風險才會對應著高收益。

剛才看到的兩款理財產品屬於結構性存款,風險非常低的那種,風險級別定義是PR1。而且起購金額只有1萬元。

往往風險級別更高一級的PR2和PR3的收益率會更高。而且很多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起購線往往是5萬元以上。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至於安全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三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能夠達到2.75%,大額存單優惠利率能在基準利率上上浮40%~55%,能夠達到3.85%~4.2625%。5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能夠達到4.27%,三年期儲蓄國債利率是4%。如果提前兌取都非常麻煩。

目前,像餘額寶這樣的可以靈活提取的貨幣基金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只有2%~2.5%了,跟過去的4%~6%沒法比。所以,很多資金已經轉投向銀行獲取更高收益率了。

所以,買低利率理財產品的人並不是不聰明,而是有各自的投資需要。

睿思天下
2019-06-06

一般這樣的投資者都是非常保守的投資者,主要還是考慮安全第一。因為一般2%-3%的產品都是存款產品,比較保險。而4%的產品,一般都是理財產品,好多人是覺得有風險,不會去買的。下面來分析一下。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首先是考慮安全第一

一般去銀行購買2%-3%的產品的投資者,首先考慮的都是本金的安全第一,一般都是非常保守的投資者。現在存款受到了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只要是50萬以下就可以獲得全額保障,可以說非常安全。這些購買存款的投資者一般情況下理財知識比較缺乏,也沒有興趣去學習更多的理財知識,因此對於其他理財產品的特點不太清楚,也害怕上當。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會選擇最安全的存款產品去購買。

購買定期存款已經習慣了

一般去定期存款的投資者,一般年齡都比較大了,而且都是長期在銀行存款的客戶,對於存款已經非常習慣了。因此,到銀行以後就會很習慣的繼續去存款,不會考慮其他理財產品的。這樣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這些投資者沒有興趣學習其他的投資產品的特點,總是感覺其他理財產品不靠譜,不安全,容易損失本金。因此,這樣的習慣讓很多投資者會繼續購買2%-3%的存款產品的。

存定期存款有存款憑證

投資定期存款一般都會有存款憑證,這樣的存款憑證是受到了很多存定期存款投資者的喜歡。當你去銀行存定期存款以後,銀行都會給一個存款憑證,拿到這樣的存款憑證,這些投資者會覺得這是非常正規的,會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而且好多投資者拿到了存款憑證,可以隨時查看是否到期,這樣也會讓人不容易忘記。

綜上所述,好多投資者去銀行買2%-3%的存款產品,而不願意購買4%產品的人,一般都是非常關注本金的安全,而且長期習慣於存款產品的投資,而且定期存款可以有存款憑證,這些就是好多人存定期存款的原因。


感謝閱讀!

歡迎留言,關注,點贊!

零度精选
2019-06-08

理財是屬於現金管理模式的一種,而我們理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財富的增值的同時,也要保證我們的本金安全以及兼顧流動性,畢竟每個人都有需要用錢的時候,當你剛好需要用錢時而你的錢卻在理財產品裡拿不出來,那是一件多麼著急的事情。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魚跟熊掌都兼得的東西,你想要高收入,必須要付出高風險,同樣的你想要低風險以及保證本金安全,那你的收益將會是大大降低。

而銀行2%跟3%的理財產品,購買金額無要求限制。大多數都是30天以下以及活期儲蓄型理財產品,這一類收益產品,風險性低,本金不會受到損失,而且贖回和購買方便。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而4%以上的理財產品起步金額高5萬以上,大多數要求90天,以及180天甚至360天的一個封閉期,而且收益率只是作為依據,到時候還得跟進理財產品的盈利情況,進行差異化增減,得出實際的收益率。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綜上所述,對於隨時都需要用錢的人,當然選擇,購買那些2~%3%的理財產品。

對於你來說會不會跟我一樣,這樣子選擇呢?

我是零度精選,喜歡的朋友點擊關注,點贊,評論。

东震木
2019-05-29

根據收益率來看,題主說的2%~3%應該是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的利率,而4%是目前國內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近期平均收益率來看基本都是在4.26%附近。那麼,為什麼多數普通投資者更願意選擇銀行存款類產品呢?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首先,作為首選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的主要客戶,其目的就是安全性考慮,因為一般性存款均已納入存款保險的保護範圍。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些青睞銀行存款的人都是些什麼人呢?很明顯以中老年人居多,尤其是對那些懷揣著養老錢的老年人來說,選擇銀行圖的根本就不是高利息而是本金百分之百安全。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其次,銀行存款類產品利率也不都是在3%以下的,現如今的個人大額存單利率、智能存款利率基本上超過4.0%以上完全可能。比如說,20萬元的個人大額存單利率上,國有大行已調整上浮至50%,股份制銀行52%,城商行或者農商行則是最高上浮55%。如此計算一下,可以發現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基本都是在4.18%以上,最高為4.2625%。

另外,銀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儘管在4.26%左右,但由於央行多次降準影響,普遍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下行壓力呢。反過來,銀行存款類產品的利息收益可以提前鎖定。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總之,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畢竟不同產品的收益不同,而且產品屬性以及安全性也都不一樣的。如何選擇銀行理財產品,要看每個人的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偏好來定。

浮沉市
2019-06-06

中國有個成語可以很好的解釋這種現象——環肥燕瘦。

不同的產品有各自的特點,不同的投資人之間也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人風格穩健,有些人激進,有些人在兩者之間,這些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他們選擇上的差異。

銀行有2%~3%的產品,也有4%~5%的產品,2%~3%的產品相對4%~5%的產品而言會更加穩健一些,通俗點說就是不容易出問題,而4%~5%的產品,相對來說有可能會虧本,儘管虧本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有些人就是糾結於那一點點的差別。比如現在有一些老人家喜歡到銀行去買國債存定期,而年輕人更加傾向於理財、基金等產品,對老人家來說他們更在意的是本金的安全收益的多少相對次之,畢竟他們承受風險的能力比較弱,而年輕人更喜歡激進一點的風格,他們還年輕,承受風險的能力要強上不少。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年長者與年輕者的差別主要是由於他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經驗等各方面的不同造就的,二者的觀念想法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也不必糾結。我周圍的長輩們對銀行的產品還是囿於國債、定期,理財和基金的話一般都不考慮,我也曾經勸過他們可以適當配置一些理財和基金,但他們往往聽不進去。對於我來說,國債和定期這種產品的收益率還是太低了點,一般來說我都不會配置,我更喜歡基金、股票,甚至期貨期權這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

不管怎麼說,選擇什麼樣的產品,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都是每個人自己內心的想法,只要能對此負責,那又有什麼關係呢?相互尊重才是我們更好的選擇。

歡迎關注浮沉市,希望有所助益。

小黑看财经
2019-05-30

不請自來。題主的問題是: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通常來說,2%-3%的產品流動性高,變現能力強。比如,貨幣基金、智能存款等等,選擇這些產品的人,主要在意的是流動性,也就是變現能力,可能是週轉資金、可能是養老錢、可能是治病錢,隨時都要動用的,沒辦法去追求那些高利率的產品。

4%以上的產品,如果帶有保本性質的話,通常鎖定期要高出很多。比如三年期的大額存單4%、三年期的國債4%,各種中長期理財180天、360天等等,由於有鎖定期,所以利率也相對高一點。對於購買這些產品的人,看中的是收益率,而這筆錢並不及時需要使用,可以獲得相對高的收益。

綜上所述,對於資金的使用時間和使用頻率造成了兩種不用的結果,也並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哪個產品更適合自己就購買哪個產品。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罗小胖爱理财
2019-05-29

一、銀行理財VS新興平臺,哪個更靠譜?


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裡,只要有點錢,便是想著第一時間將其存入銀行裡。其實,他們根本沒有想過理財二字,唯一想做的,只是想將錢放入銀行裡,稍微吃點利息而已,甚至連年收益率是什麼或許都不是很清楚。


誠然,他們這種做法並沒有錯,但是這種思維也間接的影響了一部分年輕人。因為,在很多人的理解裡面,只有銀行是最靠譜的。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新聞,逐漸的讓年輕人不再信任銀行以及其理財產品了。例如,某些老年人存了一輩子的錢在銀行裡,最終卻發現在存入的時候被銀行櫃檯的人購買了某種理財產品,而且最終連本金都收不回來。


不光如此,更有一些老人去銀行取錢時,被銀行告知其存款單據以及當時處理單據的人都不在原崗位了,查不到此筆賬單。也就是說,這些錢基本上已經打水漂了。


正是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人其實已經不願意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了,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選擇銀行。一是因為信任這種金融機構,二來,則是不瞭解其它平臺所造成的。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二、2%-3%VS4%或以上收益產品,哪個更划算?


有很多的專家和學者都曾經統計了過去十年間的通貨膨脹率,總結出物價水平大約以每年3%的速度往上漲。也就是說,如果單單隻將錢放入銀行享受2%-3%的理財收益,其實頂多只是保本而已,甚至有可能收益都趕不上物價。


那麼,這種情況之下,適當的接觸新平臺或者說更高的收益其實很有必要。當然了,這裡所說的新平臺,並不是隨便的找個平臺就投錢,而是要找一些被國家認可的平臺和機構。


例如,騰訊的理財通、餘額寶甚至是螞蟻財富上面的一些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都遠超銀行。不光如此,這些互聯網金融平臺購買理財產品更是簡化了很多流程,只需要進行一次實名認證即可購買及享受利息,給老百姓帶來的便利都是看得見的。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三、那些購買低收益產品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歸根結底,有些人只願意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除了出於對銀行的完全信任之外,還有個原因是不願意冒一些風險。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怕失去本金,本著能賺一點是一點的想法。


其實,理財本就是有風險的事情,但如果在自己的風險接受等級範圍之內,儘量的享受高一點的收益率,其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畢竟,這樣才能合理的將本金進行錢生錢,而不是讓錢躺在銀行裡面吃利息。


另外,生活當中某些人對理財產品的不瞭解,導致了他們只喜歡買銀行的低收益理財產品。這裡並不是說銀行的產品不好,其實銀行理財產品當中也有一些相對較高收益的,只不過門檻要求也會相對較高而已。


當然了,如果平時能夠多看看理財方面的書籍,瞭解各種理財方式及其對應的理財風險,才能對自己的資金進行合理的分配,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不是嗎?


其實,購買低收益理財產品並沒有什麼不好的,至少比起月光族來說,好歹是有存款的。不過,如果想跑贏通貨膨脹,則需要不斷的吸收一些理財理念及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錢生錢。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當然了,小胖的理財水平也不怎麼樣,平均年收益大概只有6%左右,但對比起銀行活期理財產品來說,這個收益率已經很滿足了。


未來小胖也會不斷的發掘一些其它的理財渠道,也會不斷的試水某些理財產品,只有不斷的瞭解和嘗試,才會總結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理財路子,不是嗎?


那麼,您平時生活當中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多少呢?您覺得那些購買低收益理財產品的人想法是什麼呢?歡迎一起在留言區聊一聊!

(打字不易,看完請幫忙點個贊哈,如果您喜歡小胖的文

章,也請關注一下,小胖先謝過啦!)

米拉向钱冲
2019-05-30

隨著大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財,而互聯網的崛起,又為理財提供了快速傳播的平臺。2013年,隨著餘額寶的橫空出世,迎來了互聯網金融井噴式的發展,短短6年間,從最初的不信任到現在的不可或缺,我們曾經根深蒂固的金錢思維開始慢慢轉變,在這股浪潮中,依然有人寧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而不願意買4%-5%的理財,這是為什麼呢?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一、銀行定存VS理財產品

試比較理財產品和銀行定存。
從收益來說,一個4%-5%的收益,一個只有2%的收益,單純讓我們選可能都會選擇前者。畢竟每年3%的通貨膨脹不是說說的,10年前的10萬元,現在只相當於不到7萬元,一眨眼間時間過去了10年,錢還少了。要是每年可以有個4%-5%的收益,雖然時間沒了,但錢可不會少,多少給了點心理安慰。
從風險來說,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我們在自己風險承受範圍內,儘量選擇收益高一些,通過對資產進行配置,也是可以獲取利益的最大化的。
從便利性來說,現在銀行都開發了自己的APP,再也不是之前要辦業務先進門的模式,在家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從開戶到投資的多種操作。

理財產品相比較銀行定存好處看得見,為什麼還是有人只願意銀行定存,不願意嘗試理財產品呢?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二、銀行定存群眾基礎廣泛。

互聯網金融是最近幾年間才迅速發展起來的,而我們年輕一代的理財意識和方法大都來源於我們父母。
在我們父母的意識裡,有錢存銀行已經成為一種“本能”,而這種“本能”也毫無保留地被年輕人繼承,上到八旬老人,下到幾歲孩童,中間有扛起家庭的中年人,都會有錢存銀行,因為有利息。至於這利息能否跑贏通脹,並不是他們所考慮的範圍,錢在手裡不僅不會升值,還有可能會丟,放在銀行最起碼可以賺點利息。

另外,很多人的理財之路都是從銀行定存開始的。我們的第一桶金,我們的第一筆10萬存款,我們第一次享受到理財的快樂,大多數都是銀行定存帶給我們的,所以,定存的群眾基礎相當廣泛。即使現在互聯網金融持續火爆,但依舊擋不住定存的“魅力”。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三、銀行理財過去的門檻高,口碑差。

一提到4%-5%的理財,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銀行理財,而曾經的銀行理財那只是有錢人的才能參加的遊戲,動輒上百萬的門檻,讓一眾老百姓望塵莫及,如此高得門檻導致想要了解、願意瞭解的人越來越少,即使現在銀行理財的門檻在逐漸放低,更有出現了1元即可購買的理財,但長久以來對銀行理財高門檻的印象還是揮之不去。
另外,新聞報道中出現過很多次,老人去銀行買理財,被銀行工作人員忽悠辦理了其他,等到想要取出時,本金已經所剩無幾,更有一些老人去銀行取錢,卻被告知存款單據無效,查無此單。這樣一連串的報道,讓大家對銀行理財更是聽而生畏。
門檻高、口碑差成為銀行理財揮之不去的詬病。

(碼字不易,看後麻煩點個贊哦,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