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格隆匯 陳肖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阿里迴歸香港:怎樣一條悲欣交集的路?


1942年九月初三日晚八時整,一代民國高僧大德弘一法師在泉州晚晴室吉祥西逝。臨終前3天,他在用過的三寸紙片背面,寫下讓世人悵然至今的四個字:悲欣交集。

這四個字,用在阿里與香港資本市場糾結的迴歸路上,也再合適不過。

在香港市場,曾有過兩次互聯網科技股對香港投資者造成影響非常負面傷害的刻骨銘心的泡沫經歷

一是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浪潮時,小超人李澤楷一手導演的當時最火爆的互聯網概念股電訊盈科。通過段時間瘋狂併購炒作,電訊盈科從股價不足1毛錢的公司炒高至每股53.11港元,市值最高超過3300億港元,後又迅速泡沫刺破,股價暴跌近9成,導致無數在那一波浪潮中滿倉追進的港人投資者家產盡埋,從此港人對互聯網產業再無好感。

阿里迴歸香港:怎樣一條悲欣交集的路?

二是在2007年互聯網熱潮再度席捲全球時,在香港一上市就創出多項新記錄,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引無數香港投資者瘋狂看好,但最終同樣股價遭受暴跌後黯然退市,堅定看好的香港投資者損失無比慘重的阿里巴巴

這家公司因為同行的行業,同樣的泡沫,同樣的天堂與地獄,對投資者造成同樣刻骨銘心的傷害,因而成為那時代香港投資者人共同的慘痛回憶。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阿里巴巴與港交所之間經歷了一次類似於轟轟烈烈愛過、刻骨銘心恨過,最後又悉然相盼破鏡重圓的悲欣交集史。

1

轟烈的愛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以B2B業務作為主體,在香港主板掛牌成功上市。

阿里迴歸香港:怎樣一條悲欣交集的路?

彼時,正值互聯網熱潮再次席捲全球,一大批大型互聯網企業受到資本市場的狂熱追捧。

作為中國最大電商的阿里巴巴,雖然僅是以B2B業務作為主體上市,但不礙市場對其未來增長及母公司其他性感業務(淘寶和支付)注入的美好預期(頗類似當下市場對中煙香港的遐想與追捧),引起阿里在港上市時受到了無數投資者的瘋狂而堅定的看好。

在當時,阿里巴巴創出了香港股票市場歷史上多項記錄:

融資17億美元,超過谷歌成為科技領域融資之最(同時創港股融資紀錄);

散戶投資者超額認購258倍,凍結資金高達4500億港元,創香港股市凍資規模之最;

50倍以上的機構投資者超額認購,包括雅虎、AIG、鴻海、工銀亞洲、思科等8家巨頭爭相搶注;

開盤當天股價飆漲漲192%,創下了港股2007年新股首日漲幅之最。

市值超200億美元,成為亞洲市值第二的互聯網公司,緊逼雅虎日本;

市盈率高達300倍,在當時已上市的科技公司中幾乎無人能及。

另有媒體報道,曾出現50名“超級散戶”,動用接近9億港幣對阿里進行認購,足可見當時信奉阿里和馬雲的散戶群體,數量是多麼的龐大,信仰又是多麼的單純和堅定。

據說那時候的阿里巴巴就像一個奇蹟,令許多人興奮不已。以發行價預計,上市後接近有1000名阿里員工將成為百萬富翁,阿里的IPO成為當時互聯網普及面最廣的一次造富活動。

2008年12月3日,阿里巴巴的股價一度達到41.8港元,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這成了阿里巴巴在香港股票市場最巔峰的時刻。

2

刻骨的恨

隨後的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經濟形勢一落千丈,阿里的2B業務同樣受到巨大影響,阿里巴巴股價開始不斷下滑,2008年3月下降到IPO價格之下,到了10月份,阿里股價跌至3.46港元的低位,不到一年前發行價的3成,和41.8元的高位相比,跌幅超過9成此前轟轟烈烈愛著阿里的香港股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忍受股價下跌帶來的痛苦煎熬。

2009年,隨著各國強力救市,金融市場回暖,阿里股價開始回升,一度站上20港元上方,但好景不長,自2009年三季度開始,阿里股價增長乏力。

到了2011年2月21日,阿里爆出大丑聞,過去兩年B2B平臺裡近2000餘家“中國供應商”客戶因涉嫌欺詐被暫停服務,同時由於快速擴張,阿里的公司內部管理問題不斷,B2B公司CEO衛哲以及COO李旭暉引咎辭職

事件爆發後,阿里巴巴名聲掃地,阿里巴巴股再度持續下跌,至2011年11月,股價更跌落至10港元下方,上市時的高光,已消失殆盡。到2012年2月,股價也沒什麼起色,較發行價已跌超過3成,和41.8港元的歷史高位,更是蒸發近8成。

最終,阿里宣佈以每股13.5港元,也就是發行價的價格進行私有化,收購餘下的27.03%股份,並於6月正式撤離港交所。

13.5港元上市,13.5港元退市,轉了一圈,一切又回到起點。

阿里迴歸香港:怎樣一條悲欣交集的路?

馬雲用發行價回購,貌似不賺不賠,但其在這幾年間卻利用資本市場助力的無息資金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無論是業務規模還是影響力,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他確實是大賺了。

而在這一圈輪迴中,那些曾經看好阿里股份、信奉馬雲為神、堅定信仰阿里巴巴的無數香港股民,絕大部分都虧損慘重

這也導致了當時各種聲討阿里的報道鋪天蓋地,如:“阿里勾結無良投行香港上市,圈數億港幣套牢無數散戶”;“阿里股價從40一股暴跌7元不到,中國互聯網最大的泡沫已破滅”;“阿里的騙局漸漸被世人看清”等等。

後來,當年完成私有化的馬雲,曾一度試圖挽回香港市場落下的印象,希望將2B、2C甚至支付等核心業務重新打包,繼續在香港上市,也算回饋讀香港市場的虧欠

但令人唏噓的是,香港拒絕了阿里的這份“好意”。2013年10月,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表示:香港為了保障投資者權益,必須堅持“同股同權”原則,香港上市規則規定不能設有雙重股權。

現在回過頭看這段恩怨情仇,這其中,固然有香港股票市場的僵化制度限制使然,但其中,又有多少是因為此前被阿里的過山車泡沫虧慘而心生牴觸的緣故呢?應該不少吧。

阿里最終無奈選擇遠赴美國上市。

3

出走海外

2014年9月18日,阿里巴巴正式登陸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68美元,募資總額高達250億美元,一度成為美股史上募資規模最大的IPO

以核心資產上市的阿里沒有重蹈覆轍,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公司(或許沒有之一),其目前股價已經飆升至發行價的3倍,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互聯網巨頭,美股投資者們也賺得盆滿缽滿。彼時的阿里,正處於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浪尖,發展一飛沖天,營收連年高速增長超過50%,衍生出橫跨電商、金融、物流、科技等多行業的大阿里生態系統,成為中國絕對的互聯網巨無霸。

近兩年來,阿里巴巴(BABA.US)的市值幾度突破五千億美元,與香港的騰訊控股交相輝映,成為中國最大的兩家互聯網公司。

截止6月12日美股收盤,阿里的市值仍然超過4100億美元,與騰訊雙雙進入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名單。

阿里迴歸香港:怎樣一條悲欣交集的路?

而對於香港市場的投資者,尤其是那些曾經受過阿里巴巴股票投資“傷害”的股民來說,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心情無比複雜——這原本是屬於他們的紅利啊!

4

改革納新

痛失阿里,成了港交所一個大大的遺憾,還曾被港媒視為港交所最大失誤。

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樑錦鬆在2017年的一次演講中說:前幾年沒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個很重大的錯誤。港交所CEO李小加在內的多位官員也曾對沒有讓阿里在香港上市表示遺憾。

這也成為港交所改革的導火索,為免失去更多類似於阿里巴巴的市場機會,港交所在總裁李小加的帶領下,開啟改革之路。

2018年4月24日,港交邁出25年來最大一步:發佈IPO新規,向同股不同權結構的公司敞開懷抱,允許雙重股權結構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這就為諸多高科技公司掃清了登陸港股的最大障礙。

改革很快取得重大成就,此後,小米(1810.HK)、美團(3690.HK)、百濟神州(6160.HK)等互聯網以及生物醫藥公司新經濟公司紛紛登陸香港市場。

現在,改革已滿一週年,成果豐碩,港股迎來了共40家新經濟公司上市,包括9家生物科技公司和2家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融資額累計約1504億港元,佔此期間香港集資金額逾五成。

不僅於此,港交所還對上市制度做了更多的革新修改,針對長期停牌殭屍股,垃圾仙股、玩弄財技的老千股連連下手整頓肅清。

從此,港股市場迎來全面的革新面貌,而這也成為了阿里重新迴歸的重要因素——美股市場再好,終究是別人家的地盤。

早在去年3月,阿里將在國內二次上市的消息傳出後,阿里就曾迴應,“赴美上市那天就說過,只要條件允許,我們就回來,這個想法沒有變過”。

5

破鏡重圓

北京時間6月13日下午,據報道,阿里巴巴遞交香港上市申請。而阿里巴巴對此迴應稱,不予評論。

阿里迴歸香港:怎樣一條悲欣交集的路?

此前據知情人士消息稱,阿里巴巴已經選擇了中金公司和瑞信牽頭負責其擬議的香港股票發行,計劃最早在未來幾周向香港交易所提交正式的上市申請。

在今年4月,李小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阿里百分之百會回來,只是時間長短問題。如果阿里發現它的股價在亞洲時段有交易的可能性,它有可能來。當然,增加一個上市地也會給它帶來更多監管成本。一定是當它覺得好處比成本更大,它才會來。

所以將來‘北水’可以通過互聯互通機制買阿里的股票了,也許就是阿里回來的一天。”

經過一長段曲折婉轉的愛恨情仇經歷之後,當初曾經有過的些許分歧,也早已隨著時間與各自的成長而煙消雲散,現在渡盡劫波,終於破鏡重圓。

6

格局將變

有人歡喜有人愁,騰訊也許對阿里的迴歸不太歡喜。

過去十幾年,騰訊一直是港股投資者的掌上明珠。阿里突然宣佈回來,就好比家裡本來只有我一個獨生子,突然多了一個親兄弟,肯定會分走一些關愛。阿里從騰訊身上分走資金,將成為一件必然的事情

令騰訊擔憂的是,從19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來看,阿里似乎是比騰訊更具有增長潛力

騰訊19年Q1實現收入854.7億元,同比增長16.24%,同比增速從去年的20%-30%下滑至低於20%。

阿里迴歸香港:怎樣一條悲欣交集的路?

阿里巴巴19自然年Q1總收入為934.98億元,同比增長51%,在過去的8個季度中,阿里巴巴有7個季度營收同比增速都在50%以上。忽略掉併購所帶來的額外收入增長,阿里巴巴2019財年營收增長率為39%。

阿里迴歸香港:怎樣一條悲欣交集的路?

從營收來看,騰訊營收下滑地厲害,但阿里仍然保持高速增長。

騰訊Q1實現淨利潤272.1億元,同比增長16.83%,雖然有所好轉,但淨利潤增速回升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投資業務的帶動。

阿里巴巴自然年Q1的非美國會計準則(Non-GAAP)淨利潤為200.56億元,同比增長42%。調整後EBITA為207.57億元,同比增長23.52%。

從盈利能力來看,騰訊更賺錢,但是淨利潤有一部分來源於股權投資業務的帶動。阿里巴巴雖然沒有騰訊掙錢,但是增速更快,而且阿里還投資了很多具有前景但暫時還不盈利的業務,比如雲計算和新零售。

從戰略上看,騰訊和阿里分別是社交和電商的壟斷巨頭,但騰訊的社交帝國明顯在受到抖音等多方的嚴重侵蝕,對這種侵蝕,騰訊並無特別有效的應對之策。相反,在阿里的電商領域,儘管先後出現了京東、拼多多等競爭者,但最後結果,這些競爭對手更像陪練,某種程度上反而令阿里在變得更加強大。

至於兩家公司都積極佈局的下一個營收增長點,我們看到兩家巨頭在新零售上瘋狂的買賣。目前來看,新零售還沒分高低。但在最具戰略性的雲計算上,騰訊卻遠遠落後於阿里

根據IDC的數據,2018年下半年公有云IaaS+PaaS在大陸市場的份額佔比中,阿里雲以42.7%的份額仍然穩穩佔據了市場第一,而騰訊雲的體量約為阿里雲的1/4左右,僅僅一個零頭。

阿里迴歸香港:怎樣一條悲欣交集的路?

從各方面綜合來看,騰訊貌似已經開始在走下坡路,而阿里仍在走上坡路,阿里巴巴似乎更勝一籌。截止至6月13日,騰訊市值3.18萬億港元,阿里市值4166.69億美元,按7.83港元/美元的匯率換算,阿里市值為3.26萬億港元,不相伯仲。

以前沒得選,國內的投資者只能投資騰訊,阿里巴巴回來了之後,騰訊也許已經不是唯一選擇了。

阿里迴歸,資金必然的舍此就彼,對於近況不佳的騰訊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7

結語

阿里與港交所的最終破鏡重圓,從任何方面來說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對港交所來說,從小米美團選擇香港,到現在阿里預預期迴歸,都可以看出科技公司對於香港資本市場的喜愛。阿里作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巨頭之一,阿里的迴歸很有可能促進更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尋求在香港的二次上市,同時令未上市的科技公司把香港作為上市的首選,今日頭條、快手、滴滴都有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內赴港上市。

可以預見,香港市場作為中國互聯網科技中心的地位,從此落錘坐實,且再無人超越。

而對於阿里來說,最終迴歸了初心,回到其服務的主體懷抱,贏回曾經在香港市場失去的榮光,或是其深埋內心的一大訴求。同時,藉助中國日漸開放的資本市場,和源源不斷的北下資金的助力,阿里巴巴不但在市值上很可能會重新得到更高的估值溢價,同時也必然從此與國內及香港投資者關聯更密,在業務發展上得到更好的協同影響和增益。

在未來,港股再出一個騰訊也或是在望之事。

而有意思的是,阿里與騰訊這對旗鼓相當的宿敵,終於可以在香港同臺競技,到時候孰強孰弱,誰是港股一哥,尤值關注。

祝福阿里。這一路的顛沛流離,恰如中國經濟的曲折摸索卻百折不撓,時光會回饋你們的所有努力。

更祝福香港與中國,恰如黃家駒的那首歌: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願歲月厚待我們所有的艱辛摸索,願我們成為彼此的榮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