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寫汶川地震我為何要等上十年'

"

阿來《雲中記》無疑是南國書香節上的重磅發佈,這既是因為題材本身之重,也是阿來思辨之重,更有著長達十年的時間之重。

災難題材如何講好對逝者的告慰,對生者的期待,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並且永遠有高下之分,為此阿來寧肯等上十年。

"

阿來《雲中記》無疑是南國書香節上的重磅發佈,這既是因為題材本身之重,也是阿來思辨之重,更有著長達十年的時間之重。

災難題材如何講好對逝者的告慰,對生者的期待,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並且永遠有高下之分,為此阿來寧肯等上十年。

阿來:寫汶川地震我為何要等上十年

這是南國書香節讀者浸入程度最深的一次活動,時而淚目,又時而滿懷期待。如何將如此嚴肅的話題講得引人入勝,阿來自有他的真誠和感染力。

他本可以十年前就開始寫這個題材,那時候他已經是四川省作協領導,帶領作家們寫這個重大題材是一個任務,阿來表達了對這樣大幹快上搞地震文學的擔憂,引起過別人的誤解,他說:“我從未反對過抓這個題材,我只是反對輕而易舉去面對這樣嚴肅和沉重的題材。”

為此他寧可獨自等待——這種等待現在證明了就是先驗之明,大多數地震題材作品已經隨風而逝,他的遲到反而契合了這個要抓精品力作抓深度的時代。

《雲中記》的素材他早已有之,但文學自有其規律,不到豁然開朗噴薄而出的時刻他絕不輕易動手。512大地震的那天,他正在寫格薩爾王,書架上的書紛紛掉落,一個南方文學獎的獎盃也砸了下來,他看見對面的房子晃動足有半米,牆縫裡騰起了灰塵。之後的三個小時通訊全部中斷。等通訊恢復了他發現可能有餘震,無論如何不能再回家了。於是他就發動自己的吉普車,吉普車上有露營的裝備。

他首先想到的是救災,在映秀死裡逃生的妹妹告訴他,他們前後車輛上的全部都遇難了,他們沒有被砸下真是萬幸。他想參加志願者隊伍,省青聯說他年紀太大不合適,於是他就聯合麥家,楊紅櫻等一群作家,捐了幾十萬塊錢,把錢裝進吉普車就往震中跑。

車到映秀,他度過了一個永生難忘的夜晚,那時候100小時黃金救援期剛過,在映秀鎮作業的一大群工程機械突然一起停止了下來,本來它們在燈火通明中一直隆隆地響個不停,全部停了這種安靜就顯得非常奇異,有遇難者家屬的哭聲傳來,他們哭暈過去了,經過急救之後又繼續哭。

阿來在吉普車裡感覺到下在廢墟上的小雨停了,外面有滿天星光:“這是一種恐怖的安靜,我希望有一種其他的聲音,難道除了哭聲就不能有別的聲音嗎?我希望逝者的靈魂能夠上升為星辰,伴隨他們的聲音應該是莊重而美麗的,除了掩埋和哭泣,除了腐爛和悲憫我們就不能做點別的什麼嗎?我覺得此情此景對於逝者來說是不人道的。於是我就打開了吉普車的音響,小聲地放著莫扎特的《安魂曲》。這本是莫扎特為宮廷定製的曲子,卻寫到三分之二就去世了,其實這是他面對自己的死亡寫出的曲子。”

阿來說那時候就感覺到我們缺少一種深刻的死亡觀,這個話題在傳統中就意味著禁忌和恐懼,這可能就是他不會輕易下筆的理由。他本來擔心《安魂曲》音量大了會讓人誤解為對死者的不敬,但不知不覺中,他發現車邊多了幾個人影,他們也在陪著他聽,中間一言不發,沉浸在管風琴的嗡鳴中。這提示他也許有的東西其實是可以建立的。

之後他不斷參與災後重建,不斷重返災區,映秀的漩口中學就有很多作家的捐款。他了解得越深就越感現實之難:精神上的重建遠比物質上的重建困難得多,倖存者都揹著過去的重負,新組建的家庭經常帶著對逝者的負罪感,“記憶太沉重了,他們無法救贖自己,我們的文化一貫缺乏救贖的能力,這和我們放不下死亡有很大的關係,其實生死皆為一體,生的意義是用死亡來宣告的。”

材料越豐富,他就越抱定了不能用災民心態來寫大地震的決心。地震之後,成都有了每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拉響警報的傳統,他也在警報聲中年復一年重溫著過去,直到去年的這個時候,警報再度響起,“我聽見警報聲,感覺到身體的某個開關終於被打開了,十年之後我終於哭了出來,淚流滿面,不可遏止,一直哭了半個小時。然後我停下了手裡的一部小說,開始寫《雲中記》。我本來懷疑這也是我一時的衝動,但寫了一天之後,第二天還想接著寫,第三天,第四天,我都想繼續寫……我發現我到了必須把它寫出來的時候,我要寫出死亡對生命的喚醒。這不是衝動。”

作為久負盛名的茅獎和魯獎得主,阿來的寫作始終保持著純淨和嚴肅,飽含著一個優秀作家為盡責和完美付出的最大努力,他絕不會為文學之外的任何其他目的而寫,這是《雲中記》“遲到”的原因,但這是一次完美的遲到,他將災難題材的精神內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將死亡化為生命的禮讚,“無論如何,我要為這偉大的生命洗禮寫下頌歌。”

"

阿來《雲中記》無疑是南國書香節上的重磅發佈,這既是因為題材本身之重,也是阿來思辨之重,更有著長達十年的時間之重。

災難題材如何講好對逝者的告慰,對生者的期待,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並且永遠有高下之分,為此阿來寧肯等上十年。

阿來:寫汶川地震我為何要等上十年

這是南國書香節讀者浸入程度最深的一次活動,時而淚目,又時而滿懷期待。如何將如此嚴肅的話題講得引人入勝,阿來自有他的真誠和感染力。

他本可以十年前就開始寫這個題材,那時候他已經是四川省作協領導,帶領作家們寫這個重大題材是一個任務,阿來表達了對這樣大幹快上搞地震文學的擔憂,引起過別人的誤解,他說:“我從未反對過抓這個題材,我只是反對輕而易舉去面對這樣嚴肅和沉重的題材。”

為此他寧可獨自等待——這種等待現在證明了就是先驗之明,大多數地震題材作品已經隨風而逝,他的遲到反而契合了這個要抓精品力作抓深度的時代。

《雲中記》的素材他早已有之,但文學自有其規律,不到豁然開朗噴薄而出的時刻他絕不輕易動手。512大地震的那天,他正在寫格薩爾王,書架上的書紛紛掉落,一個南方文學獎的獎盃也砸了下來,他看見對面的房子晃動足有半米,牆縫裡騰起了灰塵。之後的三個小時通訊全部中斷。等通訊恢復了他發現可能有餘震,無論如何不能再回家了。於是他就發動自己的吉普車,吉普車上有露營的裝備。

他首先想到的是救災,在映秀死裡逃生的妹妹告訴他,他們前後車輛上的全部都遇難了,他們沒有被砸下真是萬幸。他想參加志願者隊伍,省青聯說他年紀太大不合適,於是他就聯合麥家,楊紅櫻等一群作家,捐了幾十萬塊錢,把錢裝進吉普車就往震中跑。

車到映秀,他度過了一個永生難忘的夜晚,那時候100小時黃金救援期剛過,在映秀鎮作業的一大群工程機械突然一起停止了下來,本來它們在燈火通明中一直隆隆地響個不停,全部停了這種安靜就顯得非常奇異,有遇難者家屬的哭聲傳來,他們哭暈過去了,經過急救之後又繼續哭。

阿來在吉普車裡感覺到下在廢墟上的小雨停了,外面有滿天星光:“這是一種恐怖的安靜,我希望有一種其他的聲音,難道除了哭聲就不能有別的聲音嗎?我希望逝者的靈魂能夠上升為星辰,伴隨他們的聲音應該是莊重而美麗的,除了掩埋和哭泣,除了腐爛和悲憫我們就不能做點別的什麼嗎?我覺得此情此景對於逝者來說是不人道的。於是我就打開了吉普車的音響,小聲地放著莫扎特的《安魂曲》。這本是莫扎特為宮廷定製的曲子,卻寫到三分之二就去世了,其實這是他面對自己的死亡寫出的曲子。”

阿來說那時候就感覺到我們缺少一種深刻的死亡觀,這個話題在傳統中就意味著禁忌和恐懼,這可能就是他不會輕易下筆的理由。他本來擔心《安魂曲》音量大了會讓人誤解為對死者的不敬,但不知不覺中,他發現車邊多了幾個人影,他們也在陪著他聽,中間一言不發,沉浸在管風琴的嗡鳴中。這提示他也許有的東西其實是可以建立的。

之後他不斷參與災後重建,不斷重返災區,映秀的漩口中學就有很多作家的捐款。他了解得越深就越感現實之難:精神上的重建遠比物質上的重建困難得多,倖存者都揹著過去的重負,新組建的家庭經常帶著對逝者的負罪感,“記憶太沉重了,他們無法救贖自己,我們的文化一貫缺乏救贖的能力,這和我們放不下死亡有很大的關係,其實生死皆為一體,生的意義是用死亡來宣告的。”

材料越豐富,他就越抱定了不能用災民心態來寫大地震的決心。地震之後,成都有了每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拉響警報的傳統,他也在警報聲中年復一年重溫著過去,直到去年的這個時候,警報再度響起,“我聽見警報聲,感覺到身體的某個開關終於被打開了,十年之後我終於哭了出來,淚流滿面,不可遏止,一直哭了半個小時。然後我停下了手裡的一部小說,開始寫《雲中記》。我本來懷疑這也是我一時的衝動,但寫了一天之後,第二天還想接著寫,第三天,第四天,我都想繼續寫……我發現我到了必須把它寫出來的時候,我要寫出死亡對生命的喚醒。這不是衝動。”

作為久負盛名的茅獎和魯獎得主,阿來的寫作始終保持著純淨和嚴肅,飽含著一個優秀作家為盡責和完美付出的最大努力,他絕不會為文學之外的任何其他目的而寫,這是《雲中記》“遲到”的原因,但這是一次完美的遲到,他將災難題材的精神內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將死亡化為生命的禮讚,“無論如何,我要為這偉大的生命洗禮寫下頌歌。”

阿來:寫汶川地震我為何要等上十年

《雲中記》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頁數 400

出版日期 2019年4月1日

作者 阿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