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吃零食喝飲料,早死風險往上飆!不會這4招真的會要命

常言道“病從口入”。這句話一般理解為所吃的食物中含有有毒物質或病原菌,吃入後導致人患病。

不過,在零食、包裝食品、碳酸飲食等各類超加工食品流行的今天,這句話的適用範圍恐怕要擴大了。

近日,《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刊登法國一項新研究發現,食用太多過度加工食品會增加早亡風險。

研究人員首次證實,過度加工食品攝入量的增加與死亡風險存在重要關聯:過度加工食品每增加10%,過早死亡的風險就會增加14%。

1

加工食品vs超加工食品

食品加工手段很多,比如冷凍、罐藏、乾燥、殺菌、防腐、營養強化等等。並不是所有「加工」都是不好的,有些食物需要經過加工,使它更安全。

比如牛奶,巴氏殺菌奶肯定是比 純天然現擠牛奶更安全。

我們最應該避免的是那些超加工食品。

JAMA子刊:吃零食喝飲料,早死風險往上飆!不會這4招真的會要命

超加工食品,簡單說就是經過多道加工工序、含有多種成分的食品;即食或者加熱就可以吃,是它們的特點。

因為吃這些食品,不僅容易攝入額外的糖、鹽、脂肪和熱量,而且還可能含有一些可能的致癌物。

比如包裝零食、飲料、糖果蜜餞、餅乾、便利店的肉丸、恆溫箱裡擺著的雞塊、魚排、冷凍披薩、微波爐裡叮一下就能吃的芝士焗飯等。

從2015年到2018年,連續4年,分別有不同的研究團隊發表報告稱,超加工食品攝入增加與人的血脂異常、肥胖、高血壓、癌症患病風險升高有關,引發了人們對超加工食品的廣泛擔憂。

2

在超市裡如何選擇食品?

在超市購買食品時,一定要閱讀食品標籤,警惕大量的糖、鹽和脂肪。

“有機”和“天然”≠沒有添加糖

JAMA子刊:吃零食喝飲料,早死風險往上飆!不會這4招真的會要命

添加糖是指一切不是天然存在於食物中、人為加入的糖類。食品有“有機”或者“天然”的標籤,並不代表沒有添加糖。

看食品標籤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就會發現,一些食品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糖,例如酸奶。另外,食物成分表裡的前兩三個成分也可以找到隱藏的糖,包括食糖、麥芽糖、紅糖、玉米糖漿、蔗糖、蜂蜜、濃縮果汁等。

小貼士:我們可以仔細閱讀食物標籤,找到蛋白質和纖維含量更高、飽和脂肪和糖類更少的食品。

無處不在的鈉鹽

JAMA子刊:吃零食喝飲料,早死風險往上飆!不會這4招真的會要命

我們需要鈉鹽來維持健康,但是,通常我們攝入的鈉鹽量都遠遠超過膳食指南里的推薦攝入量(每天不超過6克)。

大部分罐頭蔬菜、湯、醬汁等都含有添加鹽。加工食品是我們膳食中鈉鹽的重要來源,因為鹽常被用來防腐和延長保質期。

小貼士:選擇加工食品時要注意選擇沒有添加鹽、低鹽或者少鹽的食品,從而減少我們從加工食品中攝入的鈉鹽。

容易漏網的反式脂肪

JAMA子刊:吃零食喝飲料,早死風險往上飆!不會這4招真的會要命

反式脂肪會增加人體內的壞膽固醇,降低好膽固醇的量。現在的加工食品中都禁止添加反式脂肪,不過我們還是應該仔細閱讀食品標籤和成分表,以防有漏網之魚。

如果食品標籤中反式脂肪一項為0克,有2種含義,一是該產品中沒有反式脂肪酸,二是每包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量低於0.5克,那麼廠家就可以在食品標籤中標註0克。

小貼士:我們應當同時仔細閱讀食物成分表,如果裡面有氫化植物油,就說明含有反式脂肪,這種食品就應當立刻放回貨架。

選配料表短的

一般來說,配料表越短,說明加工程度越少。比如,不超過5個成分。

對於超加工食品可能的導致早死的原因,可能在於超加工食品中通常會加入很多食品添加劑,如二氧化鈦,被發現可能與慢性腸炎和癌症發生有關;又如乳化劑和人工甜味劑可能會破壞腸道菌群,與炎症、代謝綜合徵、2型糖尿病以及癌症的發生有關;而食品包裝裡的BPA等也是一個危險因素。

JAMA子刊:吃零食喝飲料,早死風險往上飆!不會這4招真的會要命

去超市購物時一定要仔細閱讀食品標籤和成分表,以免攝入過多的糖、鈉鹽和脂肪。

覺得實用的話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家人吧~

文章來源:奇點網、生命時報、春雨健康科普

圖片來源:123rf

編輯:離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