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身後,那個沉重的家庭!看完讓人淚目'

"

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而每一位癌症患者的身後,都有著一個沉重而焦慮的家庭。

為救父親願傾家蕩產的兒子,最終:“讓我爸去吧,不要折騰他了。”

64歲的肺癌晚期患者江樹森就沒有那麼幸運。

江樹森的兒子江河告訴記者,在父親診斷出肺癌時,自己和弟弟第一時間達成共識:就算是傾家蕩產,也要讓父親延長生存期。

肺癌,如今已成為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在對抗肺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各種治療方法能用的都用了。

江河從前是個有潔癖的人,但在父親住院的日子裡,他可以拎著充氣床蓆地而睡,也可以在走廊裡捧著盒飯幾口就吃乾淨。

直到化療後,江樹森看到自己整個人像一坨沒有靈魂的肉一樣癱著出來,才終於忍不住告訴兩個兒子,自己很想死。一年的時間裡,他從140斤瘦到了96斤。

江樹森告訴記者,他一直覺得,只要用上最先進的治療方法,父親是可以高質量的生存的。“直到有一天晚上,爸爸眼神裡都是懇求的語氣叫我,在我走到他床邊時,爸爸指著病床旁邊的抽屜說,我早上和護士要了幾個一次性手套,拉不出大便太疼了,大河啊,你別嫌棄我,幫我看看,有什麼東西……”江河回憶說,聽到這,自己立刻打開抽屜,拿出手套。

在父親身後的時候,江樹森第一次讓父親看到了自己泣不成聲的樣子,那個從前是自己依靠的爸爸,如今羸弱得不能自己走路,像個孩子一樣,放下所有尊嚴懇求他的兒子,幫幫他,而在那時,父親已經連續半個月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他太疼了。

直到那時,江河才意識到,有時候,自以為是的愛叫自私。半個月後,父親陷入了昏迷。

“醫生問我,還救嗎?我說救了以後呢?醫生說,開口子,插管子,還能堅持幾天。”

這一次,江河沒有任何猶豫,他沒有徵求圍在病床前的一圈長輩的意見,堅定地告訴醫生:“讓我爸去吧,不要折騰他了。”

和江樹森一樣,所有癌症患者都在忍受著癌痛,晚期患者會成片乃至全身疼痛,無法進食、睡覺,連喘氣和翻身都成了奢侈。

"

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而每一位癌症患者的身後,都有著一個沉重而焦慮的家庭。

為救父親願傾家蕩產的兒子,最終:“讓我爸去吧,不要折騰他了。”

64歲的肺癌晚期患者江樹森就沒有那麼幸運。

江樹森的兒子江河告訴記者,在父親診斷出肺癌時,自己和弟弟第一時間達成共識:就算是傾家蕩產,也要讓父親延長生存期。

肺癌,如今已成為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在對抗肺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各種治療方法能用的都用了。

江河從前是個有潔癖的人,但在父親住院的日子裡,他可以拎著充氣床蓆地而睡,也可以在走廊裡捧著盒飯幾口就吃乾淨。

直到化療後,江樹森看到自己整個人像一坨沒有靈魂的肉一樣癱著出來,才終於忍不住告訴兩個兒子,自己很想死。一年的時間裡,他從140斤瘦到了96斤。

江樹森告訴記者,他一直覺得,只要用上最先進的治療方法,父親是可以高質量的生存的。“直到有一天晚上,爸爸眼神裡都是懇求的語氣叫我,在我走到他床邊時,爸爸指著病床旁邊的抽屜說,我早上和護士要了幾個一次性手套,拉不出大便太疼了,大河啊,你別嫌棄我,幫我看看,有什麼東西……”江河回憶說,聽到這,自己立刻打開抽屜,拿出手套。

在父親身後的時候,江樹森第一次讓父親看到了自己泣不成聲的樣子,那個從前是自己依靠的爸爸,如今羸弱得不能自己走路,像個孩子一樣,放下所有尊嚴懇求他的兒子,幫幫他,而在那時,父親已經連續半個月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他太疼了。

直到那時,江河才意識到,有時候,自以為是的愛叫自私。半個月後,父親陷入了昏迷。

“醫生問我,還救嗎?我說救了以後呢?醫生說,開口子,插管子,還能堅持幾天。”

這一次,江河沒有任何猶豫,他沒有徵求圍在病床前的一圈長輩的意見,堅定地告訴醫生:“讓我爸去吧,不要折騰他了。”

和江樹森一樣,所有癌症患者都在忍受著癌痛,晚期患者會成片乃至全身疼痛,無法進食、睡覺,連喘氣和翻身都成了奢侈。

癌症患者身後,那個沉重的家庭!看完讓人淚目

健康時報資料圖片,健康時報記者牛宏超/攝

當醫生成為癌症患者家屬,也會說:“怕的不是困難,怕的是面對困難卻毫無準備。”

“兒子,能否幫我聯繫一張床位,媽媽已經是中晚期了”。收到短信的張濤,正在病房裡查房,看了一眼手機屏幕,他知道心中某種預感被證實了。

“宮頸癌,最多五年”。

查完房回到辦公室那一刻,張濤終於繃不住了,直接癱倒在地上嚎啕大哭。

後來,帶著母親做各種檢查,最終母親的診斷結果是鱗癌,還有手術的機會。

“我看過肝硬化嘔血的病人在我眼前一盆一盆地吐出鮮血;甲狀腺腫大的病人,手術時流了半床的血,連墊子都吸飽……但當躺在檢查臺上的人是我最愛的媽媽時,我的腿差點軟下去。”張濤至今仍然記得,在做癌腫血供的時候,稍微一碰就大量出血,張濤親眼看著母親的血液湧出。

為了接下來的治療,張濤在醫院附近租了房子,晚上他躺在母親的身邊,彷彿又回到了童年。

“看到我貼在她臉上抱著她,她也把手順勢摟住了我,從我的眼睛摸到嘴角,再到胡茬,靜靜地說,兒子,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定數。我不害怕,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張濤說,他不敢哭出聲,但是整個人都在母親的懷裡顫抖著。

檢查結果出來的那天,張濤穿著白大褂坐在一群患者中間,知道還能手術的時候,張濤一邊笑一邊哭。沒有人知道,這個年輕的醫生怎麼了。

作為癌症患者家屬,最長久的拉鋸戰才剛剛開始。

“那天我值了一夜班沒有閉眼,第二天父親腦卒中被送急診溶栓搶救,那天又是母親化療的日子,需要絕對臥床,一定要有人照顧。醫院的實習考核也都趕在一起。”張濤說,那次兩天兩夜沒閤眼,叫來老家的表姐幫忙看護,才熬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張濤這樣的癌症患者家屬並不是個例,在他背後,是中國1億以上第一代獨生子女的養老危機。

老伴因癌去世後她逢人便說:結直腸癌,40歲以上要每年篩查一次

2018年7月21日,他在哈爾濱做了痔瘡手術;

2018年10月26日,他在縣城醫院檢查出癌症晚期;

2018年11月,他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找到了王錫山主任治療,11月末術後出院;

2019年3月27日凌晨00:27分,他走了;

2019年7月2日,是他走的第100天,我去墓地給他上墳……

52歲的趙國蘭把她和老伴樑彬的每一個日子,備忘錄似的播報著。

她說,最後一個月,他總是罵我,說我做什麼都不對,但我知道,他打心眼裡捨不得我。一想起來過不了多久就再也看不到老伴兒了,我就覺得,連被他罵和抱怨,都是幸福的。

趙國蘭的老伴兒是直腸癌晚期。

在做了腸鏡、核磁、CT等一系列檢查後,王錫山主任為樑彬做了手術,讓樑彬高興的是,手術,保肛了。

“他不知道自己還有多久的生存期,”趙國蘭說,老伴兒之所以堅持要保肛,是因為想以後照顧孫子更方便。

2017年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年癌症發病約380.4萬人,發病率278.07/10萬,年癌症死亡約229.6萬人,死亡率167.89/10萬,近十五年來發病率增幅約3.9%,死亡率年增幅2.5%。

對於這樣的死亡增幅,早診早治成了對付癌症最有效的手段。很多和樑彬一樣的患者,就在一次次“沒事兒,不用查”的忽視中,消耗掉了最後挽救生命的可能。以腸癌為例,從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經歷10年左右的發展期。越靠近晚期,生存率就越低。

"

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而每一位癌症患者的身後,都有著一個沉重而焦慮的家庭。

為救父親願傾家蕩產的兒子,最終:“讓我爸去吧,不要折騰他了。”

64歲的肺癌晚期患者江樹森就沒有那麼幸運。

江樹森的兒子江河告訴記者,在父親診斷出肺癌時,自己和弟弟第一時間達成共識:就算是傾家蕩產,也要讓父親延長生存期。

肺癌,如今已成為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在對抗肺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各種治療方法能用的都用了。

江河從前是個有潔癖的人,但在父親住院的日子裡,他可以拎著充氣床蓆地而睡,也可以在走廊裡捧著盒飯幾口就吃乾淨。

直到化療後,江樹森看到自己整個人像一坨沒有靈魂的肉一樣癱著出來,才終於忍不住告訴兩個兒子,自己很想死。一年的時間裡,他從140斤瘦到了96斤。

江樹森告訴記者,他一直覺得,只要用上最先進的治療方法,父親是可以高質量的生存的。“直到有一天晚上,爸爸眼神裡都是懇求的語氣叫我,在我走到他床邊時,爸爸指著病床旁邊的抽屜說,我早上和護士要了幾個一次性手套,拉不出大便太疼了,大河啊,你別嫌棄我,幫我看看,有什麼東西……”江河回憶說,聽到這,自己立刻打開抽屜,拿出手套。

在父親身後的時候,江樹森第一次讓父親看到了自己泣不成聲的樣子,那個從前是自己依靠的爸爸,如今羸弱得不能自己走路,像個孩子一樣,放下所有尊嚴懇求他的兒子,幫幫他,而在那時,父親已經連續半個月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他太疼了。

直到那時,江河才意識到,有時候,自以為是的愛叫自私。半個月後,父親陷入了昏迷。

“醫生問我,還救嗎?我說救了以後呢?醫生說,開口子,插管子,還能堅持幾天。”

這一次,江河沒有任何猶豫,他沒有徵求圍在病床前的一圈長輩的意見,堅定地告訴醫生:“讓我爸去吧,不要折騰他了。”

和江樹森一樣,所有癌症患者都在忍受著癌痛,晚期患者會成片乃至全身疼痛,無法進食、睡覺,連喘氣和翻身都成了奢侈。

癌症患者身後,那個沉重的家庭!看完讓人淚目

健康時報資料圖片,健康時報記者牛宏超/攝

當醫生成為癌症患者家屬,也會說:“怕的不是困難,怕的是面對困難卻毫無準備。”

“兒子,能否幫我聯繫一張床位,媽媽已經是中晚期了”。收到短信的張濤,正在病房裡查房,看了一眼手機屏幕,他知道心中某種預感被證實了。

“宮頸癌,最多五年”。

查完房回到辦公室那一刻,張濤終於繃不住了,直接癱倒在地上嚎啕大哭。

後來,帶著母親做各種檢查,最終母親的診斷結果是鱗癌,還有手術的機會。

“我看過肝硬化嘔血的病人在我眼前一盆一盆地吐出鮮血;甲狀腺腫大的病人,手術時流了半床的血,連墊子都吸飽……但當躺在檢查臺上的人是我最愛的媽媽時,我的腿差點軟下去。”張濤至今仍然記得,在做癌腫血供的時候,稍微一碰就大量出血,張濤親眼看著母親的血液湧出。

為了接下來的治療,張濤在醫院附近租了房子,晚上他躺在母親的身邊,彷彿又回到了童年。

“看到我貼在她臉上抱著她,她也把手順勢摟住了我,從我的眼睛摸到嘴角,再到胡茬,靜靜地說,兒子,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定數。我不害怕,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張濤說,他不敢哭出聲,但是整個人都在母親的懷裡顫抖著。

檢查結果出來的那天,張濤穿著白大褂坐在一群患者中間,知道還能手術的時候,張濤一邊笑一邊哭。沒有人知道,這個年輕的醫生怎麼了。

作為癌症患者家屬,最長久的拉鋸戰才剛剛開始。

“那天我值了一夜班沒有閉眼,第二天父親腦卒中被送急診溶栓搶救,那天又是母親化療的日子,需要絕對臥床,一定要有人照顧。醫院的實習考核也都趕在一起。”張濤說,那次兩天兩夜沒閤眼,叫來老家的表姐幫忙看護,才熬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張濤這樣的癌症患者家屬並不是個例,在他背後,是中國1億以上第一代獨生子女的養老危機。

老伴因癌去世後她逢人便說:結直腸癌,40歲以上要每年篩查一次

2018年7月21日,他在哈爾濱做了痔瘡手術;

2018年10月26日,他在縣城醫院檢查出癌症晚期;

2018年11月,他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找到了王錫山主任治療,11月末術後出院;

2019年3月27日凌晨00:27分,他走了;

2019年7月2日,是他走的第100天,我去墓地給他上墳……

52歲的趙國蘭把她和老伴樑彬的每一個日子,備忘錄似的播報著。

她說,最後一個月,他總是罵我,說我做什麼都不對,但我知道,他打心眼裡捨不得我。一想起來過不了多久就再也看不到老伴兒了,我就覺得,連被他罵和抱怨,都是幸福的。

趙國蘭的老伴兒是直腸癌晚期。

在做了腸鏡、核磁、CT等一系列檢查後,王錫山主任為樑彬做了手術,讓樑彬高興的是,手術,保肛了。

“他不知道自己還有多久的生存期,”趙國蘭說,老伴兒之所以堅持要保肛,是因為想以後照顧孫子更方便。

2017年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年癌症發病約380.4萬人,發病率278.07/10萬,年癌症死亡約229.6萬人,死亡率167.89/10萬,近十五年來發病率增幅約3.9%,死亡率年增幅2.5%。

對於這樣的死亡增幅,早診早治成了對付癌症最有效的手段。很多和樑彬一樣的患者,就在一次次“沒事兒,不用查”的忽視中,消耗掉了最後挽救生命的可能。以腸癌為例,從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經歷10年左右的發展期。越靠近晚期,生存率就越低。

癌症患者身後,那個沉重的家庭!看完讓人淚目

圖文無關,健康時報資料圖片。浙江省嘉興市金鵬/攝

作為家屬,趙國蘭也“久病成醫”。

在老伴兒去世後,她會頭頭是道地跟親戚朋友普及醫生說的話:結直腸癌,40歲以上的人要每年篩查一次;40歲以下的人每3~5年篩查一次。特別是以下4種情況,如果滿足其中2種,儘早做預防性早期篩查:年齡在30歲以上,從未做過腸癌篩查;經常腸胃不適、腹瀉、便祕、大便出血等;家族中有結直腸癌患者;本人有癌症史或腸胃病史、腸息肉史,特別是腫瘤性息肉,與腸癌發生密切相關,約90%以上大腸癌發生與腺瘤相關,也與息肉的大小有一定的關係,直徑小於1cm、1~2cm和大於2cm的惡變率分別為1%、10%和35%……

這些專業“知識點”,是趙國蘭用老伴兒的生命學來的。

媽媽治癒後三年我依然會哭醒,只因:死亡教育,是所有癌症家屬的剛需

22歲的趙琳兩年前還只是一個在上海上學的學生,在媽媽被診斷是乳腺癌IIa期後,她聯繫了所有能聯繫的同學、老師,諮詢治療方法。

乳腺癌,也被稱為是最“溫柔”的癌症。“群體篩查加上早期規範治療,乳腺癌成為可以被治癒的疾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在2019年中華腫瘤大會上指出,這個說法已經得到世界衛生組織證實。

儘管如此,下到4歲的弟弟,上到70歲的姥姥,全家都因為一個人的癌症陷入了陰暗。

很多乳腺癌患者的家屬,對失去至親的恐懼遠遠大於疾病本身。爸爸辭職陪著媽媽, 70歲的姥姥帶著幾歲的外孫去寺廟拜佛、甚至找“大仙”算卦破災,舅舅還聽說某個一千公里外的村子有熊膽配方專治癌症,長途跋涉去找“救命的稻草”……

對於癌症患者家屬來說,被恐懼支配的原因大多來自不敢直視的死亡。所有人都對死亡避而不談,當死亡來臨時也毫無準備,便也談不上理性面對。輕則選擇逃避、情緒崩潰,重則陷入長期無法修復的傷痛。

趙琳說,她現在每天跟媽媽視頻兩三次,都會錄下來。手機裡全是視頻,她怕突然有一天,媽媽不在了。而趙琳剛剛上小學的弟弟,每天放學回家都會跑到媽媽跟前,摸摸媽媽的手再走開。

本文首發於2019年8月23日健康時報新聞版《他們是癌症患者家屬》,部分內容有刪減

(健康時報記者 張赫/文)


本文編輯:王楠

部門主任:楊小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