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腸道疾病看似小病小痛 不注意就會發展為腸癌

癌症 便祕 大腸癌 腫瘤 臨床醫生蔣大夫 臨床醫生蔣大夫 2017-09-09

腸癌,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腸道上的癌症。在人體結構中,腸道上端和胃相連接,下端終止於肛門,也是較為重要的消化器官。總長度約在7~8m左右,從上到下依次是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盲腸、結腸、直腸和腸管。

其中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是小腸;從盲腸到腸管則被稱為是大腸。腸癌可以發生在腸癌的任何部位。就一般而言,腸癌可根據發生的部位進行分類,比如結腸癌、直腸癌、小腸癌和大腸癌等。

腸癌中,小腸癌的發病率較低,只有5%,佔全身惡性腫瘤的0.1~0.3%。而大腸癌的發病率則是小腸癌的30倍左右。

慢性腸道疾病看似小病小痛 不注意就會發展為腸癌

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慢性的腸道疾病和腸癌?

腸癌的發生主要還是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越是經濟發展的區域,其腸癌的發生率也就越高。這也是為什麼腸癌會被稱為“富貴病”的原因。

遺傳

腸癌的遺傳性較為明顯,主要有遺傳易感性和遺傳性腸癌兩種。簡單的說,就是親屬中有腸癌患者,其本人患病的風險會比一般人要高,且血緣關係越近風險越高。但親屬中有人患腸癌的也不必過於恐慌和擔心,臨床上遺傳性的腸癌所佔比例還是較少的。

飲食結構

像是多肉食、少穀物、少蔬果、高蛋白質、高脂肪、少維生素的飲食結構就會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高脂肪的飲食會較大程度上改變糞便中的膽酸濃度,特別是肉類在經高溫油煎油炸時還會釋放多種致癌物質。

腸道是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食物的轉運、分解、吸收和排洩等都離不開腸道,合理科學的飲食將會給腸道帶來正面影響,反之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所以養成健康的飲食結構和習慣對腸道的保護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時也可降低腸道疾病的發生率。

慢性腸道疾病看似小病小痛 不注意就會發展為腸癌

便祕

便祕也是人群中較為常見的症狀,指的是排便頻率的減少。7天內排便次數少於2~3次,且有排便困難、糞便乾結即可診斷為是便祕。

便祕,特別是慢性的便祕很可能是腸癌的早期症狀,但卻往往被人忽視。特別是有大便的潛血、腹痛,並伴隨消瘦、腹部腫塊時就要特別警惕腸癌的發生。

慢性腸道疾病主要包括腸炎、腸息肉、腸腺瘤等。目前有醫學研究認為,80%以上的腸癌都是由腺瘤演變而來的。因此千萬不要因為害羞而諱疾忌醫。在做腸鏡檢查時一旦發現有腺瘤都應及時摘除,以免留下隱患。

對於反覆性的慢性腸炎,比如反覆的腹痛、腹瀉和便祕情況,甚至伴有大量的大便帶血和膿血現象時,不要以為僅僅只是慢性腸炎這麼簡單。又比如像是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結腸息肉等,都會表現出和腸癌相似的症狀。所以如果有反覆的慢性腸道疾病,長治不愈就需提高一定的警惕,及時就醫排查和診斷。

慢性腸道疾病看似小病小痛 不注意就會發展為腸癌

腸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對於提高治癒率以及降低死亡率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進行早期的診斷和排查,腸癌的篩查方式有哪些?

每年可進行大便隱血檢查,如有異常還需接受結腸鏡的檢查。但是腸鏡檢查會涉及隱私部位很多人會因為害羞不再做進一步的檢查,這顯然是錯誤的。雖然腸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的檢查,有可能會有肛門的不適,但必須明確這是診斷早期腸癌的必經手段。

當然任何一種疾病的診斷都是包括多方面內容的,臨床上稱為“證據”。主要包括臨床的症狀、體徵和輔助性檢查。腸癌診斷的“金標準”是要結合病理學檢查結果的,任何一種癌症在進行治療前都應獲得相應的病理學診斷結果。

腸癌診斷後的治療方式選擇有很多種,可具體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腫瘤惡性程度選擇適合自身的治療手段。值得一提的是,任何的治療方法都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反應,特別是放化療。而大量的藥理研究證實,靈芝可改善腸癌患者的惡體質,減輕病人治療痛苦,降低副作用反應,延長生存時間。

那麼靈芝是如何發揮這些藥效的呢?第三代去壁靈芝孢子粉協同腸癌治療可保護正常細胞不受損害,達到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目的。

慢性腸道疾病看似小病小痛 不注意就會發展為腸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