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

愛彌兒 不完美媽媽 盧梭 戀愛 大學 文章 段公子的劍 2019-05-27

經歷了2-12歲的兒童期,12-15歲的少年期,孩子迎來了他們人生中最敏感又是最關鍵的一段時期:青春期。

在盧梭眼中,青春期(15-20歲)是人的第二次誕生。而為人父母,我們也經常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會因為社會認知和自我認知的衝突,產生各種叛逆心理,假如父母不在意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要麼孩子的一生毀於一旦,要麼孩子就永遠被父母權威壓制,成為一個膽怯懦弱、沒有自我的人。

青春期教育如此棘手,以至於很少有父母自認為妥善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讀《愛彌兒》第四卷,看看這一卷怎樣解決上面這個問題。

1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盧梭相信,人性本善,人是在進入社會以後,人才染上了各種不好的思想和行為。所以我們要保護孩子的本性,而本性之一,就是惻隱之心,是對他人處境和情緒的共情能力。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王大偉做過一系列安全講座,講座上他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歹徒破門進入一戶人家,一家五口都在客廳看電視,家裡有一個小女孩和兩個老人。歹徒拿著刀,把手割破了。小女孩看見了,就上去說:“叔叔你手上流血了,我給你包一下。”歹徒心頭一熱,還從來沒人對他這麼好過。於是他就扔下刀,走了。一個小女孩的惻隱之心,救了一家人。

“我們之所以愛我們的同類,與其說是由於我們感到了他們的快樂,不如說是由於我們感到了他們的痛苦;因為在痛苦中,我們才能更好地看出我們天性的一致,看出他們對我們的愛的保證。”

——《愛彌兒》第四卷

由此,盧梭提出了培養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三個原理:

  • 原理一
  • 人在心中關心的,不是那些比我們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們更可同情的人。
  • 原理二
  • 在他人的痛苦中,我們所同情的只是,我們認為我們也難免要遭遇的那些痛苦。
  • 原理三
  • 我們對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不決定於痛苦的數量,而決定於我們為那個遭受痛苦的人所設想的感覺。

正因為第三條原理:我們能感受到他人痛苦的幾分,我們的同情就有幾分,感同身受才格外重要。英文有個詞彙表達感同身受,是“穿別人的鞋子(put A in B’s shoes)”,只有穿著別人的鞋子,才能感受到他人的切身感受。

所以孩子青春期,要先培養的是感同身受的能力,從友誼到博愛:

經過細心培養的青年人易於感受的第一個情感,不是愛情而是友誼。他日益成長的想象力首先使他想到他有一些同類……利用日益成長的感性給這個青年人的心中投下博愛的種子。正是由於在他一生中,只有這個時候對他的關心教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所以這個好處的意義更為重大。”

——《愛彌兒》第四卷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

臺灣作家劉墉一共在大陸捐建了34所希望小學,有一次看到貴州的一個小女孩有眼疾,還把她帶到北京治病,在小女孩恢復視力期間,劉墉讓小女孩和自己的女兒劉依帆住在一起,每天聽女兒拉小提琴。

同情心、同理心,是人類最需要的感情,有時候付出就是收穫,幫助別人就是拯救自己。

2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董橋先生寫過一篇文章《溫潤是君子的仁》。異曲同工的是,盧梭雖然從頭至尾沒有提過“溫潤”二字,卻處處提醒自己的學生愛彌兒:不要私心太重、不要和他人攀比、不要炫耀學識、不要自視過高。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

“只要自私心一有了發展,則相對的“我”就會不斷地進行活動,而青年人一看到別人的時候,便沒有一次不聯想到他自己,並且把自己同他們加以比較。因此,在看過別人之後,他就想知道他在他們當中將處在怎樣的地位。”

“如果他碰到一個青年人比他穿得好,我就發現他嘴裡在嘟囔,抱怨他自己的父母太慳吝。 即使他比別人穿得好,他也痛苦,因為他覺得同那個人比起來,自己在出身或智慧上是相形見絀的……”

偉大的人是絕不會濫用他們的優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並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

“一個人使自己平易近人的時候,就更能夠得到別人的愛戴和保持表面的威信。”

正義”和“仁慈”不僅不是兩個抽象的詞,不僅不是由智力所想象出來的純粹道德的概念,而且是經過理智的啟發的真正的心靈的愛,是我們的原始的情感的循序發展……”

——《愛彌兒》第四卷

他按照自己的觀念培養愛彌兒,培養出來的是這樣一個知識豐富又謙恭有禮、人人喜歡的年輕人:

他很少說話,因為他並不希望引起人家對他的注意;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他要說就只說有意義的事情,否則,他又為什麼要說呢?愛彌兒教養有素,所以絕不會成為一個碎嘴子……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不輕易炫耀他肚子裡的學問的。

而炫耀自己學過的知識,說到底是因為見識淺薄、不知山外有山:

“我們之所以嘮嘮叨叨說個不停,究其原因,或者是由於我在後面即將談到的自命不凡的心理,或者是由於對雞毛蒜皮的事情也斤斤計較,愚蠢地以為別人也同我們一樣地把這些事情看得很重要。

一個人如果對事情有足夠的瞭解,從而能恰如其分地對它們作出估計,是絕不會說過多的話的;因為他能夠同時判斷別人是不是會注意地聽他,是不是對他所說的話感興趣。一般地說,知識少的人,講話講得特別多;知識多的人,講話反而講得很少。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無知的人總以為他所知道的事情是很重要,應該見人就講。

——《愛彌兒》第四卷

而相由心生,一個人是溫潤還是桀驁,是謙遜還是傲慢,都是寫在臉上的:

“一個人的面部的特徵是通過心靈的某些感情的慣常的影響而不知不覺地形成的。在面貌上流露的這些情感是最真確不過的,它們流露慣了,就會在臉上留下持久的痕跡。”

——《愛彌兒》第四卷

3

以史為鑑,以人為鏡

在前兩卷裡,盧梭推崇的是“以自身經驗為師”,從自身經驗中學習,而千萬不要以他人的經歷和書上的教條去灌輸。但到了這個階段,要認識社會,光靠自身經驗是遠遠不夠了,如果要讓孩子在社會裡“吃一塹長一智”,有的坑可能掉進去就永遠爬不出來了。要先認識人和社會,再進入社會遊歷。

“我希望人們這樣替一個青年選擇社交界,希望他認為同他一塊兒生活的人都是好人,希望人們教他仔仔細細地認識世界……”

“我們這時候教育年輕人,所採取的方法就要同我們從前所採取的方法完全相反,就要多用別人的經驗而少用他自己的經驗。 如果人們欺騙他,他就要恨他們;如果他們尊重他,他看見他們互相欺騙的時候,就會同情他們。”

——《愛彌兒》第四卷

要讀人:

必須通過人去研究社會,通過社會去研究人;企圖把政治和道德分開來研究的人,結果是這兩種東西一樣也弄不明白的。

父母自己的經驗還不夠,歷史是最廣闊的社會寶庫。

作家馮唐在文章裡寫,自己唸書的時候讀完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史書,後來進麥肯錫這樣的全球第一的諮詢公司,覺得最複雜的思考模型和人際關係,所有的智慧都能在曾經讀過的歷史書籍中找到。

盧梭也認為,認識人光看身邊的人是沒有用的,要讀歷史。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

“為了認識人,就必須從他們的行為中去認識他們。在社會上,我們聽見的是他們的話,他們口頭上講一套,然而卻把他們的行為隱藏起來;而在歷史上,他們的行為就要被揭露,我們就要按照他們所做的事情去評判他們。他們所說的話,反而可以幫助我們對他們進行評價,因為把他們的言行加以比較,我們就可以同時看出他們實際上是什麼樣的人,而在表面上又裝成什麼樣的人。他們愈是偽裝,我們愈是能夠了解他們。”

“世界上的情景,”畢達哥拉斯說,“宛如奧林匹克競賽會的情景一樣:有一些人在那裡開店鋪,為的是牟利賺錢;另一些人在那裡拼性命,為的是追求榮譽;而其他的人則只是為了去看競技的,但是,去看競技的人並不是壞人。”

——《愛彌兒》第四卷

4

教育之妙,存乎一心

青春期教育令不少父母頭大,一不小心就會弄巧成拙,連好孩子都奔著氣死你的路去了。所以這個時期,我們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和心理學小知識,跟孩子鬥智鬥勇。

技巧一:將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人對待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強,這個時候父母已經不能再用權威壓制他了。我們必須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老師也一樣,否則就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

“我在這裡禁不住要把做老師的人的虛偽神氣加以揭穿,他們傻頭傻腦地要顯示聰明,因而就遏制他們的學生,假裝他們是把學生始終當作孩子來看待的,而且,在他們叫學生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們總裝得好像要是他們去做便一定比學生做得高明。不僅不能這樣地損傷青年人的勇氣,反而應該不惜一切力量提高他們的信心,要使他們同你並駕齊驅,以便使他們能夠變成同你相匹敵的人。”

——《愛彌兒》第四卷

技巧二:維護孩子的自尊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非常敏感了,千萬不能在他做錯事的時候不留情面地批評他,也不要在親戚朋友面前數落他。這個時期中,孩子已經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穩固自己的自尊,這時候不斷數落孩子,只會讓他成為一個不自信的人。

而最令人討厭的一句話就是:“我早就告訴過你了。”(在國外的朋友們,是不是覺得I told you 是非常令人厭惡的?)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

在他未犯錯誤以前,就應當向他指出他的錯處;而在他既犯以後,就絕不要去責備他,因為這樣做只有使他生氣,使他出於自尊而反抗你的。在教訓他的時候,如果引起了他的反感,那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我想,最不恰當的,是向他說:“我早就告訴過你了。”要想使他回憶起你告訴過他的話,最好的辦法是:在表面上好像是把你說過的話忘記了似的,相反,當你看見他因為沒有聽你的話而感到羞愧的時候,你要和和氣氣地用好言好語把他的羞愧遮蓋過去。”

——《愛彌兒》第四卷

技巧三:用情緒感染孩子

就像我們在開頭說的那樣,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都在發展,我們要利用和訓練這一點,讓孩子覺察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如果以前,我們只能無奈地告訴孩子:“我這都是為你好!”現在,孩子就已經到了能夠理解“為什麼好”的時候了。

“我要不厭其煩地一再說明這一點:要以行動而不以言辭去教育青年。”

“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說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種東西去標示它。應當使思想的語言通過他的心,才能為他所瞭解。我再說一遍: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應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要使他在你的談話中能發現使他年輕的心感到高興的美妙的事物;要千方百計地使你成為他的知心人,因為只有在你變成了他的知心人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做他的老師。”

——《愛彌兒》第四卷

技巧四:展現你的不完美

所有的道德楷模都激不起人們的同情心和同理心,道理很簡單,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太完美意味著太遙遠,甚至假裝。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

“做老師的人經常在那裡假裝一副師長的尊嚴樣子,企圖讓學生把他看作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這個做法的效果適得其反。他們怎麼不明白,正是因為他們想樹立他們的威信,他們才反而摧毀了他們的威信;怎麼不明白要別人聽他們所講的話,他們就應當設身處地地為聽話的人想一想,要打動別人的心,自己的行為就必須合乎人情!所有這些完人是既不能感動別人也不能說服別人的。”

如果你想糾正你的學生的弱點,你就應當把你自己的弱點暴露給他看,就應當讓他在你身上也發現他所體驗到的鬥爭,使他照你的榜樣學會自己剋制自己……

——《愛彌兒》第四卷

情感教育雖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但卻因為沒有考核指標,無論是在學校裡還是在家庭中,都時常被忽視、或者降低了標準。的確,你不會因為成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而獲得藤校的錄取通知書,也不會因為幫助別人而獲得升學考試的加分。可是別忘了,人生不止求學,藤校的錄取通知書也並不能保證孩子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情感教育是始於人性根基的教育,擁有高情商的人,會比僅有高智商的人,活得更幸福、更圓滿。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誕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