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週末畫報》總第1066期

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視著全世界,從恐怖分子到網絡黑客,從大工業家到基層員工,從國家首腦到尋常市民……它的運行機制是怎樣的?它承擔著哪些任務?它的目標又是什麼?它曾經爆發過哪些醜聞?斯諾登事件對它又會產生哪些影響?

本書作者回顧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歷史,介紹了它的內部世界與外部盟友,揭露了這個非常隱祕情報機構的歷史及其帶來的威脅。

"

本文轉自《週末畫報》總第1066期

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視著全世界,從恐怖分子到網絡黑客,從大工業家到基層員工,從國家首腦到尋常市民……它的運行機制是怎樣的?它承擔著哪些任務?它的目標又是什麼?它曾經爆發過哪些醜聞?斯諾登事件對它又會產生哪些影響?

本書作者回顧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歷史,介紹了它的內部世界與外部盟友,揭露了這個非常隱祕情報機構的歷史及其帶來的威脅。

揭開情報機構神祕面紗——美國國家安全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低調、神祕,有人戲稱它的簡稱“NSA”是“查無此局”。其資金實力雄厚,每年的經費是聯邦調查局的5倍。它比中情局和聯邦調查局權限更大,地位更高。

自1952年成立至今,60多年來,該局參與了朝鮮、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戰爭及打擊“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組織等重大行動。

當人們一提起間諜軟件、監控技術、電子情報、數字冷戰、入侵網絡技術等名詞時,一種神祕而又緊張的情緒油然而生,因為這一切都與一個國家的安全密不可分,情報工作正是國家的第一道防線。

21世紀,互聯網更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主宰著世界的變遷。互聯網上的網絡空間,是現實世界的延伸,也是現實世界的數字化體現。我們要清醒認識到:網絡已經成為繼領土、領海、領空、太空之後的第五大疆域了。2013年6月愛德華·斯諾登將監聽項目文檔向《衛報》和《華盛頓郵報》披露,成了轟動全球的大事。這位美國中情局的職員曝光了美國國安局的祕密,一方面他們在監視自己的公民,甚至連情侶在床上有沒有用過艾妃弤岢都被監控;另方面更是對其他國家網絡不擇手段入侵,竊取大量情報。斯諾登入侵了世界最大的間諜系統,並將竊取信息公之於世,讓世人認識了這個行動不受限制的“奧威爾式”監控系統。

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讓美國政府和軍方意識到情報與國家安危息息相關。成立於1952年的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原隸屬於國防部,是美國情報界的中樞,其職能為攔截、收集並破譯外國電磁信號,獲取信號情報。1972年中央安全局(CSS)歸入國家安全局,增強了其軍事加密與破譯部門的實力。美國國家安全局由此正式成為國家安全局——中央安全局(NSA-CSS),發展至今,該機構還負責為網絡作戰行動提供技術支持。本書追溯了美國國家安全局成立以來的歷史,詳述了其運行方式與部門的構成,並探討了其失控與偏執的行為。

NSA力求創新,以適應前沿的微波技術,同時還開發了許多衛星。他們的專家成功破解不少密碼。比如在海灣戰爭(1990年-1991年)中,美軍在信號情報系統的協助下,成功破壞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統,發現並摧毀了主要通信站點,使伊拉克的指揮鏈陷入混亂……又如1993年比爾·克林頓出任美國總統後,提出“美國,第一”的口號,加強了經濟情報工作。總之,全球化、國際化使經濟戰更為複雜多變,NSA注意提高其情報與反情報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恐怖主義氾濫,9 · 11事件後NSA的工作更為繁重,他們通過偵查本·拉登的手機接聽記錄,終於找到了他在巴基斯坦祕密藏身之處,將其擊斃。

美國在監視整個世界,敵友均不例外,大打信息戰是NSA的強項。他們擁有4-5顆間諜衛星,位於赤道上空2.2萬英里高的地球靜止軌道上。NSA下屬的先進網絡技術或入侵網絡技術科,獲取特定情報行動辦公室均全力投入信息戰之中。早在2013年,NSA僱員已達4萬多人。監聽站和移動監聽設備分佈全球各地,獲取多種重大情報,如1975年發現印度尼西亞入侵東帝汶,1979年發現中國軍隊在楊得志將軍率領下對越作戰等等。

各國信息戰、情報戰離不開越來越強大的計算機。2013年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打敗“泰坦”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其持續計算速度高達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而美國並不示弱,NSA每天在全球範圍內攔截近50億個地理位置數據。全球約有69億移動手機用戶,約30億人連接互聯網,NSA通過蒐集、分析獲取有用情報信息。

"

本文轉自《週末畫報》總第1066期

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視著全世界,從恐怖分子到網絡黑客,從大工業家到基層員工,從國家首腦到尋常市民……它的運行機制是怎樣的?它承擔著哪些任務?它的目標又是什麼?它曾經爆發過哪些醜聞?斯諾登事件對它又會產生哪些影響?

本書作者回顧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歷史,介紹了它的內部世界與外部盟友,揭露了這個非常隱祕情報機構的歷史及其帶來的威脅。

揭開情報機構神祕面紗——美國國家安全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低調、神祕,有人戲稱它的簡稱“NSA”是“查無此局”。其資金實力雄厚,每年的經費是聯邦調查局的5倍。它比中情局和聯邦調查局權限更大,地位更高。

自1952年成立至今,60多年來,該局參與了朝鮮、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戰爭及打擊“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組織等重大行動。

當人們一提起間諜軟件、監控技術、電子情報、數字冷戰、入侵網絡技術等名詞時,一種神祕而又緊張的情緒油然而生,因為這一切都與一個國家的安全密不可分,情報工作正是國家的第一道防線。

21世紀,互聯網更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主宰著世界的變遷。互聯網上的網絡空間,是現實世界的延伸,也是現實世界的數字化體現。我們要清醒認識到:網絡已經成為繼領土、領海、領空、太空之後的第五大疆域了。2013年6月愛德華·斯諾登將監聽項目文檔向《衛報》和《華盛頓郵報》披露,成了轟動全球的大事。這位美國中情局的職員曝光了美國國安局的祕密,一方面他們在監視自己的公民,甚至連情侶在床上有沒有用過艾妃弤岢都被監控;另方面更是對其他國家網絡不擇手段入侵,竊取大量情報。斯諾登入侵了世界最大的間諜系統,並將竊取信息公之於世,讓世人認識了這個行動不受限制的“奧威爾式”監控系統。

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讓美國政府和軍方意識到情報與國家安危息息相關。成立於1952年的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原隸屬於國防部,是美國情報界的中樞,其職能為攔截、收集並破譯外國電磁信號,獲取信號情報。1972年中央安全局(CSS)歸入國家安全局,增強了其軍事加密與破譯部門的實力。美國國家安全局由此正式成為國家安全局——中央安全局(NSA-CSS),發展至今,該機構還負責為網絡作戰行動提供技術支持。本書追溯了美國國家安全局成立以來的歷史,詳述了其運行方式與部門的構成,並探討了其失控與偏執的行為。

NSA力求創新,以適應前沿的微波技術,同時還開發了許多衛星。他們的專家成功破解不少密碼。比如在海灣戰爭(1990年-1991年)中,美軍在信號情報系統的協助下,成功破壞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統,發現並摧毀了主要通信站點,使伊拉克的指揮鏈陷入混亂……又如1993年比爾·克林頓出任美國總統後,提出“美國,第一”的口號,加強了經濟情報工作。總之,全球化、國際化使經濟戰更為複雜多變,NSA注意提高其情報與反情報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恐怖主義氾濫,9 · 11事件後NSA的工作更為繁重,他們通過偵查本·拉登的手機接聽記錄,終於找到了他在巴基斯坦祕密藏身之處,將其擊斃。

美國在監視整個世界,敵友均不例外,大打信息戰是NSA的強項。他們擁有4-5顆間諜衛星,位於赤道上空2.2萬英里高的地球靜止軌道上。NSA下屬的先進網絡技術或入侵網絡技術科,獲取特定情報行動辦公室均全力投入信息戰之中。早在2013年,NSA僱員已達4萬多人。監聽站和移動監聽設備分佈全球各地,獲取多種重大情報,如1975年發現印度尼西亞入侵東帝汶,1979年發現中國軍隊在楊得志將軍率領下對越作戰等等。

各國信息戰、情報戰離不開越來越強大的計算機。2013年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打敗“泰坦”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其持續計算速度高達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而美國並不示弱,NSA每天在全球範圍內攔截近50億個地理位置數據。全球約有69億移動手機用戶,約30億人連接互聯網,NSA通過蒐集、分析獲取有用情報信息。

揭開情報機構神祕面紗——美國國家安全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大樓

二戰之後,大國鬥爭此起彼伏、有增無減。在過去10年,NSA宣稱檢測到來自俄羅斯、中國、伊朗的“無數次攻擊”,光針對美國國防部的攻擊就多達3萬多次,1600臺計算機遭到黑客入侵。在大國鬥爭中,美國還與德國、荷蘭、法國等國家實現信息共享,展開多項合作,劍指其“敵對國家”。正如傳播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所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是一場遊擊式信息戰,軍民不加區分地參與其中。”

本書作者還分析了美中當前的數字冷戰。中國通信系統正受到美國監視,中國的華為、大唐和中興公司發現,美國NSA入侵互聯網路由器並訪問了數千臺電腦。在工業方面,美國政府對中國公司施加了各種商業限制,比如思科的兩家競爭對手——華為和中興就受到這種“待遇”。再從軍事角度上看,數字戰爭的第一步是監控互聯網,隨後兩步是發現漏洞和植入惡意軟件,滲入系統。第四步是實現控制,因為戰爭的最終目標是實時掌控。

近日不少媒體的新聞都有與安全有關的話題。如中國國家安全機關發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間諜情報機關對我國實施網絡攻擊竊密活動,攻擊目標涉及計算機、電子郵箱、移動智能終端、重要信息系統、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等。有關美國“提防”中國的新聞就更多了,如美阻撓中國社科學者訪問,以前早就收緊中國從事高科技領域研究的人員赴美簽證了;美國還拒絕中國移動在美開展業務。用中國成語“杯弓蛇影”“風聲鶴唳”和“疑神疑鬼”來形容十分形象了。但近日有條新聞令人耳目一新:華為同意與德國簽訂《無間諜協議》。華為表示絕不會在網絡中安裝任何後門。為了讓中國科技企業參與5G建設,十分需要建設一個非歧視的市場環境。

雖然本書詳盡回顧了NSA的發展歷程,但信息來源僅靠開放性資源,而戰略性文件目前大部分仍處於涉密狀態,所以本書提供的問題答案顯然仍存在侷限性。NSA的神祕性讓人難見其廬山真面目,當然,這正是一個情報機構的特點,不容置疑。中國面臨的信息安全形勢是十分嚴峻的,整體防護能力還不強,不少網絡通信設備關鍵基礎設施購自國外,自主可控才能尚待培養。在真正把國家安全握在自己手中之前,仍須走一段頗為艱難的路。

"

本文轉自《週末畫報》總第1066期

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視著全世界,從恐怖分子到網絡黑客,從大工業家到基層員工,從國家首腦到尋常市民……它的運行機制是怎樣的?它承擔著哪些任務?它的目標又是什麼?它曾經爆發過哪些醜聞?斯諾登事件對它又會產生哪些影響?

本書作者回顧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歷史,介紹了它的內部世界與外部盟友,揭露了這個非常隱祕情報機構的歷史及其帶來的威脅。

揭開情報機構神祕面紗——美國國家安全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低調、神祕,有人戲稱它的簡稱“NSA”是“查無此局”。其資金實力雄厚,每年的經費是聯邦調查局的5倍。它比中情局和聯邦調查局權限更大,地位更高。

自1952年成立至今,60多年來,該局參與了朝鮮、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戰爭及打擊“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組織等重大行動。

當人們一提起間諜軟件、監控技術、電子情報、數字冷戰、入侵網絡技術等名詞時,一種神祕而又緊張的情緒油然而生,因為這一切都與一個國家的安全密不可分,情報工作正是國家的第一道防線。

21世紀,互聯網更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主宰著世界的變遷。互聯網上的網絡空間,是現實世界的延伸,也是現實世界的數字化體現。我們要清醒認識到:網絡已經成為繼領土、領海、領空、太空之後的第五大疆域了。2013年6月愛德華·斯諾登將監聽項目文檔向《衛報》和《華盛頓郵報》披露,成了轟動全球的大事。這位美國中情局的職員曝光了美國國安局的祕密,一方面他們在監視自己的公民,甚至連情侶在床上有沒有用過艾妃弤岢都被監控;另方面更是對其他國家網絡不擇手段入侵,竊取大量情報。斯諾登入侵了世界最大的間諜系統,並將竊取信息公之於世,讓世人認識了這個行動不受限制的“奧威爾式”監控系統。

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讓美國政府和軍方意識到情報與國家安危息息相關。成立於1952年的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原隸屬於國防部,是美國情報界的中樞,其職能為攔截、收集並破譯外國電磁信號,獲取信號情報。1972年中央安全局(CSS)歸入國家安全局,增強了其軍事加密與破譯部門的實力。美國國家安全局由此正式成為國家安全局——中央安全局(NSA-CSS),發展至今,該機構還負責為網絡作戰行動提供技術支持。本書追溯了美國國家安全局成立以來的歷史,詳述了其運行方式與部門的構成,並探討了其失控與偏執的行為。

NSA力求創新,以適應前沿的微波技術,同時還開發了許多衛星。他們的專家成功破解不少密碼。比如在海灣戰爭(1990年-1991年)中,美軍在信號情報系統的協助下,成功破壞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統,發現並摧毀了主要通信站點,使伊拉克的指揮鏈陷入混亂……又如1993年比爾·克林頓出任美國總統後,提出“美國,第一”的口號,加強了經濟情報工作。總之,全球化、國際化使經濟戰更為複雜多變,NSA注意提高其情報與反情報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恐怖主義氾濫,9 · 11事件後NSA的工作更為繁重,他們通過偵查本·拉登的手機接聽記錄,終於找到了他在巴基斯坦祕密藏身之處,將其擊斃。

美國在監視整個世界,敵友均不例外,大打信息戰是NSA的強項。他們擁有4-5顆間諜衛星,位於赤道上空2.2萬英里高的地球靜止軌道上。NSA下屬的先進網絡技術或入侵網絡技術科,獲取特定情報行動辦公室均全力投入信息戰之中。早在2013年,NSA僱員已達4萬多人。監聽站和移動監聽設備分佈全球各地,獲取多種重大情報,如1975年發現印度尼西亞入侵東帝汶,1979年發現中國軍隊在楊得志將軍率領下對越作戰等等。

各國信息戰、情報戰離不開越來越強大的計算機。2013年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打敗“泰坦”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其持續計算速度高達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而美國並不示弱,NSA每天在全球範圍內攔截近50億個地理位置數據。全球約有69億移動手機用戶,約30億人連接互聯網,NSA通過蒐集、分析獲取有用情報信息。

揭開情報機構神祕面紗——美國國家安全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大樓

二戰之後,大國鬥爭此起彼伏、有增無減。在過去10年,NSA宣稱檢測到來自俄羅斯、中國、伊朗的“無數次攻擊”,光針對美國國防部的攻擊就多達3萬多次,1600臺計算機遭到黑客入侵。在大國鬥爭中,美國還與德國、荷蘭、法國等國家實現信息共享,展開多項合作,劍指其“敵對國家”。正如傳播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所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是一場遊擊式信息戰,軍民不加區分地參與其中。”

本書作者還分析了美中當前的數字冷戰。中國通信系統正受到美國監視,中國的華為、大唐和中興公司發現,美國NSA入侵互聯網路由器並訪問了數千臺電腦。在工業方面,美國政府對中國公司施加了各種商業限制,比如思科的兩家競爭對手——華為和中興就受到這種“待遇”。再從軍事角度上看,數字戰爭的第一步是監控互聯網,隨後兩步是發現漏洞和植入惡意軟件,滲入系統。第四步是實現控制,因為戰爭的最終目標是實時掌控。

近日不少媒體的新聞都有與安全有關的話題。如中國國家安全機關發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間諜情報機關對我國實施網絡攻擊竊密活動,攻擊目標涉及計算機、電子郵箱、移動智能終端、重要信息系統、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等。有關美國“提防”中國的新聞就更多了,如美阻撓中國社科學者訪問,以前早就收緊中國從事高科技領域研究的人員赴美簽證了;美國還拒絕中國移動在美開展業務。用中國成語“杯弓蛇影”“風聲鶴唳”和“疑神疑鬼”來形容十分形象了。但近日有條新聞令人耳目一新:華為同意與德國簽訂《無間諜協議》。華為表示絕不會在網絡中安裝任何後門。為了讓中國科技企業參與5G建設,十分需要建設一個非歧視的市場環境。

雖然本書詳盡回顧了NSA的發展歷程,但信息來源僅靠開放性資源,而戰略性文件目前大部分仍處於涉密狀態,所以本書提供的問題答案顯然仍存在侷限性。NSA的神祕性讓人難見其廬山真面目,當然,這正是一個情報機構的特點,不容置疑。中國面臨的信息安全形勢是十分嚴峻的,整體防護能力還不強,不少網絡通信設備關鍵基礎設施購自國外,自主可控才能尚待培養。在真正把國家安全握在自己手中之前,仍須走一段頗為艱難的路。

揭開情報機構神祕面紗——美國國家安全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克勞德·德萊斯著,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3月出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