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NBA評獎幾乎都至少含有一個嚴重與事實不符的車禍現場,比如今年(2016-17賽季)的最佳防守陣容評選,結果一公佈,包括開拓者雙槍,太陽隊布克,76人傳奇中鋒恩比德在內的多位現役球員和教練都馬上在社交媒體上發聲,對凱爾特人後衛艾弗裡-布拉德利的落選感到不可思議。

作為球員能在同時得到多個對手的稱讚和鳴不平,布拉德利的防守能力自然無需質疑,經常看比賽的同學肯定會留意到他在常規賽多次焦點大戰中對位厄文、湯普森、海沃德時在防守端極端出色的發揮,而這樣的評選結果也很自然的讓利拉德說出了那句很多球迷都會說的吐槽:

“這幫投票的傢伙難道都不看比賽的麼?”

一:

的確,你說對了,他們可能的確都不怎麼看比賽。

大概在三年前,知名美國懂球帝比爾-西蒙斯(擁有投票權)就曾在自己的專欄裡不點名吐槽,稱一些擁有投票權的記者實際上對於自己報道的比賽壓根就不夠了解,很多人甚至連可以任意點播比賽錄像的NBA league pass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指望這樣的人投出合格的選票,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NBA防守一陣大亂鬥——誰才是最佳防守者

作為可以同時盯四塊屏幕看八支球隊直播的狂熱球迷和從業者,比爾-西蒙斯說這個話當然沒有什麼問題,然而,想通過看比賽來完善自己對30支球隊的觀察和認識,實際上的時間成本遠比簡單嘲諷一句話來的艱難,在此我們不如自己簡單做一個計算:

一個賽季,一支球隊有82場常規賽,如果想透徹的瞭解一支球隊,你恐怕至少要看完他們的30場比賽。(比如凱爾特人隊,不去深入跟隊瞭解,很難有其他隊的球迷會在賽季末能意識到布拉德利在賽季前兩個月一度還是綠軍的籃板王。)

一場比賽的時間大概是兩個小時(直播),如果看錄像,我們姑且認為能縮減到1個小時(實際上對於比較較真的野生懂球帝來說,一場比賽的錄像停停看看查數據對照,加起來看超過一個半小時也是常有的事情,這還沒算NBA league pass4節比賽四段錄像分別點播帶來的廣告時間),那麼你在一個完整賽季裡,瞭解一支球隊所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至少是35+個小時。

這個數據如果擴大兩支球隊呢?三支球隊甚至更多呢?如果我們按照一個常規賽季約170天計算,即使你每天都勤奮到可以完整認真的看完一場比賽,那按照上面給出的數字推算,你能完全透徹瞭解的球隊,大概也就只有5支左右。

當然,很多人會說,一場比賽包含兩支球隊,彼此還有相互交手,所以看球的效率實際上沒有那麼低。那這實際上就犯了類似中學生那種“我聽懂了”似的錯誤。很多球迷都忽視了一個問題,看球能力也是需要培養和逐漸提升的,為什麼一場比賽之後懂球帝的觀點和普通球迷之間還能差出十萬八千里?為什麼主隊homer和客隊看熱鬧的球迷對於同一場比賽的觀點往往會截然相反?所以認為跟一場比賽走一遍就想完全把握兩隊的情況無疑是自負且不科學的。

所以承認吧,即使極度放寬條件樂觀估計,一個認真看球的懂球帝能在一個賽季中完整了解的球隊也不會超過7-10支(也就是整個聯盟的25%-33%),對於茫茫多的其他球隊和球員,他能做的也就是根據最近可能掃到過的集錦錄像和數據,加之以前的印象流來腦補,他們的分析和觀點懂不懂球正不正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經驗上的區別。

NBA防守一陣大亂鬥——誰才是最佳防守者

而對於那些有投票權的編輯記者呢?他們的情況往往更不樂觀,要知道絕大多數比賽都是在美國時間晚上,記者們完成比賽+賽後採訪整理+發稿這些任務就足夠忙到後半夜了,第二天早上還有跟隊訓練安排(客場得話很可能還要收拾行李趕飛機),很多人在忙完這一圈以後根本就是筋疲力竭,哪還有精力第二天去找錄像來關注其他球隊的比賽?而且這還是在這個記者工作努力,熱情沒有被多年重複工作磨滅,自己單身,沒有家庭需要照顧的前提下。

PS:比如今年雷霆隊的跟隊記者Royce Young,他在本賽季(2016-17賽季)經歷了妻子懷孕胎兒卻天生畸形的悲劇(胎兒檢測結果顯示她沒有大部分的大腦和頭骨,生下來後會很快死亡,而他們夫婦還是非常勇敢的決定生下這個孩子,然後捐獻孩子的器官),所以你指望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津津有味的坐在電腦前看一場火箭和馬刺,或者騎士打凱爾特人,奇才打快船諸如此類的比賽?從工作的角度看,他能完成跟隊雷霆的報道就非常值得稱讚了。

所以說術業有專攻,很多跟隊作者實際上只對自己跟的球隊有比較深入的瞭解,而那些名嘴&記者往往在當面採訪上有一套,但在懂球這一項上的表現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指望記者各個都是超級懂球帝,然後完全客觀靠譜的投出自己手裡的一票,這本來就是球迷的一廂情願。

NBA防守一陣大亂鬥——誰才是最佳防守者

PS2:其實相對於專業人士,能花大把時間泡在論壇裡討論NBA的球迷或許在投票中還能更加準確,因為他們很多人得到的本來就是經過記者編輯專家們處理過的二級信息,而且他們更容易站在整個聯盟的宏觀角度來集中探討問題,彼此還有相互交流探討(掐架)環節。所以有一句可能得罪大家的話就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比記者編輯更懂球,其實也沒什麼好驕傲的,因為這太正常了……

二:

那麼,如果記者們沒辦法完全準確及時的瞭解現在NBA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們會怎麼投票呢?

想必老球迷已經猜到了,這就是所謂慣性票的由來,比如今年的保羅,以前的科比——他們的防守真的在生涯末年還足夠入選最佳防陣(或者說誇張到能拿到最多的第一選票)嗎?並非如此,但對於記者們來說,他們顯然就是不會答題時的C選項。

所以這就造成了投票中常見的選項延遲效應:有老球員靠慣性壓著榮譽,很多優秀的球員往往在自己表現最優秀的一年拿不到相應的獎項,但卻反而會在已經漸漸走下坡路之後達到榮譽高峰。

這在最佳防守陣容票選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比如伊戈達拉自2006年開始就是聯盟一流的外線防守尖兵,但直到2013-14賽季才靠當時生涯最差的防守表現刷到了第一個防守一陣。而在今年,這個現象的最直接體現就是8+4+3伊戈達拉居然能在最佳第六人中排到第二,而場均14+8+2的蘭多夫甚至無法擠進前三候選名單。

記者在票選環節中還容易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工錯誤導致的亂來,比如我們在內行欄目第22期投票投出鬼!NBA票選內幕中就曾介紹過,搞不清狀況和規則的記者們幾乎每年都會投出錯票和亂票,比如2012-13賽季的烏龍詹姆斯事件(把本該給勒布朗-詹姆斯的票投給了邁克爾-詹姆斯)。而今年(2016-17賽季),在最佳防守陣容的投票中出現了凱爾特人175公分的以賽亞-托馬斯,我們也幾乎可以肯定這是一張錯票了。

另外,過於注重戰績也是記者投票的弊端,今年布羅格登之所以能成為史上第一個二輪最佳新秀,固然有他自己表現驚豔的原因,但以10+4的數據壓過薩里奇的12+6,其中的邏輯自然就是雄鹿戰績比76人更好了。然而最佳新秀這個獎項的特殊屬性導致它本身和戰績的關係並不大,即便如此布羅格登都能逆襲,可見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

但獎項的歸屬實際上還是表象,由此衍生的則是另一個問題才是最值得關注的:記者對於戰績的病態要求,實際上是對於大概十幾年前光看數據瞎選的矯枉過正,導致的結果就是那些堅守小球市和爛隊的超級球星無法得到公正的評價,這從另一個角度助長了抱團的氣氛:

這裡我們從最直接的薪金上舉例子,比如羅斯條款和指定老將條款,就實際上將球員的薪金上限和各個獎項直接掛鉤,更別提各種合同中的獎金選項。所以如果大牌留在管理比較糟糕的母隊導致無法贏球,結果因此拖累不能進入前三陣,很多球員實際上就失去了留在母隊的意義,追求交易和在豪門扎堆也就無可避免,這對類似步行者或者鵜鶘這種懷抱超級球星卻戰績一般的球隊來說是很大的傷害。

喬治今年因為戰績問題錯失前三陣,導致下份合同上限縮水千萬

所以,既然有這麼多問題,那用記者投票的規則能改嗎?比如用球員投票?遺憾的是,並不太能。雖然理論上球員應該比記者懂得更多,但實際上從今年的全明星球員投票你就能看出來,靠球員投票有多不靠譜……給校友投感情票,給兄弟投親情票,給偶像投粉絲票……而且很多球員的合同條款中還包括各種獎項獎金,相互有利益糾葛,所以如果用球員代替記者,你只能看到更多匪夷所思的選票。

(早年NBA大多數獎項投票都是由球員來,這其中還有過因為種族歧視原因導致黑人得票過低的奇葩現象,當然現在的話……可能就是徹底反轉了。)

那如果恢復教練投票呢?早先幾年,最佳防守的投票就是由教練進行,而教練從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撥亂反正的效果,比如泰森-錢德勒獲得最佳防守球員那年,最佳防守陣容裡的中鋒就還是早已因為“忠誠門”被媒體噴的生活不能自理的霍華德。

但實際上,教練和記者一樣存在延遲效應(比如上文提到的伊戈達拉,延遲獲獎至少一般的鍋要給教練),而且更重要的是主教練只有30位,選票樣本少更容易出現偏差,其中你還要考慮中途下課等等原因,所以操作起來依然問題重重。

NBA防守一陣大亂鬥——誰才是最佳防守者

(那球迷投票呢?別逗了好麼……)

所以照此看來,雖然槽點多多,也不夠靠譜,但記者投票制還是目前相對最穩妥的獎項選擇辦法,至於懂球帝們和球員們的批評諷刺……我們也只好當做是話題和談資了,畢竟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況且陰暗的想,磚家們犯傻給大家提供優越感,本來也是他們的工作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