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IPO路上“不能陪你到最後” 企業頻繁與主辦券商“分手”

IPO 新三板 中金公司 國信證券 中國經濟網 2017-03-27

3月22日,新三板掛牌公司網銀互聯(835239)公告宣佈同原來的主辦券商國信證券解除持續督導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網銀互聯在1月10日收到了《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受理通知書》,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已被中國證監會受理。

網銀互聯此時更換主辦券商可謂異常敏感,一些市場人士認為公司此舉是為了IPO進行的更為順利。

事實上,2016年以來隨著掛牌公司數量的井噴,企業更換主辦券商的情形也越來越多,但去年下半年開始,擬IPO企業因為IPO有關事宜更換主辦券商的情況也逐漸多了起來。

“看似是持續督導的更換,背後實際上是IPO項目團隊的換人。”一位中信證券區域投行部的人士3月22日指出。

為IPO換券商

根據東方財富的數據顯示,自2017年起接受上市輔導的新三板公司共94家,其中同主辦券商解除協議的有55家。而類似於網銀互聯這樣在證監會接受材料後接觸督導協議的公司也有數家。

僅僅從數量上來看,對新三板擬IPO群體來說IPO同換券商這件事劃了等號。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擬IPO群體更換券商如此頻繁?

首先問題出在了兩個市場對接不通暢。新三板市場“轉板”概念提了數年,但時至今日仍未能成型。

但新三板市場企業IPO之夢卻從未停止。除了早期10家通過正常IPO渠道登陸A股市場的公司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三板企業開始通過正常的渠道,也是目前唯一的渠道準備上市。

隨著新三板市場的發展和企業數量的增多,無論是會計準則,還是企業治理規範,新三板市場都在向一個獨立的市場發展。簡而言之,新三板市場的規範同IPO規範間存在不兼容的情況。

因此,一些新三板業務團隊,尤其是隻對新三板業務熟悉的團隊,面對IPO時如企業一樣陌生。

“IPO對企業來說需要花費巨大的財務和時間成本,因此在最重要的保薦機構環節,很多企業選擇不冒險,進而將擬IPO項目交與成熟的團隊。”一位中金公司投行部人士3月22日告訴記者。

除了市場間不兼容的問題外,新三板市場券商普遍執業水平不佳也成為企業在IPO環境更換主辦券商的原因之一。

北京一家擬IPO企業的董祕便對記者抱怨道:“我們近期一直在準備IPO的事情,但合作的新三板團隊業務水平不行,已經在多個環節出錯,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我們申報IPO的進度。我們本來是打算以630基準日申報的,但現在很有可能要延期。”

該董祕隨後告訴記者已經在著手更換主辦券商,接手的將是另一家券商的IPO業務團隊。

“在IPO提速的大背景下,券商新三板團隊的業務水平和IPO之前正在形成矛盾點。可以說一部分券商新三板團隊無法陪企業到更高的資本市場。”前述中信證券人士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近幾年新三板市場企業數量大躍進的同時,券商在新三板業務的人員配備上也有所補充。但由於很多新三板項目實際上是由地方營業部承攬甚至是承做,如果企業有擬IPO計劃,這樣的團隊實際上也無法承接相關的業務。

“新三板從業人員的素質差異比較大,一些團隊甚至連新三板掛牌業務都做不好,很多團隊賺掛牌業務快錢的弊端在IPO選擇面前就暴露了。”中泰證券資本市場部的一位人士指出。

內部向IPO項目傾斜

一些券商也正在利用這樣的機會大力招攬擬IPO客戶。

事實上,無論是保留自己新三板業務條線的IPO客戶還是承接其他券商擬IPO客戶,券商都展現出極大的誠意。

前述董祕告訴記者:“要接手我們公司的券商,這幾次都是投行業務負責人帶隊來談的,向我們確保會有投行團隊全權負責IPO一事。這也是我們最終換這家券商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在內部資源調配方面,新三板轉A股的企業也一般會由投行團隊接手。

正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券商在部門設置的區別就體現出了不同。

“簡單來講,券商有專門設置新三板二級部門的,也有投行部統一管理新三板業務的,但在新三板擬IPO業務的調配下,投行部統一管理要容易一些。專門設置新三板部門的,團隊通常可能對IPO經驗要弱一些,或者在人員流失下,很多員工只能做持續督導和信息披露的工作。”

就目前券商盈利的模式來看,IPO的誘惑遠遠大於新三板。這也是在IPO常態化大背景下,券商資源傾斜的根本原因。

前述中泰證券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通常一旦新三板掛牌業務收費在150萬-200萬元不等,隨後如果沒有定增或者做市的訴求,企業每年會再付給券商10萬-20萬元不等的持續督導費。但IPO業務即使以募資1億元為例,平均承銷(含保薦)費率是6.5%,大部分項目都在平均費率正負1.5%之內,單筆收入就遠超新三板掛牌。另外,公司上市後的資本運作將更具空間。”

“不止是企業,券商也會選擇用腳投票。”該人士講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